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47290A - 一种提升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47290A
CN111847290A CN202010758566.6A CN202010758566A CN111847290A CN 111847290 A CN111847290 A CN 111847290A CN 202010758566 A CN202010758566 A CN 202010758566A CN 111847290 A CN111847290 A CN 111847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frame
fixed pulley
cantilever
arm
pole se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85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雄
郑李
张原�
李利鹏
毕明洋
尹岳林
卜华超
万培鸿
邹秀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Baoye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Baoye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Baoye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Baoye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Baoye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Baoye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Baoye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85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472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47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72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5/00Cra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6C17/00 - B66C23/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3/0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5/00Safety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5/00Base supporting structures with l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机,包括底座框架(7)、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的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安装于所述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上端的悬臂、安装于所述悬臂前端的第一定滑轮(9)、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且缠绕有吊索(2)的电动机(5),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7)上位于所述后立杆(14)两侧的负重块(15),所述吊索(2)末端的吊钩(1)通过所述第一定滑轮(9)悬吊,所述电动机(5)与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位于一条直线上,所述吊索(2)的方向与所述悬臂的方向相同。该提升机施工便捷、便于材料吊运、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移动拆装便捷、减小侧翻危险、便于根据现场调节悬臂长度、整体构架更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提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升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升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卷扬机提升重物。卷扬机是用卷筒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又称绞车。卷扬机可以垂直提升、水平或倾斜拽引重物。
但是,传统卷扬机的构件多采用焊接组装,不能拆装,不便运输、组装,不便移动,吊装作业时不易挪位;各构件之间为固定连接,不可根据现场调节悬臂长度;吊索不是居中设置,不沿悬臂,吊起重物时左右受力不均,不够稳固,容易侧翻,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传统卷扬机性能较差,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机,该提升机施工便捷、便于材料吊运、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移动拆装便捷、减小侧翻危险、便于根据现场调节悬臂长度、整体构架更稳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升机,包括底座框架、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上的后立杆和前立杆、安装于所述后立杆和前立杆上端的悬臂、安装于所述悬臂前端的第一定滑轮、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上且缠绕有吊索的电动机,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上位于所述后立杆两侧的负重块,所述吊索末端的吊钩通过所述第一定滑轮悬吊,所述电动机与后立杆和前立杆位于一条直线上,所述吊索的方向与所述悬臂的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悬臂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定滑轮,所述电动机位于所述后立杆的后外侧,所述吊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定滑轮和第一定滑轮。
优选地,所述前立杆设置于所述悬臂的中心处,所述悬臂在所述前立杆处设置有第三定滑轮,所述吊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和第一定滑轮。
优选地,所述后立杆和前立杆均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的下套管、套装于所述下套管内且能够移动的上套管,所述下套管和上套管沿杆的长度方向上均具有多个连接孔,所述下套管和上套管在连接孔处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悬臂包括与后立杆的上套管连接的后臂、与前立杆的上套管连接的前臂,所述前臂套装于所述后臂内且能够移动,所述后臂和前臂沿臂的长度方向上均具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后臂和前臂在连接孔处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立杆的上套管和后臂通过一个销轴连接,所述后臂能够绕所述销轴转动。
优选地,所述前臂上固定有固定管,所述前立杆的上套管和固定管上均具有连接孔,所述固定管套装于所述前立杆的上套管的上端且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框架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行走轮,所述底座框架上具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能够向下拧出使所述行走轮悬空。
优选地,所述底座框架的边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底座框架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板,所述电动机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
优选地,所述下套管两侧的下端焊接有支撑板,所述下套管与所述底座框架通过焊接连接。
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包括底座框架、后立杆、前立杆、悬臂、第一定滑轮、电动机,以及负重块。后立杆和前立杆分别安装于底座框架的后端和前端。悬臂安装于后立杆和前立杆的上端,后立杆和前立杆支撑起悬臂,悬臂的前端超出前立杆,相当于杠杆,后立杆受拉,前立杆受压。负重块安装于底座框架上,负重块可以分左右两部分,可以对称地位于后立杆的两侧,当吊钩吊起重物时,负重块可以平衡重物重量,时提升机保持平稳,防止翻转。
电动机安装于底座框架上,电动机上缠绕有吊索,具体可以为钢丝绳吊索,较为结实,使用寿命较长。第一定滑轮安装于悬臂的前端,吊索的末端具有吊钩,吊索末端和吊钩通过第一定滑轮,且竖直悬吊,通过吊钩吊起重物,较为方便。吊索限制于第一定滑轮中,吊索沿第一定滑轮移动,可以使吊索顺畅移动,同时第一定滑轮可以限制吊索左右摆动,减少吊索的磨损,提高吊索的使用寿命。电动机与后立杆和前立杆位于一条直线上,吊索的方向与悬臂的方向相同,吊索受力方向沿悬臂,也就是受力沿悬臂的方向,大大减少构件的受弯及受剪,进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减小传统卷扬机侧翻的危险。
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造价与卷扬机相差不大,施工便捷,便于材料吊运,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成本,整体构架更稳定,减小侧翻危险,较为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提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吊钩1、吊索2、第三定滑轮3、第二定滑轮4、电动机5、螺杆6、底座框架7、行走轮8、第一定滑轮9、前臂10、连接孔11、前立杆12、后臂13、后立杆14、负重块1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提升机,该提升机施工便捷、便于材料吊运、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移动拆装便捷、减小侧翻危险、便于根据现场调节悬臂长度、整体构架更稳定。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提升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包括底座框架7、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的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安装于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上端的悬臂、安装于悬臂前端的第一定滑轮9、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且缠绕有吊索2的电动机5,以及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位于后立杆14两侧的负重块15,吊索2末端的吊钩1通过第一定滑轮9悬吊,电动机5与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位于一条直线上,吊索2的方向与悬臂的方向相同。
上述结构中,提升机包括底座框架7、后立杆14、前立杆12、悬臂、第一定滑轮9、电动机5,以及负重块15。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及以下所说的前指的是靠近吊钩1的一端,后指的是靠近电动机5的一端。
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分别安装于底座框架7的后端和前端,优选地,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沿竖直方向设置,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的高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具体高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定。
悬臂安装于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的上端,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支撑起悬臂,悬臂的前端超出前立杆12,相当于杠杆,后立杆14受拉,前立杆12受压,悬臂的具体长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定。
负重块15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负重块15可以分左右两部分,可以对称地位于后立杆14的两侧,当吊钩1吊起重物时,负重块15可以平衡重物重量,时提升机保持平稳,防止翻转。具体负重块15的重量、分布位置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的不同自行设定,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电动机5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电动机5上缠绕有吊索2,具体可以为钢丝绳吊索,较为结实,使用寿命较长。第一定滑轮9安装于悬臂的前端,吊索2的末端具有吊钩1,吊索2末端和吊钩1通过第一定滑轮9,且竖直悬吊,通过吊钩1吊起重物,较为方便。吊索2限制于第一定滑轮9中,吊索2沿第一定滑轮9移动,可以使吊索2顺畅移动,同时第一定滑轮9可以限制吊索2左右摆动,减少吊索2的磨损,提高吊索2的使用寿命。
上述电动机5与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位于一条直线上,吊索2的方向与悬臂的方向相同,指的是吊索2受力方向沿悬臂,也就是受力沿悬臂的方向,大大减少构件的受弯及受剪,进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减小传统卷扬机侧翻的危险。
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造价与卷扬机相差不大,施工便捷,便于材料吊运,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成本,整体构架更稳定,减小侧翻危险,较为安全。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悬臂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定滑轮4,电动机5位于后立杆14的后外侧,吊索2依次穿过第二定滑轮4和第一定滑轮9,优选地,第一定滑轮9和第二定滑轮4设置于悬臂的上面,吊索2沿后立杆14向上到达第二定滑轮4,吊索2在沿悬臂到达第一定滑轮9,吊索2在悬臂的上面通过两个定滑轮支撑,两个定滑轮和电动机5的出绳方向相同,两个定滑轮限制吊索2,减少吊索2摆动,使吊索2沿悬臂方向,防止侧翻,进一步减少吊索2的磨损,减少毛刺产生。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前立杆12为悬臂的支点,前立杆12设置于悬臂的中心处,结构稳定性较好,负重块15的重量较合理,可以较省力、平稳的起吊重物。
悬臂在前立杆12处设置有第三定滑轮3,也就是在悬臂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三定滑轮3,第三定滑轮3位于第二定滑轮4和第一定滑轮9之间,吊索2依次穿过第二定滑轮4、第三定滑轮3和第一定滑轮9,既可以限制吊索2摆动,又可以防止吊索2在中间位置下垂,保证吊索2在悬臂之上保持平直状态。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均包括下套管、上套管,下套管的下端安装于底座框架7上,上套管从下套管的上开口插入下套管,套装于下套管内,上套管能够在下套管内移动。
下套管和上套管沿杆的长度方向上均具有多个连接孔11,当上套管和下套管的相对位置调整好之后,在上套管和下套管对中的连接孔11内连接螺栓并通过螺母紧固,以此将下套管和上套管在连接孔11处通过螺栓连接起来。
上述结构中,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的高度可以调节,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的不同自行调节前立杆12和后立杆14的高度,使用更加便捷。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悬臂包括后臂13、前臂10,后臂13与后立杆14的上套管连接,前臂10与前立杆12的上套管连接,前臂10套装于后臂13内,前臂10能够在后臂13内移动。
后臂13和前臂10沿臂的长度方向上均具有多个连接孔11,后臂13和前臂10在连接孔11处通过螺栓连接。当后臂13和前臂10的相对位置调整好之后,在后臂13和前臂10对中的连接孔11内连接螺栓并通过螺母紧固,以此将后臂13和前臂10在连接孔11处通过螺栓连接起来。
上述结构中,可根据现场材料距建筑物的距离而调节悬臂长度,使用更加便捷,适用范围更广。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后立杆14的上套管的上端开设有圆孔,后臂13的后端具有圆孔,后立杆14的上套管和后臂13在圆孔处通过销轴连接,后臂13能够绕销轴转动,以此可以根据现场材料距建筑物的位置调节悬臂的角度,使用较为方便。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前臂10上固定有固定管,前立杆12的上套管和固定管上均具有连接孔11,固定管套装于前立杆12的上套管的上端且通过螺栓连接,前立杆12的上套管的上端作为悬臂的支点,受压较大,前臂10和上套管通过固定管连接,前臂10安装于上套管的上端较为牢固、可靠,即使在吊重物时也不会在连接处错位、压溃,较为安全。
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在其它部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底座框架7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行走轮8,增加了自由滑轮,可根据现场材料位置移动提升机,在建筑面积大的工程建筑中,提升机的移动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使用更加便捷。
优选地,底座框架7上具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连接有螺杆6,螺杆6能够向下拧出使行走轮8悬空。当提升机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将螺杆6向下移动,螺杆6的伸出长度大于行走轮8的高度,螺杆6相当于支座将提升机顶起来,螺杆6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大,提升机不能随意移动,以此将提升机固定在相应位置进行材料调运。进一步的,螺杆6的底面具有橡胶垫,与地面接触时,更不易移动。
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不应被限制于此种情形,在其它部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底座框架7可以为矩形框,各边框通过螺栓连接,拆装简单、容易。
底座框架7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板,电动机5通过螺栓安装于安装板上,电动机5安装方便,易于拆卸。
提升机的各部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每个集中受力点都比传统卷扬机稳固,减少传统焊接质量缺陷担忧,相比于传统卷扬机构件多采用焊接组装,组装而成的提升机结构更加牢固,拆装方便,便于运输。
对于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提升机,下套管两侧的下端焊接有支撑板,比如三角形板,支撑板和下套管与底座框架7通过焊接连接,支撑板具有稳定性,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固焊接点的牢固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提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框架(7)、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7)上的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安装于所述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上端的悬臂、安装于所述悬臂前端的第一定滑轮(9)、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7)上且缠绕有吊索(2)的电动机(5),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7)上位于所述后立杆(14)两侧的负重块(15),所述吊索(2)末端的吊钩(1)通过所述第一定滑轮(9)悬吊,所述电动机(5)与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位于一条直线上,所述吊索(2)的方向与所述悬臂的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的内端设置有第二定滑轮(4),所述电动机(5)位于所述后立杆(14)的后外侧,所述吊索(2)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定滑轮(4)和第一定滑轮(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杆(12)设置于所述悬臂的中心处,所述悬臂在所述前立杆(12)处设置有第三定滑轮(3),所述吊索(2)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定滑轮(4)、第三定滑轮(3)和第一定滑轮(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杆(14)和前立杆(12)均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座框架(7)的下套管、套装于所述下套管内且能够移动的上套管,所述下套管和上套管沿杆的长度方向上均具有多个连接孔(11),所述下套管和上套管在连接孔(11)处通过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包括与后立杆(14)的上套管连接的后臂(13)、与前立杆(12)的上套管连接的前臂(10),所述前臂(10)套装于所述后臂(13)内且能够移动,所述后臂(13)和前臂(10)沿臂的长度方向上均具有多个连接孔(11),所述后臂(13)和前臂(10)在连接孔(11)处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杆(14)的上套管和后臂(13)通过一个销轴连接,所述后臂(13)能够绕所述销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臂(10)上固定有固定管,所述前立杆(12)的上套管和固定管上均具有连接孔(11),所述固定管套装于所述前立杆(12)的上套管的上端且通过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框架(7)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行走轮(8),所述底座框架(7)上具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连接有螺杆(6),所述螺杆(6)能够向下拧出使所述行走轮(8)悬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框架(7)的边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底座框架(7)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板,所述电动机(5)通过螺栓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管两侧的下端焊接有支撑板,所述下套管与所述底座框架(7)通过焊接连接。
CN202010758566.6A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提升机 Pending CN1118472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8566.6A CN111847290A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提升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8566.6A CN111847290A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提升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7290A true CN111847290A (zh) 2020-10-30

Family

ID=72953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8566.6A Pending CN111847290A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提升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4729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8761Y (zh) * 2004-03-05 2005-05-11 付登芹 一种便携式起重机
US20160221802A1 (en) * 2015-01-29 2016-08-04 Benjamin M. Almeda Portable davit
CN205709649U (zh) * 2016-05-05 2016-11-23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悬臂吊
CN110205939A (zh) * 2019-06-04 2019-09-06 中铁十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式拆装桥梁护栏模板的小车及方法
CN110862024A (zh) * 2019-11-22 2020-03-06 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解决材料垂直运输装置的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8761Y (zh) * 2004-03-05 2005-05-11 付登芹 一种便携式起重机
US20160221802A1 (en) * 2015-01-29 2016-08-04 Benjamin M. Almeda Portable davit
CN205709649U (zh) * 2016-05-05 2016-11-23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悬臂吊
CN110205939A (zh) * 2019-06-04 2019-09-06 中铁十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式拆装桥梁护栏模板的小车及方法
CN110862024A (zh) * 2019-11-22 2020-03-06 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解决材料垂直运输装置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76631B (zh) 一种屋面吊装置和起重机和起重臂的拆卸方法
CN103848360B (zh) 一种安装有可移动式平衡重系统的组塔塔式起重机
CN202346637U (zh) 双平臂自旋自升座地抱杆
CN108892060A (zh) 一种起重机上部机构自拆装置、起重机及自拆方法
CN214879790U (zh) 一种动臂塔式起重机
CN111648585A (zh) 一种悬支式钢桁架平台的施工方法及装置
CN211971577U (zh) 塔式起重机系统
CN113023590A (zh) 一种铁路棚车
CN210340141U (zh) 一种房屋建筑工程吊装设备
CN210084790U (zh) 一种用于装配施工工程中的起吊机构
CN111847290A (zh) 一种提升机
CN113264458A (zh) 塔式起重机系统及其附着杆的拆除方法
CN214087457U (zh) 移动钢框架式小型钢柱钢梁吊装工具
CN213387531U (zh) 耐用的配重型便捷式起重机
CN211226088U (zh) 便携式变电站柱上设备吊装装置
CN210767875U (zh) 一种内爬式布料机提升机构
CN214879743U (zh) 一种可调式电机吊装设备
CN221051532U (zh) 一种轮胎吊敲轴平台
CN218346884U (zh) 隔墙板施工辅助装置
CN213445895U (zh) 一种化工桶搬运辅助工具
CN218619844U (zh) 一种烟斗式吊具及其支撑架
CN220745180U (zh) 一种结构梁上安装使用的小型起吊设备
CN212893604U (zh) 一种平头塔机的起重臂与平衡臂一体化根部节结构
CN215101617U (zh) 一种天车联轴器装卸装置
CN219217239U (zh) 钢丝绳分开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