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1205A - 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 Google Patents

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1205A
CN114651205A CN202080077830.8A CN202080077830A CN114651205A CN 114651205 A CN114651205 A CN 114651205A CN 202080077830 A CN202080077830 A CN 202080077830A CN 114651205 A CN114651205 A CN 114651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optical film
thickness
film
polariz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78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峰俊树
村重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51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12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面板,具有:液晶单元,其具有被两片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第一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一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可视侧;以及第二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二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背光侧,上述两片透明基板的合计厚度为450μm以下,上述第一光学薄膜具有玻璃膜和第一偏光板,上述玻璃膜的厚度为50μm以上150μm以下,上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厚度15μm以下的偏光件。

Description

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液晶显示元件、有机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的显示元件从收纳性、设计性的观点出发正在进行轻量、薄型化。以往,作为显示元件的最表面,使用覆盖玻璃,在将偏光板贴合于液晶单元等之后,在偏光板之上隔着层间填充剂设置覆盖玻璃。
在专利文献1中,在由偏光膜和液晶单元得到的液晶面板中,公开了一种抑制因与液晶面板一体化的偏光膜、特别是因偏光膜在高温环境下的收缩的影响而引起的液晶面板的翘曲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723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9/08793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通过事先将极薄的玻璃(玻璃膜)与偏光板一体化并贴合于液晶单元等,从而简化使覆盖玻璃和偏光板隔着层间填充剂贴合的步骤。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相对于钢笔等的硬度较高的突起物的接触而具有优异的强度以及挠性的玻璃膜层叠体用作显示元件、照明元件的最表层。具体而言,作为用于显示元件的玻璃膜层叠体,提出了依次层叠玻璃膜、粘接剂层、保护膜、偏光件、粘合剂层的光学薄膜。
这里,本发明人们根据笔记本计算机等的用途将玻璃膜层叠体通过激光、切削等的加工设定为规定的尺寸,使其与液晶单元贴合而作为液晶面板,并且进行了在加热环境下的耐久试验。其结果,对液晶面板进行照片观察,可知液晶面板的端部的色调与液晶面板的中心部相比产生了变化。
另外,本发明人们利用不具备玻璃膜的光学薄膜制作了液晶面板,可以确认在高温环境下翘曲被抑制,并且,也确认了液晶面板的端部的色调未产生变化。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发明人们发现液晶面板的端部的色调的变化仅在满足特定的条件的液晶面板中产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加热环境下色调变化也被抑制的液晶面板。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液晶面板具有:液晶单元,其具有被两片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第一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一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可视侧;以及第二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二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背光侧,上述两片透明基板的合计厚度为450μm以下,上述第一光学薄膜具有玻璃膜和第一偏光板,上述玻璃膜的厚度为50μm以上150μm以下,上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厚度15μm以下的偏光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加热环境下色调变化也被抑制的液晶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薄膜组的剖视图。
图2是举例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光学薄膜组
2 液晶面板
10 第一光学薄膜
11 第一玻璃膜
12 第一粘接剂层
13 第一偏光板
14 第一粘合剂层
20 第二光学薄膜
23 第二偏光板
24 第二粘合剂层
30 液晶单元
31 液晶层
32、33 透明基板
131 第一偏光件
132 第一保护膜
231 第二偏光件
232 第二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构成部分付与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薄膜组的剖视图。参照图1,光学薄膜组1包括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
第一光学薄膜10依次具有第一玻璃膜11、第一粘接剂层12、以及第一偏光板1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粘合剂层是指,在常温下具有粘接性,以较小的压力粘接于被粘物的层。因此,即使将粘贴于粘合剂层的被粘物剥离,粘合剂层也保持实用的粘合力。另一方面,粘接剂层是指,通过夹在物质之间而能够将物质结合在一起的层。因此,在将粘贴于粘接剂层的被粘物剥离的情况下,粘接剂层不具有实用的粘接力。
第一偏光板13具有第一偏光件131和第一保护膜132。第一保护膜132至少配置于第一偏光件131的一侧(一侧的面)。优选第一保护膜132至少配置于第一偏光件131的靠第一粘接剂层12一侧,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偏光件的两侧(一侧的面以及另一侧的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第一偏光板13的与第一粘接剂层12相反一侧配置第一相位差层。第一相位差层可以隔着任意的合适的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而层叠于第一偏光板13。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偏光板13的第一偏光件131一侧配置第一粘合剂层,也可以隔着第一粘合剂层配置第一离型膜。
第二光学薄膜20包括第二偏光板23。
第二偏光板23具有第二偏光件231。第二偏光板23根据需要具有配置于第二偏光件231的一侧或两侧的第二保护膜232。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二偏光板23的第二偏光件231一侧配置第二相位差层。第二相位差层可以隔着任意的合适的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而层叠于第二偏光板23。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二偏光板23的第二偏光件231一侧配置第二粘合剂层,也可以隔着第二粘合剂层配置第二离型膜。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二偏光板23的第二保护膜232一侧配置光学层。光学层可以隔着任意的合适的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而层叠于第二保护膜232。
以下,对光学薄膜组1的各构成要素进行更详细说明。
(第一光学薄膜)
[第一玻璃膜]
第一玻璃膜11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玻璃膜。基于根据组成的分类,第一玻璃膜11可以举出例如碱石灰玻璃、硼酸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石英玻璃等。另外,基于根据碱成分的分类,可以举出无碱玻璃、低碱玻璃。优选上述玻璃的碱金属成分(例如,Na2O、K2O、Li2O)的含有量为15重量%以下,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下。
优选第一玻璃膜11的厚度为50μm~150μm,更优选为60μm~140μm,进一步优选为70μm~130μm,特别优选为80μm~120μm。若为这样的范围,则挠性优异,可以在卷对卷步骤中进行加工,并且玻璃膜不易破裂,能够获得生产性优异的第一光学薄膜10。
优选第一玻璃膜11的波长550nm中的透光率为85%以上。优选第一玻璃膜11的波长550nm中的折射率为1.4~1.65。
优选第一玻璃膜11的密度为2.3g/cm3~3.0g/cm3,更优选为2.3g/cm3~2.7g/cm3。若为上述范围的玻璃膜,则可以提供能够有助于画像显示的轻量化的光学薄膜组1。
第一玻璃膜11的成形方法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方法。代表而言,第一玻璃膜11可以将包括二氧化硅和/或氧化铝等的主原料、芒硝和/或氧化锑等的消泡剂、以及碳等的还原剂的混合物在1400℃~160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成形为薄板状之后,进行冷却来制作。作为第一玻璃膜11的成形方法,可以举出例如狭缝下拉法、熔融法、浮法等。对于通过这些方法成形为板状的玻璃膜,为了薄板化,提高平滑性,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氢氟酸等的溶剂进行化学研磨。
[第一粘接剂层]
第一粘接剂层12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适当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例如可以举出聚酯类粘接剂、聚氨酯类粘接剂、聚乙烯醇类粘接剂、环氧类粘接剂。其中,特别优选能够获得良好的密合性的环氧类粘接剂。
第一粘接剂层12为热硬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热硬化(固化)来发挥剥离阻力。另外,第一粘接剂层12为紫外线硬化型等的光硬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照射紫外线等的光使其硬化来发挥剥离阻力。另外,第一粘接剂层12为湿气硬化型粘接剂的情况下,由于可以与空气中的水分等反应而硬化,因此通过放置也可以硬化而发挥剥离阻力。
第一粘接剂层12可以使用例如市售的粘接剂,也可以将各种硬化型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溶剂内,从而制备粘接剂溶液(或分散液)。
优选第一粘接剂层12的厚度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10μm,进一步优选为0.5μm~8μm,特别优选为1μm~6μm。若在这样的范围内,则可以得到挠性优异,并且耐突刺性优异的第一光学薄膜10。
优选第一粘接剂层12的弹性模量为0.5GPa~15GPa,更优选为0.8GPa~10GPa,进一步优选为1GPa~5GPa。若在这样的范围内,则可以得到挠性优异,并且耐突刺性优异的第一光学薄膜10。在本说明书中,弹性模量使用自动绘图仪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
[弹性模量测定方法]
测定温度:23℃
样品尺寸:宽2cm、长15cm
夹头间距离:10cm
拉伸速度:10mm/min。
[第一偏光板]
优选第一偏光板13的厚度为5μm~300μm,更优选为10μm~250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200μm,特别优选为25μm~100μm。
优选第一偏光板13的弹性模量为1GPa以上,更优选为1GPa~10GPa,进一步优选为2GPa~7GPa,特别优选为2GPa~5GPa。若在这样的范围内,则可以得到耐突刺性优异的第一光学薄膜10。
第一偏光板13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形状,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具有长边和短边的方形形状。第一偏光板13为方形形状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偏光板13具有的第一偏光件131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一偏光板13的长边或短边大致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平行”是如下概念,即,不仅包括严密地平行的情况,也包括两线所成角度为±10°(优选为±5°)的情况。
[第一偏光件]
第一偏光件131的厚度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厚度。第一偏光件131的厚度代表而言为约1μm~80μm。作为第一偏光件131可以使用薄型的偏光件,该情况下,优选第一偏光件131的厚度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
特别是,若第一偏光件131的厚度为15μm以下,则将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分别配置于液晶单元的两侧而形成液晶面板时,即使在加热环境下(例如80℃)也能够抑制液晶面板的端部的色调变化。
优选第一偏光件131在波长380nm~780nm的任意波长下表现出吸收二色性。优选偏光件的单体透射率为40.0%以上,更优选为4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2.0%以上,特别优选为43.0%以上。优选第一偏光件131的偏光度为99.8%以上,更优选为99.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9.95%以上。
优选第一偏光件131为碘类偏光件。更详细而言,上述偏光件可以由包括碘的聚乙烯醇类树脂(以下,称为“PVA类树脂”)薄膜构成。
作为用于形成PVA类树脂薄膜的PVA类树脂,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聚乙烯醇可以通过将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获得。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可以通过将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获得。PVA类树脂的皂化度通常为85摩尔%~100摩尔%,优选为95.0摩尔%~99.95摩尔%,进一步优选为99.0摩尔%~99.93摩尔%。皂化度可以依据JISK 6726-1994求得。通过使用这样的皂化度的PVA类树脂,可以得到耐久性优异的偏光件。皂化度过高的情况下,担心会凝胶化。
PVA类树脂的平均聚合度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PVA类树脂的平均聚合度为例如1000~10000,优选为1200~5000,进一步优选为1500~4500。需要说明的是,平均聚合度可以依据JIS K 6726-1994求得。
作为第一偏光件131的制造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对PVA类树脂薄膜单体进行拉伸并且染色的方法(I)、对具有树脂基材和聚乙烯醇类树脂层的层叠体(i)进行拉伸并且染色的(II)等。方法(I)是本领域周知的惯用方法,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对于方法(II),优选包括如下工序:对具有树脂基材以及形成于该树脂基材的一侧的聚乙烯醇类树脂层的层叠体(i)进行拉伸并且染色,从而在该树脂基材之上制作偏光件。层叠体(i)可以通过在树脂基材之上涂布包括聚乙烯醇类树脂的涂布液并使其干燥来形成。另外,层叠体(i)也可以通过将聚乙烯醇类树脂层转印于树脂基材之上来形成。上述制造方法(II)的详细内容记载于例如日本国特开2012-73580号公报中,该公报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参考进行引用。
[第一保护膜]
作为第一保护膜132,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树脂薄膜。作为第一保护膜132的形成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聚酯类树脂、三乙酰纤维素(TAC)等的纤维素类树脂、降冰片烯类树脂等的环烯烃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烃类树脂、以及(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等。在这些之中,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需要说明的是,「(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是指,丙烯酸类树脂和/或甲基丙烯酸类树脂。
作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使用例如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以下,也称为戊二酰亚胺树脂)记载于例如日本国特开2006-309033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17560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28329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28334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37491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37492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37493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6-337569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7-009182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9-161744号公报、以及日本国特开2010-284840号公报中。这些记载在本说明中作为参考进行引用。
第一保护膜132与第一偏光件131可以隔着任意合适的粘接剂层进行层叠。在第一偏光件131制作时使用的树脂基材在将第一保护膜132与第一偏光件131层叠之前、或者层叠之后被剥离。
优选第一保护膜132的厚度为4μm~250μm,更优选为5μm~15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100μm,特别优选为10μm~50μm。
第一保护膜132的弹性模量为1GPa以上,优选为1GPa~10GPa,更优选为1.8GPa~7GPa,进一步优选为2GPa~5GPa。若在这样的范围内,则可以得到耐突刺性优异的第一光学薄膜10。
[第一相位差层]
如上所述,第一相位差层不是必须的构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相位差层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具有任意合适的光学特性和/或机械特性。第一相位差层代表而言具有慢轴。第一相位差层的光学的特性和/或机械特性可以根据液晶单元的配向模式适当选择。
对于第一相位差层,可以表示出相位差值根据测定光的波长变大的逆分散波长特性,也可以表示出相位差值根据测定光的波长变小的正的波长分散特性,也可以表示出相位差值根据测定光的波长基本不改变的平坦的波长分散特性。
优选第一相位差层的厚度为6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55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
第一相位差层可以由能够满足上述特性的任意合适的树脂薄膜构成。作为这样的树脂的代表例,可以举出环状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醚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以及高分子液晶树脂。
[第一粘合剂层]
如上所述,第一粘合剂层不是必须的构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粘合剂层可以由任意合适的粘合剂形成。作为粘合剂,使用以例如丙烯酸类聚合物、硅酮类聚合物、聚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醚、氟类和/或橡胶类等的聚合物为基础聚合物的粘合剂。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因为丙烯酸类粘合剂的光学透明性优异,表现出适度的润湿性、凝聚性以及粘接性的粘接特性,并且耐候性、耐热性等优异。特别是,优选由碳原子数为4~12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组成的丙烯酸类粘合剂。
第一粘合剂层由上述粘合剂形成。第一粘合剂层的厚度不特别限定,其为例如1~400μm左右。另外,第一粘合剂层的厚度可以根据用于粘合剂的(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制造方法而适当地设定优选范围。例如,在通过溶液聚合等制造(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100μm,更优选为2~50μm,进一步优选为2~40μm,特别优选为5~35μm。另外,通过放射线聚合等制造(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情况下,优选第一粘合剂层的厚度为50~400μm,更优选为75~3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0~200μm。
在制造这样的厚度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时,溶液聚合是合适的。
[第一离型膜]
如上所述,第一离型膜不是必须构成,根据需要设置。第一离型膜可以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树脂形成。优选第一离型膜的厚度为5μm~200μm,更优选为10μm~1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50μm。第一离型膜在第一光学薄膜10粘贴于液晶单元等的光学元件之前,在与第一粘合剂层的界面处被剥离。
(第二光学薄膜)
优选第二光学薄膜20的尺寸变化为0.5%以下,更优选为0%~0.2%。光学薄膜组1将具备第一玻璃膜11的第一光学薄膜10与示出上述尺寸变化的第二光学薄膜20组合在一起。因此,通过将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分别配置于液晶单元的两侧,可以得到翘曲较小的液晶面板(第一光学薄膜/液晶单元/第二光学薄膜)。
需要说明的是,尺寸变化是将在第二偏光件231的吸收轴方向具有X0的长度(例如20cm)的矩形状样品在温度80℃的环境下静置150小时的情况下的尺寸变化率(|试验前的吸收轴方向的长度X0-试验后的吸收轴方向的长度X1|/试验前的吸收轴方向的长度X0)×100。尺寸变化通过平面双轴测长机、例如Quick Vision(Mitutoyo公司制造)进行测定。
[第二偏光板]
第二偏光板23的厚度优选为5μm~250μm,更优选为10μm~200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200μm,特别优选为25μm~100μm。
第二偏光板23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采用合适的形状,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具有长边和短边的方形形状。第二偏光板23为方形形状的情况下,优选第二偏光板23具有的第二偏光件231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二偏光板23的长边或短边为大致平行。
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偏光板23与第一偏光板13的关系为第一偏光件131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一偏光板13的短边大致平行,并且第二偏光件231的吸收轴与第二偏光板23的长边大致平行。
作为其他例子,第二偏光板23与第一偏光板13的关系为第一偏光件131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一偏光板13的长边大致平行,并且第二偏光件231的吸收轴与第二偏光板23的短边大致平行。
[第二偏光件]
优选第二偏光件231的厚度为1μm以上10μm以下。若第二偏光件231的厚度为1μm以上10μm以下,则可以得到尺寸变化较少的第二光学薄膜20。另外,若第二偏光件231的厚度为10μm以下,则在将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分别配置于液晶单元的两侧以形成液晶面板时,可以抑制液晶面板的翘曲。
第二偏光件231的单体透射率、材料、制造方法等可以举例示出与上述第一偏光件131相同的记载内容。
[第二保护膜]
作为第二保护膜232,使用例如与上述第一保护膜132相同的保护膜。
[第二相位差层]
如上所述,第二相位差层不是必须的,根据需要设置。作为第二相位差层,使用例如与上述第一相位差层相同的相位差层。
[光学层]
如上所述,光学层不是必须的,根据需要设置。作为光学层,可以举出例如反射型偏光件等。光学层的厚度为例如1μm~200μm。
作为反射型偏光件,可以使用例如日本国特表平9-507308号公报中记载的偏光件。反射型偏光件可以原样使用市售品,也可以对市售品进行二次加工(例如拉伸)来使用。作为市售品,可以举出例如3M公司制造的商品名DBEF、3M公司制造的商品名APF等。
[第二粘合剂层]
如上所述,第二粘合剂层不是必须构成,根据需要设置。第二粘合剂层可以由任意合适的粘合剂形成。作为粘合剂,除了厚度之外可以与第一粘合剂层相同。
第二粘合剂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200μm以下。若第二粘合剂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200μm以下,则构成后述的液晶面板2时,可以提高第一玻璃膜11的对于破裂的耐性。特别是,第一玻璃膜11的厚度为5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情况下,第一玻璃膜11较薄且易破裂。因此,将第二粘合剂层的厚度设定为50μm以上200μm以下,从而提高第一玻璃膜11的对于破裂的耐性的意义重大。
在制造这样的厚度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时,放射线聚合是适合的。
[第二离型膜]
如上所述,第二离型膜不是必须构成,根据需要设置。第二离型膜可以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树脂形成。优选第二离型膜的厚度为5μm~200μm,更优选为10μm~1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50μm。第二离型膜在第二光学薄膜20粘贴于液晶单元等的光学元件之前,在与第二粘合剂层的界面处被剥离。
如后所述,光学薄膜组1可以用于例如具有被两片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并且两片透明基板的总厚度为450μm以下的液晶单元。此时,第一光学薄膜10例如在液晶单元的可视侧隔着第一粘合剂层设置,其作为液晶面板的前面板起作用。第二光学薄膜20例如在液晶单元的背面侧隔着第二粘合剂层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可视侧是指,将规定的部件适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朝向可视一边的那一侧。另外,背面侧是指、与可视侧相反一侧(背光侧)。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薄膜组的液晶面板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的说明,有时进行省略。
图2是举例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参照图2,液晶面板2自可视侧依次包括第一光学薄膜10、液晶单元30、以及第二光学薄膜20。
即,在液晶面板2中,第一光学薄膜10隔着第一粘合剂层14层叠于液晶单元30的可视侧,第二光学薄膜20隔着第二粘合剂层24层叠于液晶单元30的与可视侧相反一侧(背光侧)。
在液晶面板2中,例如可以自可视侧依次配置第一玻璃膜11、第一粘接剂层12、第一偏光板13、第一粘合剂层14、液晶单元30、第二粘合剂层24、以及第二偏光板23。但是,如上所述,根据需要,液晶面板2可以具有第一相位差层、第二相位差层、以及光学层等。
液晶单元30具有被两片透明基板32以及33夹持的液晶层31。也就是说,透明基板32和33自两侧夹持作为显示媒体的液晶层31。
液晶层31例如包括在不存在电场状态下均匀取向的液晶分子。作为液晶层31,适合应用例如IPS方式的液晶层,但也可以适用TN型、STN型、π型、VA型等的液晶层。液晶层31的厚度为例如1.5μm~4μm左右。
液晶单元30考虑向笔记本PC等的搭载而进行了薄型化,两片透明基板32和33的合计厚度为450μm以下。透明基板32和33为例如相同厚度。透明基板32和33为例如玻璃制。
液晶单元30为例如内嵌型。液晶单元30为内嵌型的情况下,在例如透明基板32与透明基板33之间可以设置触摸传感器、具备触摸驱动的功能的触摸传感电极部。液晶单元30可以具有滤色器。
发明人们发现,如液晶单元30那样,具有合计厚度450μm以下的较薄的透明基板32和33的情况下,若进行在加热环境下(例如80℃)的耐久试验,则液晶面板2的端部的色调与液晶面板2的中心部相比较有时产生变化。并且,发现加热环境下的液晶面板2的端部的色调变化依赖于构成第一偏光板13的第一偏光件131的厚度,若第一偏光件131的厚度为15μm以下,则即使在加热环境下液晶面板2的端部的色调变化也被抑制。
即,在第一光学薄膜10中,通过第一偏光板13具有厚度15μm以下的第一偏光件131,即使在加热环境下液晶面板2的端部的色调变化也被抑制。
另外,发明人们发现,液晶面板2的翘曲依存于构成第二偏光板23的第二偏光件231的厚度,若第二偏光件231的厚度为10μm以下,则液晶面板2的翘曲被抑制。
即,在第二光学薄膜20中,通过第二偏光板23具有厚度10μm以下的第二偏光件231,液晶面板2的翘曲被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液晶面板2构成为第一偏光件131的吸收轴与第二偏光件231的吸收轴大致正交。若为这样的构成,则可以得到更难以产生翘曲的液晶面板2。需要说明的是,“大致正交”不仅包括严密地正交的情况,还包括两线所成角度为90°±10°(优选为90°±5°)的情况。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来对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到这些实施例任何限制。另外,在实施例中,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份”和“%”为重量基准。
[制造例1]偏光板A的准备
将厚度30μm的聚乙烯醇薄膜(PVA)在速度比不同的辊之间一边在30℃、0.3%浓度的碘溶液中染色1分钟,一边拉伸至3倍。之后,一边在60℃且包括4%浓度的硼酸、1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0.5分钟,一边拉伸至综合拉伸倍率为6倍。接下来,通过在30℃且包括4.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10秒而进行洗净后,在50℃下进行干燥4分钟,得到厚度15μm的偏光件。在该偏光件的一面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皂化处理后的厚度25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TAC),在该偏光件的另一面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厚度20μm的丙烯酸类树脂薄膜,从而得到偏光板A(厚度:60μm)。
[制造例2]偏光板B的准备
(偏光件的准备)
首先,将在非晶性PET基材上成膜了9μm厚的PVA层的层叠体通过拉伸温度130℃的空中辅助拉伸生成拉伸层叠体。接下来,将拉伸层叠体通过染色而生成着色层叠体,进一步将着色层叠体在拉伸温度65度的硼酸水中通过拉伸而以综合拉伸倍率为5.94倍的方式生成包括与非晶性PET基材一体地被拉伸的5μm厚的PVA层的光学薄膜层叠体。
通过这样的二段拉伸,能够生成用于构成高功能偏光件的、包括厚度5μm的PVA层的光学薄膜层叠体,在该高功能偏光件中,在非晶性PET基材上成膜了PVA层的PVA分子高度定向,通过染色而吸附的碘作为多碘离子络合物而在一个方向上高次取向。
(丙烯酸类薄膜的准备)
使具有戊二酰亚胺环单元的甲基丙烯酸树脂颗粒在100.5kPa、100℃下干燥12小时,通过单轴挤出机在模具温度270℃下自T型模挤出而成形为薄膜状。将该薄膜在输送方向(MD方向)上在比树脂的Tg高10℃的气氛下进行拉伸,接下来在与薄膜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TD方向)上在比树脂的Tg高7℃的气氛下进行拉伸,分别得到厚度20μm、30μm、以及40μm的丙烯酸类薄膜。
(硬化型粘接剂的准备)
将N-羟乙基丙酰基酰胺HEAA(兴人公司制造)35重量份、N-丙烯酰基吗啉ACMO(兴人公司制造)45重量份、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东亚合成公司制造、“商品名”ARONIXM-220)2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Ciba Japan公司制造、商品名“Irgacure184”)3重量份、其他的光聚合引发剂(日本化药公司制造、商品名“KAYACUREDETX-S”)1.5重量份进行混合,从而得到硬化型粘接剂。
(偏光板的制作)
在PET薄膜之上制作的偏光件上以涂布厚度约1μm的方式涂布上述硬化型粘接剂。接下来,在粘接剂层上贴合上述40μm(弹性模量2.5GPa)的丙烯酸类薄膜。自PET薄膜侧通过输送机式UV照射装置(fusion公司制造)照射峰值UV照度为1600mW/cm2、UV累计光量为1000mJ/cm2(波长380~440nm)的紫外线,从而使粘接剂硬化,进一步在70℃下干燥2分钟。最后自层叠有丙烯酸类薄膜、偏光件以及PET薄膜的层叠体将PET薄膜剥离,从而得到丙烯酸类薄膜(保护膜)与偏光件的层叠体(厚度为45μm的偏光板B)。
[制造例3]偏光板C的准备
将厚度75μm的PVA在速度比不同的辊之间一边在30℃、0.3%浓度的碘溶液中染色1分钟,一边拉伸至3倍。之后,一边在60℃且4%浓度的硼酸、1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0.5分钟,一边拉伸至综合拉伸倍率为6倍。接下来,通过在30℃且包括4.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10秒而进行洗净之后,在50℃进行干燥4分钟,从而得到厚度28μm的偏光件。在该偏光件的一个面上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了皂化处理后的厚度4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TAC),在该偏光件的另一个面上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了厚度30μm的丙烯酸类树脂薄膜,从而得到偏光板C(厚度:98μm)。
[制造例4]偏光板D的准备
将厚度60μm的PVA在速度比不同的辊之间一边在30℃、0.3%浓度的碘溶液中染色1分钟,一边拉伸至3倍。之后,一边在60℃且4%浓度的硼酸、1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0.5分钟,一边拉伸至综合拉伸倍率为6倍。接下来,通过在30℃且包括4.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10秒而进行洗净之后,在50℃进行干燥4分钟,从而得到厚度23μm的偏光件。在该偏光件的一个面上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了皂化处理后的厚度4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TAC),在该偏光件的另一个面上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了厚度30μm的丙烯酸类树脂薄膜,从而得到偏光板C(厚度:93μm)。
[制造例5]偏光板E的准备
将厚度45μm的PVA在速度比不同的辊之间一边在30℃、0.3%浓度的碘溶液中染色1分钟,一边拉伸至3倍。之后,一边在60℃且4%浓度的硼酸、1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0.5分钟,一边拉伸至综合拉伸倍率为6倍。接下来,通过在30℃且包括4.0%浓度的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10秒而进行洗净之后,在50℃进行干燥4分钟,从而得到厚度18μm的偏光件。在该偏光件的一个面上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了皂化处理后的厚度4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TAC),在该偏光件的另一个面上通过聚乙烯醇类粘接剂贴合了厚度30μm的丙烯酸类树脂薄膜,从而得到偏光板C(厚度:88μm)。
[制造例6]粘合剂的准备
(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制备)
在具有搅拌叶片、温度计、氮气导入管、冷却器的四口烧瓶中,加入丙烯酸丁酯100重量份、丙烯酸酸5重量份以及2-丙烯酸羟乙酯0.075重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丙烯酸羟乙酯0.2重量份、作为聚合溶剂的乙酸乙酯200重量份,在充分进行了氮置换之后,一边在氮气流下进行搅拌,一边将烧瓶内的液体温度保持在55℃附近而进行10小时聚合反应,从而制备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为220万。
(粘合剂组成物的制备)
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中,将作为过氧化物的过氧化二苯甲酰(NYPER BMT、日本油脂公司制造)0.2重量份、作为环氧类交联剂的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三菱瓦斯化学公司制造、TETRAD C)0.05重量份、作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的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加合物(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制造、CORONATE L)0.1重量份、以及硅烷偶联剂(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KBM403)0.075重量份进行均匀混合搅拌,从而制备丙烯酸类粘合剂(固体成分10.9重量%)。
[制造例7]粘接剂的准备
(环氧类粘接剂的准备)
将70重量份的Celloxide 2021P(大赛璐化学工业公司制造)、5重量份的EHPE3150、19重量份的芳氧杂环丁烷OXT-221(东亚合成公司制造)、4重量份的KBM-403(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制造)、以及2重量份的CPI101A(San-Apro公司制造)进行混合,从而准备了环氧类粘接剂。
[实施例1]
(第一光学薄膜A的制作)
使玻璃膜(Nippon Electric Glass公司制造、商品名“OA-10G”、厚度:100μm)与在制造例1中制作的偏光板A隔着在制造例7中制备的由粘接剂构成的粘接剂层贴合在一起。此时,偏光板A以三乙酰纤维素薄膜成为玻璃膜一侧的方式进行配置。接下来,通过高压水银灯对粘接剂层照射紫外线(500mJ/cm2),从而使粘接剂层硬化,得到第一光学薄膜A。粘接剂层设定为厚度5μm、弹性模量1.8GPa。
(第二光学薄膜B的制作)
将反射型偏光件(3M公司制造、商品名“APF V3”、厚度:30μm)与在制造例2中制作的偏光板B隔着在制造例6制备的由粘合剂构成的粘合剂层(厚度12μm)贴合在一起。此时,偏光板B以丙烯酸类薄膜成为反射型偏光件一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粘合剂层,将在制造例6中制作的单体成分以最终厚度为12μm的方式涂布于一个面由硅酮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厚度38μm的聚酯薄膜(商品名:DIAFOILMRF、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剥离处理面上,从而形成涂布层。接下来,在涂布了单体成分的表面上,覆盖一个面由硅酮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厚度38μm的聚酯薄膜(商品名:DIAFOIL MRE、三菱树脂公司制造),使得该薄膜的剥离处理面成为涂布层侧。由此,将单体成分的涂布层自氧隔断。使用化学光灯(东芝公司制造))对这样得到的具有涂布层的片材照射照度5mW/cm2(使用在约350nm具有最大灵敏度的Topcon UVR-T1进行测定)的紫外线360秒,使涂布层硬化而形成粘合剂层,从而制作了粘合片材。覆盖于粘合剂层的两个面的聚酯薄膜作为离型膜起作用。
接下来,将一个面的聚酯薄膜剥离并层叠于第二光学薄膜B的丙烯酸类薄膜侧之后,将另一侧的聚酯薄膜剥离并层叠于反射型偏光件。
(评价用液晶面板A的制作)
准备具有作为显示媒体的液晶层、以及自两侧夹持液晶层的两片透明基板的液晶单元。液晶单元为13.3英寸、298mm×170mm,两片透明基板的合计厚度为450μm。
以偏光件的吸收轴方向与短边平行的方式将第一光学薄膜A裁断为296mm×168mm的尺寸。
以偏光件的吸收轴方向与长边平行的方式将第二光学薄膜B裁断为296mm×168mm的尺寸。
在上述液晶单元的一侧的面(一侧的透明基板的表面)层叠第一光学薄膜A,使得液晶单元与第一光学薄膜A各自的短边平行,并且偏光板A(偏光件)成为液晶单元侧。
在上述液晶单元的另一侧的面(另一侧的透明基板的表面)层叠第二光学薄膜B,使得液晶单元与第二光学薄膜A各自的短边平行,并且偏光件成为液晶单元侧。
第一光学薄膜A隔着由在制造例6中制备的粘合剂构成的粘合剂层(厚度:30μm)层叠于液晶单元。需要说明的是,该粘合剂层以如下方式形成。(i)在硅酮处理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三菱化学聚酯薄膜社制、厚度:38μm)之上进行涂布,在155℃下加热1分钟,从而形成干燥后的厚度为20μm的粘合剂层,(ii)将该粘合剂层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转印至偏光板A,从而形成粘合剂层。
第二光学薄膜B隔着由在制造例6中制备的粘合剂构成的粘合剂层(厚度:20μm)层叠于液晶单元。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粘合剂层,将在制造例6中制作的单体成分以最终厚度为100μm的方式涂布于一个面由硅酮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厚度38μm的聚酯薄膜(商品名:DIAFOIL MRF、三菱树脂公司制造)的剥离处理面上,从而形成涂布层。接下来,在涂布了单体成分的表面上,覆盖一个面由硅酮进行了剥离处理的厚度38μm的聚酯薄膜(商品名:DIAFOIL MRE、三菱树脂公司制造),使得该薄膜的剥离处理面成为涂布层侧。由此,将单体成分的涂布层自氧隔断。使用化学光灯(东芝公司制造))对这样得到的具有涂布层的片材照射照度5mW/cm2(使用在约350nm具有最大灵敏度的Topcon UVR-T1进行测定)的紫外线360秒,使涂布层硬化而形成粘合剂层,从而制作了粘合片材。覆盖于粘合剂层的两个面的聚酯薄膜作为离型膜起作用。
接下来,将一个面的聚酯薄膜剥离并层叠于光学薄膜B之后,将另一个聚酯薄膜剥离并层叠于液晶单元。
如上所述,制作了评价用液晶面板A。
[实施例2]
除了代替在制造例1中制作的偏光板A而使用在制造例2中制作的偏光板B来制作第一光学薄膜A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了评价用液晶面板B。
[比较例1]
除了代替在制造例1中制作的偏光板A而使用在制造例3中制作的偏光板C来制作第一光学薄膜A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了评价用液晶面板C。
[比较例2]
除了代替在制造例1中制作的偏光板A而使用在制造例4中制作的偏光板D来制作第一光学薄膜A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了评价用液晶面板D。
[比较例3]
除了代替在制造例1中制作的偏光板A而使用在制造例5中制作的偏光板E来制作第一光学薄膜A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了评价用液晶面板E。
[参考例1]
除了代替在制造例1中制作的偏光板A而使用在制造例3中制作的偏光板C,并且未在偏光板C上贴合玻璃膜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了评价用液晶面板F。也就是说,评价用液晶面板F是自比较例1的评价用液晶面板C删除了玻璃膜的构成。
(评价)
对于在实施例1、2、比较例1~3、以及参考例1中得到的各个评价用液晶面板A~F,实施加热环境试验,之后,对色调变化进行了评价。
(加热环境试验)
对评价用液晶面板A~F实施高压釜处理(50℃/5气压/15分钟)之后,投入80℃的加热烘箱中,120小时后取出。
(色调变化的评价)
对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了加热环境试验之后的评价用液晶面板A~F,进行了色调变化的评价。
具体而言,以各个第二光学薄膜B位于下侧的方式将加热环境试验后的评价用液晶面板A~F配置于背光之上。并且,在未显示(事实上的黑显示)的状态下,通过目视对各个评价用液晶面板A~F的可视侧表面的端部的色调变化进行了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在色调变化的评价时,评价用液晶面板A~F的各个液晶面板的液晶层为透射模式。另外,事实上的黑显示是指,透过背光侧的偏光板的光直接通过液晶层,从而被可视侧的偏光板全部吸收,成为黑显示。
对于色调变化的评价基准,将评价用液晶面板的可视侧表面的端部的色调与中心部相比较明显变化的情况设定为×(不合格),将端部的色调与中心部相比较稍微变化但成品化时可以允许的情况设定为△(合格),将端部的色调与中心部相比较基本不变化的情况设定为○(合格)。将色调变化的评价结果与各评价用液晶面板的构成一起在表1中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3633556670000201
如表1所示,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为15μm的实施例1的评价用液晶面板A的色调变化的评价结果为△,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为5μm的实施例2的评价用液晶面板B的色调变化的评价结果为○。另一方面,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为比15μm大的比较例1~3的评价用液晶面板C~E的色调变化的评价结果为×。
根据该结果,可以说通过将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设定为较薄,在加热环境试验后的评价用液晶面板中,能够抑制可视侧表面的端部的色调与中心部相比较产生变化。特别是,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为15μ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液晶面板的色调变化。认为这是由于,通过将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设定为较薄,加热环境试验后的偏光件的热收缩率变小,从而缓和了施加于液晶面板的端部的收缩应力。
但是,在第一光学薄膜A不具备玻璃膜的参考例1的评价用液晶面板F中,尽管偏光件的厚度为28μm,端部的色调与中心部相比较基本未变化。根据发明人们的追加研究,得知在第一光学薄膜A不具备玻璃膜的情况下,不论偏光件的厚度是否为15μm以下(不依赖于偏光件的厚度),均不产生液晶面板的端部的色调变化。
如此,虽然液晶面板的端部的色调变化仅在第一光学薄膜A具备玻璃膜的液晶面板中产生,但是可知通过将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设定为15μm以下,能够抑制液晶面板的色调变化。
根据发明人们的研究,构成液晶单元的两片透明基板的合计厚度为450μm以下的情况下,易于产生液晶面板的色调变化。因此,在这样的液晶单元中,将第一光学薄膜A的偏光件的厚度设定为15μm以下是特别有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因加热环境试验而在液晶面板中产生翘曲成为问题,但是加热环境试验后的评价用液晶面板A~F的任一者均未产生成为问题的翘曲。
根据发明人们的研究,通过将第二光学薄膜B的偏光件的厚度设定为10μm以下,能够抑制因加热环境试验而在液晶面板中产生翘曲的问题。认为在评价用液晶面板A~F中,第二光学薄膜B的偏光件的厚度为5μm,因此未因加热环境试验而在液晶面板中产生成为问题的翘曲。
以上对优选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不受到上述实施方式等限制,可以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地对上述实施方式等施加各种变形以及置换。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19年11月1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9-204932号的优先权,并且在本国际申请中引用日本国专利申请2019-204932号的全部内容。

Claims (5)

1.一种液晶面板,具有:
液晶单元,其具有被两片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
第一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一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可视侧;以及
第二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二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背光侧,
上述两片透明基板的合计厚度为450μm以下,
上述第一光学薄膜具有玻璃膜和第一偏光板,
上述玻璃膜的厚度为50μm以上150μm以下,
上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厚度15μm以下的偏光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第二光学薄膜具有第二偏光板,
上述第二偏光板具有厚度10μm以下的偏光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中,
上述玻璃膜与上述第一光学薄膜隔着粘接剂层层叠在一起。
4.一种光学薄膜组,其用于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具有被两片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并且上述两片透明基板的总厚度为450μm以下,该光学薄膜组具有:
第一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一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可视侧;以及
第二光学薄膜,其隔着第二粘合剂层设于上述液晶单元的背光侧,
上述第一光学薄膜具有玻璃膜和第一偏光板,
上述玻璃膜的厚度为50μm以上150μm以下,
上述第一偏光板具有厚度15μm以下的偏光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薄膜组,其中,
上述第二光学薄膜具有第二偏光板,
上述第二偏光板具有厚度10μm以下的偏光件。
CN202080077830.8A 2019-11-12 2020-10-27 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Pending CN1146512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4932 2019-11-12
JP2019204932A JP2021076778A (ja) 2019-11-12 2019-11-12 光学フィルムセット、液晶パネル
PCT/JP2020/040301 WO2021095516A1 (ja) 2019-11-12 2020-10-27 光学フィルムセット、液晶パネ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1205A true CN114651205A (zh) 2022-06-21

Family

ID=75899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7830.8A Pending CN114651205A (zh) 2019-11-12 2020-10-27 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76778A (zh)
KR (1) KR20220097895A (zh)
CN (1) CN114651205A (zh)
TW (1) TW202132877A (zh)
WO (1) WO20210955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90904A1 (en) * 2019-03-06 2022-03-24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Sensor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7733A (ja) * 1999-09-29 2001-04-10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ガラスフィルムの取扱い方法及びガラス積層体
CN101548205A (zh) * 2006-12-07 2009-09-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光学薄膜、使用层叠光学薄膜的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1121320A (ja) * 2009-12-11 2011-06-23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ガラスフィルム積層体、該積層体のガラスロール、及びガラス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4335085A (zh) * 2012-05-23 2015-02-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偏振片、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5408779A (zh) * 2013-07-29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偏振片保护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2749B2 (ja) 2013-10-03 2016-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セット及び前面板一体型液晶表示パネル
KR102039824B1 (ko) 2018-01-17 2019-11-01 부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해양 미세조류를 이용한 고농도 불포화 지방산 오일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7733A (ja) * 1999-09-29 2001-04-10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ガラスフィルムの取扱い方法及びガラス積層体
CN101548205A (zh) * 2006-12-07 2009-09-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光学薄膜、使用层叠光学薄膜的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1121320A (ja) * 2009-12-11 2011-06-23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ガラスフィルム積層体、該積層体のガラスロール、及びガラス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4335085A (zh) * 2012-05-23 2015-02-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偏振片、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5408779A (zh) * 2013-07-29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偏振片保护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2877A (zh) 2021-09-01
JP2021076778A (ja) 2021-05-20
KR20220097895A (ko) 2022-07-08
WO2021095516A1 (ja)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93904B2 (ja) 偏光板
CN111315573B (zh) 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
CN107436459B (zh) 偏振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08197310A (ja) 薄型偏光板、複合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複合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KR20080071503A (ko) 액정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광학소자용 적층 필름
CN114651205A (zh) 光学薄膜组以及液晶面板
WO2020203128A1 (ja) 光学フィルムセット、光学積層体
WO2021060107A1 (ja) 光学フィルム
KR20180081568A (ko)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746807B1 (ko)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상기 적층체로 이루어지는 타원편광판, 원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736968B (zh) 光學薄膜組及光學積層體
TWI849087B (zh) 光學膜組、光學層疊體
JP7548651B2 (ja) 光学フィルム
WO2020179376A1 (ja) センサー装置
KR100746808B1 (ko)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상기 적층체로 이루어지는 타원편광판, 원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