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6590A - 通过光学追踪切割和压接点压接编织丝线来制造轮胎的胎圈芯线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过光学追踪切割和压接点压接编织丝线来制造轮胎的胎圈芯线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6590A
CN113226590A CN201980086003.2A CN201980086003A CN113226590A CN 113226590 A CN113226590 A CN 113226590A CN 201980086003 A CN201980086003 A CN 201980086003A CN 113226590 A CN113226590 A CN 113226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ided
end section
end sections
annular body
spacer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60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6590B (zh
Inventor
L·贝利乌
D·奈迈辛
C·阿米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Original Assigne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filed Critical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FR2019/05313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136323A1/fr
Publication of CN113226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6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6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1/00Cuttin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2030/487Forming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the b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的设备(1),所述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旨在增强充气轮胎,所述设备(1)具有组装站(10),所述组装站(10)首先旨在接收具有中心轴线(Z3)的编织环形体(3),所述编织环形体(3)包括编织丝线(4),所述编织丝线(4)沿纵向方向从第一端部部段(5)延伸至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以螺旋线圈(7)进行交织,所述组装站(10)其次旨在将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集合在一起并使它们彼此连接,所述设备包括允许自动调节所述编织环形体相对于所述组装站的位置的定位系统(20),所述定位系统(20)为此目的包括:驱动单元(30),其用于使所述编织环形体(3)相对于所述组装站(10)进行移动;间隔单元(40),其用于使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通过弹性变形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以及端部部段传感器(60),其用于检测突出的端部部段(5、6)从追踪点(O60)经过。

Description

通过光学追踪切割和压接点压接编织丝线来制造轮胎的胎圈 芯线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强胎圈芯线的制造领域,所述增强胎圈芯线旨在增强轮胎,特别是充气轮胎,以将这样的轮胎保持在轮辋上。
背景技术
以已知的方式,胎圈芯线是由刚性材料(通常是金属)制成的环形元件,其可以是由多个交织线股制成的丝线。
因此,当制造胎圈芯线时,已知的是设置编织步骤,在该编织步骤中将编织丝线以螺旋线圈围绕本身闭合成环的芯线进行缠绕,以形成编织环形体,之后使用例如压接套管将所述编织丝线的端部固定在一起,以提供形成胎圈芯线的环形元件形式的内聚编织环形体。
为此目的,需要进行切割操作以调节编织丝线的端部的长度,之后将压接套管置于所述端部。
这些操作有时是精细的,这会使它们相对缓慢并且难以从一根胎圈芯线到下一根胎圈芯线进行复制。
此外,套管可能未恰当地定位在编织丝线的端部上,这会导致胎圈芯线的报废以及随之而来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缺点,并且提出一种制造设备,其使得能够快速、可靠、精确且可重复地制成胎圈芯线元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用一种用于制造环形胎圈芯线元件的设备来实现的,所述环形胎圈芯线元件旨在增强轮胎,特别是充气轮胎,所述设备包括组装站,所述组装站一方面布置为接收编织环形体,所述编织环形体包括至少一根被称为“编织丝线”的丝线,所述编织丝线沿纵向从第一端部部段延伸至第二端部部段并且以螺旋线圈围绕母线且沿着所述母线进行交织,所述母线围绕作为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的主轴线形成环,所述组装站另一方面布置为将所述第一端部部段接合并固定至所述第二端部部段从而使得所述编织环形体形成内聚的环形胎圈芯线元件,所述设备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自动调节所述编织环形体相对于所述组装站的位置的定位系统,所述定位系统为此目的包括:
-驱动单元,其布置为使所述编织环形体相对于所述组装站进行移动,
-间隔单元,其布置为使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所述第二端部部段通过弹性变形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称为“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的其余部分突出,并且在通过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编织环形体进行移动时保持所述端部部段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突出,
-端部部段传感器,其布置为检测所考虑的突出的端部部段在追踪点处的存在或经过,所述追踪点由所述端部部段传感器限定并且提供相对于所述组装站的已知参考。
有利地,本发明使得能够自动、可靠且可重复地追踪编织环形体在组装设备的参考系中的位置,而且不会损坏所述编织环形体。
因此,组装所需的所有后续操作,特别是用于调节端部部段的长度的切割操作,然后是对所述端部部段的固定操作(在该情况中优选通过定位和压接套管来进行),可以在良好受控的条件下快速且自动地进行,同时确保低报废率,从而显著改善胎圈芯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在仅以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方式给出的如下描述和附图中更详细地阐述了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制造设备的整体立体图。
图2为构成图1中设备的一部分的子组件的详细立体图,其包括光纤传感器。
图3为由图1设备中的第一光纤传感器检测端部部段的详细俯视图。
图4为图3中设备沿着含有第一光纤传感器的检测束的切割平面呈现的详细横截面图。
图5为图3中设备的详细横截面图,其首先示出属于第一组间隔构件的叶片间隔构件,其次是属于第二组间隔构件的保持指状件间隔构件,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旨在使编织丝线的端部部段远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移动以使所述端部部段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突出,从而使得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所述端部部段,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旨在在驱动单元使所述编织环形体移动并定位在切割工具和/或接合工具的前面时保持所述端部部段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突出。
图6为第一组间隔构件在接合端部部段之前相对于编织环形体处于起始位置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为编织环形体在对应于图6的状态时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8为第一组间隔构件起作用的示意性俯视图,所述间隔构件用于捕获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并使所述部段远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移动。
图9为编织环形体在对应于图8的状态时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0为在使用端部部段传感器检测端部部段的第一搜索阶段期间通过驱动单元使编织环形体进行移动(在该情况中进行方位角旋转)的示意性俯视图,与此同时突出的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由形成第一组间隔构件的叶片滑动地支撑。
图11为编织环形体在对应于图10的状态时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2为形成第二组间隔构件的保持指状件起作用的示意性俯视图,所述保持指状件在由第一组间隔构件产生的空间中定位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与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
图13为与图12对应的编织环形体在第二组间隔构件的插入过程中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4为压靠于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的第二组间隔构件进行二次展开的示意性俯视图,在该情况中通过成角度地打开保持指状件来进行所述二次展开,然后第一组间隔构件(即叶片)缩入,于是所述叶片由所述保持指状件取代。
图15为端部部段通过第二组间隔构件(在该情况中为保持指状件)的支撑作用而保持突出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所述保持指状件根据图14所示的状态展开。
图16为切割操作的示意性俯视图,所述切割操作用于在编织环形体已恰当地定位在切割工具的前面时调节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的长度,同时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仍由间隔单元(在该情况中由形成第二组间隔构件的保持指状件)保持。
图17为图16中的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8为缩入脱离编织环形体的示意性俯视图,其中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仍由第二组间隔构件保持,以使得定位系统能够切换接合工具和切割工具,从而代替切割工具将接合工具定位成接收编织环形体。
图19为图18中的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0为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的接合操作的示意性俯视图,在该情况中通过压接套管来进行所述接合操作,同时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仍由间隔单元(在该情况中由形成第二组间隔构件的保持指状件)保持。
图21为图20中的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2为装配有套管的编织丝线从接合工具脱离并且等待套管存在检查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3为使用第二光纤传感器检测编织环形体上是否存在压接套管的详细俯视图,以确保在接合操作之后获得的环形胎圈芯线元件的一致性。
图24为根据本发明获得的环形胎圈芯线元件的局部立体图,其是在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以及结合所述部段的套管通过弹性恢复已返回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之后获得的。
图25为编织环形体的径向内表面的示意图,其示出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的交叉,所述交叉通过利用间隔单元使所述端部部段突出来获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的设备1。
这种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旨在增强轮胎,特别是充气轮胎。
举例而言,旨在将所述充气轮胎保持在轮辋上的这些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可以被设计成用于尺寸(在该情况中特别为轮辋的直径,与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相对应)在13英寸和24英寸之间的充气轮胎。本发明自然适用于制造为私人乘用车辆的充气轮胎(其尤其具有上述尺寸)设计的胎圈芯线2,但也适用于制造旨在用于重型货物车辆或土木工程机械的充气轮胎的胎圈芯线。
本设备包括组装站10。
该组装站10旨在接收包括至少一根被称为“编织丝线”4的丝线的编织环形体3,所述编织丝线沿纵向从第一端部部段5延伸至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以螺旋线圈7围绕母线L8且沿着所述母线L8进行交织,所述母线L8围绕作为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的主轴线形成环,优选圆形环。
编织丝线4优选为金属丝线。在一个变体形式中,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编织丝线4可以由以下材料制成:任何具有足够高的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的合适材料,尤其是合适的聚合物材料,或合适的聚合物材料混合物,或复合的金属/聚合物材料。
编织丝线4可以优选地具有在1.20mm和3.5mm之间,例如1.30mm、1.55mm、1.75mm、2.00mm或3.00mm的截面直径。
编织丝线4可以在先前的编织步骤过程中形成,在此期间形成螺旋线圈7以获得编织环形体3。
有利地,编织丝线4连续地(即作为单一部分)从螺旋线圈7之前的第一端部部段5延伸至螺旋线圈7之后的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所述编织丝线4围绕中心轴线Z3进行多个完整的方位角转圈,每完成一圈将所述编织丝线4的截面添加至编织环形体3的总截面。
实际上,在图1、图3、图23、图24和图25中使用混合线示出的母线L8可以优选地体现为自身围绕主轴线Z3闭合成环(优选圆形环)的芯线8。
所述芯线8有利地形成编织支撑件,编织丝线4以螺旋线圈7围绕所述编织支撑件并沿着所述编织支撑件进行缠绕,如上所述。
所述芯线8可以是单线股的,即由单一的实心芯丝线形成,或者在变体形式中,其可以是多线股的,即由多根交织的芯丝线形成。
芯线8或芯丝线可以由足够刚性且拉伸强度大于预定阈值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
优选地,芯线8或芯丝线由金属(例如钢)制成。
在一个变体形式中,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另一种材料,例如合适的聚合物,或合适的聚合物混合物,或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
按照惯例,第一端部部段5可以被称为“钩状部”5,第二端部部段6可以被称为“自由丝线6”。
实际上,如清楚地在图1、图3、图6、图8、图10、图12和图14中所示,第一端部部段5优选地具有弯曲部9,所述弯曲部9优选地形成80°和120°之间的角度,从而使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具有钩状形状。
除了其它优点之外,这种钩状形状还使得在螺旋线圈7之前形成富余编织丝线部段的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能够在编织操作开始时稳定地抵靠芯线8,这有利于通过围绕芯线8进行螺旋缠绕来使编织丝线4的在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之后形成所述螺旋线圈7的部分成形。
类似地,第二端部端段6也是编织丝线4的富余部段,其延伸超过螺旋线圈7并且用于完成编织操作,使得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形成编织丝线4的自由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组装站10还布置为将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接合并固定在一起,以确保编织环形体3内聚成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
为此目的,组装站10优选地包括接合工具11,如示意性地在图19、图20、图21和图22中所示。
理论上,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类型的接合工具11,例如焊接接合工具。
然而,更优选地,组装站10包括通过将套管14压接到编织丝线4上而在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之间形成接合的压接接合工具11,所述套管14将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彼此接合并固定在一起,如在图22、图23和图24中所示。
为此目的,接合工具11可以具有压接夹具,所述压接夹具布置为通过塑性变形将套管14施加并闭合在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上。
根据优选的变体实施方案,组装站10具有切割工具12,所述切割工具12布置为通过在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处切割编织丝线4来调节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的相应长度,如在图16中所示。
切割工具12通常可以具有钳口,所述钳口形成切割端部部段5、6的切割钳。
接合工具11则可以优选地布置为在通过切割工具12调节所述端部部段5、6的长度之后将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接合并固定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设备1包括用于自动调节编织环形体3相对于组装站10的位置的定位系统20,所述定位系统20为此目的包括:
-驱动单元30,其布置为使所述编织环形体3相对于所述组装站10进行移动,
-间隔单元40,其布置为使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通过弹性变形从所述编织环形体3的称为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其余部分突出,并且在通过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编织环形体3进行移动M30时保持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从所述编织环形体3A突出,
-端部部段传感器60,其布置为检测所考虑的突出端部部段5、6在追踪点O60处的存在或经过,所述追踪点O60由所述端部部段传感器60限定并且提供相对于所述组装站10的已知参考。
由端部部段传感器60的布置所决定的追踪点O60位于第一端部部段5或第二端部部段6的预期路径上。
所考虑的端部部段5、6的预期路径通过经由间隔单元40引起的所述端部部段5、6的突出以及在必要时经由驱动单元30进行的受制互补性位移移动M30(更具体地为第一方位角旋转移动阶段M30_A,如下详述)而产生。
为了便于布置,至少在执行旨在检测端部部段5、6的移动的过程中,端部部段传感器60以及追踪点O60可以分布在附属于设备1的参考系中的固定位置,以使得机动化间隔单元40和驱动单元30使端部部段5、6产生相应的移动,更通常地使编织环形体3产生移动,其具有使所述端部部段5、6相对于端部部段传感器60移动的效果。
检测端部部段5、6在追踪点O60处的存在有利地对应于基准点(或“原点”),所述基准点使得可以从一个编织环形体3到下一个编织环形体可重复地精确确定编织环形体3在与设备1相关联的参考系中的位置,因此更具体地精确确定所述编织环形体3在与组装站10相关联的参考系中的位置。
这使得在完全受控的条件下,切割操作和随后的接合操作能够精确且自动地进行,并且使得一系列编织环形体能够在设备1内重复加工,每个编织环形体3依次定位在设备1上,其中所述编织环形体3由定位系统20自动设置和定位然后再进行切割操作(如有需要)和之后的接合操作,从而转变成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
有利地,端部部段5、6的突出使得所述端部部段5、6能够远离由重叠的螺旋线圈7形成的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表面移动,更具体地使得所述端部部段5、6与由所述端部部段5、6最初抵靠的编织环形体的所述主体3A的表面分开,以使得端部部段传感器60能够将端部部段5、6与编织环形体3的其余部分(特别是编织环形体的所述主体3A)区分开。
优选地,由间隔单元的作用引起的端部部段5、6的弯曲是严格弹性的,因为在编织丝线4中由该作用产生的应力不超过构成编织丝线4的材料的0.2%残留伸长的弹性极限(通常表示为“Rp0.2”),以免引起端部部段5、6的永久变形,从而使得所述端部部段5、6在接合操作后能够抵靠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进行弹性恢复。
此外,有利地使端部部段5、6同时突出,以使得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在交叉点13处彼此交叉,所述交叉点13由于端部部段5、6在间隔单元40的作用下弹性弯曲而偏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
更优选地,端部部段5、6优选地通过间隔单元40朝向芯线3的内侧(即朝向中心轴线Z3)弯曲,使得在垂直于中心轴线Z3的投影平面中,与由螺旋线圈7形成的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径向内表面相比,由突出产生的交叉点13沿径向更靠近所述中心轴线Z3。
该选择尤其使得随后能够将套管14定位在编织环形体3的径向内面上,如特别在图24中所示,这样防止套管14在运行时引起充气轮胎的增强帘布层(更具体地为所述充气轮胎的胎体帘布层)由于磨耗而过早磨损。
实际上,切割操作和之后的接合操作必须在围绕中心轴线Z3的方位角上测量的角扇区内进行,所述角扇区含有交叉点13并且优选地基本上或精确地以交叉点13为中心。
现在,间隔单元40和驱动单元30有利地使得端部部段5、6能够采用从一个编织环形体3到下一个编织环形体基本上可重复的突出状态,从而确保一方面沿着端部部段5、6(以便使得所述端部部段能够被端部部段传感器60检测到)以及另一方面相对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可重复地定位交叉点13。
因此,当传感器60检测到端部部段5、6经过追踪点O60时,则知晓交叉点13相对于所述追踪点60处于足够精确的空间间隔中,从而使得能够使用该追踪点60作为参考来相对于切割工具12和/或相对于组装站10的接合工具11定位编织环形体3。
当然,定位系统20可以包括控制单元21,优选电子控制单元,以自动控制和协调间隔单元40、端部部段传感器60和驱动单元30。
优选地,驱动单元30布置为驱动编织环形体3围绕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进行方位角旋转。
这种布置尤其使得驱动单元30稳定且紧凑。
特别地,这种布置有利地使得间隔单元40能够相对于中心轴线Z3布置在编织环形体3的径向外侧的空间中,这使得所述间隔单元40能够作用于编织环形体3,更具体地通过径向外部接近来作用于端部部段5、6,同时包含在由围绕中心轴线Z3的编织环形体3限定的周界内的径向内部空间可以包含组装站10,更具体地包含切割工具12和/或接合工具11,如在图1中所示。
为了简化描述,由驱动单元30限定的方位角旋转的中心轴线被认为与包含在所述驱动单元30内的编织环形体3的中心轴线Z3相同。
优选地,为了增强稳定性和紧凑性,驱动单元30布置为使得编织环形体3(更具体地为其母线L8)水平地或基本上水平地布置并且被驱动进行平的方位角旋转移动M 30,中心轴线Z3为竖直的或基本竖直的,例如从竖直倾斜0度和10度之间的角度。
当然,驱动单元30可以包括任何构件,所述构件旨在接收编织环形体3并且在相对于设备1(更具体地相对于组装站10)的预定受制路径上保持和引导所述编织环形体3,所述预定受制路径在该情况中优选位于包含母线L8的基本水平的平面中。
举例而言,驱动单元30可包括如在图1中所示的机动化辊31,所述机动化辊31与支撑辊32配合以夹住编织环形体3并通过摩擦驱动所述编织环形体围绕其中心轴线Z3进行方位角旋转。
驱动单元30还可以具有接收和引导杆33(其可能辅以辊),在所述编织环形体3定位在设备1上时所述接收和引导杆33使得编织环形体3能够以中心轴线Z3为中心,并且在由驱动单元30提供的路径上引导所述编织环形体,在该情况中特别是引导编织环形体3围绕其中心轴线Z30进行方位角旋转。
优选地,间隔单元40具有至少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优选叶片41、42,所述叶片41、42安装为能够相对于驱动单元30移动,以便捕获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通过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相对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弹性弯曲而使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移动进入相对于编织环形体的所述主体3A的突出状态,如在图3、图4、图8和图9中所示。
因此,有利地受控制单元21控制的该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可以将端部部段5、6中的每一者从被称为“闲置状态”的第一初始状态切换到被称为“突出状态”的第二状态,在所述闲置状态时所考虑的端部部段5、6(更通常地为两个端部部段5、6中的每一者)靠近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优选部分地压靠于编织环形体的所述主体3A,在所述突出状态时所述端部部段5、6(更通常地为两个端部部段5、6)比在闲置状态时更远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
优选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还布置为至少在移动M30的整个第一阶段M30_A中保持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所述第一阶段M30_A为搜索移动阶段M30_A,在此期间定位系统20使编织环形体3移动以使得突出的端部部段6经过追踪点O60,从而设定基准点,如在图10中所示。
该第一移动阶段M30_A优选为编织环形体3围绕其中心轴线Z3的方位角旋转。
更优选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具有:第一叶片41或“钩状叶片”41,其布置为作用于第一端部部段5;以及第二叶片42或“自由丝线叶片”42,其布置为作用于第二端部部段6。
为了简化描述,第一组间隔构件可以在下文中被认为是叶片41、42。
叶片41、42可以具有能够起到端部部段5、6的导向器作用的任何形状。
因此,优选地,被称为“钩状叶片”41的第一叶片41布置为接合第一端部部段5,从而在所述钩状部5的弯曲部9的弯处形成钩状部5。
为此目的,第一叶片41可以具有桨叶47,所述桨叶47优选为平的且基本上垂直于中心轴线Z3,其可插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下表面与钩状部5之间并被接合在所述钩状部5的弯处,如在图3中所示。
所述桨叶47的与弯曲部9的弯处接触的前边缘48在投影到垂直于中心轴线Z3的平面上时可以具有弯曲轮廓,其曲率具有与编织环形体3的母线L8(因此在该情况中为相对于中心轴线Z3的凹曲率)相同的符号。
这种曲率有利地使得第一叶片41能够在编织环形体3的方位角旋转移动M30、M30_A期间保持与钩状部5接合并且保持所述钩状部5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同时所述第一叶片41在编织环形体的这种移动期间优选地保持静止。
钩状部5的弯曲部9尤其可以沿着叶片47的弯曲前边缘48自由滑动,而且没有从第一叶片41脱离的风险。
优选地,被称为“自由丝线叶片”42的第二叶片42可以具有凸缘43,如在图1、图4和图5中所示,所述凸缘43优选为平的并且垂直于中心轴线Z3,其可以插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上表面与自由丝线6之间。
根据为螺旋线圈7选择的缠绕方向,第一端部部段5与所述线圈7的附接点可以在编织环形体3的上部,而第二端部部段6的附接点在所述编织环形体3的下部,如特别在图1和图25中所示,或相反。当然要相应地改变叶片41、42(更通常地为间隔单元40)的布置。
第二叶片42的凸缘43之后可以是斜道44,所述斜道44用作楔子以随着叶片42前进而增加自由丝线6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逐渐提升自由丝线6。
自由丝线叶片42还可以具有与斜道44对齐设置的例如位于槽46底部的止动件45,所述止动件45可以优选地形成基本上垂直于中心轴线Z3的平台,因此在该情况中基本上是水平的。
在自由丝线6楔入抵靠于所述止动件45时,第二叶片42横向于编织环形体3的持续移动使得自由丝线6能够弯曲到期望的突出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在该情况中为叶片41、42)优选地布置为首先将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分开,然后在搜索移动M30_A(在该情况中为方位角旋转)期间保持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突出,所述搜索移动M30_A通过驱动单元30而产生且其幅度至少为使端部部段传感器60检测到端部部段6所需的幅度(在该情况中为偏转角幅度)。
为此目的,叶片41、42有利地布置为使得端部部段5、6能够在所述叶片41上滑动,而且不会与其脱离接触,从而可伴有编织环形体3的移动M30、M30_A。
根据一个可行的优选实施方案,除了上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之外,间隔单元40还具有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优选保持指状件51、52,它们不同于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并且安装为能够相对于驱动单元30移动,以便在通过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使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处于突出状态时接合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从而为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提供支撑,使得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能够保持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
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可以优选地包括:第一保持指状件51,其旨在与第一端部部段5(钩状部)配合;以及第二保持指状件52,其不同于第一保持指状件,并且旨在与第二端部部段6(自由丝线)配合。
为了简化描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可以在下文中被认为是保持指状件51、52。
优选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在该情况中为叶片41、42)是可缩入的,因此在第二组间隔构件的间隔构件51、52已定位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与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时能够从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自动脱离,如在图12、图13、图14和图15中所示。
换言之,保持指状件51、52可以完全代替叶片41、42,并且叶片41、42可以远离所考虑的区域移动以清空所述区域。
更优选地,所述编织环形体3通过驱动单元30在移动M30的第二阶段M30_B中进行移动的同时,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可以保持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所述第二阶段M30_B与第一搜索移动阶段M30_A不同并且为接合移动阶段M30_B,在所述接合移动阶段M30_B中定位系统20在切割工具12(图16和图17)或接合工具(图20或图21)的前方接合编织环形体以使得所述工具11、12能够作用于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
移动的该第二阶段M30_B优选为在横向于中心轴线Z3的方向上的平移移动,优选直线移动。该平移移动优选为水平的。
有利地,在该接合移动阶段M30_B期间,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与编织环形体3一起被驱动,在该情况中被引导平移穿过中心轴线Z3,以便改变编织环形体及其端部部段5、6相对于所考虑的工具11、12的位置,更具体地使所述端部部段5、6更靠近所述工具11、12。
有利地,使用可以单独操作的两组间隔构件41、42、51、52使得可以首先使用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在该情况中为叶片41、42)捕获端部部段5、6并使其“大致”突出(图1、图8和图9)(即使编织环形体3最初在设备1内,更具体地在驱动单元30内被接收在大概的位置,这也是可行的),所述捕获和“大致”突出足以开启检测和相对于追踪点O60设置基准点所需的第一移动阶段M30_A(图10),然后使用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在该情况中为保持指状件51、52)潜在地重新定位所述端部部段5、6并更“精细地”保持所述端部部段5、6突出,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比第一组构件41、42的体积小(图12至图15),这有助于优化交叉点13相对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定位,尤其改善在所述交叉点13附近对端部部段5、6的接近,以通过组装站10的切割工具12和接合工具11进行切割操作(图16和图17)和/或接合操作(图20和图21)。
保持指状件51、52优选具有细长的弯曲形状,即在纵向方向上不是直的,如特别在图5中所示。
更特别地,每个保持指状件51、52因此可以具有朝向编织环形体3内侧的凹曲率或倾斜度,使得每个保持指状件51、52的自由末端51A(保持指状件51、52在此首先与相应的端部部段5、6接合)沿径向比所述保持指状件51的基部51B(端部部段5在检测、切割和接合操作期间保持抵靠于基部51B)更靠近中心轴线Z3。可以注意到,第二保持指状件52的布置优选类似于第一保持指状件51的布置,如在图5中所示。
已经证实,保持指状件51、52的凹入布置(朝向中心轴线Z3折叠或弯曲的布置)限制了编织丝线4(更具体地为由此保持的端部部段5、6)从编织环形体3解绕的趋势。这有助于在切割和套接操作期间保持编织环形体的临时内聚,直到通过套管14的布置永久确保所述内聚。
在使端部部段5、6远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的间隔单元40内存在根据本文描述的任一布置的包括两组间隔构件41、42、51、52的子组件可以构成完全独立的发明,而不论是否存在端部部段传感器60和/或驱动单元30,例如仅与包括切割工具12和/或接合工具11的组装站10组合。
优选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安装为能够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移动分量X41(图8和图9)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分量X41横向于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优选地包含在与编织环形体的所述中心轴线Z3垂直的平面中,而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安装为能够根据与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平行的第二移动分量Z51(图13)移动。
有利地,在交叉(可能垂直)的方向X41、Z51上的移动的这种分解有利于区别化的两阶段接近,一方面不干扰叶片41、42,另一方面不干扰保持指状件51、52,这特别有助于改善设备1的紧凑性。
更优选地,叶片41、42可以使用向心径向接近来接合,以在与中心轴线Z3垂直的平面中突出时从编织环形体3的外侧到编织环形体3的内侧侧向地穿过母线L8,而保持指状件51、52然后可以沿轴向接合,在该情况中从底部到顶部接合,以在由母线L8界定的圆盘内穿过编织环形体3的中间平面,所述中间平面包含所述母线L8并且垂直于中心轴线Z3。
因此,更通常地,上述第一移动分量X41和第二移动分量Z51有利地不同于通过驱动单元30实施的移动分量M30、M30_A、M30_B,并且尤其可以分别横向于(对于X41)和平行于(对于Z51)通过驱动单元30实施(尤其是在搜索移动阶段M30_A期间)的方位角旋转M30的轴线Z3。
如特别在图3和图12中所示,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形成底边、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形成相邻的边并且交叉点13形成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空间中,保持指状件51、52优选地插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与端部部段5、6之间。
因此,根据可以构成完全独立的发明的优选特征,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布置为使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突出以使得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在远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交叉点13处彼此交叉,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布置为在由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为端部部段5、6获得的“初始”支撑点之间的空间内接合所述端部部段5、6,以便为所述端部部段5、6提供新的“二次”支撑点,所述“二次”支撑点沿着编织丝线4比初始支撑点更靠近交叉点13。
因此,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可以有利地在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之间接合,这简化了间隔构件41、42、51、52的布置,并且使得如有需要能够增加定位系统20相对于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相对于组装站10)定位交叉点13的精确度和重复性。
特别优选地,根据可以构成完全独立的发明的特征,间隔单元40包括二次展开机构53、54,所述二次展开机构53、54布置为:在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已分别与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接合时,使第二组间隔构件的所述间隔构件51、52远离彼此地移动。
更具体地,二次展开机构53、54优选地使得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中的每一者能够远离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2、51中的另一者并且远离交叉点13移动。
优选地,二次展开机构53、54可以具有支撑第一保持指状件51的第一臂53和支撑第二保持指状件52的第二臂54,所述臂53、54安装为围绕偏转轴线(围绕平行或基本平行于中心轴线Z3的枢轴线)枢转,并且由控制单元21控制以使得由所述臂53、54形成的成角度打开的角扇区能够增大,从而增加抵靠端部部段5、6的保持指状件51、52彼此分开的距离,如在图14中所示。
这种二次展开使得可以通过沿着相应端部部段5、6朝向线圈7(其与端部部段5、6附接)提升保持指状件51、52(其不与所述端部部段5、6脱离接触)来加强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的突出弯曲,从而使得交叉点13基本上沿径向进一步地远离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移动。
主要地,这种二次展开使得能够扩大两个保持指状件51、52之间的空间,并且使得能够清空围绕交叉点13和包含交叉点13的工作区域,以便于切割工具12和/或接合工具11随后进入到该工作区域。
因此,特别有利的是,这种二次展开能力使得在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与端部部段5、6之间的保持指状件51、52在缩入的插入状态(在该状态时保持指状件51、52靠近交叉点13)时首先插入到相对狭窄的空间中,而后在展开的状态(在该状态时保持指状件51、52沿着相应的端部部段5、6比在缩入状态时更远离交叉点13)时将保持指状件带到操作上分离的位置。
端部部段传感器60可以是适合于该应用的任何类型,更具体地为以下任何类型:其使得在待检测的端部部段经过追踪点O60时能够产生可由控制单元21检测的前沿信号或后沿信号。
因此,可以使用机械探触器传感器60,其布置为使得所考虑的端部部段(在该情况中为自由丝线6)在所述端部部段6到达设备1的预定追踪点O60时与所述探触器接触。
更具体地,如果所使用的编织丝线4是导电的并且驱动单元具有接地的导电构件,则可以使用以给定电压供电的导电探触器,使得所述探触器与端部部段6之间的接触引起可由控制单元21检测的电压降(通过接地)。
然而,端部部段传感器60优选为非接触式传感器,如在图1、图3和图4中所示。
非接触式传感器尤其对磨损不那么敏感并且不会机械干扰编织环形体3,这尤其防止了所述编织环形体3由于线圈7的解绕而发生的任何不希望的松脱。
这种非接触式传感器可以是电容性的或电感性的。
尽管如此,更优选地,端部部段传感器60为优选使用光纤的光学传感器,来自所述光学传感器的光束在追踪点O60处穿过待检测的突出端部部段6的路径。
这种传感器有利地在空间上是精确的并且在时间上是反应性的。
如果编织丝线4的表面是反射性的(特别是当编织丝线4由镀锌钢制成时的情况),光束可以定向为使得当端部部段处于追踪点O60时在该端部部段的表面上反射。
在一个变体形式中,光束可以被设置在编织环形体的路径平面之外的镜子反射,使得光束被经过的端部部段6中断。
在这两种情况下,根据特别紧凑的优选布置,可以在丝线附近设置检测单元以捕获反射的光束。
根据另一变体形式,光束的发射器和检测单元可以设置在编织环形体3的路径平面的两侧,使得光束被经过的端部部段6中断。
因此,当端部部段6中断光束时,可以检测亮度的变化(在丝线产生反射的第一种情况中亮度增加,而在丝线全部或部分中断光束的第二种情况中亮度下降),并且将这种亮度变化与预定的触发阈值进行比较。
优选地,因为驱动单元30旨在沿着预定路径引导编织环形体3,所以定位系统20包括控制单元21,所述控制单元21控制驱动单元30并且包含反转规则,所述反转规则使得驱动单元30驱动编织环形体3沿着所述预定路径的移动方向能够反转。
更具体地,反转规则使得在搜索阶段期间进行的移动M30_A(在该情况中为方位角旋转)的方向能够反转,如上所述当获取基准点时。
在图中所示的优选示例中,编织环形体3的首次顺时针的方位角旋转可以围绕中心轴线Z3进行,然后通过进行编织环形体3的二次逆时针的方位角旋转而反转。根据螺旋线圈的缠绕方向,该顺序的次序自然可以颠倒,首先进行逆时针旋转,然后是顺时针旋转。
根据第一种可行的应用程序,反转规则可以有利地使得:在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移动过程中对端部部段6进行第一次检测之后,通过使相同的端部部段6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返回经过追踪点O60,从而对检测进行确认。
实际上,通过使编织环形体3和端部部段6进行返回行程,以及通过依次检测与所述端部部段6在每个所考虑的移动方向上穿过传感器60的光束相对应的信号(前沿),从而一方面可以确认检测不是误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重测量来提高基准点的精确度,例如考虑端部部段6的实际位置是在两个移动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上检测到的位置的平均值。
根据第二种可行的应用程序(所述第二种可行的应用程序可以独立于上述第一应用程序或与上述第一应用程序一起编程进入控制单元21,如果在第一预定距离范围内和/或在预定持续时间范围内在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移动期间未检测到端部部段6,可以实施反转规则,以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继续搜索端部部段6。
有利地,即使编织环形体3在接收于设备1(更具体地为驱动单元30)中时定位不恰当,并且即使端部部段6最初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位于所考虑的定位系统20的搜索域之外,上述功能也能够检测到端部部段6。
通常,如果编织环形体3最初定位在驱动单元30的引导回路(使得所述引导回路由辊31、32以及(如果有的话)接收杆33限定)中,其中从开始起方位角偏差足以使自由丝线6在顺时针方向上位于追踪位置O60之外,则会发生这种情况。
有利地,在所述搜索不成功的情况下通过中断第一次搜索并且在另一个方向上进行第二次搜索(在该情况下为逆时针旋转),端部部段6被切换回使得所述端部部段最终能够在传感器60下方经过的状态。
有利地,这有助于防止由于所述编织环形体3在驱动单元30中不恰当的起始位置而导致的编织环形体3的不必要报废。
举例而言,最大搜索幅度优选在10度和30度之间,所述最大搜索幅度在该情况中亦为当在搜索移动阶段M30_A期间搜索端部部段6时编织环形体3围绕其中心轴线Z3沿着所考虑的方向转动的最大方位角路径。
如上所述,组装站10可以优选地包括切割工具12以及接合工具11,所述切割工具12布置为通过切割编织丝线4的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来调节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的相应长度,所述接合工具11布置为在通过切割工具调节其长度之后将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彼此接合和固定在一起。
有利地,定位系统20然后可以布置为在端部部段传感器60检测到端部部段5、6之后相对于切割工具12然后相对于接合工具11自动定位编织环形体3。
切割工具12有利地使得能够在交叉点13的任一侧消除编织丝线4的多余长度,优选地将端部部段5、6缩短到足以使所述端部部段5、6之间能够非重叠接合。
优选地,如在图16中所示,切割工具12布置为在交叉点13的上游切割每个端部部段5、6,以实现这种非重叠接合。
有利地,单一类型的移动M30(在该情况中为围绕中心轴线Z3的方位角旋转),更通常地由控制单元21控制的相同自由度,一方面可以用于检测经过追踪点O60的端部部段6,另一方面至少成角度地并且基于该基准点定位编织环形体3,更具体地分别在切割站12的前面和接合站11的前面定位交叉点13。
因此,编织环形体3在组装站的工具11、12前面的定位是特别精确、稳定且可重复的。
此外,组装站10可以布置为使得切割工具12和接合工具11能够在单个工作站上切换,定位在围绕中心轴线Z3的给定的唯一方位角位置处,从而使得编织环形体3(更特别为交叉点13)的方位角位置能够被保持用于所有的切割操作和接合操作,这自然减少了定位误差的来源。
此外,根据可以构成完全独立的发明的优选特征,组装站10可以装配有套管传感器70,所述套管传感器70布置为在通过压接实施接合操作之后检测并检查编织丝线4上的套管14的实际存在,如在图23中所示。
套管14的检测有助于确保接合的一致性,因此确保所获得的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的质量。
优选地,套管传感器70为非接触式传感器,优选光学传感器,更优选光纤传感器。
此外,理论上,在切割操作之前和/或在通过套接进行的接合操作之前可以使用相同的传感器检测端部部段6,然后检测套管14。
然而,优选地,套管传感器70为与端部部段光学传感器60不同的光学传感器。
有利地,每个传感器60、70因此可以具有其自己的独立于另一传感器的调节构件的调节构件61、71,并且特别地可以进行单独的特定精确机械位置调节,如在图2中所示。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上述特征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这种方法。
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对于所选的追踪点O60定位编织环形体3的方法,所述编织环形体3由被称为“编织丝线”4的丝线形成,所述编织丝线沿纵向从第一端部部段5延伸至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以螺旋线圈7围绕母线L8且沿着所述母线L8进行交织,所述母线L8围绕作为所述编织环形体3的中心轴线的主轴线Z3形成环,所述方法包括:突出步骤(a),在此期间使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通过弹性变形从编织环形体的其余部分3A突出(图4、图8和图9);移动步骤(b),在此期间包括保持突出的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的编织环形体3沿着所选的路径移动;以及监测步骤(c),在此期间检测所述第一突出端部部段5和第二突出端部部段6中的至少一者从所选的追踪点O60经过(图3和图10)。
更通常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充气轮胎的胎圈芯线制造方法,其优选地包括切割步骤(d)(图16和图17),接着是接合步骤(e)(图20至图22),优选地通过套接进行所述接合步骤,如上所述。
所述方法优选地还包括验证套管存在的步骤(f)(图23)。
在验证套管存在的步骤(f)之后,所述方法尤其在最后包括弹出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的步骤(g),在此期间将所获得的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释放并且在设备中用新的编织环形体3替代。
当然,突出步骤(a)可以包括两个分离子步骤,在所述两个分离子步骤期间,如上所述相继地分别施用上述叶片41、42(图8和图9)、然后是保持指状件51、52(图12至图15)。
当然,本发明决不限于上述的变体实施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特别自由地组合或分离任何前述特征,或者用等效方式代替所述特征。
特别地,不论端部部段传感器60是否存在,本发明可以涉及间隔单元40,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和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并且其与如上所述的切割工具12和/或接合工具11相关联,尤其用于在切割操作期间和/或在套接操作期间在相对于编织环形体3的表面(在该情况中为径向内表面)的预定距离范围内定位和保持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的交叉点13。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制造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的设备(1),所述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旨在增强轮胎,特别是充气轮胎,所述设备(1)包括组装站(10),所述组装站(10)一方面布置为接收编织环形体(3),所述编织环形体(3)包括至少一根被称为“编织丝线”(4)的丝线,所述编织丝线沿纵向从第一端部部段(5)延伸至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以螺旋线圈(7)围绕母线(L8)且沿着所述母线(L8)进行交织,所述母线(L8)围绕作为所述编织环形体(3)的中心轴线(Z3)的主轴线形成环,所述组装站(10)另一方面布置为将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接合并固定至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从而使得所述编织环形体(3)形成内聚的环形胎圈芯线元件(2),所述设备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用于自动调节所述编织环形体相对于所述组装站的位置的定位系统(20),所述定位系统(20)为此目的包括:
-驱动单元(30),其布置为使所述编织环形体(3)相对于所述组装站(10)进行移动,
-间隔单元(40),其布置为使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通过弹性变形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称为“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其余部分突出,并且在所述编织环形体(3)通过所述驱动单元(30)进行移动(M30)时保持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
-端部部段传感器(60),其布置为检测所考虑的突出的端部部段(5、6)在追踪点(O60)处的存在或经过,所述追踪点(O60)由所述端部部段传感器(60)限定并且提供相对于所述组装站(10)的已知参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单元首先具有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优选叶片(41、42),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单元(30)移动,以便捕获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通过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弹性弯曲而使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移动进入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突出状态;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还布置为至少在移动(M30)的整个第一阶段(M30_A)中保持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所述第一阶段(M30_A)为搜索移动阶段(M30_A),在此期间所述定位系统(20)使所述编织环形体(3)移动以使得突出的端部部段(6)经过所述追踪点(O60),从而设定基准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之外,所述间隔单元(40)还具有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优选保持指状件(51、52),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不同于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并且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单元(30)移动,以便在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已通过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处于突出状态时接合所述第一端部部段(5)和所述第二端部部段(6),从而为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提供支撑,使得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能够保持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是可缩入的,以能够在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的间隔构件(51、52)已定位在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与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之间并且接合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时从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自动脱离;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保持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突出,同时所述编织环形体(3)在移动(M30)的第二阶段(M30_B)中通过所述驱动单元(30)进行移动,所述第二阶段(M30_B)与第一搜索移动阶段(M30_A)不同并且为接合移动阶段(M30_B),在所述接合移动阶段(M30_B)中所述定位系统(20)将所述编织环形体接合在切割工具(12)或接合工具(11)的前面以使得所述工具(11、12)能够作用于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安装为能够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移动分量(X41)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分量(X41)横向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优选地包含在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所述中心轴线(Z3)垂直的平面中,而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安装为能够根据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平行的第二移动分量(Z51)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布置为使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突出以使得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在远离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主体(3A)的交叉点(13)处彼此交叉,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布置为在由第一组间隔构件(41、42)为端部部段(5、6)获得的“初始”支撑点之间的空间内接合所述端部部段(5、6),以便为所述端部部段(5、6)提供新的“二次”支撑点,所述“二次”支撑点沿着所述编织丝线(4)比初始支撑点更靠近所述交叉点(13);所述间隔单元(40)包括二次展开机构(53、54),所述二次展开机构(53、54)布置为:在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51、52)已分别与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接合时,使所述第二组间隔构件的间隔构件(51、52)远离彼此地移动。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部段传感器(60)为非接触式传感器。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部段传感器(60)为光学传感器,优选地使用光纤,来自所述光学传感器的光束在所述追踪点(O60)处穿过待检测的突出的端部部段(6)的路径。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30)布置为驱动所述编织环形体(3)围绕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进行方位角旋转。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30)旨在沿着预定路径引导所述编织环形体(3),所述定位系统(20)包括控制单元(21),所述控制单元(21)控制所述驱动单元(30)并且包含用于使所述驱动单元(30)驱动所述编织环形体(3)沿着所述预定路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反转规则,以用于:确认检测,其中在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移动中进行端部部段(6)的第一次检测之后使相同的端部部段(6)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第二次经过所述追踪点(O60);或者,如果在第一预定距离范围内和/或在预定持续时间范围内在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移动期间未检测到端部部段(6),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继续搜索端部部段(6)。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站(10)包括切割工具(12)以及接合工具(11),所述切割工具(12)布置为通过切割所述编织丝线(4)的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来调节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的相应长度,所述接合工具(11)布置为在通过所述切割工具(12)调节其长度之后将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彼此接合并固定在一起;所述定位系统(20)布置为在通过所述端部部段传感器(60)检测到端部部段(6)之后相对于所述切割工具(12)然后相对于所述接合工具(11)自动定位所述编织环形体(3)。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站(10)包括通过将套管(14)压接到所述编织丝线(4)上而在第一端部部段(5)和第二端部部段(6)之间形成接合的压接接合工具(11),所述套管(14)将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彼此接合并固定在一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站(10)设置有套管传感器(70),所述套管传感器(70)布置为在完成压接操作之后检测并验证所述编织丝线(4)上的套管(14)的实际存在。
13.根据权利要求12和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传感器(70)为与端部部段光学传感器(60)不同的光学传感器。
14.一种相对于所选的追踪点(O60)定位编织环形体(3)的方法,所述编织环形体(3)由被称为“编织丝线”(4)的丝线形成,所述编织丝线沿纵向从第一端部部段(5)延伸至第二端部部段(6)并且以螺旋线圈(7)围绕母线(L8)且沿着所述母线(L8)进行交织,所述母线(L8)围绕作为所述编织环形体的中心轴线(Z3)的主轴线形成环,所述方法包括:突出步骤(a),在此期间使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通过弹性变形从所述编织环形体的其余部分(3A)突出;移动步骤(b),在此期间包括突出的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的编织环形体(3)沿着所选的路径移动;以及监测步骤(c),在此期间检测所述第一端部部段和第二端部部段(5、6)中的至少一者从所选的追踪点(O60)经过。
CN201980086003.2A 2018-12-27 2019-12-18 通过光学追踪切割和压接点压接编织丝线来制造轮胎的胎圈芯线的设备 Active CN113226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8/74246 2018-12-27
FR1874246A FR3091199A3 (fr) 2018-12-27 2018-12-27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par sertissage d’un fil tressé, avec repérage optique du point de coupe et de sertissage
FR19/00955 2019-01-31
FR1900955A FR3091200B1 (fr) 2018-12-27 2019-01-31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par sertissage d’un fil tressé, avec repérage optique du point de coupe et de sertissage
PCT/FR2019/053138 WO2020136323A1 (fr) 2018-12-27 2019-12-18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par sertissage d'un fil tressé, avec repérage optique du point de coupe et de sertiss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6590A true CN113226590A (zh) 2021-08-06
CN113226590B CN113226590B (zh) 2023-03-17

Family

ID=66867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6003.2A Active CN113226590B (zh) 2018-12-27 2019-12-18 通过光学追踪切割和压接点压接编织丝线来制造轮胎的胎圈芯线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02642B1 (zh)
CN (1) CN113226590B (zh)
FR (2) FR3091199A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1201A3 (fr) * 2018-12-27 2020-07-03 Michelin & Cie Installation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bandages pneumatiques comprenant une tete de permutation des outils de coupe et de sertissage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57691A (en) * 1922-02-09 1923-06-05 Pittsburgh Steel Co Wire-hoop machine
GB399573A (en) * 1932-04-20 1933-10-12 Dunlop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coils especially of wire
US2708228A (en) * 1952-09-11 1955-05-10 Dunlop Tire & Rubber Corp Apparatus for the automatic production of endless loop of wire from wire stock
FR2138855A1 (en) * 1971-05-21 1973-01-05 Markisches Metallwerk Winding closed annular core (esp tyre cord structure) - - without twisting cord
US5820717A (en) * 1996-10-04 1998-10-1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al tire b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40088037A1 (en) * 2000-12-27 2004-05-06 American Medical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 braided stent with spherically ended wires
CN1950676A (zh) * 2004-04-09 2007-04-18 Ksr国际公司 感应位置传感器
JP2007160640A (ja) * 2005-12-12 2007-06-28 Parker Engineering Kk タイヤビードのビードワイヤー両端末結線装置
CN101039811A (zh) * 2004-07-05 2007-09-19 住友电工钢铁电缆株式会社 环形同心扭绞胎圈帘线
JP2008024247A (ja) * 2006-07-25 2008-02-07 Kanai Hiroaki ケーブルビード、ケーブルビードの芯材端部および巻線端部処理用の結合部材、およびケーブルビードにおける芯材端部および巻線端部の結合方法
CN201291587Y (zh) * 2008-11-28 2009-08-19 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轮胎一段缠绕成型控制系统
US20110030835A1 (en) * 2008-04-14 2011-02-10 Fuji Seiko Co., Ltd. Bead wire winding and forming device
CN102770600A (zh) * 2010-02-08 2012-11-07 精衡测量系统有限公司 轮胎打标装置
CN203046273U (zh) * 2012-11-07 2013-07-10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钢丝圈包布重缠机
JP2013154486A (ja) * 2012-01-27 2013-08-15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用ビード部材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およびタイヤ用ビード部材
JP2017193088A (ja) * 2016-04-19 2017-10-2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CN108215262A (zh) * 2018-03-21 2018-06-29 山东胜通钢帘线有限公司 一种缆型胎圈缠绕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66924B1 (en) * 1990-02-15 1996-01-0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Co. Ltd Method of sticking bead apexe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57691A (en) * 1922-02-09 1923-06-05 Pittsburgh Steel Co Wire-hoop machine
GB399573A (en) * 1932-04-20 1933-10-12 Dunlop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coils especially of wire
US2708228A (en) * 1952-09-11 1955-05-10 Dunlop Tire & Rubber Corp Apparatus for the automatic production of endless loop of wire from wire stock
FR2138855A1 (en) * 1971-05-21 1973-01-05 Markisches Metallwerk Winding closed annular core (esp tyre cord structure) - - without twisting cord
US5820717A (en) * 1996-10-04 1998-10-1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al tire b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40088037A1 (en) * 2000-12-27 2004-05-06 American Medical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 braided stent with spherically ended wires
CN1950676A (zh) * 2004-04-09 2007-04-18 Ksr国际公司 感应位置传感器
CN101039811A (zh) * 2004-07-05 2007-09-19 住友电工钢铁电缆株式会社 环形同心扭绞胎圈帘线
JP2007160640A (ja) * 2005-12-12 2007-06-28 Parker Engineering Kk タイヤビードのビードワイヤー両端末結線装置
JP2008024247A (ja) * 2006-07-25 2008-02-07 Kanai Hiroaki ケーブルビード、ケーブルビードの芯材端部および巻線端部処理用の結合部材、およびケーブルビードにおける芯材端部および巻線端部の結合方法
US20110030835A1 (en) * 2008-04-14 2011-02-10 Fuji Seiko Co., Ltd. Bead wire winding and forming device
CN101998904A (zh) * 2008-04-14 2011-03-30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胎圈钢丝缠绕和成型设备
CN201291587Y (zh) * 2008-11-28 2009-08-19 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轮胎一段缠绕成型控制系统
CN102770600A (zh) * 2010-02-08 2012-11-07 精衡测量系统有限公司 轮胎打标装置
JP2013154486A (ja) * 2012-01-27 2013-08-15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用ビード部材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およびタイヤ用ビード部材
CN203046273U (zh) * 2012-11-07 2013-07-10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钢丝圈包布重缠机
JP2017193088A (ja) * 2016-04-19 2017-10-2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コア被覆方法及びビードコア被覆装置
CN108215262A (zh) * 2018-03-21 2018-06-29 山东胜通钢帘线有限公司 一种缆型胎圈缠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91199A3 (fr) 2020-07-03
FR3091200B1 (fr) 2020-12-18
EP3902642A1 (fr) 2021-11-03
EP3902642B1 (fr) 2022-11-23
FR3091200A1 (fr) 2020-07-03
CN113226590B (zh)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6590B (zh) 通过光学追踪切割和压接点压接编织丝线来制造轮胎的胎圈芯线的设备
US11951703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JP2009001013A (ja) コード切断装置
US2022029739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laying down of components of tyres on forming drums
US6887327B2 (en) Oscillating-arm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tire reinforcement from a single thread
KR20030025841A (ko) 타이어 카카스상에 2개의 비드를 장착하는 방법 및카카스상에 비드를 설정하는 방법
EP2374746B1 (en) Det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of at least one final end of a winding
EP2782749B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 of tyre building members in a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CN112118957B (zh)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CN113286673B (zh)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胎圈线并包括用于在切割工具和压接工具之间切换的头的设备
WO2020136323A1 (fr)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par sertissage d'un fil tressé, avec repérage optique du point de coupe et de sertissage
WO201705603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of semifinished products in a tyre building process
CN102892575A (zh) 用于对层前部进行调节的设备
JP5215047B2 (ja) シングルラインプライの製造方法
US1203675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with azimuth control, for sorting tire bead cores
US20210221174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ire, forming system for tire, and tire
WO1992012852A1 (en) Locating an elastomeric strip on a tire carcass
JP2001079956A (ja) ビードの真円度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