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54128A - 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54128A CN114154128A CN202111474146.6A CN202111474146A CN114154128A CN 114154128 A CN114154128 A CN 114154128A CN 202111474146 A CN202111474146 A CN 202111474146A CN 114154128 A CN114154128 A CN 1141541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 information
- platform
- key
- app platf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7 surface acoustic wav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ored Program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该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通过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若是,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解决了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个应用厂商都会开发出不同的APP,并且为了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的功能和服务,大部分APP在使用之前,都需要用户注册并填写用户自己的身份信息。
然而,当前使用的APP均需自身提供环境来存储用户数据,导致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
针对相关技术中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
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
若是,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的步骤包括:
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讯连接;
当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
当所述第一验证码确认之后,接收并存储所述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的步骤包括:
通过预设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向所述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
当所述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将所述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的步骤包括: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提取出所述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携带的第一密钥;
判断所述第一密钥中携带的平台信息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中的平台信息相匹配,所述平台信息包括平台名称以及平台服务器地址。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APP平台接收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关闭与所述APP平台之间的信息调度接口,以使所述APP平台自动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
判断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
执行模块,用于若判断到所述第一密钥与所述第二密钥匹配,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中,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讯连接;
当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
当所述第一验证码确认之后,接收并存储所述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预设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向所述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
当所述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将所述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中,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提取出所述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携带的第一密钥;
判断所述第一密钥中携带的平台信息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中的平台信息相匹配,所述平台信息包括平台名称以及平台服务器地址。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中,所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还包括保密模块,所述保密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APP平台接收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关闭与所述APP平台之间的信息调度接口,以使所述APP平台自动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面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面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相比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通过首先接收并存储好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即每个用户自身的信息,以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云数据平台,进一步的,在该云数据平台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与此同时,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立即判断该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若两者相互匹配,则说明该APP平台已经收到信任,从而能够向该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当其他APP平台需要调用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在密钥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取,从而在保护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同时,又不需要用户在每个APP中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解决了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申请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申请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申请所涉及的“连接”、“相连”、“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申请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申请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由于现有技术的各个APP之间的隔离性,导致同一用户在每次使用不同的APP时都需要填写自身的身份信息,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
针对于此,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该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能够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当其他APP平台需要调用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在密钥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取,从而在保护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同时,又不需要用户在每个APP中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解决了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是基于云数据平台实施的,具体的,在本步骤中,会预先建立一个云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之上,该云数据平台能够接收各个不同用户个体提交的与其自身相关的身份信息,即用户的私人信息,并进行对应的保密存储,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云数据平台在其内部存储有大量的用户身份信息,并能够对众多的用户身份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步骤S20,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
进一步的,在本步骤中,为了能够有效的调度用户预先存储好的身份信息,本实施例会在该云数据平台内创建出一个信息调度接口,该信息调度接口专门用于用户身份信息的传输,以进行统一化的管理。
更进一步的,在建立好信息调度接口过后,该云数据平台还会接收各个其他厂商APP平台发送的信任请求,以能够在该云数据平台中提取出需要的用户身份信息。
当APP平台通过信任过后,该云数据平台会向已经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该第一密钥用作各个APP平台的信用凭证。
步骤S30,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
进一步的,在本步骤中,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上述云数据平台接收到其他APP平台基于上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会立即判断该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的第一密钥是否与该云数据平台内部预先设置好的第二密钥相匹配,以验证该APP平台是否能够得到信任。
步骤S40,若是,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若云数据平台判断到接收到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的第一密钥与其内部预先设置好的第二密钥相匹配时,则说明该APP平台已经得到信任,上述云数据平台就能够通过设置好的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从而不需要用户在不同的APP平台中重复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解决了相同的用户数据在多个APP重复保存造成数据库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使用时,通过首先接收并存储好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即每个用户自身的信息,以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云数据平台,进一步的,在该云数据平台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与此同时,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立即判断该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若两者相互匹配,则说明该APP平台已经收到信任,从而能够向该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当其他APP平台需要调用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在密钥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取,从而在保护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同时,又不需要用户在每个APP中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过程只是为了说明本申请的可实施性,但这并不代表本申请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只有上述唯一一种实施流程,相反的,只要能够将本申请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实施起来,都可以被纳入本申请的可行实施方案。
综上,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能够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当其他APP平台需要调用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在密钥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取,从而在保护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同时,又不需要用户在每个APP中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同样基于云数据平台实施的,具体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讯连接;当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当所述第一验证码确认之后,接收并存储所述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
具体的,在本步骤中,为了能够准确的获取到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本实施例提供的云数据平台会与各个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具体的,用户终端可以为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
在与用户终端建立了通讯连接过后,该云数据平台会实时接收到各个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并且当接收到信息输入指令时,该云数据平台会向对应的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当该第一验证码在用户终端确认之后,该云数据平台才能够确认是用户本人进行操作的,即该用户终端得到了信任,与此同时,就会接收并存储各个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该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等。
步骤S21,通过预设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向所述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当所述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将所述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
进一步的,在本步骤中,在该云数据平台内会通过预先写入好的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当接收到各个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该云数据平台会对应向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并且当该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会将该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该第一密钥包括该APP平台的名称信息以及服务器地址。
步骤S31,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提取出所述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携带的第一密钥;判断所述第一密钥中携带的平台信息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中的平台信息相匹配,所述平台信息包括平台名称以及平台服务器地址。
进一步的,在本步骤中,在云数据平台运行的过程中,当接收到APP平台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会立即提取出该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携带的第一密钥,并立即判断该第一密钥中携带的平台信息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中的平台信息相匹配,具体的,该平台信息包括平台名称以及平台服务器地址。
步骤S41,若是,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若云数据平台判断到接收到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的第一密钥与其内部预先设置好的第二密钥相匹配时,则说明该APP平台已经得到信任,上述云数据平台就能够通过设置好的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从而不需要用户在不同的APP平台中重复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步骤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步骤S51,当所述APP平台接收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关闭与所述APP平台之间的信息调度接口,以使所述APP平台自动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最后,在本步骤中,当云数据平台顺利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发送至APP平台过后,该云数据平台会立即关闭与当前APP平台对接的信息调度接口,以保护该云数据平台中的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在APP平台获取到需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后,各个APP平台会在其内部自动完成用户身份信息的验证,从而不需要用户在各个APP平台上重复输入自身的身份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一些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综上,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能够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当其他APP平台需要调用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在密钥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取,从而在保护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同时,又不需要用户在每个APP中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简单方便,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该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具体包括:
获取模块12,用于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
处理模块22,用于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
判断模块32,用于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
执行模块42,用于若判断到所述第一密钥与所述第二密钥匹配,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其中,上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中,所述获取模块12具体用于:
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讯连接;
当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
当所述第一验证码确认之后,接收并存储所述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
其中,上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中,所述处理模块22具体用于:
通过预设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向所述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
当所述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将所述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
其中,上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中,所述判断模块32具体用于: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提取出所述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携带的第一密钥;
判断所述第一密钥中携带的平台信息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中的平台信息相匹配,所述平台信息包括平台名称以及平台服务器地址。
其中,上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中,所述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还包括保密模块52,所述保密模块52具体用于:
当所述APP平台接收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关闭与所述APP平台之间的信息调度接口,以使所述APP平台自动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或者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或者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当其他APP平台需要调用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需要在密钥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取,从而在保护了用户身份信息的同时,又不需要用户在每个APP中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简单方便,大大节省了数据库资源,同时提升了用户数据的管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可以是功能模块也可以是程序模块,既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对于通过硬件来实现的模块而言,上述各个模块可以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还可以按照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另外,结合图1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可以由上述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来实现。图4为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计算机设备可以基于获取到的可读存储介质,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从而实现结合图1描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另外,结合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来实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移动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进一步的,存储器可以包括用于数据或指令的大容量存储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存储器可包括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简称为HDD)、软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SolidState Drive,简称为SSD)、闪存、光盘、磁光盘、磁带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Bus,简称为USB)驱动器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可包括可移除或不可移除(或固定)的介质。在合适的情况下,存储器可在数据处理装置的内部或外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是非易失性(Non-Volatile)存储器。在特定实施例中,存储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为RAM)。在合适的情况下,该ROM可以是掩模编程的RO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为PROM)、可擦除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简称为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简称为EEPROM)、电可改写ROM(Electrically Alterable Read-OnlyMemory,简称为EAROM)或闪存(FLASH)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该RAM可以是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为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DRAM),其中,DRAM可以是快速页模式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Fast Page Mode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FPMDRAM)、扩展数据输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xtended Date Out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为EDO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SDRAM)等。
并且存储器可以用来存储或者缓存需要处理和/或通信使用的各种数据文件,以及处理器所执行的可能的计算机程序指令。
更进一步的,处理器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实施例或者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另外,输入单元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移动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可包括触控面板以及其他输入设备。触控面板,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上或在触控面板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并能接收处理器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除了触控面板,输入单元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移动终端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可包括显示面板,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简称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触控面板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控面板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集成而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处理器是移动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移动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中。
具体地,上述处理器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PU),或者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可以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各模块、装置、单元和/或设备之间的通信。通信接口还可以实现与其他部件例如:外接设备、图像/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库、外部存储以及图像/数据处理工作站等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总线包括硬件、软件或两者,将部件彼此耦接在一起。总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总线(Data Bus)、地址总线(Address Bus)、控制总线(Control Bus)、扩展总线(Expansion Bus)、局部总线(Local Bus)。举例来说而非限制,总线可包括图形加速接口(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简称为AGP)或其他图形总线、增强工业标准架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简称为FSB)、超传输(Hyper Transport,简称为HT)互连、工业标准架构(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无线带宽(InfiniBand)互连、低引脚数(Low Pin Count,简称为LPC)总线、存储器总线、微信道架构(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简称为MCA)总线、外围组件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为PCI)总线、PCI-Express(PCI-X)总线、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简称为SAT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 LocalBus,简称为VLB)总线或其他合适的总线或者两个或更多个以上这些的组合。在合适的情况下,总线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总线。尽管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特定的总线,但本申请考虑任何合适的总线或互连。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
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
若是,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的步骤包括:
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讯连接;
当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
当所述第一验证码确认之后,接收并存储所述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的步骤包括:
通过预设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向所述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
当所述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将所述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的步骤包括: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提取出所述用户信息请求指令中携带的第一密钥;
判断所述第一密钥中携带的平台信息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中的平台信息相匹配,所述平台信息包括平台名称以及平台服务器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APP平台接收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关闭与所述APP平台之间的信息调度接口,以使所述APP平台自动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6.一种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用户提交的身份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并向受信任的APP平台发放第一密钥;
判断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基于所述第一密钥发送的用户信息请求指令时,判断所述第一密钥是否与预设的第二密钥匹配;
执行模块,用于若判断到所述第一密钥与所述第二密钥匹配,则通过所述信息调度接口向所述APP平台发放用户的身份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建立与用户终端的通讯连接;
当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信息输入指令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验证码;
当所述第一验证码确认之后,接收并存储所述用户终端提交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包括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银行卡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预设程序建立统一的信息调度接口;
当接收到所述APP平台发送的连接请求指令时,向所述APP平台发送第二验证码;
当所述第二验证码确认之后,将所述APP平台设置为受信任对象并发放对应的第一密钥。
9.一种计算机,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74146.6A CN114154128A (zh) | 2021-12-03 | 2021-12-03 | 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74146.6A CN114154128A (zh) | 2021-12-03 | 2021-12-03 | 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54128A true CN114154128A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452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74146.6A Pending CN114154128A (zh) | 2021-12-03 | 2021-12-03 | 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5412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45119A (zh) * | 2022-06-10 | 2022-07-12 |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api接口消息保护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35513A1 (en) * | 2007-03-19 | 2008-09-2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Three Party Authentication |
CN102739708A (zh) * | 2011-04-07 | 2012-10-17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云平台访问第三方应用的系统及方法 |
CN103944881A (zh) * | 2014-03-19 | 2014-07-23 | 华存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云资源授权的方法 |
CN106850699A (zh) * | 2017-04-10 | 2017-06-13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登录认证方法及系统 |
CN109325342A (zh) * | 2018-09-10 | 2019-02-12 |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身份信息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532742A (zh) * | 2019-07-09 | 2019-12-03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密钥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581863A (zh) * | 2019-10-25 | 2019-12-17 | 北京浪潮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云平台的单点登录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1143800A (zh) * | 2019-12-31 | 2020-05-12 |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云计算资源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1917711A (zh) * | 2020-06-15 | 2020-11-10 | 广州市设计院 | 数据访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2507303A (zh) * | 2020-12-10 | 2021-03-16 | 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 云桌面管理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
CN112788033A (zh) * | 2021-01-13 | 2021-05-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认证方法及认证系统 |
-
2021
- 2021-12-03 CN CN202111474146.6A patent/CN11415412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35513A1 (en) * | 2007-03-19 | 2008-09-2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Three Party Authentication |
CN102739708A (zh) * | 2011-04-07 | 2012-10-17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云平台访问第三方应用的系统及方法 |
CN103944881A (zh) * | 2014-03-19 | 2014-07-23 | 华存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云计算环境下云资源授权的方法 |
CN106850699A (zh) * | 2017-04-10 | 2017-06-13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登录认证方法及系统 |
CN109325342A (zh) * | 2018-09-10 | 2019-02-12 |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身份信息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532742A (zh) * | 2019-07-09 | 2019-12-03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密钥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581863A (zh) * | 2019-10-25 | 2019-12-17 | 北京浪潮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云平台的单点登录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1143800A (zh) * | 2019-12-31 | 2020-05-12 |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云计算资源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1917711A (zh) * | 2020-06-15 | 2020-11-10 | 广州市设计院 | 数据访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2507303A (zh) * | 2020-12-10 | 2021-03-16 | 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 云桌面管理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
CN112788033A (zh) * | 2021-01-13 | 2021-05-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认证方法及认证系统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45119A (zh) * | 2022-06-10 | 2022-07-12 |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api接口消息保护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32253B (zh) | 基于移动终端的客户数据安全访问方法及装置 | |
CN110399713B (zh) | 一种信息认证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
EP3402154A1 (en) |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JP5981035B2 (ja) | ハードウェアによるアクセス保護 | |
CN108702357B (zh) | 一种授权凭据迁移的方法、终端设备及业务服务器 | |
CN111066284A (zh) | 一种业务证书管理方法、终端及服务器 | |
CN104023032B (zh) | 基于可信执行环境技术的应用受限卸载方法、服务器和终端 | |
KR20190014124A (ko) | 이중 인증 | |
CN106936772A (zh) | 一种云平台资源的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1176794A (zh) | 一种容器管理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JP2018504789A (ja) | 決済認証システム、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7666470B (zh) | 一种验证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US20190372967A1 (en) | Automatic authent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using dividing function | |
CN107318174A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终端 | |
WO2017084569A1 (zh) | 在智能终端中获取登陆凭证的方法、智能终端以及操作系统 | |
CN114154128A (zh) | 用户信息云共享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114623B (zh) | 数据连接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357512A (zh) | 一种基于浏览器的隐私计算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935716B (zh) | 一种认证方法、认证系统及计算设备 | |
GB2512138A (en) | Secured online transactions | |
CN111784355B (zh) |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交易安全性验证方法及装置 | |
US10044709B2 (en) | Multi-device single network sign-on | |
CN105577621B (zh) | 一种业务操作验证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 |
CN108418829B (zh) | 账号登陆验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329383A (zh) | 第三方应用系统的免登录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