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4432B - 消融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消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4432B
CN112294432B CN202010982502.4A CN202010982502A CN112294432B CN 112294432 B CN112294432 B CN 112294432B CN 202010982502 A CN202010982502 A CN 202010982502A CN 112294432 B CN112294432 B CN 1122944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handle
inner tube
tube
guid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25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4432A (zh
Inventor
秦翔翔
叶亚彬
徐宏
王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Kunbo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25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944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94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4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4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4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61B18/18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microw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A61B2018/00011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 A61B2018/00023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with fluids closed, i.e. without wound contact by the flu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172Connectors and adapte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172Connectors and adapters therefor
    • A61B2018/00178Electrical conn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61B18/18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microwaves
    • A61B2018/186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microwaves with an instrument inserted into a body lumen or cavity, e.g. a cathet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手柄以及连接与手柄并向远端延伸的导管,导管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电缆、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两者在邻近远端处相互连通形成流体通道;外管的远端密封安装有引导头,同轴电缆相对于内管滑动配合,且同轴电缆的远端延伸出引导头;同轴电缆内带有多根中心导体,且各中心导体的远端为外露段,引导头的内部开设有多条引导腔道,同轴电缆滑动时,各中心导体的外露段沿对应的引导腔道探出或缩进引导头,消融系统的消融能量通过中心导体的外露段传递至对应的靶点组织上。本申请能够通过中心导体之间的间隙调整配合流体通道的设置,实现适应性好、消融可控、稳定安全的治疗过程,改善操作人员和病患的体验。

Description

消融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消融系统。
背景技术
微波聚能凝固灭活肿瘤过程是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磨擦产生热量,当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凝固,导致其不可逆性坏死。灭活的肿瘤组织可生产热休克蛋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肿瘤细胞扩散的作用。具有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热场均匀等优点。
例如公开号为CN206324847U的中国专利文献一种具有抗微波干扰测温与消融一体式高性能水冷微波消融天线,包括:辐射头、介质管、半刚同轴电缆、针杆和热电偶,针杆外部设置有金属屏蔽套管,热电偶的温度测量端固定于所述金属屏蔽罩的内表面。
现有技术中,消融系统在生产效率,装配质量以及消融效果上均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手柄以及连接与所述手柄并向远端延伸的导管,所述导管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电缆、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两者在邻近远端处相互连通形成流体通道;所述外管的远端密封安装有引导头,所述同轴电缆相对于所述内管滑动配合,且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延伸出所述引导头;
所述同轴电缆内带有多根中心导体,且各中心导体的远端为外露段,所述引导头的内部开设有多条引导腔道,所述同轴电缆滑动时,各中心导体的外露段沿对应的引导腔道探出或缩进所述引导头,所述消融系统的消融能量通过中心导体的外露段传递至对应的靶点组织上。
流体通道的大部分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在远端侧,引导头密封了外管,从而实现了流体通道在远端侧的封闭,从原理上,引导头在封闭远端侧时需要留出内管和外管之间的连通腔道。
同轴电缆的作用在于传递微波能量。微波能量最终通过中心导体的外露段传递至对应的靶点组织上。同轴电缆能够相对管体移动从而实现中心导体在引导腔道内的移动。引导腔道的作用在于约束中心导体的运动路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设有多根且各中心导体对应有独立的引导腔道时,引导腔道的设置能够实现中心导体在对应的靶点组织的对应覆盖面积面积的变化。覆盖面积的变化在功能上表现为微波能量覆盖面积的变化,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病例和治疗过程,改善消融效果。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导管还包括:
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处在内管外周,第一连接套近端与内管外周密封配合,第一连接套远端与外管近端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侧壁带有第一管接头;
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套封闭内管近端,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侧壁带有第二管接头。
在外管的近端侧,第一连接套通过与内管的密封配合实现外管的腔道的边界约束,从原理上,第一管接头需要与外管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在内管的近端侧,第二连接套通过封闭内管近端实现内管的腔道的边界约束,同理的,从原理上第二管接头需要与内管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流体自第一管接头或者第二管接头中的一者流入流体通道,经由位于远端侧的连通腔道后,从第一管接头或者第二管接头中的另一者离开流体通道,在流动的过程中,带走同轴电缆带来的热量,保护消融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周边组织。
从上文不难理解的,同轴电缆、内管、外管以及各连接套是由内而外套设的,也就是类似于同轴的设置,虽然在几何上不一定满足严格意义的同轴。该设置在优点在于,能够在保证各管件内部容积的情况下控制整体导管甚至整体装置的体积,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对于主要起到换热功能的流体通道来说,套设的设置方式也能在整体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流体和部件的接触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相较于并排设置的方式而言,套设的设置方式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本申请中同轴电缆需要轴向移动的特性。在并排设置的方式中,同轴电缆的轴向移动会与多个部件之间发生干涉,造成结构复杂,可靠性下降。本实施例中的套设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可选的,所述内管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径向间隙中还设有衬管,所述衬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管接头和所述引导头相固定;
所述同轴电缆相对于所述衬管滑动配合。
衬管在流体腔道中建立了一个独立通道供同轴电缆运动,本质区别在于同轴电缆的滑动密封改为衬管的固定密封,密封效果更好,能够承受更大的流体压力,从而提高流体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从原理上,衬管应贴近同轴电缆的外周面以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套和所述第二连接套均安装于所述手柄,所述第一连接套和所述第二连接套在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连接套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套的远端侧。
在同一条轴线上上设置连接套能够提高管件之间的共用程度,从而控制整体体积,方便装置内部的整体布置。
可选的,所述手柄包括沿安装通道径向相互扣合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所述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两者具有位置相对的内凹区,两者的内凹区之间为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同轴点乱贯穿所述安装通道向远端延伸;
在所述安装通道的相应位置开设有容置各连接套的卡槽,所述手柄还开设有与各卡槽相通供各管接头伸出手柄的避让孔。
流体通道的密封效果取决于各连接位置的密封效果。因此各连接套的安装和定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实施例中,通过卡槽来限制各连接套的位置。卡槽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功能,一是为连接套的安装提供引导,确保在后续装配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连接套的定位问题影响管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二是能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各管件之间受力可能会影响连接套的位置,卡槽能够克服上述作用力对连接套产生的运动趋势,从而保证较高定位效果。
管接头在连接套上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刚性的连接或者柔性的连接。在刚性的连接方案中,与卡槽同理的,管接头在延伸出避让孔后,也能对连接套相对手柄的位置产生约束。在柔性的连接方案中,管接头的形变可以调整产品各部件之间的公差以及装备误差。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产品的设计需要灵活调整。
可选的,所述内凹区内设有凸起的环形台阶,环形台阶内部为所述卡槽;所述环形台阶在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上依次布置。
环形台阶可以与半柄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环形台阶与连接套之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扣、凸起结构、粘接等方式实现刚性的连接,也可以通过填充材料、磁场、吸附等方式实现柔性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引导头内包括若干个朝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引导腔道和各引导腔道连通的中心腔,所述同轴电缆延伸至所述中心腔,各中心导体进入对应的引导腔道内。
中心腔中可以用于收容一部分同轴电缆和去除同轴电缆外护套的中心导体,更能够为中心导体缩回引导腔道内提供收容空间。
可选的,在引导头周向上,所述引导腔道的出口在所述引导头的外周面上均匀间隔布置;在引导头轴向上,所述引导腔道的出口在所述引导头的外周面上处于同一环线上。
均匀布置的出口能够实现中心导体的等径扩张,从而实现规则的微波能量覆盖面积,便于操作人员预估操作前后的过程。同理的,出口所在的环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波能量覆盖面积的形状,因此各出口处于同一环线能够得到更为规整的微波能量覆盖面积的,方便操作人员预测消融的作用结果,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手柄包括中空结构的手柄本体;所述手柄本体内的远端侧开设有供所述导管延伸的安装通道,所述手柄本体内的近端侧开设有与所述安装通道连通的驱动室,所述驱动室内滑动安装有驱动件,该驱动件的外周套设有与驱动室内壁相配合的阻尼环,所述同轴电缆的近端固定穿出所述驱动件,沿所述驱动件的滑动方向,所述驱动室的两端设有限制所述驱动件运动行程的阻挡件。
手柄本体在提供安装通道的同时给各部件的提供了安装基础。同轴电缆的运动通过驱动件实现,驱动件相对于手柄本体的运动通过驱动室约束。在滑动配合中,两者的配合间隙影响配合的最终效果。本申请中通过阻尼环改善最终效果。阻尼环环绕驱动件的外周面实现与驱动室内壁的配合。从原理上,阻尼环可以弥补驱动件外部尺寸和驱动室内部尺寸之间公差,从而提高配合效果。从材质上,阻尼环可以设计为弹性材料,或者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的复合材料。从功能上,阻尼环一来可以更好的约束驱动件的运动路径,改善驱动件的运动效果;二来可以对驱动件的运动产生阻力,从而在改善操作手感的同时实现驱动件的自定位,避免了锁定机构的复杂设置。驱动件的运动形成通过阻挡件来约束。阻挡件设置在驱动件的运动路径上并与驱动件的一部分产生干涉,从而实现阻挡功能。相应的,驱动件上也用设置与阻挡件配合的结构或者部件。
可选的,所述同轴电缆的近端连接有电路接头,所述驱动件为相互扣合的分体结构,所述驱动件的内部设有用于固定电路接头的固定室。
电路接头可以为通用的标准接头,也可以为特殊接头。电路接头除了实现同轴电缆的电气连接外,更重要的在于实现同轴电缆与驱动件之间的受力连接。同轴电缆的驱动力来自驱动件,本实施例的方式可以避免驱动件和同轴电缆之间的应力集中,提高同轴电缆的寿命和力学性能。
本申请公开的消融系统能够通过中心导体之间的间隙调整配合流体通道的设置,实现适应性好、消融可控、稳定安全的治疗过程,改善操作人员和病患的体验。
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实施例中的消融系统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的消融系统流体通道示意图;
图2a为消融系统装配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的引导头装配示意图;
图2c为图2a中的第二连接套装配示意图;
图2d为图2a中的第一连接套装配示意图;
图3a为消融系统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的引导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c为图3a中的第二连接套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d为图3a中的第一连接套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流体通道装配示意图;
图4b为省略手柄本体的流体通道装配示意图;
图4c为流体通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d为图4c中的引导头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a为另一实施例中消融系统示意图;
图5b为消融系统的流体通道示意图;
图6a为消融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b为连接套与手柄配合示意图;
图7a为消融系统的手柄内部装配示意图;
图7b为连接套示意图;
图7c为手柄中一半柄示意图;
图7d为消融系统的流体通道装配示意图。
图8a为又一实施例中消融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8b为引导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c为流体通道和同轴电缆配合示意图;
图8d为导管各管件配合示意图;
图8e为图8d中引导头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8f为中心导体露出段探出引导头后的导管示意图;
图9a为图8a中的导管内部结构图;
图9b为图8a中的导管省略部分手柄后的示意图;
图9c为手柄内部示意图;
图9d为驱动件改变位置后的配合示意图;
图9e为驱动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f为另一视角的驱动件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导管;101、同轴电缆;1011、电路接头;1012、中心导体;102、衬管;103、内管;1031、斜切面;104、外管;105、第一连接套;106、第一管接头;107、第二连接套;108、第二管接头;109、引导头;1091、引导腔道;1092、中心腔;1093、扼流圈;110、连通腔道;
200、手柄;201、安装通道;202、卡槽;203、避让孔;204、内凹区;205、限位座;206、驱动段;207、管路段;208、驱动件;209、驱动室;210、阻尼环;211、引导槽;212、引导块;213、装配槽;214、第一挡块;215、第二挡块;216、施力翼;217、固定室;
901、远端;902、近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申请提到的“远端”和“近端”是一个大致的相对概念,除非明确强调,下文中的“远端”和“近端”指代的都是一个大致范围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极限点或者位置。
现有技术中,相关技术中同轴电缆释放微波的部位过于集中,对于大面积消融或者需要在消融过程中调整微波能量作用面积的病例中,适应性较差;与之对应的,消融系统实现同轴电缆控制的手柄操作不够便捷,对应的的流体通道安装繁琐,存在连接失效的可能,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人发现,通过优化部件的设置能够克服上述问题。
本申请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手柄200以及连接与手柄200并向远端901延伸的导管100,导管100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电缆101、内管103和外管104,内管103和外管104这两者的远端901连通形成流体通道,其特征在于,外管104的远端901受引导头109密封,内管103的远端901和外管104的远端901连通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上设有用于与外部管路对接的第一管接头106和第二管接头108;
同轴电缆101相对于内管103滑动配合,其中同轴电缆101的近端902延伸出第二连接套107,同轴电缆101的远端901延伸出引导头109;同轴电缆101内带有多根中心导体1012,且各中心导体1012的远端901为外露段,引导头109的内部开设有多条引导腔道1091,同轴电缆101滑动时,各中心导体1012的外露段沿对应的引导腔道1091探出或缩进引导头109,消融系统的消融能量通过中心导体1012的外露段传递至对应的靶点组织上。
下面结合具体部位,分重点的阐释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和技术效果
参考图1a至图4d,本部分重点在于流体通道的具体结构和与其他部件的配合细节。
参考图1a和图1b,本申请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导管100,导管100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电缆101、内管103和外管104;消融系统还包括:
引导头109,密封对接在外管104远端901;
第一连接套105,第一连接套105处在内管103外周,第一连接套105近端902与内管103外周密封配合,第一连接套105远端901与外管104近端902对接,第一连接套105的侧壁带有第一管接头106;
第二连接套107,第二连接套107封闭内管103近端902,第二连接套107的侧壁带有第二管接头108;
其中,内管103的远端901和外管104的远端901连通形成流体通道,第一管接头106和第二管接头108分别提供流体通道与外部管路的对接口;同轴电缆101相对于内管103滑动配合,其中同轴电缆101的近端902延伸出第二连接套107,同轴电缆101的远端901延伸出引导头109。
流体通道的大部分由内管103和外管104构成。在远端901侧,引导头109密封了外管104,从而实现了流体通道在远端901侧的封闭,从原理上,引导头109在封闭远端901侧时需要留出内管103和外管104之间的连通腔道110。在外管104的近端902侧,第一连接套105通过与内管103的密封配合实现外管104的腔道的边界约束,从原理上,第一管接头106需要与外管104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在内管103的近端902侧,第二连接套107通过封闭内管103近端902实现内管103的腔道的边界约束,同理的,从原理上第二管接头108需要与内管103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流体自第一管接头106或者第二管接头108中的一者流入流体通道,经由位于远端901侧的连通腔道110后,从第一管接头106或者第二管接头108中的另一者离开流体通道,在流动的过程中,带走同轴电缆101带来的热量,保护消融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周边组织。
从上文不难理解的,同轴电缆101、内管103、外管104以及各连接套是由内而外套设的,也就是类似于同轴的设置,虽然在几何上不一定满足严格意义的同轴。该设置在优点在于,能够在保证各管件内部容积的情况下控制整体导管100甚至整体装置的体积,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对于主要起到换热功能的流体通道来说,套设的设置方式也能在整体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流体和部件的接触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相较于并排设置的方式而言,套设的设置方式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本申请中同轴电缆101需要轴向移动的特性。在并排设置的方式中,同轴电缆101的轴向移动会与多个部件之间发生干涉,造成结构复杂,可靠性下降。本实施例中的套设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下面将结合图1a至图4d具体展开阐释本申请的实施过程。
同轴电缆101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流体通道的密封。参考一实施例中,同轴电缆101通过滑动密封件和第二连接套107和引导头109滑动密封。滑动密封件能够保证同轴电缆101稳定运动的过程中保证流体通道的密封。该设计方案的有点在于,流体通道内的流体直接与同轴电缆101的外周面接触,换热效率更高,同时产生接触应力只有滑动密封件部分,因此同轴电缆101的轴向运动阻力更小。相应的,为了提高流体通道的密封效果,参考一实施例中,内管103与同轴电缆101的径向间隙中还设有衬管102,衬管10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接头108和引导头109相固定;
同轴电缆101相对于衬管102滑动配合。
衬管102在流体腔道中建立了一个独立通道供同轴电缆101运动,本质区别在于同轴电缆101的滑动密封改为衬管102的固定密封,密封效果更好,能够承受更大的流体压力,从而提高流体的流速,提高换热效率。从原理上,衬管102应贴近同轴电缆101的外周面以提高换热效率。
流体通道在远端901侧密封通过引导头109实现。引导头109从原理上需要实现与内管103和外管104密封配合,才能实现流体通道的密封。为了更好的实现连通腔道110,参考一实施例中,引导头109的近端902侧为至少一部分与衬管102密封配合,另一部分与外管104的远端901密封配合。在连通腔道110的具体设置上,一实施例中,内管103延伸至远端901的长度较外管104延伸至远端901的长度短,内管103和引导头109之间的间隙为内管103和外管104之间连通腔道110。连通腔道110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微调。参考一实施例中,内管103的远端901侧端面相较于自身中轴线为斜切面1031。斜切面1031的设置能够扩大连通腔道110的容积,提高流体的流速。
在附图公开的实施例中,引导头109的近端902侧为台阶状,直径较小的部分收容在衬管102内,直径较大的部分与外管104配合,从而在密封的同时,实现了连通腔道110。流体在经过连通腔道110的同时会与引导头109发生换热,从而实现整体的均温,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在消融过程中,同轴电缆101作为热源处于最内部,为了避免对周边组织造成影响,参考一实施例中,流体通道包括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其中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这两者中,其中一者处在内管103与外管104的径向间隙;另一者处在内管103与衬管102的径向间隙。
进液通道相较于出液通道温度较低,在不同的设置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进液通道设置在内管103与衬管102的径向间隙内,即内侧,出液通道设置在内管103与外管104的径向间隙内,即外侧,能够保证流体接触同轴电缆101时处于温度较低的状态,能够提高换热效率,但是相应的,会导致处于外侧的出液通道温度较高,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对周边接触的组织造成影响。参考一实施例中,出液通道设置在内管103与衬管102的径向间隙内,即内侧,进液通道设置在内管103与外管104的径向间隙内,即外侧。该设置的优点除了能够降低管体的外周面温度,降低对周边组织的影响外,还能够保证出液通道远端901侧的温度低于近端902侧的温度,从而确保热量都被带出体外,提高安全性。
在连接套的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套105和第二连接套107在同轴电缆101的轴向上依次布置,第一连接套105位于第二连接套107的远端901侧。
在同一条轴线上上设置连接套能够提高管件之间的共用程度,从而控制整体体积,方便装置内部的整体布置。在各连接套的密封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套105通过第一密封件实现与内管103的外周面的密封,第一密封件朝向第二连接套107设置。第一密封件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也可以由第一连接套105自身的结构或者材料充当。同理的,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套107通过第二密封件封闭内管103的近端902,内管103的内部与第二管接头108连通,第二密封件和第一密封件为一体或者分体结构。
第二密封件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也可以由第二连接套107自身的结构或者材料充当。
当第一连接套105和第二连接套107在同一条轴线上设置且距离相近时,根据上文的结构不难发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距离较近且功能一致,都是为了实现流体通道的密封,因此可以设计为一体结构,方便组装和装配,也可以设计为分体结构,方便后期的维护。
密封件的设计可以为单独的部件,也可以整合在各连接套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各连接套的两端设有热缩材料制成的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热缩后束紧对应管件实现密封。密封套的设置相较于单独的密封件而言,更方便加工,便于观察密封效果,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良率。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设置上,参考密封套的设置,可以通过在两连接套之间连接一独立的管件,通过两密封套热缩实现两者的密封效果。
结合上文结构,内管103、外管104、引导头109、连接套构成了流体通道,但是因为各管件之间为套设,因此流体通道的流量有效面积并不等于其自身内部空间的截面积,需要扣除安装内部部件所占用的部分空间,因此,内管103和外管104的内部流量有效面积均为环形。在流量有效面积的分配上,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调整,参考一实施例中,内管103和外管104的流量有效面积相等或不相等。相等的实施例中,流体流速均匀平稳,方便线性的控制微波消融的进程。在不相等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两者流量有效面积的配置,来实现例如增压,混流,扩散等流体流动的细节设置。
参考图5a至图7d,本部分重点在于流体通道的各部件与手柄结构具体配合关系。
参考图5a至图7d,本申请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手柄200以及连接与手柄200并向远端901延伸的导管100,导管100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电缆101、内管103和外管104,内管103和外管104这两者的远端901连通形成流体通道,外管104的近端902安装有第一连接套105,第一连接套105与内管103外周密封配合,且第一连接套105的侧壁带有第一管接头106;
内管103的近端902安装有第二连接套107,第二连接套107封闭内管103近端902,且第二连接套107的侧壁带有第二管接头108;
手柄200的内部开设有供外管104以及内管103延伸的安装通道201,在安装通道201的相应位置开设有容置各连接套的卡槽202,手柄200还开设有与各卡槽202相通供各管接头伸出手柄200的避让孔203。
流体通道的大部分由内管103和外管104构成。在远端901侧,引导头109密封了外管104,从而实现了流体通道在远端901侧的封闭,从原理上,引导头109在封闭远端901侧时需要留出内管103和外管104之间的连通腔道110。在外管104的近端902侧,第一连接套105通过与内管103的密封配合实现外管104的腔道的边界约束,从原理上,第一管接头106需要与外管104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在内管103的近端902侧,第二连接套107通过封闭内管103近端902实现内管103的腔道的边界约束,同理的,从原理上第二管接头108需要与内管103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流体自第一管接头106或者第二管接头108中的一者流入流体通道,经由位于远端901侧的连通腔道110后,从第一管接头106或者第二管接头108中的另一者离开流体通道,在流动的过程中,带走同轴电缆101带来的热量,保护消融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周边组织。
从上文不难理解的,同轴电缆101、内管103、外管104以及各连接套是由内而外套设的,也就是类似于同轴的设置,虽然在几何上不一定满足严格意义的同轴。该设置在优点在于,能够在保证各管件内部容积的情况下控制整体导管100甚至整体装置的体积,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对于主要起到换热功能的流体通道来说,套设的设置方式也能在整体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流体和部件的接触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相较于并排设置的方式而言,套设的设置方式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本申请中同轴电缆101需要轴向移动的特性。在并排设置的方式中,同轴电缆101的轴向移动会与多个部件之间发生干涉,造成结构复杂,可靠性下降。本实施例中的套设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进一步的,同轴电缆101上还可以设置衬管102。
流体通道的密封效果取决于各连接位置的密封效果。因此各连接套的安装和定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实施例中,通过卡槽202来限制各连接套的位置。卡槽202至少具有以下两个功能,一是为连接套的安装提供引导,确保在后续装配的过程中不会因为连接套的定位问题影响管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二是能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各管件之间受力可能会影响连接套的位置,卡槽202能够克服上述作用力对连接套产生的运动趋势,从而保证较高定位效果。
管接头在连接套上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刚性的连接或者柔性的连接。在刚性的连接方案中,与卡槽202同理的,管接头在延伸出避让孔203后,也能对连接套相对手柄200的位置产生约束。在柔性的连接方案中,管接头的形变可以调整产品各部件之间的公差以及装备误差。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产品的设计需要灵活调整。
在手柄200的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200包括沿安装通道201径向相互扣合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两者具有位置相对的内凹区204,两者的内凹区204之间间隔布置且间隔部位为安装通道201。
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的扣合设置能够方便各部件的安装,通过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内凹区204的设置能够实现各部件的容置。从原理上,内凹区204的作用在于形成安装通道201,因此两者的内凹区204设置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将第一半柄的内凹区204扩大,此时第二半柄朝向第一半柄的侧面可以平面化,不设置内凹区204;反之同理。内凹区204可以通过半柄的去料生产形成,也可以通过注塑等加工工艺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分体拼接形成。
与上文中对应的,半柄的设置也可以实现卡槽202和避让孔203的分布设置。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其中一者上设有卡槽202,另一者上设有避让孔203,卡槽202和避让孔203的位置对应。
卡槽202和避让孔203相对设置,分别布置在两半柄上。两者相对的连线可以垂直与内凹区204所在的平面,也可以不垂直两者所在的平面,甚至水平于两者扣合的拼缝。
在卡槽202的具体实现形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内凹区204内设有凸起的环形台阶,环形台阶内部为卡槽202。
环形台阶可以与半柄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环形台阶与连接套之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扣、凸起结构、粘接等方式实现刚性的连接,也可以通过填充材料、磁场、吸附等方式实现柔性的连接。在卡槽202的分布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环形台阶在同轴电缆101的轴向上依次布置。
第一连接套105和第二连接套107在同轴电缆101上依次布置,并连接相应管路,作为合理的优选,环形台阶也应同轴电缆101的轴向上同轴布置。但在实际产品中,第一管接头106和第二管接头108的朝向并不一定一致,而且第一连接套105和第二连接套107的尺寸也不一定一致,在特殊产品中,同轴电缆101和相应管路在轴向上也并不一定为直线,因此环形台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设置。但是在同轴电缆101的轴向上,各环形台阶至少依次布置。
在各连接套的具体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各连接套包括直通管以及对接于直通管中部的支管,所述支管作为所在连接套中的管接头,在直通管和支管的对接部位带有限位座205,各连接套通过限位座卡合固定在相应的卡槽202内。
在实际产品中,直通管的本体材料延伸形成限位座205,且内部中空供同轴电缆101和对应管路通过,外部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卡槽202内;支管设置在限位座205上且与限位座205的内的对应管路连通,支管形成上文中描述的管接头。
限位座205的作用在于与对应管件密封设置的同时为管接头提供稳定的安装位置。在具体产品中,限位座205和管接头可以垂直设置,形成如附图所示的T形三通结构。限位座205两侧还可以在对应的管件的外周延伸一段距离,提高与对应管件或者部件之间的握持力,提升受力性能和密封效果。
在环形台阶和限位座205的配合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200内设有凸起的环形台阶,环形台阶内部为卡槽202,环形台阶合围形成非圆形的卡合区域,限位座205的截面形状与卡合区域一致或接近。
限位座205(即连接套)在受到管件的作用力时,不仅仅会对限位座205产生在同轴电缆101轴向上运动趋势,还可能产生在其他方向上的运动趋势,例如限位座205的周向上。本实施例中的环形台阶的设置可以很好的遏制该趋势。更重要的是,本实施例中环形台阶的设置可以实现连接套安装的防呆设置,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
限位座205除了上述的运动趋势外,还可能产生脱离环形台阶的运动趋势。在该问题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200包括沿安装通道201径向相互扣合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其中一者上设有卡槽202,另一者上设有避让孔203;
卡槽202朝向避让孔203的一侧开放以允许限位座205进入或脱出卡槽202,避让孔203的侧缘与限位座205相抵并将限位座205保持在对应的卡槽202内。避让孔203的侧缘的抵压能够实现限位座205的定位,即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合围夹持连接套。
在具体的形状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限位座205为长方体,卡槽202与限位座205的底部卡合,避让孔203的底部的侧缘抵压在限位座205的顶面,管接头自避让孔203内延伸至手柄200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孔203在手柄200的径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实现对管接头的包裹,在安装对应的管路后,避让孔203能实现对连接部位的保护,避免外力对管接头的影响。进一步的,避让孔203为沉孔,支管的外周带有与外部管路相配合的防脱齿,且防脱齿收容于沉孔内。
手柄200在功能划分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200自近端902至远端901依次包括:
驱动段206,安装有与同轴电缆101的近端902侧连接的驱动件208,用于驱动同轴电缆101相对于手柄200轴向运动;
管路段207,用于安装第一连接套105和第二连接套107,同轴电缆101贯穿管路段207向远端901延伸。
两者相互独立,能够避免驱动件208运动对管路段207部件的影响,提高产品整体的稳定。
参考图8a至图9f,本部分重点在于引导头对中心导体的引导以及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
参考图8a至图9f,本申请公开了消融系统,包括导管100,导管100包括管体以及固定在管体远端901的的引导头109,管体的内部滑动穿设有同轴电缆101,同轴电缆101内带有多根中心导体1012,且各中心导体1012的远端901为外露段,引导头109的内部开设有多条引导腔道1091,同轴电缆101滑动时,各中心导体1012的外露段沿对应的引导腔道1091探出或缩进引导头109。
同轴电缆101的作用在于传递微波能量。微波能量最终通过中心导体1012的外露段传递至对应的靶点组织上。同轴电缆101能够相对管体移动从而实现中心导体1012在引导腔道1091内的移动。引导腔道1091的作用在于约束中心导体1012的运动路径。同轴电缆101的中心导体1012设有多根且各中心导体1012对应有独立的引导腔道1091时,引导腔道1091的设置能够实现中心导体1012在对应的靶点组织的对应覆盖面积面积的变化。覆盖面积的变化在功能上表现为微波能量覆盖面积的变化,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病例和治疗过程,改善消融效果。
引导腔道1091倾斜的斜度决定了外露段对应覆盖面积的变化趋势。当斜度较小时,例如1%至5%,外露段随着同轴电缆101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远离的趋势并不明显,针对病灶较小的病例能够更为方便的调整;当斜度较大时,例如5%至20%,外露段随着同轴电缆101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远离的趋势相对明显,针对病灶较大的病例能够获得更大的调整范围;在特殊治疗案例中,斜度可以设置为20%至60%,从而在保证介入时较小体积的同时获得较大的体内消融面积。具体的参数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进行调整。
在同轴电缆101如何将中心导体1012送入引导腔道1091的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引导头109内包括若干个朝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引导腔道1091和各引导腔道1091连通的中心腔1092,同轴电缆101延伸至中心腔1092,各中心导体1012进入对应的引导腔道1091内。中心腔1092中可以用于收容一部分同轴电缆101和去除同轴电缆101外护套的中心导体1012,更能够为中心导体1012缩回引导腔道1091内提供收容空间。
在引导腔道1091的延伸方向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引导腔道1091自引导头109的中轴线向引导头109的外周面延伸,且内部光滑过渡。
引导腔道1091的重点在于引导中心导体1012的运动方向。自引导头109的中轴线延伸至引导头109的外周面能够自然的形成上文中提到的斜度,从而实现各中心导体1012在运动过程中的远离。相应的,引导腔道1091的内部设置能够减少中心导体1012在引导腔道1091中的运行阻力,从而改善运行手感。进一步的,引导腔道1091的延伸轴线为弧形。
在引导腔道1091的设置细节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引导腔道1091的出口在引导头109的外周面上均匀间隔布置。
均匀布置的出口能够实现中心导体1012的等径扩张,从而实现规则的微波能量覆盖面积,便于操作人员预估操作前后的过程。参考一实施例中,在轴向上,引导腔道1091的出口在引导头109的外周面上处于同一环线上。出口所在的环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波能量覆盖面积的形状,因此各出口处于同一环线能够得到更为规整的微波能量覆盖面积的,方便操作人员预测消融的作用结果,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参考一实施例中,引导腔道1091的数量为2至5个。相应的,同轴电缆101中也应设立独立的2至5根中心导体1012。
在管体的具体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管体包括内管103和外管104,同轴电缆101、内管103以及外管104由内而外依次套设,引导头109密封对接在外管104远端901。
内管103和外管104相对独立的设计能够满足多种设计需要。例如用于构建流体通道。在微波消融的过程中,同轴电缆101会产生热量,因此流体通道能够及时的带走相应的热量,避免对周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流体通道的大部分由内管103和外管104构成。在远端901侧,引导头109密封了外管104,从而实现了流体通道在远端901侧的封闭。
参考一实施例中,内管103的远端901和外管104的远端901连通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上设有用于与外部管路对接的第一管接头106和第二管接头108;
同轴电缆101相对于内管103滑动配合,其中同轴电缆101的近端902延伸出流体通道。
从原理上,引导头109在封闭远端901侧时需要留出内管103和外管104之间的连通腔道110。在外管104的近端902侧,第一连接套105通过与内管103的密封配合实现外管104的腔道的边界约束,从原理上,第一管接头106需要与外管104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在内管103的近端902侧,第二连接套107通过封闭内管103近端902实现内管103的腔道的边界约束,同理的,从原理上第二管接头108需要与内管103的腔道连通以实现流体的运输。流体自第一管接头106或者第二管接头108中的一者流入流体通道,经由位于远端901侧的连通腔道110后,从第一管接头106或者第二管接头108中的另一者离开流体通道,在流动的过程中,带走同轴电缆101带来的热量,保护消融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周边组织。
参考一实施例中,引导头109的近端902与外管104密封配合,且外管104的外周面与引导头109的外周面齐平;引导头109的周向上有若干个径向定位孔,外管104通过径向定位孔与引导头109实现密封配合。
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可能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径向定位孔能够提高外管104与引导头109的连接强度,避免在治疗过程因为消融粘接等情况造成的连接失效。外管104的外周面与引导头109的外周面齐平能够获得更为平整的外表面,从而方便导管100在人体内的穿行。
具体的,引导头109的近端902侧为台阶状,直径较小的部分收容在衬管102内,直径较大的部分与外管104配合,从而在密封的同时,实现了连通腔道110。流体在经过连通腔道110的同时会与引导头109发生换热,从而实现整体的均温,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在同轴电缆101的传输性能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在中心腔1092内,同轴电缆101的外周面上套设有扼流圈1093。扼流圈1093实际上为安装在远端901的铜环。为了保证消融效果,同轴电缆101在远端901会将外屏蔽层和电介质层剥开,漏出中心导体1012,保证了能量释放的同时又会因为中心导体1012的长度而形成的椭圆形的消融范围,将铜环套入中心导体1012,铜环可以屏蔽微波,使能量集中于尖端释放,避免了旁瓣波影响消融效果的情况。扼流圈1093从原理上只需要设置靠近引导头109的位置即可,因此在实际产品中,扼流圈1093的一部分位于中心腔1092内或位于中心腔1092外。具体的,扼流圈1093在安装方式上可以有以下设置方式:
扼流圈1093安装在引导头109上,与引导头109固定;或
扼流圈1093安装在同轴电缆101的外周面上且随同轴电缆101相对于引导头109运动。
参考图9a至图9f,本部分重点在于在中心导体1012的推拉结构。
参考图9a至图9f,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消融系统,包括手柄200,手柄200用于连接并向远端901延伸的导管100,导管100内滑动安有同轴电缆101,手柄200包括:
手柄200本体,手柄200本体的远端901侧开设有供导管100延伸的安装通道201;手柄200本体的开设有与安装通道201连通的驱动室209;
驱动室209内滑动安装有驱动件208,该驱动件208的外周套设有与驱动室209内壁相配合的阻尼环210;
同轴电缆101的近端902固定穿出驱动件208;
沿驱动件208的滑动方向,驱动室209的两端设有限制驱动件208运动行程的阻挡件。
手柄200本体在提供安装通道201的同时给各部件的提供了安装基础。同轴电缆101的运动通过驱动件208实现,驱动件208相对于手柄200本体的运动通过驱动室209约束。在滑动配合中,两者的配合间隙影响配合的最终效果。本申请中通过阻尼环210改善最终效果。阻尼环210环绕驱动件208的外周面实现与驱动室209内壁的配合。从原理上,阻尼环210可以弥补驱动件208外部尺寸和驱动室209内部尺寸之间公差,从而提高配合效果。从材质上,阻尼环210可以设计为弹性材料,或者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的复合材料。从功能上,阻尼环210一来可以更好的约束驱动件208的运动路径,改善驱动件208的运动效果;二来可以对驱动件208的运动产生阻力,从而在改善操作手感的同时实现驱动件208的自定位,避免了锁定机构的复杂设置。驱动件208的运动形成通过阻挡件来约束。阻挡件设置在驱动件208的运动路径上并与驱动件208的一部分产生干涉,从而实现阻挡功能。相应的,驱动件208上也用设置与阻挡件配合的结构或者部件。
在驱动件208和同轴电缆101的固定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同轴电缆101的近端902设有电路接头1011,电路接头1011与驱动件208固定连接。
电路接头1011可以为通用的标准接头,也可以为特殊接头。电路接头1011除了实现同轴电缆101的电气连接外,更重要的在于实现同轴电缆101与驱动件208之间的受力连接。同轴电缆101的驱动力来自驱动件208,本实施例的方式可以避免驱动件208和同轴电缆101之间的应力集中,提高同轴电缆101的寿命和力学性能。
在电路接头1011和驱动件208的具体配合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为相互扣合的分体结构,驱动件208的内部设有用于固定电路接头1011的固定室217,驱动件208的外部设有沿自身滑动方向布置的引导槽211,手柄200本体设有与引导槽211对应的引导块212。
驱动件208相互扣合的分体结构方便电气接头安装至固定室217内,固定室217对电气接头实现约束从而实现驱动件208和同轴电缆101之间的受力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驱动件208的运动稳定性,还设置了引导槽211。引导槽211能够实现在引导块212的帮助下约束驱动件208的运动路劲,从而提高同轴电缆101运动的稳定性。
在引导槽211的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的外周面上设有多条引导槽211。引导槽211在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提高驱动件208的运动稳定性,但是相应的,也会增加驱动件208生产和装配的难度。因此在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的外周面上设有两条引导槽211且对称设置在所述驱动件208径向的两侧。从原理上,两引导槽211之间的连线与驱动件208相互扣合的拼缝之间的连线垂直。该设置的优点在于能够为驱动件208的各部分提供均匀的引导力,避免驱动件208的扭转或卡滞。但是从功能上看,驱动件208相互扣合形成了相对整体的结构,因此在一些特殊实施方式中,引导槽211也可以靠近驱动件208相互扣合的拼缝。
驱动件208的外周面上除了引导槽211,还可以开设用于安装阻尼环210的装配槽213。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的外周面上设有装配槽213,阻尼环210安装在装配槽213内且至少一部分延伸至装配槽213外与手柄200本体配合。
驱动件208在相对驱动室209运动的过程中,驱动室209会对阻尼环210产生驱动其在驱动件208运动方向与其分离的作用力,虽然在一些方案中,该分离的作用力可以通过阻尼件和驱动件208之间的摩擦力遏制,但是可能出现约束失效的情况。本实施例中通过装配槽213来进一步限制阻尼环210相对于驱动件208的轴向位置,从而允许阻尼环210承受更大应力,实现驱动件208的更大的阻尼手感以及自定位效果。
由上文可知,阻尼环210随驱动件208运动,当驱动件208远离驱动室209时,阻尼环210也会随之远离驱动室209。因此阻尼环210能够在驱动室209内运动的最大行程实际上即为驱动件208在驱动室209内运动的最大行程。为了在相同的外部结构尺寸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可用行程,参考一实施例中,装配槽213设置在驱动件208位于远端901的端部。
在驱动件208的整体形态上,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整体为筒形,驱动室209与驱动件208的形状互补且两者之间间隙配合,阻尼环210设置在两者的间隙内。
由驱动件208的功能可知,驱动件208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相对驱动室209的轴向运动,在周向上的运动并不做严格限制,因此筒形是合适的优选。能够在外部结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为阻尼环210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供更细腻的手感。
在驱动件208的扣合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为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固定室217由第一半筒的近端902侧和第二半筒的近端902侧合围形成;第一半筒上设有第一半槽,第二半筒上设有第二半槽,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连通以形成装配槽213。
为了提供更好的操作手感,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08的近端902还设有径向延伸的施力翼216。施力翼216在径向上突出驱动件208的外周面,方便对施力件施加轴向力。
在阻挡件的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阻挡件包括第一挡块214,第一挡块214由驱动室209的近端902的侧缘向驱动室209内延伸形成,驱动件208的远端901侧的端部膨大与第一挡块214配合以限制驱动件208远离手柄200本体的最大行程。
当驱动件208相对手柄200本体(即驱动室209)远离至最大行程处,驱动件208的远端901侧会与第一挡块214干涉,从而阻止驱动件208的继续运动。驱动件208的远端901侧在功能上是为了实现与第一挡块214的配合,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驱动件208的自身材料延伸形成干涉部位。同理的,在其他方案中可以采用独立的干涉部位,干涉结构分体或者一体的设置在驱动件208上。第一挡块214在具体产品上可以是附图中展示的挡圈,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同理的,引导块212和引导槽211也能够用于限制驱动件208的最大行程,在该方案中,引导槽211为两端封闭的盲槽。
参考另一实施例中,阻挡件包括第二挡块215,第二挡块215设置在驱动室209的内部,且用于与驱动件208的远端901侧相作用以限制驱动件208远离手柄200本体的最小行程。
当驱动件208相对手柄200本体(即驱动室209)远离至最小行程处,驱动件208的远端901侧会与第一挡块214干涉,从而阻止驱动件208的继续运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室209的远端901侧封闭以隔绝手柄200的驱动段206和管路段207,并且起到第二挡块215的作用,即驱动件208的远端901与驱动室209的远端901相抵。第二挡块215也可以设置为独立的结构或者部件,分体或一体的设置在驱动室209内。同理的,引导块212和引导槽211也能够用于限制驱动件208的最小行程,在该方案中,引导槽211为两端封闭的盲槽。
在手柄200本体的整体结构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200本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驱动室209由第一半柄的近端902侧和第二半柄的近端902侧合围形成。
手柄200本体和驱动件208均采用分体扣合的形式,能够方便各部件的组装,两者的拼缝可以对齐或不对齐。
消融系统在引导针建立通道后沿通道进入肺实质,并为同轴电缆远端的露出段提供引导腔道,导管消融时,消融中心点高温会使组织碳化,碳化后的组织会牢牢的粘附在消融中心点的四周,而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可以使中心导体直接接触肺实质,消融结束后氧化锆材质的引导头不会被碳化组织所粘附,中心导体虽然被碳化粘附但可以通过推拉结构使中心导体收回引导头内部,相较于引导头被粘附,中心导体的直径小,抽出时对于组织的伤害也小,并且抽拉过程中不会使外管与引导头发生相互相对运动使其连接断开。
在避免引导头和组织粘连的问题上,可以选择在引导头上设置ptfe镀层。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配合lungpro设备,经支气管镜精准到达靶点,不穿破胸膜,造成气胸概率低于传统经皮微波消融手段;
肿瘤消融时,导管会先使用穿刺针配合空心鞘管抵达肿瘤位置,抽出穿刺针后用微波消融导管经同一鞘管实现对肿瘤的消融治疗,鞘管直径越细对组织的损伤程度越小。具体参数上,可以优选为消融导管整体直径≤2.0mm,可配合相应鞘管通过工作通道≤2.8mm的支气管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消融系统,包括手柄以及连接与所述手柄并向远端延伸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同轴电缆、衬管、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两者在邻近远端处相互连通形成流体通道;所述外管的远端密封安装有引导头,所述同轴电缆相对于所述衬管滑动配合,且所述同轴电缆的远端延伸出所述引导头;所述流体通道包括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这两者中,其中一者处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径向间隙,另一者处在所述内管与所述衬管的径向间隙;所述引导头密封所述外管和所述衬管,所述内管的远端与所述引导头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内管和所述引导头之间的间隙为连通腔道,所述连通腔道位于远端侧且连通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
所述导管还包括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处在内管外周,第一连接套近端与内管外周密封配合,第一连接套远端与外管近端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侧壁带有第一管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套封闭内管近端,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侧壁带有第二管接头,所述衬管位于内管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径向间隙中,所述衬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管接头和所述引导头相固定;
所述同轴电缆内带有多根中心导体,且各中心导体的远端为外露段,所述引导头的内部开设有多条引导腔道,所述同轴电缆滑动时,各中心导体的外露段沿对应的引导腔道探出或缩进所述引导头,所述消融系统的消融能量通过中心导体的外露段传递至对应的靶点组织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头的近端侧为台阶状,直径较小的部分收容在所述衬管内,直径较大的部分与所述外管配合,所述内管的远端侧端面相较于自身中轴线为斜切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如下设置:
所述进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管与所述衬管的径向间隙内,即内侧,所述出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径向间隙内,即外侧;或
所述出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管与所述衬管的径向间隙内,即内侧,所述进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径向间隙内,即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套和所述第二连接套均安装于所述手柄,所述第一连接套和所述第二连接套在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连接套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套的远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沿安装通道径向相互扣合的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所述第一半柄和第二半柄两者具有位置相对的内凹区,两者的内凹区之间为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同轴电缆贯穿所述安装通道向远端延伸;
在所述安装通道的相应位置开设有容置各连接套的卡槽,所述手柄还开设有与各卡槽相通供各管接头伸出手柄的避让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区内设有凸起的环形台阶,环形台阶内部为所述卡槽;所述环形台阶在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上依次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头内包括若干个朝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引导腔道和各引导腔道连通的中心腔,所述同轴电缆延伸至所述中心腔,各中心导体进入对应的引导腔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引导头周向上,所述引导腔道的出口在所述引导头的外周面上均匀间隔布置;在引导头轴向上,所述引导腔道的出口在所述引导头的外周面上处于同一环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中空结构的手柄本体;所述手柄本体内的远端侧开设有供所述导管延伸的安装通道,所述手柄本体内的近端侧开设有与所述安装通道连通的驱动室,所述驱动室内滑动安装有驱动件,该驱动件的外周套设有与驱动室内壁相配合的阻尼环,所述同轴电缆的近端固定穿出所述驱动件,沿所述驱动件的滑动方向,所述驱动室的两端设有限制所述驱动件运动行程的阻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缆的近端连接有电路接头,所述驱动件为相互扣合的分体结构,所述驱动件的内部设有用于固定电路接头的固定室。
CN202010982502.4A 2020-09-17 2020-09-17 消融系统 Active CN1122944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2502.4A CN112294432B (zh) 2020-09-17 2020-09-17 消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2502.4A CN112294432B (zh) 2020-09-17 2020-09-17 消融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4432A CN112294432A (zh) 2021-02-02
CN112294432B true CN112294432B (zh) 2024-06-18

Family

ID=74483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2502.4A Active CN112294432B (zh) 2020-09-17 2020-09-17 消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9443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01595A1 (en) * 2017-12-22 2019-06-26 IGEA S.p.A. Handpiece having of expandable electrodes used for electroporation
CN111603239A (zh) * 2020-04-22 2020-09-01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种用于肿瘤消融治疗的微波装置
CN214104591U (zh) * 2020-09-17 2021-09-03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消融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03873A2 (en) * 2000-07-10 2002-01-17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adiofrequency probes for tissue treatment and methods of use
US8262574B2 (en) * 2009-02-27 2012-09-11 Gynesonics, Inc. Needle and tine deployment mechanism
EP2547263A1 (en) * 2010-03-16 2013-01-2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Ablation handle attachmen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01595A1 (en) * 2017-12-22 2019-06-26 IGEA S.p.A. Handpiece having of expandable electrodes used for electroporation
CN111603239A (zh) * 2020-04-22 2020-09-01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种用于肿瘤消融治疗的微波装置
CN214104591U (zh) * 2020-09-17 2021-09-03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消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4432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53125B2 (en) Molded plastic elbow
EP2386715B1 (en) Connector
MXPA03004892A (es) Conector para cable coaxial para linea telefonica.
CN103807542A (zh) 快速连接器接头
CN214104591U (zh) 消融系统
CN105745048B (zh) 用于焊炬系统的螺纹连接
CN112294432B (zh) 消融系统
CN114233959B (zh) 一种带压插拔流体连接器
US5804231A (en) Expandable hot runner manifold
CN220090261U (zh) 止血阀及血管鞘
CN116388109B (zh) 一种接口防护型外置电缆中间接头
CN214231490U (zh) 微波消融导管
CN111743586A (zh) 一种一次性腹腔镜软器械鞘管
CN217338694U (zh) 输送装置及医疗器械系统
CN219288777U (zh) 一种注液嘴结构及其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104590U (zh) 微波消融装置
CN217927715U (zh) 一种流体连接器及液冷散热系统
CN212698986U (zh) 一种一次性腹腔镜软器械鞘管
CN112399866A (zh) 具有管道保持结合口的鲁尔连接器
CN212718595U (zh) 一种管中管接头固定装置
CN214231491U (zh) 射频消融导管的操作手柄
US20180290227A1 (en) Self adjusting seals for wire feeder connection
US20240255087A1 (en) Tubing connection assembly
CN219231199U (zh) 重定位护套装置和重定位保护系统
US20240237184A9 (en) Electrodes for a plasma arc process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