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2862B - 涡旋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2862B
CN114222862B CN202080057938.0A CN202080057938A CN114222862B CN 114222862 B CN114222862 B CN 114222862B CN 202080057938 A CN202080057938 A CN 202080057938A CN 114222862 B CN114222862 B CN 1142228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meter portion
scroll
suction port
suction pip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79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22862A (zh
Inventor
堤慧
横山知巳
和田辽介
高尾英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589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9582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22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2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22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28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2Lubrication; Lubricant separation
    • F04C29/028Means for improving or restricting lubricant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80Other components
    • F04C2240/806Pipes for fluids; Fitting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3/008Hermetic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重合。此外,在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供含有油的制冷剂流动的内部空间(23),静涡旋盘(60)具有与内部空间(23)和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Description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涡旋式压缩机,该涡旋式压缩机构成为进行:在静侧油槽、动侧油槽及压缩室(流体室)中仅静侧油槽与动侧油槽连通的第一动作;以及在第一动作后动侧油槽同时与静侧油槽和压缩室都连通的第二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6-160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由于使动侧油槽与压缩室中的比动涡旋盘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连通,因此难以向压缩室中的比动涡旋盘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供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向压缩室中的比动涡旋盘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以一种涡旋式压缩机为对象,该涡旋式压缩机包括:连接有吸入管12的机壳20、收纳在该机壳20中的静涡旋盘60、以及在与该静涡旋盘60之间形成压缩室S的动涡旋盘70。并且,在所述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供含有油的制冷剂流动的内部空间23,所述静涡旋盘60具有与所述内部空间23和所述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所述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和设置在该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的小直径部12b,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所述小直径部12b的下游端布置在从轴向观看时与所述吸入口64的上游端重合的位置处,所述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所述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直径小。
在第一方面中,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及小直径部12b。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径小,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小直径部12b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就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吸入管12具有设置在所述大直径部12a与所述小直径部12b之间的缩径部12c,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在第二方面中,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这样一来,能够使沿着大直径部12a的外周面流动的油顺畅地从缩径部12c流向小直径部12b。
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静涡旋盘60上的所述吸入口64的上游侧周缘部设置有锥形部64a。
在第三方面中,通过设置锥形部64a,而使得吸入口64的上游侧的开口宽度变宽。这样一来,油容易沿着锥形部64a流动,从而能够使油效率良好地流入吸入口64。
第四方面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所述静涡旋盘60的供所述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
在第四方面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就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第五方面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所述静涡旋盘60的供所述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在第五方面中,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就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所述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该吸入管12的内径D被设定为满足0≤H/D≤0.3这一条件。
在第六方面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吸入管12的内径D设定为满足上述条件。这样一来,能够使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效率良好地流入吸入口64,从而提高压缩机的效率。
第七方面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所述静涡旋盘60的供所述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比进入到轴向内侧的位置处。
在第七方面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比进入到轴向内侧的位置处。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就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示出吸入管和吸入口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3是示出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5是示出间隙H和吸入管的内径D之比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示出吸入管和吸入口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0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1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相当于图7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机壳20、以及收纳在机壳20中的电动机30和压缩机构40。机壳20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圆筒状,并构成为密闭拱顶式机壳。
涡旋式压缩机10设置在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在制冷剂回路中,由涡旋式压缩机10压缩后的制冷剂由冷凝器冷凝,再由减压机构减压后,在蒸发器中蒸发,然后被吸入到涡旋式压缩机10中。
电动机30包括:固定在机壳20中的定子31、以及布置于定子31的内侧的转子32。转子32被固定在驱动轴11上。
在机壳20的底部形成有贮存油的贮油部21。在机壳20的上部连接有吸入管12。在机壳20的中央部连接有喷出管13。
在机壳20上固定有固定部件50。固定部件50布置在电动机30的上方。在固定部件50的上方布置有压缩机构40。喷出管13的流入端位于电动机30与固定部件50之间。
驱动轴11沿着机壳20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驱动轴11具有主轴部14、以及与主轴部14的上端相连结的偏心部15。
主轴部14的下部由设置于机壳20中的下部轴承22支承着能够进行旋转。下部轴承22被固定在机壳20的内周面上。主轴部14的上部贯穿固定部件50而延伸,并且由固定部件50的上部轴承51支承着能够进行旋转。
压缩机构40包括静涡旋盘60和动涡旋盘70。静涡旋盘60被固定在固定部件50的上表面上。动涡旋盘70布置在静涡旋盘60与固定部件50之间。
在固定部件50上形成有环状部52和凹部53。环状部52设置在固定部件50的外周部。凹部53形成在固定部件50的中央上部,并且该凹部53形成为其中央部凹陷的碟子状。在凹部53的下侧设置有上部轴承51。
固定部件50通过压入而被固定在机壳20的内部。机壳20的内周面与固定部件50的环状部52的外周面在整个一周上保持气密性地紧贴在一起。固定部件50将机壳2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部空间23(内部空间)和下部空间24,在该上部空间23内收纳有压缩机构40,在该下部空间24内收纳有电动机30。
静涡旋盘60包括:静侧端板61、竖立设置于静侧端板61的下表面的外缘上的近似筒状的外周壁63、以及竖立设置于静侧端板61的外周壁63内部的旋涡状的静侧涡卷62。
静侧端板61位于外周侧并接着静侧涡卷62形成。静侧涡卷62的顶端面与外周壁63的顶端面形成为大致齐平。此外,静涡旋盘60被固定在固定部件50上。
动涡旋盘70包括:动侧端板71、形成在动侧端板71的上表面上的涡旋状的动侧涡卷72、以及形成在动侧端板71的下表面中心部的凸缘部73。
驱动轴11的偏心部15插入凸缘部73中,由此使得驱动轴11与该凸缘部73连结起来。在固定部件50的上部设置有十字头联轴节46。十字头联轴节46阻止动涡旋盘70自转。
在压缩机构40中,在静涡旋盘60与动涡旋盘70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压缩室S。动涡旋盘70设置为:动侧涡卷72与静涡旋盘60的静侧涡卷62啮合。此处,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下表面成为与动涡旋盘70相对的相对面。此外,动涡旋盘70的动侧端板71的上表面成为与静涡旋盘60相对的相对面。
亦如图2所示,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形成有与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吸入口64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吸入口64的上游侧布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吸入管12。
吸入管12连接在机壳20的上部。吸入管12的下游侧端部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在整个一周上被切掉。由此,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和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的小直径部12b。小直径部12b的外径形成得比吸入口64的内径小。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侧重合。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吸入管12布置成与吸入口64同轴。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位于同一平面上。
由此,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的外周部(小直径部12b的外周部)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周部之间,设有从轴向观看时呈环状开口的间隙。吸入口64经由环状开口与上部空间23和压缩室S连通。
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环状开口被吸入吸入口6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吸入管12布置成与吸入口64同轴,但在不妨碍制冷剂通过开口流向吸入口64的范围内,也可以将吸入管12稍微错开地布置。
如图3所示,压缩室S被划分成: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室S1和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室S2。具体而言,当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内周面与动涡旋盘70的动侧涡卷72的外周面实质上相接触时,隔着接触部分划分出外侧室S1和内侧室S2。
如图1所示,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端板61的中央部形成有喷出口65。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端板61的上表面形成有高压腔66,并且喷出口65朝着该高压腔66敞开。高压腔66经由形成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端板61及固定部件50上的通路(省略图示)与下部空间24连通。已由压缩机构40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流向下部空间24。
在驱动轴11的内部,形成有从驱动轴11的下端开始沿上下方向一直延伸到上端的供油孔16。驱动轴11的下端部浸在贮油部21中。供油孔16将贮油部21中的油供向下部轴承22及上部轴承51,并且还将该油供向凸缘部73与驱动轴11之间的间隙。供油孔16在驱动轴11的上端面上敞口,将油供向驱动轴11的上方。
固定部件50的凹部53经由动涡旋盘70的凸缘部73的内部与驱动轴11中的供油孔16连通。通过将高压油供往凹部53,而使得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喷出压力的高压压力作用于凹部53。动涡旋盘70在凹部53的高压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到静涡旋盘60上。
在固定部件50及静涡旋盘60的内部形成有油通路55。油通路55的流入端与固定部件50的凹部53连通。油通路55的流出端在静涡旋盘60的相对面上敞口。油通路55将凹部53内的高压油供向动涡旋盘70的动侧端板71与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之间的相对面。
如图3所示,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相对面上形成有供油槽80。供油槽80形成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与动涡旋盘70的动侧端板71相对的相对面上。供油槽80沿着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内周面呈近似圆弧状地延伸。供油槽80与油通路55连通,油从油通路55被供向供油槽80。
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部设置有多个缺口部68。缺口部68与上部空间23连通。供给到供油槽80中的油经由缺口部68流向上部空间23。
-运转动作-
对涡旋式压缩机10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当电动机30工作时,压缩机构40的动涡旋盘70被驱动着旋转。由于十字头联轴节46阻止动涡旋盘70自转,因而动涡旋盘70以驱动轴11的轴心为中心仅进行偏心旋转。
如图3所示,当动涡旋盘70进行偏心旋转时,压缩室S被分隔成外侧室S1和内侧室S2。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涡卷62与动涡旋盘70的动侧涡卷72之间形成有多个内侧室S2。当动涡旋盘70进行偏心旋转时,上述内侧室S2就会逐渐接近中心(喷出口65),并且上述内侧室S2的容积不断缩小。由此,在内侧室S2中,制冷剂不断被压缩。
当已达到最小容积的内侧室S2与喷出口65连通时,内侧室S2内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就会经由喷出口65被喷到高压腔66中。高压腔66内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经由形成在静涡旋盘60及固定部件50上的各条通路流向下部空间24。下部空间24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经由喷出管13被朝着机壳20的外部喷出。
-供油动作-
接着,边参照图1~图3边对涡旋式压缩机10中的供油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当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到涡旋式压缩机10的下部空间24中时,下部空间24就处于高压环境,贮油部21中的油也处于高压状态。贮油部21中的高压油在驱动轴11的供油孔16内朝着上方流动,并从驱动轴11的偏心部15的上端开口流向动涡旋盘70的凸缘部73的内部。
已供到凸缘部73的油被供向驱动轴11的偏心部15与凸缘部73之间的间隙。由此,固定部件50的凹部53便处于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喷出压力的高压环境。动涡旋盘70在凹部53的高压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到静涡旋盘60上。
积存在凹部53中的高压油在油通路55中流动,然后流向供油槽80。由此,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喷出压力的高压油被供向供油槽80。供油槽80中的油被用于对静涡旋盘60及动涡旋盘70的相对面进行润滑。
由于动涡旋盘70相对于静涡旋盘60进行相对旋转而使得供给到静涡旋盘60的相对面的油朝径向外侧流动,并通过缺口部68被排向上部空间23。
被排到上部空间23中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被供向吸入口64。被吸入到吸入口64的油被分别分配给比动涡旋盘70的动侧涡卷72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室S1、和更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室S2(参照图3中的箭头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外侧室S1及内侧室S2的油密封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连接有吸入管12的机壳20、收纳在机壳20中的静涡旋盘60、以及在与静涡旋盘60之间形成压缩室S的动涡旋盘70。并且,在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供含有油的制冷剂流动的上部空间23(内部空间),静涡旋盘60具有与上部空间23和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重合,并且该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就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具体而言,由于动涡旋盘70相对于静涡旋盘60进行相对旋转而使得供给到静涡旋盘60的相对面的油朝径向外侧流动,并通过缺口部68被排向上部空间23。
被排到上部空间23中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被供向吸入口64。然后,油被分别分配给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内侧空间及外侧空间的油密封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下面,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4所示,吸入管12连接在机壳20的上部。吸入管12的下游侧端部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在整个一周上被切掉。由此,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和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的小直径部12b。小直径部12b的外径形成得比吸入口64的内径小。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侧重合。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由此,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的外周部(小直径部12b的外周部)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周部之间,设有从轴向观看时呈环状开口的间隙。此外,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被吸入吸入口64。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通过适当设定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而使得效率提高。下面,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设为H,并将吸入管12的内径设为D来进行说明。
在图5所示的曲线图中,间隙H/内径D为0.0是表示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即,间隙H/内径D为0.0是已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结构。
而且,以间隙H/内径D为0.0的状态为基准,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进入吸入口64内部的方向设为负方向,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远离吸入口64的方向设为正方向。
如现有结构那样,若将吸入管12较深地插入吸入口64,则不能充分地发挥动压所带来的吸入效果。在图5中,用一点划线示出了现有结构中压缩机的效率。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若使间隙H/内径D从0.0开始增大,则出现了使效率达到最大的间隙H,然后效率趋于逐渐降低。若间隙H过大,则不能充分地发挥动压所带来的吸入效果。因此,优选在效率不低于现有结构的范围(图5中的比一点划线靠上侧的范围)内设定间隙H的大小。
当观看图5的曲线图时,H/D为0到0.3的范围是效率不低于现有结构的范围(图5中的比一点划线靠上侧的范围)。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吸入管12的内径D设定为满足0≤H/D≤0.3这一条件。
-变形例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重合,并且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在本变形例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就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此外,在本变形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吸入管12的内径D被设定为满足0≤H/D≤0.3这一条件。
在本变形例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吸入管12的内径D设定为满足上述条件。由此,能够使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效率良好地流入吸入口64,从而提高压缩机的效率。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方式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机壳20、以及收纳在机壳20中的电动机30和压缩机构40。机壳20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圆筒状,并构成为密闭拱顶式机壳。
涡旋式压缩机10设置在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在制冷剂回路中,由涡旋式压缩机10压缩后的制冷剂由冷凝器冷凝,再由减压机构减压后,在蒸发器中蒸发,然后被吸入到涡旋式压缩机10中。
电动机30包括:固定在机壳20中的定子31、以及布置于定子31的内侧的转子32。转子32被固定在驱动轴11上。
在机壳20的底部形成有贮存油的贮油部21。在机壳20的上部连接有吸入管12。在机壳20的中央部连接有喷出管13。
在机壳20上固定有固定部件50。固定部件50布置在电动机30的上方。在固定部件50的上方布置有压缩机构40。喷出管13的流入端位于电动机30与固定部件50之间。
驱动轴11沿着机壳20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驱动轴11具有主轴部14、以及与主轴部14的上端相连结的偏心部15。
主轴部14的下部由设置于机壳20中的下部轴承22支承着能够进行旋转。下部轴承22被固定在机壳20的内周面上。主轴部14的上部贯穿固定部件50而延伸,并且由固定部件50的上部轴承51支承着能够进行旋转。
压缩机构40包括静涡旋盘60和动涡旋盘70。静涡旋盘60被固定在固定部件50的上表面上。动涡旋盘70布置在静涡旋盘60与固定部件50之间。
在固定部件50上形成有环状部52和凹部53。环状部52设置在固定部件50的外周部。凹部53形成在固定部件50的中央上部,并且该凹部53形成为其中央部凹陷的碟子状。在凹部53的下侧设置有上部轴承51。
固定部件50通过压入而被固定在机壳20的内部。机壳20的内周面与固定部件50的环状部52的外周面在整个一周上保持气密性地紧贴在一起。固定部件50将机壳2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部空间23(内部空间)和下部空间24,在该上部空间23内收纳有压缩机构40,在该下部空间24内收纳有电动机30。
静涡旋盘60包括:静侧端板61、竖立设置于静侧端板61的下表面的外缘上的近似筒状的外周壁63、以及竖立设置于静侧端板61的外周壁63内部的旋涡状的静侧涡卷62。
静侧端板61位于外周侧并接着静侧涡卷62形成。静侧涡卷62的顶端面与外周壁63的顶端面形成为大致齐平。此外,静涡旋盘60被固定在固定部件50上。
动涡旋盘70包括:动侧端板71、形成在动侧端板71的上表面上的涡旋状的动侧涡卷72、以及形成在动侧端板71的下表面中心部的凸缘部73。
驱动轴11的偏心部15插入凸缘部73中,由此使得驱动轴11与该凸缘部73连结起来。在固定部件50的上部设置有十字头联轴节46。十字头联轴节46阻止动涡旋盘70自转。
在压缩机构40中,在静涡旋盘60与动涡旋盘70之间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压缩室S。动涡旋盘70设置为:动侧涡卷72与静涡旋盘60的静侧涡卷62啮合。此处,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下表面成为与动涡旋盘70相对的相对面。此外,动涡旋盘70的动侧端板71的上表面成为与静涡旋盘60相对的相对面。
亦如图7所示,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形成有与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吸入口64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吸入口64的上游侧布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吸入管12。
吸入管12连接在机壳20的上部。吸入管12的下游侧端部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在整个一周上被切掉。由此,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小直径部12b以及缩径部12c。
小直径部12b设置在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小直径部12b的外径形成得比吸入口64的内径小。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侧重合。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吸入管12布置成与吸入口64同轴。吸入管12的下游端进入到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比更靠内侧的位置。
由此,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的外周部(小直径部12b的外周部)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周部之间,设有从轴向观看时呈环状开口的间隙。吸入口64经由环状开口与上部空间23和压缩室S连通。
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环状开口被吸入吸入口6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吸入管12布置成与吸入口64同轴,但在不妨碍制冷剂通过开口流向吸入口64的范围内,也可以将吸入管12稍微错开地布置。
如图8所示,压缩室S被划分成: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室S1和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室S2。具体而言,当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内周面与动涡旋盘70的动侧涡卷72的外周面实质上相接触时,隔着接触部分划分出外侧室S1和内侧室S2。
如图6所示,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端板61的中央部形成有喷出口65。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端板61的上表面形成有高压腔66,并且喷出口65朝着该高压腔66敞开。高压腔66经由形成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端板61及固定部件50上的通路(省略图示)与下部空间24连通。已由压缩机构40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流向下部空间24。
在驱动轴11的内部,形成有从驱动轴11的下端开始沿上下方向一直延伸到上端的供油孔16。驱动轴11的下端部浸在贮油部21中。供油孔16将贮油部21中的油供向下部轴承22及上部轴承51,并且还将该油供向凸缘部73与驱动轴11之间的间隙。供油孔16在驱动轴11的上端面上敞口,将油供向驱动轴11的上方。
固定部件50的凹部53经由动涡旋盘70的凸缘部73的内部与驱动轴11中的供油孔16连通。通过将高压油供往凹部53,而使得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喷出压力的高压压力作用于凹部53。动涡旋盘70在凹部53的高压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到静涡旋盘60上。
在固定部件50及静涡旋盘60的内部形成有油通路55。油通路55的流入端与固定部件50的凹部53连通。油通路55的流出端在静涡旋盘60的相对面上敞口。油通路55将凹部53内的高压油供向动涡旋盘70的动侧端板71与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之间的相对面。
如图8所示,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相对面上形成有供油槽80。供油槽80形成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与动涡旋盘70的动侧端板71相对的相对面上。供油槽80沿着静涡旋盘60的外周壁63的内周面呈近似圆弧状地延伸。供油槽80与油通路55连通,油从油通路55被供向供油槽80。
在静涡旋盘60的外周部设置有多个缺口部68。缺口部68与上部空间23连通。供给到供油槽80中的油经由缺口部68流向上部空间23。
-运转动作-
对涡旋式压缩机10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当电动机30工作时,压缩机构40的动涡旋盘70被驱动着旋转。由于十字头联轴节46阻止动涡旋盘70自转,因而动涡旋盘70以驱动轴11的轴心为中心仅进行偏心旋转。
如图8所示,当动涡旋盘70进行偏心旋转时,压缩室S被分隔成外侧室S1和内侧室S2。在静涡旋盘60的静侧涡卷62与动涡旋盘70的动侧涡卷72之间形成有多个内侧室S2。当动涡旋盘70进行偏心旋转时,上述内侧室S2就会逐渐接近中心(喷出口65),并且上述内侧室S2的容积不断缩小。由此,在内侧室S2中,制冷剂不断被压缩。
当已达到最小容积的内侧室S2与喷出口65连通时,内侧室S2内的高压气态制冷剂就会经由喷出口65被喷到高压腔66中。高压腔66内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经由形成在静涡旋盘60及固定部件50上的各条通路流向下部空间24。下部空间24中的高压气态制冷剂经由喷出管13被朝着机壳20的外部喷出。
-供油动作-
接着,边参照图6~图8边对涡旋式压缩机10中的供油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当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到涡旋式压缩机10的下部空间24中时,下部空间24就处于高压环境,贮油部21中的油也处于高压状态。贮油部21中的高压油在驱动轴11的供油孔16内朝着上方流动,并从驱动轴11的偏心部15的上端开口流向动涡旋盘70的凸缘部73的内部。
已供到凸缘部73的油被供向驱动轴11的偏心部15与凸缘部73之间的间隙。由此,固定部件50的凹部53便处于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喷出压力的高压环境。动涡旋盘70在凹部53的高压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到静涡旋盘60上。
积存在凹部53中的高压油在油通路55中流动,然后流向供油槽80。由此,相当于压缩机构40的喷出压力的高压油被供向供油槽80。供油槽80中的油被用于对静涡旋盘60及动涡旋盘70的相对面进行润滑。
由于动涡旋盘70相对于静涡旋盘60进行相对旋转而使得供给到静涡旋盘60的相对面的油朝径向外侧流动,并通过缺口部68被排向上部空间23。
被排到上部空间23中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碰撞到吸入管12的外周部。此时,油附着在吸入管12的外周面上。此处,附着在吸入管12的大直径部12a上的油沿着缩径部12c的倾斜面流动后,朝着小直径部12b顺畅地流动。
这样一来,即使是具有大直径部12a和小直径部12b的吸入管12,也能够通过用缩径部12c将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连接起来,而使附着在吸入管12的外周面上的油顺畅地流下来。
沿着吸入管12的外周面流下来的油通过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被供向吸入口64。被吸入到吸入口64的油被分别分配给比动涡旋盘70的动侧涡卷72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室S1、和更靠径向内侧的内侧室S2(参照图8中的箭头线)。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外侧室S1及内侧室S2的油密封性。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连接有吸入管12的机壳20、收纳在机壳20中的静涡旋盘60、以及在与静涡旋盘60之间形成压缩室S的动涡旋盘70。并且,在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供含有油的制冷剂流动的上部空间23(内部空间),静涡旋盘60具有与上部空间23和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小直径部12b以及缩径部12c,所述小直径部12b设置在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所述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小直径部12b的下游端布置在从轴向观看时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重合的位置处,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直径小。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小直径部12b以及缩径部12c。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此外,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径小,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通过吸入管12的小直径部12b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
这样一来,能够向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供油。
具体而言,由于动涡旋盘70相对于静涡旋盘60进行相对旋转而使得供给到静涡旋盘60的相对面的油朝径向外侧流动,并通过缺口部68被排向上部空间23。
被排到上部空间23中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被供向吸入口64。然后,油被分别分配给压缩室S中的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及比动涡旋盘70更靠径向外侧的空间。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内侧空间及外侧空间的油密封性。
此外,通过用缩径部12c将大直径部12a和小直径部12b之间连接起来,从而能够使附着在吸入管12的外周面上的油顺畅地从小直径部12b流向吸入口64。
具体而言,当在吸入管12上没有设置缩径部12c的情况下,沿着大直径部12a的外周面流动的油就会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的台阶部分直接落下。在此情况下,油不会从大直径部12a流向小直径部12b,因此无法使油从小直径部12b流向吸入口64。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沿着大直径部12a的外周面流动的油顺畅地从缩径部12c流向小直径部12b。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下面,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9所示,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小直径部12b以及缩径部12c。小直径部12b设置在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小直径部12b的外径形成得比吸入口64的内径小。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侧重合。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
由此,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的外周部(小直径部12b的外周部)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周部之间,设有从轴向观看时呈环状开口的间隙。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被吸入吸入口64。
-变形例1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1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
在本变形例1中,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
这样一来,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容易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也就是说,与使吸入管12的下端部进入吸入口64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发挥动压所带来的吸入效果,提高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如图10所示,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小直径部12b以及缩径部12c。小直径部12b设置在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小直径部12b的外径形成得比吸入口64的内径小。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侧重合。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由此,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的外周部(小直径部12b的外周部)与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内周部之间,设有从轴向观看时呈环状开口的间隙。此外,在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含有油滴25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与吸入口64之间的间隙被吸入吸入口64。
-变形例2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2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在本变形例2中,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这样一来,在上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容易通过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流入吸入口64。也就是说,与使吸入管12的下端部进入吸入口64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发挥动压所带来的吸入效果,提高效率。
此外,在本变形例2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吸入管12的内径D设定为满足0≤H/D≤0.3这一条件(参照图5)。
由此,能够使在内部空间23中流动的油效率良好地流入吸入口64,从而提高压缩机的效率。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吸入管12具有大直径部12a、小直径部12b以及缩径部12c。小直径部12b设置在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大直径部12a小。小直径部12b的外径形成得比吸入口64的内径小。缩径部12c设置在大直径部12a与小直径部12b之间,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当从轴向观看时,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吸入口64的上游侧重合。吸入管12的下游端进入到与静涡旋盘60的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比更靠内侧的位置。
此外,在静涡旋盘60上的吸入口64的上游侧周缘部设置有锥形部64a。锥形部64a朝着吸入口64的上游侧逐渐变宽。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在静涡旋盘60上的吸入口64的上游侧周缘部设置有锥形部64a。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锥形部64a,吸入口64的上游侧的开口宽度变宽。由此,油容易沿着锥形部64a流动,从而能够使油效率良好地流入吸入口64。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吸入口64的周缘部设置有锥形部64a的结构中,使吸入管12的下游端进入吸入口64的内部,但并不限于该方式。
例如,在吸入口64的周缘部设置有锥形部64a的结构中,也可以如变形例1那样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此外,如变形例2那样,也可以将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供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方式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涡旋式压缩机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涡旋式压缩机
12 吸入管
12a 大直径部
12b 小直径部
12c 缩径部
20 机壳
23 上部空间(内部空间)
60 静涡旋盘
60a 开口面
64 吸入口
64a 锥形部
70 动涡旋盘

Claims (6)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包括:连接有吸入管(12)的机壳(20)、收纳在该机壳(20)中的静涡旋盘(60)、以及在与该静涡旋盘(60)之间形成压缩室(S)的动涡旋盘(7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20)的内部,设置有供含有油的制冷剂流动的内部空间(23),
所述静涡旋盘(60)具有与所述内部空间(23)和所述压缩室(S)连通的吸入口(64),
所述吸入管(12)在所述内部空间(23)内具有大直径部(12a)、设置在该大直径部(12a)的下游侧的小直径部(12b)以及设置在所述大直径部(12a)与所述小直径部(12b)之间的缩径部(12c),该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该大直径部(12a)小,该缩径部(12c)的外径逐渐变小,
所述小直径部(12b)的下游端布置在从轴向观看时与所述吸入口(64)的上游端重合的位置处,
所述小直径部(12b)的外径比所述吸入口(64)的上游端的直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静涡旋盘(60)上的所述吸入口(64)的上游侧周缘部设置有锥形部(64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所述静涡旋盘(60)的供所述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同的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朝着轴向外侧远离所述静涡旋盘(60)的供所述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与所述开口面(60a)之间的间隙H、该吸入管(12)的内径D被设定为满足0≤H/D≤0.3这一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12)的下游端布置在与所述静涡旋盘(60)的供所述吸入口(64)开口的开口面(60a)相比进入到轴向内侧的位置处。
CN202080057938.0A 2019-08-30 2020-06-23 涡旋式压缩机 Active CN114222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8981 2019-08-30
JP2019158981A JP6809582B1 (ja) 2019-08-30 2019-08-30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9158982 2019-08-30
JP2019-158982 2019-08-30
PCT/JP2020/024527 WO2021039062A1 (ja) 2019-08-30 2020-06-23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2862A CN114222862A (zh) 2022-03-22
CN114222862B true CN114222862B (zh) 2023-07-25

Family

ID=74685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7938.0A Active CN114222862B (zh) 2019-08-30 2020-06-23 涡旋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92461B1 (zh)
CN (1) CN114222862B (zh)
ES (1) ES2965004T3 (zh)
WO (1) WO20210390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6486A (ja) * 1982-04-09 1983-10-15 Hitachi Ltd 密閉形電動圧縮機
JPS6463678A (en) * 1987-09-04 1989-03-09 Toshiba Corp Scroll compressor
JPH04228895A (ja) * 1990-12-27 1992-08-18 Daikin Ind Ltd 連結型圧縮装置
KR960015822B1 (ko) * 1991-10-03 1996-11-21 가부시끼가이샤 히다찌세이사꾸쇼 밀폐형 전동압축기
JPH06330867A (ja) * 1993-05-25 1994-11-29 Daikin Ind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3820824B2 (ja) * 1999-12-06 2006-09-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4729773B2 (ja) * 1999-12-06 2011-07-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2008031920A (ja) * 2006-07-28 2008-02-14 Daikin Ind Ltd 回転式圧縮機
JP2009030469A (ja) * 2007-07-25 2009-02-12 Daikin Ind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KR101452510B1 (ko) * 2008-07-22 2014-10-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압축기
WO2012127720A1 (ja) * 2011-03-22 2012-09-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の組立製造方法とその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2013221485A (ja) * 2012-04-19 2013-10-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圧縮機
WO2014196774A1 (en) * 2013-06-05 2014-12-11 Lg Electronics Inc. Scroll compressor
JP2015036514A (ja) * 2013-08-10 2015-02-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
JP2015105593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5954453B1 (ja) 2015-02-27 2016-07-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6206468B2 (ja) * 2015-11-11 2017-10-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39062A1 (ja) 2021-03-04
EP3992461B1 (en) 2023-10-11
EP3992461A1 (en) 2022-05-04
CN114222862A (zh) 2022-03-22
ES2965004T3 (es) 2024-04-10
EP3992461A4 (en) 2022-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54199B1 (en) Scroll compressor
US10138887B2 (en) Scroll compressor
EP2312164B1 (en) Scroll compressor
CN113330218B (zh) 涡旋式压缩机
US5951272A (en) 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an annular seal for a stationary scroll pressure receiving surface
JP2011247091A (ja) ベーンロータリー型圧縮機
CN112240296B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14222862B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14207284B (zh) 涡旋式压缩机
EP3073117B1 (en) Scroll compressor
EP3575605B1 (en) Hermetic compressor
JP6809582B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EP3636924B1 (en) Scroll compressor
JP4484912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US10697455B2 (en) Compressor having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thrust surface
JP4790757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US11933304B2 (en) Scroll compressor including hub lubricant passage
EP3461992A1 (en) Open type compressor
EP4102074A1 (en) Scroll compressor
EP3636925B1 (en) Scroll compressor
JP2007085298A (ja) 圧縮機
JP2006070711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H08210271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07046492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