CN115288732A - 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88732A CN115288732A CN202210814462.1A CN202210814462A CN115288732A CN 115288732 A CN115288732 A CN 115288732A CN 202210814462 A CN202210814462 A CN 202210814462A CN 115288732 A CN115288732 A CN 115288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fect
- area
- repair
- defect area
- tu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04—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 E21D11/10—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concrete cast in situ; Shuttering also lost shutterings, e.g. made of blocks, of metal plates or other equipment adapted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38—Waterproofing; Heat insulating; Soundproofing; Electric insulat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6/00—Drainage
- E21F16/02—Drainage of tunne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运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缺陷处理方法。本申请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然后判断缝隙宽度是否大于3mm,当缝隙宽度大于3mm时,便在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以实现将隧道的缺陷区域内的富余水排出,降低多余水对隧道非缺陷区域的影响,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采用这一方式,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出现缝隙的隧道进行处理时,可以根据隧道的缝隙宽度选择对应的治理措施,解决了相关技术无法对隧道的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处理的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运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是交通或者运输通道穿越地质结构的基础建筑之一。为了提升已建隧道的使用寿命,需要对已建隧道进行运营维护。
在隧道使用阶段,已建隧道会因为施工质量或者隧道自身所承受的荷载以及地质灾害等的影响而出现缺陷。常见缺陷主要包括:裂纹、渗水、不密实、掉块、空响、漏筋、麻面、异物等。
然而,相关技术中,尚不能对隧道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隧道缺陷处理方法,旨在解决相关技术无法对隧道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处理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其中,所述缺陷特征信息包括缝隙宽度;
若所述缝隙宽度大于3mm,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凿槽埋管引排;
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判断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
若所述缝漏类型为射流、股流或者线流中的任一种,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形成修补区域;
在所述修补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判断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缝漏类型为渗水,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嵌缝封堵。
可选的,所述缺陷特征信息包括面漏特征信息;
所述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面漏特征信息,在所述缺陷区域进行衬砌内部注浆,以形成修复区域;
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
若所述渗水量满足预设值,则在所述修复区域设置环氧砂浆防水层或者喷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缺陷区域内凿除2-3cm厚的表层混凝土并确定主要漏水点;
以所述漏水点为中心在所述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
朝各所述孔洞中注入环氧砂浆材料或者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形成防水层,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以所述漏水点为中心在所述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的步骤,包括:
以所述漏水点为中心在所述缺陷区域环向阵列且按照20-30cm的间距布置至少两个孔洞。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
将所述修复区域沿任一方向外沿至少0.5m之后形成的区域作为所述缺陷区域,并返回执行所述收集所述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缺陷特征信息包括点漏特征信息;
所述收集至少两个所述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点漏特征信息,判断点漏类型;
若对应的所述点漏类型为射流、股流或者线流中任一种,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凿槽嵌埋管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点漏特征信息,判断点漏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对应的所述点漏类型为滴水,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注浆封堵,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也即是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当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大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也即是在缝隙宽度大于3mm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也即是对缺陷区域进行注浆堵漏;本申请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然后判断缝隙宽度是否大于3mm,当缝隙宽度大于3mm时,便在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以实现将隧道的缺陷区域内的富余水排出,降低多余水对隧道非缺陷区域的影响,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采用这一方式,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出现缝隙的隧道进行处理时,可以根据隧道的缝隙宽度选择对应的治理措施,解决了相关技术无法对隧道的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处理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示例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缝隙宽度小于3mm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缺陷特性信息类型为面漏时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步骤B301之后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缺陷特征信息为点漏时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隧道缺陷处理方法)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发明构思。
本发明提出一种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参照图1至图5,图1为隧道缺陷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型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其中,缺陷特征信息包括缝隙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也即是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在收集到缝隙宽度之后,便判断缝隙宽度是否大于3mm。
缝隙宽度的判断方法主要采用现有相关技术中能够对缝隙宽度进行直接测量和判断的方法,本实施例仅进行应用,并不涉及判断方法具体步骤的改进或者设计,故而此处不再对判断方法进行一一赘述。
S200、若缝隙宽度大于3mm,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凿槽埋管引排;
在本实施例中,当缝隙宽度大于3mm时,则在对应的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采用这一方式可以消除相关技术中由于完成衬砌之后的隧道因缝隙存在而导致渗漏水较严重的缺陷。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对缝隙中渗流出的富余水进行有效排放,消除了渗流出的水对隧道未产生缝隙的区域造成的影响。
A200、若缝隙宽度小于3mm,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采用这一方式,使得本申请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隧道内存在漏水的缝隙区域进行有效的封堵和处理,保证了整个隧道的干燥度和完整性。
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也即是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当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大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也即是在缝隙宽度大于3mm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也即是对缺陷区域进行注浆堵漏;本申请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然后判断缝隙宽度是否大于3mm,当缝隙宽度大于3mm时,便在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以实现将隧道的缺陷区域内的富余水排出,降低多余水对隧道非缺陷区域的影响,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采用这一方式,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出现缝隙的隧道进行处理时,可以根据隧道的缝隙宽度选择对应的治理措施,解决了相关技术无法对隧道的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处理的缺陷。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若缝隙宽度小于3mm,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的步骤,包括:
A201、若缝隙宽度小于3mm,判断对应的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进行判断时,可以先确定隧道的缝漏所在区域,若缝漏所在区域位于单位施工节段的交接处,也即是缝隙是由施工缝形成的,那么则根据施工缝所在区域并结合渗水的流动情况判断该缝漏的类型。若缝隙所在区域并不是施工缝所在区域,则根据缝隙所在区域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并结合渗水的流动情况判断该缝漏的类型。
A202、若缝漏类型为射流、股流或者线流中的任一种,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形成修补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的射流是指,其判断标准是;股流是指,其判断标准是;线流是指,其判断标准是
射流:漏水点孔径较小(≤3mm),衬砌背后水压较大,使水流形成束状向外喷射的漏水方式。
股流:漏水点孔径较大(3mm~5mm),衬砌背后存在积水,且长时间成股状向外渗水的漏水方式。
线流:漏水点孔径较大(3mm~5mm),衬砌背后存在积水,不定时的贴近衬砌表面向外渗水的漏水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注浆时所采用的浆液可以是环氧砂浆,配置方式是:将环氧树脂加热融化后,按比列加入二丁酯搅拌均匀,冷却后加入乙二脂搅拌均匀,然后倒入已混合均匀的水泥砂子中,再充分搅拌均匀后使用。环氧砂浆应随配随用,其施作时间为30~40min。环氧砂浆的配比以重量份计为:环氧树脂:二丁酯:乙二胺:水泥:砂子=100:15:8:200:500。环氧砂浆配比可根据现场试验情况调整。砂子在使用前需晒干或烘干并过筛,过期结块受潮的水泥禁用。环氧砂浆应分层批抹,每层厚度以0.5cm左右为宜,一般不应超过1.0cm。充填环氧砂浆后强度值不得低于原衬砌砼强度值。
A203、在修补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缺陷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修复区域进行凿槽引排时需根据隧道的形状、走向等因素确定排水槽的走向,也即是,排水槽的末端与隧道内设置的排水沟连通,通过这一设置方式,使得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直接将隧道内富余水排放至隧道内设置的排水沟中,避免了富余水对隧道内的非缺陷区域造成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本申请示例的方法,使得本申请在被实施时,可以根据隧道渗水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理类型,避免了相关技术对隧道缺陷进行整体治理而导致的材料的浪费、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缺陷。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若缝隙宽度小于3mm,判断对应的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缝漏类型为渗水,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嵌缝封堵。
在本实施例中,若缝漏类型为渗水,则对渗水区域进行凿槽嵌缝封堵,也即是,将渗水区域的表面混凝土层凿毛,并且对缝隙进行凿缝,然后进行注浆封堵,进而使得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对渗水点进行打孔或者直接修补时存在修补效果差的缺陷。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缺陷特征信息包括面漏特征信息;
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B200、根据面漏特征信息,在缺陷区域进行衬砌内部注浆,以形成修复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对面漏区域进行衬砌内部注浆时,首先在面漏区域进行钻孔,在钻孔时,任意相邻两个孔之间的间距为20-30cm。在完成钻孔之后,再利用环氧砂浆进行注浆。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环氧砂浆采用前文示例实施例中记载的相同重量份配比的材料进行配置得到。
B300、在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缺陷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修复区域进行凿槽引排时需根据隧道的形状、走向等因素确定排水槽的走向,也即是,排水槽的末端与隧道内设置的排水沟连通,通过这一设置方式,使得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直接将隧道内富余水排放至隧道内设置的排水沟中,避免了富余水对隧道内的非缺陷区域造成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本申请示例的方法,使得本申请在被实施时,可以根据隧道渗水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理类型,避免了相关技术对隧道缺陷进行整体治理而导致的材料的浪费、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缺陷。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在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包括:
B301、在修复区域凿槽引排;
在本实施例中,在修复区域进行凿槽引排时需根据隧道的形状、走向等因素确定排水槽的走向,也即是,排水槽的末端与隧道内设置的排水沟连通,通过这一设置方式,使得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直接将隧道内富余水排放至隧道内设置的排水沟中,避免了富余水对隧道内的非缺陷区域造成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本申请示例的方法,使得本申请在被实施时,可以根据隧道渗水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理类型,避免了相关技术对隧道缺陷进行整体治理而导致的材料的浪费、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缺陷。
B302、若渗水量满足预设值,则在修复区域设置环氧砂浆防水层或者喷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以修复缺陷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的渗水量的预设值是指修复区域已经不存在渗水,或着修复区域的表面处于干燥状态。也即是,漏水部位封堵、引排完成后,为了使环氧砂浆防水涂料(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能与混凝土基层密合,应先通过磨光、凿除、刮除等方法清除掉基层表面的杂物和浮浆,再用清水清洗干净。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在修复区域凿槽引排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b301、在缺陷区域内凿除2-3cm厚的表层混凝土并确定主要漏水点;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漏水点之后,便在缺陷区域内凿除2-3cm厚的表层混凝土,采用这一方式,使得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证漏水点的修复效果。
b302、以漏水点为中心在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以漏水点为中心在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使得本实施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漏水点进行有效堵漏,最终实现了在对面漏区域存在的漏水点进行完整的去除的目的。
b303、朝各孔洞中注入环氧砂浆材料或者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形成防水层,以修复缺陷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环氧砂浆采用前文示例实施例中记载的相同重量份配比的材料进行配置得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以漏水点为中心在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的步骤,包括:
以漏水点为中心在缺陷区域环向阵列且按照20-30cm的间距布置至少两个孔洞。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20-30cm的间距设置至少两个孔洞,使得本申请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保证对漏水点的处理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缺陷区域的步骤,还包括:
在修复区域凿槽引排;
将修复区域沿任一方向外沿至少0.5m之后形成的区域作为缺陷区域,并返回执行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以修复缺陷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完成对修复区域的凿槽引排之后,便将修复区域沿任一方向向外沿至少0.5m之后形成的区域作为缺陷区域,并继续对新确定的缺陷区域的治理效果进行判断,直到缺陷区域的处理效果达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缺陷特征信息包括点漏特征信息;
收集至少两个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C200、根据点漏特征信息,判断点漏类型;
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缺陷区域的点漏类型进行判断时,可以先确定隧道的点漏点所在区域,若点漏点所在区域位于单位施工节段的交接处,也即是点漏点是由施工缝形成的,那么则根据施工缝所在区域并结合渗水的流动情况判断该点漏点的类型。若点漏点所在区域并不是施工缝所在区域,则根据点漏点所在区域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并结合渗水的流动情况判断该点漏点的类型。
C300、若对应的点漏类型为射流、股流或者线流中任一种,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凿槽嵌埋管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根据点漏特征信息,判断点漏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c300、若对应的点漏类型为滴水,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注浆封堵,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4,隧道内对水量较小,水流分散而不便引排的拱墙施工缝、衬砌非结构性裂缝、及个别出水点(面),进行衬砌内部注浆,以封闭水流通道及衬砌裂缝,或使水流相对集中便于引排。注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根据隧道渗漏水情况及工地条件,分部实验室及工班有经验人员统一试配浆液,调整浆液浓度。衬砌内部注浆处理后,根据情况采取凿槽排水或嵌缝堵漏等引排措施。具体各种渗漏水类型整治方案如下。
当拱部单点漏水(点漏)为射流、股流、线流时,采用凿槽嵌埋管(槽)直接引排。拱部单点漏水(点漏)为滴水时,采用衬砌内部注浆封堵。
单点仅整治出水点,相邻点视其距离、相对位置考虑是否合并整治;同一里程不同高度时,凿槽埋管以较高位置为起点;里程相差超过1m者,分别整治;介于两者之间,可采用“Y”型凿槽埋管处理,相邻出水点若均采用压浆封堵,应先压注水量小的一点,另一点视其他点封堵成功后水量变化确定采用引排,或压浆封堵。
当缺陷类型为面漏时,采用衬砌内部注浆,在注浆后集中出水点凿槽引排的处理措施。必要时可在隧道衬砌内表面设置环氧砂浆防水层或喷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刷。
检查的漏水范围向四周外延1m。
当缺陷类型为缝漏时,对于有股水,射流出现且缝宽较大(>3mm)的漏水缝采用凿槽埋管引排。
对于有股水、射流、多出滴水,缝宽较小(<3mm)的漏水缝采用沿缝进行衬砌内部注浆,在注浆后的集中出水点凿槽引排。
对于仅为渗水,水量较小的滴水缝,采用凿槽嵌缝进行封堵。
拱部环状裂缝向无渗漏方向延伸0.5m;水平裂缝、斜向裂缝、讫点以外延伸0.5m;拱脚施工缝向两端无渗漏段各延长1m。
拱部衬砌内部注浆材料选择原则:洞内细小的漏水缝采用水溶性聚氨酯浆材或水泥基结晶渗透性浆材。较宽漏水缝采用水溶性聚氨酯浆液配合环氧树脂砂浆。施工期间因各种原因,衬砌出现结构破损后遗留的漏水裂缝,采用环氧树脂浆液。
具体施工过程为:本申请按预先饮水,尔后处理漏水缝,再进行衬砌内部注浆的顺序进行。注浆管均采用环氧砂浆固管封缝;环氧砂浆配比现场通过实验确定。注浆管安装方式为钻孔固管,采用冲击电钻或风枪,钻孔直径不宜大于2cm,点漏的孔深约为衬砌厚度的1/3,不得超过衬砌厚度的1/2,一般控制在8~10cm;面漏的孔深不宜大于衬砌厚度的1/2,并不得破坏既有防水层。点漏中心注浆管应对准出水点布孔,安装注浆管时,应清洗孔壁混凝土残屑,注浆管应紧抵孔底出水点,用封缝固管材料紧密填塞孔管间隙,孔口用铁抹压实抹平。周边注浆管在出水点周边20~30cm范围内设置,安装方式与中心注浆管相同。
面漏:结合砂浆防水层进行施工,先凿除面漏范围内2~3cm厚表层混凝土,凿面应平整并清除松动混凝土块及残屑,查找主要漏水点。当漏水点难以用肉眼查找时,可在面上洒干水泥,最早由湿泽处,即为漏水点;针对漏水点打孔,并围绕此孔在漏水面上均匀布孔,孔距一般为20~30cm;打孔完毕后,清洗孔壁,用封缝固管材料紧密填塞孔管间隙,随即施作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缝漏:首先钻孔宜交叉布置在裂缝(施工缝)两侧,钻斜孔穿过裂缝(或穿过衬砌结构至止水带迎水面),安装注浆管时,应清洗孔壁混凝土残屑,用封缝固管材料紧密填塞孔管间隙,孔口用铁抹压实抹平。钻孔间距宜为20~30cm(施工缝钻孔间距宜为50~100cm),斜孔倾斜角宜为45°~60°。裂缝两侧各20cm范围涂布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拱部、边墙具有单一点位的线流、股流、射流,水量较大,而不易采用注浆、抹面、嵌缝等堵水措施时,进行引排。拱部经衬砌内部注浆,喷抹防水层后,渗漏水集中于一点,且水量较大,而形成一处线流、股流时,进行引排。凿槽应正对出水点,应尽可能通过较多的出水点或钻孔引流点,凿槽完毕应用高压风、水清洗槽深,清除虚渣后安装PVC管,尔后用环氧砂浆填实压浆,24小时后即可用环氧砂浆抹平封堵。缝宽小于等于0.2mm的混凝土衬砌局部非结构裂缝,采用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性防水材料封闭处理。施工顺序:测定裂缝宽度、长度、打磨平整、漏出坚实的骨料新面、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处理裂缝左右两侧各10cm、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3道、涂刷与周围砼同色涂料。
整治前应对裂缝进行观测,裂缝发展情况稳定后,再对裂缝进行整治。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时,涂刷方向应一致均匀无积洼,涂覆量不小于1.5kg/平方米,前后两次涂刷方向互相垂直,后一次涂刷应在前一次涂层初凝但未干的情况下进行,涂抹总厚度不应小于2.0mm。治后的裂缝缺陷区域表面涂刷与周围砼同色的涂料。缝宽大于0.2mm的衬砌局部非结构裂缝,采用低压注浆法斜向打孔注浆处理,注浆采用环氧树脂,注浆压力控制在0.2~0.5MPa左右。施工顺序:测定裂缝宽度、长度、基层处理、钻孔、封闭裂缝、安设塑料底座、安设灌浆器、灌浆、注浆完毕、清理表面封缝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3道、涂刷与周围砼同色涂料。
基层处理:将待施工的混凝土表面及周围清洗干净,除去原装饰、泛碱、油漆,表面涂层及其他外来杂物,铲除疏松、空鼓和蜂窝结构,处理范围不小于裂缝两侧50mm宽度,使表面保持干燥。钻孔:一般采用20mm直径钻头钻孔,间距20~50cm距离布置,钻孔深度需穿透裂缝,钻孔的位置尽量设在裂缝较宽、开口较疏通的部位周边,钻孔口贴上胶带,预留。封闭裂缝:采用封缝胶沿裂缝表面涂刷封闭裂缝。安设塑料底座:揭去钻孔上的胶带,用封缝胶将底座粘于钻孔口上。安设灌浆器:将配好的环氧树脂液注入软管中,把装有树脂的灌浆器旋紧于底座上。灌浆:松开弹簧,确认注入状态。注浆压力控制在0.2~0.5MPa左右。注入完毕:压浆结束后再02MPa的压力下压水检查压浆效果,确认不再进胶后,科拆除灌浆器,用堵头将底座堵死。灌浆树脂固化后,敲掉底座和堵头,清理表面封缝胶。整治前应对裂缝进行观测,裂缝发展情况稳定后,再对裂缝进行整治。
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时,涂刷方向应一致均匀无积洼,涂覆量不小于1.5kg/平方米,前后两次涂刷方向互相垂直,后一次涂刷应在前一次涂层初凝但未干的情况下进行,涂抹总厚度不应小于2.0mm。斜向钻孔应穿透裂缝位置,且注意不要打穿防水板。注浆孔间距和个数根据裂缝深度和现场注浆试验情况可适当调整。裂缝有渗漏水现场时,应在裂缝居中位置打一个穿透衬砌的集中排水孔。压浆由裂缝两端向裂缝中部注浆,设集中排水孔且需对其封闭时,集中排水孔在相邻两孔注浆后,顶水压浆。整治后的裂缝缺陷区域表面涂刷与周围砼同色的涂料。
对于隧道衬砌不密实缺陷整治,施工前应进一步根据物探及钻孔严重结果确定不密实范围,对二衬欠厚及强度不足达到拆换条件的按拱部、边墙或拱墙拆换处理。在衬砌厚度、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或者整治方案不拆除的条件下,按以下方法整治。
首先清除混凝土蜂窝麻面、不密实区域松动的砂浆块、混凝土骨料后,对缺陷深度不大于10cm,采用环氧砂浆抹面、充填后打磨平整;对于缺陷深度大于10cm,采用不低于原设计等级的微膨胀砼进行灌注,并打磨平整。清除混凝土蜂窝麻面、混凝土不密实区域松动的砂浆块、混凝土骨料后打磨平整,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对于清除不密实区域混凝土后衬砌实际厚度达到“拆换条件”的,采取整个拱部范围拆换处理,按具体缺陷办理。缺陷凿除区域的外边缘应切割整齐,切割面形成矩形、四边形等简单规则形状,深度方向切割面成倒梯形状。整治后的缺陷区域表面涂刷与周围砼同色的涂料。对于钢筋砼地段,拆除混凝土后按设计参数恢复到设计位置,如有缺失需植筋恢复。素砼地段,需植筋设置钢筋网。拆除旧砼后,应将新旧砼结合处凿毛并采用高压水冲洗干净,钢筋砼按图示方法恢复原设计钢筋布置,并对钢筋进行除锈处理,以保证新旧砼之间连接良好。
环氧砂浆的配置:将环氧树脂加热融化后,按比列加入二丁酯搅拌均匀,冷却后加入乙二脂搅拌均匀,然后倒入已混合均匀的水泥砂子中,再充分搅拌均匀后使用。环氧砂浆应随配随用,其施作时间为30~40min。环氧砂浆的配比为:6101环氧树脂:二丁酯:乙二胺:水泥:砂子=100:15:8:200:500。环氧砂浆配比可根据现场试验情况调整。砂子在使用前需晒干或烘干并过筛,过期结块受潮的水泥禁用。环氧砂浆应分层批抹,每层厚度以0.5cm左右为宜,一般不应超过1.0cm。充填环氧砂浆后强度值不得低于原衬砌强度值。严格管理材料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确保整治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储运、领用料规定,对于危险与化学材料等,设专职管理员,确保安全。施工过程中加强生产和安全管理,严禁违规作业,杜绝生产事故。以无损检测手段获得的隐藏性缺陷的成果,应通过补充该类弹出并钻孔的方式进行验证,并在整治过程中逐一核对,全程做好记录。
在整治前、整治施工过程中以及整治完毕后,均要手机相关病害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报请相关单位处理。施工过程中应全程核对现场情况,若与设计不符,或原因不明以及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措施保证安全,同时报请建设管理部门处理。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及注浆量,并在加压过程中对衬砌密切观察,防止对衬砌造成损坏。凿除既有混凝土时,新混凝土所连接的既有混凝土面应粗糙,但结构应致密,不得留有松散、气泡、裂缝等结构,清理后用水清洗洁净,晾至保持湿润,以保证新旧混凝土之间连接良好,新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抗侵蚀及耐久性应不低于原设计要求,并应妥善处理新浇筑混凝土与留存混凝土的连接。施工出渣应弃于指定渣场,其他废液、废料进行环保处理。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也即是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当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大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也即是在缝隙宽度大于3mm的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对应的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也即是对缺陷区域进行注浆堵漏;本申请通过收集缺陷区域的缝隙宽度,然后判断缝隙宽度是否大于3mm,当缝隙宽度大于3mm时,便在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埋管引排,以实现将隧道的缺陷区域内的富余水排出,降低多余水对隧道非缺陷区域的影响,当缝隙宽度小于3mm时,则在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缺陷区域,采用这一方式,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出现缝隙的隧道进行处理时,可以根据隧道的缝隙宽度选择对应的治理措施,解决了相关技术无法对隧道的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处理的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其中,所述缺陷特征信息包括缝隙宽度;
若所述缝隙宽度大于3mm,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凿槽埋管引排;
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判断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
若所述缝漏类型为射流、股流或者线流中的任一种,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沿缝衬砌内部注浆,形成修补区域;
在所述修补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缝隙宽度小于3mm,判断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的缝漏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缝漏类型为渗水,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进行凿槽嵌缝封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特征信息包括面漏特征信息;
所述收集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面漏特征信息,在所述缺陷区域进行衬砌内部注浆,以形成修复区域;
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
若所述渗水量满足预设值,则在所述修复区域设置环氧砂浆防水层或者喷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缺陷区域内凿除2-3cm厚的表层混凝土并确定主要漏水点;
以所述漏水点为中心在所述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
朝各所述孔洞中注入环氧砂浆材料或者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形成防水层,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漏水点为中心在所述缺陷区域环向阵列布置至少两个孔洞的步骤,包括:
以所述漏水点为中心在所述缺陷区域环向阵列且按照20-30cm的间距布置至少两个孔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修复区域凿槽引排;
将所述修复区域沿任一方向外沿至少0.5m之后形成的区域作为所述缺陷区域,并返回执行所述收集所述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特征信息包括点漏特征信息;
所述收集至少两个所述缺陷区域的缺陷特征信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点漏特征信息,判断点漏类型;
若对应的所述点漏类型为射流、股流或者线流中任一种,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凿槽嵌埋管引排,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隧道缺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点漏特征信息,判断点漏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对应的所述点漏类型为滴水,则在对应的所述缺陷区域注浆封堵,以修复所述缺陷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14462.1A CN115288732A (zh) | 2022-07-12 | 2022-07-12 | 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14462.1A CN115288732A (zh) | 2022-07-12 | 2022-07-12 | 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88732A true CN115288732A (zh) | 2022-11-04 |
Family
ID=83822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814462.1A Pending CN115288732A (zh) | 2022-07-12 | 2022-07-12 | 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88732A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05743A (zh) * | 2019-11-24 | 2020-04-14 |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衬砌渗漏水综合治理方法 |
-
2022
- 2022-07-12 CN CN202210814462.1A patent/CN11528873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05743A (zh) * | 2019-11-24 | 2020-04-14 |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衬砌渗漏水综合治理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何友文: "富水地区隧道渗漏水整治措施", 价值工程, no. 19, 8 July 2016 (2016-07-08), pages 131 - 133 * |
何昌国;黄棋;赵万强: "贵广铁路岩溶隧道水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高速铁路技术, no. 1, 15 December 2018 (2018-12-15), pages 67 - 73 * |
崔俊涛: "隧道渗漏水整治措施探讨", 建筑安全, 30 April 2020 (2020-04-30), pages 38 - 40 * |
陈美艳: "简述隧道质量缺陷处理措施及方案", 低碳世界, 31 March 2019 (2019-03-31), pages 211 - 214 * |
陈荣国: "富水地区隧道渗漏水整治措施", 现代隧道技术, no. 03, 30 June 2002 (2002-06-30), pages 65 - 68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87123B (zh) | 针对盾构管片拼缝渗漏现象进行压力灌浆堵漏的施工方法 | |
CN106321121A (zh) | 一种用于地下工程的抗震动扰动裂缝的堵漏加固方法 | |
CN104806272B (zh) | 隧道分流复合式防排水综合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和使用方法 | |
CN107201910A (zh) | 用于震动扰动环境下的交通隧道裂缝堵漏及加固方法 | |
CN105464194B (zh) | 低于地下水位的污水管网防水补漏施工方法 | |
CN110617381A (zh) | 一种排水管道开裂局部封堵结构和封堵方法以及修复方法 | |
CN111560941A (zh) | 一种用于喀斯特地貌溶腔处理方法 | |
CN106801768B (zh) | 已安装pccp管道插口环与钢筒焊缝微渗漏处理工艺 | |
CN109208651B (zh) | 地下工程超长结构体变形缝防排水结构施工方法及结构 | |
CN111005743A (zh) | 一种二次衬砌渗漏水综合治理方法 | |
CN113847050A (zh) | 熔岩山区特长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法 | |
CN111140264A (zh) | 一种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 | |
CN107476149A (zh) | 一种非开挖式无砟轨道砂浆层离缝封缝处理方法 | |
CN117189128A (zh) | 一种岩溶隧道穿越溶洞的施工方法 | |
CN113529549A (zh) | 一种桥头路面沉陷无损定量检测及非开挖式快速处治注浆施工方法 | |
CN109457571A (zh) | 地面变形缝修补的施工方法 | |
CN112901222B (zh) | 一种隧道仰拱混凝土渗水裂缝治理工艺 | |
CN105604163B (zh) | 污水管道内部堵漏外部注浆施工方法 | |
CN207959289U (zh) | 一种用于地下室后浇带部位的漏水修补结构 | |
CN108951608A (zh) | 加固地下连续墙码头水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法 | |
CN112195970A (zh) | 一种过江隧道工程防水施工方法 | |
CN115288732A (zh) | 隧道缺陷处理方法 | |
CN115492601A (zh) | 一种连拱隧道二衬裂缝处治方法 | |
CN104452813B (zh) | 一种地下厂房闸门井防浸水方法 | |
CN110273404A (zh) | 一种大坝面板表面防渗加强施工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