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4413B - 自然散热变频器 - Google Patents

自然散热变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4413B
CN112994413B CN202110312442.XA CN202110312442A CN112994413B CN 112994413 B CN112994413 B CN 112994413B CN 202110312442 A CN202110312442 A CN 202110312442A CN 112994413 B CN112994413 B CN 112994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base
radiator
fin radiator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24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94413A (zh
Inventor
刘春夏
庄禾
欧康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vt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vt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vt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vt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244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4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4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4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94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4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然散热变频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底座、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整流模块、逆变模块和电容模块,底座封闭壳体的底部,整流模块、逆变模块和电容模块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上,底座上设置有分别对应连接整流模块、逆变模块以及电容模块的第一翅片散热器、第二翅片散热器和第三翅片散热器,第一翅片散热器、第二翅片散热器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将整流模块、逆变模块以及电容模块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本发明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源头上解决了热量集中的问题、提高了散热阈值的上限,不再需要通过风扇来进行强制风冷,还减少了变频器内的部件,使得变频器的整体体积减小,降低了制造变频器所需要的成本。

Description

自然散热变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变频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然散热变频器。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
变频器主要由整流(交流变直流)、滤波、逆变(直流变交流)、制动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微处理单元等组成。变频器靠内部IGBT的开断来调整输出电源的电压和频率,根据电机的实际需要来提供其所需要的电源电压,进而达到节能、调速的目的,另外,变频器还有很多的保护功能,如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等等。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频器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变频器中,整流桥、逆变单管以及电容是主要的发热零部件,而发明人发现,基于目前的结构设计,整流桥、逆变单管和电容在变频器中的安装比较集中,使得热量容易发生聚集,热量很快达到散热阈值,而为了解决相应的散热问题,目前的变频器多采用风扇进行强制风冷散热,导致出现噪音高、体积大且需要定期维护风扇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散热变频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发热部件集中安装导致热量较快达到散热阈值,采用风扇强制风冷散热,噪音高、体积大且需要定期维护风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然散热变频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底座、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底座封闭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翅片散热器和第二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将所述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模块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所述底座的对应连接位置分别是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所述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基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与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成一定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设置所述整流模块的面,与所述底座设置所述逆变模块的面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电容模块以及对应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三翅片散热器,底座上还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基板。
进一步地,所述逆变模块包括逆变板和逆变单管,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板和整流桥,所述整流桥固定于第一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上,所述逆变单管固定于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上,所述逆变板固定于所述逆变单管的表面,所述整流板固定于所述整流桥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以及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散热翅片,分别与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以及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基板垂直,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与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之间形成有隔离槽。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电容组,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电容槽,所述电容槽用于容置所述电容组,所述电容组的外壁套设有导热胶套,所述电容组的外壁紧贴所述导热胶套的内壁,所述电容槽的内壁贴合所述导热胶套的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自然散热变频器上设置有输入输出动力线,所述输入输出动力线导通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逆变模块,所述输入输出动力线沿着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直线走线。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压铸铝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面盖和中壳,所述面盖盖设在所述中壳的顶部,所述底座封闭所述中壳的底部,所述面盖的顶部设置键盘。
本发明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根本上解决了热量集中的问题、提高了散热阈值的上限,因此,变频器便不再需要通过风扇来进行强制风冷,还减少了变频器内的部件,使得变频器的整体体积减小,降低了制造变频器所需要的成本。综上,不仅解决了热量产生集中、散热阈值低的问题,还使得变频器的整体体积减小,降低了制造变频器的成本。符合人性化和工业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座部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部分结构未示出;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座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部分结构未示出;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座部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部分结构未示出;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座部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部分结构未示出;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座部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四,部分结构未示出;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的安装走线示意图,部分结构未示出;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安装扩展卡的结构示意图,部分结构未示出。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1、壳体;101、面盖;1011、第一面盖;1012、第二面盖;102、中壳;
2、底座;
3、整流模块;31、整流桥;32、整流板;
4、逆变模块;41、逆变单管、42、逆变板;
5、电容模块;51、电容板;52、电容组;
6、第一散热翅片;7、第二翅片散热器;8、第三翅片散热器;9、隔离槽;10、导热胶套;11、电容槽;12、键盘;13、扩展卡;14、控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进行说明。所述自然散热变频器,包括壳体1、底座2、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其中,底座2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底座2安装在壳体1的底部后将壳体1的底部封闭,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电容模块5等安装在壳体1和底座2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其中,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在运行和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且,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相较于其它电气零部件(主要是位于壳体1和底座2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的),产生的热量更多、更集中。也就是说,变频器中的主要热量来源于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实际上,整流模块3包括整流板32和整流桥31,逆变模块4包括逆变板42和六个逆变单管41,整流模块3主要产生热量的部件是整流桥31,逆变模块4主要产生热量的部件是逆变单管41,电容组52是电容模块5中主要产生热量的部件。
变频器内部在热量达到一定的限度,便必须进行散热,必须进行散热的极限值以下简称为散热阈值;前文阐述了热量产生集中、容易发生聚集,那么便更快、更容易达到散热阈值,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分别设置在底座2上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上,其中,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均是紧贴在底座2上。采用这种方式将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使得上述三个模块之间的位置分散开来,具体表现为,将上述三个模块分别安装在底座2上的三个不同的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底座2并不是完全规则的立方体的形状,因此上述三个模块中的任何一个模块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底座2的其中一个面上,或者是说将其中任意一个模块放置在底座2上可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地方,只要这三个模块之间相互分散开,不发生重叠,相互之间所散发的热量影响越小越好。
底座2上设置有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第三翅片散热器8。其中,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分别与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一一对应,分别用于将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其中,底座2分别安装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的位置分别对应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基板。也就是说,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分别安装在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基板上。以整流模块3为例,散热的过程及路径可简化为:整流模块3→底座2→第一翅片散热器6→外界。
本发明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将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分别安装在底座2上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并在底座2上设置分别与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一一对应的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在位置上的分散,使得产生热量的部件相互分散,从而在源头上将热量先分散,改善并避免热量聚集的状况。整流模块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底座2,底座2再通过第一翅片散热器6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空气中,逆变模块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底座2,第二翅片散热器7再将从逆变模块4传递至底座2的热量散发出去,电容模块5的散热简化过程是:电容模块5→底座2→第三翅片散热器8→外界。三个主要产生热量的部件位置分散后,各自产生的热量被分散传递至底座2,最终经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分别将热量逐步散出去。由于在源头上将热量的产生变得更加分散,再分别经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散发出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热量集中的问题、提高了散热阈值的上限,因此,变频器便不再需要通过风扇来进行强制风冷。因此,还减少了变频器内的部件,使得变频器的整体体积减小,降低了制造变频器所需要的成本。综上,通过上述手段,不仅解决了热量产生集中、散热阈值低的问题,还使得变频器的整体体积减小,降低了制造变频器的成本。符合人性化和工业化设计。
具体地,整流模块3在底座2上安装完成后,第一翅片散热器6的基板与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基板相互垂直,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在底座2上安装完成后也是相互垂直的状态。一般来说,就两个实体而言,两个实体的相互重叠的部分越多,两个实体的相互影响越大,针对热量的集中和相互干涉来说,相互重叠同样是影响热量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前述相互重叠不仅仅包括两个实体的直接接触,同样包括两个实体之间的相互投影的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安装在底座2上后相互垂直,如此,便使得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之间的重叠以及投影影响变得更小。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安装在异面但是相互之间呈一定角度(非直角)的情况,或者说是第一翅片散热器6的基板与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基板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例如底座2的实际形状、底座2安装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或者电容模块5的具体位置的形状等的影响。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安装完成后相互垂直的情况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较优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6,前文提到了,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基板和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基板也是相互垂直的关系,也就是说,将逆变模块4和电容模块5分别设置在底座2的两个相互垂直的面上,使得整流模块3和电容模块5在安装完毕后,处于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结合前文整流模块3和逆变模块4之间相互垂直的关系,整流模块3和电容模块5既可以是存在一定距离的相互平行关系,还可以是并排设置的关系,如果按照平面的角度来说,整流模块3和电容模块5并排设置的情况是两个模块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但是整流模块3和电容模块5的面积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将整流模块3和电容模块5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实际上,整流模块3的发热部分主要是整流桥31和整流板32,而整流桥31的发热量更大,电容模块5的主要发热部分是电容组5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考虑了诸多因素之后,将整流桥31和电容组52并排设置。
逆变模块4和电容模块5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与前文提到的整流模块3与逆变模块4所产生的热量的关系,所采用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综合考虑,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分别在底座2上安装完成后,整流桥31、电容组52分别与逆变单管41所在的基板相互垂直,该实现方式是底座2的形状和尺寸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的,最优的实施方式,在底座2能适配变频器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较小尺寸的底座2。当然,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若底座2的形状和尺寸发生改变,或者对变频器有其他的要求,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前文说明了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的主要散热过程,最终分别是由设置在底座2上的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散发至外界空气中,散热的效率和速度与散热面积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的散热速度和散热效率,在此,将第一翅片散热器6的翅片与整流模块3的安装面设置为相互垂直,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翅片与逆变模块4的安装面设置为相互垂直,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翅片与电容模块6的安装面设置为相互垂直。而且,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与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分别位于底座2安装位置的两侧,通过底座2来传递热量。使得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分别与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以及电容模块5的接触达到最大化,以整流模块3和第一翅片散热器6为例,虽然整流模块3和第一翅片散热器6不是直接接触的,整流模块3先将热量传递至底座2,再由底座2传递至第一翅片散热器6,但是,第一翅片散热器6与整流模块3之间的相互投影却达到了最大化,因此,便达到了提高散热速度和效率的目的。逆变模块4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电容模块5和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散热速度和效率在此不再赘述。
从图4和图5可见,在设置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和第三翅片散热器8之后,底座2上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空腔,且此空腔并不是封闭的,对外界是保持开放的。而且,此空腔是底座2在设置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之后所形成的,此空腔为电抗器预留了安装空间,此电抗器为直流电抗器。此空腔的两面开放,空腔的底部被底座2封闭,空腔的顶部被整流板32所封闭,空腔的另外相邻的两面分别被第二翅片散热器7和第三翅片散热器8所封闭。
由图1、图2、图3及图6可见,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相邻而且相互垂直设置,在安装变频器时,第一翅片散热器6常由于变频器的实际安装方位而位于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上方,整流模块3将位于逆变模块4的上方,由于整流和逆变电路的热损耗较大,而热空气是向上传递的,那么第二翅片散热器7所散发的热量将容易传递至第一翅片散热器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是导热实体,热量在导热实体上的传递速度要比在空气传至导热实体的速度更快,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之间开设有隔离槽9,隔离槽9的目的在于避免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直接接触,防止变频器在工作时逆变模块4产生的热量加重整流模块3的散热负担。使得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在散热时的相互影响更小。此外,还可以在隔离槽9之间设置一些隔热材料,以进一步减小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二翅片散热器7之间的相互影响。
优选地,参见图1及图3,电容模块5包括至少一个电容组52,电容组52包括柱状的电容和设置在电容顶部的电容板51,电容板51上还设置有绝缘膜(图中未示出)。电容组52产生热量主要在柱状的电容上,考虑到电容的形状,而且电容需要向底座2导热,电容和底座2都是采用硬材质制成的,那么便存在接触面积不够大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2上开设电容槽11,将电容组52放置在电容槽11内,使得电容组52的外表面被电容槽11的内壁所包覆,使得电容组52和底座2的接触面积最大化。此外,由于底座2多是由压铸铝制成,电容组52的刚性和硬度也较大,直接将电容组52放置在电容槽11内,电容组52在电容槽11内容易发生磨损的现象,同时还需要考虑导热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容组52上套设一导热胶套10,导热胶套10将电容组52和电容槽11的内壁隔开,避免了电容组52和电容槽11内壁的直接接触,而且导热胶套10还可以将从电容组52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底座2,既解决了电容组52与底座2磨损的问题,还兼顾了电容组52需要向底座2导热的前提。为了提高导热的效率和安装的紧密性,在开设电容槽11、选用导热胶套10时,需要将电容组52的外壁紧贴导热胶套10的内壁,电容槽11的内壁紧密贴合导热胶套10的内壁。
前文提到了整流桥31和整流板32安装在底座2上,参见图4至图6,整流桥31和电容组52并排设置,实际上,整流桥31和电容组52的电容板51部分并排设置,整流板32设置在整流桥31和电容组52的顶部。由于整流桥31的尺寸相对于底座2来说较小,因此,整流桥31直接设置在底座2的表面上,第一翅片散热器6设置在底座2上与整流桥31正对的另一侧,如果底座2过厚则热量更难传递至第一翅片散热器6,因此,底座2在此部分的厚度较薄,而前文提到了底座2上开设电容槽11来容置电容组52,电容组52的长度比整流桥31的厚度大得多,因此,底座2在此部分的厚度需要加厚,第三翅片散热器8需要散发由电容组52所产生的热量,因此,将第三翅片散热器8设置在电容槽11的底部。前文提到了整流桥31和电容组52上的电容板51并排设置,在此,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三翅片散热器8同样是并排设置,与前文提到的整流桥31和电容组52并排设置相对应。由于底座2设置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厚度要比设置第一翅片散热器6的厚度大,考虑到整体的美观和协调性,将第一翅片散热器6的长度设计得更长,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长度设计得更短,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长度尺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
进一步地,参考图1及图7,针对整流板32、整流桥31、逆变单管41、逆变板42、电容组52在底座2上的不同安装位置,不仅仅带来上述产生热量更加分散、更慢达到散热阈值、自然散热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使得底座2的宽度尺寸更小,具体表现为,在底座2的不同位置分别安装整流板32、整流桥31、逆变单管41、逆变板42、电容组52,并根据散热要求在底座2上设置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翅片与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翅片相互垂直,根据设计初衷以及附图中所展现的内容,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尺寸更小,而且第二翅片散热器7的延伸方向是底座2的宽度方向,也是变频器的宽度方向,第一翅片散热器6和第三翅片散热器8的延伸方向是底座2的高度方向,也是变频器的高度方向,如此设计,还将底座2的宽度和变频器的宽度减小,在将变频器放置在电控柜的时候,可以将多个变频器按照其宽度的方向排列,在电控柜的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底座2的宽度和变频器的宽度减小了,电控柜内便可以容置更多的变频器。就像在书柜上放置书本时,书柜的宽度一定,书本的厚度减小了,便可以将更多本书立在书柜上了。使得电控柜在放置变频器时,能够更加合理地使用电控柜内的空间。使得底座2和变频器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在能够完成所属功能的情况下,整体体积更小,节省了制造的材料和成本。
此外,如图7所示,变频器上还设置有输入输出动力线(图中箭头代表电流的流向),变频器设置输入输出动力线的常规走线方式是将输入输出动力线以n字形走线,或者是说u字形走线。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直线形的走线方式。具体原因如下:变频器的内电流流向遵循“输入端子-整流/滤波-逆变-输出端子”的竖直走向,采用直线形的走线方式相比n字形走线方式,使得硬件电路布局更顺畅,在结构空间上最易于实现高利用率,进而提升整机功率密度。
前文提到了底座2是压铸铝底座2,压铸铝通常是压铸铝合金。它有一套技术含量较高的抽芯,冷却等系统。具有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经济效果优良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翅片散热器6、第二翅片散热器7以及第三翅片散热器8与底座2是一体成型设计的,因此,也都是压铸铝材质的。
此外,如图1、图8所示,前文提到了本发明提供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包括壳体1,壳体1罩设在底座2上,壳体1包括面盖101和中壳102,面盖101位于中壳102的顶部,面盖101的顶部安装有键盘12。中壳102封闭底座2的顶部和局部侧面,中壳102用于封闭底座2顶部的整流模块3和电容模块5,中壳102封闭底座2的局部侧面,主要是用来封闭设置在底座2侧面的逆变模块4。在整流模块3、逆变模块4、电容模块5以及控制板14等其他电气元件安装完毕后,扩展卡13位于顶部,中壳102组装完毕后,可从中壳102的顶部观察到两块扩展卡13并排设置,两块扩展卡13的长度方向与变频器或者底座2的长度方向对应。前文提到了底座2和变频器的宽度被减小,使得电控柜内可以存放更多的变频器,底座2和变频器的宽度尺寸在减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安装两块并排设置的扩展卡13,使得布局更加地合理。
优选地,如图1所示,由于中壳102顶部的特殊形状,包括顶部的平面开口和与侧面倾斜的平面斜开口,因此,面盖101同样包括两部分,面盖101包括用于封盖中壳102顶部开口的第一面盖1011和用于封盖倾斜开口的第二面盖1012,第一面盖1011和第二面盖1012是转动连接的,第一面盖1011和第二面盖1012的转轴设置在二者的连接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自然散热变频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底座、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整流模块和逆变模块,所述底座封闭所述壳体的底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的不同位置上分别设置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逆变模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模块的第一翅片散热器、第二翅片散热器,且所述底座的对应连接位置分别是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的基板、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所述整流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基板上;
其中,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电容模块以及对应所述电容模块的第三翅片散热器,底座上还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基板,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均裸露于所述壳体之外;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与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并排设置,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与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的基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与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基板相互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的散热翅片、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以及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散热翅片,分别与第一翅片散热器的基板、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以及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基板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块包括逆变板和逆变单管,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板和整流桥,所述整流桥固定于第一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上,所述逆变单管固定于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基板上,所述逆变板固定于所述逆变单管的表面,所述整流板固定于所述整流桥的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电容组,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电容组的电容槽;所述电容组的外壁套设有导热胶套,所述电容组的外壁紧贴所述导热胶套的内壁,所述电容槽的内壁贴合所述导热胶套的外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的位置位于所述电容槽的底部,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与所述第三翅片散热器并排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散热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与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之间开设有隔离槽。
CN202110312442.XA 2021-03-24 2021-03-24 自然散热变频器 Active CN112994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2442.XA CN112994413B (zh) 2021-03-24 2021-03-24 自然散热变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2442.XA CN112994413B (zh) 2021-03-24 2021-03-24 自然散热变频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4413A CN112994413A (zh) 2021-06-18
CN112994413B true CN112994413B (zh) 2022-12-30

Family

ID=76333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2442.XA Active CN112994413B (zh) 2021-03-24 2021-03-24 自然散热变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44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22101951U1 (de) 2022-04-12 2022-05-02 Huaneng Fuxin Wind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Wasserkühlstruktur für Pitchbox von Windkraftanlage
CN117118194B (zh) * 2023-07-07 2024-08-09 鞍钢绿色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然散热变频器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83727U (zh) * 2011-08-03 2012-04-04 张学峰 带有插片式散热器的变频器
CN103825472A (zh) * 2014-02-10 2014-05-28 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储能逆变器
CN103997192A (zh) * 2014-06-06 2014-08-2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一种用于纺机的散热式智能控制变频器
CN204216772U (zh) * 2014-11-18 2015-03-18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变频器
CN204349764U (zh) * 2014-12-04 2015-05-20 重庆科川电气有限公司 外置散热式变频器
CN204886660U (zh) * 2015-08-13 2015-12-16 深圳市康元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变频器
CN206472033U (zh) * 2016-12-13 2017-09-05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独立风道结构的变频器
CN208337399U (zh) * 2018-07-20 2019-01-04 谱罗顿智控电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及具有其的智能电泵
CN209563070U (zh) * 2018-10-23 2019-10-29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变频控制器及电器设备
CN110611436A (zh) * 2019-09-30 2019-12-24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流逆变模组及变频器
CN209948941U (zh) * 2019-06-17 2020-01-14 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CN212543661U (zh) * 2019-10-29 2021-02-12 苏州海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储能逆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53462T2 (de) * 1987-11-17 1995-11-16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Halbleiterrelais.
JP2011165988A (ja) * 2010-02-11 2011-08-25 Denso Corp 半導体装置
CN103283136B (zh) * 2010-12-28 2015-0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装置
CN202997906U (zh) * 2012-11-09 2013-06-12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电除尘用高频开关电源
US9913356B2 (en) * 2014-03-21 2018-03-06 Robert Bosch Gmbh Common mode noise suppression of switchmode power converters by capacitive shield with damping network
CN204334294U (zh) * 2014-11-20 2015-05-13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器
CN205142015U (zh) * 2015-10-29 2016-04-0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器的安装结构
CN208508769U (zh) * 2018-05-06 2019-02-15 浙江易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变频器
CN209233734U (zh) * 2018-05-21 2019-08-09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器的电源模块
CN209184506U (zh) * 2019-02-12 2019-07-30 山东汇科工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新型散热结构的变频器
JP7263891B2 (ja) * 2019-04-04 2023-04-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N211405842U (zh) * 2020-03-19 2020-09-01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变频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83727U (zh) * 2011-08-03 2012-04-04 张学峰 带有插片式散热器的变频器
CN103825472A (zh) * 2014-02-10 2014-05-28 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伏储能逆变器
CN103997192A (zh) * 2014-06-06 2014-08-2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一种用于纺机的散热式智能控制变频器
CN204216772U (zh) * 2014-11-18 2015-03-18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变频器
CN204349764U (zh) * 2014-12-04 2015-05-20 重庆科川电气有限公司 外置散热式变频器
CN204886660U (zh) * 2015-08-13 2015-12-16 深圳市康元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变频器
CN206472033U (zh) * 2016-12-13 2017-09-05 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独立风道结构的变频器
CN208337399U (zh) * 2018-07-20 2019-01-04 谱罗顿智控电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及具有其的智能电泵
CN209563070U (zh) * 2018-10-23 2019-10-29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变频控制器及电器设备
CN209948941U (zh) * 2019-06-17 2020-01-14 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紧凑型h桥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CN110611436A (zh) * 2019-09-30 2019-12-24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流逆变模组及变频器
CN212543661U (zh) * 2019-10-29 2021-02-12 苏州海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储能逆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4413A (zh)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94413B (zh) 自然散热变频器
CN212629011U (zh) 基于半导体发电的散热组件
CN107786070B (zh) 智能功率模块、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216982389U (zh) 散热装置和电气设备
CN213485425U (zh) 一种便携式电源适配器
CN219627573U (zh) 一种微型光伏逆变器
CN218788180U (zh) 一种自动化调节的智能数据中心降温设备
CN210183748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CN204761294U (zh) 高压大功率换流装置
CN103179843A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变频控制器的散热结构
CN212628953U (zh)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112713788A (zh) 一种适用于永磁牵引逆变器的功率模块
CN213029048U (zh) 一种柜外散热电气控制柜
CN221305738U (zh) 逆变器
CN213182658U (zh) 一体机散热系统
CN220629163U (zh) 一种功率模块的散热结构
CN218735787U (zh) 液冷acdc功率模块和充电桩
CN217241238U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213586727U (zh) 一种柜外散热电气控制柜
CN221042674U (zh) 逆变器和储能一体机
CN220190690U (zh) 一种微型逆变器外壳及微型逆变器
CN104852591B (zh) 一种高压大功率换流装置
CN218849472U (zh) 一种新型come模块加固安装散热装置
CN211127596U (zh) 一种带新型散热器的功率模块
CN217215635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中频电源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