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3683A - 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 Google Patents
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43683A CN115143683A CN202210752190.7A CN202210752190A CN115143683A CN 115143683 A CN115143683 A CN 115143683A CN 202210752190 A CN202210752190 A CN 202210752190A CN 115143683 A CN115143683 A CN 1151436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storage cabinet
- temperature
- mode
- refrig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6/00—Devic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 cooling mod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with a cooling mode not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获取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储能柜的室外温度;控制单元,根据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储能柜制冷系统在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其中,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在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下,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或氟泵制冷模式或热管制冷模式。该方案,通过至少结合制冷剂系统和冷水系统对储能柜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能够保证储能柜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储能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迅速增长、以及电化学储能市场的飞速发展,储能柜的应用范围也在持续增大。储能柜是储能设备的基础单元,一个储能柜每天的储电量达到了5500度,像是一个大型的充电宝,相当于五百多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随着储能柜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其周遭环境也会出现大幅变化。例如:对于动力电池而言,外界温度对其影响较大,当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温度超出其安全使用范围后,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储能柜性能降低,甚至产生电池发生热失控的现象。而当锂电池处于较低环境温度中时,其性能就会下降,放电能力就会相应降低,导致储能柜的效率降低。可见,储能柜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电池的性能,甚至在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储能柜的安全性。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以解决储能柜所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储能柜的性能,甚至在温度过高时会影响储能柜的安全性的问题,达到通过至少结合制冷剂系统和冷水系统对储能柜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能够保证储能柜的安全性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中,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所述储能柜,具有冷却板单元;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单元的温度,记为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并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其中,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和热管制冷模式中任一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包括: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温度、且小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以使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运行于自然换热模式下,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且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二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板单元,作为所述冷冻水系统的一个换热器;所述冷却板单元的数量为一组以上,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具有n块冷却板,n为正整数;所述冷冻水系统具有冷冻水换热管路;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换热管路换热;在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上还设置有冷冻水液泵单元;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能够连通至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一端口;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能够通过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之后,连通至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二端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节流单元、第二热交换器、气泵、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其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经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经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所述气泵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后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四通阀的公共端口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和/或第五开关单元中的至少之一;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并联;其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第四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气泵、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气泵、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气泵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第四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气泵、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节流装置、第五开关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后,再经并联的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后,然后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第四阀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的吸气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其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热交换器、节流装置、液泵、第二热交换器和第六开关单元;其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后,再经并联的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液泵后,再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的第二阀口;所述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其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液泵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液泵、所述第六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节流装置、所述第六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液泵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节流装置、所述四通阀、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液泵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关闭;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与上述装置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机柜空调,包括:以上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
与上述机柜空调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单元的温度,记为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并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其中,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和热管制冷模式中任一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包括: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温度、且小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以使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运行于自然换热模式下,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且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二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
由此,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在储能柜制冷系统中,至少结合制冷剂系统和冷水系统进行制冷,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能够保证储能柜的安全性。另外,在低温及过度季节还能结合氟泵制冷,能够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储能柜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1-压缩机,13-室外热交换器,14-节流装置,15-第二热交换器,16-四通阀,19、32、33、52-电磁阀,21、51-液泵,29-第三热交换器,31-气泵,41-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避免储能柜性能及效率降低,或电池使用寿命缩短,一些方案会采用一些电池热管理系统完成对储能柜内温度的控制,以提高储能柜的使用性能,增加储能柜的使用寿命。但一些方案中储能柜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都是采用风冷冷水机进行冷却,存在温度分布不均匀、温度控制不精确、以及换热效率低等问题,并且若储能柜内电池的温度控制不均,长期以往会导致储能柜内各电池之间的性能产生差异。所以,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的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应用于储能柜,用于对所述储能柜内部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所述储能柜,具有冷却板单元。所述冷却板单元,作为所述冷冻水系统的一个换热器,能够对所述储能柜内部的环境温度进行调节。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与所述氟泵系统切换使用,所述冷冻水系统能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的室内侧换热。
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单元的温度,记为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并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其中,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和热管制冷模式中任一模式。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方案。其中,该储能柜制冷系统能够使用冷冻水末端进行制冷,还能使用氟泵空调机组在低温及过度季节进行制冷。该储能柜的控制方案,通过对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启动运行进行控制,能够对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行细分,确保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能够正常运行。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使用氟泵空调机组,可以在低温及过度季节极大程度地提高机组的能效,并降低机组运行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确定情形:
第一种确定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并重新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重新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一温度,如设定温度T1。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且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二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预设的第一温度,如设定温度T1。预设的第二温度,如设定温度T2。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
其中,制冷模式又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则运行压缩制冷模式。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氟泵制冷模式,若否则运行热管制冷模式。其中,设定温度T1>设定温度T2。
第二种确定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并重新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重新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第三种确定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温度、且小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以使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运行于自然换热模式下,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并重新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重新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具体地,机组首先检测储能柜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当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机组运行制冷模式。当冷却板温度Tin≤制热温度TH时,机组运行制热模式。当制热温度TH<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储能柜内电池属于其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则关闭机柜空调。进而,确认机组运行状态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t1时长,再返回至第一步,检测储能柜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判断机组之后所需运行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板单元,作为所述冷冻水系统的一个换热器。所述冷却板单元的数量为一组以上,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具有n块冷却板,n为正整数。在所述冷却板单元的数量为一组以上的情况下,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是不同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温度的平均值。所述冷却板中具有冷冻水流道,所述冷冻水流道在所述冷却板的两端的出入口,形成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二端口。
所述冷冻水系统具有冷冻水换热管路。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换热管路换热。在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上还设置有冷冻水液泵单元,如液泵21。
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能够连通至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一端口。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能够通过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之后,连通至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二端口。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使用冷冻水末端进行制冷,制冷效率最高,运行费用最低,温度控制更为稳定。并且,使用冷却水管道代替室内机与室外机的链接铜管,能够降低机组成本、且安装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6、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单元、第二热交换器15、气泵31、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第三开关单元如电磁阀32,第四开关单元如电磁阀33。
其中,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口,经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经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3、所述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所述气泵31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后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所述四通阀16的公共端口处。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图2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方案提供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可以是制冷剂系统与冷水系统结合的制冷系统。图2中,虚线表示冷水系统中的水流路,实线表示制冷剂系统中的制冷剂流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或第五开关单元中的至少之一。第四开关单元如电磁阀19。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并联。
如图2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电磁阀19、电磁阀32、电磁阀33,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气泵31。
在图2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中,压缩机11为制冷剂系统的动力装置。室外热交换器13为制冷剂系统与外界空气交换热量所用换热器,在制冷及制热时使用。第二热交换器15为制冷剂系统与冷冻水系统交换热量所用换热器。液泵21为冷冻水系统的动力装置。第三热交换器29为储能柜内蒸发器,根据储能柜实际情况,由1-1、1-2、1-n、2-1、2-2、2-n等m组、每组n块冷却板组成,m、n均为正整数。气泵31为制冷系统进行氟泵制冷模式时的动力装置。例如:m=2时,第三热交换器29的数量为两组。在两组第三热交换器29中,第一组第三热交换器29由1-1、1-2至1-n这n块冷却板组成,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由2-1、2-2至2-n这n块冷却板组成。
具体地,在图2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系统中,压缩机11的排气口,经电磁阀33后连通至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一端口。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二端口,经并联的经节流装置14和电磁阀19后,然后经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气泵31和电磁阀32后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一端口。
在图2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冷水系统中,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分两路:一路连通至第一组第三换交换器29的第一端口,另一路连通至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的第一端口。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经液泵21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第一组第三换交换器29的第二端口,另一路连通至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的第二端口。
与节流装置14并联的电磁阀19,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或电动流量调节阀,同时。节流装置14、电磁阀19的组合也可以替换为单个电子膨胀阀,或两个并联的电子膨胀阀,或电动流量调节阀与电子膨胀阀并联,前提是满足储能柜制冷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流量控制需求。
其中,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四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气泵31、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气泵31、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气泵31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四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气泵31、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如图2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可运行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其中,制冷模式又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
图5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2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1、在机柜空调(即储能柜制冷系统所在空调)开机的情况下,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首先检测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之后执行步骤22。
步骤22、根据冷却板温度Tin和室外温度Tout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
第一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机组运行制冷模式,之后执行步骤23。执行步骤23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21。
第二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冷却板温度Tin≤制热温度TH时,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21。
当机组运行制热模式时,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电磁阀33、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气泵31不运行,电磁阀19、电磁阀32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由压缩机11泵至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经过节流装置14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在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加热,再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完成制热。
第三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制热温度TH<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储能柜内电池属于其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则关闭机柜空调,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21。
步骤23、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制冷模式又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
第一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则运行压缩制冷模式。
当机组运行压缩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电磁阀33运行,气泵31、电磁阀19、电磁阀32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由压缩机11泵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经过节流装置14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后再回至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冷却。
第二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且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氟泵制冷模式。其中,设定温度T1>设定温度T2。
当机组运行氟泵制冷模式时,气泵31、室外热交换器13、电磁阀19、第二热交换器15、电磁阀32、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压缩机11、节流装置14、电磁阀33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由气泵31泵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经过电磁阀19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后再回至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冷却。
第三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且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热管制冷模式。
当机组运行热管制冷模式时,室外热交换器13、电磁阀19、第二热交换器15、电磁阀32、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压缩机11、气泵31不运行,电磁阀33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室外热交换器13与第二热交换器15存在一定的安装高度,确保其可以依靠重力作用以及制冷剂相变潜热使室外热交换器13中冷凝的制冷剂液回流到第二热交换器15中与冷冻水系统进行热量交换,完成对冷冻水系统内冷冻水的冷却,制冷剂液则加热蒸发再回至室外热交换器13完成热管制冷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四通阀16、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五开关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器15。第五开关单元如电磁阀19。
其中,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3后,再经并联的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后,然后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的吸气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图3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方案提供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可以是制冷剂系统与冷水系统结合的制冷系统。图3中,虚线表示冷水系统中的水流路,实线表示制冷剂系统中的制冷剂流路。
如图3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电磁阀19,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
其中,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为制冷剂系统的动力装置,其具有压缩机和气泵两种工作模式,在同一气缸上设置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两个排气口的排气压力比不同,比如可通过在每个排气口上都设有不同排气压力的排气阀来实现,通过选择从不同排气口进行排气,使得气缸能起不同的作用。其中第一排气口的压力比大于第二排气口的压力比,从而由第一排气口排气时气缸当作压缩缸,而第二排气口排气时作气泵缸。因此气缸本身经输出不同压力排气而被当作压缩缸或气泵缸来使用,能节省额外单独设置气泵所需空间,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还能减低成本。
室外热交换器13为制冷剂系统与外界空气交换热量所用换热器,在制冷及制热时使用。第二热交换器15为制冷剂系统与冷冻水系统交换热量所用换热器。液泵21为冷冻水系统的动力装置。第三热交换器29为储能柜内蒸发器,根据储能柜实际情况,由1-1、1-2、1-n、2-1、2-2、2-n等m组、每组n块冷却板组成,m、n均为正整数。例如:m=2时,第三热交换器29的数量为两组。在两组第三热交换器29中,第一组第三热交换器29由1-1、1-2至1-n这n块冷却板组成,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由2-1、2-2至2-n这n块冷却板组成。
具体地,在图3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系统中,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的排气口,连通至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经室外热交换器13后,再经并联的节流装置14和电磁阀19后,然后经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连通至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连通至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的吸气口。
在图3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冷水系统中,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分两路:一路连通至第一组第三换交换器29的第一端口,另一路连通至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的第一端口。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经液泵21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第一组第三换交换器29的第二端口,另一路连通至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的第二端口。
其中,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14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如图3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可运行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其中,制冷模式又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
图5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3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31、在机柜空调(即储能柜制冷系统所在空调)开机的情况下,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首先检测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之后执行步骤32。
步骤32、根据冷却板温度Tin和室外温度Tout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
第一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机组运行制冷模式,之后执行步骤33。执行步骤33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31。
第二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冷却板温度Tin≤制热温度TH时,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31。
当机组运行制热模式时,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电磁阀19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运行压缩模式,制冷剂由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泵至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经过节流装置14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在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加热,再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完成制热。
第三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制热温度TH<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储能柜内电池属于其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则关闭机柜空调,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31。
步骤33、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制冷模式又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
第一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则运行压缩制冷模式。
当机组运行压缩制冷模式时,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电磁阀19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运行压缩模式,制冷剂由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泵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经过节流装置14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后再回至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冷却。
第二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且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氟泵制冷模式。其中,设定温度T1>设定温度T2。
当机组运行氟泵制冷模式时,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室外热交换器13、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电磁阀19、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节流装置14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运行气泵模式,制冷剂由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泵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经过电磁阀19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后再回至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冷却。
与节流装置14并联的电磁阀19,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或电动流量调节阀,同时,节流装置14,电磁阀19的组合也可以替换为单个电子膨胀阀,或两个并联的电子膨胀阀,或电动流量调节阀与电子膨胀阀并联,前提是满足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流量控制需求。
第三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且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热管制冷模式。
当机组运行热管制冷模式时,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四通阀16、电磁阀19、第二热交换器15、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不运行。
在制冷剂系统中,室外热交换器13与第二热交换器15存在一定的安装高度,确保其可以依靠重力作用以及制冷剂相变潜热使室外热交换器13中冷凝的制冷剂液回流到第二热交换器15中与冷冻水系统进行热量交换,完成对冷冻水系统内冷冻水的冷却,制冷剂液则加热蒸发再回至室外热交换器13完成热管制冷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6、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液泵51、第二热交换器15和第六开关单元。第六开关单元如电磁阀52。
其中,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3后,再经并联的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液泵51后,再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1的吸气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图4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方案提供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可以是制冷剂系统与冷水系统结合的制冷系统。图4中,虚线表示冷水系统中的水流路,实线表示制冷剂系统中的制冷剂流路。
如图4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液泵21、液泵51,第三热交换器29,电磁阀52。
其中,压缩机11为制冷剂系统的动力装置。室外热交换器13为制冷剂系统与外界空气交换热量所用换热器,在制冷及制热时使用。第二热交换器15为制冷剂系统与冷冻水系统交换热量所用换热器。液泵21为冷冻水系统的动力装置。第三热交换器29为储能柜内蒸发器,根据储能柜实际情况,由1-1、1-2、1-n、2-1、2-2、2-n等m组、每组n块冷却板组成,m、n均为正整数。液泵51为制冷系统进行氟泵制冷模式时的动力装置。例如:m=2时,第三热交换器29的数量为两组。在两组第三热交换器29中,第一组第三热交换器29由1-1、1-2至1-n这n块冷却板组成,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由2-1、2-2至2-n这n块冷却板组成。
具体地,在图4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系统中,压缩机11的排气口,连通至通阀16的第一阀口。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一端口。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二端口,再经并联的节流装置14和液泵51后,然后经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电磁阀52后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13的第一端口。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连通至压缩机11的吸气口。
在图4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冷水系统中,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分两路:一路连通至第一组第三换交换器29的第一端口,另一路连通至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的第一端口。第二热交换器15的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经液泵21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第一组第三换交换器29的第二端口,另一路连通至第二组第三热交换器29的第二端口。
其中,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液泵51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液泵51、所述第六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第六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液泵51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液泵51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如图4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可运行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其中,制冷模式又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
图5为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4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41、在机柜空调(即储能柜制冷系统所在空调)开机的情况下,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首先检测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之后执行步骤42。
步骤42、根据冷却板温度Tin和室外温度Tout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
第一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机组运行制冷模式,之后执行步骤43。执行步骤43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41。
第二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冷却板温度Tin≤制热温度TH时,机组运行制热模式,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41。
其中,当机组运行制热模式时,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液泵51不运行,电磁阀52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由压缩机11泵至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经过节流装置14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在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加热,再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完成制热。
第三种模式确定情况:当制热温度TH<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储能柜内电池属于其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则关闭机柜空调,之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设定时间t1后,返回步骤41。
步骤43、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制冷模式又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
第一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则运行压缩制冷模式。
当机组运行压缩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四通阀16、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液泵51、电磁阀52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由压缩机11泵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经过节流装置14到达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后再回至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冷却。
第二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且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氟泵制冷模式。其中,设定温度T1>设定温度T2。
当机组运行氟泵制冷模式时,液泵51、室外热交换器13、第二热交换器15、电磁阀52、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压缩机11、节流装置14关闭。
在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由液泵51泵至第二热交换器15与冷冻水系统进行换热,经过电磁阀52到达室外热交换器13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在冷冻水系统中,水由液泵21泵至第三热交换器29与动力电池进行换热,后再回至第二热交换器15完成冷却。
第三种制冷情况: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且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热管制冷模式。
当机组运行热管制冷模式时,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二热交换器15、电磁阀52、液泵21、第三热交换器29运行,压缩机11、液泵51不运行。
在制冷剂系统中,室外热交换器13与第二热交换器15存在一定的安装高度,确保其可以依靠重力作用以及制冷剂相变潜热使室外热交换器13中冷凝的制冷剂液回流到第二热交换器15中与冷冻水系统进行热量交换,完成对冷冻水系统内冷冻水的冷却,制冷剂液则加热蒸发再回至室外热交换器13完成热管制冷循环。
综上,图2至图4所示的储能柜制冷系统,都涉及冷水机。其中,图2所示的例子中是水冷冷水机,而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例子中是风冷冷水机。相对来说,水冷冷水机制冷量相对大一点,需要同步安装冷水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储能柜制冷系统采用了氟泵技术中是的气泵技术,采用了气泵与压缩机并联的形式。氟泵主要是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充分利用室外自然冷源进行制冷,降低能耗。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低温季节,以小功率制冷剂泵替代压缩机,在冷量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减小机组消耗功率,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气泵是氟泵技术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主要是在蒸发器出口后至冷凝器进口前用制冷剂气体泵代替压缩机,为制冷剂提供在管路中循环的动力。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则是变化为压缩机与气泵一体化的动力设备,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采用了氟泵技术中的液泵技术。液泵主要是在冷凝器出口后至蒸发器进口前(相当于与节流装置并联)用制冷剂液体泵代替压缩机,相对于气泵,液泵具有排量大、功率低、COP高的优势,不适宜长距离、高落差输送。气泵相较于液泵,具备强化换热的优点。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储能柜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案,精确控制储能柜内温度,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保障储能柜内温度可以使电池处于性能相对较好的状态,避免因电池温度不均匀而导致电池内电芯性能差异化,影响储能柜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储能柜内空气对流换热效果差、温度控制不精准、换热效果不良等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储能柜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储能柜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降低储能柜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等问题。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储能柜制冷系统中,至少结合制冷剂系统和冷水系统进行制冷,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能够保证储能柜的安全性。另外,在低温及过度季节还能结合氟泵制冷,能够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储能柜制冷系统的一种机柜空调。该机柜空调可以包括:以上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
由于本实施例的机柜空调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储能柜制冷系统中,至少结合制冷剂系统和冷水系统进行制冷,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保障储能柜内温度可以使电池处于性能相对较好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机柜空调的一种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至步骤S120。
在步骤S110处,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单元的温度,记为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并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在步骤S120处,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其中,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和热管制冷模式中任一模式。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方案。其中,该储能柜制冷系统能够使用冷冻水末端进行制冷,还能使用氟泵空调机组在低温及过度季节进行制冷。该储能柜的控制方案,通过对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启动运行进行控制,能够对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行细分,确保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机组能够正常运行。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使用氟泵空调机组,可以在低温及过度季节极大程度地提高机组的能效,并降低机组运行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确定情形:
第一种确定情形: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并重新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重新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一温度,如设定温度T1。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且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二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预设的第一温度,如设定温度T1。预设的第二温度,如设定温度T2。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
其中,制冷模式又根据室外温度的不同,分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以及热管制冷模式。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1,则运行压缩制冷模式。若检测到室外温度Tout≥设定温度T2,则运行氟泵制冷模式,若否则运行热管制冷模式。其中,设定温度T1>设定温度T2。
第二种确定情形: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并重新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重新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第三种确定情形: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温度、且小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以使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运行于自然换热模式下,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并重新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重新确定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具体地,机组首先检测储能柜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当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机组运行制冷模式。当冷却板温度Tin≤制热温度TH时,机组运行制热模式。当制热温度TH<冷却板温度Tin<制冷温度TR时,储能柜内电池属于其正常运行温度范围内,则关闭机柜空调。进而,确认机组运行状态后,保持当前运行状态t1时长,再返回至第一步,检测储能柜冷却板温度Tin、以及室外温度Tout判断机组之后所需运行模式。
本发明的方案,通过储能柜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案,精确控制储能柜内温度,使储能柜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保障储能柜内温度可以使电池处于性能相对较好的状态,避免因电池温度不均匀而导致电池内电芯性能差异化,影响储能柜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储能柜内空气对流换热效果差、温度控制不精准、换热效果不良等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储能柜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储能柜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降低储能柜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等问题。
由于本实施例的方法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储能柜制冷系统中,至少结合制冷剂系统和冷水系统进行制冷,避免因电池温度不均匀而导致电池内电芯性能差异化,影响储能柜使用寿命。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所述储能柜,具有冷却板单元;
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单元的温度,记为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并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其中,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和热管制冷模式中任一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包括:
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温度、且小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以使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运行于自然换热模式下,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且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二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单元,作为所述冷冻水系统的一个换热器;所述冷却板单元的数量为一组以上,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具有n块冷却板,n为正整数;所述冷冻水系统具有冷冻水换热管路;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换热管路换热;在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上还设置有冷冻水液泵单元;
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一端口,能够连通至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一端口;所述冷冻水换热管路的第二端口,能够通过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之后,连通至每组所述冷却板单元的第二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6)、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单元、第二热交换器(15)、气泵(31)、第三开关单元和第四开关单元;其中,
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口,经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经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3)、所述节流单元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所述气泵(31)和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后连通至室外热交换器(13)与所述四通阀(16)的公共端口处;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或第五开关单元中的至少之一;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并联;
其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四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气泵(31)、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气泵(31)、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和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第三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气泵(31)和所述第四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在所述节流单元包括节流装置(14)和第五开关单元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四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气泵(31)、所述第三开关单元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四通阀(16)、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第五开关单元和第二热交换器(15);其中,
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3)后,再经并联的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后,然后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的吸气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其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14)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第五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气泵一体化设备(4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五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换热系统和所述氟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6)、室外热交换器(13)、节流装置(14)、液泵(51)、第二热交换器(15)和第六开关单元;
其中,所述压缩机(11)的排气口,经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一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3)后,再经并联的所述节流装置(14)和所述液泵(51)后,再经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后,分两路:一路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四阀口,另一路经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后连通至所述四通阀(16)的第二阀口;所述四通阀(16)的第三阀口,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1)的吸气口;所述第二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换热管路,能够与所述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换热管路换热;
其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液泵(51)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液泵(51)、所述第六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则控制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第六开关单元、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液泵(51)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压缩机(11)、所述节流装置(14)、所述四通阀(16)、所述冷冻水液泵单元开启,并控制所述液泵(51)和所述第六开关单元关闭;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自然换热模式,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
9.一种机柜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柜制冷系统。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单元的温度,记为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并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
其中,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自然换热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所述制冷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和热管制冷模式中任一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确定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下运行,包括:
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温度,则确定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模式下运行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若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温度、且小于预设的制冷温度,则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以使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运行于自然换热模式下,并控制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关闭待机设定时间后,返回,以重新获取所述储能柜的冷却板温度和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柜空调中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所述储能柜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剂换热系统、冷冻水系统和氟泵系统的情况下,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压缩制冷模式;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且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氟泵制冷模式;预设的第二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
若所述储能柜的室外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则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热管制冷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52190.7A CN115143683A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52190.7A CN115143683A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43683A true CN115143683A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10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52190.7A Pending CN115143683A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43683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64256A (zh) * | 2011-10-24 | 2012-02-29 |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冷式热管热泵空调 |
CN105042929A (zh) * | 2015-06-24 | 2015-11-1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三模式复合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870598A (zh) * | 2018-07-27 | 2018-11-23 | 南昌大学 | 一种分离式热管蓄能空调系统 |
CN110094818A (zh) * | 2019-06-10 | 2019-08-06 |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中心用复合型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637611A (zh) * | 2020-05-18 | 2020-09-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水机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冷水机组 |
CN111653850A (zh) * | 2020-06-22 | 2020-09-11 | 萍乡伊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及其调节系统 |
CN113891635A (zh) * | 2021-10-26 | 2022-01-04 | 苏州英维克温控技术有限公司 | 冷站单元、集成冷站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
CN114001485A (zh) * | 2021-11-23 | 2022-02-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512740A (zh) * | 2021-12-28 | 2022-05-17 |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储能电池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
-
2022
- 2022-06-29 CN CN202210752190.7A patent/CN11514368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64256A (zh) * | 2011-10-24 | 2012-02-29 |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冷式热管热泵空调 |
CN105042929A (zh) * | 2015-06-24 | 2015-11-1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三模式复合冷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870598A (zh) * | 2018-07-27 | 2018-11-23 | 南昌大学 | 一种分离式热管蓄能空调系统 |
CN110094818A (zh) * | 2019-06-10 | 2019-08-06 |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中心用复合型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637611A (zh) * | 2020-05-18 | 2020-09-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水机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冷水机组 |
CN111653850A (zh) * | 2020-06-22 | 2020-09-11 | 萍乡伊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及其调节系统 |
CN113891635A (zh) * | 2021-10-26 | 2022-01-04 | 苏州英维克温控技术有限公司 | 冷站单元、集成冷站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
CN114001485A (zh) * | 2021-11-23 | 2022-02-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512740A (zh) * | 2021-12-28 | 2022-05-17 |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储能电池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96641B (zh) | 一种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 |
CN102777981B (zh) | 用于通讯基站的面向对象送风节能型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4613668A (zh) | 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135725A (zh) | 一种单压缩机二级动态制冷蓄冷空调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 |
CN110131816B (zh) | 一种辅助机械制冷的水侧蒸发冷却系统 | |
CN106855279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制冷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9612170A (zh) | 一种利用宽温热泵实现的低温环境供热系统以及使用方法 | |
CN112611140A (zh) | 温控装置及方法 | |
CN104613667A (zh) | 组合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302834A (zh) | 空调系统 | |
CN110657597B (zh) |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730381U (zh) | 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 |
JP2003279079A (ja) | 氷蓄熱システムおよび氷蓄熱システムによる暖房方法 | |
CN206145846U (zh) | 一种分体多联式微型中央空调及其控制系统 | |
CN210089039U (zh) | 一种数据中心用空调系统 | |
KR20180082724A (ko) | 외기온도 보상형 고효율 냉각시스템 | |
CN208365702U (zh)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
CN215529686U (zh) | 一种冷水型冷站系统 | |
CN115143683A (zh) | 储能柜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方法和机柜空调 | |
CN114071976A (zh) | 一种双冷源数据中心供冷系统及方法 | |
CN205191805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2109083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10832593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10107616U (zh) | 一种数据中心用自然冷却型空调系统 | |
CN103335436B (zh) | 一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变流量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