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97050B - 液位控制组件 - Google Patents

液位控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97050B
CN112197050B CN202011127135.6A CN202011127135A CN112197050B CN 112197050 B CN112197050 B CN 112197050B CN 202011127135 A CN202011127135 A CN 202011127135A CN 112197050 B CN112197050 B CN 1121970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cavity
hole
liquid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271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97050A (zh
Inventor
孙世林
韩安伟
李维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Redstar Val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Redstar Val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Redstar Val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Redstar Val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271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970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97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7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97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7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16K31/18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actuated by a float
    • F16K31/2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actuated by a float actuating a lift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oat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组件。该液位控制组件,包括主阀结构以及液位控制器,液位控制器连接于主阀结构,用以控制主阀结构的启/闭;主阀结构包括阀体单元、第一密封单元及第二密封单元,液位控制器包括控制箱以及浮子,控制箱连接于阀体单元,浮子设于控制箱内并在相应作用力下能够在控制箱内运动;液位控制组件还包括杠杆单元,杠杆单元的一端枢接于阀体单元并与第二密封单元连接,另一端伸入控制箱并与浮子连接,以使受相应作用力的浮子能够通过杠杆单元将作用力放大,带动第二密封单元动作而启/闭第一控制孔,从而控制第一密封单元运动,以控制进口与出口之间的通/断。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且体积小。

Description

液位控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位控制组件。
背景技术
液位控制组件安装于储液装置内,主要用于自动控制储液装置内液位的高低。液位控制组件一般包括主阀门、液位控制器,液位控制器通过管道与主阀门连接;液位控制器包括阀体组件、膜片、阀芯、差动式密封件控制箱以及浮子,并需要在阀瓣上开设有通孔,阀芯上开设与通孔连通的通道,差动式密封件安装在控制箱和阀体组件之间,并在浮子的浮力作用下来控制通道的启/闭,从而带动膜片运动开启或关闭该液位控制器,进而实现对主阀门的启/闭的控制。
由此可知,上述的液位控制组件不仅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组装和维修麻烦,且上述通道的密封主要靠浮子的浮力直接作用在差动式密封件上,若想提供足够的作用力,就需要增大浮子及控制箱的体积,这样不仅使得液位控制整体的体积变大,且控制精度也降低;同时,液位控制组件整体的控制需要经过三次动作才能实现对储液装置进行补充或者停止进液动作,控制过程复杂且控制精度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体积小、控制精度高的液位控制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位控制组件,用于自动控制液位,其包括主阀结构以及液位控制器,所述液位控制器连接于所述主阀结构,用以控制所述主阀结构的启/闭;
所述主阀结构包括阀体单元、第一密封单元及第二密封单元,所述阀体单元具有进口、出口、阀腔及第一控制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滑动地设于所述阀腔内,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上具有互相连通的第二控制孔以及控制腔,所述进口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孔与所述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设于所述阀腔外,用于启/闭所述第第一控制孔;
所述液位控制器包括控制箱以及浮子,所述控制箱连接于所述阀体单元,所述浮子设于所述控制箱内并在相应作用力下能够在所述控制箱内运动;
所述液位控制组件还包括杠杆单元以及虹吸管单元,所述杠杆单元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阀体单元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伸入所述控制箱并能够与所述浮子形成配合,以使受相应作用力的所述浮子能够通过所述杠杆单元将其作用力放大,带动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动作而启/闭所述第二控制孔,并控制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运动,以控制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的通/断。
所述虹吸管单元安装于所述控制箱,用以控制浮子的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密封单元的运动。具体地,所述虹吸管单元的一端伸入所述控制箱内,另一端伸入位于所述储液装置内液面以下,以在所述储液装置内液位下降时能够通过虹吸现象,并将所述控制箱内的介质经所述虹吸管单元排出。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控制孔设置于阀体单元上,并通过杠杆单元连接第二密封单元、以及杠杆单元与浮子配合,从而通过浮子所受浮力直接或者间接带动第二密封单元启/闭第一控制孔,进而实现对第一密封单元运动的控制,从而控制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的通/断;即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主阀结构的启/闭只需要两次动作,就可以实现对储液装置的补液或者停止进液动作;不仅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控制精度也高;同时,通过设置杠杆单元,利用杠杆原理将浮子的浮力放大,不仅密封效果好,且在相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控制箱和浮子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小,即使得产品小型化,进一步地提高控制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单元的外壁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控制孔处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泄流孔以及安装槽,所述泄流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所述杠杆单元的第一端上设有阻挡部,所述第一端伸入所述安装槽内,并枢接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启/闭所述第一控制孔,以控制所述泄流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的通/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安装部,不仅能够使杠杆单元以及第二密封单元的安装更加方便,且配合泄流孔的设置,可以便于控制腔内介质的泄除。其次,同时,安装部和阻挡部对第一控制孔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从而避免第一控制孔流出的介质飞溅出去;同时,安装部和阻挡部也具有引导作用,其能够引导从第一控制孔114流出的介质,使其顺利地从泄流孔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控制孔的流通面积。
如此设置,当第二控制孔打开时,可以使得控制腔内的压力小于进口处的压力,从而产生相应压差并在该压差作用下,推动第一密封单元运动,使得进口和出口连通,实现主阀结构的自动开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杠杆单元包括杠杆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杠杆连接并枢接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杠杆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伸入所述控制箱并与所述浮子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件,从而实现将杠杆的摆动转换成第二密封单元的摆动,不仅使得杠杆的安装更加方便,且便于第二密封单元的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阀芯以及第一密封件,所述阀体单元包括阀体以及盖体,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设于所述阀体上,且所述阀体远离所述进口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盖体设于所述敞口并与所述阀体之间围成所述阀腔;
所述阀芯滑动且密封地设于所述阀腔内,并与所述盖体之间围设成所述控制腔,所述第一控制孔开设于所述盖体对应所述控制腔的位置,所述第二控制孔沿所述阀芯轴线方向开设,并连通于所述控制腔;
所述杠杆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盖体枢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包括主体部以及导向部,所述主体部的截面呈“工”字形,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体之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所述主体部上具有主腔室,所述主腔室所述控制腔连通;
所述阀体内部具有引导部,所述导向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另一端朝向所述进口延伸,并与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导向配合;
所述第二控制孔沿所述导向部的轴线方向开设并与所述主腔室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主体部的截面设置成“工”字形,从而使得阀芯整体呈中间小两端大的布局,在保证阀芯结构强度的同时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同时,设置导向部,使得阀芯与进口同轴度效果好,阀芯的运行更加可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朝向所述进口的一端的外径大小沿着所述进口处的介质流动方向依次递增。
如此设置,在导向部的引导作用下,不仅可以对导向部与引导部之间的运动进行导向,同时可以将进口处进来的杂质引导从第二控制孔的旁边流走,降低了第二控制孔被堵塞的风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口的轴线与所述出口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出口的轴线往所述液位控制器方向倾斜。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出口朝向液位控制器所在方向倾斜,当储液装置补液时,液体直接在出口的引导作用下向下进入储液装置内,无需安装接管等部件,结构简单,补液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单元包括阀体以及盖体,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设于所述阀体上,且所述阀体远离所述进口的一端敞口设置;
所述盖体设于所述敞口并与所述阀体之间围成所述阀腔,所述第二控制孔设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盖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虹吸管单元包括第一管、第二管以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控制箱的底部,且安装座上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管收容于所述控制箱内,且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另一端往所述主阀结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管的一端穿设所述安装座并伸入所述第一管内,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一管之间形成所述通道,且所述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控制箱,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伸延伸至所述控制箱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子内具有空腔,所述空腔朝向所述安装座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第一管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端从所述敞口伸入所述空腔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开设空腔,当控制箱内进入介质时,会使空腔内封存一部分的空气,从而使所述浮子在控制箱介质的作用下更容易浮气。同时,开设空腔,可以为第一管的安装进行位置上的避让,以使第一管更好的收容在控制箱内,并节约控制箱的空间,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缩小控制箱的结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远离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具有弯曲段,所述弯曲段的出口轴线与第二管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二管的出口朝向阀体设置,进而够有效地避免储液装置内的气泡进入第二管内,影响液位控制器虹吸过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液位控制组件通过将第一控制孔设置于阀体单元上,并通过杠杆单元连接第二密封单元、以及杠杆单元与浮子配合,从而通过浮子所受浮力带动第二密封单元开启第一控制孔,进而实现对第一密封单元运动的控制,从而控制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的通/断;即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主阀结构的启/闭只需要两次动作,就可以实现对储液装置的补液或者停止进液动作;不仅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控制精度也高;同时,通过设置杠杆单元利用杠杆原理将浮子的浮力放大,不仅密封效果好,且在相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控制箱和浮子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小,即使得产品小型化,进一步地提高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控制组件一视角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控制组件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控制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控制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密封单元的剖视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杠杆单元与第二密封单元、浮子配合的立体图。
图中,100、液位控制组件;10、主阀结构;11、阀体单元;111、进口;112、出口;113、阀腔;114、第一控制孔;115、安装部;1151、泄流孔;1152、安装槽;1153、让位槽;116、阀体;117、盖体;118、引导部;12、第一密封单元;121、第二控制孔;122、控制腔;123、阀芯;1231、主体部;1232、导向部;1233、主腔室;124、第一密封件;13、第二密封单元;131、第二密封件;132、凸部;20、液位控制器;21、控制箱;211、通孔;22、浮子;221、空腔;222、固定部;2221、导向槽;30、杠杆单元;31、第一端;311、阻挡部;32、第二端;33、杠杆;34、连接件;40、虹吸管单元;41、第一管;42、第二管;421、弯曲段;43、安装座;431、连通孔;44、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位控制组件100,该液位控制组件100用以控制储液装置(图未示)内流体介质的液位,实现储液装置的自动补给流体介质的功能。在这里,储液装置可以是水池、水箱、油箱等,流体介质可以是水、油等液体。
进一步地,液位控制组件100包括主阀结构10以及液位控制器20,主阀结构10安装于输送设置的管道上,液位控制器20连接于主阀结构10,用以控制主阀结构10的启/闭,从而使管道内的介质补充至储液装置内。
在这里,液位控制器20与主阀结构1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设置为一体式,以整体减少液位控制组件100的体积,节约生产加工成本。
如图3和图5所示,主阀结构10包括阀体单元11、第一密封单元12及第二密封单元13,阀体单元11具有进口111、出口112、阀腔113及第一控制孔114;第一密封单元12滑动地设于阀腔113内,且第一密封单元12上具有互相连通的第二控制孔121以及控制腔122,进口111通过第一控制孔114与控制腔122连通,第二密封单元13设于阀腔113外,用于启/闭第一控制孔114;液位控制器20包括控制箱21以及浮子22,控制箱21连接于阀体单元11,浮子22设于控制箱21内并在相应作用力下能够在控制箱21内运动;液位控制组件100还包括杠杆单元30,杠杆单元3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端31枢接于阀体单元11并与第二密封单元13连接,第二端32伸入控制箱21并能够与浮子22形成配合,以使受相应作用力的浮子22能够通过杠杆单元30将其作用力放大,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动作而启/闭第一控制孔114,从而控制第一密封单元12运动,以控制进口111与出口112之间的通/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控制孔114设置于阀体单元11上,并通过杠杆单元30连接第二密封单元13、以及与浮子22配合,从而通过浮子22所受浮力直接或者间接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启/闭第一控制孔114,进而实现对第一密封单元12运动的控制,从而控制进口111与出口112之间的通/断;即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主阀结构10的启/闭只需要两次动作(两次动作为:第一密封单元12的一次动作,第二密封单元13的一次动作),就可以实现对储液装置的补液或者停止进液动作;不仅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控制精度也高;同时,通过设置杠杆单元30,利用杠杆原理将浮子22的浮力放大,不仅密封效果好,且在相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控制箱21和浮子22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小,进一步地提高控制精度。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杠杆单元30的第二端32与浮子22之间由于是配合关系,故浮子22与杠杆单元30之间严格意义上连接,即当浮子22受介质浮力运动至控制箱21内的预定位置时,浮子22与杠杆单元30的第二端32接触配合,并随着浮子22继续运动,浮子22带动杠杆单元30运动,以实现浮子22与杠杆单元30的联动;当控制箱21内无介质时,浮子22不受介质浮力作用,此时,浮子22不再施加作用力在杠杆单元30的第二端,即杠杆不再受力,浮子22与杠杆单元30分别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降,从而第二密封单元13在杠杆单元30的带动下解除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这种杠杆单元30的第二端32与浮子22之间配合设置,可以使得浮子22与杠杆单元30仅仅接触,无需一直跟随浮子22运动,从而可以缩小杠杆单元30的运动范围,以有效地缩小控制箱21的尺寸,使得控制箱21以及浮子22小型化。
需要解释的是,浮子22和杠杆单元30在下降过程中可以是接触状态,也可以是分离状。并且,在杠杆单元30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解除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后,浮子22和杠杆单元30也可以是接触状态或者分离状态的一种,在不作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杠杆单元30的第二端32与浮子22之间也可以是连接关系,此时,杠杆单元30能够随着浮子22的上升和下降而运动。此处,连接关系解释为机械连接,该机械连接可以是铰接、焊接、或者螺钉连接的任意一种。当然,上述杠杆单元30的第二端32与浮子22均为直接,其也可以设置为间接连接。
如图3所示,阀体单元11的外壁上设有位于第一控制孔114处的安装部115,安装部115设于阀体单元11的外部,且安装部115上开设有泄流孔1151及安装槽1152,泄流孔1151位于安装槽1152的底部并贯穿设置,第一端31伸入/收容于安装槽1152内,并通销轴等部件枢转连接于安装槽1152的内侧壁上(安装部115上),以使第一端31能够相对阀体单元1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启/闭第一控制孔114,以控制泄流孔1151与控制腔122之间的通/断。即,当第二密封单元13取消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时,控制腔122内的介质会经第一控制孔114、泄流孔1151流出,从而将控制腔122中的压力泄除,以使进口111与阀腔113之间产生压差,并在该压差的作用下带动第一密封单元12整体运动,从而开启进口111,进而使进口111通过阀腔113与出口112连通,主阀结构10开启从而实现储液装置的自动补液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安装部115,并且安装部115位于阀体单元11的外部,不仅能够使杠杆单元30以及第二密封单元13的安装更加方便,且配合泄流孔1151的设置,可以便于控制腔122内介质的泄除。同时,安装部115对第一控制孔114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从而避免第一控制孔114流出的介质飞溅出去;其次,安装部115也具有引导作用,其能够引导从第一控制孔114流出的介质,使其顺利地从泄流孔1151流出。
进一步地,阀体单元11包括阀体116以及盖体117,进口111及出口112设于阀体116上,且阀体116远离进口111的一端敞口设置;第一密封单元12可以通过该敞口实现安装于阀腔113内或者经所述敞口对第一密封单元12进行拆卸或者维修。盖体117设于敞口并与阀体之间围成阀腔113,且第一密封单元12的一端与盖体117之间滑动且密封连接,并与盖体117之间围成上述控制腔122,第一控制孔114开设于盖体117对应具有该控制腔122处,并与控制腔122连通,安装部115位于盖体117的外部,并将第一控制孔114围设。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115不仅用于实现与杠杆单元30的第一端31的枢接,且还可以第一控制孔114进行保护,防止一部分杂质堵塞第一控制孔114。
阀体116以及盖体117之间需要密封连接,以防止管道内介质的泄漏以及阀体116内部的压力泄漏,从而避免该主阀结构10无法开启或者开启缓慢的情况。同时,阀体116以及盖体117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实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内部元件的检修和更换,阀体116以及盖体117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且阀体116以及盖体117之间通过设置密封圈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
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17与安装部115之间可以通过一体浇注成型,以便于盖体117整体的加工,并节省单独零部件的安装工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115也可以单独设置成零件,并以焊接或者通过螺纹件连接于盖体117上。
如图1或2所示,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出口112的轴线往液位控制器20方向倾斜,以使主阀结构10有别于现有轴流式阀门(进口和出口在一条轴线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进口111以及出口112的位置多角度、多方位设置;出口112可以设置于第一密封单元12后端的阀体116上(以进口处为前端)。同时,将出口112的轴线往液位控制器20方向倾斜,可以使得出口112朝向液位控制器20所在方向倾斜,当储液装置补液时,液体直接在出口112的引导作用下向下进入储液装置内,无需安装接管等部件,结构简单,补液方便。
需要解释的是,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呈夹角设置,该夹角可以异面夹角(即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异面设置),也可以是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夹角(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相交)。选择那种方式可以根据需求而设置。
作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相交,且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的夹角大小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口111的轴线与出口112的轴线的夹角大小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如80度、100度等,在此就不再穷举。
可选地,出口112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出口11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出口112可以以对称的方式设置。当然,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当主阀结构10为大流量阀门时,即主阀结构10比较大,出口112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因为设置1个出口112即可满足进液/补液速度。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出口1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设置。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控制孔121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一控制孔114的流通面积,即第二控制孔121泄流速度小于第一控制孔114的泄流速度。如此,当第一控制孔114打开时,可以使得控制腔122内的压力小于进口处的压力,从而产生相应压差并在该压差作用下,推动第一密封单元12运动,使得进口111和出口112连通,实现主阀结构10的自动开启。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单元12包括阀芯123以及第一密封件124,阀芯123设于阀腔113内且滑动、密封地与盖体117连接,从而阀芯123与盖体117之间围成密封的控制腔122。第一密封件124固定于阀芯123上,并随着阀芯123的运动控制进口111与出口112之间的通/断。可以理解的是,阀体116部件整体结构较大且相对较为复杂,而盖体117简单且为单独加工部件,将阀芯123设置成与盖体117配合,可以减少阀体116的加工步骤,减少阀体单元11整体的加工生产时间以及成本。
作为优选地,第一控制孔114开设于盖体117对应控制腔122的位置,第二控制孔121沿阀芯123的轴线方向开设,并连通于控制腔122。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阀芯123包括主体部1231以及导向部1232,主体部1231的截面呈“工”字形,主体部1231与盖体117之间滑动且密封配合,主体部1231上具有主腔室1233,主腔室1233与控制腔122连通。阀体116内部具有引导部118,导向部1232的一端固定于主体部1231,另一端朝向进口111延伸,并穿设于引导部118且与引导部118之间形成导向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主体部1231的截面设置成“工”字形,从而使得阀芯123整体呈中间小两端大的布局,在保证阀芯123的结构强度同时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同时,设置导向部1232,使得阀芯123与进口111同轴度效果好,阀芯123的运行更加顺畅、可靠且稳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阀芯123的也可以成筒状等形状。
作为优选地,盖体117设置呈一端具有敞口的桶状,主体部1231的一端从该敞口出伸入盖体117内,并与盖体117之间形成滑动配合。即,阀芯123是与盖体117之间形成滑动配合。如此设置,可以减少相对较为复杂结构阀体116加工步骤,简化其工艺节约成本,而盖体117作为单独部件,其加工相对也较为简单。
作为优选地,主体部1231以及导向部1232设置为一体加工而成,从而提高整个阀芯123的加工。
如图5所示,导向部1232朝向进口111的一端的外径大小沿着进口111处的介质流动方向依次递增。如此设置,不仅可以对导向部1232与引导部118之间的运动进行导向;同时,上述结构形状的导向部1232还具有引导进口111处介质或者杂质的流动方向作用,并在该引导作用下,将进口111处进来的杂质引导从第一控制孔114的旁边流走,以降低了第一控制孔114被堵塞的风险,有效地提供整个液位控制组件100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地,导向部1232朝向进口111的一端形状设置成“子弹头”状,从而使得导向部1232的一端的截面呈半椭圆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部1232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如半球状、圆台状等形状。
如图5所示,第二密封单元13包括第二密封件131,第二密封件131通过嵌装的方式安装于杠杆单元30上,且第二密封件131部分凸出于杠杆单元30,以便于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
作为优选地,第二密封件131的材质可以是橡胶或者硅胶。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提高第二密封件131的密封效果,第二密封单元13还包括凸部132,凸部132的的截面呈圆台状,且圆台状的凸部132靠近第二密封件131的一端设置为小端,即通过该小端与第二密封件131密封配合。
控制箱21大致呈筒状。控制箱21与阀体116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制。可选地,控制箱21与阀体116之间可以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
如图3所示,控制箱21上开设有通孔211,该通孔211主要用于进液用。当储液装置的内的液位指定高度时或者漫过通孔211时,介质通过通孔211进入控制箱21内,从而浮子22收容介质的浮力作用运动,从而带动杠杆单元30运动,并通过杠杆单元30联动第二密封单元13将第一控制孔114关闭。在第一控制孔114关闭后,控制腔122内的压力不断上升,当到达一定值后,推动阀芯123朝向进口111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密封件124将进口111密封,以停止对储液装置进行补液。
进一步地,浮子22也设置成与控制箱21形状相同的筒状。如此,有利于浮子22在控制箱21的运动,避免浮子22晃动影响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效果。
如图2、图6及图7所示,杠杆单元30包括杠杆33以及连接件34,连接件34与杠杆33连接,并且连接件34的部分收容于安装槽1152内且枢接于安装槽1152的内壁(即该处为杠杆单元30的第一端31)。第二密封单元13安装于连接件34上,杠杆33远离连接件34的一端伸入控制箱21并能够与浮子22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件34,从而实现将杠杆33的摆动转换成第二密封单元13的摆动,不仅使得杠杆33、第二密封单元13的安装更加方便,且便于第二密封单元13的控制。
作为优选地,杠杆33大致呈“S”状,杠杆33可以与连接件34一体成型,杠杆33远离连接件34的一端可以通过通孔211伸入控制箱21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里,通孔211不仅作为控制箱21内介质进入口,也作为杠杆33的活动区域,使得杠杆33与控制箱21之间更加紧凑,同时,也不需要额外在控制箱21上开设供杠杆33的孔,控制箱的加工也更简单,成本更低。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单独在控制箱21上开设一个供杠杆33活的孔(图未示),此时该孔与通孔211是单独独立设置控制箱21上。
当浮子22上升运动时,在控制箱21内的某一位置,浮子22能与杠杆33抵靠/接触,从而随着浮子22继续上升,也带动杠杆33上升运动,进而杠杆33远离浮子22的一端带动连接件34相对安装部115转动,从而使第二密封单元13将第一控制孔114密封。当控制箱21内介质流出时,浮子22下降,杠杆3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也下降,从而带动连接件34相对安装部115转动,使第二密封单元13将第一控制孔114开启;当杠杆33抵靠在通孔211的最下端(通孔211靠近控制箱21底部的一端)时,此时随着浮子22的继续下降,浮子22会与杠杆33分离,即在该位置杠杆33不在下降,此时也是第一控制孔114开启最大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方式设置,浮子22的作用力可以通过杠杆33来放大。在同等要求密封力作用下,浮子22的体积可以最小体积加工,从而减少整个液位控制器20的体积,不仅节约了生产加工的成本且液位控制器20和主阀结构1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地,第一端31上设有阻挡部311,阻挡部311挡设于第一控制孔114处。如此,阻挡部311对第一控制孔114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从而避免第一控制孔114流出的介质飞溅出去,提前进入储液装置中影响控制箱液位控制器20整体的虹吸现象;同时,阻挡部311与安装部115互相配合,可实现双重防止第一控制孔114流出的介质飞溅,进一步地提高该液位控制器20工作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地,阻挡部311位于安装部115的外侧。安装部115上的侧壁上开设有让位槽1153,连接件34的部分从让位槽1153伸入安装槽1152内,另一部分位于安装部115的外侧,而阻挡部311设于连接件34位于安装部115的外侧的部分上,并将该让位槽1153以及第一控制孔114遮挡。
如图1和图3所示,液位控制组件100还包括虹吸管单元40,虹吸管单元40安装于控制箱21,且虹吸管单元40的一端伸入控制箱21内,另一端位于控制箱21的外部。当储液装置中有流体介质时,虹吸管单元40位于控制箱21的外部的这一端伸入流体介质的液面一下,从而使虹吸管单元40中能够封存一段空气,并在储液装置内液位下降时,该空气不断被拉至稀薄,以产生虹吸现象,从而将控制箱21内的介质排出,进而浮子22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降,从而浮子22解除对杠杆33的作用力,杠杆3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解除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此时控制腔122内的介质从第一控制孔114泄除,进而使进口111和控制腔122之间产生压差,以推动阀芯123运动,使得第一密封件124解除对进口111的密封,实现储液装置的自动补液。
进一步地,虹吸管单元40包括第一管41、第二管42以及安装座43,安装座43安装于控制箱21的底部,且安装座43上开设有连通孔431。第一管41收容在控制箱21内,第一管41的一端固定于安装座43上,另一端往主阀结构10方向延伸,第二管42的一端穿设安装座43,并伸入第一管41内,第二管42与第一管41的内壁之间间隙设置,即第二管42与第一管41形成通道44,通道44与连通孔431连通,以形成用于封存空气的通道44,第二管42的另一端延伸至控制箱21的外部,并在安装后能够伸入液面一下,以使通道44内能够封存一部分空气,为后续虹吸现象奠定基础。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箱21的底部,指代是控制箱21靠近液面的一端。而将安装座43安装于控制箱21的底部,可以便于通过虹吸现象将控制箱21内的水经过连通孔431、通道44以及第二管42全部排出。
进一步地,浮子22呈筒状设置,浮子22内部具有空腔221,且空腔221朝向安装座43的一端敞口设置,第一管41远离安装座43的一端从敞口伸入空腔221内。如此设置,当控制箱21内进入介质时,会使空腔221内封存一部分的空气,从而使所述浮子22在控制箱21内介质的作用下更容易浮动。同时,开设空腔221,可以为第一管41的安装进行位置上的避让,以使第一管41更好的收容在控制箱21内,并节约控制箱21的空间,使得控制箱21的结构更加紧凑且有利于进一步地缩小控制箱21的结构尺寸。
作为优选地,如图3所示,浮子22靠近阀体116的一端设有固定部222,固定部222凸出设置,用于与杠杆33连接;同时,固定部222的内部具有与空腔221连通的导向槽2221,第一管41伸入空腔221的一端延伸至导向槽2221内,并与导向槽2221之间形成导向配合,以导向浮子22在控制箱21内运动。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浮子的运动更加稳定,同时避免浮子22晃动,影响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地,第二管42远离控制箱21或者第一管41的一端具有弯曲段421,弯曲段421的出口轴线与第二管42之间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二管42的出口朝向阀体116设置,进而够有效地避免储液装置内的气泡进入第二管42内,影响液位控制器20虹吸过程。
下面阐述液位控制组件100的工作过程:
(1)初期通水,主阀结构10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箱21内无介质,浮子22受重力作用落在控制箱21的底部,第二密封件131在杠杆33的自重作用带动下解除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即此时第一控制孔114开启,控制腔122与大气相通。当进口111内的介质通过第二控制孔121进入控制腔122并通过第一控制孔114流出,由于第一控制孔114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控制孔121流通面积,从而控制腔122内的压力接近于零,进而在进口111处介质压力作用下,推动阀芯123运动并带动第一密封件124解除对进口111的密封,主阀结构10开启实现储液装置的进/补液。
(2)主阀结构10关阀过程
随着储液装置的进/补液,储液装置内液位逐步上升,当液位上升至通孔211处时,介质从通孔211进入控制箱21内,浮子22受浮力浮起,随这进入控制箱21内的介质增多,浮子22逐渐上升并与杠杆接触配合,并随着浮子22的继续上升,浮子22带动杠杆33运动,运动的杠杆33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关闭/密封第一控制孔114,此时,控制腔122压力上升,在介质的作用下推动阀芯123靠近进口111运动,以带动第一密封件124将进口111密封,主阀结构10关闭,停止储液装置的进/补液。
(3)补液过程/虹吸过程
当储液装置内的液位下降时,通道44内的液位也开始下降且通道44内的空气被拉的稀薄,从而带动控制箱21内的介质沿套管向上运动,当液位越过虹吸管单元40的顶端时,持续的虹吸现象开始,控制箱21内的介质经过连通孔431、第一管41和第二管42流出,直至控制箱21内的介质完全抽干,此时浮子22在其重力作用下下落,从而通过杠杆33在其自重作用下带动第二密封单元13解除对第一控制孔114的密封,从而重复(1)的状态,主阀结构10开启,进而实现对储液装置的进/补液。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液位控制组件,用于自动控制储液装置内的液位,其包括主阀结构以及液位控制器,所述液位控制器连接于所述主阀结构,用以控制所述主阀结构的启/闭;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结构包括阀体单元、第一密封单元及第二密封单元,所述阀体单元具有进口、出口、阀腔及第一控制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滑动地设于所述阀腔内,且所述第一密封单元上具有互相连通的第二控制孔以及控制腔,所述进口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孔与所述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设于所述阀腔外,用于启/闭所述第一控制孔;
所述液位控制器包括控制箱以及浮子,所述控制箱连接于所述阀体单元,所述浮子设于所述控制箱内并在相应作用力下能够在所述控制箱内运动;
所述液位控制组件还包括杠杆单元及虹吸管单元,所述杠杆单元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阀体单元且所述第二密封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伸入所述控制箱并能够与所述浮子形成配合,以使受相应作用力的所述浮子能够通过所述杠杆单元将其作用力放大,带动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动作而启/闭所述第一控制孔,并控制所述第一密封单元运动,以控制所述进口与所述出口之间的通/断;
所述虹吸管单元安装于所述控制箱,用于控制浮子的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密封单元的运动;
所述第一控制孔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控制孔的流通面积;
所述第一密封单元包括阀芯以及第一密封件,所述阀体单元包括阀体以及盖体,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设于所述阀体上,且所述阀体远离所述进口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盖体设于所述敞口并与所述阀体之间围成所述阀腔;
所述阀芯滑动且密封地设于所述阀腔内,并与所述盖体之间围设成所述控制腔,所述第一控制孔开设于所述盖体对应所述控制腔的位置,所述第二控制孔沿所述阀芯轴线方向开设,并连通于所述控制腔;
所述杠杆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盖体枢接;
所述阀芯包括主体部以及导向部,所述主体部的截面呈“工”字形,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体之间滑动且密封配合,所述主体部上具有主腔室,所述主腔室所述控制腔连通;
所述阀体内部具有引导部,所述导向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另一端朝向所述进口延伸,并与所述引导部之间形成导向配合;
所述第二控制孔沿所述导向部的轴线方向开设并与所述主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单元的外壁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控制孔处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泄流孔以及安装槽,所述泄流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部,所述杠杆单元的第一端上设有阻挡部,所述第一端伸入所述安装槽内,并枢接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启/闭所述第一控制孔,以控制所述泄流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的通/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朝向所述进口的一端的外径大小沿着所述进口处的介质流动方向依次递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的轴线与所述出口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出口的轴线往所述液位控制器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控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单元包括第一管、第二管以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控制箱的底部,且安装座上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管收容于所述控制箱内,且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另一端往所述主阀结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管的一端穿设所述安装座并伸入所述第一管内,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一管之间形成通道,且所述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控制箱,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控制箱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位控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内具有空腔,所述空腔朝向所述安装座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第一管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端从所述敞口伸入所述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位控制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远离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具有弯曲段,所述弯曲段的出口轴线与第二管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
CN202011127135.6A 2020-10-20 2020-10-20 液位控制组件 Active CN1121970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7135.6A CN112197050B (zh) 2020-10-20 2020-10-20 液位控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7135.6A CN112197050B (zh) 2020-10-20 2020-10-20 液位控制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7050A CN112197050A (zh) 2021-01-08
CN112197050B true CN112197050B (zh) 2024-08-27

Family

ID=74009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27135.6A Active CN112197050B (zh) 2020-10-20 2020-10-20 液位控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9705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629157U (zh) * 2020-10-20 2021-07-06 安徽红星阀门有限公司 液位控制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7829A (en) * 1976-05-10 1979-12-11 David Friedman Float controlled valves
US7028704B2 (en) * 1998-10-20 2006-04-18 Morgantown Plastics Company Fill valve
CN102644778B (zh) * 2012-02-07 2013-09-1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 液面自动控制阀
CN109099202B (zh) * 2018-09-19 2024-12-17 安徽红星阀门有限公司 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629157U (zh) * 2020-10-20 2021-07-06 安徽红星阀门有限公司 液位控制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7050A (zh) 2021-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68646B1 (en) Vacuum operated valve
CN102678994A (zh) 新型自动减压稳压稳流器
CN110406832B (zh) 一种用于油罐罐装的内置式底部灌装防溢控制装置
KR200210369Y1 (ko) 2개 이상의 토출구를 갖는 플로트밸브가 구비된자동수위조절장치
CN110360345B (zh) 一种防冲击三通减压阀
CN109099202B (zh) 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CN213629157U (zh) 液位控制组件
CN201992133U (zh) 冲水水箱进水阀
CN112197050B (zh) 液位控制组件
CN105370967A (zh) 一种可以实现任意水位控制的浮球阀装置
CN210716222U (zh) 轴流式水控阀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CN107178358B (zh) 液位压力调节装置和外置液位压力调节的油气分离器
KR101178024B1 (ko) 볼탭용 플로트로 작동되는 혼합 분사식 급수장치 및 이를 탑재한 변기
JPH05141365A (ja) 流体圧装置
CN206957686U (zh) 液位压力调节装置和外置液位压力调节的油气分离器
CN110541961A (zh) 内置式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CN212202461U (zh) 用于燃油加油机的齿轮泵
CN209103160U (zh) 液位控制器及其液位控制系统
CN210721152U (zh) 液位控制器
CN202597827U (zh) 新型自动减压稳压稳流器
CN222717589U (zh) 一种复合式空气阀
CN218761566U (zh) 一种先导式气控真空机械阀
CN217842898U (zh) 一种用于水箱的可调节双液位先导阀控制装置
CN111691522A (zh) 一种马桶补水装置及方法和虹吸马桶
CN222976021U (zh) 一种水路切换机构及马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