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45911A - 薄煤层锚杆钻车 - Google Patents
薄煤层锚杆钻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45911A CN113445911A CN202110865082.6A CN202110865082A CN113445911A CN 113445911 A CN113445911 A CN 113445911A CN 202110865082 A CN202110865082 A CN 202110865082A CN 113445911 A CN113445911 A CN 1134459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choring
- anchor
- protecting
- track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9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3638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65 increa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0000001307 Myosotis scorpioi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DRILLING, e.g. DEEP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7/00—Special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rilling
- E21B7/02—Drilling rig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for land transport with their own drive, e.g. skid mounting or wheel mounting
- E21B7/026—Drilling rig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for land transport with their own drive, e.g. skid mounting or wheel mounting having auxiliary platforms, e.g. for observation purpos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DRILLING, e.g. DEEP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15/00—Supports for the drilling machine, e.g. derricks or mas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20/00—Setting anchoring-bolts
- E21D20/003—Machines for drilling anchor holes and setting anchor bol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10—Making by using boring or cutting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薄煤层锚杆钻车。包括:车体;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前部;和锚护装置,所述锚护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以便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锚护装置在第一锚护位置和第二锚护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锚护位置位于所述第二锚护位置的下方,位于所述第一锚护位置的所述锚护装置的上沿与所述车体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值。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具有整体高度低、便于进入高度较低的巷道进行锚护和提高锚护效率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巷道锚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煤层锚杆钻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综采、综放技术的成功推广,部分矿井厚及中厚煤层的储量日趋减少,低矮煤层与薄煤层已成为主采煤层。目前此类煤层的巷道支护工作,相关技术中,低矮煤层与薄煤层的巷道较低(一般小于两米),从使得高度较高的锚杆钻车难以进入到低矮煤层与薄煤层的巷道中进行锚护,尤其难以对低矮煤层与薄煤层的巷道的侧壁进行锚护。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还沿用人工支护的方式,造成整个巷道掘进速度缓慢,制约巷道的成巷速度。急需研制适应低矮煤层的支护设备且相关技术中锚护装置悬臂过长,不利于在薄煤层的巷道中行走。目前薄煤层的开采主要难度是巷道高度低,人员操作空间受限,给侧帮锚杆和锚索支护作业带来了较大的劳动强度,薄煤层的支护主要依靠人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薄煤层锚杆钻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包括:
车体;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前部;和
锚护装置,所述锚护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以便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锚护装置在第一锚护位置和第二锚护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锚护位置位于所述第二锚护位置的下方,位于所述第一锚护位置的所述锚护装置的上沿与所述车体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值。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具有整体高度低、便于进入高度较低的巷道进行锚护和提高锚护效率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体包括:
固定架,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前端部;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和
履带行走装置,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两侧,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相连以便驱动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移动,所述升降装置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护装置还包括工作平台,所述锚护装置设在所述工作平台上,所述工作平台的后端部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固定架的前端部铰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工作平台铰接;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固定架的前端部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工作平台铰接;和
升降伸缩油缸,所述升降伸缩油缸包括第十固定部和第十伸缩部,所述第十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十固定部上,所述第十伸缩部和所述第十固定部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位于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分铰接,所述第十伸缩部和所述第十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所述车体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的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履带上设有第一履带架,所述第一履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外侧板,所述第一顶板位于第一履带的上方;
所述第二履带上设有第二履带架,所述第二履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内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外侧板,所述第二顶板位于第二履带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还包括:
第一控制室,所述第一控制室的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的后部上,所述第一控制室的其余部分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和
第二控制室,所述第二控制室的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顶板的后部上,所述第二控制室的其余部分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护装置还包括前锚护装置和后锚护装置,所述前锚护装置和所述后锚护装置设在所述工作平台上,所述前锚护装置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后锚护装置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还包括滑移踏板,所述滑移踏板位于所述前锚护装置和所述后锚护装置之间,所述滑移踏板包括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工作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踏板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踏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体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连杆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杆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锚护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安装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安装架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锚护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锚护装置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如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包括车体100、升降装置110和锚护装置。
升降装置110安装在车体100的前部。该锚护装置与升降装置110连接,以便升降装置110带动该锚护装置在第一锚护位置和第二锚护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锚护位置位于第二锚护位置的下方。即第一锚护位置为锚护装置在升降装置110的带动下可移动到的最低位置,第二锚护位置为锚护装置在升降装置110的带动下可移动到的最高位置。位于第一锚护位置的锚护装置的上沿与车体100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值。位于第一锚护位置的锚护装置的上沿与车体100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值可使得锚护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向下移动至一个较低的位置。例如,位于第一锚护位置的锚护装置的上沿与车体100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2米;位于第一锚护位置的锚护装置的下沿与车体100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30cm置。上下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C所示。
薄煤层指地下开采时厚度1.3m以下的煤层;中厚煤层指地下开采时厚度2m以下的煤层。开采薄煤层的巷道高度在2.3米至2.8米之间。位于第一锚护位置的锚护装置的上沿与车体100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2米,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适用于薄煤层巷道锚护。
锚护装置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大于车体100的高度,因此改变锚护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可调节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整体高度。当巷道高度较低(在2.3米至2.8米之间)时,升降装置110可带动锚护装置向下移动一定距离至第一锚护位置,使得位于第一锚护位置的锚护装置的上沿与车体100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值(例如,预设值为2米)。以便降低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整体高度。从而使得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整体高度小于巷道的高度,便于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进入到高度较低的巷道内,从而使得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可以顺利到达锚护位置。到达锚护位置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在对巷道进行锚护时,可利用升降装置110带动锚护装置上升到合适的高度,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巷道的顶部和侧壁进行锚护,提高锚护的工作效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具有整体高度低、便于进入高度较低的巷道进行锚护和提高锚护效率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如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包括前锚护装置300、后锚护装置400和工作平台200。
前锚护装置300包括前锚护安装架和前锚护钻臂330,前锚护钻臂330安装在前锚护安装架上。后锚护装置400包括后锚护安装架和后锚护钻臂,后锚护钻臂安装在后锚护安装上。
前锚护装置300和后锚护装置400设在工作平台200上,前锚护装置30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锚护装置400的前方。前锚护装置300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工作平台200上,以便前锚护装置300可在第一前锚护位置和第二前锚护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前锚护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的前方,位于第一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预设值。前后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
相关技术中,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多个锚护装置可提高锚护效率,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排距(两个锚护装置同时工作时的距离),在前后方向具有多个(至少两个)锚护装置的悬臂过长,会导致锚护装置安装在锚护车上时整体重心过于向前,容易导致车体翻车,尤其在高度较低的薄煤层的巷道中,锚护车的高度较低,且锚护装置难以安装在锚护车上端,一般安装在锚护车的前端,更易导致锚护车的重心向前,导致行走不稳定,容易翻车。
前锚护装置300和后锚护装置400配合,从而可以提高锚护装置的锚护效率。例如,前锚护装置300可负责打侧帮锚杆,后锚护装置400可负责打锚索和打侧帮锚杆,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配合可加快锚护工作的完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通过设置前锚护装置300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工作平台200上,以便前锚护装置300可在第一前锚护位置和第二前锚护位置之间移动,且第一前锚护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的前方。也就是说,位于第一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可调节其在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长度。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处于收缩状态,处于收缩状态(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处于收缩状态的锚护装置安装在锚护车上的悬臂较短,使得锚护车的重心后移,便于锚护车行走。例如,位于第一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为1米,从而使得处于收缩状态的锚护装置对锚护车重心的影响较小,便于锚护车在巷道内行走。
位于第一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预设值可使得在前后方向上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相距较大,从而使得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有足够的排距,便于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同时开展锚护工作。位于第一前锚护位置和第二前锚护位置之间(不包括第二前锚护位置)前锚护装置300处于伸出状态,处于伸出状态可调整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具有适合的排距。例如,当前锚护装置300打侧帮锚杆、后锚护装置400打锚索时,在前后方向上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5米,从而保证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不会相互影响。当前锚护装置300打侧帮锚杆、后锚护装置400也打侧帮锚杆时,在前后方向上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米,从而保证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不会相互影响,可同时工作,增加锚护效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具有锚护效率高、便于调节整体长度和便于调节排距的优点。
如图1至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包括车体100、升降装置110和锚护装置。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体100包括固定架120、驱动装置、履带行走装置、第一控制室151和第二控制室152。
升降装置110安装在固定架120的前端部,驱动装置安装在固定架120上。
履带行走装置包括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位于固定架120的两侧,驱动机构与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相连以便驱动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移动。升降装置110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位于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之间。车体100的宽度方向可以是左右方向,左右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左右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下面以第一履带130位于固定架120的左侧,第二履带140位于固定架120的右侧来具体说明。
该锚护装置与升降装置110连接,升降装置110安装在固定架120的前端部。即锚护装置位于固定架120的前方,从而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向前移动时便于锚护装置到达锚护位置。升降装置110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位于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之间。例如,第一履带130位于升降装置110左侧,第二履带140位于升降装置110右侧。升降装置110位于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之间可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左右方向上的重心在车体100的中心,从而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行走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履带130上设有第一履带架131。第一履带架1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侧板、第一顶板133和第一外侧板134。第一内侧板、第一顶板133和第一外侧板134可保护第一履带130不受损坏。第一顶板133位于第一履带130的上方,第一顶板133可作为放置设备的安装板。
第二履带140上设有第二履带架141,第二履带架14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内侧板142、第二顶板143和第二外侧板。第二内侧板142、第二顶板143和第二外侧板可保护第二履带140不受损坏。第二顶板143位于第二履带140的上方,第二顶板143可作为放置设备的的安装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室151的一部分安装在第一顶板133的后部上,即第一控制室151的一部分位于车体100的后部。第一控制室151的其余部分安装在固定架120上,例如,第一控制室151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一控制室151的一部分的后方。第二控制室152的一部分安装在第二顶板143的后部上,即第二控制室152的一部分位于车体100的后部。第二控制室152的其余部分安装在固定架120上,例如,第二控制室152的其余部分位于第二控制室152的一部分的后方。
锚护装置位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前部,第一控制室151和第二控制室152位于车体100的后部,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重心在前后方向方上后移,从而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行走更加稳定。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护装置包括前锚护装置300、后锚护装置400、工作平台200和伸缩套筒320。
工作平台200的上端面为平面,工作平台200可为工作人员提供站立和施工的工作空间,便于工作人员在低矮的巷道内进行锚护工作。工作平台200的后端部与升降装置110连接,也就是说,升降装置110可带动工作平台200在第一平台位置和第二平台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带动锚护装置在第一锚护位置和第二锚护位置之间移动。工作平台200的第一平台位置对应锚护装置的第一锚护位置,工作平台200的第二平台位置对应锚护装置的第二锚护位置。锚护装置到达第一锚护位置时,工作平台200的下沿与车体100的下沿距离最小。例如,锚护装置到达第一锚护位置时,工作平台200的下沿与车体100的下沿距离为10cm。
前锚护装置300和后锚护装置400设在工作平台200上,前锚护装置30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锚护装置400的前方。前锚护装置300包括前锚护安装架310和前锚护钻臂330,前锚护钻臂330安装在前锚护安装架310上。例如,前锚护钻臂330负责打侧帮锚杆。后锚护装置400包括后锚护安装架和后锚护钻臂,后锚护钻臂安装在后锚护安装架上。例如,后锚护装置400负责打侧帮锚杆和打锚索,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配合增加锚护效率。
伸缩套筒320包括第一伸缩部321和第一固定部,第一伸缩部321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固定部上。第一伸缩部321的前端部与前锚护安装架310连接,第一固定部设在工作平台200内。可选地,第一固定部位于工作平台200的前部。具体地,伸缩套筒320设有两个,第一伸缩部321的前端部与前锚护安装架310通过T型连接架连接。因此,第一伸缩部321在收缩(向后移动)时可收缩到工作平台200内。
第一伸缩部321收缩到工作平台200内时,前锚护装置300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处于收缩状态(位于第二前锚护位置)的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处于收缩状态的锚护装置安装在锚护车上的悬臂较短。在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行走时锚护装置可处于收缩状态,使得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重心后移,从而使得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行走稳定。
第一伸缩部321向外伸出(向前移动)时,第一伸缩部321的前端部可向前移动。此时前锚护装置300处于伸出状态。处于伸出状态可调整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具有适合的排距。例如,当前锚护装置300打侧帮锚杆、后锚护装置400打锚索时,在前后方向上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5米,从而保证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不会相互影响。当前锚护装置300打侧帮锚杆、后锚护装置400打侧帮锚杆时,在前后方向上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米,从而保证前锚护装置300与后锚护装置400不会相互影响,可同时工作,增加锚护效率。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锚护安装架310包括伸缩架301、第一钻臂托架340和第二钻臂托架350。
伸缩架301包括架体311、第一伸缩杆312、第二伸缩杆313、第一安装板314和第二安装板315。架体311与第一伸缩部321的前端部连接,因此伸缩套筒320可带动架体311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带动伸缩架301在前后方向移动。
第一伸缩杆312与第二伸缩杆313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位于架体311的两侧。第一伸缩杆312和第二伸缩杆313中的每一者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架体311上,第一安装板314设在第一伸缩杆312上,第二安装板315设在第二伸缩杆313上。因此,第一伸缩杆312带动第一安装板314在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二伸缩杆313带动第二安装板315在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下面以第一伸缩杆312和第二伸缩杆313中的每一者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架体311上,第一伸缩杆312和第一安装板314位于架体311的左侧,第二伸缩杆313和第二安装板315位于架体311的右侧来具体说明。
第一钻臂托架340安装在第一安装板314上,第一钻臂托架340可设置多个,每个第一钻臂托架340上安装有与其配合的前锚护钻臂330,从而达到设置多个前锚护钻臂330的目的,以便增加锚护效率。具体地,第一钻臂托架340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钻臂托架340沿上下方向排列布置在第一安装板314上。第二钻臂托架350安装在第二安装板315上,第二钻臂托架350可设置多个,每个第二钻臂托架350上安装有与其配合的前锚护钻臂330,从而达到设置多个前锚护钻臂330的目的,以便增加锚护效率。具体地,第二钻臂托架350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钻臂托架350沿上下方向排列布置在第二安装板315上。
前锚护钻臂330包括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和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安装在第一钻臂托架340上,每个第一钻臂托架340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一前锚护钻臂331。第二前锚护钻臂332安装在第二钻臂托架350上,每个第二钻臂托架350上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前锚护钻臂332。
第一前锚护钻臂331与第一钻臂托架340可随着第一安装板314(在第一伸缩杆312带动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第二前锚护钻臂332与第二钻臂托架350可随着第二安装板315(在第二伸缩杆313带动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例如,当巷道较宽时,第一安装板314可向左移动一定距离,从而使得第一前锚护钻臂331更方便地到达锚护位置进行锚护,第二安装板315向右移动一定距离,从而使得第二前锚护钻臂332更方便地到达锚护位置进行锚护,增加锚护效率。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钻臂托架340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转动架341、第一凸轮342、第一伸缩油缸343和第二伸缩油缸344。
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在第一安装板314上,第一转轴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转动架341安装在第一转轴上,其中,第一前锚护钻臂331设在第一转动架341。第一凸轮342套设在第一转轴上以便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一转动架341转动。
第一伸缩油缸343包括第二伸缩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二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第二固定部上。第二伸缩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一者与第一凸轮342铰接,第二伸缩部和第二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一安装板314铰接。
因此,第二伸缩部收缩或第二伸缩部从第二固定部内向外伸出时,第一伸缩油缸343可以带动第一凸轮34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且第一转动架341安装在第一转轴上,因此,第一伸缩油缸343可以带动第一转动架341围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一前锚护钻臂331设在第一转动架341上,也就是说,第一伸缩油缸343与第一凸轮342、第一转轴和第一转动架341配合可带动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围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伸缩油缸343与第一凸轮342、第一转轴和第一转动架341配合可调整第一前锚护钻臂331的锚护端部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使得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可更准确的到达锚护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转动架341上,第一前锚护钻臂33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
第二伸缩油缸344包括第三伸缩部和第三固定部,第三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第三固定部上。第三伸缩部和第三固定部中的一者与第一转动架341铰接,第三伸缩部和第三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一前锚护钻臂331铰接。因此,第三伸缩部收缩或第三伸缩部从第三固定部内向外伸出时,第二伸缩油缸344可以带动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围绕第一前锚护钻臂331转动轴线转动。且第一前锚护钻臂33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因此,第二伸缩油缸344可以调节第一前锚护钻臂331的锚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前锚护钻臂331可更准确的到达锚护位置。
第二钻臂托架350包括第二转轴、第二转动架351、第二凸轮352、第三伸缩油缸353和第四伸缩油缸354。
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在第二安装板315上,第二转轴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转动架351安装在第二转轴上。其中,第二前锚护钻臂332设在第二转动架351上。第二凸轮352套设在第二转轴上以便带动第二转轴和第二转动架351转动。
第三伸缩油缸353包括第四伸缩部和第四固定部,第四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第四固定部上,第四伸缩部和第四固定部中的一者与第二凸轮352铰接,第四伸缩部和第四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二安装板315铰接。
因此,第四伸缩部收缩或第四伸缩部从第四固定部内向外伸出时,第三伸缩油缸353可以带动第二凸轮35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且第二转动架351安装在第二转轴上,因此,第三伸缩油缸353可以带动第二转动架351围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二前锚护钻臂332设在第二转动架351上,也就是说,第三伸缩油缸353与第二凸轮352、第二转轴和第二转动架351配合可带动第二前锚护钻臂332围绕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三伸缩油缸353与第二凸轮352、第二转轴和第二转动架351配合可调整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锚护端部在上下方向的位置,使得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锚护端部可更准确的到达锚护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前锚护钻臂332可转动地设在第二转动架351上,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
第四伸缩油缸354包括第五伸缩部和第五固定部,第五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第五固定部上。第五伸缩部和第五固定部中的一者与第二转动架351铰接,第三伸缩部和第三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二前锚护钻臂332铰接。因此,第五伸缩部收缩或第五伸缩部从第五固定部内向外伸出时,第四伸缩油缸354可以带动第二前锚护钻臂332围绕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转动轴线转动。且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因此,第四伸缩油缸354可以调节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锚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二前锚护钻臂332的锚护端部可更准确的到达锚护位置。
如图7、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锚护安装架包括第一后锚护安装架410和第二后锚护安装架420、第三钻臂托架430和第四钻臂托架440。后锚护钻臂包括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和第二后锚护钻臂460。
第一后锚护安装架410和第二后锚护安装架420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位于工作平台200的两侧。下面以第一后锚护安装架410位于工作平台200的左侧,第二后锚护安装架420位于工作平台200的右侧来具体说明。
第一后锚护安装架410包括第一固定板411、第一滑动板412和第五伸缩油缸413。第一固定板411安装在工作平台200上,具体地,第一固定板411安装在工作平台200的左侧。第一固定板411上设有第一滑动槽414,第一滑动板412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在第一滑动槽414内。具体地,第一滑动板412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在第一滑动槽414内
第五伸缩油缸413包括第六伸缩部和第六固定部,第六伸缩部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六固定部上,具体地,第六伸缩部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六固定部上。第六伸缩部和第六固定部中的一者安装在第一滑动槽414内,第六伸缩部和第六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一滑动板412连接。因此。第六伸缩部收缩时,第五伸缩油缸413带动第一滑动板412向右(车体100内部)移动。第六伸缩部从第六固定部向外伸出时,第五伸缩油缸413带动第一滑动板412向左(车体100外侧)移动。
第二后锚护安装架420包括第二固定板421、第二滑动板422和第六伸缩油缸423。第二固定板421安装在工作平台200上,具体地,第二固定板421安装在工作平台200右侧。第二固定板421上设有第二滑动槽424,第二滑动板422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在第二滑动槽424内。具体地,第二滑动板422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在第二滑动槽424内
第六伸缩油缸423包括第七伸缩部和第七固定部,第七伸缩部沿车体100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七固定部上。具体地,第七伸缩部沿左右方向可移动地设在第七固定部上。第七伸缩部和第七固定部中的一者安装在第二滑动槽424内,第七伸缩部和第七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二滑动板422连接。因此,当第七伸缩部收缩时,第六伸缩油缸423带动第二滑动板422向左(车体100内部)移动。第七伸缩部从第七固定部向外伸出时,第六伸缩油缸423带动第二滑动板422向右(车体100外侧)移动。
第三钻臂托架430安装在第一滑动板412上,第四钻臂托架440安装在第二滑动板422上。因此,第一滑动板412可带动第三钻臂托架43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第二滑动板422可带动第四钻臂托架44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安装在第三钻臂托架430上,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安装在第四钻臂托架440上。也就是说,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可随着第三钻臂托架43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便于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在左右方向上到达锚护位置。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可随着四钻臂托架44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便于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在左右方向上到达锚护位置。例如,巷道较宽时,第五伸缩油缸413带动第一滑动板412向左(车体100外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在左右方向上到达锚护位置。第六伸缩油缸423带动第二滑动板422向右(车体100外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在左右方向上到达锚护位置。
如图7、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钻臂托架430包括第一旋转减速机432、第三转动架431和第七伸缩油缸433。
第一旋转减速机432安装在第一滑动板412上,第一旋转减速机432的转轴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三转动架431安装在第一旋转减速机432的转轴上,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可转动地设在第三转动架431上,第一后锚护钻臂45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
第一旋转减速机432没有转动角度的限制,因此第一旋转减速机432可带动第三转动架431围绕第一旋转减速机432的转轴做大角度的旋转。且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可转动地设在第三转动架431上,从而使得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可随着第三转动架431(在第一旋转减速机432的带动下)转动。例如,第一旋转减速机432可带动第一后锚护钻臂450的锚护端部从水平方向旋转到竖直方向,从而使得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可对巷道的侧壁和顶部都进行锚护。
第七伸缩油缸433包括第八伸缩部和第八固定部,第八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第八固定部上。第八伸缩部和第八固定部中的一者与第三转动架431铰接,第八伸缩部和第八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一后锚护钻臂450铰接。因此,第八伸缩部收缩时或第八伸缩部从第八固定部伸出时,第七伸缩油缸433可带动第一后锚护钻臂450围绕第一后锚护钻臂450与第三转动架431的连接处转动。且第一后锚护钻臂45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因此,第七伸缩油缸433可调节第一后锚护钻臂450的锚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一后锚护钻臂450的锚护端部可更准确的到达锚护位置。
第四钻臂托架440包括第二旋转减速机442、第四转动架441和第八伸缩油缸443。
第二旋转减速机442安装在第二滑动板422上,第二旋转减速机442的转轴的转动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第四转动架441安装在第二旋转减速机442的转轴上,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可转动地设在第四转动架441上,第二后锚护钻臂46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
第二旋转减速机442没有转动角度的限制,因此第二旋转减速机442可带动第四转动架441围绕第二旋转减速机442的转轴做大角度的旋转。且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可转动地设在第四转动架441上,从而使得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可随着第四转动架441(在第二旋转减速机442的带动下)转动。例如,第二旋转减速机442可带动第二后锚护钻臂460的锚护端部从水平方向旋转到竖直方向,从而使得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可对巷道的侧壁和顶部都进行锚护。
第八伸缩油缸443包括第九伸缩部和第九固定部,第九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第九固定部上。第九伸缩部和第九固定部中的一者与第四转动架441铰接,第九伸缩部和第九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第二后锚护钻臂460铰接。
因此,第九伸缩部收缩时或第九伸缩部从第九固定部伸出时,第八伸缩油缸443可带动第二后锚护钻臂460围绕第二后锚护钻臂460与第四转动架441的连接处转动。且第二后锚护钻臂460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前后方向。因此,第八伸缩油缸443可调节第二后锚护钻臂460的锚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第二后锚护钻臂460的锚护端部可更准确的到达锚护位置。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装置110包括第一连杆111、第二连杆112和升降伸缩油缸113。
第一连杆111设有两个,两个第一连杆111之间相互平行。两个第一连杆111的后端部与固定架120的前端部铰接,两个第一连杆111的前端部与工作平台200铰接。
第二连杆112位于第一连杆111的下方,第二连杆112设有两个,两个第二连杆112之间相互平行。两个第二连杆112的后端部与固定架120的前端部铰接,两个第二连杆112的前端部与工作平台200铰接。因此,第一连杆111、第二连杆112、工作平台200和车体100可作为一个平行四连杆升降机构。
升降伸缩油缸113包括第十固定部116和第十伸缩部117,第十伸缩部117可移动地设在第十固定部116上,第十伸缩部117和第十固定部116中的一者与第二连杆112的位于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分铰接,第十伸缩部117和第十固定部116中的另一者与车体100铰接。
当升降伸缩油缸113的第十伸缩部117收缩时,升降伸缩油缸113带动第二连杆112围绕第二连杆112的后端部与车体100的连接处向下旋转。即带动第二连杆112的前端部向下移动,使得工作平台200随着第二连杆112的前端部向下移动,从而使得工作平台200带动第一连杆111向下移动。反之,当升降伸缩油缸113的第十伸缩部117从第十固定部116向外伸出时,升降伸缩油缸113带动第二连杆112围绕第二连杆112的后端部与车体100的连接处向上旋转。即带动第二连杆112的前端部向上移动,使得工作平台200随着第二连杆112的前端部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工作平台200带动第一连杆111向上移动。在第二连杆112的转动过程中,第一连杆111随之转动保证工作平台200的上端面大体保持为一个水平面,方便工作人员站立在工作平台200的上端面上进行施工。
如图1至图3所示,升降装置110设置在车体100的前部,工作平台200和锚护装置位于车体100的前方,从而方便锚护装置到达锚护位置。图1为升降装置110将锚护装置移动至第一锚护位置时,从而使得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整体高度最低,便于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进入低高度的巷道内。图3为升降装置110将锚护装置移动至较高的锚护位置,从而便于锚护装置进行锚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连杆111和两个第二连杆112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的中部。且第一连杆111、第二连杆112和升降伸缩油缸113位于第一履带130和第二履带140之间,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的重心在前后方向方上后移,从而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行走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连接板114和第二连接板115。
两个第一连杆11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114连接,从而增加第一连杆111的结构强度,且可使得两个第一连杆111同时移动。第一连接板114也可作为工作人员的站道,便于工作人员走向工作平台200,也为工作人员施工提供空间。两个第二连杆112通过第二连接板115连接,从而增加第二连杆112的结构强度,且可使得两个第二连杆112同时移动。
如图3和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薄煤层锚杆钻车1000还包括滑移踏板210,滑移踏板210位于前锚护装置300和后锚护装置400之间。
滑移踏板210包括第一踏板211和第二踏板212。第一踏板211与工作平台200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踏板211设有两个,两个第一踏板211固定连接在工作平台200的左右两侧。第二踏板212在车体100的宽度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第一踏板211上。具体地,第二踏板212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第一踏板211上,在进行锚护工作时,将第二踏板212从第一踏板211伸出,从而增加工作人员的站立和工作空间,从而方便对低矮的巷道进行锚护。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所述车体的前部;和
锚护装置,所述锚护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以便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锚护装置在第一锚护位置和第二锚护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锚护位置位于所述第二锚护位置的下方,位于所述第一锚护位置的所述锚护装置的上沿与所述车体的下沿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
固定架,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前端部;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和
履带行走装置,所述履带行走装置包括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安装在所述固定架的两侧,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相连以便驱动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移动,所述升降装置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护装置还包括工作平台,所述锚护装置设在所述工作平台上,所述工作平台的后端部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之间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固定架的前端部铰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工作平台铰接;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固定架的前端部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工作平台铰接;和
升降伸缩油缸,所述升降伸缩油缸包括第十固定部和第十伸缩部,所述第十伸缩部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十固定部上,所述第十伸缩部和所述第十固定部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位于其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分铰接,所述第十伸缩部和所述第十固定部中的另一者与所述车体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履带和所述第二履带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履带上设有第一履带架,所述第一履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侧板、第一顶板和第一外侧板,所述第一顶板位于第一履带的上方;
所述第二履带上设有第二履带架,所述第二履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内侧板、第二顶板和第二外侧板,所述第二顶板位于第二履带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控制室,所述第一控制室的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的后部上,所述第一控制室的其余部分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和
第二控制室,所述第二控制室的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顶板的后部上,所述第二控制室的其余部分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护装置还包括前锚护装置和后锚护装置,所述前锚护装置和所述后锚护装置设在所述工作平台上,所述前锚护装置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后锚护装置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煤层锚杆钻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移踏板,所述滑移踏板位于所述前锚护装置和所述后锚护装置之间,所述滑移踏板包括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工作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踏板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踏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5082.6A CN113445911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薄煤层锚杆钻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5082.6A CN113445911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薄煤层锚杆钻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45911A true CN113445911A (zh) | 2021-09-28 |
CN113445911B CN113445911B (zh) | 2022-12-13 |
Family
ID=77817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65082.6A Active CN113445911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薄煤层锚杆钻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45911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1696488A (en) * | 1987-09-04 | 1989-03-09 | Consolidation Coal Co. | Continuous mining machine with roof supporting apparatus |
CN102278110A (zh) * | 2011-04-25 | 2011-12-14 | 马晓山 | 一种可移动升降平台两臂顶帮锚杆锚索施工钻车 |
CN102900362A (zh) * | 2012-10-16 | 2013-01-30 | 廊坊景隆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煤矿巷道用窄机身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 |
US20130305632A1 (en) * | 2012-05-18 | 2013-11-21 | Phillip Rivera, S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recting a Drilling Rig |
CN104213831A (zh) * | 2014-08-16 | 2014-12-17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集煤矿采掘、支护以及运输平行快速作业的锚杆钻车 |
CN104265166A (zh) * | 2014-09-17 | 2015-01-07 | 北京景隆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配套连续采煤机使用的八臂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 |
CN111287652A (zh) * | 2020-03-16 | 2020-06-16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液锚护控制双吊篮式两臂锚索锚杆钻车 |
CN112360340A (zh) * | 2020-12-09 | 2021-02-12 | 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自动锚杆钻车 |
CN112502616A (zh) * | 2020-07-29 | 2021-03-16 | 江苏中贵重工有限公司 | 多臂锚杆钻车 |
-
2021
- 2021-07-29 CN CN202110865082.6A patent/CN1134459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1696488A (en) * | 1987-09-04 | 1989-03-09 | Consolidation Coal Co. | Continuous mining machine with roof supporting apparatus |
CN102278110A (zh) * | 2011-04-25 | 2011-12-14 | 马晓山 | 一种可移动升降平台两臂顶帮锚杆锚索施工钻车 |
US20130305632A1 (en) * | 2012-05-18 | 2013-11-21 | Phillip Rivera, S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recting a Drilling Rig |
CN102900362A (zh) * | 2012-10-16 | 2013-01-30 | 廊坊景隆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煤矿巷道用窄机身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 |
CN104213831A (zh) * | 2014-08-16 | 2014-12-17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集煤矿采掘、支护以及运输平行快速作业的锚杆钻车 |
CN104265166A (zh) * | 2014-09-17 | 2015-01-07 | 北京景隆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配套连续采煤机使用的八臂全液压锚杆锚索钻车 |
CN111287652A (zh) * | 2020-03-16 | 2020-06-16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液锚护控制双吊篮式两臂锚索锚杆钻车 |
CN112502616A (zh) * | 2020-07-29 | 2021-03-16 | 江苏中贵重工有限公司 | 多臂锚杆钻车 |
CN112360340A (zh) * | 2020-12-09 | 2021-02-12 | 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自动锚杆钻车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贺安民等: "煤矿全自动两臂顶锚杆钻车研制", 《煤炭科学技术》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45911B (zh) | 2022-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157286B1 (en) | Conveyor belt system for a continuous mining machine | |
CN111140245B (zh) | 一种巷道智能掘支机及其快速成巷的方法 | |
CN112360340A (zh) | 一种自动锚杆钻车 | |
CN111594048A (zh) | 一种具有分体式操作平台的掩护式锚杆台车 | |
CN112727456A (zh) | 用于非稳定顶板掘锚一体机可推移锚钻平台 | |
CN113202466A (zh) | 四臂掘锚一体机 | |
CN109488352B (zh) | 一种锚杆钻车及其巷道作业方法 | |
CN113445911B (zh) | 薄煤层锚杆钻车 | |
CN113445910B (zh) | 锚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薄煤层锚杆钻车 | |
CN113833505A (zh) | 一种锚杆钻注一体机 | |
CN112012775A (zh) | 一种履带式龙门钻锚机器人 | |
CN110905406A (zh) | 一种适用于岩巷工作面施工的多功能冲击式液压钻车 | |
CN215332927U (zh) | 一种升降锚杆机装置 | |
CN112682035A (zh) | 可推移锚钻平台式非稳定顶板用掘锚一体机 | |
CN217055228U (zh) | 锚杆转载机 | |
CN214532773U (zh) | 一种煤矿用四臂锚杆转载机组 | |
CN217107014U (zh) | 一种异型断面成巷掘进机 | |
CN113202527A (zh) | 窄机身大支护断面八臂锚护钻车 | |
CN113202526A (zh) | 窄机身大支护断面八臂锚护机组及利用其的掘进方法 | |
CN218030043U (zh) | 一种掘进工作站 | |
CN212508065U (zh) | 一种具有分体式操作平台的掩护式锚杆台车 | |
CN115234233A (zh) | 掘进锚护装备 | |
CN115559718A (zh) | 多臂掘锚机及其掘进锚护方法 | |
CN113931634A (zh) | 巷道综合掘进机器人系统 | |
CN113187474A (zh) | 高收缩比掘采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