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6762A -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6762A
CN114986762A CN202110426148.1A CN202110426148A CN114986762A CN 114986762 A CN114986762 A CN 114986762A CN 202110426148 A CN202110426148 A CN 202110426148A CN 114986762 A CN114986762 A CN 1149867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ing
cooling
air duct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261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6762B (zh
Inventor
温佳彬
何二君
张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nm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261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67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86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6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6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6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16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16Cooling
    • B29C2035/1658Cooling using gas
    • B29C2035/1666Cooling using gas dri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L2007/002Panels; Plates; She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进风口与风室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连接,风室的风从进风口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排出,最终对膜泡进行降温冷却。本发明通过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对膜泡的冷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膜泡某部分厚度较厚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冷却该部分的风的温度进行调整,无须再进行加热工作,因此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膜泡的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环,尤其是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属于冷却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塑料薄膜是常见的一种塑料制品,它可以由压延法、挤出法、吹塑等工艺方法生产,吹塑薄膜是将塑料原料通过挤出机把原料熔融挤成薄管,然后趁热用压缩空气将它吹涨,经冷却定型后即得薄膜制品,如今塑料薄膜的加工生产,一般是通过吹膜机完成的,风环作为吹膜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是负责对吹涨的膜泡进行冷却定型。在冷却的过程中,如果膜泡的某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更大,则该部分膜泡冷却速度会更快,在冷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部分膜泡与其他部分相比硬度会更高,无法吹涨,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风环为风温式风环,即一种通过人工加热对冷风温度进行调控的风环,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是当发现膜泡厚度较大的时候,通过人工对冷却该部分膜泡的冷风进行加热,使冷风的温度上升,从而避免该部分膜泡冷却速度过快,然而风环本身的目的即是通过冷风对膜泡进行冷却,对冷风进行加热无疑与冷却的目的相悖,实际上是牺牲了冷却效率;此外,这种风温式风环需要根据膜泡的冷却情况人工不断对温度进行调整,因此可控温差的范围较小,整体效益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效率高、可控温差大的自动冷却风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进风口与风室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连接,风室的风从进风口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排出,最终对膜泡进行降温冷却。
优选的,所述风室的外侧设有进风嘴。
优选的,所述的控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片和散热结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与第一散热片连接,另一侧与散热结构连接,风室的风从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由半导体制冷片对其进行控温,与此同时,散热结构对吸热后的半导体制冷片持续进行散热,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正常工作。
优选的,所述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相互连接,并形成内部中空的分流件,分流件用于加强风与制冷片的接触面积,增强彼此的交换,同时能够使空气均匀平缓的进入冷却迷宫风道进行冷却。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结构为热交换器和液体冷媒,所述的热交换器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另一侧与液体冷媒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热交换器为储水腔,液体冷媒为水循环部件,通过水循环部件的动作,可以不断的对储水腔内的水进行降温,使其能够循环使用。
优选的,所述的散热结构为第二散热片和空气散热部件,所述的第二散热片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另一侧设置有空气散热部件。
优选的,所述的半导体制冷片两侧设有导热介质。
优选的,第一散热片和热交换器分别通过导热介质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
优选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分别通过导热介质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导热介质为导热胶。
优选的,所述的风环主体包括上风盖、风环座、支撑件、风口分隔环和护风圈,进风口设置在上风盖的下端,所述的上风盖分别和风环座、支撑件连接,且连接后内部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的风环座与风口分隔环连接,且连接后和支撑件形成环形第一风道,所述的护风圈可升降的与支撑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支撑件包括中间支撑组件和可动调节圈,中间支撑组件和上风盖连接,可动调节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升降调节结构,中间支撑组件通过下侧的升降调节结构与可动调节圈连接,护风圈通过上侧的升降调节结构与可动调节圈连接。
优选的,所述可动调节圈上下两侧的升降调节结构均为螺纹。
优选的,所述的中间支撑组件通过下侧的螺纹与可动调节圈连接,该螺纹可以调节可动调节圈的高度,从而对风量和风速进行调整。
优选的,所述的可动调节圈和护风圈上侧的螺纹与可动调节圈连接,该螺纹可以调节护风圈的高度,以此适应不同吹涨比的膜泡。
优选的,所述的可动调节圈上设有拉手。
优选的,所述的护风圈上设有第一漏风孔,且护风圈的相应位置上还套设有调节环,调节环上设有第二漏风孔,通过旋转调节环的位置,可以控制第一漏风孔和第二漏风孔的重合度,从而调整从第一漏风孔和第二漏风孔之间漏出的风的大小,以此调整托举力的大小,避免膜泡出现抖动或其他不稳定的问题。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风口分隔环的下风道板,所述的风口分隔环上设有通风孔,下风道板与风口分隔环之间形成环形第二风道,环形第一风道的风一部分从通风孔进入环形第二风道,从而对膜泡进行预冷却。
优选的,还包括定位圈,所述的定位圈与风环座连接,环形空腔内部下侧的控温装置设置在定位圈上。
优选的,还包括隔热片,所述的隔热片设置在环形空腔的内壁,控温装置与隔热片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单弧形冷却迷宫风道。
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多S形冷却迷宫风道。
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平直冷却迷宫风道。
优选的,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三角形冷却迷宫风道。
本发明通过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最终实现对膜泡的冷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膜泡某部分厚度较厚时,可以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冷却该部分的风的温度进行调节,无须再进行加热工作,因此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膜泡的冷却效率;因为半导体制冷片为自动控制,所以可控温差的范围较大,且精准度较高;此外,由于半导体制冷片热惯性非常小,制冷速度快,因此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片刻就能达到最大温差,与人工操作的普通风温式风环相比,整体的调整响应速度更快;另一方面,通过对可动调节圈上下两侧的升降调节结构进行调节,可以对风环的风量和风速进行调整,以此在风环内形成不同大小的托举力,从而适配不同规格的膜泡,因此整体的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装示意简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仰视图。
图4是膜泡的运动方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简图。
图6是散热结构为储水腔和水循坏部件的示意简图。
图7是冷却迷宫风道为单弧形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图8是冷却迷宫风道为多S形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图9是冷却迷宫风道为平直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图10是冷却迷宫风道为三角形冷却迷宫风道的示意简图。
图11是中间支撑组件、可动调节圈和护风圈的调节示意图。
图12是上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护风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调节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简图。
图16是风口分隔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下风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简图。
图19是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散热结构为第二散热片和空气散热部件的示意简图。
图21是本发明动作时风的流向示意图。
图中,1-风室;2-进风嘴;3-环形第一风道;4-半导体制冷片;5-进风口;6-冷却迷宫风道;7-膜泡;8-上风盖;9-风环座;10-中间支撑组件;11-风口分隔环;12-护风圈;13-可动调节圈;14-拉手;15-第一漏风孔;16-调节环;17-第二漏风孔;18-第一散热片;19-储水腔;20-水循坏部件;21-导热胶;22-定位圈;23-下风道板;24-通风孔;25-环形第二风道;26-第二散热片;27-空气散热部件;28-顶盖;29-下罩;30-隔热片;31-连接端;32-孔洞;33-分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14所示: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1,所述风室1的外侧设有进风嘴2(进风嘴2可以与吹膜机的送风装置连接,由送风装置对风室进行送风工作,送风装置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赘述),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3,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4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5,进风口5与风室1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3连接,风室1的风从进风口5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单弧形冷却迷宫风道6经过(冷却迷宫风道6的形状可以根据膜泡7的冷却效率修改为多S形、平直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膜泡7的厚度越大,冷却迷宫风道6需要布置的路径越长,整体的弯曲程度更大),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3排出,最终对位于风环主体中心的膜泡7进行降温冷却。所述的风环主体包括上风盖8、风环座9、支撑件、风口分隔环11和护风圈12,上风盖8的下端设有进风口5,所述的上风盖8分别和风环座9、支撑件连接,且连接后内部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的风环座9与风口分隔环11连接,且连接后和支撑件形成环形第一风道3,所述的护风圈12可升降的与支撑件连接。还包括顶盖28和下罩29,所述的顶盖28固定在上风盖8的上方,下罩29固定在风环座9的下方。所述的支撑件包括中间支撑组件10和可动调节圈13,中间支撑组件10和上风盖8连接,可动调节圈1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螺纹,且可动调节圈10上还设有可握持的拉手14,所述的中间支撑组件10通过下侧的螺纹与可动调节圈10连接,通过握住该拉手14并旋转,可以调节可动调节圈10的高度,从而对风量和风速进行调整,所述的护风圈12通过上侧的螺纹与可动调节圈10连接,通过该螺纹可以调节护风圈12的高度,以此适应不同吹涨比的膜泡7(升降调节的方向如图11所示,螺纹未在该图中画出,螺纹也可以替换为其他能够实现升降调节功能的结构,这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赘述)。所述的护风圈12上设有第一漏风孔15,且护风圈12的相应位置上还套设有调节环16,调节环16上设有第二漏风孔17(第一漏风孔15可以根据膜泡7的具体情况在护风圈12上设置多排,同时调节环16也可以相应的设置多个,通过转动调节环16,可以调节第一漏风孔15和第二漏风孔17之间的重合度,重合程度越大,漏出的风越少,则托举力越大)。所述的控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4、第一散热片18和散热结构,散热结构为储水腔19和水循坏部件20,所述的第一散热片18通过导热胶21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4的一侧,储水腔19通过导热胶21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4的另一侧(导热胶21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为其他导热介质,这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赘述),所述的顶盖28和下罩29均设有孔洞32,储水腔19的连接端31穿过孔洞32与设置在风环主体外部的水循环部件20相互连接,当风室的风从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18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6经过时,半导体制冷片4会对其进行冷却,工作期间半导体制冷片4温度逐渐上升,此时通过储水腔19的水对半导体制冷片4进行吸热,并由水循环部件20对吸热后的水进行循环冷却,使其能够对半导体制冷片4进行持续的降温,让半导体制冷片4能够正常进行工作(水循环部件可以为水泵或其他能起到水循环功能的部件,这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赘述)。还包括定位圈22和隔热片30,所述的定位圈22与风环座9连接,环形空腔内部下侧的控温装置设置在定位圈22上,其用于对控温装置的支撑定位,所述的隔热片30设置在环形空腔的内壁,控温装置与隔热片30相互连接。
图5-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还包括下风道板23,所述的下风道板23设置在风口分隔环11的下方,且风口分隔环11上相应的设有通风孔24,所述的下风道板23与风口分隔环11之间形成环形第二风道25,环形第一风道3的风一部分从通风孔24进入环形第二风道25,从而对膜泡7进行预冷却。
图18-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18相互连接,并形成内部中空的分流件33,分流件33可以加强风与半导体制冷片4的接触面积,增强彼此的交换,同时能够使空气均匀平缓的进入冷却迷宫风道6进行冷却。
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相比,区别在于控温装置的散热结构为第二散热片和空气散热部件,第一散热片18通过导热胶21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4的一侧,第二散热片26通过导热胶21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4的另一侧,且第二散热片26附近相应的设有空气散热部件27(空气散热部件27可以为散热风扇或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气冷部件,这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赘述),通过该空气散热部件27,可以对吸热后的半导体制冷片4进行持续的降温工作。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大致如下:当膜泡从机头的模口挤出时,先经过冷却风环进行冷却,然后再由牵引机构完成拉膜工作(机头和牵引机构为吹膜机的其他组成部分,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赘述)。当膜泡从风环主体的下方逐渐向上运动时,送风装置通过进风嘴送风至风室,这股风会从上风盖下端的进风口流入冷却迷宫风道中,通过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冷却后,风从环形第一风道排出(其中部分风会通过通风孔流入环形第二风道,并从环形第二风道排出,风的流向如图21所示),排出的风会对膜泡进行冷却,当需要冷却的膜泡吹涨比不同时,其所需要的托举力大小也不相同,此时可以通过调节可动调节圈、护风圈或调节环来改变托举力的大小(该调节原理属于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赘述),避免膜泡出现抖动或其他不稳定的问题,使冷却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于此同时,半导体制冷片吸收的热量会通过散热结构进行散热,从而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持续的对风室送进的风进行降温。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除非另行指出,“内”、“外”、“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
可以理解,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环主体和风室,所述风环主体的内部形成有环形空腔和环形第一风道,两套带有半导体制冷片的控温装置分别设置在环形空腔的上下两侧,控温装置的一端设置在风环主体的进风口,进风口与风室连接,另一端与环形第一风道连接,风室的风从进风口进入后,从两套控温装置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并进行冷却,然后向环形第一风道排出,最终对膜泡进行降温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温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片和散热结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与第一散热片连接,另一侧与散热结构连接,风室的风从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的冷却迷宫风道经过,由半导体制冷片对其进行控温,与此同时,散热结构对吸热后的半导体制冷片持续进行散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套控温装置的第一散热片相互连接,并形成内部中空的分流件,分流件用于加强风与制冷片的接触面积,增强彼此的交换,同时能够使空气均匀平缓的进入冷却迷宫风道进行冷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结构为热交换器和液体冷媒,所述的热交换器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另一侧与液体冷媒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结构为第二散热片和空气散热部件,所述的第二散热片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另一侧设置有空气散热部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环主体包括上风盖、风环座、支撑件、风口分隔环和护风圈,进风口设置在上风盖的下端,所述的上风盖分别和风环座、支撑件连接,且连接后内部形成环形空腔,所述的风环座与风口分隔环连接,且连接后和支撑件形成环形第一风道,所述的护风圈可升降的与支撑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件包括中间支撑组件和可动调节圈,中间支撑组件和上风盖连接,可动调节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升降调节结构,中间支撑组件通过下侧的升降调节结构与可动调节圈连接,护风圈通过上侧的升降调节结构与可动调节圈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圈,所述的定位圈与风环座连接,环形空腔内部下侧的控温装置设置在定位圈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风口分隔环的下风道板,所述的风口分隔环上设有通风孔,下风道板与风口分隔环之间形成环形第二风道,环形第一风道的风一部分从通风孔进入环形第二风道,从而对膜泡进行预冷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动冷却风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迷宫风道为单弧形冷却迷宫风道。
CN202110426148.1A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Active CN1149867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6148.1A CN114986762B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6148.1A CN114986762B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6762A true CN114986762A (zh) 2022-09-02
CN114986762B CN114986762B (zh) 2025-01-28

Family

ID=83018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26148.1A Active CN114986762B (zh) 2021-04-20 2021-04-20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8676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6507A (zh) * 2015-09-02 2015-11-18 北京三相典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风冷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04869637U (zh) * 2015-08-28 2015-12-16 浙江诚德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可升降多风道逆流风环
CN210282939U (zh) * 2018-11-23 2020-04-10 深圳市致新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急冷定型稳泡装置
CN215095041U (zh) * 2021-04-20 2021-12-10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869637U (zh) * 2015-08-28 2015-12-16 浙江诚德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可升降多风道逆流风环
CN105066507A (zh) * 2015-09-02 2015-11-18 北京三相典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风冷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10282939U (zh) * 2018-11-23 2020-04-10 深圳市致新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急冷定型稳泡装置
CN215095041U (zh) * 2021-04-20 2021-12-10 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6762B (zh) 2025-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188651A1 (en) Cooler
CN206261281U (zh) 商用冷藏展示柜
CN207594316U (zh) 一种吹膜头
CN215095041U (zh)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CN114986762A (zh) 一种自动冷却风环
CN114643701A (zh) 一种带有降温功能的手套加工用吹塑模具
CN208075253U (zh) 一种便携式控温装置
CN215947098U (zh) 一种玻璃成模垂冷散热结构
CN117020285A (zh) 一种薄壁件加工定位夹紧装置及方法
CN208090844U (zh) 空调室外机
CN209079007U (zh) 一种吹塑薄膜风环冷却器
CN216001273U (zh) 一种两重限位结构的塑胶模具
CN207779152U (zh) 石墨舟冷却设备
CN210107807U (zh) 电子冰胆
CN205556449U (zh) 一种单滴行列机的玻璃瓶成型模
CN207113091U (zh) 温度调节器及中央空调
CN222154326U (zh) 一种激光头高效冷却的激光雕刻机
CN217993537U (zh) 一种3d打印机的打印头结构
CN211763277U (zh) 一种新型注塑模具
CN220017803U (zh) 卧式冷柜
CN211722782U (zh) 一种具有半导体制冷装置的电热水壶
CN220348334U (zh) 一种调节温度工作台
CN209633759U (zh) 一种用于薄膜吹塑过程中自动风环设备
CN222022037U (zh) 下吹冷却环装置
CN222596723U (zh) 一种减速机自动温控风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