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2509A -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2509A
CN114242509A CN202111596169.4A CN202111596169A CN114242509A CN 114242509 A CN114242509 A CN 114242509A CN 202111596169 A CN202111596169 A CN 202111596169A CN 114242509 A CN114242509 A CN 114242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grated
unit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961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尚
郭文婷
丁宜
陈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iu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iu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iuy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961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25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2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2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2Housings or protective screens

Landscapes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属于配电网断路器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不锈钢制作成形的一体化机箱,以及若干一体化极柱,若干一体化极柱设置于一体化机箱的顶部,所述的一体化机箱包括两部分箱体,两部分箱体通过隔板隔离,一部分箱体用于安装馈线终端装置,另一份箱体用于安装开关本体,两部分箱体之间通过航空插头连接。本发明通过将一二次设备集成于一体化机箱中,并通过隔板隔离,两部分箱体通过航空插头连接,实现一二部分的功能替换与即插即用,从而有效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本发明具有配电监测与控功能方便扩展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断路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与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有关。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配电柱上开关作为配电网最广泛分布的设备之一,承担了配电网保护、控制、监测等重要功能,是配电自动化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配电柱上开关作为架空线路的重要组成设备,其一二次设备标准化、集成化程度不高,实际运行中存在柱上开关一二次设备功能不匹配、运维水平不高和运维效率低下等问题。现阶段,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是分开的,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主要由断路器本体、馈线终端FTU 以及连接两者的航插电缆组成。这种分开的方式面临以下问题:一、二次厂家相对独立,一、二次设备功能分离,配电监测与控功能难以扩展;配电网故障责任方难以界定,一、二次设备制造商相互推卸责任。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是,包括不锈钢制作成形的一体化机箱,以及若干一体化极柱,若干一体化极柱设置于一体化机箱的顶部,所述的一体化机箱包括两部分箱体,两部分箱体通过隔板隔离,一部分箱体用于安装馈线终端装置,另一份箱体用于安装开关本体,两部分箱体之间通过航空插头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和完善,本发明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航空插头通过气密封玻璃烧结固定,具有防腐蚀、防老化、抗辐照、耐温差等特点,可有效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实现一二部分的功能替换与即插即用。
所述的馈线终端装置集成有控制单元,包含 CPU控制器、安全通信模块、线损模块、GPRS天线、电源模块等,主要负责运行状态分析和保护控制命令出口。
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主板、供电模块、GPRS模块、控制终端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上的供电模块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即使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仍然能够维持正常通信,保证正常使用,为控制终端和断路器操作机构提供电源。
所述的开关本体集成有操动机构、直流电机,所述的一体化极柱包含真空灭弧室、绝缘件、电流/电压传感器、取电电容,负责执行控制单元的控制命令和配电线路状态采集。
所述的一体化极柱的极柱内部嵌入无源电流传感器和无源电压传感器,实现三相电压、电流信号采集;无源电压传感器,由高压单元和补偿单元组成;高压单元采用电容分压电路,高、低压臂及补偿单元经环氧树脂固化成型为一体,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器件处于同一种绝缘介质当中、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之下。输出信号依据客户要求配置。电流传感器,同样是由一次单元和补偿合成单元组成。一次单元为 1200/1 的低功耗电磁式线圈,由环氧树脂经 APG 工艺成型为一体。三个一次单元的输出,经屏蔽电缆汇集到一个金属外壳的补偿合成单元当中,补偿合成单元的输出。电容取能单元,由一次单元和处理单元组成,一次单元采用高压取能电容,由环氧树脂经 APG 工艺与绝缘极柱成型为一体,一次单元的输出分别经屏蔽电缆到电容取能处理单元,稳定输出直流电源。
所述的断路器为额定电压12kV,三相交流50Hz的户外配电设备。一体化极柱将现有的电流传感器(含零序)技术、电压传感器(含零序)技术、真空灭弧室、电容取能技术有效集成,采用成熟的户外环氧树脂APG工艺浇注成一体化的固封极柱。
本发明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一二次设备集成于一体化机箱中,并通过隔板隔离,两部分箱体通过航空插头连接,实现一二部分的功能替换与即插即用,从而有效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本发明具有配电监测与控功能方便扩展的优点,方便一、二次厂家对设备的整合,不会出现安装出现矛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体化极柱示意图。
图3为馈线终端装置的控制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的说明和解释,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唯一限定。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不锈钢制作成形的一体化机箱2,以及若干一体化极柱1,若干一体化极柱1设置于一体化机箱2的顶部,一体化机箱包括两部分箱体,两部分箱体通过隔板3隔离,一部分箱体用于安装馈线终端装置,另一份箱体用于安装开关本体,两部分箱体之间通过航空插头4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航空插头4通过气密封玻璃烧结固定,具有防腐蚀、防老化、抗辐照、耐温差等特点,可有效提高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实现一二部分的功能替换与即插即用。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馈线终端装置集成有控制单元,包含 CPU控制器、安全通信模块、线损模块、GPRS天线、电源模块等,主要负责运行状态分析和保护控制命令出口。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控制单元包括主板、供电模块、GPRS模块、控制终端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上的供电模块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即使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仍然能够维持正常通信,保证正常使用,为控制终端和断路器操作机构提供电源。主板具有遥信、遥测、遥控、等功能,能够实时监测配网线路三相电压、电流、功率、电能量、及零序电压电流等运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判断故障类型并作出相应的分合动作,快速就地隔离故障,并保证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同时,对于采集信息、故障信息、处理结果与配网数据主站进行双向通信,完成采集、处理、上传和执行的功能。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开关本体集成有操动机构、直流电机,一体化极柱包含真空灭弧室、绝缘件、电流/电压传感器6、取电电容5,负责执行控制单元的控制命令和配电线路状态采集。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一体化极柱的极柱内部嵌入无源电流传感器和无源电压传感器,实现三相电压、电流信号采集;无源电压传感器,由高压单元和补偿单元组成;高压单元采用电容分压电路,高、低压臂及补偿单元经环氧树脂固化成型为一体,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器件处于同一种绝缘介质当中、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之下。输出信号依据客户要求配置。电流传感器,同样是由一次单元和补偿合成单元组成。一次单元为 1200/1 的低功耗电磁式线圈,由环氧树脂经 APG 工艺成型为一体。三个一次单元的输出,经屏蔽电缆汇集到一个金属外壳的补偿合成单元当中,补偿合成单元的输出。电容取能单元,由一次单元和处理单元组成,一次单元采用高压取能电容,由环氧树脂经 APG 工艺与绝缘极柱成型为一体,一次单元的输出分别经屏蔽电缆到电容取能处理单元,稳定输出直流电源。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本实施例采用的断路器为额定电压12kV,三相交流50Hz的户外配电设备。一体化极柱将现有的电流传感器(含零序)技术、电压传感器(含零序)技术、真空灭弧室、电容取能技术有效集成,采用成熟的户外环氧树脂APG工艺浇注成一体化的固封极柱。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5)

1.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包括不锈钢制作成形的一体化机箱,以及若干一体化极柱,若干一体化极柱设置于一体化机箱的顶部,所述的一体化机箱包括两部分箱体,两部分箱体通过隔板隔离,一部分箱体用于安装馈线终端装置,另一份箱体用于安装开关本体,两部分箱体之间通过航空插头连接;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主板、供电模块、GPRS模块、控制终端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上的供电模块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所述的开关本体集成有操动机构、直流电机,所述的一体化极柱包含真空灭弧室、绝缘件、电流/电压传感器、取电电容,负责执行控制单元的控制命令和配电线路状态采集;所述的一体化极柱的极柱内部嵌入无源电流传感器和无源电压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航空插头通过气密封玻璃烧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馈线终端装置集成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含 CPU控制器、安全通信模块、线损模块、GPRS天线、电源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断路器为额定电压12kV,三相交流50Hz的户外配电设备;一体化极柱将电流传感器技术、电压传感器技术、真空灭弧室、电容取能集成一体,采用户外环氧树脂APG工艺浇注成一体化的固封极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源电压传感器,由高压单元和补偿单元组成;高压单元采用电容分压电路,高、低压臂及补偿单元经环氧树脂固化成型为一体,保证所有的器件处于同一种绝缘介质当中、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之下;输出信号依据客户要求配置;电流传感器由一次单元和补偿合成单元组成;一次单元为低功耗电磁式线圈,由环氧树脂经 APG 工艺成型为一体;三个一次单元的输出,经屏蔽电缆汇集到一个金属外壳的补偿合成单元当中,补偿合成单元的输出;电容取能单元,由一次单元和处理单元组成,一次单元采用高压取能电容,由环氧树脂经 APG 工艺与绝缘极柱成型为一体,一次单元的输出分别经屏蔽电缆到电容取能处理单元,稳定输出直流电源。
CN202111596169.4A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Pending CN1142425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6169.4A CN114242509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6169.4A CN114242509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2509A true CN114242509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62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96169.4A Pending CN114242509A (zh) 2021-12-24 2021-12-24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250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3141A (zh) * 2022-05-18 2022-08-09 上海美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极柱断路器的低功耗智能ftu
CN117253741A (zh) * 2023-10-08 2023-12-19 石家庄科林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三相分主轴磁控开关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3193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差分线圈结构的电流传感器
CN109801814A (zh) * 2019-03-21 2019-05-2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一二次深度融合的柱上断路器
CN209929964U (zh) * 2019-06-19 2020-01-10 北京源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CN212990980U (zh) * 2020-04-28 2021-04-16 上海道博电气有限公司 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智能断路器
CN213424879U (zh) * 2020-12-18 2021-06-11 扬州北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绝缘式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
CN214672363U (zh) * 2021-04-23 2021-11-09 扬州北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配电网智能缓冲击融合型断路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3193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差分线圈结构的电流传感器
CN109801814A (zh) * 2019-03-21 2019-05-2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一二次深度融合的柱上断路器
CN209929964U (zh) * 2019-06-19 2020-01-10 北京源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CN212990980U (zh) * 2020-04-28 2021-04-16 上海道博电气有限公司 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智能断路器
CN213424879U (zh) * 2020-12-18 2021-06-11 扬州北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绝缘式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
CN214672363U (zh) * 2021-04-23 2021-11-09 扬州北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配电网智能缓冲击融合型断路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3141A (zh) * 2022-05-18 2022-08-09 上海美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极柱断路器的低功耗智能ftu
CN117253741A (zh) * 2023-10-08 2023-12-19 石家庄科林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三相分主轴磁控开关
CN117253741B (zh) * 2023-10-08 2024-05-07 石家庄科林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三相主轴磁控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0429A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gis在线监测智能组件
CN103490516B (zh) 具有故障录波功能的配电自动化馈线终端及方法
CN202231318U (zh) 一种多功能低压配电箱
CN110646663A (zh) 一种真空断路器用一二次深度融合组合传感器
CN203133246U (zh) 一种开关在线监测装置
CN114242509A (zh) 一种深度融合柱上断路器
CN103779967A (zh) 用于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测控系统及其测控模组
CN221125802U (zh) 一二次融合柱上真空断路器
CN108493821A (zh) 一种采用电子式传感器的配电网柱上自动化开关
CN103426620A (zh) 开合式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CN109193936A (zh) 一种环网柜高防护保护系统及方法
CN206742722U (zh) 智能组串式预装变电站
CN212990980U (zh) 一二次深度融合柱上智能断路器
CN209072090U (zh) 一种自取能智能化故障隔离装置
CN207074818U (zh) 一种智能gis和智能组件柜
CN203178369U (zh) 适用于智能变电站的套管监测系统
CN205159193U (zh) 10kV太阳能智能柱上真空断路器
CN212967520U (zh) 一种新型柱上断路器
CN204012921U (zh) 一种双向控制智能监控配电系统
CN216695338U (zh) 一种开关柜梅花触头测温装置
CN206293976U (zh) 一种数字式一体化智能柱上开关
CN201117420Y (zh)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CN108695753A (zh) 一体化智能光伏变电站
CN103956670A (zh) 户内智能交流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设备
CN203895346U (zh) 智能中压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