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2392A - 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72392A CN112772392A CN202110095686.7A CN202110095686A CN112772392A CN 112772392 A CN112772392 A CN 112772392A CN 202110095686 A CN202110095686 A CN 202110095686A CN 112772392 A CN112772392 A CN 1127723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ndrobium chrysanthum
- dendrobium
- area occupied
- years
- chrysanth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育束花石斛假鳞茎的腋芽发育成高芽苗;选址于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丰富的喀斯特山地,其中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大于5%,灌木所占面积小于95%,草本丛所占面积小于9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大于5%;使用所述山地自然生长的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所述束花石斛基部且须根需舒展贴于石灰岩面,并且充分暴露;压于蜂窝状石灰岩面或压进石缝里固定;在避免或较少人为干扰的近野生环境培育。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栽培技术,人工种植成活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喀斯特山地平均每年收益达4000元/年以上,可以发展成为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束花石斛为兰科石斛属附生植物,以其鲜茎或干燥茎入药,是传统名贵珍稀中药材。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至西北部、贵州南部至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西藏东南部,也分布于印度西北部经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生于海拔700-2500m的山地密林中树干上或山谷阴湿的岩石上,束花石斛为典型的附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蜂巢状石灰岩普遍,优势石斛主要分布区域,在石灰岩面种植石斛,回归本源,品质近似野生,且成本低,收益高,可以发展成为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
对比文献1所述为一种束花石斛喀斯特山地高成活率移栽方法,其主要区别技术点为喀斯特山地乔木遮阴率达到50-70%或人工搭建遮阳率50-60%的遮阳网,待藓类植物成活后再移栽束花石斛种苗。所述方法需要人工构造环境并栽培藓类植物,后续改造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对比文献2所述为一种束花石斛仿生态栽培方法,其主要区别技术点准备所需培育基质,取炼苗后,经清洗、消毒的组培苗作为栽培苗;将单株或小丛栽培苗穴植于已铺好的栽培基质上,之后在栽培苗根部浇定根水;在栽培过程中,通过水喷水保持环境湿度。所述方法需要人工构造环境,前期准备和后续维护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作为药用石斛的主要原料的成年束花石斛,目前人工栽培不成功,主要依赖野生资源,造成野生束花石斛濒危;2.现有常规栽培技术,使用普通技术手段,将束花石斛苗移栽岩面配以腐殖土或羊粪等常规培养基质,易造成移栽后束花石斛植株腐烂死亡;3.另有现有技术在束花石斛栽培过程投入较大成本,经济性较差难以产业化推广,受限于现有栽培技术,石斛人工种植不具有经济和技术可行性。
对比文献1:申请号CN 110100688 A一种束花石斛喀斯特山地高成活率移栽方法。
对比文献2:申请号CN 103650842 A一种束花石斛仿生态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束花石斛假鳞茎的腋芽发育成高芽苗;
(2)选址于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丰富的喀斯特山地,其中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大于5%,灌木所占面积小于95%,草本丛所占面积小于9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大于5%;
(3)待炼苗结束使用所述山地自然生长的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所述束花石斛基部且所述束花石斛苗的须根需舒展贴于石灰岩面,并且充分暴露,不能被苔藓植物或杂草包裹;
(4)束花石斛苗用所述山地自然存在重物压于蜂窝状石灰岩面或压进石缝里固定;
(5)将所述喀斯特山地设为自然或人工封闭石斛基地,在避免或较少人为干扰的近野生环境,培育为可采集的植株。
所述自然存在重物包括各种尺寸岩石、植物和土壤。
所述山地年均气温在10-32℃,一月平均气温0-20℃,七月平均气温10-35℃,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000-3000mm,无霜期在250-350d。
所述山地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30%以上,处于乔木林下且郁闭度 0.1-0.9。
所述栽培方法包括在不接触化学农药和肥料条件下培育。
所述栽培方法包括所述移栽时间为4-7月,并在下雨间隙期间栽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解决了现有栽培技术,石斛人工种植成活率低,不具有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的问题,为石斛人工种植产业化铺平了道路;同时因地制宜利用贵州乃至西南广泛分布低经济价值的石漠化蜂巢状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变“废”为宝,为喀斯特地貌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寻到了新的方向。本发明利用我国西南地区普遍存在的石灰岩面种植石斛,回归本源,品质近似野生,一次栽种持续十年以上收获,除了种苗成本和栽种人工成本,日常管护成本极低,十年每亩全部成本低至7000元,十年每亩总采收量3000kg合计50000元以上,这样1亩荒瘠的喀斯特山地平均每年收益达4000元以上,可以发展成为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
附图说明
图1喀斯特山地仿野生石斛基地(2011-20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束花石斛假鳞茎的腋芽发育成高芽苗;
(2)选址于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丰富的喀斯特山地,其中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大于5%,灌木所占面积小于95%,草本丛所占面积小于9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大于5%;
(3)待炼苗结束使用所述山地自然生长的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所述束花石斛基部且所述束花石斛苗的须根需舒展贴于石灰岩面,并且充分暴露,不能被苔藓植物或杂草包裹;
(4)束花石斛苗用所述山地自然存在重物压于蜂窝状石灰岩面或压进石缝里固定;
(5)将所述喀斯特山地设为自然或人工封闭石斛基地,在避免或较少人为干扰的近野生环境,培育为可采集的植株。
所述自然存在重物包括各种尺寸岩石、植物和土壤。
所述山地年均气温在10-32℃,一月平均气温0-20℃,七月平均气温10-35℃,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000-3000mm,无霜期在250-350d。
所述山地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30%以上,处于乔木林下且郁闭度 0.1-0.9。
所述栽培方法包括在不接触化学农药和肥料条件下培育。
所述栽培方法包括所述移栽时间为4-7月,并在下雨间隙期间栽种。
试验材料为束花石斛的高芽苗;
栽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留在包裹层外面紧贴石灰岩面,需保证束花石斛苗用小石头压实固定或固定于石缝里且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所述栽种试验方法为统计束花石斛在1、5和10年存活率。
收益核算方法包括统计育苗成本、栽种人工成本和日常管护成本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实施例,试验基地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干嘎村一座山坡,位于北纬24°54',东经104°60',海拔高度为1067m,坡度60°,坡向为东偏南5°,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 30%-40%。
所述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区域,年均气温在16-19℃,一月平均气温7.0-8.0℃,七月平均气温22-23℃,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300-1600mm,无霜期在280-350d。
所述地区为小乔木、灌木混生林地,郁闭度0.7,分布束花石斛在内的兰科植物20余种,居群数量在20-200之间,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60%-70%,灌木所占面积40%-50%,草本丛所占面积20%-30%,苔藓植物所占面积30%-40%。
栽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留在包裹层外面紧贴石灰岩面,需保证束花石斛苗用小石头压实固定或固定于石缝里且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收益核算方法包括统计育苗成本、栽种人工成本和日常管护成本等。
经过野外10年生长,附石栽培的束花石斛如图1所示,成活率91.5%,测量农艺性状见表1。平均每丛有12.3条茎,2012-2013年萌蘖苗已经形成干枯茎,平均2.7条茎;2014-2017 年萌蘖苗为落叶绿色茎,平均5.3条茎;2018年-2019年萌蘖苗,节间具一层白色叶鞘,落叶,平均2.7条茎;2020年萌蘖苗,带叶,平均1.3条新株。2018-2019年萌蘖苗节间数33,茎长110.3cm,节间长2.1-3.8cm,平均3.3cm,节间粗0.6-1.1cm,平均0.83cm。野外10年生长发育,束花石斛生物量较大,每丛超过1kg,每年可以采摘1m长的落叶茎、50g以上,按3000丛/亩,这样人工种植每年收获150kg/亩以上产量。
表1 2018-2019年萌蘖苗生物性状
项目 | 平均cm | 极大值cm | 极小值cm | 节间数 | 茎长cm | 茎粗cm |
节间长 | 3.3 | 3.8 | 2.1 | 33 | 110.3 | - |
节间粗 | 0.83 | 1.1 | 0.6 | 33 | - | 1.1 |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实施例,试验基地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菁口村一座山坡,位于北纬24°53',东经104°61',海拔高度为1380m,坡度40°,坡向为北偏西5°,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 45%-50%。
所述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区域,年均气温在16-18℃,一月平均气温7.0-8.0℃,七月平均气温22-23℃,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600-1880mm,无霜期在280-350d。
所述地区为小乔木、灌木混生林地,郁闭度0.65,分布束花石斛在内的兰科植物10余种,居群数量在20-150之间,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70%-75%,灌木所占面积35%-40%,草本丛所占面积20%-2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40%-45%。
栽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留在包裹层外面紧贴石灰岩面,需保证束花石斛苗用小石头压实固定或固定于石缝里且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实施例,试验基地位于广西省百色市官仓村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山区一座山坡,位于东经104°28',北纬23°51',海拔高度为1380m,坡度40°,坡向为北偏西5°,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65%-70%。
所述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区域,年均气温在22-26℃,一月平均气温10.0-18.0 ℃,七月平均气温32-35℃,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2400-2800mm,无霜期在345-350d。
所述地区为小乔木、灌木混生林地,郁闭度0.15,分布束花石斛在内的兰科植物10余种,居群数量在80-150之间,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85%,灌木所占面积15%,草本丛所占面积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70%-75%。
栽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留在包裹层外面紧贴石灰岩面,需保证束花石斛苗用小石头压实固定或固定于石缝里且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对比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对比实施例,所在区域纬度高出北纬25°范围,降雨量低于试验区域要求范围,苔藓植物所占面积低于试验区域要求范围,试验基地位于湖北省襄樊市秦岭大巴山余脉一座山坡,位于东经110°45',北纬31° 14',海拔高度为880m,坡度50°,坡向为北偏东10°,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65%-70%。
所述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年均气温在15-16℃,一月平均气温2.0-3.0℃,七月平均气温26-30℃,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800-980mm,无霜期在245-252d。
所述地区为小乔木、灌木混生林地,郁闭度0.25,居群数量在80-150之间,胸径小于30cm 的小乔木所占面积65%,灌木所占面积10%,草本丛所占面积1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 40%-45%。
栽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留在包裹层外面紧贴石灰岩面,需保证束花石斛苗用小石头压实固定或固定于石缝里且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对比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对比实施例,所在区域,降雨量、气温、无霜期和苔藓植物所占面积低于试验区域要求范围,试验基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座山坡,位于北纬27°52',东经102°06',海拔高度为3500m,坡度60°,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35%-40%。
所述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年均气温在8-10℃,一月平均气温2.0-3.0℃,七月平均气温16-20℃,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800-980mm,无霜期在180-200d。
所述地区为小乔木、灌木混生林地,郁闭度0.15,居群数量在10-50之间,胸径小于30cm 的小乔木所占面积5%,灌木所占面积15%,草本丛所占面积3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20%-25%。
栽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留在包裹层外面紧贴石灰岩面,需保证束花石斛苗用小石头压实固定或固定于石缝里且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受损害。
对比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对比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 的对比实施例,所述试验区域为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干嘎村另一座山坡,所述主要区别为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5%以下,其余同实施例1。
对比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对比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 的对比实施例,所述试验区域为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干嘎村另一座山坡,所述主要区别为栽种方法使用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束花石斛基部,须根未做特殊规定处理,其余同实施例1。
对比例5
本实施例提供公开了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对比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的对比实施例,所述试验区域为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干嘎村另一座山坡,所述主要区别为对比文献1中所述栽培方法,其余同实施例1。
所采用收益核算方法包括统计育苗成本、栽种人工成本和日常管护成本等。
具体存活率试验结果参见表2:
对比实施例1、2、3和对比例3可知,对比例3因为所述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面积不在栽培方法所述范围内,导致栽培束花石斛存活率远远低于实施例1、2、3,究其原因是蜂窝状石灰岩对于所述束花石斛根系固定和汲取营养具有较大的意义。以上证明权利要求所述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面积>30%的特征在合理范围内,并能证明本文所述高存活率的有益效果。
对比实施例1、2、3和对比例4可知,对比例4因为所述栽培方法未对须根做特殊规定处理,导致栽培束花石斛存活率远远低于实施例1、2、3,究其原因是须根外漏对所述束花石斛根系固定和汲取营养具有较大的意义。以上证明权利要求所述栽培方法的特征在合理范围内,并能证明本文所述高存活率的有益效果。
表2 不同实施例存活率的比较结果
具体收益结果参见表3:
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5可知,对比例5采用对比文献1所述栽培方法存在栽培成本高、维护成本高和长期存活率、收益低问题;而实施例1中公开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证明了本文所述有益效果。
表3 不同栽培方法收益比较
实施例4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采用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的脱贫案例,采用实施例1所述栽培方法,张姓种植户基本信息如下:8口人,只有两名成年劳动力,人居耕地0.7 亩,承包石漠化山地100亩,家庭年收入不足2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低于国家贫困标准3000元/年(2016年)。
本申请人所在单位和干嘎村村委会合作,决定和张姓种植户结成“一对一”帮扶试点,并联系某农村信用社提供三年低息贷款,为张姓种植户前期种植提供资金支持。经勘查张姓种植户承包的石漠化山地100亩,可用于种植束花石斛有效面积约为15亩,扣掉成本及贷款利息后三年每年总收益48000元,三年后每年总收益约为52000元,家庭人均年收入8500-9000已经远远高于国家贫困标准3000元/年(2016年),且在2010-2020均能保持收入稳定。以上证明,本文公开的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对于构建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培育束花石斛假鳞茎的腋芽发育成高芽苗;
(2)选址于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丰富的喀斯特山地,其中胸径小于30cm的小乔木所占面积大于5%,灌木所占面积小于95%,草本丛所占面积小于95%,苔藓植物所占面积大于5%;
(3)待炼苗结束使用所述山地自然生长的苔藓植物或较为柔软的杂草包裹所述束花石斛基部且所述束花石斛苗的须根需舒展贴于石灰岩面,并且充分暴露,不能被苔藓植物或杂草包裹;
(4)束花石斛苗用所述山地自然存在重物压于蜂窝状石灰岩面或压进石缝里固定;
(5)将所述喀斯特山地设为自然或人工封闭石斛基地,在避免或较少人为干扰的近野生环境,培育为可采集的植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存在重物包括各种尺寸岩石、植物和土壤。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喀斯特山地,在北纬0-25度以内的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区域内,年均气温在10-32℃,一月平均气温0-20℃,七月平均气温10-35℃,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000-3000mm,无霜期在250-350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喀斯特山地,其特征在于,坡度30°-75°,石灰岩面呈蜂窝状,蜂窝状石灰岩占林地30%以上,处于乔木林下且郁闭度0.1-0.9。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不接触化学农药和肥料条件下培育。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移栽时间为4-7月,并在下雨间隙期间栽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95686.7A CN112772392B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95686.7A CN112772392B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72392A true CN112772392A (zh) | 2021-05-11 |
CN112772392B CN112772392B (zh) | 2023-09-29 |
Family
ID=75758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95686.7A Active CN112772392B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72392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54821A1 (en) * | 2005-01-13 | 2006-07-13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Bio-fertilizer composition for promoting growth or orchid plants and application |
CN104642081A (zh) * | 2015-02-09 | 2015-05-27 | 饶平茂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铁皮石斛在火山石上的仿野生规模化种植方法 |
CN106577231A (zh) * | 2016-12-13 | 2017-04-26 |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 一种细茎石斛贴石崖栽方法 |
CN109452097A (zh) * | 2018-12-24 | 2019-03-12 | 广西正能农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 铁皮石斛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
CN110100688A (zh) * | 2019-05-22 | 2019-08-09 |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一种束花石斛喀斯特山地高成活率移栽方法 |
CN111066642A (zh) * | 2019-12-10 | 2020-04-28 |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一种流苏石斛附石种植高产量方法 |
US20200157590A1 (en) * | 2017-06-29 | 2020-05-21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Dendrobium officinale endophytic fungus strain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thereby, and extrac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
CN112106644A (zh) * | 2020-08-12 | 2020-12-22 | 德江县山顶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 一种铁皮石斛杂交品种选育及仿野生种植方法 |
AU2020102925A4 (en) * | 2020-10-21 | 2020-12-24 |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A Dendrobium Culture Device |
-
2021
- 2021-01-25 CN CN202110095686.7A patent/CN1127723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54821A1 (en) * | 2005-01-13 | 2006-07-13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Bio-fertilizer composition for promoting growth or orchid plants and application |
CN104642081A (zh) * | 2015-02-09 | 2015-05-27 | 饶平茂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铁皮石斛在火山石上的仿野生规模化种植方法 |
CN106577231A (zh) * | 2016-12-13 | 2017-04-26 |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 一种细茎石斛贴石崖栽方法 |
US20200157590A1 (en) * | 2017-06-29 | 2020-05-21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Dendrobium officinale endophytic fungus strain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thereby, and extrac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
CN109452097A (zh) * | 2018-12-24 | 2019-03-12 | 广西正能农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 铁皮石斛林下仿野生种植方法 |
CN110100688A (zh) * | 2019-05-22 | 2019-08-09 |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一种束花石斛喀斯特山地高成活率移栽方法 |
CN111066642A (zh) * | 2019-12-10 | 2020-04-28 |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 一种流苏石斛附石种植高产量方法 |
CN112106644A (zh) * | 2020-08-12 | 2020-12-22 | 德江县山顶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 | 一种铁皮石斛杂交品种选育及仿野生种植方法 |
AU2020102925A4 (en) * | 2020-10-21 | 2020-12-24 |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A Dendrobium Culture Device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JIN MINDONG: "Karst paleogeomorphology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Sichuan Basin, SW China: Restoration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no. 44, pages 58 - 68 * |
包英华;白音;田新波;王文全;: "束花石斛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广西植物, no. 04, pages 25 - 28 * |
杨丽丽;杨平飞;彭竹晶;罗鸣;夏与;吴明开;: "不同栽种方式对铁皮石斛农艺性状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no. 08, pages 108 - 110 * |
田秀玲;吕娜;朱飞鸽;倪健: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现状分析",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vol. 1, no. 002, pages 764 * |
罗鸣;刘海;杨平飞;宋智琴;张荷轩;吴明开;: "束花石斛光合生理日变化特征与光响应模拟方法", 科技通报, no. 08, pages 81 - 86 * |
陈吉裕;: "不同基质对铁皮石斛成活率的影响", 农家参谋, no. 22, pages 8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72392B (zh) | 2023-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95819B (zh) | 核桃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方法 | |
CN103947501B (zh) | 一种优质奶枣丰产造林的种植方法 | |
CN108464184A (zh) | 一种林下中药材立体复合种植方法 | |
CN110946064A (zh) | 苔藓伴生铁皮石斛石灰岩面高成活率移栽方法 | |
CN111771658A (zh) | 一种湖北贝母的林药生态栽培方法 | |
CN111771446A (zh) | 一种促进沉香种植土壤改良的方法 | |
CN109122157B (zh) | 一种促进白芨大棚内直播苗快速生长的施肥方法 | |
CN104584832B (zh) | 红豆杉苗移栽套种玉米的方法 | |
CN106386343A (zh) | 一种红千层的育苗方法 | |
CN110419440B (zh) | 基于白毫早×薮北的茶树双无性系杂交品种育种方法 | |
CN109328894B (zh) | 一种羊用牧草空间布局与栽培方法 | |
CN115885795B (zh) | 一种木薯立体种植方法 | |
CN111685004A (zh) | 一种金线莲和黄精林下套种方法 | |
CN107711394B (zh) | 一种香料烟Prilep品种的栽培方法 | |
CN111713359A (zh) | 一种富硒生姜的栽培方法 | |
CN104106351A (zh) | 一种红梅的栽培方法 | |
CN112772392A (zh) | 一种束花石斛持续十年收获附石栽培方法 | |
CN108353717A (zh) | 一种大穗形花椒培育方法 | |
CN108617486B (zh) | 铁皮石斛提质增产栽培方法 | |
CN114586596A (zh) | 一种中国特有观赏植物荔波杜鹃种子繁育方法 | |
CN114793810A (zh) | 一种雪茄茄衣烟叶的种植方法 | |
CN107439200A (zh) | 一种棉花套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 |
CN109757278B (zh) | 一种提高荒漠地带枸杞移栽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 |
CN107409896A (zh) | 一种金黄熊猫树的播种育苗方法 | |
CN108401831B (zh) | 一种晓起皇菊的引种栽培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