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76888B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76888B CN114576888B CN202210292250.1A CN202210292250A CN114576888B CN 114576888 B CN114576888 B CN 114576888B CN 202210292250 A CN202210292250 A CN 202210292250A CN 114576888 B CN114576888 B CN 1145768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tube
- tube group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其中,该换热器包括流入管、流出管、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一电磁阀及切换阀组;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流入管;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流入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流出管;第一电磁阀设于第二管路;切换阀组的第一端连通流出管,第二端连通第一换热管组远离流入管的一端,第三端连通第二换热管组靠近第一电磁阀的一端。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在不同的负荷变化之间切换不同数量的换热流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和应用该换热器的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或热水器在不同运行频率下室内外换热器的最佳流路是不相同的。当在小负荷或低频状态下运行时其压力损失较小,这时我们需要采用较少的分路数来提高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当在大负荷或中高频状态下运行时,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相比,压力损失产生的对数平均温差减小对换热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这时我们需要采用较多的分路数来提高换热量。
现有的技术中也有针对高频和低频不同模式时改变流路的换热器,但现有的换热器特异性较强,模块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换热面积大的大能力空调;流路变化时仅限于增加或减少若干条流路,变化方式少,适应负荷变化的能力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旨在改善换热器适应负荷变化能力较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包括流入管、流出管、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一电磁阀及切换阀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所述切换阀组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远离所述流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切换阀组为三通阀。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并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并联设置。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常用换热管组,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接所述流出管。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串联;其中,所述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所述第四电磁阀打开;所述换热器处于冷凝模式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所述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三端与第二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
根据获取的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压缩机频率,判定所述换热器所处的运行状态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并向所述换热器发送第一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或者,根据获取的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判定所述换热器所处的运行状态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并向所述换热器发送第二信号,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三端与第二端连通。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作为冷凝器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T4≥a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为冷凝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作为蒸发器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T4<c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为蒸发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所述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家用电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家用电器为单制冷空调器或者热水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换热器处于中高频状态时,通过打开第一电磁阀,并使得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则从流入管进入的相变工质分别沿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流向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且经过第一换热管组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切换阀的第一端,第二换热管组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三管路,则由第一端流出的相变工质和由第三管路流出的相变工质汇合至流出管内继而流出;此状态下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为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的总和,即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中高频状态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在换热器处于低频状态时,通过关闭第一电磁阀,则从流入管进入的相变工质沿第一管路流向第一换热管组,经过第一换热管组的相变工质通过切换阀的第三端,进而流向第二换热管组,最后经第三管路流向流出管;则使得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二换热管组串联后合成一条流路,从而在低频状态下减少了流路数量,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进而增大了换热系数,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中高频和低频状态下均能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均为单排换热器时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即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的一实施例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即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的一实施例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即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的另一实施例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即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的另一实施例的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换热器设有常用换热管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换热器中的常用换热管组串联有第四电磁阀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流入管 | 200 | 流出管 |
300 | 第一换热管组 | 400 | 第二换热管组 |
500 | 第一电磁阀 | 600 | 切换阀组 |
610 | 第一端 | 620 | 第二端 |
630 | 第三端 | 710 | 第一管路 |
720 | 第二管路 | 730 | 第三管路 |
800 | 常用换热管组 | 900 | 第四电磁阀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该换热器包括流入管100、流出管200、第一换热管组300、第二换热管组400、第一电磁阀500及切换阀组600;第一换热管组300一端通过第一管路710连通流入管100;第二换热管组400一端通过第二管路720连通流入管100,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730连通流出管200;第一电磁阀500设于第二管路720;切换阀组600具有第一端610、第二端620及第三端630,第一端610连通流出管200,第二端620连通第一换热管组300远离流入管100的一端,第三端630连通第二换热管组400靠近第一电磁阀500的一端。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热器模块在处于不同运行状态时,能够实现不同数量的流路的切换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作为冷凝器,且当换热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即大负荷状态)时,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相比,压力损失产生的对数平均温差减小对换热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此时我们希望采用较多的流路提高换热量。具体地,在中高频运行状态时,通过将第一电磁阀500打开,且第一换热管组300通过第一管路710与流入管100连通,则从流入管100内进入的相变工质会首先分为两路进行流动,其中一路会依次流过第一管路710和第一换热管组300;另外一路会流过第一电磁阀500、第二管路720及第二换热管组400。接着,通过将切换阀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第一端610连通流出管200,且第二换热管组400通过第三管路730连通流出管200,则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的相变工质会依次经第二端620、第一端610进入流出管200,并从流出管200流出;同时通过第二换热管组400换热后的相变工质依次进入第三管路730和流出管200,并从流出管200流出。因此,当换热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时,定义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具有N个时,相变工质的可同时流过2N条流路。
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作为冷凝器,且换热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即小负荷状态)时,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相比,相变工质的流速对换热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此时我们希望采用较少的流路来增大换热系数。具体地,在低频运行状态时,通过将第一电磁阀500关闭,则从流入管100内进入的相变工质仅仅会依次流过第一管路710和第一换热管组300所组成的流路。接着,通过将切换阀的第二端620与第三端630连通,且第三端630连通第二换热管组400靠近第一电磁阀500的一端,则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的相变工质会依次经第二端620、第三端630进入第二换热管组400,并从第二换热管组400依次进入第三管路730和流出管200,最后从流出管200流出。因此,当换热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时,定义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具有N个时,相变工质的可首先同时流过N条主换热流路,然后同时流过N条过冷流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可用作蒸发器,也可用作冷凝器,其适应于单模式的空调器,例如在单制冷空调器中的室外机内用作蒸发器,或者在单制热空调器的室外机内用作冷凝器。可以理解的是,当换热器适应于单模式的空调器时,该换热器仅可使得相变工质的流动方向由流入管100向流出管200的方向流动,而不可由流出管200向流入管100的方向流动。当该室外机用以对多个室内机进行连接时,此时该室内机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即室外机内的换热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则当采用本发明中的换热器时,可以增多换热流路的条数;当该室外机用以对单个室内机或较少的室内机进行连接时,此时该室内机处于低频运行状态,即室外机内的换热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则当采用本发明中的换热器时,可以减少换热流路,进而提高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增大换热系数。
本发明技术方案仅仅通过在换热器中添加上述的第一电磁阀500和切换阀组600,即可实现在中高频运行状态和低频运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供相变工质流通的流路,并且通过对第一电磁阀500和切换阀组600的控制,可实现在中高频运行状态下具有较多流路,而在低频运行状态下具有较少流路的效果,以使得该换热器能够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均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从而能够提高该换热器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可模块化,即当需要在换热面积大的大负荷模式下,可仅通过并联增加其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而不用另外增加阀即可实现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具有不同的换热流路的效果,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的模块化、通用性较强,可适应于各种不同的运行状态,并且可灵活增加第一换热管组300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换热器处于中高频状态时,通过打开第一电磁阀500,并使得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连通,则从流入管100进入的相变工质分别沿第一管路710和第二管路720流向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且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切换阀的第一端610,第二换热管组400的相变工质接着流向第三管路730,则由第一端610流出的相变工质和由第三管路730流出的相变工质汇合至流出管200内继而流出;此状态下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即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中高频状态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在换热器处于低频状态时,通过关闭第一电磁阀500,则从流入管100进入的相变工质沿第一管路710流向第一换热管组300,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的相变工质通过切换阀的第三端630,进而流向第二换热管组400,最后经第三管路730流向流出管200;则使得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串联后合成一条流路,从而在低频状态下减少了流路数量,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进而增大了换热系数,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在中高频和低频状态下均能提高换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切换阀组600为三通阀。
通过将切换阀组600选为三通阀,则整个换热器中仅通过一个三通阀和一个第一电磁阀500即可实现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切换不同换热流路的效果。三通阀的设置使得整个模块所采用的阀的数量较少,从而节省了成本。
具体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组300并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组400并联设置。
如此设置,则使得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能够实现模块化设置,即一个第一换热管组300为第一模块,一个第二换热管组400为第二模块,第一模块的数量可增多或减少,第二模块的数量可增多或减少。在需要较高频率的运行状态时,可通过增加第一模块数量和第二模块的数量来实现增加换热流路的效果。当需要较低频率的运行状态时,可通过减少第一模块数量和第二模块的数量来实现减少换热流路以增大流速的效果,继而改善换热效果。
当然,在进行模块化时,也可将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整体当作一个模块,同样地,在需要较高频率的运行状态时,可通过增加该模块的数量来实现增加换热流路的效果。当需要较低频率的运行状态时,可通过减少该模块的数量来实现减少换热流路以增大流速的效果,继而改善换热效果。在该情况下,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始终是相同的。其中,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可均为2个、3个、4个或者更多个。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基于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均设有至少两个的方案,本实施例中,三通阀设有一个。
当三通阀仅设有一个时,每一第一换热管组300远离流入管100的一端均连通至三通阀的第二端620;每一第二换热管组400靠近第一电磁阀500的一端均连通至三通阀的第三端630,此时通过设置一个三通阀,即可实现在不添加更多阀的基础上,通过任意添加第一换热管组300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即可实现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改变换热流路的条数的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切换阀组600可包括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610、第二端620,第三电磁阀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端630和第四端,第二端620和第四端均连通第一换热管组300远离流入管100的一端;第一端610仍连通流出管200,第三端均连通第二换热管组400靠近第一电磁阀500的一端。其中,换热器处于大负荷运行状态(例如中高频运行状态或者环境温度恶劣的状态)时,第一电磁阀500和第二电磁阀打开,第三电磁阀关闭;换热器用于小负荷运行状态(例如低频运行状态或者环境温度不恶劣的状态)时,第三电磁阀打开,第一电磁阀500和第二电磁阀关闭。
当第二电磁阀打开时,相变工质可从第二端620流向第一端610;当第三电磁阀打开时,相变工质可从第四端流向第三端630。其中,当换热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时,第一电磁阀500和第二电磁阀均打开,且第三电磁阀关闭,则从流入管100进入的相变工质首先通过第一管路710和第二管路720分别进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进而由于第二电磁阀打开,第三电磁阀关闭,则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620与第一端610连通,则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的相变工质通过第二电磁阀流向流出管200,因此在此运行状态下,从流入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可由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分别流出并汇入至流出管200,其换热流路数量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之和。当换热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时,第三电磁阀打开,第一电磁阀500和第二电磁阀均关闭,则从流入管100进入的相变工质仅通过第一管路710进入第一换热管组300,进而由于第三电磁阀打开,则使得第四端与第三端630连通,则相变工质继续由第一换热管组300依次通过第三电磁阀的第四端和第三端630进入第二换热管组400,最终通过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向流出管200,在此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可从第一换热管组300换热后,再通过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向流出管200,其换热流路数量为第一换热管组300的数量。
当然,基于切换阀组600包括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可通过三通管连接第一换热管组300远离流入管100的一端,即三通管的三个管口分别连接第一换热管组300远离流入管100的一端、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及第三电磁阀的第四端。或者,第一换热管组300远离流入管100的一端可通过分配器分别连接第二电磁阀的第二端和第三电磁阀的第四端。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6和图7,换热器还包括常用换热管组800,常用换热管组800一端连接第一管路710,另一端连接流出管200。
通过将常用换热管组800的一端连接第一管路710,另一端连接流出管200,则使得该常用换热管组800处于常流通的状态,该常用换热管组800不受第一电磁阀500、切换阀组600等的开关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第一电磁阀500和/或切换阀组600处于开启状态还是关闭状态,该常用换热管组800均能供相变工质流通,且使得相变工质能够从流入管100向流出管200的方向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常用换热管组800可设有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定义常用换热管组800设置的数量为M,第一换热管组300、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数量分别为A和B,则在中高频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流过的换热流路的条数为(A+B+M);在低频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流过的换热流路的条数为(A+M),且在低频运行状态下,相变工质还流过B条的过冷流路。其中,A、B、M的三者中的至少任意两者的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基于换热器包括常用换热管组800的方案,换热器还包括第四电磁阀900,第四电磁阀900与常用换热管组800串联;其中,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第四电磁阀900打开;换热器处于冷凝模式时,第四电磁阀900关闭。
通过设置第四电磁阀900,且第四电磁阀900与常用换热管组800串联,则可通过控制第四电磁阀900的通断以控制常用换热管组800是否可供相变工质流过。通过在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将第四电磁阀900打开,则在蒸发模式时,从流入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可通过常用换热管组800流动至流出管200,而在冷凝模式时,从流入管100流出的相变工质不会通过常用换热管组800流动至流出管200。如此设置,则使得换热器在蒸发模式下,相比于冷凝模式具有更多的换热流路,从而提高了换热量,改善了换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凝模式下具有较少的换热流路,从而能够提高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能够提高换热系数,进而也可改善换热效果。
具体地,该第四电磁阀900可设于常用换热管组800与第一管路710之间,或者该第四电磁阀900可设于常用换热管组800与流出管200之间。当常用换热管组800设有至少两个时,每一常用换热管组800均可串联一第四电磁阀900,此时每一第四电磁阀900仅对与其串联的常用换热管组800进行控制,可选择将其中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打开或关闭。或者,至少两个常用换热管组800并联设置后再串联一个第四电磁阀900,此时该第四电磁阀900可控制至少两个常用换热管组800,即至少两个常用换热管组800同时供相变工质流通或者同时使得相变工质不通过。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第一换热管组300为双排换热管组或者单排换热管组;和/或,第二换热管组400为双排换热管组或者单排换热管组。其中,图1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件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件均为单排换热管组,图2中的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件均为双排换热管组。
无论第一换热管组300为双排换热管还是单排换热管,其均具有两个相互连通的口,其均为一条供相变工质从其中一个口进入,并从另一个口流出的管路。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换热管组300为双排换热管时,其可通过且两个单排换热管组并列设置且两个单片换热管组中的其中一个的出口与其中之另一个的进口通过中间管路连接。当然第二换热管组400的类型可与第一换热管组300的类型相同,也可不同,第二换热管组400也可为双排换热管组或者单排换热管组。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家用电器,该家用电器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家用电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通过将换热器设于家用电器上,则当家用电器需要制冷或者制热时,均可能具有中高频率的运行状态或者具有低频的运行状态。当家用电器处于中高频的运行状态时,可控制换热器的第一电磁阀500开启,且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从而实现增加换热流路的数量,以增大换热量,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当家用电器处于低频的运行状态时,可控制换热器的第一电磁阀500关闭,且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与第三端630连通,从而实现减少换热流路的数量,但能增大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仍能提高换热效果。
其中,该家用电器可以为单模式空调器或者热水器等。
当家用电器为单模式空调器时,该单模式空调器可以为单制冷空调器的室外机,此时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应用。具体地,当该单制冷空调器的室外机同时连接多个室内机时,此时的换热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500打开,同时将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连通,则可增加相变工质通过换热器时的换热流路,从而增大了换热量,提高了换热效果;当该单制冷空调器的室外机连接单个室内机时,此时的换热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500关闭,同时将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和第三端630连通,则可减少相变工质通过换热器时的换热流路,但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也能提高了换热效果。
另外,该单模式空调器可以为单制热空调器的室外机,此时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应用。具体地,当该单制热空调器的室外机同时连接多个室内机时,此时的换热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500打开,同时将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连通,则可增加相变工质通过换热器时的换热流路,从而增大了换热量,提高了换热效果;当该单制热空调器的室外机连接单个室内机时,此时的换热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500关闭,同时将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和第三端630连通,则可减少相变工质通过换热器时的换热流路,但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也能提高了换热效果。
当家用电器为热水器时,该此时换热器可作为蒸发器应用,从而能够将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吸收。具体地,当该热水器处于中高频运行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500打开,同时将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连通,则可增加相变工质通过换热器时的换热流路,从而增大了换热量,提高了换热效果;当该热水器处于低频运行状态,此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500关闭,同时将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和第三端630连通,则可减少相变工质通过换热器时的换热流路,但提高了相变工质的流速,从而也能提高了换热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5,该换热器为上文提及的换热器,在此不再详细赘述。本发明中的该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S1: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S2:当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开启,且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当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关闭,且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与第二端620连通,其中,第一负荷大于第二负荷。
本换热器应用于单模式的空调器,即可应用于单制冷的空调器,也可应用于单制热的空调器,还可应用于制热的热水器中;或者可应用于冰箱中。当换热器用于单制冷的空调器的室外机时,其作为冷凝器使用;当换热器应用于单制热的空调器的室外机时,其可作为蒸发器使用。无论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还是冷凝器,均具有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和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其中第一负荷大于第二负荷。只要换热器在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开启、且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可以理解为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为截止的状态),则相变工质在换热器内换热时,可同时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进行换热,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满足在大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够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的需求。只要换热器在第二负荷运行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关闭、且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与第二端620连通(可以理解为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为截止的状态),则相变工质在换热器内换热时,可依次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进行换热,此时换热流路数量相对大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从而提高了在较小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系数,同样能够满足在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够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的需求。
具体地,如图2或图4所示,当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开启,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则相变工质由流入管100流出,并分别经第一管路71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经第二管路7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依次经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流入流出管2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直接流入流出管200内。
如图3或图5所示,当换热器在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关闭第一电磁阀500,而仅使得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与第二端620连通,则相变工质由流入管100流出,并依次经第一管路710、第一换热管组300、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及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入流出管200内,此时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同样可以满足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
另外,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第二换热管组400模块化,在不增加控制阀数量的前提下灵活增加或减少多条换热流路。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
根据获取的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压缩机频率,判定所述换热器所处的运行状态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并向所述换热器发送第一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500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
或者,根据获取的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判定所述换热器所处的运行状态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并向所述换热器发送第二信号,所述第一电磁阀500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与第二端620连通。
换热器的负荷状态与外部环境及所带负载的数量有关,环境温度越恶劣,说明换热器的负荷越重;负载的数量增多会导致压缩机的频率上升,因此通过监测压缩机频率也可以间接判定换热器负荷是较大还是较小。例如,当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室外机中时,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若环境温度越高,则环境越恶劣,进而换热器在运行时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压缩机频率越高,则表示负载越大,进而换热器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相反地,则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的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则表示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第二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小负荷运行状态。
在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向换热器发送第一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500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从而使得在大负荷运行状态时,换热流路较多,从而能够增大换热量,提升换热效果。
在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向换热器发送第二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500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三端630连通,从而使得在小负荷运行状态时,换热流路较少,一方面可以满足该负荷运行状态时的稳定运行状态,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换热流路中冷媒的流速,从而增大换热系数,同样能提升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室外机,且作为冷凝器时,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2:当T4≥a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本发明中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室外机时,且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空调器为制冷模式。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若环境温度越高,则环境越恶劣,进而换热器在运行时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压缩机频率越高,则表示负载越大,进而换热器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相反地,则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的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则表示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第二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通过同时获取室外温度T4和压缩机频率F,即综合考虑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两个条件判定换热器的运行状态,从而可以使得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判定结果更加准确。
具体地,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大于a时(其中26℃≤a≤35℃,例如a可以为26℃、27℃、28℃、29℃、30℃、31℃、32℃、33℃、34℃或者35℃,进一步地,a可优选推荐为33℃),则说明环境温度很高,即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无论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高或低,都表示该环境情况很恶劣,因此换热器运行时必然负荷较大,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b≤T4<a时(其中10℃≤b≤25℃,例如b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者25℃,进一步地,b可优选推荐为16℃),则说明环境温度有所好转,此时再结合获取压缩机的频率F,进一步判断换热器的运行状态。若压缩机的频率F≥k*(Fmax+Fmin)时,其中1/3≤k≤5/8,例如k可以为1/3、3/8、1/2、5/8,进一步地,k可优选为1/2;Fmax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大运行频率,Fmin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小运行频率,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较高,从而换热器仍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b时,室外温度进一步有所好转,若压缩机频率F≥m*(Fmax+Fmin),其中5/8≤m≤7/8,例如m可以为5/8、2/3、3/4、7/8,进一步地,m可优选为2/3;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进一步增大,从而证明负载过重,此时无论室外温度如何,换热器都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且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开启,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则相变工质由流入管100流出,并分别经第一管路71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经第二管路7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依次经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流入流出管2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直接流入流出管200内。如此,则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且为冷凝器模块时,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3: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本发明中,当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且作为冷凝器时,若能够同时保证室外温度不会过于恶劣,且压缩机频率不会过于高,则说明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的运行状态下。具体地,当b≤T4<a,且F<k*(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不会过高,说明环境不算太过于恶劣,并且压缩机频率也较低,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即上述的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当T4<b,且F<m*(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很低,为换热器的运行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环境,同时压缩机频率不会过高,因此,换热器运行时的负荷也不会太大,此时也可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关闭第一电磁阀500,而仅使得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与第二端620连通,则相变工质由流入管100流出,并依次经第一管路710、第一换热管组300、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及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入流出管200内,此时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同样可以满足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室外机,且作为蒸发器时,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4:当T4<c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本发明中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室外机时,且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空调器为制热模式。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若环境温度越低,则环境越恶劣,进而换热器在运行时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或者,压缩机频率越高,则表示负载越大,进而换热器处于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相反地,则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的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大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则表示第一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大负荷运行状态,第二负荷运行状态为较小负荷运行状态。本发明中通过同时获取室外温度T4和压缩机频率F,即综合考虑室外温度和压缩机频率两个条件判定换热器的运行状态,从而可以使得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判定结果更加准确。
具体地,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小于c时(其中0≤c≤6℃,c可以为0、1℃、2℃、3℃、4℃、5℃或者6℃,进一步地,c可优选推荐为5℃),则说明环境温度很低,即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无论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高或低,都表示该环境情况很恶劣,因此换热器运行时必然负荷较大,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c≤T4<d时(其中6℃≤d≤20℃,d可以为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或者20℃,进一步地,d可优选推荐为16℃),则说明环境温度有所好转,此时再结合获取压缩机的频率F,进一步判断换热器的运行状态。若压缩机的频率F≥k*(Fmax+Fmin)时,其中1/3≤k≤5/8,例如k可以为1/3、3/8、1/2、5/8,进一步地,k可优选为1/2;Fmax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大运行频率,Fmin为压缩机允许的最小运行频率,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较高,从而换热器仍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当获取到室外温度T4>d时,室外温度进一步有所好转,若压缩机频率F≥m*(Fmax+Fmin),其中5/8≤m≤7/8,例如m可以为5/8、2/3、3/4、7/8,进一步地,m可优选为2/3;则证明压缩机频率进一步增大,从而证明负载过重,此时无论室外温度如何,换热器都处于大负荷的运行状态,因此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且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500开启,控制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与第二端620连通,则相变工质由流入管100流出,并分别经第一管路710流入第一换热管组300和经第二管路720流入第二换热管组400,经第一换热管组300流出的相变工质依次经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切换阀组600的第一端610流入流出管200内,经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出的相变工质直接流入流出管200内。如此,则相变工质的流路的数量则为第一换热管组300与第二换热管组400的总和,换热流路数量较多,从而提高了在较大负荷运行模式下的换热量,实现了较佳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且为蒸发器模块时,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获取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步骤S15: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本发明中,当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且作为蒸发器时,若能够同时保证室外温度不会过于恶劣,且压缩机频率不会过于高,则说明换热器处于较小负荷的运行状态下。具体地,当c≤T4<d,且F<k*(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不会过低,说明环境不算太过于恶劣,并且压缩机频率也较低,从而可以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即上述的第二负荷运行状态。当T4>d,且F<m*(Fmax+Fmin)时,此时室外温度很高,为换热器的运行提供了天然的优良环境,同时压缩机频率不会过高,因此,换热器运行时的负荷也不会太大,此时也可判定换热器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
当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通过关闭第一电磁阀500,而仅使得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与第二端620连通,则相变工质由流入管100流出,并依次经第一管路710、第一换热管组300、切换阀组600的第二端620、切换阀组600的第三端630及第二换热管组400流入流出管200内,此时流路条数相对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减少了一半,同样可以满足在较小负荷运行状态下能增大换热系数的需求,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中的换热器包括:
流入管;
流出管;
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
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流出管;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及
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远离所述流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
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三端与第二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作为冷凝器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T4≥a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组为三通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并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并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常用换热管组,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接所述流出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常用换热管组串联;其中,所述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所述第四电磁阀打开;所述换热器处于冷凝模式时,所述第四电磁阀关闭。
6.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中的换热器包括:
流入管;
流出管;
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
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流出管;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及
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远离所述流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
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三端与第二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为冷凝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b≤T4<a,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b,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26℃≤a≤35℃,10℃≤b≤25℃,1/3≤k≤5/8,5/8≤m≤7/8。
7.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中的换热器包括:
流入管;
流出管;
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
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流出管;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及
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远离所述流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
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三端与第二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且作为蒸发器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T4<c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8.一种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中的换热器包括:
流入管;
流出管;
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
第二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一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流入管,另一端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流出管;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及
切换阀组,所述切换阀组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流出管,所述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远离所述流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端;
所述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
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一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当所述换热器处于第二负荷运行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且控制所述切换阀组的第三端与第二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
所述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且为蒸发器模块时,所述制冷系统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获取所述换热器的运行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室外温度为T4和压缩机频率为F;
当c≤T4<d,且F<k*(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或者,当T4>d,且F<m*(Fmax+Fmin)时,判定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负荷运行状态;
其中,0≤c≤6℃,6℃≤d≤20℃,1/3≤k≤5/8,5/8≤m≤7/8。
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所述换热器的流路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为单制冷空调器或者热水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92250.1A CN114576888B (zh) | 2022-03-23 | 2022-03-23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92250.1A CN114576888B (zh) | 2022-03-23 | 2022-03-23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76888A CN114576888A (zh) | 2022-06-03 |
CN114576888B true CN114576888B (zh) | 2024-05-28 |
Family
ID=81783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92250.1A Active CN114576888B (zh) | 2022-03-23 | 2022-03-23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76888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61691A (ja) * | 1995-03-22 | 1996-10-11 | Shinko Kogyo Co Ltd | 熱交換器 |
JPH10170081A (ja) * | 1996-12-11 | 1998-06-2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1220616A (ja) * | 2010-04-09 | 2011-11-04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冷凍装置 |
JP2012237543A (ja) * | 2011-04-25 | 2012-12-06 | Panasonic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204757471U (zh) * | 2015-07-08 | 2015-11-11 | 河南金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可变面积蒸发器 |
CN105466083A (zh) * | 2015-12-24 | 2016-04-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440560A (zh) * | 2016-09-12 | 2017-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冷凝面积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917468A (zh) * | 2017-12-12 | 2018-04-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0143540A1 (zh) * | 2019-01-10 | 2020-07-1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111426103A (zh) * | 2020-02-28 | 2020-07-17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换热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217031694U (zh) * | 2022-03-23 | 2022-07-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模块和家用电器 |
-
2022
- 2022-03-23 CN CN202210292250.1A patent/CN1145768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61691A (ja) * | 1995-03-22 | 1996-10-11 | Shinko Kogyo Co Ltd | 熱交換器 |
JPH10170081A (ja) * | 1996-12-11 | 1998-06-2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1220616A (ja) * | 2010-04-09 | 2011-11-04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冷凍装置 |
JP2012237543A (ja) * | 2011-04-25 | 2012-12-06 | Panasonic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204757471U (zh) * | 2015-07-08 | 2015-11-11 | 河南金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可变面积蒸发器 |
CN105466083A (zh) * | 2015-12-24 | 2016-04-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变流路的热泵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440560A (zh) * | 2016-09-12 | 2017-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冷凝面积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917468A (zh) * | 2017-12-12 | 2018-04-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
WO2020143540A1 (zh) * | 2019-01-10 | 2020-07-1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
CN111426103A (zh) * | 2020-02-28 | 2020-07-17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换热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217031694U (zh) * | 2022-03-23 | 2022-07-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模块和家用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76888A (zh) | 2022-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45374B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 |
CN113154522B (zh) |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 |
CN113970194B (zh) | 热泵系统 | |
CN213841417U (zh) | 多联机系统 | |
CN112361669A (zh) |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848579A (zh) |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 |
WO2022007739A1 (zh) | 热泵系统 | |
CN217031694U (zh) | 换热器模块和家用电器 | |
CN114608220B (zh)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
CN217031695U (zh) | 换热器模块和空调器 | |
CN114576888B (zh)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家用电器 | |
WO2024051642A1 (zh) | 热泵系统和四通阀 | |
CN204678735U (zh) |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 |
CN111059732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686006U (zh) |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6693810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0806037B (zh) | 一种多联式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877568A (zh) | 一种换热器、换热方法及热泵热水器 | |
CN211952986U (zh) | 三管式多联机 | |
CN209819774U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 |
CN117167931A (zh) | 热泵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543402B (zh) | 换热器、换热器流路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 |
CN103954087B (zh) | 除霜装置、热泵机以及除霜装置的除霜方法 | |
CN208846601U (zh) | 一种冷水热泵机组及空调设备 | |
CN21903686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