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通常用于控制有害昆虫。杀虫剂的使用有时对人类和性畜有害。因此,人们试图使用天敌作为对人类和牲畜安全的杀虫剂来控制有害昆虫。使用虫体寄生真菌为这些努力之一。日本专利公开号4-202104和63-258803公开了使用真菌来控制天牛。
对于白蚁的控制,有机磷酸盐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以油溶液和乳状液的形式广泛被使用,它们被喷洒在地面上或木材上,或注入到木材被感染的结构中。然而,最近,人们日益关注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牲畜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杀白蚁剂通常用在如地板下面的狭小空间,因此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和对工人身体的危害。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杀白蚁剂和一种控制白蚁的方法,该方法对人类和牲畜无害,对环境影响较小,操作上无困难并且根除白蚁。
本发明的发明人作了广泛的研究以达到上述的目的,并且发现某些类型的真菌对包括白蚁、蜚蠊、蚂蚁、平甲虫、鼠妇、大蜈蚣和盾形蜈蚣的节肢动物中的等翅目昆虫具有特殊的杀伤活性,并且已完成本发明。
具体地,本发明的要点是关于:
(1)一种包括虫体寄生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的杀白蚁剂;
(2)上面(1)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虫体寄生真菌为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3)上面(1)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虫体寄生真菌选自蚕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白僵菌(Beauveria amorpha)、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轮枝孢菌(Verticilliumlecanii);
(4)上面(1)至(3)之任一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虫体寄生真菌为萌发或休眠孢子的状态;
(5)上面(1)至(4)任一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虫体寄生真菌和/或其培养物包括以选自粉末、颗粒、片剂、液体、烟雾剂、带、片、丸和乳剂的使用形式来使用;
(6)上面(5)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使用形式的虫体寄生真菌的细胞密度为105至109细胞/cm2或105至109细胞/g;
(7)上面(1)至(6)之任一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靶体白蚁选自白蚁属(Coptotermes SP.)、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 SP.)、堆砂白蚁属(Cryptotermes SP.)、Incisitermes SP.、大白蚁属(Macrotermes SP.)和土白蚁属(Odontotermes SP.);
(8)上面(7)中描述的杀白蚁剂,其中靶体白蚁选自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散白蚁(ReticulitermesSperatus)、西方犀白蚁(Reticulitermes hesperus)、散白蚁(Reticulitermes tibialis)、黄胸白蚁(Reticulitermesflavipes)、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ucifugus)、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堆砂白蚁(Cryptotermesdomesticus)和Incisitermes minor;和
(9)使用上述(1)至(8)之任一中描述的杀白蚁剂作为控制白蚁的方法。
本发明中使用的虫体寄生真菌的类型不受限制,只要该真菌能寄生在白蚁上并且借此杀死该白蚁。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虫体寄生真菌具体的例子包括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蚕白僵菌、白僵菌(Beauveriaamorpha)、金龟子绿僵菌和轮枝孢菌。在上面的真菌中,白僵菌(B.brongniartii)由于其杀白蚁的高活性和快速效果为最优选。这些真菌可从户外死于真菌寄生的昆虫的身体中分离。
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虫体寄生真菌的培养物"指的是虫体寄生真菌生长在其中的培养基,它包括真菌和培养基。在这里所用的培养基不受限制,只要上面提到的真菌能在此生长。可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其中所含的组分不受特别限制。下面提到的任何已知组分都可使用:碳原子例子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甘油、淀粉、纤维素和糖浆。氮源的例子包括硫酸铵、氯化铵和硝酸铵。除了氮源的无机盐包括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硫酸钙和硫酸钾。天然有机物包括动物组织的提取物和粉末,例如肉膏、鱼类肉膏和蚕蛹粉;植物组织的提取物和粉末,例如马铃薯渗出物粉末、谷物浸泡液、豆油、麦芽提取物和豆粉;微生物细胞和它们的提取物,例如干酵母、酵母提取物和多胨。本发明所用的培养基可通过将上面组分适当地混合来制备。为了制备固体培养基,以常规方式加入适量的琼脂。在本发明中,虫体寄生真菌的培养物通过将虫体寄生真菌在上面制备的培养基上,通常在25℃下生长3至7天来制备,但是培养条件不限于上面提到的。
本发明的靶体白蚁不受限制。例子包括白蚁属(CoptotermesSP.)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 SP.)、堆砂白蚁属(Cryptotermes SP.)、Incisitermes sp.、大白蚁属(Macroterm-es sp.)和土白蚁属(Odontotermes SP.)、。更具体的例子包括家白蚁、散白蚁(R.Speratus)、西方犀白蚁、散白蚁(R.tibialis)、黄胸散白蚁、散白蚁(R.Lucifungus)、散白蚁(R.Santonensis)、堆砂白蚁(C.domesticus)和Incisitermes minor。
本发明的虫体寄生真菌和/或其培养物可不经任何处理用作杀白蚁剂。而且,因为本发明中所用的真菌可为萌发的真菌或休眠的孢子,它可处理成具有适宜的使用形式。该使用形式的例子包括粉末、颗粒、片剂、液体、烟雾剂、带、片、丸和乳剂。当使用固体形式,如粉末、颗粒、片剂、带、片和丸时,优选使用干的真菌以激发分生孢子。
上面使用形式的制备中所用的载体不受制,可用任何已知载体。用于本发明的载体的例子如下。
用于粉末、颗粒、片剂和丸的制备中的固体载体的例子包括矿物粉末(硅酸、高岭土、活性炭、膨润土、蒙脱土、硅藻土、滑石、粘土、碳酸钙、矾土、酸性粘土、滑石粉、寿山石粉、云母、硅砂、硫酸铵等),植物粉末(木粉、豆粉、面粉、烟草粉、粉淀、结晶纤维素等)和笼形物例如环糊精;用于液体和烟雾剂制备中的载体的例子:水;用于带和片制备中的载体的例子:合成纤维(聚乙烯、尼龙、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酯、聚丙烯、维尼纶等),动物和植物纤维以及无机纤维(树脂、蚕丝、棉花、羊毛、纸、布、非纺织品、纺织品、皮革、铝等);和用于乳剂制备中的载体的例子:烃(液体石蜡、凡士林、石蜡等),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胶体硅石、膨润土等)、醇(乙醇、十八烷醇、月桂醇等),多元醇(聚乙二醇、乙二醇、甘油等),羧酸(月桂酸、硬脂酸等)和酯(蜂蜡、羊毛脂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通过混合上述载体和培养基组分制备的培养基基质。
包含在每一使用形式中的活细胞的数目(细胞密度)不受特别限制。优选在105至109细胞/cm2(对于固体形式为105至109细胞/g)的范围内,更优选为不小于108细胞/cm2(对于固体形式不少于108/g)。白僵菌(B.brongniartii)甚至对于小的细胞密度(约106细胞/cm2,或对于固体形式为106细胞/g)也能显示出高的杀白蚁的活性。它带来了许多优点,例如,这种真菌需要较短的培养时间,并且可以制备例如薄片形式的致密的使用形式。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单位重量(细胞密度)的活细胸数目可通过稀释平板法来计算。
本发明控制白蚁的方法可通过将上述本发明的杀白蚁放在白蚁穴的附近,或者直接将本发明的杀白蚁喷洒或注入到白蚁出现的地方来进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人和牲畜不产生任何危害的简单有效的控制白蚁的方法。
本发明将通过下面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将自僵菌(B.brongniartii)涂布在陪氏培养皿中的琼脂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5天至细胞密度为108细胞/cm2,琼脂培养基(Nissui Pharmaceutical K.K生产)含有0.4%(重量)的马铃薯渗出物粉末2%(重量)的葡萄糖和1.5%(重量)的琼脂。在培养基上,使10只家白蚁的工蚁爬行1分钟。接着将白蚁转移至另一包含滤纸和水浸湿的棉花的陪化培养皿中。用另3组白蚁重复同样实验。对总计4组,计算它们在杀白蚁剂上爬行之后的一些时间点上的白蚁死之数目。结果示于表1中。作为未处理的对照组,使10只白蚁爬行在除白僵菌(B,brongniartii)在其中不生长之外的上面相同的培养基上。用如上面相同方法处理和维持,并计算死亡率。结果也示于表1中。在表1中,结果用从每一次测定的死亡数目计算而来的累计死亡率(%)表示。这里所采用的白佃菌(B.brongniartii)是从户外死于这种真菌感染的天牛的身体中分离得到。下面实施例中采用的真菌用同样方法分离。
表1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4 |
第0天 |
0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10 |
0 |
第2天 |
50 |
10 |
10 |
10 |
0 |
第3天 |
70 |
30 |
20 |
20 |
0 |
第4天 |
90 |
40 |
40 |
40 |
0 |
第5天 |
100 |
60 |
40 |
40 |
0 |
第6天 |
100 |
100 |
100 |
60 |
0 |
第7天 |
100 |
100 |
100 |
100 |
0 |
如表1所示,实施例1中处理组的所有家白蚁在5至7天内死亡。相反,未处理对照组在第7天之前不发生死亡。这些说明家白蚁死于与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的直接接触。这表明白僵菌(B.brongniartii)可用作杀白蚁剂。
实施例2
用蚕白僵菌,家白蚁的死亡率用如实施例1相同方法计算,表2表示该结果。
表2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4 |
第0天 |
0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0 |
第2天 |
0 |
10 |
10 |
0 |
0 |
第3天 |
20 |
30 |
20 |
10 |
0 |
第4天 |
30 |
30 |
50 |
20 |
0 |
第5天 |
50 |
50 |
80 |
40 |
0 |
第6天 |
80 |
70 |
100 |
50 |
0 |
第7天 |
100 |
80 |
100 |
80 |
0 |
第8天 |
100 |
100 |
100 |
100 |
0 |
如表2所示,实施例2中处理组的所有家白蚁在6至8天内死亡。相反,未处理对照组在第8天之前不发生死亡。这些结果说明家白蚁死于与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的直接接触。这表明蚕白僵菌可用作杀白蚁剂。
实施例3
用金龟子缘僵菌,家白蚁的死亡率用如实施例1相同方法计算。表3表示该结果。
如表3所示,实施例3中处理组的所有白蚁在13至14天内被杀死。相反,未处理对照组在第14天之前不发生死亡。这些结果说明家白蚁死于与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的直接接触。这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可用作杀白蚁剂。
表3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4 |
第0天 |
0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0 |
0 |
0 |
第3天 |
0 |
0 |
10 |
0 |
0 |
第4天 |
0 |
10 |
20 |
10 |
0 |
第5天 |
10 |
10 |
20 |
20 |
0 |
第6天 |
20 |
30 |
30 |
20 |
0 |
第7天 |
20 |
30 |
30 |
20 |
0 |
第8天 |
30 |
30 |
50 |
30 |
0 |
第9天 |
30 |
40 |
50 |
40 |
0 |
第10天 |
50 |
60 |
60 |
40 |
0 |
第11天 |
70 |
80 |
80 |
60 |
0 |
第12天 |
90 |
90 |
80 |
80 |
0 |
第13天 |
100 |
100 |
100 |
90 |
0 |
第14天 |
100 |
100 |
100 |
100 |
0 |
实施例4
用轮枝孢菌(V.lecanii),家白蚁的死亡率用如实施例1相同方法计算,表4表示该结果。
表4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4 |
第0天 |
0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0 |
第2天 |
0 |
1 0 |
0 |
0 |
0 |
第3天 |
10 |
10 |
10 |
0 |
0 |
第4天 |
10 |
10 |
10 |
10 |
0 |
第5天 |
10 |
10 |
10 |
20 |
0 |
第6天 |
30 |
20 |
10 |
20 |
0 |
第7天 |
40 |
30 |
20 |
30 |
0 |
第8天 |
50 |
50 |
40 |
40 |
0 |
第9天 |
70 |
60 |
80 |
70 |
0 |
第10天 |
80 |
90 |
80 |
90 |
0 |
第11天 |
80 |
100 |
90 |
90 |
0 |
第12天 |
100 |
100 |
100 |
100 |
0 |
如表4所示,实例4中处理组的所有家白蚁在11至12天内死亡。相反,未处理对照组在第12天之前不发生死亡。这些结果说明,家白蚁死于与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的直接接触。这表明轮枝孢菌(V.lecanii)可用作杀白蚁剂。
实施例5
在10只正常的家白蚁工蚁与滤纸和用水浸湿的棉花一起保持在陪氏培养皿中,放置3只实施例1中的死于白僵菌(B.brongniartii)感染的家白蚁的尸体。此后,在一些时间点上计算10只白蚁中的死亡数目。用另外4组正常的白蚁进行相同实验,计算所有5组在暴露尸体之后的一些时间点上的死亡率。结果示于表5中。将一组10只白蚁在未经放置白蚁尸体的情况下,用如上面相同的方法保持。这组作为未处理对照组也计算死亡率。表5显示累计死亡率(%)结果。
表5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4 |
5 |
第0天 |
0 |
0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10 |
10 |
10 |
0 |
0 |
第2天 |
0 |
10 |
10 |
10 |
20 |
0 |
第3天 |
0 |
10 |
20 |
10 |
20 |
0 |
第4天 |
0 |
30 |
20 |
20 |
40 |
0 |
第5天 |
0 |
30 |
20 |
20 |
50 |
0 |
第6天 |
30 |
70 |
30 |
30 |
60 |
0 |
第7天 |
100 |
100 |
50 |
50 |
70 |
10 |
第8天 |
100 |
100 |
50 |
50 |
80 |
10 |
第9天 |
100 |
100 |
50 |
50 |
80 |
10 |
第10天 |
100 |
100 |
70 |
60 |
80 |
10 |
第11天 |
100 |
100 |
90 |
100 |
100 |
10 |
第12天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 |
如表5所示,尽管没有直接暴露于真菌和/或其培养物之中,正常白蚁也可通过与死于真菌的白蚁尸体接触真菌感染而被杀死。
实施例6
用如实施例1相同方法将白僵菌(B.brongniartii)生长在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使烟色大蠊、德国小蠊、家白蚁、平甲虫(Armadillidium Vulgare)、鼠妇(Porcellio Scaber)、(Queenless ant(Pristomyrmex pungens)、大蜈蚣、盾形蜈蚣进行5分钟的自由爬行。将每一种试验昆虫保持在一装有用水浸湿的棉花和饲料的聚乙烯杯中,观察14天。观察结果示于表6中。除采用不生长真菌的琼脂培养基外,按照上面相同的方法制备每一种试验昆虫的未处理对照组。结果示于表7中。
表6
处理之后的天数 |
死亡累计数目 |
烟色大蠊 |
德国小蠊 |
家白蚁 |
平甲虫 |
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第13天第14天 |
0111111111111 |
0001111111112 |
0006142930303030303030 |
0111111111111 |
试验昆虫数目 |
10 |
10 |
30 |
20 |
处理之后的天数 |
死亡累计数目 |
鼠妇 |
Queenlessant(PristomyrmexPungens) |
大蜈蚣 |
盾形蜈蚣 |
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第13天第14天 |
0111111111111 |
0000122222333 |
0000000000000 |
0000000000000 |
试验昆虫数目 |
20 |
50 |
10 |
10 |
表7
处理之后的天数 |
死亡累计数目 |
烟色大蠊 |
德国小蠊 |
家白蚁 |
平甲虫 |
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第13天第14天 |
0000000000000 |
0000011111111 |
0000000000000 |
0000001111111 |
试验昆虫数目 |
10 |
10 |
30 |
20 |
处理之后的天数 |
死亡累计数目 |
鼠妇 |
Queenlessant(Pristomyrmexpungens) |
大蜈蚣 |
盾形蜈蚣 |
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第13天第14天 |
0011111111111 |
0011111222223 |
0000000000000 |
0000000000000 |
试验昆虫数目 |
20 |
50 |
10 |
10 |
如表6和表7所示,本发明的杀白蚁剂对于家白蚁具有高度特异性,并且对于其他试验昆虫没有显示出致死效果。这表明本发明的杀白蚁剂是优秀的,因为它对环境损害小,同时对其它生物没有危害。
实施例7
在通过将40g葡萄糖、10g胨和2g酵母提取物加入到1升水中而制备的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在25℃下将白僵菌(B.brongniartii)培养2周。分别地,将2升水加入到1kg小麦糠中,在121℃下在高压灭菌器中灭菌20分钟,将1至5毫升含有白僵菌(B.brongniartii)的上述液体培养基加入其中,在25℃下培养2周。接着将该培养物风干,获得细胞密度为108细胞/g的粉末。
将由此获得的数量为300克的粉末散布在户外白蚁穴中,其中栖息不少于5000只活的家白蚁。散布粉末的区域称为处理区域。此后,定期观察穴中的白蚁。结果示于表8中。除培养基不生长白僵菌(B.brongniartii)外,用如上面相同的方法制备未处理区域,观察穴中的白蚁。结果示于表8中。
表8
处理之后的天数 |
活蚁的数目 |
处理区域1 |
处理区域2 |
处理区域3 |
未处理区域 |
第0天 |
+++ |
+++ |
+++ |
+++ |
第5天 |
+++ |
+++ |
+++ |
+++ |
第10天 |
+++ |
+++ |
+++ |
+++ |
第15天 |
+++ |
+++ |
++ |
+++ |
第20天 |
+++ |
++ |
++ |
+++ |
第25天 |
++ |
++ |
++ |
+++ |
第30天 |
++ |
++ |
+ |
+++ |
第35天 |
+ |
+ |
+ |
+++ |
第40天 |
- |
+ |
+ |
+++ |
第45天 |
- |
- |
- |
+++ |
注:+++表示不少于5000只活白蚁
++500至4999只;+少于500只;和-为0只。
如表8所示,可见户外穴中所有白蚁可通过将真菌培养物(粉末)撒布在穴中根除。这说明本发明对于控制白蚁的高效力。
实施例8
从栖息不少于1000只家白蚁的户外活穴中收集300只白蚁(工蚁和兵蚁)。使这些白蚁在含有白僵菌(B.brongniartii)的琼脂培养基上以如实施例1中相同方法爬行10分钟,并放回到收集它们的穴中。该穴称为"处理区域"。定期观察穴中的白蚁。观察结果示于表9中。除使白蚁在真菌不生长的琼脂培养基上爬行外,按照与上述相同方法制备未处理区域,观察穴中白蚁。结果示于表9中。
表9
处理之后的天数 |
活白蚁的数目 |
处理区域1 |
处理区域2 |
处理区域3 |
未处理区域 |
第0天 |
+++ |
+++ |
+++ |
+++ |
第5天 |
+++ |
+++ |
+++ |
+++ |
第10天 |
+++ |
+++ |
+++ |
+++ |
第15天 |
++ |
+++ |
++ |
+++ |
第20天 |
++ |
++ |
+ |
+++ |
第25天 |
+ |
++ |
+ |
+++ |
第30天 |
- |
+ |
- |
+++ |
第35天 |
- |
- |
- |
+++ |
注:+++表明不少于1000只活白蚁
++300至999只;+少于300只;和-为0只。
如表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用真菌培养物处理穴中仅一部分白蚁导致了穴中所有白蚁的根除,结果表明本发明控制白蚁的显著效力。
实施例9
用如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使10只家白蚁工蚁在每一真菌都生长的琼脂培养基上爬行10分钟。接着,将这些试验白蚁放置在聚乙烯杯中,杯中50只正常家白蚁(工蚁和兵蚁)与木屑和水浸湿的棉花放在一起,确定杯中所有白蚁死亡之前所需的天数。对另外4组进行同样实验,对于每一真菌总共包含5组。结果示于表10中。除琼脂培养基不生长任何真菌外,按照与上述相同方法制备每一真菌的未处理组。未处理组的结果也示于表10。
表10
真菌种类 |
达到100%死亡率之前所需天数 |
1 |
2 |
3 |
4 |
5 |
平均 |
** |
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 |
5 |
7 |
7 |
6 |
5 |
6 |
- |
蚕白僵菌 |
10 |
8 |
8 |
9 |
12 |
9.4 |
- |
白僵菌(Beauveriaamorpha) |
15 |
16 |
18 |
17 |
14 |
16 |
- |
金龟子绿僵菌 |
18 |
14 |
15 |
17 |
15 |
15.8 |
- |
轮枝孢菌(Verticilliumlecanii |
19 |
15 |
17 |
21 |
18 |
18 |
- |
**:未处理组
如表10所示,用每一真菌处理仅五分之一的家白蚁导致整个组的根除。在每一未处理组中没有死亡。因此,本发明的杀白蚁剂能有效控制白蚁,尽管不是所有白蚁都与杀白蚁剂接触。采用白僵菌(B.brongniartii)达到白蚁100%死亡之前所需天数为最短,结果表明了该真菌的最高杀白蚁效力。
实施例10
用散白蚁(R.speratus),按照如实施例1中用白僵菌(B.brongniartii)处理白蚁的相同方法计算死亡数目。结果示于表11中。
表11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积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第0天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第2天 |
10 |
0 |
10 |
0 |
第3天 |
10 |
0 |
10 |
0 |
第4天 |
40 |
10 |
30 |
0 |
第5天 |
40 |
40 |
40 |
0 |
第6天 |
70 |
50 |
50 |
0 |
第7天 |
90 |
60 |
80 |
0 |
第8天 |
100 |
70 |
90 |
0 |
第9天 |
100 |
80 |
100 |
0 |
第10天 |
100 |
100 |
100 |
0 |
如表11所示,处理组中的所有散白蚁(R.Speratus)在8至10天内死亡。相反,未处理组中在第10天之前没有死亡发生,结果表明白僵菌(B.brongniartii)可用作杀白蚁剂。
实施例11
用散白蚁(R.Speratus),按照如实施例2中用蚕白僵菌处理白蚁的相同方法计算死亡数目。结果示于表12中。
表12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积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第0天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0 |
0 |
第3天 |
0 |
0 |
0 |
0 |
第4天 |
0 |
0 |
0 |
0 |
第5天 |
10 |
20 |
0 |
0 |
第6天 |
20 |
30 |
10 |
0 |
第7天 |
30 |
30 |
10 |
0 |
第8天 |
30 |
40 |
20 |
0 |
第9天 |
50 |
40 |
30 |
0 |
第10天 |
60 |
40 |
30 |
0 |
第11天 |
60 |
40 |
30 |
0 |
第12天 |
60 |
50 |
40 |
0 |
第13天 |
60 |
50 |
40 |
0 |
第14天 |
60 |
50 |
40 |
0 |
如表12所示,处理组在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为40至60%,而在未处理组中没有死亡发生。
实施例12
用散白蚁(R.Speratus),按照如实施例3中用金龟子绿僵菌处理白蚁的相同方法计算死亡数目。结果示于表13中。
表13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积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第0天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0 |
0 |
第3天 |
10 |
10 |
10 |
0 |
第4天 |
20 |
30 |
20 |
0 |
第5天 |
30 |
30 |
40 |
0 |
第6天 |
30 |
60 |
40 |
0 |
第7天 |
30 |
60 |
40 |
0 |
第8天 |
30 |
80 |
40 |
0 |
第9天 |
60 |
80 |
60 |
0 |
第10天 |
70 |
90 |
90 |
0 |
第11天 |
90 |
100 |
100 |
0 |
第12天 |
100 |
100 |
100 |
0 |
如表13所示,处理组中所有散白蚁(R.Speratus)在11至12天内死亡。相反,未处理组中在第12天之前没有死亡发生。这些结果表明与该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直接接触导致白蚁死亡。因此,虽然没有实施例10中的白僵菌(B.brongniartii)效力好,但金龟子绿僵菌也可用作杀白蚁剂。
实施例13
用散白蚁(R.Speratus),按照如实施例4中用轮枝孢菌(V.lecanii)处理白蚁的相同方法计算死亡数目。结果示于表14中。
表14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积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第0天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0 |
0 |
第3天 |
0 |
0 |
0 |
0 |
第4天 |
10 |
0 |
10 |
0 |
第5天 |
10 |
0 |
10 |
0 |
第6天 |
30 |
10 |
30 |
0 |
第7天 |
30 |
10 |
30 |
0 |
第8天 |
30 |
10 |
30 |
0 |
第9天 |
30 |
10 |
40 |
0 |
第10天 |
30 |
10 |
40 |
0 |
第11天 |
30 |
10 |
40 |
0 |
第12天 |
30 |
10 |
40 |
0 |
第13天 |
30 |
20 |
40 |
0 |
第14天 |
30 |
20 |
40 |
0 |
如表14所示,处理组在第14天的累计死亡率为20至40%,而在未处理组中,在第14天之前没有死亡发生。
实施例14
用家白蚁,按照如实施例1中除用白僵菌(B.amorpha)处理白蚁外的相同方法计算死亡数目。结果示于表15中。
表15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处理组 |
未处理组 |
1 |
2 |
3 |
4 |
第0天 |
0 |
0 |
0 |
0 |
0 |
第1天 |
0 |
10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0 |
0 |
0 |
第3天 |
10 |
0 |
0 |
0 |
0 |
第4天 |
20 |
10 |
10 |
20 |
0 |
第5天 |
20 |
30 |
30 |
30 |
0 |
第6天 |
40 |
30 |
30 |
40 |
0 |
第7天 |
60 |
30 |
50 |
40 |
0 |
第8天 |
80 |
60 |
50 |
60 |
0 |
第9天 |
90 |
80 |
60 |
70 |
0 |
第10天 |
90 |
80 |
80 |
90 |
0 |
第11天 |
100 |
80 |
90 |
100 |
0 |
第12天 |
100 |
100 |
100 |
100 |
0 |
如表15中所示,处理组中所有家白蚁在11至12天内死亡。而未处理组中在第12天之前没有死亡发生。这些结果表明与该真菌和/或其培养物的直接接触导致白蚁死亡。虽然白僵菌(B.amorpha)对于杀死白蚁不如白僵菌(B.brongniartii)(实施例1)效力好,但白僵菌(B.amorpha)仍可用作杀白蚁剂。
实施例15
将白僵菌(B.brongniartii)、蚕白僵菌和白僵菌(B.amorpha)涂布在陪氏培养皿的琼脂培养基上,并在25℃下培养,该琼脂培养基(由Nissui Pharmaceutical K.K生产)含有0.4%(重量)的马铃薯渗出物粉末、2%(重量)的葡萄糖和1.5%(重量)的琼脂。为了制备3种含量的细胞密度,即106、107和108细胞/cm2,控制培养物的持续时间(天数)。该实验按照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法进行。结果示于表16至18中。细胞密度通过使用稀释平板法计数每单位面积的细胞数而获得。
表16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106* |
107* |
108* |
第0天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10 |
第3天 |
0 |
10 |
30 |
第4天 |
0 |
30 |
50 |
第5天 |
20 |
40 |
70 |
第6天 |
30 |
60 |
90 |
第7天 |
30 |
80 |
100 |
第8天 |
50 |
100 |
100 |
第9天 |
70 |
100 |
100 |
第10天 |
70 |
100 |
100 |
第15天 |
90 |
100 |
100 |
第20天 |
100 |
100 |
100 |
用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处理
*细胞密度(细胞/cm2)
表17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106* |
107* |
108* |
第0天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10 |
第3天 |
0 |
0 |
30 |
第4天 |
0 |
0 |
30 |
第5天 |
0 |
10 |
50 |
第6天 |
0 |
10 |
70 |
第7天 |
10 |
20 |
80 |
第8天 |
10 |
20 |
100 |
第9天 |
10 |
20 |
100 |
第10天 |
20 |
30 |
100 |
第15天 |
20 |
40 |
100 |
第20天 |
20 |
40 |
100 |
用蚕白僵菌处理
*细胞密度(细胞/cm2)
表18
处理之后的天数 |
累计死亡率(%) |
106* |
107* |
108* |
第0天 |
0 |
0 |
0 |
第1天 |
0 |
0 |
0 |
第2天 |
0 |
0 |
0 |
第3天 |
0 |
0 |
10 |
第4天 |
0 |
0 |
30 |
第5天 |
0 |
0 |
40 |
第6天 |
0 |
0 |
50 |
第7天 |
0 |
10 |
60 |
第8天 |
0 |
10 |
60 |
第9天 | 10 | 10 | 80 |
第10天 |
10 |
10 |
90 |
第15天 |
10 |
20 |
100 |
第20天 |
20 |
30 |
100 |
用白僵菌(Beauveria amorpha)处理
*细胞密度(细胞/cm2)
如表16至18所示,当用白僵菌(B.brongniartii)时,甚至在真菌细胞密度低(106细胞/cm2)时,也可达到家白蚁100%的死亡率。在用蚕白僵菌或白佃菌(B.amorpha)情况下,在不小于108细胞/cm2的低细胞密度下,也不可能达到100%的死亡率。因此,由于白僵菌(B.brongniartii)在低细胞密度下可达到100%的死亡率,这种真菌对于控制白蚁最为有效。
如此描述的本发明同样在许多方面可以变化,这将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变化不被认为是偏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所有这些修改对于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来说均是显而易见的,其将被包括在下面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