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7488A - 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97488A CN112797488A CN201911111819.4A CN201911111819A CN112797488A CN 112797488 A CN112797488 A CN 112797488A CN 201911111819 A CN201911111819 A CN 201911111819A CN 112797488 A CN112797488 A CN 1127974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valve
- operation mode
- cooling system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0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456 HOTAI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893018 Arm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air supply to heat-exchangers or bypass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其中,冷却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为:冷却系统包括:空调,空调包括冷却机构、送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通道,新风通道与进风口连通,新风通道设置有新风阀;回风通道,回风通道与进风口连通,回风通道设置有回风阀;排风通道,排风通道设置有排风阀;其中,冷却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新风阀关闭,排风阀关闭,回风阀开启,冷却机构开启;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阀开启,排风阀开启,冷却机构关闭。在室外温度较低时,通过引入新风实现冷却而无需再开启冷却机构,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尤其涉及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全年冷却需求的场所,例如数据中心、工艺厂房等,需要利用空调实现全年不间断供冷,空调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空调全年不间断供冷而存在能源消耗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
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冷却机构、送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
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通道设置有新风阀;
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回风通道设置有回风阀;
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设置有排风阀;
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开启;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空调进风口连通的新风通道,这样,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可通过空调的送风机将室外的新风直接引入室内,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因此,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开启冷却机构实现冷却,而在室外温度较低时,通过引入新风实现冷却而无需再开启冷却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空调全年不间断供冷而存在能源消耗较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增大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减小;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减小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增大。
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运行模式下,通过新风阀和回风阀的联动调节,能够调节新风和回风的比例,一方面,能够更灵活、方便地调节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新风阀和回风阀在联动调节时两者开度变化相反,可使进入室内的风量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从而可保持室内气压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的开度与所述回风阀的开度之和为100%。
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阀和回风阀两者的开度之和始终维持在100%,能够确保进入室内的风量保持恒定,从而进一步保持室内气压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通道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回风通道内的温度。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排风通道与回风通道连通,换热之后形成的室内热空气均需要经过回风通道,这样,通过在回风通道内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室内回风的温度,从而实时掌握室内冷却情况,为冷却系统的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可选的,所述排风通道内还设置有排风机。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排风机,可提高冷却系统的排风效率,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可加快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而提高冷却效果。此外,还可维持室内气压稳定。
可选的,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送风通道,可以将冷风均匀地输送至室内各处,从而提高室内温度分布均衡性,提高室内冷却效果。
可选的,所述新风通道内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和/或防雨机构。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空气过滤器,可提高室内环境标准;通过设置防雨机构,可避免雨水对空调造成损坏。
可选的,所述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
该实施方式中,将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可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使用新风进行冷却,使冷却系统的能源消耗达到最低,节能效果显著。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用于对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在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关闭,并控制所述冷却机构开启;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开启,并控制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该实施例中,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通过控制新风阀开启,并控制冷却机构关闭,实现使用室外新风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而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可通过控制冷却机构开启,并控制新风阀关闭,实现空调制冷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空调全年不间断供冷而存在能源消耗较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冷却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则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由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切换至第二运行模式;
若所述冷却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为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则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三预设值到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由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运行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开启;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持续时间,以确保在室外环境温度维持较稳定的情况下,对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提高冷却系统控制的稳定性,避免对冷却系统进行频繁切换。
可选的,所述回风通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四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降低,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第五预设值;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增大,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所述第五预设值。
该实施方式中,可维持回风通道内温度恒定,从而可维持室内温度恒定。
可选的,所述回风通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六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减小,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七预设值;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所述第七预设值。
该实施方式中,可维持回风通道内温度恒定,从而可维持室内温度恒定。
上述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与空调进风口连通的新风通道,这样,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可通过空调的送风机将室外的新风直接引入室内,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因此,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开启冷却机构实现冷却,而在室外温度较低时,通过引入新风实现冷却而无需再开启冷却机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空调全年不间断供冷而存在能源消耗较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上述可选方式所具有的其他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制冷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全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可应用于具有全年冷却需求的场所,例如,数据中心、工艺厂房等。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包括:
空调2,空调2包括冷却机构21、送风机22、进风口23和出风口24;
新风通道1,新风通道1与进风口23连通,新风通道1设置有新风阀8;
回风通道4,回风通道4与进风口23连通,回风通道4设置有回风阀9;
排风通道5,排风通道5设置有排风阀10;
其中,冷却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在第一运行模式下,新风阀8关闭,排风阀10关闭,回风阀9开启,冷却机构21开启,如图2所示;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阀8开启,排风阀10开启,冷却机构21关闭,如图3至图4所示。
上述空调2的冷却机构21可以是制冷机、冷冻盘管等能够制冷的部件,冷却机构21运行时,空调制冷,从出风口24向室内输入冷空气,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将室内温度维持在较合适的温度范围。换热之后的热空气可由上述回风通道4重新回到空调2内,如此反复循环。空调2的送风机22可加速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从而提高空调制冷效率。
上述新风通道1与外界环境相通,以提供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通道。新风阀8设置于新风通道1,若需要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则控制新风阀8开启即可,若不需要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则控制新风阀8关闭即可。
可选的,新风通道1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用于检测新风通道1内的温度。这样,可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1监测室外环境的温度。
进一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1设置于新风通道1的靠近外界环境的端部,以提高第一温度传感器11对室外环境温度的敏感度。
本申请中,将新风通道1与空调2的进风口23连通,这样,空调2的送风机22可以为输送室外新风提供动力,以满足室内冷却所需的新风风量和风速。并且,由于室外环境温度的可变性,通过调节送风机22的运行功率,还可实现新风风量的灵活调节,从而能够将室内温度始终维持在较合适的温度范围。
室外新风经过新风通道1引入室内之后,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降温。换热之后的热空气可由上述排风通道5排出。排风阀10设置于排风通道5,在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时,可将排风阀10开启,以实现室内的气压平衡。
本申请中,如图2所示,第一运行模式可理解为空调制冷模式或机械制冷模式,在该模式下,冷却机构21开启,空调制冷。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可采用第一运行模式。为了提高制冷效果,降低空调2能耗,第一运行模式下一般为内循环制冷,即,新风阀8和排风阀10均关闭,回风阀9开启。
如图3至图4所示,第二运行模式可理解为新风自然冷却模式,在该模式下,冷却机构21关闭,空调不制冷,从室外直接引入新风实现室内冷却降温。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采用第二运行模式。
本申请中,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可以手动切换,也可以自动切换。优选的,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为自动切换,具体的,可设置空调控制系统对空调2进行控制,并可将新风自然冷却控制逻辑集成到空调控制系统中。本申请中,两种运行模式可自动切换,使得冷却系统的控制简单方便。
本申请中的上述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与空调2进风口23连通的新风通道1,这样,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可通过空调2的送风机22将室外的新风直接引入室内,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因此,在室外温度较高时,开启冷却机构21实现冷却,而在室外温度较低时,通过引入新风实现冷却而无需再开启冷却机构21,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空调全年不间断供冷而存在能源消耗较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此外,本申请中,在原有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室外新风可利用原有空调2及风道引入室内,而不需要单独设置新风机组,不仅结构简单,还节约了投入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并且,本申请中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直接进行热交换,相比于采用间接冷却的方式,由于不存在换热温差,换热效率更高。这样,对于非低温冷却场所,例如数据中心、工艺厂房等,在春季、秋季和冬季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均可采用室外新风进行自然冷却,新风自然冷却模式的使用时间更长,节能效果更佳。
可选的,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阀8的开度增大时,回风阀9的开度减小;新风阀8的开度减小时,回风阀9的开度增大。
本申请中,第二运行模式可包括以下两种模式: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和部分新风自然冷却模式。如图3所示,在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新风阀8开启,回风阀9关闭。如图4所示,在部分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新风阀8和回风阀9均开启,部分新风与部分回风混合之后再输送至室内。
进一步的,在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新风阀8全开,回风阀9关闭;在部分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新风阀8和回风阀9均开启。容易理解地,在部分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新风阀8开度越大,回风阀9开度越小,新风冷却效果越显著;新风阀8开度越小,回风阀9开度越大,新风冷却效果越低。因此,若要提高新风冷却效果,则可将新风阀8开度增大,回风阀9开度减小;若要降低新风冷却效果,则可将新风阀8开度减小,回风阀9开度增大。
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运行模式下,通过新风阀8和回风阀9的联动调节,能够调节新风和回风的比例,一方面,能够更灵活、方便地调节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新风阀8和回风阀9在联动调节时两者开度变化相反(或者说两者调节动作相反),可使进入室内的风量维持在较稳定的范围内,从而可保持室内气压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可选的,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阀8的开度与回风阀9的开度之和为100%。
例如,新风阀8的开度为100%(即新风阀8全开)时,回风阀9的开度为0%(即回风阀9关闭);新风阀8的开度为80%时,回风阀9的开度为20%。
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运行模式下,新风阀8和回风阀9两者的开度之和始终维持在100%,能够确保进入室内的风量保持恒定,从而进一步保持室内气压的稳定性。
可选的,排风通道5与回风通道4连通,回风通道4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2,用于检测回风通道4内的温度。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排风通道5与回风通道4连通,因此,换热之后形成的室内热空气的流动路径包括以下几种:
经回风通道4重新回到空调2内,并经空调制冷后再输送至室内;或者,
将回风通道4重新回到空调2内,并与室外新风混合之后再输送至室内;或者,
经回风通道4输送至排风通道5,再经排风通道5排出室外。
可见,换热之后形成的室内热空气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流动路径,均需要经过回风通道4,这样,通过在回风通道4内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2,能够实时监测室内回风的温度,从而实时掌握室内冷却情况,为冷却系统的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可选的,排风通道5内还设置有排风机16。
排风机16与排风阀10的位置不限,可以是排风阀10在前,排风机16在后,也可以是排风机16在前,排风阀10在后。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排风机16,可提高冷却系统的排风效率,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可加快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而提高冷却效果。此外,还可维持室内气压稳定。
进一步的,排风机16可与送风机22联锁,两者的运行频率可相同,这样,在新风自然冷却模式下,可以使排风量和新风量基本相等,从而进一步维持室内气压稳定。
可选的,冷却系统还包括送风通道3,送风通道3与出风口24连通。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送风通道3,可以将冷风均匀地输送至室内各处,从而提高室内温度分布均衡性,提高室内冷却效果。
可选的,送风通道3的位置低于回风通道4。
考虑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将送风通道3设置于回风通道4以下的位置,能够提高冷热空气热交换效率,使热交换之后形成的室内热空气向上进入回风通道4。
例如,可在室内地板下设置送风通道3(如地板下送风静压箱),可在室内吊顶设置回风通道4(如吊顶回风静压箱)。
可选的,新风通道1内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和/或防雨机构6。
空气过滤器7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尘埃杂质,使进入室内的新风为较洁净的空气,从而提高室内环境标准。
空气过滤器7可包括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必要时还可包括化学过滤器。
防雨机构6用于防止雨水进入空调2内,避免雨水对空调2造成损坏。可在新风通道1的端部设置防雨百叶作为该防雨机构6。
若新风通道1设置有空气过滤器7和防雨机构6,则可将防雨机构6设置在前,然后再设置空气过滤器7,此外,可在空气过滤器7之后再设置新风阀8。这样,室外新风将依次经过防雨机构6、空气过滤器7和新风阀8输送至空调2内。
可选的,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
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可适用于具有全年冷却需求的场所,且尤其适用于非低温冷却场所,这样,可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使用新风进行冷却,使冷却系统的能源消耗达到最低,节能效果显著。
数据中心中,计算机、服务器、机柜等设备在工作时会散发出热量,且数据中心的需求温度一般在23°左右,这使得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尤其适合于数据中心。因此,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可应用于数据中心。
图5至图6示出了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示例,数据中心设置有机柜13,机柜13下方的地板为送风地板14,该送风地板14下方即设置有前述送风通道,机柜13上方设置有与前述回风通道连通的回风百叶15。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用于对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冷却系统进行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在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关闭,并控制所述冷却机构开启;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开启,并控制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第一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冷却需求灵活确定,以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为例,第一预设值可以为20至25℃之间。
本申请中,冷却系统开启时采用何种运行模式,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的高低来决定,这样,使得冷却系统开启的控制策略简单,易于实施。
本申请中的上述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通过控制新风阀开启,并控制冷却机构关闭,实现使用室外新风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而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可通过控制冷却机构开启,并控制新风阀关闭,实现空调制冷对室内进行冷却降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空调全年不间断供冷而存在能源消耗较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技术效果。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冷却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则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由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切换至第二运行模式;
若所述冷却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为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则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三预设值到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由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运行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开启;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该实施方式提供了冷却系统在开启之后,其运行模式如何进行切换的技术方案。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室外环境温度以及室外环境温度持续时间,以确保在室外环境温度维持较稳定的情况下,对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提高冷却系统控制的稳定性,避免对冷却系统进行频繁切换。
可选的,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通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四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降低,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第五预设值;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增大,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所述第五预设值。
进一步的,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四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降低;
在所述送风机的转速达到最小转速之后,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增大,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所述第五预设值。
可选的,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通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六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减小,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七预设值;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所述第七预设值。
进一步的,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六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减小,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增大;
在所述回风阀关闭,且所述新风阀的开度达到最大值之后,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仍高于第六预设值,则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所述第七预设值。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送风机的转速,也可通过控制送风机的运行频率实现。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送风机的转速和阀门开度,可维持回风通道内温度恒定,从而可维持室内温度恒定。当回风通道内的温度下降时,优先调节送风机转速,送风机达到最小运行频率后,回风通道内的温度仍有降低趋势时,则加大回风阀的开度,并联锁减小新风阀的开度,通过调节新风和回风比例维持回风通道内温度恒定。当回风通道内的温度上升时,优先调节新风阀和回风阀的开度,回风阀已经完全关闭后,回风通道内的温度仍有上升趋势时,则加大风机转速。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冷却机构、送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
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通道设置有新风阀;
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回风通道设置有回风阀;
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设置有排风阀;
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在第一运行模式和第二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开启;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增大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减小;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减小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的开度与所述回风阀的开度之和为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通道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回风通道内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通道内还设置有排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内设置有空气过滤器和/或防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应用于数据中心。
9.一种冷却系统控制方法,用于对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关闭,并控制所述冷却机构开启;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回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开启,并控制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冷却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为第一运行模式,则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由所述第一运行模式切换至第二运行模式;
若所述冷却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为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则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室外环境温度不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持续时间大于第三预设值到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由所述第二运行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运行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关闭,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回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开启;在所述第二运行模式下,所述新风阀开启,所述排风阀开启,所述冷却机构关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低于第四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降低,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第五预设值;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增大,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减小,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增大至所述第五预设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若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高于第六预设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控制所述回风阀的开度减小,且控制所述新风阀的开度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七预设值;
控制所述送风机的转速增大,直至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降低至所述第七预设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11819.4A CN112797488A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11819.4A CN112797488A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97488A true CN112797488A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0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11819.4A Pending CN112797488A (zh) | 2019-11-14 | 2019-11-14 | 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97488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63802A (zh) * | 2011-10-31 | 2012-07-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机房送风的方法和系统 |
CN103940061A (zh) * | 2014-05-07 | 2014-07-23 | 深圳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CN104848453A (zh) * | 2015-05-21 | 2015-08-19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直接风侧自然冷却方法和装置 |
CN106594930A (zh) * | 2016-12-19 | 2017-04-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机房空调系统 |
CN207305248U (zh) * | 2017-10-12 | 2018-05-01 | 上海阿尔西空调系统服务有限公司 | 机房空调新风直接自然冷却系统 |
CN207365180U (zh) * | 2016-11-22 | 2018-05-15 |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新风等焓降温的数据中心 |
CN207487027U (zh) * | 2017-09-26 | 2018-06-12 | 菲尼克斯(上海)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空调的节能风帽自然冷却系统 |
CN109451701A (zh) * | 2018-10-22 | 2019-03-08 | 上海澄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全年可利用室外空气的数据中心节能制冷系统 |
CN110425665A (zh) * | 2019-06-18 | 2019-11-08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1-14 CN CN201911111819.4A patent/CN11279748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63802A (zh) * | 2011-10-31 | 2012-07-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机房送风的方法和系统 |
CN103940061A (zh) * | 2014-05-07 | 2014-07-23 | 深圳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CN104848453A (zh) * | 2015-05-21 | 2015-08-19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直接风侧自然冷却方法和装置 |
CN207365180U (zh) * | 2016-11-22 | 2018-05-15 |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新风等焓降温的数据中心 |
CN106594930A (zh) * | 2016-12-19 | 2017-04-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机房空调系统 |
CN207487027U (zh) * | 2017-09-26 | 2018-06-12 | 菲尼克斯(上海)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空调的节能风帽自然冷却系统 |
CN207305248U (zh) * | 2017-10-12 | 2018-05-01 | 上海阿尔西空调系统服务有限公司 | 机房空调新风直接自然冷却系统 |
CN109451701A (zh) * | 2018-10-22 | 2019-03-08 | 上海澄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全年可利用室外空气的数据中心节能制冷系统 |
CN110425665A (zh) * | 2019-06-18 | 2019-11-08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74858B (zh) |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室外回风预处理方法 | |
CN104180464A (zh) | 新风机与空调器联动控制方法 | |
KR101471494B1 (ko) | 자연 공기를 이용한 서버룸 냉각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8692405B (zh) |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 |
CN109451701B (zh) | 一种全年可利用室外空气的数据中心节能制冷系统 | |
CN109708225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2889650A (zh) | 一种一体化组合式机房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673208B (zh) | 一种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209982958U (zh) | 一种数据中心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109556216A (zh) | 冰箱、空调、新风一体机 | |
KR102047754B1 (ko) | 다기능 스마트 공조시스템 | |
CN204880424U (zh) | 一种智能制冷的屋顶式空调机组 | |
CN104848452A (zh) | 一种数据机房高效冷却调温调湿装置 | |
CN210861456U (zh) | 一种使用双冷源的新风除湿机 | |
CN104566720A (zh) | 一种精密机房空调压缩机氟泵制冷循环系统 | |
CN208735818U (zh) | 全自动智能节能型控温控湿通风系统 | |
CN112797488A (zh) | 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 |
CN108800397A (zh) | 全自动智能节能型控温控湿通风系统 | |
CN201944959U (zh) | 双系统空调装置 | |
CN204757227U (zh) | 一种新风自然冷却及机械制冷一体的节能空调 | |
CN211290328U (zh) | 一种地下室双冷源新风除湿机 | |
CN112815421A (zh) | 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726070B (zh) | 电气控制室室内空气温度的调节方法 | |
CN109028666B (zh) | 一种调控精准的粮库内环路控温管道装置 | |
CN207555821U (zh) | 一种中央空调组合风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