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4837A - 防震支撑器 - Google Patents

防震支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4837A
CN113114837A CN202110485516.XA CN202110485516A CN113114837A CN 113114837 A CN113114837 A CN 113114837A CN 202110485516 A CN202110485516 A CN 202110485516A CN 113114837 A CN113114837 A CN 113114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axis
machine
bearing part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55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志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48551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48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4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48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包括固定部、承接部、机构部和缓存部。固定部用于与交通工具连接;承接部用于承接待承接物,与固定部可活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固定部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极限位置;机构部作用于固定部和承接部,以限定承接部沿预设轨迹相对固定部运动;缓存部能够产生回复力,用于在承接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时通过回复力形成作用于承接部的复位力,复位力能够驱动承接部从极限位置向初始位置运动,在承接部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运动时,复位力逐渐增大;承接部承接待承接物后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的方向移动,承接部会在复位力逐渐增大至与待承接物的重力相同时停止在悬停位置;悬停位置位于初始位置与极限位置之间。

Description

防震支撑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支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防震支撑器。
背景技术
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而且功能相当全面,已经达到涉及我们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行车过程中的辅助,可以让导航变得越来越智能。所以手机在车子上一般都需要有支撑器支撑,以便我们观看导航和使用等。但是手机是属于易损品,行车过程经常遇到不同的路况例如突如其来的减速带或颠簸路的抖动都使得汽车无法保持平稳行驶,所以手机即使放在支撑器上也难免会受到震荡或被颠落。所以很有必要发明一种能安稳固定手机又能做到防抖的支撑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以解决待承接物在支撑器上晃动大而不以观察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包括固定部、承接部、机构部和缓存部。所述固定部用于与交通工具连接。所述承接部用于承接待承接物,与所述固定部可活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极限位置。所述机构部作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以限定所述承接部沿预设轨迹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所述缓存部能够产生回复力,用于在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时通过所述回复力形成作用于所述承接部的复位力,所述复位力能够驱动所述承接部从所述极限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在所述承接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极限位置运动时,所述复位力逐渐增大。所述承接部承接所述待承接物后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极限位置的方向移动,所述承接部会在所述复位力逐渐增大至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相同时停止在悬停位置。所述悬停位置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与所述极限位置之间。当承接所述待承接物的所述承接部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离所述悬停位置时,所述承接部受到的复位力小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以驱动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悬停位置移动。当承接所述待承接物的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极限位置偏离所述悬停位置时,所述承接部受到的复位力大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以驱动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悬停位置移动。通过这种防震支撑器能够实现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的运动缓冲,通过缓存部储存势能并将势能逐渐释放地形式,避免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出现幅度过大的相对运动。通过机构部能够使得承接部相对固定部沿预设轨迹运动,便于缓存部储存势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角度关系得到控制。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接部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所述极限位置时,所述承接部的角度保持固定。
这种防震支撑器在使用时,承接部与固定部保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一确定的视线观察承接部上的待承接物。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承接部,所述第二机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包括朝向所述承接部的第一滑面,所述第二机构件包括朝向所述固定部的第二滑面,所述第一滑面与所述第二滑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承接部与所述固定部滑动配合。
这种防震支撑器在使用时,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能够形成导轨副,从而使得承接部相对固定部能够沿设轨迹运动,当第一滑面和第二滑面为平面时,可以保持承接部与固定部处于一固定的相对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为导柱,所述第二机构件为导套。所述导柱插入所述导套内并能够相对所述导套滑动。所述导柱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中的一者。所述导套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中的另一者。
这种防震支撑器,导套和导柱为承接部与固定部的运动导向,当导柱沿一直线方向延伸时,可以保持承接部与固定部处于一固定的相对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一端与所述承接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承接部绕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机构件一端与所述承接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承接部绕第三轴线转动,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二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绕第四轴线转动。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的铰接限制承接部与固定部的相对位移。在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截面上,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位于四边形的四角,通过控制第一机构件和第二结构件的铰接能够控制承接部与固定部的相对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线相互平行。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控制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与第四轴线相互平行,使得承接部相对固定部只会沿一直线轨迹或弧线轨迹位移。比如可以限制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上下移动,而不发生左右位移。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线的公垂线。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线的公垂线。
这种防震支撑器,在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截面上,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形成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得承接部和固定部沿设轨迹运动,并保持承接部与固定部处于一固定的相对角度。当承接部与固定部均大致为板状时,承接部与固定部保持平行。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沿所述预设轨迹运动时,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所述第二机构件转动方向相反,且转动角速度相同。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具有相同的转动量,以保持承接部与固定部的相对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构件和所述第二机构件之间通过第一铰接件铰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机构件绕第五轴线转动。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所述承接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承接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承接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承接部滑动配合;或,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滑动配合。
这种防震支撑器,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能够形成剪叉结构,这种剪叉结构能够引导承接部沿预设轨迹运动,并保持承接部与固定部处于一固定的相对角度。当承接部与固定部均大致为板状时,承接部与固定部保持平行。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还包括轮齿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配置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二轴线或所述第四轴线可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滑动;或,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轴线或所述第三轴线可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滑动。
这种防震支撑器,能够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啮合维持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的转动关系,从而引导承接部沿预设轨迹运动,并保持承接部与固定部处于一固定的相对角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机构部配置为: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固定于所述承接部;或,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承接部,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这种防震支撑器,能够通过齿条齿轮的啮合控制固定部与承接部的运动量,而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的啮合可以使得机构部连接第一齿条的部分和连接第二齿条的部分具有相同的位移量,从而使得承接部能够平稳地相对固定部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存部包括能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回复力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承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另一者。
这种防震支撑器中,缓存部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设置于机构部、固定部和承接部中能够相对运动的两个位置即可。缓存部的作用力最终作用于固定部和承接部,以控制承接部与固定部的相对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存部包括弹性件所述调节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另一端与所述调节部连接。所述调节部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回复力。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调节部使得弹性件能够具有一定的预应力,从而调节缓存部对承接部与固定部相对运动的缓存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铰接件与所述机构部铰接。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机构部配合,以转动连接于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不同位置。
这种防震支撑器的第一连接端可以调节在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的位置,从而调节缓存部的缓存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存部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柱和滑块,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滑块滑动配合。所述导向柱和所述滑块中的一者铰接于所述承接部,另一者铰接于所述固定部。
这种防震支撑器的导向组件可以导向缓存部的缓存运动,从而使得缓存部能够提供确定方向的回复力。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存部包括磁体和受磁体。所述磁体和所述受磁体之间的磁作用力形成所述回复力。所述磁体作用于所述承接部,所述受磁体作用于所述固定部。
这种防震支撑器能够通过磁体和受磁体之间磁作用力形成回复力,而且该回复力随着磁体和受磁体之间的相互位置的改变也规律性改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受磁体自带磁性。
这种防震支撑器的磁体和受磁体均自带磁性,从而使得磁体和受磁体之间的磁作用力更强。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存部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具有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回复力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承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连接点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另一者。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气囊提供回复力,随着气囊的变形能够使得回复力具有规律变化,该回复力作用于承接部和固定部能够配合待承接物的重力,使得承接部向悬停位置复位。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囊包括通气孔,以增加气体流通所述通气孔时的阻尼。
这种防震支撑器的通气孔能够调整缓存部的缓存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囊包括缸筒和活塞,所述缸筒具有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活塞具有所述第二连接点。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缸筒和活塞形成伸缩结构,能够提供缓冲阻尼,而缸筒中气体经由活塞的压缩或膨胀能够提供规律变化的回复力,该回复力作用于承接部和固定部能够配合待承接物的重力,使得承接部向悬停位置复位。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机构件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一限位区抵持,所述第一限位区位于所述承接部或所述固定部。所述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限位区抵持,所述第二限位区位于所述承接部或所述固定部。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使得承接部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停止,从而避免承接部移动过量。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区和/或所述第二限位区设置有柔性件。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柔性件使得承接部相对固定部在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停止时,能够柔性地停止,从而避免了急停导致承接部上的待承接物被震落。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构部设置有避让位,所述缓存部穿过所述避让位作用于所述承接部和所述固定部。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在机构部内设置避让位,方便缓存部的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存部和/或所述固定部设置有挡板部,所述挡板部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缓存部的容置腔。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保护缓存部,可以避免缓存部被外部结构碰撞。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接部包括承接件和第一连接件。所述承接件与所述机构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承接件背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吸盘、粘胶、磁性件、承载台、夹持件中的一种。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待承接物,维持待承接物与承接件的相对固定,在支撑部沿预设轨迹运动时,待承接物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发生改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承接件可拆卸连接。
这种防震支撑器的第一连接件与承接件可以单独制作并可拆卸连接,也即通过使用相同承接件、缓存部、机构部、固定部,而仅仅更换第一连接件即可应对不同的待承接物。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接部包括固定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机构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固定件背离所述承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吸盘、粘胶、磁性件、夹持件、支承平面中的一种。
这种防震支撑器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待交通工具,维持固定件与交通工具的相对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这种防震支撑器的第二连接件与固定件可以单独制作并可拆卸连接,也即通过使用相同承接件、缓存部、机构部、固定部,而仅仅更换第二连接件即可应对不同的交通工具,或者相同交通工具上的不同固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初始位置。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悬停位置。
图3是本申请的多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多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初始位置。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极限位置。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悬停位置。
图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复位力变化图。
图9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待承接物向悬停位置复位时复位力的变化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待承接物向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运动时复位力的变化图。
图14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初始位置。
图19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极限位置。
图20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初始位置。
图21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承接部相对固定部位于极限位置。
图22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防震支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三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待承接物向悬停位置复位时复位力的变化图。
图28是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待承接物向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运动时复位力的变化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防震支撑器 001
承接部 100
承接件 110
第一面 110a
第二面 110b
球头 111
第一延伸臂 113
第一安装臂 115
第一滑孔 1151
第三滑孔 1153
第五滑孔 1155
第一连接件 130
磁吸件 131
固定部 200
固定件 210
第三面 210a
第四面 210b
第二延伸臂 213
第二安装臂 215
第二滑孔 2151
第二连接件 230
第二夹持件 231
机构部 300
避让位 301
第一机构件 310
第四滑孔 3101
第一滑面 310a
第一铰接轴 311
第一凸件 312
第二铰接轴 313
第二凸件 314
第一限位部 315
滑动臂 316
第一齿条 317
导柱 318
第三齿轮 319
第二机构件 330
第二滑面 330a
第三铰接轴 331
第一反臂 332
第四铰接轴 333
第二反臂 334
第二限位部 335
导套 336
第二齿条 337
第四齿轮 339
第一铰接件 351
第一齿轮 371
第二齿轮 373
缓存部 400
第一连接端 401
第二连接端 403
弹性件 410
磁体 411
受磁体 413
通气孔 415
缸筒 417
活塞 419
导向柱 431
滑块 433
凸块 435
第一调节件 437
第二调节件 439
第三调节件 470
铰接孔 471
连通通道 473
第二铰接件 49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包括固定部、承接部、机构部和缓存部。所述固定部用于与交通工具连接。所述承接部用于承接待承接物,与所述固定部可活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极限位置。所述机构部作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以限定所述承接部沿预设轨迹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所述缓存部能够产生回复力,用于在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时通过所述回复力形成作用于所述承接部的复位力,所述复位力能够驱动所述承接部从所述极限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在所述承接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极限位置运动时,所述复位力逐渐增大。所述承接部承接所述待承接物后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极限位置的方向移动,所述承接部会在所述复位力逐渐增大至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相同时停止在悬停位置。所述悬停位置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与所述极限位置之间。当承接所述待承接物的所述承接部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离所述悬停位置时,所述承接部受到的复位力小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以驱动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悬停位置移动。当承接所述待承接物的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极限位置偏离所述悬停位置时,所述承接部受到的复位力大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以驱动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悬停位置移动。
通过这种防震支撑器能够实现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的运动缓冲,通过缓存部储存势能并将势能逐渐释放地形式,避免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出现幅度过大的相对运动。通过机构部能够使得承接部相对固定部沿预设轨迹运动,便于缓存部储存势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承接部与固定部之间角度关系得到控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介绍,将暂未固定在承接部上的物件叫待承接物,待承接物固定在承接部上之后不改变其命名,依然称其为待承接物。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用于支撑移动终端,并在移动终端位移时进行缓冲。这种移动支撑装置包括承接部100、固定部200、机构部300和缓存部400。
承接部100包括承接件110和第一连接件130。板状的承接件110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10a和第二面110b,在第一面110a设置有球头111,第一连接件130通过一卡头与球头111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件130包括磁吸件131,用于磁吸待承接物。待承接物可以为移动终端,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当待承接物被夹持于第一连接件130时,操作人员直视承接部100第一面110a的位置,即可直视待承接物的被观察面。当待承接物为移动终端时,被观察面一般为屏幕。
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件130也可以与承接件110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中也包括一体成型。这样可以提高承接部100的整体性。
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件130固定待承接物的方式除了夹持外,也可以设置为粘胶以粘附待承接物,如图3中a结构所示。还可以将第一连接件130设置为吸盘以吸持待承接物,如图3中b结构所示。也可以设置为第一夹持件以夹持待承接物,如图3中c结构所示。也可以设置为承载台以承载待承接物于其上方。也可以再设置球头111,以连接外部件,如图3中d结构所示。只要第一连接件130能够用于连接待承接物即可。
固定部200包括固定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30。板状的固定件210具有相对的第三面210a和第四面210b,其中第三面210a朝向承接件110的第二面110b,也即,第四面210b位于固定件210上背离承接件110的一面。第二连接件230固定设置在第四面210b。第二连接件230包括第二夹持件231,通过第二夹持件231以夹持在交通工具的板状结构上,比如夹持在车辆的空调出风口处。通过第二连接件230与交通工具的固定,维持固定件210与交通工具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得固定件210跟随交通工具一同运动。
可以理解的,第二连接件230也可以与固定件210可拆卸连接,其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在第四面210b设置与第一面110a球头111类似的结构,第二连接件230设置第二卡头与该结构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二连接件230与交通工具固定的方式除了夹持外,还可以设置为粘胶以粘附在交通工具上,如图4中a结构所示。也可以将第二连接件230设置为吸盘以吸附于交通工具上的平整面,如图4中b结构所示。也可以设置为磁性件以实现和交通工具上的磁性物体配合。也可设置为球槽,用于连接球头111,如图4中c结构所示。也可以设置为承载台以承载在交通工具的放置面上,如图4中d结构所示。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之间通过机构部300连接,机构部300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
机构部300包括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第一机构件310的一端与承接部100铰接件于第二面110b,另一端与固定部200铰接于第三面210a。第二机构件330的一端与承接部100铰接于第二面110b,另一端与固定部200铰接于第三面210a。
可以理解的,如果在承接件110和固定件210固定设置有延伸的其他结构时,机构部300的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也可以在这些延伸的结构之间,只要通过机构件连接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即可。
第一机构件310与承接部100通过第一铰接轴311铰接,使得第一机构件310能够相对承接部100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铰接轴311与第一轴线同轴。第一机构件310与固定部200通过第二铰接轴313铰接,使得第一机构件310能够相对固定部200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铰接轴313与第二轴线同轴。第二机构件330与承接部100通过第三铰接轴331铰接,使得第二机构件330能够相对承接部100绕第三轴线转动,第三铰接轴331与第三轴线同轴。第二机构件330与固定部200通过第四铰接轴333铰接,使得第二机构件330能够相对固定部200绕第四轴线转动,第四铰接轴333与第四轴线同轴。
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相互平行,使得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在机构部300的带动下,承接部100只能沿一确定的预设轨迹相对固定部200移动。
具体的,在垂直于第一铰接轴311的截面上,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依次连接形成平行四边形。也即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第三轴线与第四轴线的公垂线。第一轴线与第三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第二轴线与第四轴线的公垂线。由于平行四边形相对边维持平行的特性,这样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时,保持第二面110b与第三面210a平行。因此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在承接部100带动下位移,也能保持一定的角度,方便操作者观察待承接物。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将第一铰接轴311、第二铰接轴313、第三铰接轴331、第四铰接轴333中的一个或部分替换为球铰,只要能够使得机构部300的带动下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确定的预设轨迹运动即可。
第一机构件310采用板状结构,可以延长第一铰接轴311和第二铰接轴313,以增加第一机构件310与固定件210和承接件110的连接面积。第二机构件330也采用板状结构,可以延长第三铰接轴331和第四铰接轴333,以增加第二机构件330与固定件210和承接件110的连接面积。可以理解的,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也可以使用杆状结构,从而使得机构部300轻量化。
当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均采用板状结构时,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上设置有避让位301,从而使得缓存部400穿过避让位301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避让位301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凹槽,只要能够使得缓存部400穿过即可。
由机构部300确定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运动的预设轨迹,具有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为了使得支撑部相对固定部200在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止位,在第一机构件310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15,第二机构件330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35。在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时,第一限位部315和第二限位部335也跟随运动。当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限位部315与承接部100的第一限位区抵持,以阻止承接部100进一步向远离极限位置的方向运动。当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于极限位置时,第二限位部335承接部100的第二限位区抵持,已阻止承接部100进一步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运动。将第一限位部315和第二限位部335设置相匹配的尺寸,使得第一限位区和第二限位区重合,在第一限位区内设置一柔性件(图中未示出),通过柔性件使得第一限位部315和第二限位部335被止挡时,能够柔性地停止运动,从而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能够相对柔性地停止。柔性件可以为橡胶片。
可以理解的,随着第一限位部315和第二限位部335设置位置的改变,或者延伸方向的改变,第一限位区和第二限位区也可以不重合。第一限位区和第二限位区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固定部200上。
通过机构部300限制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的相对运动轨迹后,通过缓存部400来缓存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受到的突然冲击。使得固定部200相对承接部100受到突然冲击而产生激增的动能后,能够将动能缓存在缓存部400内缓慢释放,从而避免该动能传递至承接部100导致承接部100上待承接物剧烈运动。
缓存部400能够提供一回复力,回复力为缓存部400自身产生的力的集合,当缓存部400同时连接多个部件时,回复力可能分散到多个部件上。该回复力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而且在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相对运动时,该回复力能够规律性变化,在承接部100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运动的过程中,回复力逐渐增大。待承接物通过第一连接件130承接于承接部100时,待承接物的重力与缓存部400的回复力共同作用,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于悬停位置,悬停位置处于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之间。承接部100承接待承接物后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移动,承接部100会在缓存部400储存的复位力与承接部100和待承接物的重量相同时停止在悬停位置。复位力为承接部100驱动缓存部400运动时,缓存部400通过机构部300回馈至承接部100的力。复位力的大小与回复力有一定关联,且能够产生缓存部400反作用于承接部100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与待承接物的重力相关,当待承接物重力较大时,该反作用力也增大。承接部100承接待承接物后从初始位置向极限位置的方向移动,承接部100会在复位力逐渐增大至与待承接物的重力相同时停止在悬停位置。复位力与回复力存在依托关系,但是由于需要机构部300的传递两者并不一定等比变化,复位力根据待承接物重力,以及外部冲击后发生适配性变化。如图8所示。
由于回复力会跟随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的位置发生变化,当承接部100偏离悬停位置时,回复力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的回复力能够驱动承接部100向悬停位置回位。这里的承接部100偏移悬停位置既包括向初始位置偏离,也包括向极限位置偏离。也即承接部100承接待承接物后,连接待承接物的承接部100可以向初始位置和极限位置两个方向进行移动,且带动待承接物一同运动。
缓存部400包括弹性件410和导向组件。弹性件410为压簧,压簧被压缩时能够产生弹性的回复力,而且该回复力随着压簧被压缩的量发生变化。为了便于弹性件410的安装,支撑件的第二面110b设置有第一延伸臂113,固定件210的第三面210a设置有第二延伸臂213,导向组件连接第一延伸臂113和第二延伸臂213,将弹性件410套设在导向组件外以导向弹性件410的压缩。
具体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柱431和滑块433,滑块433设置有导向孔,导向柱431的一端插入导向孔内以实现导向柱431与滑块433的滑动配合。导向柱431背离滑块433的一端形成第一连接端401,第一连接端401与第一延伸臂113铰接,滑块433形成第二连接端403,第二连接端403与第二延伸臂213铰接。第一连接端401和第二连接端403的相对位移能够使得弹性件410的回复力发生改变,作用于承接部100的复位力也发生改变。导向柱431背离滑块433的一端还固定有凸块435,凸块435具有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朝向滑块433。滑块433具有朝向第一延伸臂113的第二端面。弹性件410套在导向柱431外,一端抵持于第一端面,另一端抵持于第二端面。导向柱431靠近第二延伸臂213的过程中,弹性件410会被压缩,而弹性件410的回复力会作用于承接部100产生复位力,复位力使得导向柱431向远离第二延伸臂213的方向运动。
可以理解的,第一延伸臂113和第二延伸臂213的设置可以方便缓存部400的安装,在部分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第一延伸臂113和第二延伸臂213而直接将承接部100安装在支撑板和固定件210上。
可以理解的,导向组件与固定部200及承接部10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导向柱431背离滑块433的一端与第二延伸臂213铰接,滑块433与第一延伸臂113铰接。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10也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波纹管、弹片或者其他弹性材料制成的部件,只要使得第一延伸臂113和第二延伸臂213沿导向柱431的轴向运动过程中,弹性件410被压缩且能够产生弹性回复力即可。
可以理解的,如图9,弹性件410还可以设置为固定在第一延伸臂113的磁体411,固定在第二延伸臂213的受磁体413,通过磁体411和受磁体413之间产生的磁性力,实现第一延伸臂113与第二延伸臂213之间相对位置的维持。其中磁体411和受磁体413可以均自带磁性。也可以其中一者为不发射磁场的铁钴镍金属件。也可以设置为磁体411和受磁体413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均采用电磁体,通过改变电流还可以调整磁作用力。此处由于磁体411和受磁体413之间的磁作用力与弹簧的弹性力具有相类似的效果,因此将磁体411和受磁体413命名为弹性件410,不代表磁体411和受磁体413之间产生常规意义的弹力。
可以理解的,第一延伸臂113位于第二延伸臂213上方时,使用的弹性件410为压簧。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0,也可以将第一延伸臂113设置于第二延伸臂213下方,使用拉簧作为弹性件410。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10的回复力可如上述结果间接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也可以通过直接连接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以间接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还可以一端连接第一机构件310,另一端连接承接部100;或者一端连接第一机构件310,另一端连接固定部200,从而将回复力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弹性件410两端连接防震支撑器001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位置变化的两个点即可,弹性件410的作用力最终会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
下面,以第一延伸臂113位于第二延伸臂213上方为例进行介绍:
当承接部100未承接待承接物时,承接件110提供一定的重力下压弹性件410,弹性件410提供一回复力将承接部100维持在与固定部200相对确定的位置,当该回复力大于承接部100的重力,使得第一限位部315抵持在第一限位区,此时承接部100处于初始位置。也可能该回复力等于承接部100的重力,第一限位部315此时靠近第一限位区但是未抵持于第一限位区,此时承接部100位于一浮动位置,该浮动位置与初始位置接近,且不影响后续缓存部400的缓存作用。
当承接部100承接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再提供一定的重力下压弹性件410,弹性件410提供更大的回复力形成作用于承接部100的更大的复位力,将承接部100和待承接物维持在与固定端相对确定的位置时,承接件110相对固定件210处于悬停位置。
当固定部200的第二延伸臂213突然向第一延伸臂113的方向移动,而使得承接部100由于惯性与固定部200相对位移时,承接件110相对固定件210处于第一动态位置,此时弹性件410提供由于被进一步压缩而提供更大回复力,该回复力逐渐释放使得承接件110相对固定件210向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此时弹性件410储存动能转换的势能,并将势能缓慢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的瞬时速度,提高承接部100上待承接物的稳定性。
当固定件210的第二延伸臂213突然向背离第一延伸臂113的方向移动,而使得承接件110由于惯性与固定件210相对位移时。承接件110相对固定件210处于第二动态位置。此时弹性件410提供由于被拉伸而提供更小的回复力,由于承接件110和待承接物的重力大于该回复力,使得承接件110相对固定件210向极限位置的方向移动。此时弹性件410逐渐储存动能转换的势能,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的瞬时速度,提高承接部100上待承接物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前述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移动,均为相对运动而非指定承接部100移动而固定部200不移动。一般情况下,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使用时,为固定部200突然移动,而承接部100由于惯性维持位置,使得固定部200与承接部10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可以理解的,根据固定部200受到冲击的大小,可能使得固定部200相对承接部100突然运动一较大的量。第一动态位置可能与极限位置重合,第二动态位置可能和初始位置重合。但是在随后的复位过程中,缓存部400依然可以起到能量缓冲的作用,从而降低承接部100以及待承接物的晃动量。
可以理解的,第二延伸臂213通过弹性件410变形而相对第一延伸臂113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延伸臂213由于惯性可能位移过量,从而难以一次性将第二延伸臂213的位置回复到第二位置,而此时弹性件410会通过反复储能释能,而通过相对位移过程中的摩擦力、阻尼使得势能会转变为其他能量,进而使得第二延伸臂213逐渐稳定在第二位置。
应对不同的待承接物、交通工具、路面情况等因素,可能需要使得弹性件410具有不同的回复力。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11,缓存部400还包括调节部,调节部包括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能够调节弹性件410,以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于初始位置时,弹性件410具有不同的回复力。
第一调节件437与第二调节件439沿弹性件410的延伸方向活动配合,并能够锁止于一相对位置。具体的,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螺纹配合,通过相对转动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可实现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在螺纹轴向上的相对位置改变。可以滑块433设置为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其中第一调节件437与第二延伸臂213铰接,第二调节件439背离第一调节块的一面形成第二端面。
请参阅图12,对应不同重量的待承接物(以手机为例),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对应位移后,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复位至悬停位置时,复位力的变化幅度大致相同。
请参阅图13,对应不同重量的待承接物(以手机为例),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对应位移后,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复位力的变化幅度大致相同。
可以理解的,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相对滑动并可以在一位置锁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固定销实现: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滑动配合,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设置对应的孔以插入固定销,在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滑动到对应位置后通过固定销锁止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
可以理解的,第一调节件437和第二调节件439中的一者还可以与承接部100、固定部200或机构部300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位置根据缓存部400的第一连接端401和第二连接端403的连接位置进行匹配。
由于机构部300引导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运动的过程中,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之间的力臂仅仅为机构部300部分的力臂,因此当第一连接件130向背离固定部200延伸较长距离,以将待承接物固定在远离固定部200的位置时。待承接物形成的力矩被承接部100吸收而不会转移到机构部300和固定部200上,因此无论第一连接件130延伸多长距离,都不影响缓冲部作用下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的位移量。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4,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一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第一机构件310包括第一凸件312、第二凸件314和滑动臂316。第一凸件312从第二面110b向第三面210a的方向延伸,第二凸件314与第一凸件312对称也从第二面110b向第三面210a的方向延伸,滑动臂316设置于第一凸件312和第二凸件314背离第二面110b的一端。滑动臂316具有从第一凸件312背离第二凸件314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从第二凸件314背离第一凸件312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朝向第二面110b的一面形成第一滑面310a。
第一凸件312和第二凸件314均与承接件110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第一凸件312和第二凸件314也可以分别制造,然后与承接件110固定连接。
第二机构件330包括第一反臂332和第二反臂334。第一反臂332和第二反臂334对称设置于第三面210a上,第一反臂332远离第三面210a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向第二反臂334的方向延伸,第二反臂334远离第三面210a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向第一反臂332的方向延伸。第一反臂332和第二反臂334朝向第三面210a的一面形成第二滑面330a。
滑动臂316插入第一反臂332和第二反臂334之间,使得第一滑面310a和第二滑面330a滑动配合。第一滑面310a和第二滑面330a的滑动配合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平行于第一滑面310a的方向位移。而第一反臂332和第二反臂334夹持滑动臂316,因此阻止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其中一方向的位移,最终使得承接部100只能相对固定部200沿另一方向位移,使得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沿预设路径相对位移。
缓存部400的弹性件410设置为压簧。以防震支撑器001的放置方向使得承接部100只能相对固定部200沿竖直方向位移为例:
在第一反臂332和第二反臂334的底部设置止位板,压簧的一端抵持于止位板,另一端抵持于滑动臂316。滑动臂316相对固定部200滑动时,能够改变滑动板与止位板之间的空间,从而使得压簧压缩、释放。
可以理解的,缓存部400的弹性件410还可以设置为一端连接固定部200,另一端连接承接部100等其他方式。只要使得弹性件410的作用力作用于固定部200和承接部100即可。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10还可以设置为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其他各种部件。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5,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一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第一机构件310为导柱318,第二机构件330为导套336,导柱318插入导套336内并能够相对导套336滑动。导柱318设置于承接部100的第一延伸臂113上,导套336设置于固定部200的第二延伸臂213上。承接部100通过导柱318和导套336的配合,只能相对固定部200沿导柱318的轴向运动。
可以理解的,机构部300也可以设置为导柱318固定于固定部200,导套336固定于承接部100。可以起到相类似的技术效果。
缓存部400的弹性件410设置为压簧。压簧套设于导柱318外,一端抵持于第一延伸臂113,另一端抵持于导套336。导柱318相对导套336滑动时,能够改变第一延伸臂113与导套336之间的空间,从而使得压簧压缩、释放。
可以理解的,缓存部400的弹性件410还可以设置为一端连接固定部200,另一端连接承接部100等其他方式。只要使得弹性件410的作用力作用于固定部200和承接部100即可。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10还可以设置为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其他各种部件。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6,本申请的第三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一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机构部300包括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
支撑件朝向固定件210的一面设置有向固定件210延伸的第一安装臂115,固定件210朝向支撑件的一面设置有向支撑件延伸的第二安装臂215。
机构部300设置于第一安装臂115与第二安装臂215之间。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一安装臂115通过第一铰接轴311铰接,使得第一机构件310能够相对承接部100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铰接轴311与第一轴线同轴。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二安装臂215通过第二铰接轴313铰接,使得第一机构件310能够相对固定部200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铰接轴313与第二轴线同轴。第二机构件330与第一安装臂115通过第三铰接轴331铰接,使得第二机构件330能够相对承接部100绕第三轴线转动,第三铰接轴331与第三轴线同轴。第二机构件330与第二安装臂215通过第四铰接轴333铰接,使得第二机构件330能够相对固定部200绕第四轴线转动,第四铰接轴333与第四轴线同轴。
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相互平行,使得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在机构部300的带动下,承接部100可以沿一确定的预设轨迹相对固定部200移动。
具体的,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公垂线交叉于第三轴线与第四轴线的公垂线。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交叉处通过第一铰接件351铰接,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在第一铰接件351的作用下相对第五轴线转动,使得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形成剪叉结构。由于平行四边形相对边维持平行的特性,这样使得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时,保持承接部100的第一面110a与固定部200的第四面210b保持平行。因此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在承接部100带动下位移,也能保持一定的角度,方便操作者观察待承接物。
可以理解的,第一铰接件351可以设置为铰接轴,也可以设置为球体使得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二机构件330球铰。
可以理解的,可以将第一铰接轴311、第二铰接轴313、第三铰接轴331、第四铰接轴333中的一个或部分替换为球铰,只要能够使得机构部300的带动下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确定的预设轨迹运动即可。
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形成剪叉结构时,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相对转动需要至少两个轴线可移动。在第一安装臂115设置有第一滑孔1151,第一滑孔1151从靠近承接件110到远离承接件110的方向延伸。在第二安装臂215设置有第二滑孔2151,第二滑孔215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滑孔1151,也为从靠近承接件110到远离承接件110的方向延伸。第二铰接轴313插入第二滑孔2151内,使得第二铰接轴313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承接件110。第四铰接轴333插入第一滑孔1151内,使得第四铰接轴333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承接件110。
缓存部400包括弹性件410和导向组件。弹性件410为压簧,压簧被压缩时能够产生弹性的回复力,而且该回复力随着压簧被压缩的量发生变化。
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柱431和滑块433,滑块433设置有导向孔,导向柱431的一端插入导向孔内以实现导向柱431与滑块433的滑动配合。导向柱431背离滑块433的一端与第一安装臂115固定,滑块433与第二安装臂215固定。导向柱431背离滑块433的一端还设置有凸块435,凸块435具有第一端面,第一端面朝向滑块433。滑块433具有朝向第一延伸臂113的第二端面。弹性件410套在导向柱431外,一端抵持于第一端面,另一端抵持于第二端面。导向柱431靠近第二延伸臂213的过程中,弹性件410会被压缩,而弹性件410的回复力会使得导向柱431向远离第二延伸臂213的方向运动。
可以理解的,导向柱431可以与第一安装臂115一体成型,滑块433可以与第二安装臂215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的,导向组件与固定部200及承接部10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导向柱431背离滑块433的一端与第二安装臂215固定,滑块433与第一安装臂115固定。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10也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波纹管、弹片或者其他弹性材料制成的部件,只要使得第一安装臂115和第二安装臂215沿导向柱431的轴向运动过程中,弹性件410被压缩且能够产生弹性回复力即可。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10的回复力可如上述结果间接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也可以通过直接连接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以间接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还可以一端连接第一机构件310,另一端连接承接部100;或者一端连接第一机构件310,另一端连接固定部200,从而将回复力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弹性件410两端连接防震支撑器001在移动过程中发生位置变化的两个点即可,弹性件410的作用力最终会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7,本申请的第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三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机构部300包括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
支撑件朝向固定件210的一面设置有向固定件210延伸的第一安装臂115,固定件210朝向支撑件的一面设置有向支撑件延伸的第二安装臂215。
机构部300设置于第一安装臂115与第二安装臂215之间。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一安装臂115通过第一铰接轴311铰接,使得第一机构件310能够相对承接部100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铰接轴311与第一轴线同轴。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二安装臂215通过第二铰接轴313铰接,使得第一机构件310能够相对固定部200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铰接轴313与第二轴线同轴。第二机构件330与第一安装臂115通过第三铰接轴331铰接,使得第二机构件330能够相对承接部100绕第三轴线转动,第三铰接轴331与第三轴线同轴。第二机构件330与第二安装臂215通过第四铰接轴333铰接,使得第二机构件330能够相对固定部200绕第四轴线转动,第四铰接轴333与第四轴线同轴。
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相互平行,使得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在机构部300的带动下,承接部100可以沿一确定的预设轨迹相对固定部200移动。
具体的,第一轴线与第三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第二轴线与第四轴线的公垂线。在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截面上,第一轴线、第二轴线、第三轴线和第四轴线依次连接形成一梯形。在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运动的过程中,梯形两个腰等量变化即可保持第一轴线与第三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第二轴线与第四轴线的公垂线,也即保持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的相对角度。
因此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在承接部100带动下位移,也能保持一定的角度,方便操作者观察待承接物。
为了使得梯形两个腰等量变化,也即当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时,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二机构件330转动方向相反,且转动角速度相同。机构部300还包括第一齿轮371和第二齿轮373,第一齿轮371和第二齿轮373啮合。
第一齿轮371与第一铰接轴311同轴固定,第二齿轮373与第三铰接轴331同轴固定。当第一齿轮371转动一角度时,由于第一齿轮371和第二齿轮373的啮合,第二齿轮373反向转动相同角度。第一齿轮371和第二齿轮373的啮合,使得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能够反向同步转动,以维持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的角度。
由于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转动时,第一轴线和第三轴线之间的距离也会发生改变,为了适应这个改变,在第一安装臂115设置有第三滑孔1153,第三铰接轴331插入第三滑孔1153内,随着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的相对位移,第三铰接轴331在第三滑孔1153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第一齿轮371和第二齿轮373也可以配置为:第一齿轮371与第二铰接轴313同轴固定,第二齿轮373与第四铰接轴333同轴固定。
可以理解的,第三滑孔1153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铰接轴311的位置,第一铰接轴311插入第三滑孔1153内,随着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的相对位移,第一铰接轴311在第三滑孔1153内滑动。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8和图19,本申请的第四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四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为了使得梯形两个腰等量变化,也即当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轨迹运动时,第一机构件310与第二机构件330转动方向相反,且转动角速度相同,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可转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机构件310朝向第二机构件330的端部设置有第四滑孔3101,第二机构件330朝向第一机构件310的端部设置有第五铰接轴,第五铰接轴插入第四滑孔3101内能够在第四滑孔3101内滑动,同时也能沿第四滑孔3101的内壁绕自身轴线转动。
在第一安装臂115设置有第五滑孔1155,第三铰接轴331插入第五滑孔1155内能够在第五滑孔1155内滑动,同时也能沿第五滑孔1155的内壁绕自身轴线转动。
第四滑孔3101和第五滑孔1155的形状被限定为: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沿预设路径运动时,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转动方向相反且转动角速度相同,以保持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的相对角度。
可以理解的,第四滑孔3101还可以设置在第二机构件330朝向第一机构件310的端部,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上。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20和图21,第五滑孔1155还可以设置在第一铰接轴311处,使得第一铰接轴311插入。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铰接轴313处,使得第二铰接轴313插入。或者设置在第四铰接轴333处,使得第四铰接轴333插入。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22,本申请的第五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一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支撑件朝向固定件210的一面设置有向固定件210延伸的第一安装臂115,固定件210朝向支撑件的一面设置有向支撑件延伸的第二安装臂215。
机构部300包括第一机构件310和第二机构件330。第一机构件310包括第一齿条317和第三齿轮319,第二机构件330包括第二齿条337和第四齿轮339。
第一齿条317与第一安装臂115固定连接,从第一安装臂115向第二安装臂215的方向延伸。第二齿条337与第一齿条317平行地设置于第一安装臂115。第一齿条317和第二齿条337之间形成安装间隙,第三齿轮319和第四齿轮339设置于安装间隙内。
第三齿轮319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安装臂215,第四齿轮339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安装臂215。第三齿轮319和第四齿轮339啮合,使得第三齿轮319转动一角度后,第四齿轮339对应反向转动相同角度。第三齿轮319与第一齿条317啮合,第四齿轮339与第二齿条337啮合。由于第三齿轮319和第四齿轮339转动同步,因此第三齿轮319和第一齿条317之间的传动量,与第四齿轮339和第二齿条337之间的传动量同步。使得第一齿条317连接位置和第二齿条337连接位置同步向固定部200运动,进而使得承接部100在相对固定部200移动的过程中保持承接部100与固定部200相对角度固定。
因此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在承接部100带动下位移,也能保持一定的角度,方便操作者观察待承接物。
可以理解的,机构部300还可以设置为:第一齿条317和第二齿条337与第二安装臂215固定连接,第三齿轮319与第四齿轮339与第二安装臂215可转动连接。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23和图24,本申请的第五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一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缓存部400包括气囊,气囊具有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回复力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气囊的回复力使得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具有相对位移的趋势。
气囊的第一连接点连接承接部100、固定部200、第一机构件310、第二机构件330中的一者,第二连接点连接承接部100、固定部200、第一机构件310、第二机构件330中的另一者,从而使得气囊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
气囊可以维持一固定的储气量,也可以在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相对位移的过程中放气吸气。
当气囊在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吸气、放气的情况下,通气孔415气囊的通气孔415处可以增加气体流通通气孔415时的阻尼。该阻尼能够迅速消耗势能,从而使得防震支撑器001收到冲击后,能够快速稳定。
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25,气囊还可以设置为缸筒417和活塞419的形式,通过缸筒417和活塞419形成伸缩结构,能够提供缓冲阻尼,而缸筒417中气体经由活塞419的压缩或膨胀能够提供规律变化的回复力,该回复力作用于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能够配合待承接物的重力,使得承接部100向悬停位置复位。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26,本申请的第五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震支撑器001,这种防震支撑器001与实施例一中的防震支撑器001的区别在于:
缓存部400包括第三调节件470,第三调节件470一端与承接部100铰接,另一端与固定部200铰接(图26中隐藏承接部100及机构部300,请结合参阅图5)。在第三调节件470上设置有从靠近到远离固定部200排布的多个铰接孔471。
缓存部400的第二连接端403通过第二铰接件490与第三调节件470铰接,也即缓存部400的滑块433通过第二铰接件490与第三调节件470铰接,且第二铰接件490能够插入不同位置的铰接孔471,以使得第二铰接件490的转动位置相对靠近或远离固定部200的固定件210。
多个铰接孔471之间可以通过连通通道473连接,第二铰接件490为铰接轴,当第二铰接件490需要从一个铰接孔471移动到相邻的另一个铰接孔471时,通过一相对较大的力推动第二铰接件490即可。当第二铰接件490位于某一个铰接孔471时,可以在一定受力范围内,维持第二铰接件490在铰接孔471内的稳定,使得第二铰接件490只能在铰接孔471内转动。
通过第二铰接件490对应不同的铰接孔471,可以使得固定部200相对固定部200位于初始位置时,缓存部400提供不同的回复力,而且承接部100和固定部200相对移动时,回复力的变化也发生一定改变。
请参阅图27,对应不同重量的待承接物(以手机为例),第二铰接件490相对固定部200后,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复位至悬停位置时,复位力的变化幅度发生变化。
请参阅图28,对应不同重量的待承接物(以手机为例),第二铰接件490相对固定部200后,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复位力的变化幅度发生变化。
这种防震支撑器001能够通过缓存部400缓存外部冲击引入的动能,随后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承接部100的晃动量。使得承接部100上的待承接物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接部100带动待承接物运动时,承接物始终处于第一连接件130的连接状态,可以尽量避免待承接物脱离承接部100。另外,由于机构部300的限制,承接部100相对固定部200位移时,能够维持在一固定的相对角度,使用者观察待承接物时,待承接物的朝向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振动带来的观察难度。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部,用于与交通工具连接;
承接部,用于承接待承接物,与所述固定部可活动地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极限位置;
机构部,作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以限定所述承接部沿预设轨迹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
缓存部,能够产生回复力,用于在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运动时通过所述回复力形成作用于所述承接部的复位力,所述复位力能够驱动所述承接部从所述极限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在所述承接部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极限位置运动时,所述复位力逐渐增大;
所述承接部承接所述待承接物后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极限位置的方向移动,所述承接部会在所述复位力逐渐增大至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相同时停止在悬停位置;
所述悬停位置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与所述极限位置之间;
当承接所述待承接物的所述承接部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离所述悬停位置时,所述承接部受到的复位力小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以驱动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悬停位置移动;
当承接所述待承接物的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极限位置偏离所述悬停位置时,所述承接部受到的复位力大于所述待承接物的重力,以驱动所述承接部向所述悬停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极限位置之间运动时,所述承接部的角度保持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
所述第一机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承接部,所述第二机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第一机构件包括朝向所述承接部的第一滑面,所述第二机构件包括朝向所述固定部的第二滑面,所述第一滑面与所述第二滑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承接部与所述固定部滑动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
所述第一机构件为导柱,所述第二机构件为导套;
所述导柱插入所述导套内并能够相对所述导套滑动;
所述导柱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中的一者;
所述导套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承接部中的另一者。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
所述第一机构件一端与所述承接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承接部绕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绕第二轴线转动;
所述第二机构件一端与所述承接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承接部绕第三轴线转动,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铰接,以使得所述第二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固定部绕第四轴线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线相互平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线的公垂线;
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的公垂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线的公垂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沿所述预设轨迹运动时;
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所述第二机构件转动方向相反,且转动角速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构件和所述第二机构件之间通过第一铰接件铰接,使得所述第一机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机构件绕第五轴线转动;
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所述承接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承接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承接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承接部滑动配合;或,
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铰接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滑动配合。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还包括轮齿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配置为: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二轴线或所述第四轴线可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滑动;或,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四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轴线或所述第三轴线可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滑动。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
所述机构部配置为: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固定于所述承接部;或,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承接部,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部包括能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回复力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承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所述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一者;
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另一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部包括弹性件和调节部;
所述调节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连接端,另一端与所述调节部连接;
所述调节部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复位力。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铰接件与所述机构部铰接;
所述第二铰接件与所述机构部配合,以转动连接于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不同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部还包括导向组件;
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柱和滑块,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滑块滑动配合;
所述导向柱和所述滑块中的一者铰接于所述承接部,另一者铰接于所述固定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部包括磁体和受磁体;
所述磁体和所述受磁体之间的磁作用力与所述承接部作用的所述回复力;
所述磁体作用于所述承接部,所述受磁体作用于所述固定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磁体自带磁性。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部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具有能够相对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回复力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
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所述第一机构件与承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机构件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所述的第一连接点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一者;
所述第二连接点连接所述承接部、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机构件、所述第二机构件中的另一者。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通气孔,以增加气体流通所述通气孔时的阻尼。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缸筒和活塞,所述缸筒具有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活塞具有所述第二连接点。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包括第一机构件和第二机构件;
所述第一机构件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机构件设置有第二限位部;
所述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一限位区抵持,所述第一限位区位于所述承接部或所述固定部;
所述承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限位区抵持,所述第二限位区位于所述承接部或所述固定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区和/或所述第二限位区设置有柔性件。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部设置有避让位,所述缓存部穿过所述避让位作用于所述承接部和所述固定部。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部和/或所述固定部设置有挡板部,所述挡板部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缓存部的容置腔。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包括承接件和第一连接件;
所述承接件与所述机构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承接件背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吸盘、粘胶、磁性件、承载台、夹持件中的一种。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承接件可拆卸连接。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包括固定件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机构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固定件背离所述承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吸盘、粘胶、磁性件、夹持件、支承平面中的一种。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防震支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CN202110485516.XA 2021-04-30 2021-04-30 防震支撑器 Pending CN1131148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5516.XA CN113114837A (zh) 2021-04-30 2021-04-30 防震支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5516.XA CN113114837A (zh) 2021-04-30 2021-04-30 防震支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4837A true CN113114837A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20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5516.XA Pending CN113114837A (zh) 2021-04-30 2021-04-30 防震支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483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73994A1 (en) * 2021-12-03 2023-06-08 SHENZHEN CITY QICAIGUOHONG TECHNOLOGY Co., LTD. Magnetic vehicle bracke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73994A1 (en) * 2021-12-03 2023-06-08 SHENZHEN CITY QICAIGUOHONG TECHNOLOGY Co., LTD. Magnetic vehicle bracke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20106219A (ko) 회전축 구조체 및 전자 장치
CN102322496B (zh) 操作者乘驾改进系统
CN113114837A (zh) 防震支撑器
GB2424287A (en) Portable screen device with dual shaft structure
CN215773208U (zh) 防震支撑器
CN110539320B (zh) 一种多吸附点周向及径向位置可调的吸附模块
CN101501386A (zh) 显示装置
CN108278455A (zh) 一种自动复位的电子设备保持架
CN219599325U (zh) 用于汽车外后视镜加工用定位夹紧装置
CN219114088U (zh) 吸附装置、机械手、贴胶设备及电池生产设备
CN112643699A (zh) 夹具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CN11256355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生产用组装系统
CN216029222U (zh) 一种螺丝锁附机构
CN209336627U (zh) 车载支架
CN210363629U (zh) 一种用于车用显示器的凸轮平衡器
CN208605885U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固定架
CN107102507B (zh) 投影装置及投影机器人
CN208272794U (zh) 一种音圈电机驱动的高精度z轴结构
US20080055739A1 (en) Device For Vibration-Free Mounting Of A Drive Motor In A Stand Of A Surgical Microscope
CN212155647U (zh) 一种防倾斜的抗震支架
CN111168261A (zh) 一种拼焊定位装置
US20200001474A1 (en) Spring-support mechanism for parallel robots
CN114030426B (zh) 一种多向车载支架
CN215617189U (zh) 多工位旋转型桌面式力控砂带机
CN211759321U (zh) 一种拼焊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