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89651A -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89651A CN113889651A CN202110610212.1A CN202110610212A CN113889651A CN 113889651 A CN113889651 A CN 113889651A CN 202110610212 A CN202110610212 A CN 202110610212A CN 113889651 A CN113889651 A CN 113889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sheet
- winding
- core
- slit
- leading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dilithium;dioxido(dioxo)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Li+].[Li+].[O-][Mn]([O-])(=O)=O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42 ion exchan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01M10/0409—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for cells with wound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的卷绕装置等。电池元件(1)采用具有狭缝(133)和里侧夹持部(135)的卷芯(13)制造。在制造电池元件(1)时,首先,一边通过持握部(36)持握正电极片(4)一边切断该正电极片(4)。接着,对切断后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部(4a)的位置进行补偿,同时将该正电极片(4)以起始端部(4a)为前头穿过狭缝(133)。接着,通过里侧夹持部(135)保持起始端部(4a),然后,对正电极片(4)的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进行补偿,然后,通过使卷芯(13)旋转,进行正电极片(4)等的卷绕。由此,可有效地减少起始端部(4a)和卷绕起始部(4b)两者的错位。其结果是,可进一步提高电池元件(1)的品质、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装置及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卷绕装置用于获得内置于比如二次电池等中的卷绕元件。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锂离子电池等的二次电池的卷绕元件是通过将在金属片的表面上涂布活性物质而成的2个电极片,隔着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分隔片以重叠的状态卷绕而制造的。
用于制造卷绕元件的卷绕装置包括用于卷绕电极片和分隔片的可旋转的卷芯。作为卷芯,人们知道有下述类型,其包括比如,沿该卷芯的旋转轴方向而延伸的2个芯片、形成于这些芯片之间的狭缝、用于保持设置于该狭缝中的电极片等的夹持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制造卷绕元件时,首先,从呈卷状而卷绕的原料卷,将电极片和分隔片供向卷芯。在这里,作为将电极片供给到具有狭缝的卷芯上的方法,考虑下述的方法,其中,通过规定的持握部持握电极片,然后,使持握部向卷芯接近移动,由此,将电极片穿过狭缝。
具体来说,首先,在通过卷芯而已卷取的电极片的终端部和下次一卷取的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电极片切断。电极片的切断在通过上述持握部,持握下次卷取的电极片中的起始端部的上游侧的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在电极片的切断后,持握部向卷芯接近移动,由此,将电极片的起始端部作为前头,将电极片穿过卷芯的狭缝。由此,将电极片供向卷芯。另外,在将电极片供向卷芯后,通过上述夹持机构保持电极片,然后卷芯旋转,由此,电极片等卷绕于卷芯的外周上,将电极片等卷取。
但是,电极片自身有时会产生弯曲(向宽度方向的翘曲)。近年来,为了谋求能量密度的增大,提出了增加所涂布的活性物质的量,并对该活性物质进行压制而成的电极片,但这样的电极片特别容易产生弯曲。
上述弯曲的程度为通过对电极片施加张力而可矫正的程度,但是在将电极片切断时,至少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处于自由状态,处于张力消失的状态。因此,在电极片的切断后,具有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和与其连接的部分弯曲,在电极片的起始端部产生沿该片的宽度方向的错位的危险。如果在产生这样的错位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将电极片供向卷芯,则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产生电极片的起始端部从该片的宽度方向端缘而露出等的情况,导致制品品质、安全性的降低的不利情况。
于是,为了防止上述不利情况的发生,人们考虑在补偿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错位的基础上,将电极片供给到卷芯上(比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7-184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2-1882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即使在对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错位进行了补偿的情况下,电极片中的从狭缝出来而开始卷绕于卷芯的外周上的部分(称为“卷绕起始部”)仍受到电极片的弯曲的影响,处于沿电极片的宽度方向错位的状态。如果在卷绕起始部产生错位,则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电极片无法设置于适合位置,具有导致制品品质、安全性降低的不利情况的危险。
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应对二次电池等的大型化,使用大型的卷芯,但是如图23所示的那样,大型的卷芯13中的狭缝的宽度W较大(例如,200mm以上)。由此,即使在对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错位进行补偿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的那样,在将电极片4穿过狭缝的状态,卷绕起始部4b的错位量X仍容易较大。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绕装置等,其可有效地减少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和卷绕起始部这两者的错位,可进一步提高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以下,分项地说明适于解决上述目的的各技术方案。另外,根据需要,在相应的方案的后面,记载特有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包括卷芯,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和夹持机构,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经由规定的狭缝并排设置,该夹持机构可保持配置在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通过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上后,该卷芯旋转,至少卷绕上述电极片,
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电极片切断机构,其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在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可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切断机构的切断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机构,该电极片供给机构具有持握部,该持握部至少在通过上述切断机构切断上述电极片时,可在该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对上述电极片进行持握,该电极片供给机构可以上述由起始端部为前头将通过该持握部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检测机构通过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对上述起始端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该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的补偿,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上述夹持机构具有里侧夹持部,该里侧夹持部位于,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中的沿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近该穿过方向前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机构,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端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而且,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绕。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在制造卷绕元件时,首先,在通过持握部而持握电极片的状态,通过切断机构,将该电极片切断。接着,通过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对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相当于被切断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由持握部而持握的电极片以其起始端部为前头而穿过卷芯的狭缝。另外,也可在电极片穿过狭缝后,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接着,通过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端部。之后,在保持上述起始端部的状态下,以减少因该起始端部的位置补偿而引起的电极片的卷绕起始部的错位的方式对该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然后,通过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电极片的卷取。
像这样,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在保持经过位置补偿的上述起始端部,限制该起始端部的移动的基础上,按照减少伴随该起始端部的位置补偿而产生的错位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因此,可有效地减少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和卷绕起始部两者的错位。其结果是,可提高已获得的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
另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里侧夹持部位于沿电极片相对狭缝的穿过方向的狭缝的中心的该穿过方向前方侧。即,从缝隙的电极片的穿过入口观察,里侧夹持部位于比狭缝的中心更靠里侧的位置。于是,可在将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在设置于狭缝的更里侧的状态保持,可使穿过狭缝的电极片,即,最终设置于卷绕元件的最内周部的电极片的长度更长。其结果是,可增加卷绕元件的最内周部中的可充放电的区域,可谋求电池容量的增加。
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夹持机构具有位于比沿着上述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该穿过方向后方侧的面前侧夹持部;
上述面前侧夹持部按照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利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而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之后,至少从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开始卷取上述电极片之前到开始卷取之后,保持上述电极片。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夹持机构包括面前侧夹持部,该面前侧夹持部位于沿电极片相对狭缝的穿过方向的狭缝的中心的该穿过方向后方侧,通过该面前侧夹持部,在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后,至少从电极片的卷取开始前到卷取开始后,保持电极片。因此,能够在保持电极片的卷绕起始部的附近部分而有效地限制卷绕起始部的移动的状态下,开始电极片的卷取。由此,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可更加可靠地将电极片设置于适合位置,可进一步提高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
技术方案3.涉及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包括卷芯,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和夹持机构,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经由规定的狭缝并排设置,该夹持机构能保持配置在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通过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上后,该卷芯旋转,由此,至少卷取上述电极片;
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电极片切断机构,其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能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切断机构的切断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机构,该电极片供给机构具有持握部,该持握部至少在通过上述切断机构切断上述电极片时,能在该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对上述电极片进行持握,该电极片供给机构能以上述起始端部为前头将通过该持握部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检测机构通过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对上述起始端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该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的补偿,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上述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于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上述夹持机构具有:里侧夹持部,该里侧夹持部位于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中的沿穿过方向前方侧;面前侧夹持部,该面前侧夹持部位于比上述里侧夹持部更靠上述穿过方向后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机构,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端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之后,通过上述面前侧夹持部而保持上述电极片,而且,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取。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与上述技术方案1相同,对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保持位置已补偿的该起始端部,限制该起始端部的移动,在此基础上,按照减少伴随该起始端部的位置补偿的错位的方式,对电极片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因此,可有效地减少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和卷绕起始部两者的错位。其结果是,可提高已获得的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
另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夹持机构包括位于里侧夹持部的片穿过方向后方侧的面前侧夹持部,可在对电极片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后,在通过面前侧夹持部保持电极片的状态,开始电极片的卷取。因此,能够在利用面前侧夹持部保持电极片的位于卷绕起始部侧的部分而充分限制卷绕起始部的移动的状态下,开始电极片的卷取。由此,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可更加可靠地将电极片设置于适合位置,可进一步提高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
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以通过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补偿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的方式构成。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4,与进行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位置补偿时相同,可通过调节持握部的位置,对电极片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即,可分别采用共同的机构(持握部),进行电极片的起始端部和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由此,能够谋求卷绕装置的简化,能够谋求装置的制造、维护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通过利用持握部,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而进行沿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由此,在已获得的卷绕元件中,可更加可靠地将电极片设置于适合位置,可进一步提高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
技术方案5.涉及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按照通过对上述电极片施加沿其长度方向的张力,对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的方式构成。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可通过较简单的方式,进行电极片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的结构不复杂即可。由此,能够谋求卷绕装置的简化,能够谋求装置的制造、维护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对电极片的张力的施加沿消除电极片的弯曲的方向作用。由此,可更加可靠地谋求卷绕元件的品质、安全性的提高。
技术方案6.涉及一种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用于制造下述的卷绕元件的场合,在该卷绕元件中,通过下述的方式,至少卷取上述电极片,该方式为:采用卷芯,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之后,该卷芯旋转,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隔着规定的狭缝并列设置;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能保持配置于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电极片切断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切断机构,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在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其中,能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片切断步骤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持握部,至少在上述片切断步骤中的上述电极片的切断时,在上述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持握上述电极片,并且将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以上述起始端部为前头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由此对沿着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的进行,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于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里侧夹持步骤,其中,通过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部,该里侧夹持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沿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的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近该穿过方向前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步骤,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步骤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端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而且,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取。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6,实现与上述技术方案1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7.涉及技术方案6所述的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面前侧夹持步骤,其中,利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一部分,且位于比沿着上述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该穿过方向后方侧的面前侧夹持部,至少保持上述电极片;
在上述面前侧夹持步骤中,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之后,至少从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开始卷绕上述电极片之前到开始卷取后,保持上述电极片。
按照上述方案7,实现与上述方案2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8.涉及一种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用于制造下述的卷绕元件的场合,在该卷绕元件中,通过下述的方式,至少卷取上述电极片,该方式为:采用卷芯,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之后,该卷芯旋转,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隔着规定的狭缝并列设置;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可保持配置于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电极片切断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切断机构,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于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其中,可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片切断步骤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持握部,至少在上述片切断步骤中的上述电极片的切断时,在上述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持握上述电极片,并且将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以上述起始端部为前头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由此对沿着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的进行,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上述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于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里侧夹持步骤,其中,通过该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部,该里侧夹持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沿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的穿过方向的前方侧;
面前侧夹持步骤,其中,通过该面前侧夹持部保持上述电极片,该面前侧夹持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一部分,位于比上述里侧夹持部更靠近上述穿过方向后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步骤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步骤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然后,在通过上述面前侧夹持步骤保持上述电极片后,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取。
按照上述方案8,实现与上述方案3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9.涉及技术方案6~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中,通过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按照上述方案9,实现与上述方案4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0.涉及技术方案6~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中,通过对上述电极片施加沿其纵向的张力,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按照上述方案10,实现与上述方案5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表示电池元件的构造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卷绕部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卷芯的概况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通过夹持机构保持各种片的状态的卷芯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表示正电极片供给装置的概括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补偿部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配置在退避位置的电极片供给机构等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在将正电极片供向卷芯时,将正电极片等穿过狭缝时的电极片供给机构等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通过卷芯的旋转,开始各种片的卷取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在正电极片供向卷芯后,沿与卷芯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电极片供给机构等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切断正电极片时的电极片供给机构等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刚切断后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表示穿过狭缝之前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表示在对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的同时,穿过狭缝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图15为表示卷绕起始部的位置已被补偿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图16为表示卷取开始时的正电极片、卷芯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表示夹持机构的释放后的正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等的局部剖开的俯视示意图;
图18为表示正电极片的位置补偿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9为表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施加张力对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图20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夹持机构等的剖视示意图;
图21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夹持机构保持各种片的状态的卷芯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夹持机构等的剖视示意图;
图23为用于说明已有技术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图24为用于说明已有技术的正电极片等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作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而获得的卷绕元件的锂离子电池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的那样,锂离子电池元件1(在下面简称为“电池元件1”)通过下述方式制造,该方式为:经由2个分隔片2、3,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在重合的状态被卷绕。在本实施方式中,正电极片4和负电极片5分别相当于“电极片”。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按照隔开分隔片2、3和电极片4、5(在下面,在统称它们的场合,称为“各种片2~5”)的相互的间隔的方式表示。
分隔片2、3分别呈具有同一宽度的带状,为了防止不同的电极片4、5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短路的情况,由聚丙烯(PP)等的绝缘体构成。
各电极片4、5由薄板状的金属片形成,具有与分隔片2、3基本相同的宽度。另外,在各电极片4、5的内外两个面上涂敷活性物质。正电极片4采用比如铝箔片,在其内外两个面上涂敷正极活性物质(比如,锰酸锂颗粒等)。负电极片5采用比如铜箔片,在其内外两个面上涂敷负极活性物质(比如,活性碳等)。另外,可经由活性物质,进行两个电极片4、5之间的离子交换。此外,图中未示出的多个正极引线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一端缘而伸出,并且在图中未示出的多个负极引线从负电极片5的宽度方向另一端缘而伸出。
在获得锂离子电池时,电池元件1设置于金属制的呈筒状的电池容器(在图中未示出)的内部,并且分别汇集上述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另外,汇集的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该汇集的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部件(图中未示出)连接,两端子部件按照封闭上述电池容器的两端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可获得锂离子电池。
下面对用于制造电池元件1的卷绕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的那样,卷绕装置10具有卷绕部11。卷绕部11包括转台12,该转台12包括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可旋转地设置的2个相对的圆盘状的台;2个卷芯13、14,该2个卷芯13、14沿该转台12的旋转方向,以180°的间距设置,用于进行电池元件1的取下的取下装置15。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卷绕部11还包括用于切断分隔片2、3的分隔件切割器、用于防止卷绕后的各种片2~5散开的按压辊、以及用于进行各种片2~5的卷绕停止的带粘贴机构等。
接着,对卷芯13、14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卷芯13、14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基本上仅对卷芯13进行说明,仅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与卷芯14相关的说明。
卷芯13按照可相对构成转台12的一个台进出的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的那样,卷芯13具有分别沿着自身的旋转轴方向(图3的纸面正交方向)延伸的第1芯片131及第2芯片132。各芯片131、132通过可穿过各种片2~5的狭缝133而并列设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卷芯13的直径较大,狭缝133的沿该卷芯13的径向的宽度(图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较大(例如,200mm以上)。
另外,卷芯13在狭缝133的内部,包括用于保持各种片2~5的夹持机构134。夹持机构134具有里侧夹持部135和面前侧夹持部136。
各夹持部135、136分别具有:截面为大致六边形且在内部具有空间的管137;与该管137所连结的空气供给排出机构(在图中未示出)。
管137具有位于第1芯片131侧的粘接部137a,此粘接部137a粘接于第1芯片131上。另外,管137具有与第2芯片132相对向的夹持部137b。
上述空气供应排出机构将空气供应到管137的内部空间,并且从内部空间排出空气。通过将空气供给至管137的内部空间,使管137膨胀,而位于第1芯片131的凹部131a内的夹持部137b朝向第二芯片132侧突出。由此,可通过夹持机构134,保持穿过槽133的各种片2~5(参照图4)。另外,在图4中,各种片2~5按照比实际厚的壁厚表示。另一方面,通过排出管137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管137收缩,夹持部137b容纳在凹部131a内。由此,解除各种片2~5的保持。
另外,如后述的那样,在将各电极片4、5供给到卷芯13(14)时,各电极片4、5穿过狭缝133时,里侧夹持部135位于沿各电极片4、5相对狭缝133的穿过方向(图3中,由粗线箭头表示的方向)的狭缝133的中心CL的该穿过方向前方侧。另一方面,面前侧夹持部136位于比中心CL更靠穿过方向后侧的位置。
还有,卷芯13、14按照可通过转台12旋转,在卷绕位置P1和取下位置P2(分别参照图2)之间旋转运动的方式构成。
卷绕位置P1为进行各种片2~5的卷绕时,设置卷芯13(14)的位置。取下位置P2为在进行卷取后的各种片2~5,即电池元件1的取下时,设置卷芯13(14)的位置。上述取下外装置15与取下位置P2相对应地设置。
另外,卷绕装置10包括供给分隔片2的第1分隔件供给装置、供给分隔片3的第二分隔件供给装置、供给正电极片4的正电极片供给装置、供给负电极片5的负电极片供给装置(在图2中均未示出)。各供给装置从呈卷状而卷绕的原料卷,引出应供给的片(比如,如果为正电极片供给装置,则为正电极片4),将该片供向设置于卷绕位置P1的卷芯13(14)。
接着,以各供给装置为代表,参照图5等对正电极片供给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负电极片供给装置除了以负电极片5为对象而动作的方面以外,具有与正电极片供给装置30相同的结构。另外,各分隔件供给装置以分隔片2、3为对象而动作,与正电极片供给装置30相同,分别具有后述的张力施加机构33、摆动补偿机构35等。
在正电极片供给装置30的最上游部,设置正电极片4呈卷状卷绕的原料卷31。原料卷31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通过支承轴32支承。
在从支承轴32到卷芯13(14)的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上,设置用于对正电极片4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机构33。张力施加机构33具有一对辊33a、33b和设于两辊33a、33b之间的台阶辊33c。台阶辊33c通过进行转矩控制的规定的伺服马达(在图中未示出)而进行动作控制,通过控制台阶辊33c的动作,可改变施加于正电极片4上的张力。另外,通过对正电极片4施加张力,谋求防止正电极片4的松弛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在平时对正电极片4施加一定的张力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中的张力施加机构33的下游,设置电极片供给机构34。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片供给机构34构成“电极片供给机构”。
电极片供给机构34按照可沿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而移动的方式构成。更具体来说,电极片供给机构34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促动器(比如,马达),可在与卷芯13(14)离开相当距离的退回位置(参照图7),与最接近卷芯13(14)的最接近位置(参照图8、图9)之间往复移动。电极片供给机构34设置于上述最接近位置,由此,通过后述的持握部36持握的正电极片4穿过上述狭缝133。在本实施方式中,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插入到狭缝133的里侧的位置(更具体来说,超过里侧夹持部135的位置)(参照图4)。
电极片供给机构34具有摆动补偿机构35、持握部36、位置补偿机构37以及控制装置38。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补偿机构37和控制装置38构成“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和“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
摆动补偿机构35为用于防止供向卷芯13(14)的正电极片4的摆动的机构。摆动补偿机构35包括:检测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边缘传感器351;根据该边缘传感器351的检测结果,补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错位的补偿部352;用于使该补偿部352动作的摆动补偿用促动器(在图中未示出)。通过边缘传感器351而检测的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相关信息输出给控制装置38。
补偿部352具有上下一对辊352a、352b,通过上述补偿用促动器,能够以下侧的辊352b的下部中央的枢轴中心α为转动中心转动(参照图6)。控制装置38对补偿用促动器进行控制,补偿部352旋转,由此,对正电极片4的错位(弯曲行进)进行补偿。
持握部36为用于在后述的切断机构39的上游位置,持握正电极片4的机构。持握部36至少在正电极片4供向卷芯13(14)时、正电极片4的切断时,持握正电极片4。持握部36以可开闭的方式构成,持握部36的开闭动作通过未图示的开闭用促动器(例如,马达、气缸)来进行。
位置补偿机构37为用于对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卷绕起始部4b(分别参照图14等)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的机构。另外,“卷绕起始部4b”相当于正电极片4中的从上述狭缝133出来,开始卷绕于卷芯13(14)的外周上的位置。位置补偿机构37具有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补偿用马达372以及支承机构373。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构成“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
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为用于检测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装置。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在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稍稍上游侧,对应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侧缘部4s设置(参照图13)。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对正电极片4,照射规定宽度(比如,7mm宽)的激光,并且根据正电极片4对激光的遮挡程度,检测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与该起始端部4a的位置相关的信息输出到控制装置38中。
补偿用促动器372是用于使持握部36动作的装置,例如,由马达、气缸等构成。通过补偿用促动器372的动作,持握部36可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滑动位移。另外,通过持握正电极片4的持握部36的滑动位移,可调节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位置。
支承机构373为用于支承正电极片4的前端侧的机构。支承机构373包括从底侧而支承正电极片4的前端侧的支承部373a、用于使该支承部373a上下运动的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部(比如,气缸等)。
控制装置38为用于对构成正电极片供给装置30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装置。控制装置38例如由计算机系统构成,该计算机系统具有作为运算单元的CPU、存储各种程序的ROM、暂时存储各种数据的RAM、用于存储信息的存储介质(例如,硬盘等)等。
控制装置38在卷芯13(14)卷取各种片2~5时,通过控制摆动补偿机构35,进行正电极片4的摆动补偿。更具体地说,控制装置38在各种片2~5的卷取时,随时地根据通过边缘传感器351检测的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位置,计算补偿部352的驱动量(驱动角度)。然后,控制装置38按照使补偿部352倾斜相当于已计算的驱动量的角度的方式,对上述摆动补偿用驱动器进行控制,由此,对正电极片4的摆动进行补偿。
另外,控制装置38通过控制位置补偿机构37,对正电极片4的沿宽度方向的起始端部4a和卷绕起始部4b的相应位置进行补偿。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在将正电极片4穿过狭缝133时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在各种片2~5穿过狭缝133之后,各种片2~5的卷绕开始之前进行。对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主要用于补偿错位而进行,该错位伴随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而发生、为卷绕起始部4b的侧边缘部4S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S的错位(参照图14等)。
首先,对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进行说明,首先,控制装置38根据从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输出的信息(与起始端部4a的位置相关的信息),计算与持握部36的位置相关的补偿量。然后,控制装置38根据已计算的补偿量,控制补偿用马达372的动作。由此,持握部36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滑动位移与上述补偿量相对应的距离,其结果是,对由该持握部36持握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进行补偿。
下面对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进行说明,控制装置38以使持握部36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进行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之前的位置)的方式,控制补偿用促动器372的动作。由此,对由该持握部36而持握的正电极片4的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进行补偿,可处于减少伴随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的卷绕起始部4b的错位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狭缝133的宽度较大,另外,正电极片4可插入到狭缝133的里侧的位置。由此,其结果是,卷绕起始部4b位于距起始端部4a较远的位置,处于在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侧产生的弯曲的影响难以波及卷绕起始部4b的状态。于是,在正电极片4切断后,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前的阶段,卷绕起始部4b的侧缘部4S大多设置于基准位置S上或其附近位置,卷绕起始部4b(的侧缘部4S)相对基准位置S的错位量容易足够小。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使持握部36返回原来的位置,能够使卷绕起始部4b返回到进行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前的状态,即,配置在基准位置S上或其附近位置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使持握部36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
还有,在正电极片4的供给通路中的电极片供给机构34的下游,设置切断机构39。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机构39构成“电极片切断机构”。切断机构39包括比如,位于正电极片4的底侧的台座部391,与位于顶侧的刃部392,按照台座部391和刃部392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由此,切断正电极片4。通过切断机构39,在通过卷芯14(13)卷绕的正电极片4的终端部4e、以及通过卷芯13(14)而下一卷取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分隔的位置K,切断正电极片4(参照图12)。另外,通过负电极片供给装置所具有的切断机构39,负电极片5也同样地切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断机构39而切断电极片4、5的步骤相当于“电极片切断步骤”。
而且,切断机构39以可向规定的退避位置而移动的方式构成。通过切断机构39设置于上述退避位置,在通过电极片供给机构34,将正电极片4供给到卷芯13(14)时,不产生切断机构39对电极片供给机构34的移动妨碍。
下面对采用上述卷绕装置10的电池元件1的制造步骤进行描述。
首先,在通过位于卷绕位置P1的一个卷芯14,各种片2~5的卷绕基本完成的阶段,使转台1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半圈,由此,使一个卷芯14(13)移向取下位置P2,使另一卷芯13(14)移向卷绕位置P1。此时,卷芯13(14)在相对构成转台12的一个台而隐没的状态,从取下位置P2移向卷绕位置P1。另外,按照在卷芯13(14)移向卷绕位置P1的状态,分隔片2、3以处于在于图中未示出的导向辊等的作用下重合,同时沿卷芯13(14)的旋转轴方向与该卷芯13(14)的狭缝133重合的状态的方式构成。
另外,到达卷绕位置P1的卷芯13(14)从上述台突出,由此,将分隔片2、3配置于该卷芯13(14)的狭缝133中。然后,在通过持握部36保持正电极片4的状态,电极片供给机构34移向上述最接近位置,由此,正电极片4以其起始端部4a为前头,穿过卷芯13(14)的狭缝133(参照图8)。
还有,负电极片5也同样地穿过狭缝133。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负电极片5的起始部设置于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狭缝133的更里侧的方式,进行各电极片4、5相对狭缝133的穿过。另外,在相对卷芯13(14)而供给各电极片4、5时,以及在相对卷芯13(14)而供给的各电极片4、5后,各种片2~5的卷取开始前,进行基于位置补偿机构37、控制装置38的电极片4、5的位置补偿,但是,关于该位置补偿,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将电极片4等供给到卷芯13(14)上后,在打开持握部36的基础上,开始卷芯13(14)的旋转(参照图9)。
另外,在卷芯13(14)的旋转开始后,电极片供给机构34稍稍向上游侧(从卷芯13(14)离开的一侧)移动(参照图10)。由此,即使在各种片2~5的卷取量增加的情况下,仍避免伴随与持握部36等的接触的各种片2~5的卷取妨碍。另外,也可按照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随着卷绕量增大,电极片供给机构34逐渐向上游侧移动。但是,在各种片2~5的卷取中,电极片供给机构34设置于比上述退避位置靠近卷芯13(14)的一侧。
通过卷芯13(14)的旋转,各种片2~5通过张力施加机构33施加规定的张力,并且,一边通过摆动补偿机构35进行摆动补偿,一边卷取。
另外,如果各种片2~5的卷绕基本结束,则暂时停止卷芯13(14)的旋转,并且通过持握部36保持正电极片4,然后通过切断机构39切断该正电极片4(参照图11)。另外,针对负电极片5,也同样地进行切断。由此,下一次卷绕用的电极片4、5处于由持握部36持握的状态。
然后,使转台1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半圈,将卷芯13(14)移向取下位置P2,并且在使卷芯13(14)稍稍旋转后,通过上述分隔件切割器,将分隔片2、3切断。另外,在一边使上述按压辊与卷绕于卷芯13(14)上的各种片2~5的外周接触,一边将各种片2~5完全地卷绕之后,为了防止各种片2~5散开,通过上述胶带粘贴装置,将胶带粘贴于分隔片2、3的终端部。
然后,通过取下装置15,从卷芯13(14)上取下已卷取的各种片2~5。由此,获得各种片2~5卷绕而成的电池元件1。
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步骤,依次制造电池元件1。
接着,参照图18,对通过位置补偿机构37等进行的电极片4、5的位置补偿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各电极片4、5的位置补偿通过相同的方法进行,故下面基本上以正电极片4为代表,对其位置补偿进行说明。
首先,执行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S1。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S1在切断机构39的正电极片4的切断后,即,在电极片切断步骤S0之后,在正电极片4穿过狭缝133之前进行。另外,在该阶段,处于在狭缝133中已配置分隔片2、3的状态。另外,里侧夹持部135和面前侧夹持部136中的各管137处于收缩的状态。
在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S1中,通过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检测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更具体来说,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起始端部4a的侧缘部4S的位置)。在切断机构39的正电极片4的切断后,在正电极片4穿过狭缝133之前的阶段,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未特别地保持,处于自由的状态。由此,根据正电极片4的状态,在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和与其连接的部分产生弯曲,可形成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偏离基准位置S的状态(参照图12)。于是,为了把握起始端部4a相对基准位置S的错位量,通过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检测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起始端部4a的位置,检测起始端部4a相对基准位置S的错位量Z,其中,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一侧为+侧,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另一侧为-侧(参照图13)。与已检测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相关的信息输出至控制装置38。另外,在起始端部4a的位置检测之前,通过支承机构373支承正电极片4。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起始端部4a的位置。
接着,在补偿量计算步骤S2中,利用控制装置38,根据检测出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计算与持握部36的位置相关的补偿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补偿量,算出将位置偏离量Z正负反转后的量。
然后,在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中,利用控制装置38,根据计算出的补偿量,控制补偿用促动器372的动作。由此,持握部36的位置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按照与上述补偿量相对应的距离而调节,其结果是,起始端部4a的侧缘部4S设置于基准位置S上或其附近位置(参照图14)。另一方面,随着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的执行,会产生卷绕起始部4b相对于基准位置S的错位。
接着,在电极片供给步骤S4中,电极片供给机构34移向上述最接近位置,由此,通过持握部36而持握的正电极片4以起始端部4a为前头,穿过狭缝133(参照图14)。
另外,负电极片5也与正电极片4相同,进行其起始端部的位置补偿,然后,以该起始端部为前头,穿过狭缝133。但是,对于各电极片4、5相对狭缝133的穿过顺序,没有特别限定。
此后,在内侧夹持步骤S5中,通过将空气供应到后侧夹持部135中的管137的内部空间,管137膨胀。由此,通过里侧夹持部135,保持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另外,此时,通过里侧夹持部135,同样保持负电极片5的起始端部、分隔片2、3。
接着,进行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S6。在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S6中,控制装置38以持握部分36返回到初始位置(在执行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之前的位置)的方式,控制补偿马达372的动作。由此,对持握部36的位置进行调节,按照伴随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的进行,减少在卷绕起始部4b产生的错位的方式,对卷绕起始部4b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参照图15)。其结果是,将卷绕起始部4b配置在基准位置S上或其附近位置。另外,对于负电极片5,也与正电极片4相同,进行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
然后,在面前侧夹持步骤S7中,通过将空气供给到面前侧夹持部136中的管137的内部空间,使管137膨胀。由此,通过外侧夹持部136,保持正电极片4的卷绕起始部4b的附近部分。另外,此时,通过面前侧夹持部136,同样地保持负电极片5的卷绕起始部的附近部分、分隔片2、3。
之后,在通过里侧夹持部135、面前侧夹持部136而保持正电极片4等的状态,开始卷芯13(14)的旋转,由此,卷取正电极片4等(参照图16)。其结果是,在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S6之后,至少在从通过卷芯13(14)的旋转的正电极片4等的卷绕开始之前,到卷绕开始之后,维持里侧夹持部135、面前侧夹持部136对正电极片4等的保持。
另外,在正电极片4等的卷取开始后,在从该卷芯13(14)取下电池元件1之前,使两个夹持部135、136的管137收缩,由此,解除两个夹持部135、136对正电极片4等的保持。另外,在解除保持后,由于伴随位置补偿的张力的施加等的影响,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相对基准位置S的错位量足够小(参照图17)。这一点对于负电极片5的起始端部也是相同的。
按照上面具体描述的方式,按照本实施方式,保持进行了位置补偿的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限制该起始端部4a的移动,并且按照减少伴随该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的错位的方式,对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进行补偿。于是,可有效地减少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和卷绕起始部4b的两者的错位。另外,由于对负电极片5也进行同样的补偿,故可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其结果是,可提高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的品质、安全性。
另外,里侧夹持部135位于比狭缝133的中心CL更靠上述穿过方向前方侧。即,从狭缝133中的正电极片4的穿过入口观看,里侧夹持部135位于狭缝133的中心CL的里侧。于是,可在将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设置于狭缝133的更里侧的状态保持,可进一步加长穿过狭缝133的正电极片4,即最终设置于电池元件1的最内周部的正电极片4。另外,同样对于负电极片5,最终位于电池元件1的最内周部的部位可进一步增加。其结果是,可在电池元件1的最内周部,增加可充放电的区域,可谋求电池容量的增加。
此外,通过近侧夹持部136,在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后,至少从各种片2~5的卷绕开始前到卷绕开始后,保持电极片4、5。于是,可在保持电极片4、5中的卷绕起始部的附近部分,有效地限制卷绕起始部的移动的状态,开始各种片2~5的卷绕。由此,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可更加可靠地将电极片4、5设置于适合位置,可进一步提高电池元件1的品质、安全性。
另外,与进行电极片4、5的起始部的位置补偿时相同,可通过调节持握部36的位置,补偿电极片4、5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即,可分别采用共同的机构(夹持部36),进行电极片4、5的起始端部和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由此,可谋求卷绕装置10的简化,可谋求装置的制造、维护的成本的降低。
还有,通过采用持握部36,可更加高精度地进行沿电极片4、5的宽度方向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补偿。由此,在已获得的电池元件1中,可更加可靠地将电极片4、5设置于适合位置,可更进一步提高电池元件1的品质、安全性。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例如,也可以如下述那样实施。当然,也可以是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他应用例子、变更例子。另外,在下面,基本上以正电极片4为对象,对应用例子等进行了说明,但是,显然,也可将该应用例子等用于负电极片5。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在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之后,进行电极片供给步骤S4的方式构成,但是,对于这些步骤的进行顺序,没有特别的限定。因此,例如,可以同时地进行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和电极片供给步骤S4。即,也可同时进行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以及正电极片4相对狭缝133的穿过。
还有,例如,也可以按照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执行电极片供给步骤S4之后,执行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S3。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场合,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将正电极片4穿过狭缝133时(电极片供给步骤S4的实行时),检测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即,进行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S1。例如,也可将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设置于切断机构39的下游,通过该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依次检测移动的正电极片4的侧缘部4S的位置,将已检测的侧缘部4S的位置中的最远离基准位置S的位置作为正电极片4的沿宽度方向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而检测。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通过使持握部36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进行起始端部4a的位置补偿之前的位置),来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的方式构成。与此相对,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规定的卷绕起始部位置检测机构,检测卷绕起始部4b沿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根据该检测结果,调节持握部36的位置,由此,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另外,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既可在正电极片4停止时检测,也可在正电极片4供向卷芯13(14)时检测。
另外,作为上述卷绕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也可采用用于检测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的位置的机构(即,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在该场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装置的复杂化,能够实现制造等的成本的降低。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持握部36的位置,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与此相对,也可如图19所示的那样,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对正电极片4施加沿其较长方向的张力,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另外,张力的施加可通过采用张力施加机构33,或使持握正电极片4的状态的持握部36(朝向图19的右方)移动的方式进行。
在如上述那样而构成的场合,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不会使卷绕起始部4b的位置补偿结构复杂化。由此,可谋求卷绕装置10的简化,可谋求装置的制造、维护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对正电极片4的张力的施加沿消除正电极片4的弯曲的方向作用。由此,可更加可靠地谋求电池元件1的品质、安全性的提高。
还有,在位置补偿时,也可以并用张力施加机构33及持握部36。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持机构134具有里侧夹持部135和面前侧夹持部136。与此相对,如图20、图21所示的那样,夹持机构134也可仅仅具有位于狭缝133的中心CL的正电极片4的穿过方向前方侧的里侧夹持部135。在此场合,在获得电池元件1时,在电极片4、5的起始端部的位置补偿后,通过里侧夹持部135而保持该起始部,然后,对各电极片4、5的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然后,使卷芯13(14)旋转,由此,进行各种片2~5的卷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里侧夹持部135设置在比狭缝133的中心CL更靠上述穿过方向前方侧,面前侧夹持部136设置在比中心CL更靠上述穿过方向后方侧。与此相对,例如,如图22所示的那样,也可按照里侧夹持部135跨越中心CL的方式构成。当然,也可以面前侧夹持部136跨过中心CL的方式构成。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绕装置10制造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元件1,但是,通过卷绕装置10制造的卷绕元件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制造电解电容器的卷绕元件等。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极片供给机构34中设置有摆动补偿机构35,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分别设置电极片供给机构34以及摆动补偿机构35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摆动补偿机构35,采用通过使由上下一对辊352a、352b形成的补偿部352倾斜运动,进行正电极片4等的摆动补偿的方案,但是,为其它的结构也没有关系。例如,也可采用可沿正电极片4等的宽度方向移动的1个或多个辊,进行摆动补偿。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对应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侧缘部4s设置。与此相对,也可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比如,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与正电极片4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侧缘部4s相对应,设置于2个部位。通过像这样构成,还可检测正电极片4的宽度的偏差。
(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列举了平行光激光传感器371,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检测机构。例如,也可以使用接触式的位置检测机构等。另外,也可通过对正电极片4的起始端部4a进行摄像的摄像机,与根据通过该摄像机获得的图像数据,检测起始端部4a的位置的处理机构,构成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持握部36的位置通过使持握部36滑动位移而调节。与此相对,例如,作为持握部36以规定点为中心转动的结构,还可以按照伴随该持握部36的转动,调节持握部36的位置的方式构成。
(j)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部11为具有2个卷芯13、14的结构,但是,也可为具有1个或3个以上的卷芯的结构。
(k)分隔片2、3、电极片4、5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适当地变更。当然,也可改变涂敷于电极片4、5上的活性物质。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电池元件(卷绕元件);
标号2、3表示分隔片;
标号4表示正电极片(电极片);
标号5表示负电极片(电极片);
标号10表示卷绕装置;
标号13、14表示卷芯;
标号34表示电极片供给机构;
标号36表示持握部;
标号37表示位置补偿机构(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
标号38表示控制装置(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
标号39表示切断机构(电极片切断机构);
标号131表示第1芯片;
标号132表示第2芯片;
标号133表示狭缝;
标号134表示夹持机构;
标号135表示里侧夹持部;
标号136表示面前侧夹持部;
标号371表示平行光激光传感器(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
Claims (10)
1.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包括卷芯,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和夹持机构,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经由规定的狭缝并排设置,该夹持机构能保持配置在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通过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上后,该卷芯旋转,至少卷绕上述电极片,
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电极片切断机构,其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在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能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切断机构的切断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机构,该电极片供给机构具有持握部,该持握部至少在通过上述切断机构切断上述电极片时,能在该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对上述电极片进行持握,该电极片供给机构能以上述由起始端部为前头将通过该持握部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检测机构通过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对上述起始端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该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的补偿,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上述夹持机构具有里侧夹持部,该里侧夹持部位于,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中的沿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近该穿过方向前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机构,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端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而且,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夹持机构具有位于比沿着上述穿过方向的所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该穿过方向后方侧的面前侧夹持部;
上述面前侧夹头部按照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利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之后,至少从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开始卷取上述电极片之前到开始卷取之后,保持上述电极片。
3.一种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包括卷芯,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和夹持机构,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经由规定的狭缝并排设置,该夹持机构能保持配置在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通过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上后,该卷芯旋转,由此,至少卷取上述电极片;
其特征在于,该卷绕装置包括:
电极片切断机构,其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能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切断机构的切断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机构,该电极片供给机构具有持握部,该持握部至少在通过上述切断机构切断上述电极片时,能在该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对上述电极片进行持握,该电极片供给机构能以上述起始端部为前头将通过该持握部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该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检测机构通过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对上述起始端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该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的补偿,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上述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于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上述夹持机构具有:里侧夹持部,该里侧夹持部位于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中的沿穿过方向前方侧;面前侧夹持部,该面前侧夹持部位于比上述里侧夹持部更靠上述穿过方向后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机构,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端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之后,通过上述面前侧夹持部保持上述电极片,而且,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以通过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补偿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的方式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机构按照通过对上述电极片施加沿其长度方向的张力,补偿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的方式构成。
6.一种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用于制造下述的卷绕元件的场合,在该卷绕元件中,通过下述的方式,至少卷取上述电极片,该方式为:采用卷芯,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之后,该卷芯旋转,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隔着规定的狭缝并列设置;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能保持配置于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电极片切断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切断机构,在通过上述卷芯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在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其中,能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片切断步骤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持握部,至少在上述片切断步骤中的上述电极片的切断时,在上述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持握上述电极片,并且将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以上述起始端部为前头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由此对沿着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的进行,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于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里侧夹持步骤,其中,通过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部,该里侧夹持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沿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的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近该穿过方向前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步骤,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步骤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端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而且,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面前侧夹持部步骤,其中,利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一部分,且位于比沿着上述穿过方向的上述狭缝的中心更靠该穿过方向后方侧的面前侧夹持部,至少保持上述电极片;
在上述面前侧夹持部步骤中,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之后,至少从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开始卷绕上述电极片之前到开始卷绕后,保持上述电极片。
8.一种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用于制造下述的卷绕元件的场合,在该卷绕元件中,通过下述的方式至少卷取上述电极片,该方式为:采用卷芯,在将上述电极片供给到上述卷芯之后,该卷芯旋转,该卷芯具有:第1芯片及第2芯片,该第1芯片及第2芯片隔着规定的狭缝排列设置;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能保持配置于上述狭缝中的至少在表面上具有活性物质的带状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电极片切断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切断机构,在通过上述卷芯而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终端部和通过上述卷芯在下次卷取的上述电极片的起始端部的分隔的位置,将上述电极片切断;
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其中,能检测沿上述电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上述片切断步骤后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
电极片供给步骤,其中,通过规定的持握部,至少在上述片切断步骤中的上述电极片的切断时,在上述切断机构的上游位置持握上述电极片,并且将所持握的上述电极片以上述起始端部为前头穿过上述狭缝;
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根据上述起始端部位置检测步骤的检测结果,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由此对沿着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
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其中,以下述的方式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该方式为:伴随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的进行,减少卷绕起始部中产生的错位,该卷绕起始部从上述电极片中的上述狭缝中露出,相当于相对于上述卷芯的外周的卷绕起始位置;
里侧夹持步骤,其中,通过该里侧夹持部保持上述起始部,该里侧夹持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沿相对上述狭缝的上述电极片的穿过方向的前方侧;
面前侧夹持步骤,其中,通过该面前侧夹持部保持上述电极片,该面前侧夹持部构成上述夹持机构的一部分,位于比上述里侧夹持部更靠近上述穿过方向后方侧;
以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上述起始端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起始端部的位置进行补偿,并且通过上述电极片供给步骤使上述电极片穿过上述狭缝后,通过上述里侧夹持步骤保持上述起始端部,接着,在保持该起始部的状态,通过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对上述卷绕起始部的位置进行补偿,然后,在通过上述面前侧夹持步骤而保持上述电极片后,通过上述卷芯的旋转,至少进行上述电极片的卷取。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中,通过调节上述持握部的位置,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卷绕起始部位置补偿步骤中,通过对上述电极片施加沿其纵向的张力,对上述卷绕起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补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15148A JP7246348B2 (ja) | 2020-07-02 | 2020-07-02 | 巻回装置及び巻回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20-115148 | 2020-07-0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89651A true CN113889651A (zh) | 2022-01-04 |
Family
ID=79010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10212.1A Pending CN113889651A (zh) | 2020-07-02 | 2021-06-01 |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46348B2 (zh) |
CN (1) | CN113889651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99181B2 (ja) | 2006-01-06 | 2011-10-26 |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 電池素子の巻取方法、巻取装置、及び、電池素子巻き取り用の巻芯 |
JP5595309B2 (ja) | 2011-03-14 | 2014-09-24 | Ckd株式会社 | 巻取装置 |
JP6031206B1 (ja) | 2016-04-11 | 2016-11-24 | Ckd株式会社 | 捲回装置 |
JP7217495B2 (ja) | 2018-08-31 | 2023-02-03 | 株式会社皆藤製作所 | セパレータを用いない電極材の巻回装置 |
-
2020
- 2020-07-02 JP JP2020115148A patent/JP7246348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01 CN CN202110610212.1A patent/CN11388965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46348B2 (ja) | 2023-03-27 |
JP2022022726A (ja) | 2022-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20476B1 (ko) | 전극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장치 | |
US7850799B2 (en) | Method for affixing adhesive tape to semiconductor wafer,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194437C (zh) | 螺旋状电极组卷绕方法及其装置及其用螺旋状电极组的电池 | |
JP5084070B2 (ja) | 電極巻き取り方法および電極巻き取り装置 | |
JP6101328B2 (ja) | 捲回装置及び捲回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6170104B2 (ja) | 捲回装置及び捲回素子の製造方法 | |
CN109659629B (zh) | 卷绕装置 | |
JP5809177B2 (ja) | 捲回装置 | |
CN107293807B (zh) | 卷绕装置 | |
KR20140024201A (ko) | 권회 장치 | |
CN108414524B (zh) | 检查装置和卷绕装置 | |
JP6093415B2 (ja) | タブ溶接装置及び捲回装置 | |
CN107978782B (zh) | 卷绕装置 | |
JP2001202986A (ja) | 渦巻状電極群巻回方法と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 |
CN113889651A (zh) | 卷绕装置和卷绕元件的制造方法 | |
JP5595309B2 (ja) | 巻取装置 | |
US20200153016A1 (en) | Cu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a for fuel cell | |
KR102219013B1 (ko) | 노칭 금형의 엣지 포지션 컨트롤러 기능을 구현한 노칭 복합장비 | |
JPH09169456A (ja) | シート状搬送物の巻回方法およびその巻回装置 | |
JP6713278B2 (ja) | 捲回装置及び捲回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03118896A (ja) | 巻取装置及び巻取方法 | |
US20110139333A1 (en) | Adhesive tape jo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JPH1140144A (ja) | 電池電極巻回装置 | |
CN103682464B (zh) | 卷取装置 | |
JP2001236995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