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52762A -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52762A CN113152762A CN202110366013.0A CN202110366013A CN113152762A CN 113152762 A CN113152762 A CN 113152762A CN 202110366013 A CN202110366013 A CN 202110366013A CN 113152762 A CN113152762 A CN 1131527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t
- supporting
- slab
- place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1669679 Eleot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26 s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16—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wholly or partly cast or similarly formed in situ
- E04B5/17—Floor structures partly formed in situ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涉及装配式建筑的领域,其包括现浇板和叠合板,所述现浇板朝向预制板的一端设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厚度与叠合板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的底壁与叠合板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形成有接缝。本申请具有减少接缝处理时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的可能,且可减少接缝因所受应力过大而导致开裂,并增加现浇板和叠合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整体稳定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预制板在安装至建筑物上后,往往需要在现场再浇注一段现浇板,使现浇板与预制板连接,以增加预制板与建筑物的连接强度和紧密性,进而增加建筑物整体强度的稳定性。
为减少混凝土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应力对预制板或现浇板造成影响的可能,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一般留有接缝,发明人发现,当现浇板为竖直设置的墙壁时,现浇板的高度一般会远大于预制板的厚度,导致预制板与现浇板的交界处可能会形成角型或T型的接缝,这种接缝在处理时容易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导致施工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预制板与现浇板之间因高度差而导致施工不方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包括现浇板和叠合板,所述现浇板朝向预制板的一端设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厚度与叠合板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的底壁与叠合板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形成有接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浇板朝向叠合板的一端设置延伸段,并使延伸段与叠合板的厚度一致,将现浇板与叠合板之间的接缝由T型或角型变为平缝,减少接缝处理时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的可能,便于施工,同时因为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是平齐的,接缝处的处理质量和速度均可得到提升,稳定性会更好,可减少接缝处发生开裂的可能。
可选的,所述叠合板内设有连接钢筋,所述现浇板与延伸段内设有同一组固定钢筋,所述连接钢筋远离叠合板的一端伸入延伸段与固定钢筋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钢筋伸入延伸段并与固定钢筋连接,在现浇板凝固后,可增加现浇板、延伸段与叠合板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强度。
可选的,所述叠合板包括预制板和设置于预制板顶壁上的叠合层,所述固定钢筋叠远离现浇板的一端伸入叠合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钢筋伸入叠合层内,进一步增加延伸段与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预制板安装步骤,将用于支撑预制板的支撑装置安装于地面上,将预制板运至支撑装置上方,并放置于支撑装置上;
绑钢筋步骤,将固定钢筋固定于建筑上,然后将连接钢筋与固定钢筋连接;
现浇板浇注步骤,将用于浇注现浇板、延伸段和叠合层的现浇模板安装于地面上,安装现浇模板时,预留延伸段与预制板之间的接缝,然后在现浇模板内浇注现浇板、延伸段和叠合层;
接缝处理步骤,现浇板、延伸段和叠合层凝固后,拆除现浇模板,然后在接缝内增加填充物,将接缝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安装支撑装置,然后将预制板放置于支撑装置上,再开始绑扎固定钢筋,并将固定钢筋固定于建筑上,同时将预制板露在外面的连接钢筋与固定钢筋绑扎,随后再安装现浇模板,安装时预留接缝,现浇模板安装完毕后,进行浇注,浇筑完毕后拆除现浇模板,再在接缝填充材料,将接缝封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用于支撑预制板的支撑板和用于支撑支撑杆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板位于支撑杆的上方,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杆之间设有调节支撑板高度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支撑支撑杆,支撑杆对支撑板进行支撑,支撑板再支撑预制板,然后通过调节组件对支撑板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得支撑板与预制板之间贴合更加紧密,进而增加支撑板对预制板支撑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轴和调节套,所述调节轴固定于支撑板朝向支撑杆的一端,所述调节套与支撑杆朝向支撑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轴与调节套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内设有供调节轴远离预制板的一端插入的插入槽,所述调节轴位于插入槽内的部分设有滑块,所述插入槽的侧壁上沿支撑杆的轴向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的侧壁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需要调节高度时,转动调节套,调节套通过与调节轴的螺纹连接,驱动调节轴沿支撑杆的轴向移动,进而调节支撑板的高度。
可选的,所述现浇模板包括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延伸模板和固定机构,所述水平模板与现浇板的底壁抵接,所述竖直模板与现浇板上设有延伸段的侧壁抵接,所述延伸模板与延伸段的底壁抵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支撑水平模板的第一固定杆、支撑竖直模板的第二固定杆和支撑延伸段的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固定于地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杆与第三固定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依次对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和延伸模板进行支撑,提升了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和延伸模板的稳定性,第二固定杆与第三固定杆连接则增加了第二固定杆与第三固定杆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沿其轴向的一端与竖直模板远离现浇板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三固定杆与第一固定杆之间、第三固定杆与支撑杆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杆与固第三固定杆螺纹连接,便于调节竖直模板的位置,增加竖直模板的安装精度,连接组件则可提升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之间整体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对水平模板、竖直模板、延伸模板的支撑效果。
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支撑杆或第三固定杆连接,所述伸缩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杆或第一固定杆连接,所述伸缩杆上设有在伸缩杆调节长度后固定伸缩杆的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杆便于调节伸缩杆的整体强度,适应相邻固定杆之间的距离,增加连接组件的通用性。
可选的,所述竖直模板朝向延伸模板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块,所述延伸模板远离延伸段的一端设有供第一插块插入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块与第一插槽相适配,所述竖直模板远离延伸段的一端设有第二插块。所述水平模板朝向延伸段的一端设有供第二插块插入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块与第二插槽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直模板通过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增加了与水平模板和延伸模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了竖直模板与水平模板和延伸模板的交界处出现泄漏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延伸段的设置,减少接缝处理时与现浇板之间产生干涉的可能,便于施工,同时还可减少接缝因所受应力过大而导致开裂的可能;
2.通过连接钢筋、固定钢筋和叠合层的设置,增加延伸段和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中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中体现连接钢筋和固定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施工工艺中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施工工艺中体现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施工工艺中体现限位杆和调节组件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施工工艺中体现第一插块和第二插块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现浇板;11、水平段;12、竖直段;13、延伸段;14、固定钢筋;2、叠合板;21、预制板;22、叠合层;23、连接钢筋;3、支撑装置;31、支撑杆;311、套管;3111、滑动孔;3112、滑槽;3113、卡块;3114、压缩弹簧;3115、拉杆;3116、限位块;3117、限位杆;3118、卡槽;312、套轴;3121、调节孔;32、支撑架;321、支撑环;322、支撑腿;323、滑动环;324、连杆;325、调节组件;3251、调节套;3252、调节轴;3253、插入槽;3254、滑块;3255、滑动槽;3256、调节杆;33、支撑板;331、开口槽;332、枕木;4、现浇模板;41、水平模板;411、第二插槽;42、竖直模板;421、第一插块;422、第二插块;43、延伸模板;432、第一插槽;44、固定机构;441、第一固定杆;442、第二固定杆;443、第三固定杆;451、伸缩杆;4511、套杆;4512、插杆;452、第三螺栓;453、第一螺栓;454、第二螺栓;46、固定板;461、连接槽;462、连接杆;5、接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
参照图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包括现浇板1和叠合板2,现浇板1包括一体成型的水平段11和竖直段12,竖直段12远离水平段1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延伸段13,延伸段13设置于竖直段12的顶部,延伸段13底壁与叠合板2的底壁平齐,且延伸段13与叠合板2的厚度相等。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设有接缝5,用于减少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因混凝土的热胀冷缩而导致裂纹的可能。同时接缝5为平缝,施工时较为方便。
参照图1和图2,叠合板2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叠合层22和预制板21,预制板21内固定连接有连接钢筋23,水平段11、竖直段12和延伸段13内则固定连接有同一组固定钢筋14,连接钢筋23朝向延伸段13的一端伸入延伸段13内,并通过钢丝与固定钢筋14绑扎固定。固定钢筋14朝向叠合板2的一端伸入叠合层22内,并与叠合层22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2与现浇板1的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竖直段12朝向预制板21的一端设置延伸段13,并使延伸段13与叠合板2的厚度相等,使得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的接缝5为平缝,减少施工时现浇板1产生干涉的可能,提升接缝5处的施工效率和效果,同时提升接缝5处的处理质量和速度,减少接缝5处发生开裂的可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施工工艺。
该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预制板安装步骤,首先将用于支撑预制板21的支撑装置3安装于地面上,然后将预制板21运至支撑装置3上方,并放置于支撑装置3上,通过支撑装置3对预制板21进行支撑固定。
绑钢筋步骤,将固定钢筋14固定于建筑上,然后将连接钢筋23远离叠合板2的一端通过钢丝与固定钢筋14绑扎连接,再将部分固定钢筋14延伸至预制板21的上方;
浇注步骤,将用于浇注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的现浇模板4安装于地面上,安装现浇模板4时,预留延伸段13与预制板21之间的接缝5,然后在现浇模板4内浇注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
接缝处理步骤,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凝固后,拆除现浇模板4,然后在接缝5内增加填充物,将接缝5封上。
参照图3和图4,预制板21安装步骤中的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杆31、支撑板33和支撑架32,支撑杆31包括套管311和套轴312,套轴312插设于套管311内,套轴312远离套管311的一端通过调节组件325与支撑板33连接,支撑板33用于支撑预制板21。支撑架32与套管311连接,用于支撑套管311。
参照图4,支撑架32包括支撑环321、支撑腿322和滑动环323,支撑环321同轴固定于套管311上,支撑腿322沿自身长度的一端与支撑环321铰接,支撑腿322沿支撑环321的周向阵列设置有多个,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滑动环323套设于套管311上,且位于支撑环321的下方,滑动环323的侧壁上铰接有连杆324,连杆324沿滑动环323的周向阵列设置,且连杆324的数量与支撑腿322相等,连杆324远离滑动环323的一端与套管31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铰接。滑动环323通过螺栓与套管311固定,用于在滑动环323滑动至适当位置后,将滑动环323锁紧,进而将支撑腿322的位置固定,便于支撑腿322对套筒进行支撑。
参照图5和图6,套轴312上沿自身径向贯穿开设有调节孔3121,调节孔3121沿套轴312的轴向阵列设置有若干个,可以是6个,也可以是8个。套筒顶部的侧壁上沿自身径向开设有滑动孔3111,滑动孔3111内穿设有限位杆3117,限位杆3117同时穿过调节孔3121。滑动孔3111的侧壁上沿套管311的轴向开设有滑槽3112,滑槽3112内滑动连接有卡块3113,限位杆3117的侧壁上则设有供卡块3113插入的卡槽3118。卡块3113远离地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杆3115,拉杆3115上套设有压缩弹簧3114,压缩弹簧3114的一端与滑槽3112的槽底抵接,另一端与卡块3113远离地面的一端抵接。拉杆3115远离卡块3113的一端穿出套筒的端面,拉杆3115穿出套筒端面的一端固定有限位块3116。
固定套管311与套轴312时,将套轴312调节至适当位置,使对应的调节孔3121与滑动孔3111对准,然后拉动拉杆3115,使得卡块3113缩回滑槽3112,此时将限位杆3117插入滑动孔3111和调节孔3121,将套轴312与套筒固定。限位杆3117插入后,使滑槽3112与卡槽3118对准,再松开拉杆3115,卡块3113在压缩弹簧3114的作用下插入卡槽3118,将限位杆3117与套管311固定。限位块3116用于在限位杆3117未插入滑动孔3111内时,减少卡块3113脱离滑槽3112。限位杆3117的截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方形,方形的截面更加便于滑槽3112与卡槽3118的对准。
参照图4和图7,调节组件325包括调节轴3252和调节套3251,调节轴3252焊接于支撑板33朝向套轴312的一端,调节套3251与套轴312朝向支撑板33的一端转动连接,调节轴3252与调节套3251螺纹连接,套轴312内设有供调节轴3252远离预制板21的一端插入的插入槽3253,调节轴3252位于插入槽3253内的部分的侧壁上固定有滑块3254,插入槽3253的侧壁上沿套轴312的轴向开设有滑动槽3255,滑块3254与滑动槽3255的侧壁滑动连接。当支撑板33的高度需要微量调节时,转动调节套3251,调节套3251通过与调节轴3252的螺纹连接,驱动调节轴3252沿自身轴向移动,以增加支撑板33对预制板21支撑的稳定性。调节套3251的侧壁上固定有调节杆3256,便于转动调节套3251。
参照图3和图4,支撑板33远离套轴312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槽331,开口槽331内放置有枕木332,枕木332与开口槽331的侧壁均贴合,枕木332远离套轴312的一端与预制板21抵接,便于对预制板21进行支撑。枕木332沿预制板21的长度方向阵列有多个,支撑板33则沿枕木332的长度方阵列有多个,相邻枕木332间的距离可以是1.5米,也可以是2米,相邻支撑板33之间的距离可以是1.4米,也可以是1.8米。
参照图3,现浇模板4包括水平模板41、竖直模板42、延伸模板43和固定机构44,水平模板41与现浇板1的底壁抵接,用于支撑水平段11,便于浇注。竖直模板42与竖直段12远离水平段11的一端抵接,便于浇注竖直段12。延伸模板43与延伸段13的底壁抵接,用于支撑延伸段13,便于延伸段13浇注。固定机构44则用于固定水平模板41、竖直模板42和延伸模板43。
参照图8,竖直模板42朝向延伸模板43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插块421,延伸模板43远离延伸段13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插槽432,用于供第一插块421插入,且第一插块421与第一插槽432相适配。竖直模板42远离延伸段13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二插块422,水平模板41朝向延伸段13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槽411,用于供第二插块422插入,且第二插块422与第二插槽411相适配。竖直模板42通过第一插块421和第一插槽432的配合与延伸模板43连接,再通过第二插块422与第二插槽411的配合与水平模板41连接,进而通过水平模板41和延伸模板43对竖直模板42进行限位固定,减少竖直模板42错位的发生偏移的可能。
参照图3,固定机构44包括第一固定杆441、第二固定杆442和第三固定杆443,第一固定杆441和第三固定杆443均通过与支撑杆31上相同的支撑架32固定于地面上,第一固定杆441与第二固定杆442上也设置有与套轴312上相同的调节孔3121。第三固定杆443与第二固定杆442螺纹连接,第二固定杆442水平设置,且第二固定杆442沿其轴向的一端与竖直模板42远离竖直段12的一端抵接。第一固定杆441用于支撑水平模板41,第二固定杆442用于支撑竖直模板42,第三固定杆443用于支撑延伸模板43。
参照图3,第三固定杆443与第一固定杆441之间、第三固定杆443与支撑杆31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组件包括伸缩杆451,伸缩杆451包括相互套接的套杆4511和插杆4512,套杆4511远离插杆4512的一端与支撑杆31或第三固定杆443通过第一螺栓453固定连接,插杆4512远离支撑杆31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杆443或第一固定杆441通过第二螺栓454固定连接。套杆4511与插杆4512之间通过固定件实现固定,固定件可以是第三螺栓452,第三螺栓452与套杆4511的侧壁螺纹连接,且第三螺栓452的端部与套杆4511抵接,便于将套杆4511与插杆4512锁紧。第一螺栓453和第二螺栓454可以直接插于调节孔3121内,并在穿过调节孔3121后旋上螺母,以实现固定,无需额外增加用来固定的结构,提升连接组件使用的便捷性。
参照图9,第一固定杆441和第三固定杆443的顶壁上均焊接有固定板46,水平模板41与延伸模板43朝向地面的一端均焊接有连接杆462,固定板46远离地面的一端则开设有连接槽461,连接杆462放置于连接槽461内,且连接杆462与连接槽461相适配。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施工工艺的实施过程为:施工时,首先将支撑杆31通过支撑架32固定于地面上,然后将枕木332依次放置于开口槽331内,然后通过起吊机将预制板21吊至枕木332上,并将位置确定。
然后将固定钢筋14固定于建筑上,并将连接钢筋23远离叠合板2的一端通过钢丝与固定钢筋14绑扎连接,再将部分固定钢筋14延伸至预制板21的上方。
随后将第一固定杆441和第二固定杆442均通过支撑架32固定于地面上,然后将连接组件固定于支撑杆31、第一固定杆441和第三固定杆443之间,进而增加支撑杆31、第一固定杆441和第三固定杆443之间的稳定性。随后操作人员将水平模板41或延伸模板43通过连接杆462与连接槽461的配合而放置于固定板46上,再将竖直模板42放置于水平模板41与延伸模板43之间,并使第一插块421插入第一插槽432内且第二插块422插入第二插槽411内。水平模板41、竖直模板42和延伸模板43侧壁上的模板视现场情况添加或减少,以保证浇注可以完成。
然后开始浇注,先浇注水平段11,待水平段11凝固后,再在水平段11的基础上浇注竖直段12、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浇筑时,预留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的接缝5。
当竖直段12、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均凝固后,拆去水平模板41、竖直模板42和延伸模板43。然后在接缝5内增加填充物,填充物填入后,将接缝5边缘抹平即可。填充物可以是C20的细石砼与微膨胀剂的混合,微膨胀剂的重量为细石砼的十分之一。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浇板(1)和叠合板(2),所述现浇板(1)朝向预制板(21)的一端设有延伸段(13),所述延伸段(13)的厚度与叠合板(2)的厚度相等,所述延伸段(13)的底壁与叠合板(2)的底壁平齐,所述延伸段(13)与叠合板(2)之间形成有接缝(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2)内设有连接钢筋(23),所述现浇板(1)与延伸段(13)内设有同一组固定钢筋(14),所述连接钢筋(23)远离预制板(21)的一端伸入延伸段(13)与固定钢筋(1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2)包括预制板(21)和设置于预制板(21)顶壁上的叠合层(22),所述固定钢筋(14)叠远离现浇板(1)的一端伸入叠合层(22)。
4.一种基于上述权利要求3所述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预制板(21)安装步骤,将用于支撑预制板(21)的支撑装置(3)安装于地面上,将预制板(21)运至支撑装置(3)上方,并放置于支撑装置(3)上;
绑钢筋步骤,将固定钢筋(14)固定于建筑上,然后将连接钢筋(23)与固定钢筋(14)连接;
浇注步骤,将用于浇注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的现浇模板(4)安装于地面上,安装现浇模板(4)时,预留延伸段(13)与预制板(21)之间的接缝(5),然后在现浇模板(4)内浇注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
接缝(5)处理步骤,现浇板(1)、延伸段(13)和叠合层(22)凝固后,拆除现浇模板(4),然后在接缝(5)内增加填充物,将接缝(5)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杆(31)、用于支撑预制板(21)的支撑板(33)和用于支撑支撑杆(31)的支撑架(32),所述支撑杆(31)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板(33)位于支撑杆(31)的上方,所述支撑板(33)与支撑杆(31)之间设有调节支撑板(33)高度的调节组件(3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25)包括调节轴(3252)和调节套(3251),所述调节轴(3252)固定于支撑板(33)朝向支撑杆(31)的一端,所述调节套(3251)与支撑杆(31)朝向支撑板(33)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轴(3252)与调节套(3251)螺纹连接,所述支撑杆(31)内设有供调节轴(3252)远离预制板(21)的一端插入的插入槽(3253),所述调节轴(3252)位于插入槽(3253)内的部分设有滑块(3254),所述插入槽(3253)的侧壁上沿支撑杆(31)的轴向设有滑槽(3112),所述滑块(3254)与滑槽(3112)的侧壁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模板(4)包括水平模板(41)、竖直模板(42)、延伸模板(43)和固定机构(44),所述水平模板(41)与现浇板(1)的底壁抵接,所述竖直模板(42)与现浇板(1)上设有延伸段(13)的侧壁抵接,所述延伸模板(43)与延伸段(13)的底壁抵接,所述固定机构(44)包括支撑水平模板(41)的第一固定杆(441)、支撑竖直模板(42)的第二固定杆(442)和支撑延伸段(13)的第三固定杆(443),所述第一固定杆(441)和第三固定杆(443)固定于地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杆(442)与第三固定杆(44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杆(443)与第二固定杆(44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442)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442)沿其轴向的一端与竖直模板(42)远离现浇板(1)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三固定杆(443)与第一固定杆(441)之间、第三固定杆(443)与支撑杆(31)之间均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伸缩杆(451),所述伸缩杆(451)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与支撑杆(31)或第三固定杆(443)连接,所述伸缩杆(451)远离支撑杆(31)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杆(443)或第一固定杆(441)连接,所述伸缩杆(451)上设有在伸缩杆(451)调节长度后固定伸缩杆(451)的固定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模板(42)朝向延伸模板(43)的一端设有第一插块(421),所述延伸模板(43)远离延伸段(13)的一端设有供第一插块(421)插入的第一插槽(432),所述第一插块(421)与第一插槽(432)相适配,所述竖直模板(42)远离延伸段(13)的一端设有第二插块(422),所述水平模板(41)朝向延伸段(13)的一端设有供第二插块(422)插入的第二插槽(411),所述第二插块(422)与第二插槽(411)相适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66013.0A CN113152762B (zh) | 2021-04-06 | 2021-04-06 |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66013.0A CN113152762B (zh) | 2021-04-06 | 2021-04-06 |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52762A true CN113152762A (zh) | 2021-07-23 |
CN113152762B CN113152762B (zh) | 2022-05-20 |
Family
ID=76888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66013.0A Active CN113152762B (zh) | 2021-04-06 | 2021-04-06 |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52762B (zh)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3890A (zh) * | 2009-02-04 | 2009-08-12 |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 钢筋混凝土全预制装配结构梁l型连接节点 |
CN101503888A (zh) * | 2009-02-04 | 2009-08-12 |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 外剪力墙与板及剪力墙层间连接节点 |
KR101192225B1 (ko) * | 2012-04-17 | 2012-10-17 | (주) 건축사사무소아라그룹 | 조립 가능한 건축물의 내벽 단열 구조물 |
CN103088920A (zh) * | 2013-02-21 | 2013-05-08 |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CN103669720A (zh) * | 2013-12-25 | 2014-03-26 | 鲁军波 | 一种预制梁及具有榫锚体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CN103982041A (zh) * | 2014-05-07 | 2014-08-13 | 杜景云 | 框架结构体系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式房屋建造方法 |
CN105937275A (zh) * | 2016-06-21 | 2016-09-14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T型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
CN206428872U (zh) * | 2017-01-17 | 2017-08-22 | 沈阳建筑大学 | 一种密拼接缝式叠合板 |
WO2017206411A1 (zh) * | 2016-06-03 | 2017-12-07 |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全预制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及其连接节点 |
CN107916727A (zh) * | 2017-12-22 | 2018-04-17 |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预制叠合墙板与现浇框架柱接缝处的防水节点结构 |
CN108149706A (zh) * | 2017-12-05 | 2018-06-12 |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现浇暗梁及叠合板拼接的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
CN210369421U (zh) * | 2019-06-05 | 2020-04-21 | 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同楼层外挂墙板的连接节点构造 |
CN210738080U (zh) * | 2019-09-05 | 2020-06-12 | 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叠合板与现浇板连接处的支撑连接体系 |
US20200190799A1 (en) * | 2018-12-18 | 2020-06-18 | Yau Lee Wah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uizhou) Company Limited | Prefabricated frame |
-
2021
- 2021-04-06 CN CN202110366013.0A patent/CN1131527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3888A (zh) * | 2009-02-04 | 2009-08-12 |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 外剪力墙与板及剪力墙层间连接节点 |
CN101503890A (zh) * | 2009-02-04 | 2009-08-12 |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 钢筋混凝土全预制装配结构梁l型连接节点 |
KR101192225B1 (ko) * | 2012-04-17 | 2012-10-17 | (주) 건축사사무소아라그룹 | 조립 가능한 건축물의 내벽 단열 구조물 |
CN103088920A (zh) * | 2013-02-21 | 2013-05-08 |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CN103669720A (zh) * | 2013-12-25 | 2014-03-26 | 鲁军波 | 一种预制梁及具有榫锚体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CN103982041A (zh) * | 2014-05-07 | 2014-08-13 | 杜景云 | 框架结构体系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式房屋建造方法 |
WO2017206411A1 (zh) * | 2016-06-03 | 2017-12-07 |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全预制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及其连接节点 |
CN105937275A (zh) * | 2016-06-21 | 2016-09-14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T型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
CN206428872U (zh) * | 2017-01-17 | 2017-08-22 | 沈阳建筑大学 | 一种密拼接缝式叠合板 |
CN108149706A (zh) * | 2017-12-05 | 2018-06-12 |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现浇暗梁及叠合板拼接的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
CN107916727A (zh) * | 2017-12-22 | 2018-04-17 |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预制叠合墙板与现浇框架柱接缝处的防水节点结构 |
US20200190799A1 (en) * | 2018-12-18 | 2020-06-18 | Yau Lee Wah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uizhou) Company Limited | Prefabricated frame |
CN210369421U (zh) * | 2019-06-05 | 2020-04-21 | 浙江绿筑集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同楼层外挂墙板的连接节点构造 |
CN210738080U (zh) * | 2019-09-05 | 2020-06-12 | 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叠合板与现浇板连接处的支撑连接体系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52762B (zh) | 2022-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77534A (zh) | 基于工具式吊模装配式叠合楼板及施工方法 | |
CN108331348A (zh) | 装配式墙体的施工方法 | |
CN109811878A (zh) | 装配式建筑现浇叠合模壳一体化结构与施工方法 | |
CN108005387A (zh) | 一种装配式墙板与短肢剪力墙现浇主体同步施工方法 | |
SG185173A1 (en) | A prefabricated element of a multi-storey building and a semi-prefabricating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 |
CN106223516B (zh) | Alc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倾斜隔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06707005U (zh) |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 |
CN207003634U (zh) | 一种阳台板安装节点 | |
CN110219366A (zh) | 装配式建筑保温模壳一体化结构与施工方法 | |
CN113152762B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与现浇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
CN105735522A (zh) | 逆作业装配式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 |
CN113738023B (zh) | 一种半预制半现浇型构造柱及其组装结构和施工方法 | |
CN109895239A (zh)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楼梯缓台梁板及其建造方法 | |
CN110067321A (zh) | 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柔性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A2892704C (en) | Reinforced blockwork construction method | |
CN101886470B (zh) | 清水混凝土密肋梁施工方法 | |
CN208363650U (zh) | 预制构件的安装支架、含该支架的预制墙体 | |
CN109296136A (zh) | 无需套筒连接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及施工 | |
CN115741984A (zh) | 钢管混凝土边缘约束叠合剪力墙制备方法 | |
CN113789925A (zh) | 一种快装钢管混凝土叠合剪力墙楼梯间及安装方法 | |
WO2005124043A1 (en) | Construction element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 |
CN113700020A (zh) | 预制板基础胎膜施工方法 | |
CN222413115U (zh) | 一种隧道中心深埋水沟水管安装定位预制基座 | |
CN109138300A (zh) | 预制楼梯安装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215630964U (zh) | 一种混凝土预制叠合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