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8220B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08220B
CN114608220B CN202210293454.7A CN202210293454A CN114608220B CN 114608220 B CN114608220 B CN 114608220B CN 202210293454 A CN202210293454 A CN 202210293454A CN 114608220 B CN114608220 B CN 114608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qual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934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08220A (zh
Inventor
晏刚
张�浩
陈磊
吴恒
陶骙
樊超超
黎顺全
褚雯霄
邵艳坡
王秋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29345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082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08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8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08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8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其中,该换热器包括集液管、集气管、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连通集液管和集气管;第二换热管组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和第四管路连通集液管和集气管;第一管路设有第一电磁阀,第四管路设有第二电磁阀;或者,第二管路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三管路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远离集液管的一端,第二端连接第二电磁阀远离集气管的一端。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大负荷运行状态和小负荷运行状态下均能提高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和应用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热泵空调换热器而言,在制冷、制热、不同的运行频率各种运行状态下换热器的流路都是相同的,而大量研究表明不同负荷下室内外换热器的最佳流路是不相同的。当在小负荷或低频状态下运行时其压力损失较小,这时我们需要采用较少的分路数来提高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当在大负荷或中高频状态下运行时,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相比,压力损失产生的对数平均温差减小对换热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这时我们需要采用较多的分路数来提高换热量。如此一来对于同一个换热器就无法做到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的不同来改变换热器流路。
现有的技术中也有针对高频和低频不同模式时改变流路的空调换热器,但现有的换热器特异性较强,模块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换热面积大的大能力空调;流路变化时仅限于增加或减少若干条流路,变化方式少,适应空调负荷变化的能力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旨在改善换热器适应空调负荷变化能力较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包括集液管、集气管、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及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连通所述集液管和所述集气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和第四管路连通所述集液管和所述集气管;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三电磁阀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远离所述集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远离所述集气管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常用换热管组,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管路。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串联,且所述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由靠近所述集液管的一端至靠近所述集气管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过冷换热管组,所述过冷换热管组连接所述集液管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并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并联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所述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冷凝器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当T4≥a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为冷凝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蒸发器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当T4<c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为蒸发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所述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机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导通第一电磁阀,则该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能够使得从集液管流出的相变工质同时沿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别流向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且经过第一换热管组换热后形成气态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三管路,经过第二换热管组换热后形成气态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四管路,通过导通第二电磁阀,则相变工质能够从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均流出,并共同汇合至集气管内;而该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同样能够使得从集气管流出的相变工质同时沿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分别流向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且经过第一换热管组换热后冷凝后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一管路,经过第二换热管组换热后冷凝后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二管路,进而共同汇合至集液管内,从而无论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还是冷凝器时,只要其在大负荷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的总和,即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在换热器在小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导通第三电磁阀而截止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而仅开启第三电磁阀,则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串联,从集气管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换热后流向集液管,或者从集液管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一换热管组换热后流向集气管,从而在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够减少流路条数,从而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进而增大了换热系数,同样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和小负荷运行状态下均能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为单排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并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并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并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并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换热器中的第三电磁阀仅设有一个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换热器增加有过冷换热管组和常用换热管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换热器增加有过冷换热管组和常用换热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集液管 200 集气管
300 第一换热管组 400 第二换热管组
510 第一电磁阀 520 第二电磁阀
530 第三电磁阀 610 第一管路
620 第二管路 630 第三管路
640 第四管路 700 过冷换热管组
800 常用换热管组 900 单向阀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5,该换热器包括集液管100、集气管200、第一换热管组300、第二换热管组400、第一电磁阀510、第二电磁阀520及第三电磁阀530;第一换热管组30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610和第三管路630连通集液管100和集气管200;第二换热管组40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620和第四管路640连通集液管100和集气管200;第一电磁阀510设于第一管路610,第二电磁阀520设于第四管路640;第三电磁阀53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连接第一电磁阀510远离集液管100的一端,第二端连接第二电磁阀520远离集气管200的一端。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热器模块在处于不同运行状态时,能够实现不同数量的流路的切换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模式下时,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相比,压力损失产生的对数平均温差减小对换热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此时我们希望采用较多的流路提高换热量。其中,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模式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导通,第三电磁阀530截止;换热器在小负荷运行模式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截止,第三电磁阀530导通。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处于大负荷运行模式时,通过将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均导通,第三电磁阀530截止,且第一换热管组30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610和第三管路630连通集液管100和集气管200,第二换热管组40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620和第四管路640连通集液管100和集气管200,则从集液管100进入的相变工质会首先分为两路进行流动,其中一路会依次流过第一管路610(包括流过第一电磁阀510)、第一换热管组300;另外一路会流过第二管路620及第二换热管组400。接着,通过在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内同时换热后形成气态,并分别经第三管路630和第四管路640共同汇入至集气管200。因此,当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模式时,定义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分别为A和B时,相变工质的可同时流过(A+B)条流路;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均为N时,相变工质的可同时流过2N条流路。
如图3所示,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处于小负荷运行模式时,通过将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截止、且第三电磁阀530处于开启状态,则从集液管100进入的相变工质会仅流过第二管路620,进而流进第二换热管组400并在第二换热管组400内蒸发形成气态,从而由于第三电磁阀530处于开启状态,则通过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的相变工质通过第三电磁阀530并进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内继续蒸发形成更多的气态,从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进入第三管路630,并从第三管路630流进集气管200内。可以理解的是,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处于小负荷运行模式时,其相变工质的换热流路的条数为第二换热管组400的个数,当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均为N条时,在该状态下,可供相变工质通过的换热流路为N条。可以理解的是,在大负荷运行状态与小负荷运行状态下相比,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流路条数多于小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流路条数,从而能够保证该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模式和小负荷运行模式之间切换时,均能具有较佳的换热效果。
如图4所示,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处于大负荷运行模式时,将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导通,且将第三电磁阀530截止,则从集气管200内进入的高温高压的气态的相变工质会首先分为两路进行流动,其中一路会依次流过第三管路630、第一换热管组300;另外一路会流过第四管路640(包括流过第二电磁阀520)及第二换热管组400。接着,通过在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内同时换热后冷凝成液态,并分别经第一管路610(包括经过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管路620共同汇入至集液管100。因此,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处于大负荷运行模式时,定义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分别为A和B时,相变工质的可同时流过(A+B)条流路;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均为N时,相变工质的可同时流过2N条流路。
如图5所示,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处于小负荷运行模式时,相变工质的流速对换热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此时我们希望采用较少的流路来增大换热系数。具体地,在换热器在小负荷运行模式时,通过将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截止,则从集气管200内进入的高温高压的气态的相变工质仅仅会通过第三管路630流进第一换热管组300内进行换热,以使相变工质冷凝成液态。接着,由于与第一换热管组300连通的第一管路610上的第一电磁阀510处于截止状态,因此,相变工质不会从第一管路610流向集液管100内;但是通过将第三电磁阀530导通,则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的相变工质会进入第二换热管组400再次进行换热成更多的液态相变工质,然后从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向第二管路620,并由第二管路620流向集液管100;并从第二换热管组400依次进入第三管路630和流出管,最后从流出管流出。因此,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定义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分别为A和B时,相变工质的可首先同时流过A条换热流路,然后同时流过B条过冷流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可相同,当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相同时,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处于大负荷运行模式时的换热流路数量为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模式时的换热流路数量的2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的相变工质的流向既可从集液管100向集气管200的方向流动,也可从集气管200至集液管100的方向流动,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可适应于能够具有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的空调器,例如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其在空调器中的室外机内用作蒸发器;或者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其在空调器的室外机内用作冷凝器。本发明技术方案仅仅通过在换热器中添加三个电磁阀,即可实现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具有不同数量流路的供相变工质流通,并且通过对这三个阀的导通与截止的控制,可实现在作为蒸发器时的运行状态下具有较多流路,从而提高换热量,改善了蒸发状态时的换热效果;而在作为冷凝器时的运行状态下具有较少流路的效果,从而提高相变工质的流速,改善了冷凝状态时的换热效果。如此,则使得该换热器能够适应不同的运行状态,且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均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可模块化,即当需要在换热面积大的大负荷模式下,可仅通过并联增加其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而不用另外增加其他控制阀组即可实现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具有不同的换热流路的效果,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的模块化、通用性较强,可适应于各种不同的运行状态,并且可灵活增加第一换热管组300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并且本发明技术方案仅通过设置三个控制阀即可实现对任意数量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进行控制,且能实现通过这三个控制阀即可增加任意数量的换热流路或者减少任意数量的换热流路的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导通第一电磁阀510,则该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能够使得从集液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同时沿第一管路610和第二管路620分别流向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且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形成气态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三管路630,经过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形成气态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四管路640,通过导通第二电磁阀520,则相变工质能够从第三管路630和第四管路640均流出,并共同汇合至集气管200内;而该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同样能够使得从集气管200流出的相变工质同时沿第三管路630和第四管路640分别流向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且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冷凝后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一管路610,经过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冷凝后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二管路620,进而共同汇合至集液管100内,从而无论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还是冷凝器时,只要其在大负荷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即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在换热器在小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导通第三电磁阀530而截止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而仅开启第三电磁阀530,则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从集气管2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流向集液管100,或者从集液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二换热管组400和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流向集气管200,从而在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够减少流路条数,从而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进而增大了换热系数,同样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和小负荷运行状态下均能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常用换热管组800,常用换热管组800一端连接第二管路620,另一端连接第三管路630。
通过将常用换热管组800的一端连接第二管路620,另一端连接第三管路630,则使得该常用换热管组800处于常流通的状态,该常用换热管组800不受第一电磁阀510、切换阀组等的开关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第一电磁阀510和/或切换阀组处于开启状态还是关闭状态,该常用换热管组800均能供相变工质流通,且使得相变工质能够从流入管向流出管的方向流动。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控制阀设于第二管路620,第二控制阀设于第三管路630的方案,本实施例中,常用换热管组800一端连接第一管路610,另一端连接第四管路640。
可以理解的是,常用换热管组800可设有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定义常用换热管组800设置的数量为M,第一换热管组300、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均为N时,则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相变工质流过的换热流路的条数为(2N+M);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相变工质流过的换热流路的条数为(N+M)。其中,N和M的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且N和M均为整数,N和M的取值可以为1、2、3、4或5等。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换热器还包括单向阀900,单向阀900与常用换热管组800串联,且单向阀900的导通方向限定为由靠近集液管100的一端至靠近集气管200的一端。
通过设置单向阀900,且单向阀900与常用换热管组800串联,则该单向阀900可控制常用换热管组800是否可供相变工质流过。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单向阀900的导通方向限定为由靠近集液管100的一端至靠近集气管200的一端,则可以理解的是,该单向阀900仅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导通,而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不导通。具体地,通过在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将单向阀900打开,则在蒸发模式时,从流入管流出的相变工质可通过常用换热管组800流动至流出管,而在冷凝模式时,从流入管流出的相变工质不会通过常用换热管组800流动至流出管。如此设置,则使得换热器在蒸发模式下,相比于冷凝模式具有更多的换热流路,从而提高了在蒸发模式时因增多了流路而增加了该模式下的换热量,从而改善了换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凝模式下具有较少的换热流路,从而能够提高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能够提高换热系数,进而也可改善换热效果。
具体地,该单向阀900可设于常用换热管组800与第一管路610之间,或者该单向阀900可设于常用换热管组800与流出管之间。当常用换热管组800设有至少两个时,每一常用换热管组800均可串联一单向阀900,此时每一单向阀900仅对与其串联的常用换热管组800进行控制,可选择将其中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打开或关闭。或者,至少两个常用换热管组800并联设置后再串联一个单向阀900,此时该单向阀900可控制至少两个常用换热管组800,即至少两个常用换热管组800同时供相变工质流通或者同时使得相变工质不通过。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组300并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组400并联设置。
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组300,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组300并联设置,则可增加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数量,也可增加换热器在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数量,但整体能够保证换热器在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数量总是小于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的流路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管组300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可相同,也可不同。当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数量相同且均设有N个时,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的流路数量为2N条,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的流路数量为N条。其中,N为整数,例如可以为1、2、3、4或5等。
如图6所示,基于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设有至少两个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第三电磁阀530设有一个,每一第一换热管组300靠近集液管100的一端均与第一端连通;每一第二换热管组400靠近集气管100的一端均与第二端连通。
通过设置一个第三电磁阀530,则该仅需控制该一个第三电磁阀530的启闭,即可控制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还是并联设置。具体地,当控制该第三电磁阀530开启时,可控制所有并联设置的第一换热管组300组成的模组与所有并联设置的第二换热管组400组成的模组串联连接在一起,从而减少了相变工质的流路数量,提高其流速,从而改善换热效果,该连接状态可用于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时。当控制该第三电磁阀530关闭时,可控制所有的第一换热管组300与所有的第二换热管组400并联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多了相变工质的流路数量,增多换热量,从而改善换热效果,该连接状态可用于换热器在大负荷运行状态时。
当然,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三电磁阀530也可设有至少两个,每一第三电磁阀530连接于一第一换热管组300与一第二换热管组400之间,并于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时,将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
当第三电磁阀530设有至少两个时,可将一第一换热管组300与一第二换热管组400作为一个连接模块,则每一第三电磁阀530可对应于一个连接模块。具体地,每一第三控制阀530的第一端连接一第一换热管组300靠近集液管100的一端,每一第三控制阀530的第二端与一第二换热管组400靠近集气管200的一端,则当每一第三电磁阀530连接于每一连接模块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之间,以使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则每一第三电磁阀530控制一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组合成的模块,从而使得整个换热器的流路条数的控制更加灵活。例如,当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时,所有第三电磁阀530均可开启,此时能够保证每一第一换热管组300与一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且使得相变工质在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向第二换热管组400(或者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向第一换热管组300)时的路径较短;当然也可开启一部分第三电磁阀530,此时能够保证与开启的第三电磁阀530连接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之间的通路路径较短,通过未开启的第三电磁阀530连接的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需要绕到开启的第三电磁阀530所在的管路,通过该管路实现二者的串联效果。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第一换热管组300为双排换热管组或者单排换热管组;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为双排换热管组或者单排换热管组。其中,图1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件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件均为单排换热管组,图2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件均为双排换热管组。
无论第一换热管组300为双排换热管还是单排换热管,其均具有两个相互连通的口,其均为一条供相变工质从其中一个口进入,并从另一个口流出的管路。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换热管组300为双排换热管时,其可通过且两个单排换热管组并列设置且两个单片换热管组中的其中一个的出口与其中之另一个的进口通过中间管路连接。当然第二换热管组400的类型可与第一换热管组300的类型相同,也可不同,第二换热管组400也可为双排换热管组或者单排换热管组。
进一步地,如图7或图8所示,换热器还包括过冷换热管组700,过冷换热管组700连接集液管100远离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一端。
通过在集液管100远离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一端设置过冷换热管组700,则当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时,可使得相变工质在经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还可经过冷换热管组700进行过冷后,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能效。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即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接。具体地,室内机内设有第一换热模块,室外机内设有第二换热模块,第一换热模块、第二换热模块及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可设于室内机内,即作为第一换热模块;或者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也可设于室外机内,即作为第二换热模块。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5,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步骤S2:当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开启,并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关闭;当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关闭,并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开启;其中,第一负荷大于第二负荷。
本发明中的换热器既可作为蒸发器使用,也可作为冷凝器使用。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还是冷凝器,均具有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和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其中第一负荷大于第二负荷。只要换热器在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开启、且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关闭,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且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开启,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关闭,则相变工质由集液管100流入,并分别经第一管路610和第一电磁阀51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以及经第二管路6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三管路630流入集气管2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四管路640和第二电磁阀520流入集气管200内。如图4所示,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且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相变工质由集气管200流入,并分别经第三管路63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经第四管路640、第二电磁阀5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一管路610和第一电磁阀510流入集液管1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二管路620流入集液管100内。综上,只要换热器在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
当换热器在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关闭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而仅开启第三电磁阀530,则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从而在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够减少流路条数,从而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进而满足了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且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从集气管2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流向集液管100,此时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或者,如图3所示,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且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从集液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二换热管组400和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流向集气管200,同样使得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从而可以满足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模块化,在不增加控制阀数量的前提下灵活增加或减少多条换热流路。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冷凝器时,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2:当T4≥a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本发明中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例如空调器、热水器或者冰箱等,以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中时,且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空调器为制冷模式。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若环境温度越高,则环境越恶劣,进而换热器在运行时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压缩机频率越高,则表示负载越大,进而换热器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相反地,则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的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则表示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第二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通过同时获取室外温度T4和压缩机频率F,即综合考虑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两个条件判定换热器的运行状态,从而可以使得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判定结果更加准确。
具体地,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大于a时(其中26℃≤a≤35℃,例如a可以为26℃、27℃、28℃、29℃、30℃、31℃、32℃、33℃、34℃或者35℃,进一步地,a可优选推荐为33℃),则说明环境温度很高,即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无论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高或低,都表示该环境情况很恶劣,因此换热器运行时必然负荷较大,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b≤T4<a时(其中10℃≤b≤25℃,例如b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者25℃,进一步地,b可优选推荐为16℃),则说明环境温度有所好转,此时再结合获取压缩机的频率F,进一步判断换热器的运行状态。若压缩机的频率F≥k*(Fmax+Fmin)时,其中1/3≤k≤5/8,例如k可以为1/3、3/8、1/2、5/8,进一步地,k可优选为1/2;Fmax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大运行频率,Fmin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小运行频率,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较高,从而换热器仍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b时,室外温度进一步有所好转,若压缩机频率F≥m*(Fmax+Fmin),其中5/8≤m≤7/8,例如m可以为5/8、2/3、3/4、7/8,进一步地,m可优选为2/3;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进一步增大,从而证明负载过重,此时无论室外温度如何,换热器都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开启,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关闭,则相变工质由集气管200流入,并分别经第三管路63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经第四管路640、第二电磁阀5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一管路610和第一电磁阀510流入集液管1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二管路620流入集液管100内。如此,则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为冷凝器模块时,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3: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本发明中,例如当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且作为冷凝器时,若能够同时保证室外温度不会过于恶劣,且压缩机频率不会过于高,则说明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的运行状态下。具体地,当b≤T4<a,且F<k*(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不会过高,说明环境不算太过于恶劣,并且压缩机频率也较低,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即上述的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当T4<b,且F<m*(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很低,为换热器的运行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环境,同时压缩机频率不会过高,因此,换热器运行时的负荷也不会太大,此时也可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关闭,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开启,则由集气管200流出的相变工质依次经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流向集液管100,此时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可以满足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蒸发器时,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4:当T4<c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本发明中换热器例如应用于空调器室外机时,且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空调器为制热模式。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若环境温度越低,则环境越恶劣,进而换热器在运行时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压缩机频率越高,则表示负载越大,进而换热器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相反地,则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的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则表示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第二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通过同时获取室外温度T4和压缩机频率F,即综合考虑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两个条件判定换热器的运行状态,从而可以使得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判定结果更加准确。
具体地,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小于c时(其中0≤c≤6℃,c可以为0、1℃、2℃、3℃、4℃、5℃或者6℃,进一步地,c可优选推荐为5℃),则说明环境温度很低,即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无论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高或低,都表示该环境情况很恶劣,因此换热器运行时必然负荷较大,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c≤T4<d(其中6℃≤d≤20℃,d可以为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或者20℃,进一步地,d可优选推荐为16℃)时,则说明环境温度有所好转,此时再结合获取压缩机的频率F,进一步判断换热器的运行状态。若压缩机的频率F≥k*(Fmax+Fmin)时,其中1/3≤k≤5/8,例如k可以为1/3、3/8、1/2、5/8,进一步地,k可优选为1/2;Fmax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大运行频率,Fmin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小运行频率,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较高,从而换热器仍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d时,室外温度进一步有所好转,若压缩机频率F≥m*(Fmax+Fmin),其中5/8≤m≤7/8,例如m可以为5/8、2/3、3/4、7/8,进一步地,m可优选为2/3;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进一步增大,从而证明负载过重,此时无论室外温度如何,换热器都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开启,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关闭,则相变工质由集液管100流入,并分别经第一管路610和第一电磁阀51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以及经第二管路6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三管路630流入集气管2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四管路640和第二电磁阀520流入集气管200内。如此,则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为蒸发器模块时,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5: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本发明中,当换热器例如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且作为蒸发器时,若能够同时保证室外温度不会过于恶劣,且压缩机频率不会过于高,则说明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的运行状态下。具体地,当c≤T4<d,且F<k*(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不会过低,说明环境不算太过于恶劣,并且压缩机频率也较低,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即上述的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当T4>d,且F<m*(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很高,为换热器的运行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环境,同时压缩机频率不会过高,因此,换热器运行时的负荷也不会太大,此时也可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10和第二电磁阀520关闭,控制第三电磁阀530开启,则从集液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经第二换热管组400和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流向集气管200,同样使得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从而可以满足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液管;
集气管;
若干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集液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集气管;
若干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集液管,另一端通过第四管路连通所述集气管;
第一电磁阀;
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电磁阀设于所述第四管路;
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远离所述集液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远离所述集气管的一端;
常用换热管组,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管路;及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串联,且所述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由靠近所述集液管的一端至靠近所述集气管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过冷换热管组,所述过冷换热管组连接所述集液管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并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并联设置。
4.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
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冷凝器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T4≥a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为冷凝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蒸发器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T4<c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为蒸发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所述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机内。
CN202210293454.7A 2022-03-23 2022-03-23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Active CN114608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3454.7A CN114608220B (zh) 2022-03-23 2022-03-23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3454.7A CN114608220B (zh) 2022-03-23 2022-03-23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8220A CN114608220A (zh) 2022-06-10
CN114608220B true CN114608220B (zh) 2024-03-26

Family

ID=8186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93454.7A Active CN114608220B (zh) 2022-03-23 2022-03-23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0822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691A (ja) * 1995-03-22 1996-10-11 Shinko Kogyo Co Ltd 熱交換器
JP2001099470A (ja) * 1999-09-30 2001-04-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5466083A (zh) * 2015-12-24 2016-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65008A (zh) * 2016-04-14 2016-08-17 上海交通大学 换热工质流向与流路数目同步变化的热泵型空调换热器
CN107238222A (zh) * 2017-05-17 2017-10-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36412A (zh) * 2018-01-08 2018-05-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管路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432390A (zh) * 2020-10-30 2021-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691A (ja) * 1995-03-22 1996-10-11 Shinko Kogyo Co Ltd 熱交換器
JP2001099470A (ja) * 1999-09-30 2001-04-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5466083A (zh) * 2015-12-24 2016-04-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65008A (zh) * 2016-04-14 2016-08-17 上海交通大学 换热工质流向与流路数目同步变化的热泵型空调换热器
CN107238222A (zh) * 2017-05-17 2017-10-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36412A (zh) * 2018-01-08 2018-05-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管路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432390A (zh) * 2020-10-30 2021-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8220A (zh) 2022-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55562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5638160U (zh) 一种空调换热系统、空调器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109489289A (zh) 复叠式空气调节系统
CN217031695U (zh) 换热器模块和空调器
CN217031694U (zh) 换热器模块和家用电器
CN114608220B (zh)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11105973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43402B (zh)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114576888B (zh)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CN213208028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208846601U (zh) 一种冷水热泵机组及空调设备
CN205783481U (zh) 冰蓄热空调机组
CN218936505U (zh) 室外换热装置、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WO2023206884A1 (zh) 换热器、换热器的流路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CN117006743A (zh) 换热器、换热器的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21903686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9103371U (zh) 空调系统
CN117006744A (zh) 换热器、换热器的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220871097U (zh) 热能储存系统
CN218722228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19243985U (zh) 蒸发器和空调器
CN221611613U (zh) 一种具有过冷管路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9103169U (zh) 一种空调器系统
CN219283481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