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0637B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0637B
CN114430637B CN202210114096.9A CN202210114096A CN114430637B CN 114430637 B CN114430637 B CN 114430637B CN 202210114096 A CN202210114096 A CN 202210114096A CN 114430637 B CN114430637 B CN 114430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osture
guiding
electronic device
ge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40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0637A (zh
Inventor
苏跃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40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06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0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0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0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0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连接装置,与第一本体连接;第二本体,通过连接装置能改变与第一本体的相对角度;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改变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角度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通过引导组件与连接装置连接;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第一姿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在第二姿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目标空间由第一本体的部分、第二本体的部分和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形成;引导组件用于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具有可改变姿态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应运而生。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具有改变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角度能力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与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第二部分与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第三部分自由地位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中间位置。
使用时,通过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的角度的改变,来改变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相对角度,进而带动第三部分向目标姿态发生形变,但是,第三部分较易发生目标姿态以外的变形,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使用性能。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公开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第二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能改变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角度;
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具有改变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对角度能力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三部分通过引导组件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在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
在所述第二姿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其中,所述目标空间由所述第一本体的部分、所述第二本体的部分和所述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形成;
其中,所述引导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所述第三部分形成所述目标姿态。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组件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三部分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面;
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的导向结构;
其中,所述引导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活动连接,且所述导向结构限定所述引导结构的活动范围。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均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引导结构对应一个或两个所述导向结构;
其中,在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全部所述导向结构能够跟随所述第三部分运动的同时分别引导各自对应的引导结构同步相对于导向结构发生滑动。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遮挡件;
所述引导结构包括与所述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的引导杆;
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遮挡件上的导向槽,所述引导杆的至少一端分别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遮挡件包括外层遮挡件和在所述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外层遮挡件满足重叠条件的内层遮挡件,所述内层遮挡件的摩擦系数小于所述外层遮挡件的摩擦系数,所述导向槽开设在所述内层遮挡件上。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杆为多根,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连线方向分散布置,每根所述引导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遮挡件相对布置的一对所述导向槽对应配合;
相邻的两根引导杆之间通过至少一根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撑杆沿所述引导杆的轴向布置并与所述引导杆满足垂直条件地可转动连接,且所述引导杆相对于所述支撑杆转动的转动轴线和所述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杆和所述支撑杆连接形成的整体除了所述引导杆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端部以外的至少靠近所述第三部分的一侧包裹有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粘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体能够跟随所述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杆和所述支撑杆连接形成的整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为所述整体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面设置有用于缓冲所述引导结构对所述第二面产生的冲击的缓冲结构;
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满足平行条件设置的两层支撑体和叠放在两层所述支撑体之间的第二弹性体,所述支撑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均能够跟随所述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且所述支撑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硬度;
所述缓冲结构的其中一层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二面粘接,所述引导结构与所述缓冲结构的另一层所述支撑体粘接。
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组件包括:
中心引导结构,所述中心引导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的弯折中心线处;
与所述中心引导结构限位配合的中心导向结构;
多个侧部引导结构,所述侧部引导结构设置于所述弯折中心线的两侧;
与所述侧部引导结构对应限位配合的多个侧部导向结构,任意两个所述侧部导向结构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三部分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三部分的一侧递增。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第一姿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此时可以利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展平的显示面进行显示,增大了显示面积;在第二姿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此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围绕第三部分折叠在一起,减小了显示装置的占用空间,方便携带和收纳,同时保护显示装置的显示面。
电子设备使用时,利用连接装置实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相对角度的改变,同步驱动第三本体姿态的改变以带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相对角度的改变,从而实现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切换;同时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利用引导组件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姿态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二姿态的侧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姿态的仰视透视图;
图5是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缓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使用性能。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1-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连接装置9,与第一本体1连接;第二本体2,与连接装置9连接,通过连接装置9能改变与第一本体1的相对角度;显示装置3,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具有改变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角度能力的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一本体1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二本体2连接,第三部分通过引导组件与连接装置9连接;其中,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第一姿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在第二姿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其中,目标空间由第一本体1的部分、第二本体2的部分和连接装置9的至少部分形成;其中,引导组件用于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第一姿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此时可以利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展平的显示面进行显示,增大了显示面积;在第二姿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此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围绕第三部分折叠在一起,减小了显示装置3的占用空间,方便携带和收纳,同时保护显示装置3的显示面。
电子设备使用时,利用连接装置9实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的相对角度的改变,同步驱动第三本体姿态的改变以带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相对角度的改变,从而实现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切换;同时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利用引导组件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能够避免第三部分发生目标姿态以外的变形,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3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空间由第一本体1的部分、第二本体2的部分和连接装置9的部分或全部形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指的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共面或者基本共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指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平行或者近似平行,以实现两者能够叠放在一起。
第三部分的目标姿态为呈钟形或者内弯形曲线弯曲的姿态;目标姿态呈钟形时,第三部分具有两个外弯区域和一个内弯区域,且两个外弯区域的外弯曲线相对于内弯区域的内弯中心线对称布置,即两个外弯曲线距离内弯中心线的相同距离处的弯曲对称;目标姿态呈内弯形时,第三部分具有一个内弯区域,该内弯区域的内弯曲线相对于其内弯中心线对称布置。
为了避免重复赘述,本实施例仅针对呈钟形曲线弯曲的目标姿态进行引导组件结构的描述,针对呈内弯形曲线弯曲的目标姿态可以根据第三部分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的路径对引导组件的位置和结构进行适应性调节,以达到同样的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的技术效果。
针对呈钟形曲线弯曲的目标姿态以外的变形,指的是没有形成两个外弯曲线和一个内弯曲线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在连接三个弯曲线的过渡段,或第三部分用于与第二部分连接的连接段发生的鼓起、凹陷、褶皱等破坏第三部分表面平滑度的缺陷。
优选的,第三部分具有能够实现从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柔韧性以及保持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的支撑强度。本申请的显示装置3的第三部分自身的柔韧性和支撑强度能够实现形成并保持在目标姿态,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利用第三部分自身的能力再配合引导组件的引导作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的能力。
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的引导结构,第三部分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面,第二面为与第一面相反的面;设置于连接装置9的导向结构;其中,引导结构和导向结构活动连接,且导向结构限定引导结构的活动范围。
本申请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利用设置在第三部分的第二面即与显示面相反的显示背面上的引导结构,在连接装置9上的导向结构限定的活动范围内活动,对第三部分的活动位置进行控制,引导第三部分按照目标方式活动进而形成目标姿态,从而避免第三部分发生目标姿态以外的变形,进而确保第三部分切换姿态的可靠性。
在第一姿态下,引导结构活动到导向结构的第一位置,以保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在第二姿态下,引导结构活动到导向结构的第二位置,保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引导组件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如增加第三部分曲率半径较大位置处的硬度的加厚层等,以实现同样的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的目的,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引导结构和导向结构均为多个,且每个引导结构对应一个或两个导向结构;其中,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全部导向结构能够跟随第三部分运动的同时分别引导各自对应的引导结构同步相对于导向结构发生滑动。本申请中,一个引导结构与对应的一个或两个导向结构配合形成一组引导组件,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通过第三部分自身的柔韧性和支撑强度带动设置于第三部分第二面上的全部引导结构分别在各自对应的导向结构限定的活动范围内同步活动,从而引导第三部分多个位置按照目标方式活动进而形成目标姿态,多组引导组件同步联动,可靠性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引导结构还可以为一个,设置在第三部分较易发生目标姿态以外变形的位置。
本申请公开的电子设备中,连接装置9包括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的转轴组件,转轴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遮挡件。这样一来,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通过转轴组件转动连接,两者的相对角度通过围绕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的转动来改变,遮挡件能够遮挡转轴组件的两端,避免灰尘或水汽等进入转轴组件,提高设备可靠性。
优选的,引导结构包括与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的引导杆7;导向结构包括开设在遮挡件上的导向槽81,引导杆7的至少一端分别与导向槽81滑动配合。引导杆7与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指的是,引导杆7平行或者近似平行于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
本申请通过引导杆7的一端或者两端与导向槽81的滑动配合形成引导组件,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杆7的端部会沿着导向槽81滑动,从而引导第三部分按照目标路径活动进而形成目标姿态。
如图4所示,本申请可以通过引导杆7的两端分别与转轴组件两端的两个遮挡件上的相对布置的一对导向槽81的滑动配合形成引导组件,实现对第三部分的两端均进行滑动限位,并通过整根引导杆7的联动,引导第三部分与整根引导杆7连接的位置的运动,整体的导向效果更好。
本申请也可以通过引导杆7的一端与转轴组件一端的遮挡件上的一个导向槽81的滑动配合形成引导组件,且使相邻两根引导杆7的与导向槽81滑动的一端错位设置,即相邻两根引导杆7的与导向槽81滑动的一端位于相反侧,从而使遮挡件上的导向槽81相对引导杆7的布置间隔设置,即每隔一根引导杆7设置一个导向槽;同时引导杆7不与导向槽81配合的一端不伸入遮挡件,并与遮挡件具有间隙,保证遮挡件不会对引导杆7的该端的运动产生干扰;使全部引导杆7共同配合实现第三部分整体的运动导向均匀性。引导杆7固定在第三部分的第二面上,通过导向槽81对引导杆7端部滑动位置的导向,能够实现对整个引导杆7的导向,进而引导第三部分与引导杆7固定连接的全部位置同步活动,提高导向可靠性的同时,还减小导向结构沿转轴组件的轴向以及引导结构沿第三部分厚度方向的占用空间,使结构紧凑化。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引导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引导杆7上的引导槽,导向结构包括突出地设置在遮挡件上的导向凸起,导向凸起与引导槽滑动配合;或者,引导结构包括垂直于第二面设置的至少一个引导凸起,导向结构包括连接在两个遮挡件之间的导向柱,导向柱开设有与上述引导凸起滑动配合的导向孔,以实现同样的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的目的,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遮挡件包括外层遮挡件91和在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与外层遮挡件91满足重叠条件的内层遮挡件8,内层遮挡件8的摩擦系数小于外层遮挡件91的摩擦系数,导向槽81开设在内层遮挡件8上。内层遮挡件8在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叠放在外层遮挡件91的内侧。
如图4-5所示,本申请一方面,通过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内层遮挡件8与外层遮挡件91可拆卸连接,利用内层遮挡件8开槽形成导向结构,方便导向结构的更换和维护;另一方面,引导杆7采用不锈钢或陶瓷等硬质材料,内层遮挡件8采用摩擦系数较小且硬度较低的软质材料,例如POM(聚甲醛),引导杆7与内层遮挡件8上的导向槽81适度过盈配合;以便解决引导杆7与导向槽81移动间隙或大或小的问题,而且POM比较耐磨,噪音较小,延长了使用寿命,优化了使用体验。
可替换的,本申请还可以使引导杆7和内层遮挡件8采用的材料反过来设置,即引导杆7采用摩擦系数较小且硬度较低的软质材料,内层遮挡件8采用不锈钢或陶瓷等硬质材料,以使引导杆7和导向槽81的至少一者具有弹性,进而实现同样的引导杆7与内层遮挡件8上的导向槽81适度过盈配合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简化结构,本申请的遮挡件还可以仅包括外层遮挡件91,也就是连接装置9本身用于遮挡转轴组件两端的外层遮挡件91,并在外层遮挡件91的导向槽81中设置固态润滑剂如石蜡,以实现同样的保证滑动顺畅性的技术效果。
如图1-5所示,引导杆7为多根,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线方向分散布置,每根引导杆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遮挡件相对布置的一对导向槽81对应配合;相邻的两根引导杆7之间通过至少一根支撑杆6连接,支撑杆6沿引导杆7的轴向布置并与引导杆7满足垂直条件地可转动连接,且引导杆7相对于支撑杆6转动的转动轴线和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
支撑杆6与引导杆7满足垂直条件地可转动连接指的是,支撑杆6与引导杆7垂直或者近似垂直地可转动连接。引导杆7相对于支撑杆6转动的转动轴线和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指的是,引导杆7相对于支撑杆6转动的转动轴线和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近似平行。
本实施例的引导结构通过分散布置的多根引导杆7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导向槽81的滑动配合形成引导组件,并利用支撑杆6支撑在相邻的两根引导杆7之间,在保证引导杆7之间的间距的同时保证引导结构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线方向的刚度以及支撑杆6相对引导杆7的转动自由度,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杆7的端部会沿着导向槽81滑动,同时引导杆7相对于支撑杆6转动,从而引导第三部分按照目标路径活动进而形成目标姿态。
同时,本申请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在第三部分自身的柔韧性和支撑强度的作用下,还叠加支撑在相邻的两根引导杆7之间的支撑杆6,实现引导杆7之间的联动,从而带动设置于第三部分第二面上的全部引导杆7分别在各自对应的导向槽81限定的活动范围内同步活动,从而引导第三部分多个目标位置按照目标方式活动进而形成目标姿态,多组引导组件同步联动更好。
具体的,两根引导杆7之间的支撑杆6不少于3根,沿引导杆7的轴向分散布置。本申请利用支撑杆6限制相邻的两根引导杆7的相对位置,从而进一步保证各个引导杆7滑动过程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还可以不设置上述支撑杆6,使引导杆7单独固定于第二面上。
优选的,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除了引导杆7与导向槽81配合的端部以外的至少靠近第三部分的一侧包裹有第一弹性体5,第一弹性体5与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粘接;其中,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体5能够跟随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
本申请利用第一弹性体5将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第一弹性体5与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粘接实现引导杆7在第二面的固定,方便装配。
第一弹性体5可以仅包裹在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除了引导杆7与导向槽81配合的端部以外的靠近第三部分的一侧;也可以包裹在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除了引导杆7与导向槽81配合的端部以外的全部,即使引导杆7和支撑杆6嵌入第一弹性体5,从而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杆7的端部在对应的导向槽81内滑动的同时,支撑杆6相对引导杆7转动以及第一弹性体5跟随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
第一弹性体5采用弹性胶体形成。本申请还可以不设置上述第一弹性体5,单独将引导杆7粘接在第二面上。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的第一端与第一本体1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本体2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上述整体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连接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具体的,第一本体1通过第一硬质支撑板11与显示装置3的第一部分连接,第二本体2通过第二硬质支撑板21与显示装置3的第二部分连接,从而保证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支撑强度,避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发生变形。
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的第一端与第一硬质支撑板11和/或第一本体1的第一支撑框架连接,第二端与第二硬质支撑板21和/或第二本体2的第二支撑框架连接,使上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不可移动,进一步提高引导杆7移动的平稳性以及移动位置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也可以使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不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连接,仅通过第三部分的第二面固定。
如图1-3和图6所示,为了避免对显示装置3造成损坏,第三部分的第二面设置有用于缓冲引导结构对第二面产生的冲击的缓冲结构4;其中,缓冲结构4包括满足平行条件设置的两层支撑体41和叠放在两层支撑体41之间的第二弹性体42,支撑体41和第二弹性体42均能够跟随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且支撑体41的硬度大于第二弹性体42的硬度;缓冲结构4的其中一层支撑体41与第二面粘接,引导结构与缓冲结构4的另一层支撑体41粘接。
两层支撑体41满足平行条件设置,指的是两层支撑体41平行或者近似平行设置。两层支撑体41用于配合固定第二弹性体42,同时用于实现第三部分和引导结构的固定连接。
装配时,先将第二弹性体42叠放在两层支撑体41之间,然后将其中一层支撑体41与第二面粘接,接着将引导结构与缓冲结构4的另一层支撑体41粘接,从而实现引导结构固定在第三部分。该引导结构可以包括引导杆7,也可以包括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还可以包括引导杆7和支撑杆6以及包裹在引导杆7和支撑杆6连接形成的整体除了引导杆7与导向槽81配合的端部以外的至少靠近第三部分的一侧的第一弹性体5。
这样一来,当设置在第三部分的第二面上的引导结构,在连接装置9上的导向结构限定的活动范围内活动时,支撑体41和第二弹性体42均跟随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第二弹性体42能够缓冲引导结构对第二面产生的冲击,从而避免应力传导到第三部分导致不良。
具体的,两层支撑体41为有一定弹性的高刚度体,比如薄钢板;第二弹性体42为用于吸收形变和将应力集中点放大的软质层,比如硅橡胶体。
当然,本申请还可以不设置上述缓冲结构4,直接将包裹有第一弹性体5的引导结构粘接在第二面上,利用第一弹性体5缓冲第三部分受到的冲击。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引导组件包括中心引导结构,中心引导结构设置在第三部分的弯折中心线处;与中心引导结构限位配合的中心导向结构;多个侧部引导结构,侧部引导结构设置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与侧部引导结构对应限位配合的多个侧部导向结构,任意两个侧部导向结构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三部分一侧向远离第三部分的一侧递增。
优选的,多个侧部引导结构对称设置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从未对第三部分位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相对称位置的运动进行导向,导向效果更佳。当然,多个侧部引导结构还可以不对称地设置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
根据第三部分的目标运行路径,使任意两个侧部导向结构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三部分一侧向远离第三部分的一侧递增,如图1-3所示,侧部引导结构自靠近第三部分的一端到远离第三部分的一端向远离中心引导结构的方向倾斜布置,且位于中心导向结构同一侧的多个侧部引导结构,距离中心导向结构越远即越靠近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侧部引导结构相对于中心引导结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越大同时引导长度越短,从而实现对第三部分不同目标位置的准确导向,而且能够保证在目标姿态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晃动。如图1-2所示,在第一姿态即第三部分展平时,第三部分呈平面外置于连接装置9,全部引导杆7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引导杆7的两端位于导向槽81靠近第三部分的一侧;如图3所示,在向第二姿态切换即第三部分弯折时,第三部分会向连接装置9内部移动,同时利用引导杆7与导向槽81的滑动配合引导第三部分的移动,直至形成目标姿态,而且第三部分每个部位所移动的距离不同,位于第三部分的弯折中心线处即最小曲率半径的部位的移动距离最大,移动路径垂直于第三本体的第二面;位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的部位的移动距离逐渐减小,且移动路径相对于垂直于第二面的垂线偏移,即在导向过程中,位于第三部分的弯折中心线处的引导杆7沿垂直于第三本体第二面的方向移动,且移动距离最大;同时位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的引导杆相对第三本体的第二面的垂线倾斜移动,且随着距离弯折中心线越远移动距离越短,从而引导第三部分的各位置移动到目标位置,进而形成目标姿态。
具体的,本申请通过设置在第三部分的弯折中心线处的一根中心引导杆形成中心引导结构;通过设置于弯折中心线的两侧的四根侧部引导杆形成四个侧部引导结构,且四根引导杆相对于中心引导杆对称布置。
每个遮挡件上均设置五个导向槽81,分别与五个引导杆7的两端滑动配合,五个导向槽81分别沿着所对应引导杆7设置的第三部分对应位置的移动路径延伸,在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的过程中,五个引导杆7的端部会沿着相应导向槽81同步滑动,从而引导第三部分按照目标路径活动进而形成目标姿态,进而规避的弯折可靠性风险。
根据电子设备实际尺寸和布局的不同,侧部引导结构还可以为其他个数,如一个或两个,本申请也可以不设置侧部引导结构,只要能达到引导第三部分形成目标姿态的目的即可。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具体为折叠屏电脑,或者折叠屏手机,还可以为其他具有折叠屏的设备。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第二本体,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能改变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角度,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遮挡件;
显示装置,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具有改变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对角度能力的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三部分通过引导组件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
所述引导组件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的引导结构,所述第三部分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面;所述引导结构包括与所述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的引导杆;
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的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遮挡件上的导向槽,所述引导杆的至少一端分别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所述引导杆为多根,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连线方向分散布置,每根所述引导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遮挡件相对布置的一对所述导向槽对应配合;
相邻的两根引导杆之间通过至少一根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撑杆沿所述引导杆的轴向布置并与所述引导杆满足垂直条件地可转动连接,且所述引导杆相对于所述支撑杆转动的转动轴线和所述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
在所述第一姿态,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满足共面条件;
在所述第二姿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三部分以目标姿态容纳于目标空间,其中,所述目标空间由所述第一本体的部分、所述第二本体的部分和所述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形成;
其中,所述引导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引导所述第三部分形成所述目标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引导结构和所述导向结构均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引导结构对应一个或两个所述导向结构;
其中,在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的过程中,全部所述导向结构能够跟随所述第三部分运动的同时分别引导各自对应的引导结构同步相对于导向结构发生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遮挡件包括外层遮挡件和在所述转轴组件的转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外层遮挡件满足重叠条件的内层遮挡件,所述内层遮挡件的摩擦系数小于所述外层遮挡件的摩擦系数,所述导向槽开设在所述内层遮挡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引导杆和所述支撑杆连接形成的整体除了所述引导杆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端部以外的至少靠近所述第三部分的一侧包裹有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粘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姿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姿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体能够跟随所述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引导杆和所述支撑杆连接形成的整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为所述整体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面设置有用于缓冲所述引导结构对所述第二面产生的冲击的缓冲结构;
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满足平行条件设置的两层支撑体和叠放在两层所述支撑体之间的第二弹性体,所述支撑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均能够跟随所述第三部分的形变而形变,且所述支撑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体的硬度;
所述缓冲结构的其中一层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二面粘接,所述引导结构与所述缓冲结构的另一层所述支撑体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引导组件包括:
中心引导结构,所述中心引导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的弯折中心线处;
与所述中心引导结构限位配合的中心导向结构;
多个侧部引导结构,所述侧部引导结构设置于所述弯折中心线的两侧;
与所述侧部引导结构对应限位配合的多个侧部导向结构,任意两个所述侧部导向结构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三部分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三部分的一侧递增。
CN202210114096.9A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4306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4096.9A CN114430637B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4096.9A CN114430637B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0637A CN114430637A (zh) 2022-05-03
CN114430637B true CN114430637B (zh) 2023-05-23

Family

ID=81314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4096.9A Active CN114430637B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3063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4656A1 (zh) * 2017-05-26 2018-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09992054A (zh) * 2019-03-30 2019-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1038B (zh) * 2006-10-19 2011-10-19 创造者科技有限公司 可卷式或可绕式显示装置的顺光照明
US9471108B2 (en) * 2013-09-26 2016-10-1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421579B1 (ko) * 2015-11-16 2022-07-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CN109257460A (zh) * 2017-07-12 2019-01-22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及柔性屏移动终端
KR102460471B1 (ko) * 2018-03-27 2022-10-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가능한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209312360U (zh) * 2019-02-26 2019-08-27 霸州市云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0718159A (zh) * 2019-09-25 2020-01-2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屏及oled显示装置
CN111508373A (zh) * 2020-05-26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11724678A (zh) * 2020-06-08 2020-09-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及柔性显示设备
CN112002219B (zh) * 2020-06-30 2023-05-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2071204B (zh) * 2020-09-11 2022-10-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347293B (zh) * 2021-06-15 2023-01-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组件和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4656A1 (zh) * 2017-05-26 2018-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09992054A (zh) * 2019-03-30 2019-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0637A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38433A1 (zh) 一种柔性屏终端
KR102034585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5486055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190043613A (ko) 플렉서블 스크린 지지 장치 및 플렉서블 스크린
US20190226630A1 (en) Supporting device
US11983041B2 (en) Flexible display
EP1745555A1 (en) A sliding mechanism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of cellular phone
CN109773746A (zh) 轨道式机器人及其轨道式行走装置、系统与柔性导向机构
US11083304B2 (en) Electric bed
CN11443063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6807993B1 (ja) 携帯用情報機器
US11624221B1 (en) Hinge
CN110725855B (zh) 折叠屏运动支撑结构
TWM584074U (zh) 支撐裝置
CN113703521B (zh) 笔记型计算机
WO2024041457A1 (zh) 柔性显示装置
KR101901621B1 (ko) 연동형 힌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바이스
US11953950B2 (en) Articulated hing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H0627364A (ja) 可動ミラー支持装置
KR102317806B1 (ko) 폴더블 힌지장치
CN216291737U (zh) 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信息装置
CN110286719A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17145732A1 (ja) 格納装置
CN111188972B (zh) 屏幕支架及电子设备
US20060032142A1 (en) Tension roller of power slide device for vehicle sliding do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