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7346A -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17346A CN113417346A CN202110741289.2A CN202110741289A CN113417346A CN 113417346 A CN113417346 A CN 113417346A CN 202110741289 A CN202110741289 A CN 202110741289A CN 113417346 A CN113417346 A CN 1134173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bin
- water tank
- clean water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0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2326 Felis c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3 craw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4 precipi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1 wate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1—Dedicated additional structures, interposed or parallel to the sewer system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5—Accessories, e.g. flow regulators or cleaning devi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5—Accessories, e.g. flow regulators or cleaning devices
- E03F5/108—Cleaning devices providing a flushing surg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4—Devices for separating liquid or solid substances from sewage, e.g. sand or sludge traps, rakes or grat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7/00—Other installations or implements for operating sewer systems, e.g.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stoppage; Emptying cesspoo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该系统包括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通过第一过滤管和第二过滤管将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连通,第一沉淀仓连接有排水沟,清水池中下部还设有补水管,清水池内还设有多个水泵,且每个水泵分别通过引出水管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且连接至厕所用水处的引出水管上还设有增压泵,绿化用水处的供水由埋设在土壤中的湿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启停;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的供水由PM2.5、PM10浓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启停。本发明能对水资源进行过滤,且使得水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自动化,也提高了智能化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资源再利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背景技术
虽然水资源总量很大,但由于空间及时间上分布不均,而且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水资源也成为了紧缺资源,采取节水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很有必要,其中,合理有效利用雨水是一种有效的水资源利用手段。
而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由于没有相应的水资源收集利用装置,雨水、施工废水等水资源被直接排入地下的市政排水管道,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水资源流失浪费的同时,还给市政排水系统增加负担。同时,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进行混凝土养护、砂浆搅拌、道路冲洗等,如果直接使用市政给水,用水量大,占用市政给水资源,同时施工现场用水不及时处理影响施工。因此急需设计一种用于施工现场的雨水、施工用水回收系统,将雨水和施工用水回收起来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且能对雨水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系统的工作,清淤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包括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所述第一沉淀仓连接有排水沟,所述第一沉淀仓和第二沉淀仓之间设有第一隔墙,所述清水池和第二沉淀仓之间设有第二隔墙,所述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内分别设有第一过滤管和第二过滤管,通过第一过滤管和第二过滤管将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中下部还设有能够使得清水池中的水位始终维持一定高度的补水管,所述清水池内还设有多个水泵,且每个水泵分别通过引出水管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且连接至厕所用水处的引出水管上还设有增压泵,所述绿化用水处的供水由埋设在土壤中的湿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启停;所述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的供水由PM2.5、PM10浓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启停。
作为优选方案,多根第一过滤管纵向间隔设置在第一隔墙内,所述第一过滤管的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一沉淀仓和第二沉淀仓,且位于第一沉淀仓内的第一过滤管高于位于第二沉淀仓内的第一过滤管。
作为优选方案,多根第二过滤管纵向间隔设置在第二隔墙内,所述第二过滤管的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且位于第二沉淀仓内的第二过滤管高于位于清水池内的第二过滤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滤管和第二过滤管内填充有过滤毛刷和砂石过滤袋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的底部通过管路连通,且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与管路之间设有开关,所述第一沉淀仓的底部位置低于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的底部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的底部均成倒锥形,所述第一沉淀仓的底部还设有清淤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和清水池内均设有钢爬梯,所述清水池的顶部为混凝土盖板,且混凝土盖板开设有检修门,所述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盖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沉淀仓上还设有第一溢水管,且第一溢水管高于排水沟。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如上所述的工程雨水回收系统的工作、清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雨水通过排水沟流入第一沉淀仓,待第一沉淀仓的水位到达第一隔墙的相应高度后,通过第一过滤管过滤后流入第二沉淀仓,待第二沉淀仓的水位到达第二隔墙的相应高度后,通过第二过滤管过滤后流入清水池,然后分别通过相应的引出水管将清水池中的水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当清水池中的水位低于补水管的高度时,补水管连接的自动补水装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补充至补水管高度;
当需要对工程雨水回收系统进行清淤时,打开清水池、第二沉淀仓以及第一沉淀仓底部的开关,将泥浆泵放入清淤坑中,且通过泥浆泵以及连接的管路将清水池、第二沉淀仓中的水排入外界,当清水池、第二沉淀仓中的水完全排空时,进入清水池、第二沉淀仓对内部进行清洗,并通过泥浆泵再次将污水排出,对清水池、第二沉淀仓多次冲洗后,最后对第一沉淀仓进行冲洗,并将污水排出仓外。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沉淀仓、第二沉淀仓以及清水池清理干净后,通过补水管将清水池的水位补充至相应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设置清水池和沉淀仓使得雨水、施工用水等能够通过排水沟被收集,并且通过沉淀仓以及过滤墙能对水资源进行过滤,清水池中的水通过水泵和引出水管能提供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等多个场合,且配合湿度传感器、PM2.5、PM10浓度传感器的使用,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实现自动化,也提高了智能化程度;另外,本发明通过在清水池上设置补水管使得雨水资源或者施工用水资源不足时也能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第一沉淀仓;11、排水沟12、溢水管;13、清淤坑;14、第一隔墙;15、第一过滤管;16、过滤毛刷;2、第二沉淀仓;21、第二过滤管;22、第二隔墙;23、砂石过滤袋;3、清水池;31、检修门;32、补水管;33、水泵;34、引出水管;35、增压泵;4、钢爬梯;5、可开启盖板;6、混凝土盖板;7、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包括清水池3以及至少一个沉淀仓,所述清水池3和沉淀仓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沉淀仓连接有排水沟11,所述沉淀仓上还设有第一溢水管12,且第一溢水管12高于排水沟11;溢水管的设置能够使得在雨水资源较丰富的时间段,及时将沉淀仓中的水排出,避免较多的污水对清水池中的水造成污染;所述清水池3与沉淀仓之间还设有对沉淀仓渗透至清水池的水进行过滤的过滤墙,所述清水池3中下部还设有能够使得清水池3中的水位始终维持在一定高度的补水管32,所述清水池3内还设有多个水泵33,且每个水泵分别通过引出水管34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且连接至厕所用水处的引出水管34上还设有增压泵35,所述绿化用水处的供水由埋设在土壤中的湿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33启停;所述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的供水由PM2.5、PM10浓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33启停。本发明中通过传感器与相应水泵相配合控制的方式,能够使得供水自动化,且实现按需供水,更加智能,减少浪费。
其中,补水管与供水管道相连,且补水管上设有开关,所述清水池内设有水位传感器,通过水位传感器的信号来打开或关闭补水管上的开关,实现清水的自动补充,使得回收系统在雨水资源不足或者施工废水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给工地正常提供水资源。
所述沉淀仓包括相邻设置且连通的第一沉淀仓1和第二沉淀仓2,所述第一沉淀仓1与第二沉淀仓2之间设有第一隔墙14,所述第一隔墙14内纵向间隔设有多根第一过滤管15,所述第一过滤管15的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一沉淀仓1和第二沉淀仓2,且位于第一沉淀仓1内的第一过滤管15高于位于第二沉淀仓2内的第一过滤管15。
所述第二沉淀仓2与清水池3之间的过滤墙为第二隔墙22,所述第二隔墙22内纵向间隔设有多根第二过滤管21,所述第二过滤管21的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且位于第二沉淀仓2内的第二过滤管21高于位于清水池3内的第二过滤管21。
所述第一过滤管15和第二过滤管21内填充有过滤毛刷16和砂石过滤袋23的一种或多种。
从第一沉淀仓流入第二沉淀仓的管口以及从第二沉淀仓流入清水池的管口均设置在较高位置,给雨水或者施工用水中的泥沙的自然沉降提供了充分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过滤效果,同时通过在第一过滤管和第二过滤管中设置过滤物,进一步提高水质,通过自然沉降及两道过滤保证了清水池里水质较好,能满足施工场所的大部分使用环境,使用范围更广。
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的底部通过管路7连通,且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与管路7之间设有开关,所述第一沉淀仓1的底部位置低于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的底部位置。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的底部均成倒锥形,倒锥形的底部有利于淤泥、污染物等聚集,便于清理;所述第一沉淀仓1的底部还设有清淤坑13。
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内均设有钢爬梯4,所述清水池3的顶部为混凝土盖板6,且混凝土盖板6开设有检修门31,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盖板5。通过刚爬梯、可开启的盖板或者检修门、使得维护人员能够进入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或者清水池的内部,便于内部的清洁工作。
本发明所述的工程雨水回收系统的工作、清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雨水通过排水沟11流入第一沉淀仓1,待第一沉淀仓1的水位到达第一隔墙14的相应高度后,通过第一过滤管15过滤后流入第二沉淀仓2,待第二沉淀仓2的水位到达第二隔墙22的相应高度后,通过第二过滤管21过滤后流入清水池3,然后分别通过相应的引出水管34将清水池中的水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当清水池3中的水位低于补水管32的高度时,补水管32连接的自动补水装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补充至补水管32高度;
当需要对工程雨水回收系统进行清淤时,打开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以及第一沉淀仓1底部的开关,将泥浆泵放入清淤坑13中,且通过泥浆泵以及连接的管路将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中的水排入外界,当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中的水完全排空时,进入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对内部进行清洗,并通过泥浆泵再次将污水排出,对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多次冲洗后,最后对第一沉淀仓1进行冲洗,并将污水排出仓外。
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以及清水池3清理干净后,通过补水管32将清水池3的水位补充至相应高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所述第一沉淀仓(1)连接有排水沟(11),所述第一沉淀仓(1)和第二沉淀仓(2)之间设有第一隔墙(14),所述清水池(3)和第二沉淀仓(2)之间设有第二隔墙(22),所述第一隔墙(14)和第二隔墙(22)内分别设有第一过滤管(15)和第二过滤管(21),通过第一过滤管(15)和第二过滤管(21)将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连通,所述清水池(3)中下部还设有能够使得清水池(3)中的水位始终维持一定高度的补水管(32),所述清水池(3)内还设有多个水泵(33),且每个水泵分别通过引出水管(34)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且连接至厕所用水处的引出水管(34)上还设有增压泵(35),所述绿化用水处的供水由埋设在土壤中的湿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33)启停;所述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的供水由PM2.5、PM10浓度传感器控制相应的水泵(33)启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根第一过滤管(15)纵向间隔设置在第一隔墙(14)内,所述第一过滤管(15)的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一沉淀仓(1)和第二沉淀仓(2),且位于第一沉淀仓(1)内的第一过滤管(15)高于位于第二沉淀仓(2)内的第一过滤管(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根第二过滤管(21)纵向间隔设置在第二隔墙(22)内,所述第二过滤管(21)的两端分别延伸入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且位于第二沉淀仓(2)内的第二过滤管(21)高于位于清水池(3)内的第二过滤管(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管(15)和第二过滤管(21)内填充有过滤毛刷(16)和砂石过滤袋(23)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的底部通过管路(7)连通,且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与管路(7)之间设有开关,所述第一沉淀仓(1)的底部位置低于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的底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的底部均成倒锥形,所述第一沉淀仓(1)的底部还设有清淤坑(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和清水池(3)内均设有钢爬梯(4),所述清水池(3)的顶部为混凝土盖板(6),且混凝土盖板(6)开设有检修门(31),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盖板(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仓上还设有第一溢水管(12),且第一溢水管(12)高于排水沟(11)。
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工程雨水回收系统的工作、清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雨水通过排水沟(11)流入第一沉淀仓(1),待第一沉淀仓(1)的水位到达第一隔墙(14)的相应高度后,通过第一过滤管(15)过滤后流入第二沉淀仓(2),待第二沉淀仓(2)的水位到达第二隔墙(22)的相应高度后,通过第二过滤管(21)过滤后流入清水池(3),然后分别通过相应的引出水管(34)将清水池中的水连接至养护用水处、绿化用水处、厕所用水处以及围墙、外架喷淋用水处,当清水池(3)中的水位低于补水管(32)的高度时,补水管(32)连接的自动补水装置将清水池中的水补充至补水管(32)高度;
当需要对工程雨水回收系统进行清淤时,打开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以及第一沉淀仓(1)底部的开关,将泥浆泵放入清淤坑(13)中,且通过泥浆泵以及连接的管路将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中的水排入外界,当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中的水完全排空时,进入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对内部进行清洗,并通过泥浆泵再次将污水排出,对清水池(3)、第二沉淀仓(2)多次冲洗后,最后对第一沉淀仓(1)进行冲洗,并将污水排出仓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程雨水回收系统的工作、清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仓(1)、第二沉淀仓(2)以及清水池(3)清理干净后,通过补水管(32)将清水池(3)的水位补充至相应高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41289.2A CN113417346A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41289.2A CN113417346A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17346A true CN113417346A (zh) | 2021-09-21 |
Family
ID=77717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41289.2A Pending CN113417346A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17346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8783A (ja) * | 2000-04-07 | 2001-10-19 | Toto Ltd | 洗浄タンク |
CN103224298A (zh) * | 2013-05-03 | 2013-07-31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施工现场污水沉淀净化处理、回收利用方法 |
CN106958280A (zh) * | 2017-04-26 | 2017-07-1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自动收集就地利用系统 |
CN207079704U (zh) * | 2017-04-19 | 2018-03-09 | 成都派尔排水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雨水收集的分流弃流过滤一体化设备 |
CN211690703U (zh) * | 2019-12-20 | 2020-10-16 | 广州怀特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雨水沉淀与市政二次供水系统上水装置 |
CN112807846A (zh) * | 2021-02-02 | 2021-05-18 |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处理施工车辆清洗污水的系统 |
-
2021
- 2021-06-30 CN CN202110741289.2A patent/CN11341734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8783A (ja) * | 2000-04-07 | 2001-10-19 | Toto Ltd | 洗浄タンク |
CN103224298A (zh) * | 2013-05-03 | 2013-07-31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施工现场污水沉淀净化处理、回收利用方法 |
CN207079704U (zh) * | 2017-04-19 | 2018-03-09 | 成都派尔排水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雨水收集的分流弃流过滤一体化设备 |
CN106958280A (zh) * | 2017-04-26 | 2017-07-1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自动收集就地利用系统 |
CN211690703U (zh) * | 2019-12-20 | 2020-10-16 | 广州怀特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雨水沉淀与市政二次供水系统上水装置 |
CN112807846A (zh) * | 2021-02-02 | 2021-05-18 |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处理施工车辆清洗污水的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25545B (zh) |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 |
CN108797756A (zh) |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 |
CN211200624U (zh) | 一种城市公园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系统 | |
CN114751602A (zh) | 一种生活社区集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206109974U (zh) | 一种桥梁排水系统 | |
CN105709465A (zh) | 螺旋竖流沉淀池及应用该沉淀池的雨水和洗车水处理系统 | |
CN205475588U (zh) |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 |
CN205839923U (zh) | 一种新型智能网格雨洪管理系统 | |
CN114991253A (zh) | 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 |
CN207277526U (zh) | 一种模块化组装的雨水深度过滤池和过滤装置 | |
CN205475587U (zh) |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处理系统 | |
CN211597025U (zh) | 一种地下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 |
KR101208694B1 (ko) | 우수의 여과장치 | |
CN113187022A (zh) | 一种雨水收集排放生态系统 | |
CN214994272U (zh) | 一种农村雨水收集装置 | |
CN115653065B (zh) | 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及控制方法、集成控制箱 | |
CN113417346A (zh) | 一种工程雨水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清淤方法 | |
CN117797553A (zh) | 装配式沉砂装置、带有沉砂装置的集雨桶及其集雨方法 | |
CN113187164B (zh) | 一种公共建筑冷却塔综合节水一体化设备 | |
CN113716719B (zh) | 雨水再利用型雨水井结构 | |
CN2585852Y (zh) | 全自动一体化净水装置 | |
CN218757721U (zh) | 一种市政施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210315775U (zh) | 一体化雨水收集利用成套设备 | |
CN113931253A (zh) | 一种带有收集结构的雨水及污水综合回收利用的方法 | |
CN210331937U (zh) | 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