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4035A - 包括后帮的鞋 - Google Patents

包括后帮的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4035A
CN112334035A CN201980041416.9A CN201980041416A CN112334035A CN 112334035 A CN112334035 A CN 112334035A CN 201980041416 A CN201980041416 A CN 201980041416A CN 112334035 A CN112334035 A CN 112334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line
leg
foot
cou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14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4035B (zh
Inventor
高岛慎吾
阪口正律
仲谷舞
石指智规
西村裕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hike Private
Original Assignee
Aishike Priva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hike Private filed Critical Aishike Private
Publication of CN112334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4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0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8Heel stiffeners; Toe stiffeners
    • A43B23/088Heel stiff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8Heel stiffeners; Toe stiff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6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A43B23/027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with a part of the upper particularly rigid, e.g. resisting articulation or tor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7/00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 A43B7/14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foot-supporting parts
    • A43B7/18Joint supports, e.g. instep supports
    • A43B7/20Ankle-joint supports or holder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括:鞋帮(2),通过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来定义鞋口(20)的上缘;以及后帮(1),在鞋口的上缘的下方位置,通过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上缘;通过内脚线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与第一后帮线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内脚高低差(HM),通过外脚线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第二后帮线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外脚高低差(HL),外脚高低差(HL)比内脚高低差(HM)更大。

Description

包括后帮的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后帮(counter)的鞋。
背景技术
保持鞋帮(upper)的鞋后跟部的形状的后帮众所周知(专利文献)。在奔跑时或步行时,脚从脚后跟的外脚侧接地后,以朝内侧倒下的方式呈现内旋(pronation)。此时,后帮发挥稳定性能与内旋的抑制功能。另外,在其后的鞋跟抬起时,发挥保持脚后跟的保持功能,以使脚后跟在鞋帮内不从鞋底浮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8,677,656B2
专利文献2:JP2008-206629A
发明内容
但是,后帮使鞋帮的刚性变大。因此,存在使鞋帮对于脚的脚后跟的沿脚性下降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鞋,所述鞋包括可提高稳定性能、内旋抑制功能及保持功能,并且提升鞋帮对于脚后跟的沿脚性的后帮。
使用图6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说明。
图6(a)是从斜后方的一个角度观察右脚的立体图,图6(b)是从斜后方的另一个角度观察右脚及骨骼的立体图。图6(c)及(d)分别是从斜前方观察右脚的立体图。
关于脚的脚踝,外脚侧的外脚踝AL与内脚侧的内脚踝AM相比位于下方。在图6(b)的脚后跟的内脚侧存在被称为跟骨载距突起AB的突起等,在图6(a)的内脚侧存在略微突出的部分F1。另一方面,在图6(a)的脚后跟的外脚侧,在外脚踝AL的斜后方,在外脚踝AL与脚掌之间存在中间变细的中间变细部F2。从所述脚掌至中间变细部F2为止,脚后跟的外脚侧朝向上方呈锥状地变细。
因此,若如以往的一般的后帮那样,在内外设为同等的形状及结构,则会成为在后帮部分中,鞋帮的沿脚性在内外的任一者中下降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鞋在第一实施例中,包括:通过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来定义鞋口20的上缘的鞋帮2、及后帮1。所述后帮1在所述鞋口20的上缘的下方位置,通过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及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上缘。通过所述内脚线21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与所述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内脚高低差HM
通过所述外脚线22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所述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外脚高低差HL。所述外脚高低差HL比所述内脚高低差HM更大。
此处,在第一实施例中,外脚高低差HL比内脚高低差HM更大,因此,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与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相比会配置在下方。如此,第二后帮线12配置在所述下方的外脚侧的后帮会容易接触比所述外脚侧的中间变细部F2更下方的部位,而容易使鞋帮贴合脚后跟的外脚侧。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内脚线及外脚线,是指定义鞋口20的顶线的内脚侧及外脚侧的线,两者在鞋帮的后端侧相互连接。所谓内脚侧及外脚侧,分别是指覆盖脚的内脚及外脚、且在鞋帮的内外侧面图中被辨认的部位。所谓定义后帮的上缘的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是指在内外的后帮的横剖面中将最上方的点前后连接的线。因此,在各后帮线的正下方存在后帮的部分,在各后帮线的正上方不存在后帮的部分。
本发明的鞋在第二实施例中,包括:鞋帮2、与所述鞋帮2接合的鞋底、以及后帮1。所述鞋帮2在内脚侧及外脚侧分别具有定义鞋口20的上缘,并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所述后帮1具有鞋跟部15,所述鞋跟部15在所述鞋口20的后部的下方位置,从所述鞋底4朝上方延长并配置在鞋帮2的内脚侧、背侧及所述外脚侧。所述后帮1具有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所述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在所述内脚侧及所述外脚侧的所述鞋口20的前部的下方位置,分别从所述鞋跟部15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所述后帮1的上缘在所述内脚侧及所述外脚侧,通过分别沿着所述内脚线21及所述外脚线22朝下方D凸出的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通过所述内脚线21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与所述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内脚高低差HM。通过所述外脚线22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所述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外脚高低差HL。所述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所述最下端的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D。所述外脚高低差HL比所述内脚高低差HM更大。
在本实施例中,鞋跟部会有助于利用鞋帮来抓住脚后跟的状态,并发挥所述稳定性能与所述保持功能。
另一方面,从鞋跟部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的可动部通过鞋带等,以沿着脚的侧面的方式被相互拉近,会使依靠后帮的鞋帮的沿脚性提升。
若为一般的成年男性,则据说外脚踝位于比内脚踝更朝下方7mm以上、且比内脚踝更朝后方12m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点O3与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D,由此可使外脚线22不干涉位于比内脚踝更低的位置的外脚踝。进而,内脚高低差HM比外脚高低差HL更小,由此在内脚侧,后帮1的支撑脚的侧面的功能变得比外脚侧大。因此,抑制脚朝内侧倒下的所述内旋的功能会变高。尤其,外脚高低差HL比内脚高低差HM更大,因此在从与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的第三点O3起更大地分离的下方,配置后帮的第四点O4。因此,从外脚踝至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为止的高度变大。因此,后帮不会与外脚踝的鼓起对峙,因此在外脚踝的下方位置的外脚侧,后帮会更容易接触比所述中间变细部F2更下方的部位。其结果,在外脚侧,后帮1的沿脚性会变得更良好。
相对于此,众所周知的后帮的内外以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大小来形成。因此,当将众所周知的后帮应用于运动鞋时,内脚高低差HM变大,外脚高低差HL变小。在此种结构中,在内脚侧,被后帮1支持的部分不足,会无法充分地抑制脚朝内脚侧倒下。另外,在外脚侧,第二后帮线12过于接近外脚踝,后帮1的沿脚性会不佳。
本发明的鞋在第三实施例中,包括:定义鞋口20的鞋帮2、及后帮1。所述后帮1在所述鞋口20的上缘的下方位置,通过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及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上缘。所述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与所述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相比配置在下方。所述第四点O4相对于已被收容在所述鞋帮中的鞋垫7的全长,配置在从所述鞋帮2的内部的后端24起15%以内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外脚侧的后帮线12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配置在从所述后端起15%以内的位置,因此当脚已插入鞋中时,位于比外脚踝更后方。因此,比外脚踝更后方的鞋帮的部位在外脚侧会容易沿着脚。
附图说明
[图1]图1(a)及(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鞋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c)是表示鞋垫的鞋的部分纵剖面图。
另外,在图1中,在后帮附加有点图案。
[图2]图2(a)及(b)分别是表示鞋的后脚部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3]图3(a)及(b)分别是表示鞋的后脚部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4]图4(a)及(b)分别是表示鞋的后脚部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5]图5(a)、(b)及(c)分别是表示后帮的内侧面图、外侧面图及背面图。
[图6]图6(a)及(b)分别是从斜后方的不同的角度观察脚的脚的立体图,图6(c)及(d)分别是从斜前方的不同的角度观察脚的脚的立体图。
[图7]图7(a)及(b)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鞋的后脚部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8]图8(a)及(b)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鞋的后脚部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9]图9(a)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4的鞋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10]图10(a)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5的鞋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图11]图11(a)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6的鞋的内侧面图及外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也可以包含以下的任意选择的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一部分的例子中,所述第三点O3与所述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D。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通过从所述内脚线21上的后端侧的最上点O至所述第一点O1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第一高低差H1。另外,在内脚侧,通过从所述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中的后端的第五点O5至所述第二点O2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第二高低差H2。另外,在外脚侧,通过从所述第五点O5至所述第四点O4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第三高低差H3。本例满足下述的式(100)。
H3>H1>H2……(100)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当将鞋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为S时,满足下述的式(110)。
S/100<HL-HM<S/10……(110)
根据所述式(110),在所述尺寸为27cm用的情况下,(HL-HM)的值为2.7mm~27mm。另外,在所述尺寸为10英寸用的情况下,(HL-HM)的值为0.1英寸~1.0英寸。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鞋的前后方向的尺寸S,是指显示在被销售的鞋或标签上的穿戴者的脚的尺寸。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所述后帮1的所述第四点O4与所述鞋帮2的所述第三点O3相比配置在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通过从所述第一点O1至第二点O2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来定义第一距离DM。另外,通过从第三点O3至第四点O4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来定义第二距离DL。在本例中,所述第二距离DL比所述第一距离DM更大。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所述后帮1定义从所述内脚侧的所述鞋底上缘的成为所述后帮1的最前端的内脚下端点O6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的内前端线13。另外,所述后帮1定义从所述外脚侧的所述鞋底上缘的成为所述后帮1的最前端的外脚下端点O7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的外前端线14。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所述外脚下端点O7与所述内脚下端点O6相比配置在所述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通过所述内脚侧的从所述第二点O2至所述内脚下端点O6为止的距离来定义第一宽度WM。另外,通过所述外脚侧的从所述第四点O4至所述外脚下端点O7为止的距离来定义第二宽度WL。在本例中,所述第一宽度WM比所述第二宽度WL更大。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还包括与所述鞋帮2接合的鞋底。在本例中,所述后帮1具有鞋跟部15,所述鞋跟部15在所述鞋口20的后部的下方位置,从所述鞋底朝上方延长并配置在所述鞋帮2的所述内脚侧、背侧及所述外脚侧。所述后帮1具有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所述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在所述内脚侧及所述外脚侧的所述鞋口20的前部的下方位置,分别从所述鞋跟部15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
在本说明书中,鞋帮的背侧至少包含鞋帮的最后端的部位,包含所述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后端部分,但不将与所述内外脚侧的边界视作问题。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所述第四点O4与所述第二点O2相比配置在所述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所述鞋还包括将所述鞋帮2的内脚部2M与外脚部2L相互拉近的鞋带5。在本例中,所述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定义所述鞋带进行扣合的多个孔眼H。所述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分别朝所述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的孔眼之中,最后端的孔眼HN延长。
在一部分的例子中,通过从所述第二点O2至所述内脚侧的所述可动部16的前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来定义第一长度LM。另外,通过从所述第四点O4至所述外脚侧的所述可动部16的前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来定义第二长度LL。在本例中,所述第二长度LL比所述第一长度LM更长。
与一个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了说明和/或图示的特征可于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中,以相同或类似的实施例来利用、和/或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组合来利用、或者作为替代来利用。
本发明会根据参考随附的附图的以下的适宜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更明确地得到理解。但是,实施方式及附图只是用于图示及说明的例示,并非进行限制的实施方式及附图。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表示。应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提及,则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且不重复其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将脚尖侧设为前方F,将脚后跟侧设为后方B。
(实施方式1)
图1~图5表示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本运动鞋包括鞋帮2、鞋底4及后帮1。
虽然未图示,但鞋帮1也可以在外层材料(外皮)与内里材料(内皮)之间包括包含树脂的发泡体的缓冲材料。
也可以在鞋帮2缝合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内底。在图2的鞋帮2,脚朝上方延长、且形成有用于使脚插入的鞋口20。在鞋帮2内,图1(c)中所示的鞋垫7配置在内底上。
在图1中,鞋帮2例如包括如鞋带5那样的紧固用具。鞋带5以使鞋帮2的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密接于脚的方式,将内脚部2M与外脚部2L相互拉近来系紧鞋帮2。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定义鞋带5进行扣合的多个孔眼H。另外,符号6是设置在鞋口20的前方的鞋舌。
鞋帮2的内脚部2M覆盖脚的内脚面。鞋帮2的外脚部2L覆盖脚的外脚面。鞋帮2的内脚部2M与外脚部2L在鞋帮2的背侧2B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那样,外脚踝AL及内脚踝AM分别在鞋口20的上方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后帮1在鞋帮2的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中粘接并固着在鞋帮2的外表面。如所述那样在外表面粘接有后帮1的鞋帮2的弯曲刚性高,容易对抑制外翻(脚朝内脚侧的倒下)作出贡献。
后帮1例如利用包含热塑性的树脂成分的非发泡体的材料来一体地形成。后帮1也可以利用人造皮革等其他原材料来形成。
在后帮1及中底的下方层叠有鞋底4。
继而,对后帮1的具体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中,为了说明而在后帮附加有点图案。
图1~图4中所示的后帮1粘接在形成鞋帮2的材质的外表面,保持由多层的材质形成的柔软的鞋帮2的鞋后跟部23的形状。图1的后帮1如图5(c)那样一体地形成配置在内脚部2M的内脚侧、及配置在外脚部2L的外脚侧。
如图2所示,后帮1的内脚侧与外脚侧相互非对称地形成。后帮1在内脚侧及外脚侧,分别通过内脚梁34、外脚梁35、内脚臂36、外脚臂37、内脚基底38及外脚基底39而形成为框状(环状)。在所述框状的后帮1设置有多个贯穿孔19(图1)。也可以在贯穿孔19的部分粘上片状的树脂等来保护鞋后跟部23。
如图2所示,内脚梁34及外脚梁35分别在内外(内脚侧及外脚侧),朝下方延长成凸形状的带状。内脚基底38及外脚基底39分别在内外,以一部分被夹在鞋帮2与鞋底4的卷起部40之间的状态,在鞋的前后方向上延长。
图5的内脚梁34及外脚梁35配置在后帮1的最上部,在背侧相互连接。内脚基底38及外脚基底39在背侧相互连接。
框状的后帮1在内脚侧,内脚梁34与内脚基底38通过第一纽带31及第二纽带32来相互连结。另外,内脚梁34与外脚基底39在背侧通过第三纽带33来相互连结。进而,外脚梁35与外脚基底39通过第四纽带34B来相互连结。第一纽带31与第四纽带34B形成得比第二纽带更薄。
图2的后帮1具有鞋跟部15及可动部16。鞋跟部15在鞋口20的后部的下方D的位置上,从鞋底4朝上方延长并配置在鞋帮2的内脚侧、背侧及外脚侧。可动部16在内脚侧及外脚侧的鞋口20的前部的下方D的位置上,分别从鞋跟部15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
图2的内外的可动部16分别朝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的孔眼H之中,最后端的孔眼HN延长。内外的可动部16的前端延长至成为比已插入的脚的脚后跟更前方的位置为止。在包含孔眼HN的后端侧的两个孔眼设置有孔眼片8。孔眼片8形成为椭圆状,以可动部16的延长方向与孔眼片8的长轴的延长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倾斜方向。
继而,对后帮1及鞋帮2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2中,鞋帮2的鞋口20通过内脚侧的内脚线21与外脚侧的外脚线22来定义。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均由朝下方凸出的线来形成,分别具有线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及第三点O3。但是,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并不限定于朝下方凸出,也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倾斜的直线状或曲线状,也可以是不具有倾斜的直线状。
如图2(b)所示,外脚侧的第三点O3与内脚侧的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
图2的后帮1的上缘通过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及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所述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分别为配置在后帮上部的内脚梁34及外脚梁35的上缘的线。
图2的第一后帮线11是沿着鞋帮的内脚线21,朝下方凸出的线。另一方面,第二后帮线12是沿着鞋帮的外脚线22,朝下方凸出的线。从后端朝向前方的第一后帮线11的倾斜形成得比从后端朝向前方的第二后帮线12的倾斜更平缓。第二后帮线12比第一后帮线11更大地朝下方弯曲。另外,第二后帮线12具有包含比第一后帮线11更小的曲率半径的部分。
图2的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分别具有作为线上的最下端的点的第二点O2及第四点O4。因此,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分别在比第二点O2及第四点O4更前方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另一方面,在比第二点O2及第四点O4更后方朝斜后方的上方延长。内脚线21与第一后帮线11之间的距离大致固定,但外脚线22与第二后帮线12之间的距离在第四点O4的前后不同。具体而言,从第四点O4至第二后帮线12的后端为止之间的所述两者的距离比从第二后帮线12的前端至第四点O4后端为止之间的所述两者的距离更大。由此,在比第四点O4更后方,鞋帮不被后帮覆盖而露出的区域变大。
图3(a)及(b)中所示的内脚高低差HM及外脚高低差HL如以下这样定义。
内脚高低差HM:内脚线21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与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的高度方向的差。
外脚高低差HL:外脚线22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的高度方向的差。
另外,内脚高低差HM及外脚高低差HL也是分别在内外,鞋帮不被后帮覆盖而露出的区域的高度。
外脚高低差HL比内脚高低差HM更大。因此,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配置在比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更大地朝下方下降的位置。
图3的第一高低差H1、第二高低差H2及第三高低差H3如以下这样定义。
第一高低差H1:从内脚线21上的后端侧的最上点O至第一点O1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
第二高低差H2:在内脚侧,从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中的后端的第五点O5至第二点O2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
第三高低差H3:在外脚侧,从第五点O5至第四点O4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
第一高低差H1~第三高低差H3满足下述的式(100)。
H3>H1>H2……(100)
即,在图3(a)的内脚侧,第一后帮线11的鞋跟部15的第二高低差H2比鞋帮2的鞋后跟部的第一高低差H1更小。因此,第一后帮线11上的第二点O2配置在靠近内脚线21上的第一点O1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图3(b)的外脚侧,第二后帮线12的鞋跟部15的第三高低差H3比图3(a)的内脚侧的第一高低差H1更大。因此,第二后帮线12上的第四点O4配置在从外脚线22上的第三点O3分离的位置。
当将鞋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为S时,图3的内脚高低差HM及外脚高低差HL满足下述的式(110)。
S/100<HL-HM<S/10……(110)
例如在鞋的尺寸S为27cm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从外脚高低差HL减去内脚高低差HM所得的值(HL-HM)设定成1.0cm左右。
若外脚高低差HL与内脚高低差HM的差过小,则可能产生所述各功能的提升并不充分的情况。
外脚高低差HL相对于尺寸S满足下述的式(120)会优选。
S/27<HL<S/6……(120)
例如在鞋的尺寸S为27cm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外脚高低差HL设定成1.0cm~4.5cm。
设定成此种范围的理由在于:当外脚高低差HL过大时,导致后帮原本的功能下降,另一方面,当外脚高低差HL过小时,难以获得后帮部分的鞋帮的沿脚性提升的效果。
在图2(b)中所示的外脚侧,后帮1的第四点O4与鞋帮2的第三点O3相比,配置在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另一方面,在图2(a)中所示的内脚侧,后帮1的第二点O2配置在鞋帮2的第一点O1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第四点O4与第二点O2相比位于后方。进而,如图5所示,第四点O4与后帮1的前后方向的全长的中心相比位于后方B。另一方面,第二点O2也可以与后帮1的前后方向的全长的中心相比位于前方F。
由于如以上那样配置第一点O1~第四点O4,因此图2的第二距离DL比第一距离DM更大。此处,第一距离DM及第二距离DL如下述这样定义。
第一距离DM:从第一点O1至第二点O2为止的前后方向(水平方向)的距离。
第二距离DL:从第三点O3至第四点O4为止的前后方向(水平方向)的距离。
在图2中,后帮1的内脚臂36及外脚臂37分别定义内前端线13及外前端线14。内前端线13从内脚侧的鞋底上缘的成为后帮1的最前端的内脚下端点O6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外前端线14从外脚侧的鞋底上缘的成为后帮1的最前端的外脚下端点O7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内前端线13与外前端线14分别朝向后方形成为具有平缓的凸状的弯曲状。另外,所述点O6、点O7是各前端线与鞋底4的卷起部40的上缘的交点。
外脚下端点O7与内脚下端点O6相比配置在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
内脚臂36从内脚基底38的前端部起,以与内脚梁34的前端部连接的方式朝斜上方延长。同样地,外脚臂37从外脚基底39的前端部起,以与外脚梁35的前端部连接的方式朝斜上方延长。即,内脚部及外脚部各自的臂与梁在前端部相互连接,两者形成的角为锐角。由此,由后帮(梁)的上缘线与臂的前端线包围的区域以随着朝向前方,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图4(a)的内脚的可动部16的基端部的第一宽度WM比成为图4(b)的外脚的可动部16的基端部的第二宽度WL更大。
此处,各宽度WM、WL如以下这样定义。
第一宽度WM:内脚侧的从第二点O2至内脚下端点O6为止的距离。
第二宽度WL:外脚侧的从第四点O4至外脚下端点O7为止的距离。
在图4中,图4(b)的外脚的第二长度LL比图4(a)的内脚的第一长度LM更长。
此处,各长度LM、LL如以下这样定义。
第一长度LM:从第二点O2至内脚侧的可动部16的前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第二长度LL:从第四点O4至外脚侧的可动部16的前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当将鞋垫7的全长设为100%时,图1(c)的外脚侧的第四点O4优选配置在如下的位置,所述位置是从鞋帮2的内部的后端(相当于配置在鞋内部的状态的鞋垫的后端的位置)24至第四点O4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4为所述全长的15%以内的位置。更优选也可以配置在5%~15%的位置。另外,在无鞋垫的鞋的情况下,可代用内底或鞋的内部尺寸的全长。
继而,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重视奔跑功能的运动鞋中,如图3所示,优选外脚线22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内脚线21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通过如此配置第一点O1与第三点O3,可使外脚线22不干涉位于比内脚踝更低的位置的外脚踝。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从与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的第三点O3起更大地分离的下方,配置有后帮的第四点O4。因此,从外脚踝至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为止的高度变大。另外,第二后帮线具有以覆盖外脚踝的周围的方式朝下方凸出的形状。因此,在外脚侧,后帮会容易朝向上方呈锥状地沿着细的脚后跟的外脚面。另外,鞋帮不被后帮覆盖而露出的区域的高度大。其结果,在外脚侧,鞋帮的贴合性会提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图3(b)的第二后帮线12配置在低的位置的外脚部2L中,鞋跟部15容易经由已被鞋带5拉近的可动部16而沿着外脚的中间变细部F2的下部侧面。因此,鞋帮的沿脚性会提升。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靠近与图3的第三点O3相比配置在上方的第一点O1的位置,配置有后帮的第二点O2。因此,从内脚踝至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为止的高度变小。因此,在内脚侧,后帮覆盖突出的跟骨载距突起AB等,抑制脚朝内脚侧倒下的内旋的功能会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图3的第一后帮线11配置在高的位置的内脚部2M中,容易抑制脚因已被鞋带5拉近的可动部16及鞋跟部15而朝内脚侧倒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帮的内脚侧的第二高低差H2比鞋帮的第一高低差H1更小。因此,在内脚侧,可使第一后帮线11接近鞋帮的内脚线21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因此,会更容易抑制脚朝内脚侧倒下的内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帮的外脚侧的第三高低差H3比鞋帮的第一高低差H1更大。因此,在外脚侧,可使第二后帮线12朝下方远离鞋帮的外脚线22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换言之,在从外脚线22上的第三点O3分离的位置配置第二后帮线12上的第四点O4。因此,在外脚侧的中间变细部F2的下方,后帮容易沿着脚后跟的外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外脚侧,后帮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与鞋帮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相比配置在后方,因此后帮的第四点O4与外脚踝AL相比配置在后方。因此,外脚侧的后帮更容易沿着朝向脚后跟的后端细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四点O4与第三点O3相比配置在后方。另外,第二距离DL比第一距离DM更大。因此,在外脚侧,鞋帮的沿脚性会进一步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帮1具有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的各前端线。另外,由后帮1的上缘的各线与各臂36、37的前端线13、前端线14包围的区域以随着朝向前方,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因此可获得后帮1的各基底38、39的保形性,进而容易通过鞋带等来将鞋帮提起。其结果,后帮的沿脚性等会提升,后帮的所述各功能会提升。另外,内前端线13与外前端线14分别朝向后方形成为具有平缓的凸状的弯曲状,由此在穿鞋时,会难以产生各臂36、37中的局部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脚侧的第六点O6与外脚侧的第七点O7相比配置在前方,因此在内脚侧,支撑后帮的基底部分变长,容易抑制后帮朝内脚侧倒下。另外,若在鞋帮2与鞋底4的卷起部40之间夹持基底部分的一部分,则可更有效地抑制内脚侧的倒下。因此,内旋的抑制功能会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外脚侧的第七点O7与内脚侧的第六点O6相比配置在后方,因此在外脚侧,支撑后帮的基底部分变短。因此,在外脚侧,后帮容易沿着脚。因此,鞋帮的沿脚性会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宽度WM比第二宽度WL更大。因此,沿着各前端线13、14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的后帮的部分(可动部16)在内脚侧,可将从第二点O2至第六点O6为止作为基端而移动,另一方面,在外脚侧,可将从第四点O4至第七点O7为止作为基端而移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脚侧的第一宽度WM比外脚侧的第二宽度WL更大,内脚侧的可动部16难以移动。因此,在脚将要朝内脚侧倒下的情况下,会容易抑制脚的倒下。
例如,图4(a)的第一宽度WM大的内脚侧的鞋跟部15将内脚支撑至上方为止,会容易抑制脚朝内脚侧的倒下。进而,第一纽带31及第二纽带32配置成X状,因此后帮1的内脚侧的变形会被抑制。在此情况下,若将第一纽带31形成得比第二纽带32更薄,则可抑制变形并实现后帮1的轻量化。
另一方面,外脚侧的第二宽度WL比内脚侧的第一宽度WM更小,外脚侧的可动部16容易移动。因此,可动部16容易由鞋带等拉近,后帮容易沿着脚。
即,图4(b)的第二宽度WL小的外脚侧的可动部16的弯曲刚性小,会容易如图5(c)的箭头那样在脚的内外的中央变形。因此,鞋帮的沿脚性会提升。进而,图2(b)的第四纽带34B从第四点O4附近朝外脚基底39延长,会提升外脚部中的沿脚性,并确保第四点附近的强度。在此情况下,若将第四纽带34B形成得比其他纽带更薄,则可确保强度并实现后帮1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鞋跟部15会发挥所述稳定性能或保持功能。另一方面,可动部16会提升鞋帮对于脚后跟的沿脚性。另外,鞋跟部15与可动部16会协作来发挥内旋的抑制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朝所述最后端的孔眼延长的内外的可动部16会被鞋带5拉近,而在比脚踝更前方使鞋帮沿着脚。尤其,在可动部16的延长方向与孔眼片8的长轴的延长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在脚的内外可动部的沿脚性会进一步提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4的各可动部16的第二长度LL比第一长度LM更大,由此在倾斜方向上,外脚侧的可动部16也比内脚侧的可动部16更长。
因此,外脚侧的可动部16也与如所述那样弯曲刚性小相结合,容易沿着外脚的形状,在外脚侧会进一步提升鞋帮的沿脚性。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第四点O4设定在从鞋垫的全长的后端起15%以内的位置,由此第四点O4与已插入鞋中的脚的外脚踝AL的后端相比位于后方B,鞋帮的沿脚性会提升。
(实施方式2)
图7表示实施方式2。另外,此处主要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重复的点不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后帮线11、12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及第四点O4表示成线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高低差H2(图3)的值为零。
例如,在图7(a)的内脚侧,第一后帮线11即内脚梁34的上缘从第二点O2至后端的第五点O5为止高度相同。另一方面,在图7(b)的外脚侧,第二后帮线12的外脚梁35的上缘在两个第四点O4、O4之间高度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7(a)的第二点O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理解成从图7中所示的第二点O2至第五点O5为止的任一位置,但如图7所示,优选理解成第一后帮线11中的最前方的位置。其理由在于:在内脚侧,第二点O2配置在高的位置,由此本后帮谋求抑制内脚的倒下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7(b)的第四点O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理解成从图7中所示的一个第四点O4至另一个第四点O4为止的任一位置,但优选理解成第二后帮线12中的最前方的位置。其理由在于:在外脚侧,第四点O4配置在低的位置,由此本后帮谋求在外脚侧提升鞋帮后端部的沿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的最下点的范围理解得大,因此可提供与脚后跟的位置不同的各种使用者对应的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7(b)的第三高低差H3比图7(a)的第一高低差H1更小。
(实施方式3)
图8表示实施方式3。另外,此处主要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重复的点不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后帮1的鞋跟部15被内置在鞋帮2中,并形成有后帮1的可动部16等的外装后帮1。外装后帮1的上缘线以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高度变低的方式设置成倾斜状。
构成鞋跟部15的内置后帮1A在背面观察中,以从后端的第五点O5起随着朝向前方而下降的方式形成为半球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8(a)的第二点O2通过内置后帮1A与内脚侧的外装后帮1M的交点来定义。另一方面,图8(b)的第四点O4通过内置后帮1A与外脚侧的外装后帮1L的交点来定义。
另外,外装后帮与内置后帮的形状可以是相反的组合,也可以将两构件均外装在鞋帮。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后帮的形状变得简单。
(实施方式4)
图9表示实施方式4。另外,此处主要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重复的点不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脚基底39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比在前后方向上短。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外脚基底39。
另外,内脚臂36及外脚臂37的各前端线13、14也可以直线状地倾斜,并在前后方向上延长。
内外的纽带也可以分别为一个。例如,在内脚侧,第一纽带31也可以在内脚梁34与内脚基底38之间上下架设。第一纽带31也可以形成得比内脚梁34及内脚基底38更薄。
另一方面,在外脚侧,第四纽带34B也可以在外脚臂35与外脚基底39之间上下架设。第四纽带34B也可以形成为与外脚臂35及外脚基底39相同的厚度。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各贯穿孔19。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鞋跟部15的强度设定得比其他实施方式更弱,因此可对鞋赋予着地时的缓冲性。
(实施方式5)
图10表示实施方式5。另外,此处主要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重复的点不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内脚梁34与外脚梁35的形状互不相同以外,后帮1的内脚侧与外脚侧为相同的形状及结构。本实施方式可应用于包括强度比其他实施方式更强的鞋帮的鞋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未设置纽带。另外,内外的贯穿孔19也可以在背侧连成一个来形成。其原因在于:鞋帮自身具有强度。
另外,可动部16比所述各实施方式的可动部更短。进而,若各后帮线11、12朝下方凸出,则也可以不设置可动部16。
另外,第六点O6与第七点O7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为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比实施方式4更对鞋赋予着地时的缓冲性。
(实施方式6)
图11表示实施方式6。另外,此处主要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重复的点不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鞋帮2为中帮型或高帮型,内脚部2M覆盖内脚踝,外侧部2L覆盖外脚踝。
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在水平方向上延长。因此,可将第一点O1及第三点O3设定成各线21及22上的任一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内脚线21的第一点O1与外脚线22的第三点O3设定成相同的高度,也可以将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设定得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中帮型或高帮型的鞋中,也可以获得与其他实施方式近似的效果。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6中,将后帮1外装在鞋帮2,但也可以将后帮内置在鞋帮内。例如,后帮也可以配置在鞋帮的外层材料(外装材料)与内里材料(内装材料)之间。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后帮也可以在鞋帮的后端被一分为二成内脚侧与外脚侧。例如,在图8的情况下,后帮1也可以被一分为三成内置后帮1A、外装后帮1M及外装后帮1L。
另外,在这些情况下,经分割的后帮也可以由互不相同的原材料来形成。另外,在已被内外分割的后帮的中间,在脚后跟中央也可以在脚的宽度方向上存在间隙。
另外,例如,图2的后帮也可以是不设置基底38、基底39和/或纽带31~纽带33、纽带34B,而仅具有臂36、臂37与梁34、梁35的形状。另外,后帮并非将各臂或各梁相互无接缝地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在梁34、梁35与可动部16、可动部16之间存在些许的缝隙。可动部16的部分也可以形成得比后帮的其他部位更薄。可动部的长度在内脚侧及外脚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后帮线11与第二后帮线12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在内外脚侧具有相互对称的形状。最后端的孔眼HN也可以与可动部16一体地形成。
配置在鞋帮的下方的鞋底也可以具有所谓的外底和/或中底。
在后帮为内置式的情况下,后帮除热塑性的树脂以外,也可以是使树脂含浸在厚板纸或板纸中而成者。
如以上那样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适宜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本领域从业人员,则阅读本说明书,会在不言自明的范围内容易想到各种变更及修正。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提及个数、量等者,除存在特别记载的情况以外,本发明的范围未必限定于所述个数、量等。另外,在实施方式中,除存在特别记载的情况以外,各个构成元件对于本发明而言未必是必需的构成元件。因此,将此种变更及修正解释成根据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变更及修正。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通过后帮来稳定地支撑并保持内脚及外脚。
另外,通过内脚侧的后帮来抑制内脚的倒下,内旋的抑制功能会提高。
进而,鞋帮通过外脚侧的后帮而容易沿着外脚,鞋帮对于脚后跟的沿脚性会提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跑步用等的运动鞋以外,可应用于步行等各种用途的鞋。
符号的说明
1:后帮
1A:内置后帮
1M、1L:外装后帮
11:第一后帮线
12:第二后帮线
13:内前端线
14:外前端线
15:鞋跟部
16:可动部
19:贯穿孔
2:鞋帮
2M:内脚部
2L:外脚部
2B:背侧
20:鞋口
21:内脚线
22:外脚线
23:鞋后跟部
24:后端
31~33、34B:第一纽带~第四纽带
34:内脚梁
35:外脚梁
36:内脚臂
37:外脚臂
38:内脚基底
39:外脚基底
4:鞋底
40:卷起部
5:鞋带
6:鞋舌
7:鞋垫
8:孔眼片
O1~O7:第一点~第七点
AB:跟骨载距突起
AM:内脚踝
AL:外脚踝
F1:部分
F2:中间变细部
DM:第一距离
DL:第二距离
WM:第一宽度
WL:第二宽度
HM:内脚高低差
HL:外脚高低差
LM:第一长度
LL:第二长度
B:后方
D:下方
F:前方

Claims (15)

1.一种鞋,包括:
鞋帮2,通过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来定义鞋口20的上缘;以及
后帮1,在所述鞋口20的所述上缘的下方位置,通过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及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上缘;
通过所述内脚线21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与所述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内脚高低差HM
通过所述外脚线22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所述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外脚高低差HL
所述外脚高低差HL比所述内脚高低差HM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中所述第三点O3与所述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D。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其中通过从所述内脚线21上的后端侧的最上点O至所述第一点O1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第一高低差H1,
在内脚侧,通过从所述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中的后端的第五点O5至所述第二点O2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第二高低差H2,
在外脚侧,通过从所述第五点O5至所述第四点O4为止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第三高低差H3,且
满足下述的式(100)
H3>H1>H2……(10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中当将鞋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为S时,满足下述的式(110)
S/100<HL-HM<S/10……(11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中所述后帮1的所述第四点O4与所述鞋帮2的所述第三点O3相比配置在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中通过从所述第一点O1至所述第二点O2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来定义第一距离DM
通过从所述第三点O3至所述第四点O4为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来定义第二距离DL
所述第二距离DL比所述第一距离DM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中所述后帮1定义:
内前端线13,从所述内脚侧的鞋底上缘的成为所述后帮1的最前端的内脚下端点O6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以及
外前端线14,从所述外脚侧的鞋底上缘的成为所述后帮1的最前端的外脚下端点O7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其中所述外脚下端点O7与所述内脚下端点O6相比配置在所述鞋的前后方向的后方B。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其中通过所述内脚侧的从所述第二点O2至所述内脚下端点O6为止的距离来定义第一宽度WM
通过所述外脚侧的从所述第四点O4至所述外脚下端点O7为止的距离来定义第二宽度WL,所述第一宽度WM比所述第二宽度WL更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还包括与所述鞋帮2接合的鞋底4,所述后帮1具有:
鞋跟部15,在所述鞋口20的后部的下方位置,从所述鞋底朝上方延长并配置在所述鞋帮2的所述内脚侧、背侧及所述外脚侧;以及
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在所述内脚侧及所述外脚侧的所述鞋口20的前部的下方位置,分别从所述鞋跟部15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
11.一种鞋,包括:
鞋帮2,在内脚侧及外脚侧分别具有定义鞋口20的上缘,并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线21及外脚线22;
鞋底4,与所述鞋帮2接合;以及
后帮1,具有鞋跟部15与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所述鞋跟部15在所述鞋口20的后部的下方位置,从所述鞋底4朝上方延长并配置在鞋帮2的所述内脚侧、背侧及所述外脚侧,所述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在所述内脚侧及所述外脚侧的所述鞋口20的前部的下方位置,分别从所述鞋跟部15朝斜前方的上方延长;
所述后帮1的上缘在所述内脚侧及所述外脚侧,通过分别沿着所述内脚线21及所述外脚线22朝下方D凸出的第一后帮线11及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
通过所述内脚线21上的最下端的第一点O1与所述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内脚高低差HM
通过所述外脚线22上的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所述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的高度方向的差来定义外脚高低差HL
所述最下端的第三点O3与所述最下端的第一点O1相比配置在下方D,所述外脚高低差HL比所述内脚高低差HM更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鞋,其中所述第四点O4与所述第二点O2相比配置在后方B。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鞋,其中所述鞋还包括将所述鞋帮2的内脚部2M与外脚部2L相互拉近的鞋带5,
所述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定义所述鞋带进行扣合的多个孔眼H,
所述内脚侧及外脚侧的可动部16分别朝所述内脚部2M及外脚部2L的孔眼之中,最后端的孔眼HN延长。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鞋,其中通过从所述第二点O2至所述内脚侧的所述可动部16的前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来定义第一长度LM
通过从所述第四点O4至所述外脚侧的所述可动部16的前端为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来定义第二长度LL,所述第二长度LL比所述第一长度LM更长。
15.一种鞋,包括:
鞋帮2,定义鞋口20;以及
后帮1,在所述鞋口20的上缘的下方位置,通过朝下方D凸出的内脚侧的第一后帮线11及外脚侧的第二后帮线12来定义上缘;
所述第二后帮线12上的最下端的第四点O4与所述第一后帮线11上的最下端的第二点O2相比配置在下方,
所述第四点O4相对于已被收容在所述鞋帮中的鞋垫7的全长,配置在从所述鞋帮2的内部的后端24起15%以内的位置。
CN201980041416.9A 2019-01-24 2019-01-24 包括后帮的鞋 Active CN1123340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2246 WO2020152821A1 (ja) 2019-01-24 2019-01-24 カウンタを備えた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4035A true CN112334035A (zh) 2021-02-05
CN112334035B CN112334035B (zh) 2023-03-10

Family

ID=71736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1416.9A Active CN112334035B (zh) 2019-01-24 2019-01-24 包括后帮的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0691B2 (zh)
EP (1) EP3799758A4 (zh)
JP (2) JP7203126B2 (zh)
CN (1) CN112334035B (zh)
AU (1) AU2019424137A1 (zh)
WO (1) WO20201528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97271B2 (en) * 2020-02-05 2022-11-15 Se-Ho OH Shoes
DE102021211608A1 (de) * 2021-10-14 2023-04-20 Adidas Ag Anatomische Polster für einen Schuh
US20230148709A1 (en) * 2021-11-18 2023-05-18 Acushnet Company Asymmetrical heel pad
USD972284S1 (en) * 2021-12-16 2022-12-13 Nike, Inc. Shoe
USD995991S1 (en) * 2021-12-17 2023-08-22 Nike, Inc. Shoe
WO2023170512A1 (en) 2022-03-07 2023-09-14 Ricoh Company, Ltd. Positioning adjusting mechanism and positioning adjusting system
USD997538S1 (en) * 2022-12-06 2023-09-05 Nike, Inc. Shoe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56086A (en) * 1935-03-30 1939-04-25 Hack Shoe Co Orthopedic shoe
CN201375096Y (zh) * 2009-02-04 2010-01-06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鞋跟保护结构
CN101836778A (zh) * 2009-03-18 2010-09-22 沃尔弗林环球公司 鞋底的结构和相关的制造方法
US20100307025A1 (en) * 2008-02-27 2010-12-09 Ecco Sko A/S Midsole for a shoe, in particular a running shoe
US20110113650A1 (en) * 2009-11-18 2011-05-19 Nike, Inc. Footwear with Counter-Supplementing Strap
US20110185592A1 (en) * 2008-09-30 2011-08-04 Asics Corporation Athletic shoe with heel counter for maintaining shape of heel section
CN102365035A (zh) * 2009-01-26 2012-02-29 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鞋类物品的稳定和舒适系统
CN102813340A (zh) * 2011-06-09 2012-12-12 萨洛蒙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型鞋帮鞋
CN202760292U (zh) * 2012-09-05 2013-03-06 艾迪宝体育用品(深圳)有限公司 运动鞋
US20160007687A1 (en) * 2014-07-09 2016-01-14 Adidas Ag Shoe with a heel cap and/or ankle collar
JP5875168B1 (ja) * 2015-03-23 2016-03-02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スタビライザを有する靴
CN107232689A (zh) * 2017-08-02 2017-10-10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鞋及其后套构件
CN107581703A (zh) * 2013-08-13 2018-01-16 安德阿默有限公司 功能性鞋
EP3424360A1 (en) * 2017-07-07 2019-01-09 Reebok International Limited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extruded components
US20190297999A1 (en) * 2016-07-19 2019-10-03 Asics Corporation Sho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03157A (en) * 1939-02-23 1940-06-04 Calvin C Klaus Shoe
US2403442A (en) * 1945-01-01 1946-07-09 Calvin C Klaus Shoe
DE29607422U1 (de) * 1996-04-26 1996-07-25 Lukas Meindl GmbH & Co KG, 83417 Kirchanschöring Asymmetrische Fersenfixierung mit eingebautem Scheuer- und Knöchelschutz
JP3462807B2 (ja) * 1999-08-06 2003-11-05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硬質靴底
JP2003339406A (ja) * 2002-05-29 2003-12-02 Mizuno Corp スポーツ用シューズのミッドソール構造
JP4684986B2 (ja) 2006-11-29 2011-05-18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シューズのアッパー構造
JP2008206629A (ja) 2007-02-26 2008-09-11 Mizuno Corp ヒールカウンタを備えたシューズ
US9259049B2 (en) * 2013-01-22 2016-02-16 Nike, Inc. Ultralightweight adaptive heel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56086A (en) * 1935-03-30 1939-04-25 Hack Shoe Co Orthopedic shoe
US20100307025A1 (en) * 2008-02-27 2010-12-09 Ecco Sko A/S Midsole for a shoe, in particular a running shoe
US20110185592A1 (en) * 2008-09-30 2011-08-04 Asics Corporation Athletic shoe with heel counter for maintaining shape of heel section
CN102365035A (zh) * 2009-01-26 2012-02-29 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鞋类物品的稳定和舒适系统
CN201375096Y (zh) * 2009-02-04 2010-01-06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鞋跟保护结构
CN101836778A (zh) * 2009-03-18 2010-09-22 沃尔弗林环球公司 鞋底的结构和相关的制造方法
US20110113650A1 (en) * 2009-11-18 2011-05-19 Nike, Inc. Footwear with Counter-Supplementing Strap
CN102813340A (zh) * 2011-06-09 2012-12-12 萨洛蒙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型鞋帮鞋
CN202760292U (zh) * 2012-09-05 2013-03-06 艾迪宝体育用品(深圳)有限公司 运动鞋
CN107581703A (zh) * 2013-08-13 2018-01-16 安德阿默有限公司 功能性鞋
US20160007687A1 (en) * 2014-07-09 2016-01-14 Adidas Ag Shoe with a heel cap and/or ankle collar
JP5875168B1 (ja) * 2015-03-23 2016-03-02 株式会社アシックス スタビライザを有する靴
US20190297999A1 (en) * 2016-07-19 2019-10-03 Asics Corporation Shoe
EP3424360A1 (en) * 2017-07-07 2019-01-09 Reebok International Limited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extruded components
CN107232689A (zh) * 2017-08-02 2017-10-10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鞋及其后套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9758A4 (en) 2021-06-23
AU2019424137A1 (en) 2021-01-07
CN112334035B (zh) 2023-03-10
US20210259364A1 (en) 2021-08-26
JP7203126B2 (ja) 2023-01-12
EP3799758A1 (en) 2021-04-07
JP7425275B2 (ja) 2024-01-31
WO2020152821A1 (ja) 2020-07-30
JPWO2020152821A1 (ja) 2021-12-02
JP2023001295A (ja) 2023-01-04
US11490691B2 (en)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4035B (zh) 包括后帮的鞋
KR102581124B1 (ko) 도핑 레지를 갖는 풋웨어 물품
EP3488724B1 (en) Footwear
US20210127786A1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Multiple Durometer Outsole
JP6126697B2 (ja) フットウェア製品
US11490684B2 (en) Drop-in unitary footwear sole with first and second cushioning bodies of differing hardness
JP4984012B2 (ja) 踵のフィット性能を改良した靴
US8745901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tongue and heel openings
EP3275330B1 (en) Shoe having stabilizer
US20190045884A1 (en) Shoes
JP2008206629A (ja) ヒールカウンタを備えたシューズ
US11910867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heel entry device
JP6871209B2 (ja) シューズ
JP3936946B2 (ja) 中敷、履物底およびミッドソール
CN116965613A (zh) 鞋子的鞋底及鞋子
JP7402230B2 (ja) シューズ
JP7490673B2 (ja) シュータン構造、靴
JP6647046B2 (ja) クッション材と、クッション材付き中敷きと、クッション材付き履物
JPWO2022215203A5 (zh)
US20220248805A1 (en) Sho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