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1045B - 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1045B
CN111601045B CN202010107465.2A CN202010107465A CN111601045B CN 111601045 B CN111601045 B CN 111601045B CN 202010107465 A CN202010107465 A CN 202010107465A CN 111601045 B CN111601045 B CN 1116010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sh
image
shooting
control circuit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74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1045A (zh
Inventor
大泽敏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601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1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1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1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20Analysis of mo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23/84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colour signals
    • H04N23/88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colour signals for colour balance, e.g. white-balance circuits or colour temperature contro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96Human being; Person
    • G06T2207/30201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该摄像设备能够在实现平衡的同时,选择是否执行被摄体检测处理,由此防止被摄体检测处理的执行导致快门释放时间滞后的延长和连拍速度的过度下降。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基于在不发射闪光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所生成的第一图像和基于在发射预闪光时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所生成的第二图像各自,选择是否执行用于从传感器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的检测处理。基于与来自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的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来计算所输出的主闪光量。

Description

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闪光拍摄中,在发射主闪光之前发射预闪光,并且基于在发射预闪光时从被摄体反射的光的测光值,来确定在发射主闪光期间的闪光输出量。
日本特开2005-184508公开了如下的技术,该技术用于通过在发射预闪光时从被摄体反射的光获得图像、并使用基于该图像的面部检测的结果以确定在发射主闪光时的闪光输出量,来提高肖像拍摄时的照相机曝光精度。
日本特开2006-074164公开了如下的技术,该技术用于通过使用在发射预闪光之前获得的图像和在发射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彼此比较,来提高面部检测精度。
在诸如数字照相机等的摄像设备从所获得的图像检测作为特定被摄体的面部的情况下,通常由图像处理用ASIC中内置的专用面部检测硬件来执行针对面部的检测处理。面部检测硬件从所获得的图像检测面部需要约1ms~10ms的时间段。该时间段随着所获得的图像的分辨率和大小而增加。由于成本等的约束,单个产品通常仅配备有一个面部检测硬件,因而在如日本特开2006-074164所公开的使用两个图像来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下,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是仅使用一个图像的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的两倍长。因而,如果面部检测需要长的时间段,则出现诸如快门释放时滞延长和连拍速度下降等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例如追踪并拍摄诸如面部等的特定被摄体的情况下,即使出现上述问题,也需要高的被摄体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该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在实现良好平衡的同时选择是否执行被摄体检测处理,由此防止被摄体检测处理的执行导致快门释放时滞的延长和连拍速度的过度下降。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能够利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所述摄像设备包括:传感器,其包括多个像素;检测单元,其被配置为从所述传感器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选择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以下图像中的各图像选择是否执行检测处理:基于在所述闪光灯不发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一图像、以及基于在所述闪光灯发射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二图像;获得单元,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获得与所述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以及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获得单元所获得的亮度信息来计算从所述闪光灯输出的主闪光量。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能够利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从包括多个像素的传感器获得信号;执行从根据所获得的信号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的检测处理;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以下图像中的各图像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基于在所述闪光灯不发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一图像、以及基于在所述闪光灯发射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二图像;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获得与所述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以及基于所获得的亮度信息来计算从所述闪光灯输出的主闪光量。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存储有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能够利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从包括多个像素的传感器获得信号;执行从根据所获得的信号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的检测处理;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以下图像中的各图像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基于在所述闪光灯不发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一图像、以及基于在所述闪光灯发射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二图像;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获得与所述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以及基于所获得的亮度信息来计算从所述闪光灯输出的主闪光量。
根据本发明,在实现良好平衡的同时选择是否执行被摄体检测处理,并且这防止了被摄体检测处理的执行导致快门释放时滞的延长和连拍速度的过度下降。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照相机的截面图,该照相机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并且包括照相机主体、可更换镜头和闪光灯。
图2是示出图1中的焦点检测传感器的配置的图。
图3A是示出图1中的测光传感器的配置的图。
图3B是示出图3A的像素阵列中的像素的各单位的配置的图。
图4是示出照相机主体、可更换镜头和闪光灯的电路的配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用户在利用照相机拍照时配置的设置项的列表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闪光拍摄控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图6的流程图的继续部分。
图8是图6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图7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供在图8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的表的图。
图10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供在图9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的表的图。
图11A是示出图6的拍摄开始之前的测光、测距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判断为要进行在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1B是示出图6的拍摄开始之前的测光、测距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判断为不进行在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2A是示出图6的预闪光时的测光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无需等待图11A的面部检测处理完成的状态下、进行在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2B是示出图6的预闪光时的测光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图11A的面部检测处理完成之后、进行在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2C是示出图6的预闪光期间的测光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判断为不进行在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3A是示出图7的连拍帧之间的测光、测距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判断为要进行在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3B是示出图7的连拍帧之间的测光、测距和面部检测所用的操作处理的操作序列的示例的时序图,该操作处理是在判断为不进行在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供在图8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的表的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供在图9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使用的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照相机100的截面图,该照相机10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并且包括照相机主体1、可更换镜头2和闪光灯3。
如图1所示,照相机100是具有可更换镜头的所谓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照相机主体1具有机械快门10、光学低通滤波器11、摄像器件12、半透过主镜13、第一反射镜14、第二反射镜16、红外截止滤波器17、光阑18、二次成像透镜19和焦点检测传感器20。
摄像器件12包括诸如CMOS或CCD等的区域累积型光电转换元件。
主镜13和第一反射镜14在不进行拍摄时位于如图1所示的位置,并且这两者在进行拍摄时向上弹起。在不进行拍摄时,第一反射镜14形成如图1的点线所示的、与摄像器件12的光入射面共轭的近轴成像面。
光阑18具有两个开口部。
焦点检测传感器20包括诸如CMOS等的区域累积型光电转换元件,并且如图2所示,具有两对光接收传感器单元20A和20B,这两对光接收传感器单元20A和20B分别对应于光阑18的两个开口部,并且各自被分割成多个区域。除光接收传感器单元20A和20B之外,信号累积单元以及信号处理所用的外围电路等(未示出)也被作为集成电路制造在同一芯片上。
由于在不进行拍摄时、从反射镜14到焦点检测传感器20的组件如上所述布置,因此可以使用相位差检测方法在摄像器件12的光入射面内的任意位置处进行焦点检测。
照相机主体1还具有聚焦屏21、五棱镜22、目镜23、第三反射镜24、聚光透镜25和测光传感器26。
聚焦屏21能够使光扩散。
测光传感器26是如下的传感器,该传感器用于测量被摄体(入射图像)的亮度以获得与该被摄体有关的亮度信息,并且例如包括诸如CMOS等的区域累积型光电转换元件。
具体地,如图3A所示,测光传感器26具有功能设置电路26A、时钟生成电路26B、像素阵列26C、像素控制电路26D、读出电路26E、A/D转换电路26F、A/D转换增益控制电路26G和输出电路26H。
功能设置电路26A根据从后面将说明的控制电路41发送来的数据来控制测光传感器26的内部的操作时钟和累积、以及A/D转换等。
时钟生成电路26B是用于生成测光传感器26的内部的操作时钟的电路。
像素阵列26C是光电转换所用的多个像素(例如,数万个像素~数十万个像素)的光接收单元的配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像素阵列26C中的各单位具有包括蓝色透过滤波器B、绿色透过滤波器G1和G2、红色透过滤波器R的采用拜尔排列的颜色滤波器。然而,像素阵列26C可以不具有采用拜尔排列的颜色滤波器,而且可以将单色信号数据累积在各像素中。
像素控制电路26D是用于控制在控制像素阵列26C中的累积或从像素阵列26C的读出时的像素扫描的电路。
读出电路26E是用于连续读出包括像素阵列26C的像素中所累积的模拟信号的信号数据的电路。累积在像素中并从读出电路26E输出的模拟信号被输入至A/D转换电路26F并被转换成数字数据。
A/D转换增益控制电路26G是用于调整A/D转换电路26F的转换增益的电路。
输出电路26H将从像素阵列26C的像素读出并由A/D转换电路26F转换成数字数据的信号数据输出至后面将说明的信号处理电路42。输出电路26H还在需要时进行并行-串行转换、以及向差分信号的转换等。
再次参考图1,聚焦屏21、五棱镜22和目镜23构成照相机主体1中的取景器光学系统。也就是说,从主镜13反射并由聚焦屏21扩散的光束中的在光轴外的一些光束入射到测光传感器26。
照相机主体1还具有安装件27、触点28和连接机构29。
可更换镜头2的安装件33安装在照相机主体1的安装件27上。
照相机主体1和可更换镜头2经由照相机主体1的触点28和可更换镜头2的触点32来通信信息。
可更换镜头2的安装机构38固定到照相机主体1的连接机构29。
可更换镜头2具有光学透镜组30、光阑31、触点32和安装件33。
光学透镜组30和光阑31构成可更换镜头2中的光学系统。
闪光灯3具有氙气管34、反射伞35、用于收集光的菲涅耳透镜36、监视器传感器37和安装机构38。
监视器传感器37是用于监视从氙气管34的发光量的传感器。
图4是示出照相机主体1、可更换镜头2和闪光灯3的电路的配置的框图。
照相机主体1具有控制电路41、信号处理电路42、存储器43、显示器44和存储介质45。
控制电路41是由单片微计算机实现的控制部件,其例如包括ALU、ROM、RAM、A/D转换器、计时器和串行外围接口(SPI),并且控制照相机主体1的整体操作。后面将具体说明控制电路41的控制的流程。
应当注意,来自图1所示的焦点检测传感器20和测光传感器26的输出信号被输入至控制电路41的A/D转换器输入端子。
信号处理电路42根据来自控制电路41的指示来控制摄像器件12,以接收从摄像器件12输出的摄像信号,同时对该摄像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且对该摄像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以获得图像信号。在将所获得的图像信号记录在存储介质45中时,信号处理电路42进行诸如压缩和遮光等的所需的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电路42配备有作为执行面部检测处理的硬件的面部检测电路42a,其中在该面部检测处理中,从输入图像检测作为特定被摄体的人物的面部区域(面部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2还接收来自测光传感器26的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信号处理。
作为DRAM等的存储器43用作信号处理电路42进行各种图像处理所用的工作存储器,并且还用作在以下将说明的显示器44上显示图像时的VRAM。
包括液晶面板或有机EL面板的显示器44显示各种拍摄信息和拍摄图像,并且被控制成根据来自控制电路41的指示而开启和关闭。在显示器44上显示实时取景时、利用面部检测电路42a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下,将面部检测结果从面部检测电路42a发送至显示器44。在这种情况下,将表示面部检测结果的框以叠加在实时取景上的方式显示。
存储介质45包括闪速存储器或光盘等。
照相机主体1还具有第一马达驱动器46、第一马达47、操作开关构件(操作SW)48和快门驱动器49。
第一马达驱动器46连接至控制电路41的输出端子,并且在控制电路41的控制下驱动第一马达47。
第一马达47使主镜13和第一反射镜14上翻和下翻,并对机械快门10充电。
操作开关构件48包括用于给出用以开始拍摄的指示的释放开关、以及用于设置各种模式的操作开关等。
应当注意,图1所示的与可更换镜头2的触点28连接至相对于控制电路41的串行外围接口输入和输出的信号,以能够与可更换镜头2进行通信。同样,图1所示的闪光灯3所用的连接机构29连接至相对于控制电路41的串行外围接口输入和输出的信号,以能够与闪光灯3进行通信。
快门驱动器49连接至控制电路41的输出端子,并且驱动图1所示的机械快门10。
可更换镜头2具有镜头控制电路51、第二马达驱动器52、第二马达53、第三马达驱动器54、第三马达55、距离编码器56和变焦编码器57。
镜头控制电路51是由单片微计算机实现的控制部件,其包括ALU、ROM、RAM、A/D转换器、计时器和串行外围接口(SPI)等。
第二马达驱动器52连接至镜头控制电路51的输出端子,并在镜头控制电路51的控制下驱动第二马达53。
第二马达53是用于利用可更换镜头2的光学透镜组30中的调焦透镜30d来调整焦点的马达。
第三马达驱动器54连接至镜头控制电路51的输出端子,并在镜头控制电路51的控制下驱动第三马达55。
第三马达55是用于控制光阑31的马达。
距离编码器56用于获得与调焦透镜延伸的量(即,被摄体距离)有关的信息,并且连接至镜头控制电路51的输入端子。
变焦编码器57用于在可更换镜头2是变焦透镜时获得供拍摄时使用的焦距信息,并且连接至镜头控制电路51的输入端子。
应当注意,图1所示的触点32连接至相对于镜头控制电路51的串行外围接口输入和输出的信号。也就是说,在可更换镜头2安装在照相机主体1上时,这两者的触点28和32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镜头控制电路51能够与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进行数据通信。
通过这样的数据通信,将利用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的焦距检测和曝光计算所需的镜头特定的光学信息从镜头控制电路51输出至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还将使用距离编码器56或变焦编码器57所获得的与被摄体距离有关的信息或与焦距有关的信息通过数据通信从镜头控制电路51输出至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此外,将作为利用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的焦点检测和曝光计算的结果所获得的调焦信息和光圈信息通过数据通信从照相机主体41的控制电路41输出至镜头控制电路51。镜头控制电路51根据从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输出的调焦信息和光圈信息来控制第二马达驱动器52和第三马达驱动器54。
闪光灯3具有闪光灯控制电路61和升压器62。
闪光灯控制电路61由单片微计算机实现,其包括ALU、ROM、RAM、A/D转换器、计时器和串行外围接口(SPI)等。
升压器62具有生成氙气管34发光所需的约300V的高电压、并利用该高电压进行充电的功能。
应当注意,图1所示的安装机构38连接至相对于闪光灯控制电路61的串行外围接口输入和输出的信号。也就是说,将闪光灯3安装在照相机主体1上,这使得闪光灯控制电路61能够经由照相机主体1的连接机构29和闪光灯3的安装机构38与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执行数据通信。
通过这样的数据通信,闪光灯控制电路61根据来自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的通信通过控制升压器62来使得氙气管34开始和停止发光,并且还将监视器传感器37所检测到的发光量输出至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闪光灯控制电路61还能够将与(根据诸如发光时的发光量或充电电压等的发光条件而变化的)发光颜色有关的发光颜色数据发送至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
图5是示出用户在利用照相机100进行拍照时利用操作开关构件48等配置的设置项的列表的图。
设置项(1)是拍摄模式设置,并且其具有以下的三组可选选项:诸如肖像模式和儿童模式等的人物拍摄模式、诸如风景模式和食物拍摄模式等的非人物拍摄模式、以及没有特别限制要拍摄的对象的诸如程序模式和光圈优先模式等的通用模式。
设置项(2)是连拍速度设置,并且其可选选项是高速连拍模式和低速连拍模式。
设置项(3)是AF(自动调焦)模式设置,并且其可选选项是:单拍AF模式,其中仅进行一次聚焦、直到被摄体清晰为止;以及伺服AF模式,其中连续进行聚焦。
设置项(4)是与在AF模式设置为伺服AF模式的情况下的第一帧的拍摄有关的设置。设置项(4)具有以下的三个可选选项:焦点优先模式,其中在实现聚焦之后进行拍摄;释放优先模式,其中在未实现聚焦的情况下立即进行拍摄;以及均等优先模式,其中在聚焦精度和拍摄速度之间实现了平衡。
设置项(5)是与在AF模式设置为伺服AF模式的情况下的连拍中的第二帧及其后续帧的拍摄有关的设置。设置项(5)具有以下的三个可选选项:焦点优先模式,其中优先聚焦精度而不是连拍速度;连拍速度优先模式,其中优先连拍速度而不是聚焦精度;以及均等优先模式,其中在聚焦精度和连拍速度之间实现了平衡。
设置项(6)是与在AF模式设置为单拍AF模式的情况下的拍摄有关的设置。设置项(6)具有以下的三个可选选项:焦点优先模式,其中在实现聚焦之后进行拍摄;释放优先模式,其中在未实现聚焦的情况下立即进行拍摄;以及均等优先模式,其中在聚焦精度和拍摄速度之间实现了平衡。
设置项(7)是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并且其可选选项是追踪并聚焦人的面部的面部追踪模式、以及不追踪面部的非面部追踪模式。
现在将具体说明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电路41根据图6的流程图所执行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闪光拍摄控制处理的操作序列。
在接通未示出的电源开关以使得控制电路41能够工作时,在图6的步骤S101中,开始该闪光拍摄控制处理。
在步骤S101中,控制电路41响应于操作开关元件48的释放开关通过第一行程接通而等待测光开始。在检测到测光的开始时,处理进入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控制电路41与镜头控制电路51执行通信,以获得测距和测光所需的与光学透镜组30有关的信息。控制电路41还与闪光灯控制电路61执行通信,以指示闪光灯控制电路61通过操作升压器62来充电高电压,使得可以获得用于发射闪光的足够量的光,并且还获得闪光相关信息。
在步骤S103中,控制电路41输入诸如以上参考图5所述的模式设置等的各种信息。
在步骤S104中,控制电路41进行预测光。具体地,控制电路41指示测光传感器26进行累积和信号读出。根据该指示,测光传感器26进行预定时间段的电荷累积,然后将模数转换得到的来自多个像素的信号连续输入至信号处理电路42。信号处理电路42通过例如对从测光传感器26连续输入的信号进行块积分使得可以使像素阵列26C的拜尔排列的各块(阵列单位)中所包括的R、G1、G2和B的百分比相等,来获得针对被摄体的预测光的测光值(被摄体亮度信息)。该预测光的测光值在例如设置下一累积控制中的累积时间段时用作与当前被摄体有关的近似亮度信息。
应当注意,仅在由于电源开关接通、因此处理第一次进入步骤S104的情况下,才必须进行步骤S104,但一旦获得了与被摄体有关的近似亮度信息,可以跳过步骤S104。
在步骤S105中,控制电路41根据在步骤S103中输入的各种设置信息来执行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现在将根据图8的流程图来详细说明该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
参考图8,首先,控制电路41在步骤S151中判断拍摄模式是否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拍摄模式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并且在拍摄模式未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2。
在步骤S152中,控制电路41判断是否满足以下的条件:AF模式被设置为伺服AF模式,并且与伺服AF模式时的第一帧的拍摄有关的设置是释放优先。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并且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3。
在步骤S153中,控制电路41判断是否满足以下的条件:AF模式设置为单拍AF模式,并且与单拍AF模式时的拍摄有关的设置是释放优先。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并且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4。
在步骤S154中,控制电路41判断是选择了面部追踪模式还是非面部追踪模式作为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选择了面部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5,并且在选择了非面部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
在步骤S155中,控制电路41基于在步骤S102中获得的镜头信息来判断是否有可能进行超远距离被摄体的拍摄。这里,为了在实现聚焦之后进行该步骤,从可更换镜头2的距离编码器56获得被摄体距离,并且在被摄体距离长于预先设置的阈值时,可以判断为有可能进行超远距离被摄体的拍摄。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在未实现聚焦的情况下进行该步骤。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从可更换镜头2的距离编码器56获得的焦距信息和在人物拍摄时预期的拍摄倍率来计算估计拍摄距离,并且在该估计拍摄距离长于预先设置的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有可能进行超远距离被摄体的拍摄。在不可能进行超远距离被摄体的拍摄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6,并且在有可能进行超远距离被摄体的拍摄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9。
在步骤S156中,控制电路41判断在步骤S104或后面将说明的步骤S106中获得的被摄体亮度信息是否表示与预定值相比的超低亮度。在被摄体亮度信息表示不是非常低的亮度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7,并且在被摄体亮度信息表示非常低的亮度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58。
在步骤S157中,控制电路41决定对在环境光测光时获得的图像(在环境光下生成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测光时获得的图像(在预闪光期间生成和获得的图像)这两者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拍摄开始之前的面部检测。环境光意味着闪光灯3没有发射闪光。在以下的说明中,环境光测光将被简称为环境光,并且预闪光测光将被简称为预闪光。
在步骤S158中,控制电路41决定仅对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而不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拍摄开始之前要进行的面部检测。这是因为难以从在超低亮度下获得的图像检测到面部。
在步骤S159中,控制电路41决定仅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而不对在预闪光期间获得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拍摄开始之前要进行的面部检测。这是因为,在拍摄超远距离被摄体的照片时,几乎不能检测到在预闪光期间从被摄体反射的光。
在步骤S160中,控制电路41决定既不对在环境光测光时获得的图像、也不对在预闪光测光时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拍摄开始之前要进行的面部检测。这里,在步骤S151中判断为拍摄模式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和在步骤S154中判断为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是非面部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的原因是:在这些情况下不需要面部检测信息。此外,在步骤S152中判断为AF模式被设置为伺服AF模式并且与伺服AF模式时的第一帧的拍摄有关的设置是释放优先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的原因是:优先缩短在拍摄开始之前的时滞、而不是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同样,在步骤S153中判断为AF模式被设置为单拍AF模式并且与单拍AF模式时的拍摄有关的设置是释放优先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60的原因是:优先缩短在拍摄开始之前的时滞、而不是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
图10A是示出上述的图8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所使用的保持在存储介质45中的表的图。在图10A中,针对在诸如照相机100的模式设置条件和拍摄条件等的拍摄相关条件(1)~(7)下的环境光下的面部检测和预闪光期间的面部检测,将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表示为1,并且将不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表示为0。
在图8的步骤S157、S158、S159和S160中的任何步骤结束以完成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图6的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控制电路41根据在步骤S105中选择的面部检测处理来执行包括测光、测距和面部检测的处理。现在将参考图11A和11B的时序图来具体说明步骤S106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157或S159中选择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时,控制电路41进行图11A的序列。
在图11A中,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并且假定在时刻tm0开始步骤S106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时刻tm0,开始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信号累积,并且还开始测光传感器26中的环境光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
之后,在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焦点检测传感器20顺次读出所累积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得到信号作为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信号处理电路42对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各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进行诸如遮光等的各种所需的数据校正。
另一方面,在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生成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图像)。控制电路41(生成部件)将所生成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这里,该累积时间段是基于在前次累积中获得的测光值(被摄体亮度信息)或者在步骤S104中获得的预测光的测光值(被摄体亮度信息)来确定的。
然后,信号处理电路42根据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来生成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将该图像输入至信号处理电路42内部的面部检测电路42a,并且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具体地,信号处理电路42对采用拜尔排列的数字数据进行插值处理,针对各像素生成采用与所有颜色RGB相对应的颜色的数据,然后对RGB数据的信号电平进行加权相加,以生成包括亮度信号的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信号处理电路42还从测光传感器26直接读出信号,并根据所读出的信号来计算数百块的逐块亮度信号。逐块亮度信号用于获得控制电路41确定照相机曝光所用的测光值。
之后,控制电路41等待信号处理电路42完成面部检测处理1。
面部检测电路42a完成面部检测处理1的时刻是tfd。在该时间点,信号处理电路42获得在作为面部检测处理1的结果而从环境光测光信号中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的诸如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等的面部检测信息,并将该面部检测信息输出至控制电路41。基于从信号处理电路42输出的面部检测信息,控制电路41选择应实现聚焦的测距位置,并且根据基于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的测距位置处的聚焦状态来计算用于实现聚焦的透镜移动量。然后,将所计算出的透镜移动量输出至控制电路41。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二马达驱动器52输出信号以驱动第二马达53,使得可以根据所输出的透镜移动量来移动调焦透镜30d。作为该处理的结果,在面部检测处理1中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可更换镜头2聚焦于所检测到的面部。应当注意,移动调焦透镜30d导致来自距离编码器56的信息改变,因而控制电路41还更新与光学透镜组30有关的信息。
另一方面,控制电路41在将高权重指派给信号处理电路42所计算出的各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中的与在面部检测处理1中检测到的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相对应的块的逐块亮度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加权平均等来计算用于计算照相机曝光的测光值。基于所计算出的测光值,控制电路41基于预定程序图和预定摄像感光度来确定最适合拍摄的摄像器件12的累积时间段(即,快门速度)以及光圈值。将所确定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显示在显示器44上。应当注意,在预先设置了快门速度和光圈值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该预先设置的值来确定另一个,使得可以实现最佳曝光。
上述整个序列完成的时刻是时刻tme。
在步骤S158或S160中判断为不进行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进行图11B的序列。
与图11A相同,图11B的横轴也表示经过时间,并且假定在时刻tm0开始步骤S106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时刻tm0,开始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信号累积,并且还开始测光传感器26中的环境光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
之后,在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焦点检测传感器20顺次读出所累积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获得的信号作为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信号处理电路42对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各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进行诸如遮光等的各种所需的数据校正。
另一方面,在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得到的信号作为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这里,该累积时间段是基于在前次累积中获得的测光值或者在步骤S104中获得的预测光的测光值来确定的。
之后,信号处理电路42从测光传感器26直接读出信号,并根据所读出的信号计算数百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从而获得在确定照相机曝光时使用的测光值。
图11B的序列与图11A的序列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进行面部检测。因而,紧接在完成针对各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的各种数据校正之后,控制电路41选择应实现聚焦的测距位置。之后,控制电路41根据基于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的测距位置处的聚焦状态来计算用于实现聚焦的透镜移动量。应当注意,应实现聚焦的测距位置可以是使用操作开关构件48预先指定的。然后,将所计算出的透镜移动量输出至控制电路41。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二马达驱动器52输出信号以驱动第二马达53,使得可以根据所输出的透镜移动量来移动调焦透镜30d。应当注意,移动调焦透镜30d导致来自距离编码器56的信息改变,因而控制电路41还更新与光学透镜组30有关的信息。
另一方面,根据预定算法,控制电路41通过针对信号处理电路42所计算出的各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进行加权平均等,来计算用于计算照相机曝光的测光值。基于所计算出的测光值,控制电路41基于预定程序图和预定摄像感光度来确定最适合拍摄的摄像器件12的累积时间段(即,快门速度)以及光圈值。将所确定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显示在显示器44上。应当注意,在预先设置了快门速度和光圈值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该预先设置的值来确定另一个,使得可以实现最佳曝光。
上述整个序列完成的时刻是时刻tme,但与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的图11A的序列相比,在不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的图11B的序列中从时刻tm0到时刻tme的时间段短。
应当注意,在图11A和11B的这两个序列中,在AF模式被设置为单拍AF模式时,在实现聚焦之前仅进行一次从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信号累积起直到调焦透镜30d的移动为止的操作,即各图的上行所示的操作。
在图11A或11B的序列完成时,处理进入这里再次提及的图6的步骤S107,其中在该步骤S107中,判断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是否接通。在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未接通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101,并且在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接通时,处理进入步骤S108。
在步骤S108中,执行预闪光处理。此外,基于步骤S105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的与面部检测有关的选择的结果,在需要时,不仅执行测光而且还执行面部检测。现在将参考图12A、12B和12C的时序图来具体说明步骤S108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157或S158中选择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进行图12A的序列。
在图12A中,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并且假定在时刻tp0开始步骤S108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时刻tp0,开始进行测光传感器26中的紧挨在预闪光之前的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
之后,在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得到的信号作为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然后,控制电路41向闪光灯控制电路61给出预闪光指示以在预闪光期间进行测光,并且还开始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闪光期间的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根据该预闪光指示,闪光灯控制电路61基于来自监视器传感器36的输出信号来使氙气管34发光,使得在预闪光期间氙气管34的发光量可以等于预先确定的量。在这种情况下,测光传感器26进行适合于预闪光期间的被摄体亮度的信号累积。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得到的信号作为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在预闪光完成时,控制电路41向第一马达驱动器46输出控制信号,继而第一马达驱动器46驱动第一马达47以使主镜13和第一反射镜14上翻。然后,控制电路41将在步骤S106中计算出的光圈值信息输出至镜头控制电路51。根据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光圈值信息,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三马达驱动器54输出表示用以致动光阑31的指示的信号,从而使第三马达55运行。这使可更换镜头2进入光圈缩小状态。
与镜上翻和光圈缩小操作并行地,信号处理电路42根据在预闪光期间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来生成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并将该图像输入至信号处理电路42内部的面部检测电路42a以执行面部检测处理2。信号处理电路42从测光传感器26直接读出预发光紧前测光信号和预闪光测光信号,并根据已读出的这些信号来计算数百个块的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这些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供控制电路41使用,以基于在确定闪光拍摄时闪光灯3的主闪光输出量时使用的被摄体的各个块的预闪光分量来获得测光值。
之后,控制电路41等待信号处理电路42完成面部检测处理2。
面部检测电路42a完成面部检测处理2的时刻是时刻tpfd。在该时间点,信号处理电路42获得在作为面部检测处理2的结果而从预闪光测光信号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的诸如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等的面部检测信息,并将该面部检测信息输出至控制电路41。
控制电路41在将高权重指派给信号处理电路42所计算出的各个块的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中的与在面部检测处理2中检测到的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相对应的块的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加权平均等来计算主闪光输出量。
应当注意,图12A所示的序列是在如下情况下进行的:在从在预闪光时获得的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生成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完成的时间点,信号处理电路42内的面部检测电路42a未正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在例如参考图11A所述的环境光下的面部检测处理1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在面部检测处理1完成之后,可以执行预闪光时的面部检测处理2,因而进行图12B所示的序列。在图12B所示的序列中,由于面部检测电路42a完成面部检测处理2的时刻tpfd与在图12A所示的序列中相比更晚,因此整个序列完成的时刻tpe与在图12A所示的序列中相比更晚。
在步骤S159或S160中判断为不进行使用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进行图12C的序列。
与图12A相同,图12C的横轴也表示经过时间,并且假定在时刻tp0开始步骤S108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时刻tp0,还开始进行测光传感器26中的紧挨在预闪光之前的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
之后,在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获得的信号作为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然后,控制电路41向闪光灯控制电路61给出预闪光指示以进行预闪光测光,并且还开始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闪光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根据该预闪光指示,闪光灯控制电路61基于来自监视器传感器36的输出信号来使氙气管34发光,使得闪光输出量可以等于预先确定的量。在这种情况下,测光传感器26进行适合于预闪光时的被摄体亮度的信号累积。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获得的信号作为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在预闪光完成时,控制电路41向第一马达驱动器46输出控制信号,继而第一马达驱动器46驱动第一马达47以使主镜13和第一反射镜14上翻。然后,控制电路41将在步骤S106中计算出的光圈值信息输出至镜头控制电路51。根据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光圈值信息,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三马达驱动器54输出表示用以致动光阑31的指示的信号,从而使第三马达55运行。这使可更换镜头2进入光圈缩小状态。
与镜上翻和光圈缩小操作并行地,信号处理电路42从测光传感器26直接读出预发光紧前测光信号和预闪光测光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来计算数百个块的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这些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用于供控制电路41基于在确定闪光拍摄时闪光灯3的主闪光输出量时使用的被摄体的各个块的预闪光分量获得测光值,来获得测光值。
根据预定算法,控制电路41通过对信号处理电路42所计算出的各个块的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进行加权平均等,来计算主闪光时的发光量。应当注意,可能存在如下的情况:在步骤S106或后面将说明的图7的步骤S124中,通过根据环境光下的测光信号进行面部检测,获得了诸如面部位置等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41在将高权重指派给与所检测到的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相对应的块的逐块预闪光亮度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加权平均等来计算主闪光时的发光量。
上述整个序列完成的时刻是时刻tpe,但在不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的序列12C中,从时刻tp0到时刻tpe的时间段等于或短于在执行面部检测处理2的图12A的序列中的该时间段。
在图12A、12B或12C的序列完成时,处理进入这里再次提及的图6的步骤S109,其中在该步骤S109中,控制电路41向快门驱动器49输出信号,从而使机械快门10打开。结果,来自可更换镜头2的光束入射到摄像器件12以使得能够进行摄像。之后,控制电路41向信号处理电路42给出指示,使得可以根据在步骤S106中计算出的快门时间段并且以适合于预定摄像感光度的增益进行摄像器件12的累积时间段内的信号累积。与该摄像定时同步地,控制电路41向闪光灯控制电路61给出闪光发射指示。根据该闪光发射指示,闪光灯控制电路61基于来自监视器传感器37的输出信号来使氙气管34发光,使得闪光输出量可以等于在步骤S108中计算出的量。结果,通过发射闪光来拍摄图像。
在摄像完成时,向快门驱动器49输出信号,从而使机械快门10进入遮光状态。结果,对摄像器件12遮挡了来自可更换镜头2的光束。
在步骤S110中,控制电路41向镜头控制电路51输出信息以打开光阑31。根据该信息,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三马达驱动器54输出信号,继而第三马达驱动器54使第三马达55运行以驱动光阑31。这使可更换镜头2进入光圈开放状态。控制电路41还向第一马达驱动器46输出控制信号,继而第一马达驱动器46运行第一马达47以使主镜13和第一反射镜14下翻。
在步骤S111中,控制电路41从摄像器件12顺次读出拍摄图像信息,同时对该拍摄图像信息进行模数转换,并指示信号处理电路42执行所需的校正处理和插值处理。
在步骤S112中,控制电路41指示信号处理电路42对拍摄图像信息进行白平衡调整。具体地,在拍摄图像信息中,将画面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且从各个区域的色差信号中提取被摄体的白色区域。此外,基于所提取的区域中的信号,对整个画面进行红通道和蓝通道的增益校正以进行白平衡调整。
在步骤S113中,控制电路41指示信号处理电路42,以将经过了白平衡调整的拍摄图像信息压缩成记录文件格式,并将该拍摄图像信息存储在存储介质45中。
在步骤S114中,控制电路41判断照相机100是否被置于连拍模式、并且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是否仍接通。在照相机100被置于连拍模式、并且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仍接通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开始后面将参考图7所述的连拍处理以执行连拍处理,否则,控制电路41结束本处理。
在图7的连拍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121中,控制电路41与镜头控制电路51执行通信,以更新测距和测光所需的与光学透镜组30有关的信息。控制电路41还与闪光灯控制电路61执行通信,从而同样更新与闪光灯3有关的信息。
在步骤S122中,控制电路41输入诸如前面参考图5所述的模式设置等的各种设置信息。
在步骤S123中,控制电路41根据在步骤S122中输入的设置信息来执行连续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现在将参考图9中的流程图来详细说明该处理。
参考图9,首先,控制电路41在步骤S171中判断拍摄模式是否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拍摄模式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2,并且在拍摄模式未被设置为非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2。
在步骤S172中,控制电路41判断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是面部追踪模式还是非面部追踪模式。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是面部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3,并且在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不是面部追踪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2。
在步骤S173中,控制电路41判断是否满足以下的条件:拍摄模式被设置为人物拍摄模式,AF模式被设置为伺服AF模式,并且连拍时的第二帧及其后续帧的拍摄的设置是焦点优先。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1,并且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4。
在步骤S174中,控制电路41判断是否满足以下的条件: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是面部追踪模式,AF模式被设置为伺服AF模式,并且连拍时的第二帧及其后续帧的拍摄的设置是焦点优先。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1,并且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5。
在步骤S175中,控制电路41判断是否满足以下的条件:连拍速度设置是低速连拍模式,AF模式设置是伺服AF模式,并且连拍时的第二帧及其后续帧的拍摄的设置是焦点优先。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1,并且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6。
在步骤S176中,控制电路41判断通过在处理进入本步骤之前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即,前面所述的图6的步骤S106或后面将说明的图7的步骤S124)中执行面部检测处理是否可以检测到面部。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在通过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执行面部检测处理可以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8。另一方面,在尽管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执行了面部检测处理、但不能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7。
在步骤S177中,控制电路41决定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这两者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连拍时的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这是因为,处理进入步骤S177意味着:尽管需要面部检测,但在拍摄开始之前或在连拍期间,不能检测到面部。
在步骤S178中,控制电路41判断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从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还是从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可以检测到面部。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从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可以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79。另一方面,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从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可以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80。
在步骤S179中,控制电路41决定仅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连拍时的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而不对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也就是说,通过针对在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仅选择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可以进行面部检测的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可以将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在步骤S180中,控制电路41决定仅对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连拍时的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而不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也就是说,通过针对在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仅选择在最近的测光处理步骤中可以进行面部检测的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可以将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在步骤S181中,控制电路41选择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这两者进行面部检测,作为在连拍时的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
在步骤S182中,作为在连拍时的帧之间要进行的面部检测,控制电路41决定不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
图10B示出上述的图9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所使用的保持在存储介质45中的表。在图10B中,对于在诸如模式设置条件和拍摄条件等的拍摄相关条件(1)~(8)下的环境光下的面部检测和预闪光期间的面部检测,将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表示为1,并且将不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表示为0。
在图9的步骤S177、S179、S180和S181中的任何步骤结束以完成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时,处理进入图7的步骤S124。
在步骤S124中,控制电路41根据在步骤S123中选择的面部检测处理,来执行包括连拍帧之间的测光、测距和面部检测的处理。现在将参考图13A和13B的时序图来具体说明步骤S124中的操作序列。
在步骤S177、S179或S181中判断为要进行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进行图13A的序列。
在图13A中,横轴表示经过时间,并且假定在时刻tcm0开始步骤S124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时刻tcm0,开始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信号累积,并且还开始测光传感器26中的环境光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
之后,在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焦点检测传感器20顺次读出所累积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获得的信号作为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信号处理电路42对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各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进行诸如遮光等的各种所需的数据校正。
另一方面,在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生成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控制电路41将所生成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这里,该累积时间段是基于在前次累积中获得的测光值来确定的,但在连拍帧之间的序列中,可能存在如下的情况:焦点检测传感器20和测光传感器26中的信号累积所需的时间段被限制为比在拍摄开始之前的序列中的时间段短的时间段,以维持连拍速度。
然后,信号处理电路42根据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来生成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将该图像输入至信号处理电路42内部的面部检测电路42a,并且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具体地,信号处理电路42直接从测光传感器26读出信号,并根据所读出的信号来计算数百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这些逐块亮度信号用于获得控制电路41确定照相机曝光所用的测光值。
之后,控制电路41等待信号处理电路42完成面部检测处理1。
面部检测电路42a完成面部检测处理1的时刻是时刻tcfd。在该时间点,信号处理电路42获得在作为面部检测处理1的结果而从环境光测光信号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的诸如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等的面部检测信息,并将所获得的面部检测信息输出至控制电路41。基于从信号处理电路42输出的面部检测信息,控制电路41选择应实现聚焦的测距位置,并且根据基于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的测距位置处的聚焦状态来计算用于实现聚焦的透镜移动量。然后,将所计算出的透镜移动量输出至控制电路41。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二马达驱动器52输出信号以驱动第二马达53,使得可以根据所输出的透镜移动量来移动调焦透镜30d。作为该处理的结果,在面部检测处理1中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可更换镜头2聚焦于所检测到的面部。应当注意,移动调焦透镜30d导致来自距离编码器56的信息改变,因此控制电路41还更新与光学透镜组30有关的信息。
另一方面,控制电路41在将高权重指派给信号处理电路42所计算出的各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中的与在面部检测处理1中检测到的面部位置和面部大小相对应的块的逐块亮度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加权平均等来计算用于计算照相机曝光的测光值。基于所计算出的测光值,控制电路41基于预定程序图和预定摄像感光度来确定最适合拍摄的摄像器件12的累积时间段(即,快门速度)以及光圈值。将所确定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显示在显示器44上。应当注意,在预先设置了快门速度和光圈值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该预先设置的值来确定另一个,使得可以实现最佳曝光。
上述整个序列完成的时刻是时刻tcme。
在步骤S180或S182中判断为不进行使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进行图13B的序列。
与图13A相同,图13B的横轴也表示经过时间,并且假定在时刻tcm0开始步骤S124的处理。也就是说,在时刻tcm0,开始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信号累积,并且还开始测光传感器26中的环境光测光所用的信号累积。
之后,在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焦点检测传感器20顺次读出所累积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如此得到的信号作为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信号处理电路42对从控制电路41输出的各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进行诸如遮光等的各种所需的数据校正。
另一方面,在测光传感器26中的预定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完成时,控制电路41从测光传感器26顺次读出所累积的多个像素的信号,同时对这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这些信号作为多个像素的数字数据顺次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42。
这里,该累积时间段是基于在前次累积中获得的测光值来确定的,但在连拍帧之间的序列中,可能存在如下的情况:焦点检测传感器20和测光传感器26中的信号累积所需的时间段被限制为比拍摄开始之前的序列中的时间段短的时间段,以维持连拍速度。
之后,信号处理电路42直接从测光传感器26读出信号,并计算数百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从而获得在确定照相机曝光时使用的测光值。
图13B的序列与图13A的序列不同之处在于不进行面部检测。因而,紧接在完成针对各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的各种数据校正之后,控制电路41选择应实现聚焦的测距位置。之后,控制电路41根据基于焦点检测用数字数据的测距位置的聚焦状态来计算用于实现聚焦的透镜移动量。应当注意,应实现聚焦的测距位置可以是使用操作开关构件48预先指定的。然后,将所计算出的透镜移动量输出至控制电路41。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二马达驱动器52输出信号以驱动第二马达53,使得可以根据所输出的透镜移动量来移动调焦透镜30d。应当注意,移动调焦透镜30d导致来自距离编码器56的信息改变,因而控制电路41还更新与光学透镜组30有关的信息。
另一方面,根据预定算法,控制电路41通过对信号处理电路42所计算出的各个块的逐块亮度信号进行加权平均等来计算用于计算照相机曝光的测光值。基于所计算出的测光值,控制电路41基于预定程序图和预定摄像感光度来确定最适合拍摄的摄像器件12的累积时间段(即,快门速度)以及光圈值。将所确定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显示在显示器44上。应当注意,在预先设置了快门速度和光圈值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该预先设置的值来确定另一个,使得可以实现最佳曝光。
上述整个序列完成的时刻是时刻tcme,但作为对比,在不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的图13B的序列中的时刻tcm0~时刻tcme的时间段短于在执行面部检测处理1的图13A的序列中的该时间段。
应当注意,在图13A和13B中的这两个序列中,在AF模式被设置为单拍AF模式的情况下,在连拍帧之间不进行从焦点检测传感器20中的信号累积起直到调焦透镜30d的移动为止的操作、即各图的上行所示的操作。
在图13A或13B的序列完成时,处理进入这里再次提及的图7的步骤S125,在该步骤S125中执行预闪光处理。基于步骤S123中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中的与面部检测有关的判断结果,还在需要时进行面部检测。与前面所述的步骤S108一样,在步骤S125中进行的操作序列与图12A或12B的操作序列相同。
在步骤S177、S180或S181中选择使用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进行图12A的序列。然而,在例如参考图13A所述的在环境光下的面部检测处理1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由于在面部检测处理1完成之后可以执行面部检测处理2,因此进行图12B所示的序列。
另一方面,在步骤S179或S182中判断为不执行使用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的面部检测时,控制电路41进行图12C所示的序列。其它特征与前面所述的步骤S108中的特征相同。
在图12A、12B或12C的序列完成时,处理进入这里再次提及的图6的步骤S126,其中在该步骤S126中,控制电路41向快门驱动器49输出信号,从而使机械快门10打开。结果,来自可更换镜头2的光束入射到摄像器件12以使得能够进行摄像。之后,控制电路41向信号处理电路42给出指示,使得可以根据在步骤S106中计算出的快门时间段并且按适合于预定摄像感光度的增益进行摄像器件12中的累积时间段的信号累积。与该摄像定时同步地,控制电路41向闪光灯控制电路61给出闪光发射指示。根据该闪光发射指示,闪光灯控制电路61基于来自监视器传感器37的输出信号来使氙气管34发光,使得光量可以等于在步骤S108中计算出的量。结果,通过发射闪光来拍摄图像。
在摄像完成时,向快门驱动器49输出信号,从而使机械快门10进入遮光状态。结果,对摄像器件12遮挡了来自可更换镜头2的光束。
在步骤S127中,控制电路41向镜头控制电路51输出信息以打开光阑31。根据该信息,镜头控制电路51向第三马达驱动器54输出信号,继而第三马达驱动器54运行第三马达55以驱动光阑31。这使可更换镜头2进入光圈开放状态。控制电路41还向第一马达驱动器46输出控制信号,继而第一马达驱动器46运行第一马达47以使主镜13和第一反射镜14下翻。
在步骤S128中,控制电路41从摄像器件12顺次读出拍摄图像信息,同时对该拍摄图像信息进行模数转换,并指示信号处理电路42执行所需的校正处理和插值处理。
在步骤S129中,控制电路41指示信号处理电路42对拍摄图像信息进行白平衡调整。具体地,在拍摄图像信息中,将画面分割成多个区域,并且从各个区域的色差信号提取被摄体的白色区域。此外,基于所提取的区域的信号,对整个画面进行红通道和蓝通道的增益校正,以进行白平衡调整。
在步骤S130中,控制电路41指示信号处理电路42以将经过了白平衡调整的拍摄图像信息转换成记录文件格式,并将该拍摄图像信息存储在存储介质45中。
在步骤S131中,控制电路41判断照相机100是否被置于连拍模式、并且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是否仍接通。在照相机100被置于连拍模式、并且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仍接通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121,使得控制电路41可以继续执行连拍处理。在操作开关构件48的释放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控制电路41结束本处理。
应当注意,图8和图9的面部检测处理仅仅是示例,因而应不必满足图8或图9的所有判断条件,而是可以仅针对这些判断条件中的一些判断条件进行判断。例如,可以仅对拍摄模式设置进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在照相机100被置于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并且在照相机100被置于非人物拍摄模式的情况下,不对这两个图像中的任意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可选地,可以对除图8和图9的判断条件以外的判断条件进行判断。例如,如果用户可以选择作为闪光曝光补偿实用功能的面部优先模式,则在照相机100被置于面部优先模式的情况下,对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并且在照相机100未被置于面部优先模式的情况下,不对这两个图像中的任意图像进行面部检测。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中,尽管采用面部检测作为示例,但可以检测人的头部或上半身、特定个人或特定动物等。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仅在用户设置照相机100的模式设置条件和拍摄条件时,才以良好平衡的方式设置用以检测被摄体的方法以及是否执行该方法。另外,可以防止快门释放时滞的延长和连拍速度的过度下降。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0A和10B的表所示,根据用户所设置的照相机100的模式设置条件和拍摄条件来选择是否进行环境光下的面部检测或预闪光期间的面部检测。这防止了快门释放时滞的延长和连拍速度的过度下降。然而,根据照相机100的模式设置条件和拍摄条件,在环境光下和在预闪光期间都进行面部检测。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环境光下和在预闪光期间都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下,缩短了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
应当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硬件配置相同的硬件配置(即,面部检测电路42a)来执行面部检测处理。因此,通过执行以下所述的省时处理1~3至少之一,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在环境光下和在预闪光期间都进行面部检测的情况下缩短了预定量。这里,省时处理1是通过调整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的大小来减小该大小的处理。省时处理2是通过部分裁切(裁剪)面部检测所用的图像的大小来减小该大小的处理。省时处理3是在不改变要检测的图像的大小的情况下限制要检测的面部大小的处理。
然而,这些省时处理存在缺点。具体地,省时处理1存在可检测的最小面部大小将增大的缺点。省时处理2存在无法检测到在裁剪范围外的面部的缺点。省时处理3存在如下缺点:在设置了最小面部大小限制的情况下可检测到的最小面部大小将增大。需要对允许这样的缺点的条件进行判断,以便在环境光下和在预闪光期间都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
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代替图10A的表而将图14的表用于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并且代替图10B的表而将图15的表用于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应当注意,与图10A和图10B的表相同,将图14和图15的表存储在存储介质45中。
首先,将说明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在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上的差异。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示出该过程的图10A的条件(7)分割成三个条件(7)-1、(7)-2和(7)-3。
图10A的条件(7)用于进入图8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57,而在第二实施例中,针对条件(7),存在三个条件。具体地,条件(7)-1是将拍摄模式设置为拍摄不限于人物拍摄的通用模式。条件(7)-2是:基于镜头信息,拍摄倍率可被估计为通过拍摄对象来拍摄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图像的拍摄倍率。在满足条件(7)-1或(7)-2的情况下,对于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这两者,采用对图像进行调整大小的省时处理1或限制要检测的面部大小的省时处理3,以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在图14中,将调整大小操作表示为R,并且将面部大小限制操作表示为L。另一方面,在不满足条件(7)-1和(7)-2的情况下、即在满足条件(7)-3的情况下,使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利用拍摄开始之前的测光时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的测光时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在其它条件下,在第二实施例中执行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相同的拍摄开始前面部检测选择处理。
接着,将说明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在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方面的差异。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示出该过程的图10B的各个条件(3)、(4)和(8)分别分割成两个条件,即(3)-1和(3)-2、(4)-1和(4)-2、以及(8)-1和(8)-2。
图10B的条件(3)用于在图9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173进入步骤S181,而在第二实施例中,针对条件(3),存在两个条件。具体地,条件(3)-2是在前次测光期间检测到的面部大小大于预定大小。条件(3)-1是不满足条件(3)-2。在满足条件(3)-1时,使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利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3)-2时,采用对图像调整大小的省时处理1或者限制要检测的面部大小的省时处理3来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
图10B的条件(4)用于在图9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174进入步骤S181,而在第二实施例中,对于条件(4),存在两个条件。具体地,条件(4)-2是在上次测光期间检测到的面部大小大于预定大小。条件(4)-1是不满足条件(4)-2。在满足条件(4)-1时,使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利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4)-2时,采用对图像调整大小的省时处理1或限制要检测的面部大小的省时处理3来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在图15中,将调整大小操作表示为R,并且将面部大小限制操作表示为L。
图10B的条件(8)用于在图9的流程图中从步骤S176进入步骤S177,并且如前面所述,这是尽管在上次测光期间执行了面部检测处理、但不能进行面部检测的条件。在第二实施例中,该条件被分割为通过在倒数第二次测光期间执行面部检测处理而不能进行面部检测的条件(8)-2、以及不满足条件(8)-2的条件(8)-1。在满足条件(8)-1时,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法来利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8)-2时,使用裁剪供面部检测时使用的图像以留出有可能是面部的区域的省时处理2,来利用在环境光下获得的图像和在预闪光期间获得的图像进行面部检测。在图15中,将裁剪操作表示为T,并且在该条件下,可以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在其它条件下,在第二实施例中执行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相同的连拍帧到帧面部检测选择处理。
这样结束了对第二实施例的说明。
应当注意,不仅在以上针对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情况下,而且还在针对参考图5所述的设置项(4)~(6)选择均等优先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对图像调整大小的省时处理1或者限制要检测的面部大小的省时处理3来缩短面部检测所需的时间段。此外,在焦点检测传感器20进行焦点检测的范围局限于用户指定的预定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创建覆盖该范围的裁剪图像的省时处理2来缩短面部检测时间段。
在第二实施例中,尽管与摄像器件12分开设置的测光传感器26在发射预闪光时进行测光,但也可以将相同技术应用于摄像器件12在发射预闪光时进行测光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设备不限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照相机100,而且可以应用于结合闪光拍摄使用的诸如数字照相机和胶片照相机等的设备。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19年2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029680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包含其全部内容。

Claims (9)

1.一种摄像设备,其能够利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所述摄像设备包括:
传感器,其包括多个像素;
检测单元,其被配置为执行从所述传感器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的检测处理;
选择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以下图像中的各图像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基于在所述闪光灯不发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一图像、以及基于在所述闪光灯发射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二图像;
获得单元,其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获得与所述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以及
计算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获得单元所获得的亮度信息来计算从所述闪光灯输出的主闪光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与拍摄有关的条件包括以下项至少之一:拍摄模式设置、连拍速度设置、自动调焦模式设置、与精确聚焦和立即拍摄有关的设置、以及与被摄体追踪有关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与拍摄有关的条件包括与拍摄有关的信息,与拍摄有关的信息包括以下项至少之一:与被摄体距离有关的信息、与被摄体亮度有关的信息和与前次被摄体检测有关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选择单元在拍摄开始之前针对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各自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选择单元在连拍帧之间针对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各自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还包括所述选择单元根据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各自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所用的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在所述选择单元决定针对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这两者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情况下,在执行所述检测处理时,根据与拍摄有关的条件,还附加地执行如下的省时处理至少之一:缩小所生成的两个图像的省时处理;裁剪所生成的两个图像的省时处理;以及对从所生成的两个图像中要检测的被摄体的大小进行限制的省时处理。
8.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能够利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从包括多个像素的传感器获得信号;
执行从根据所获得的信号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的检测处理;
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以下图像中的各图像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基于在所述闪光灯不发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一图像、以及基于在所述闪光灯发射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二图像;
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获得与所述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以及
基于所获得的亮度信息来计算从所述闪光灯输出的主闪光量。
9.一种存储有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能够利用闪光灯进行拍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从包括多个像素的传感器获得信号;
执行从根据所获得的信号所生成的图像中检测被摄体的区域的检测处理;
基于与拍摄有关的条件,针对以下图像中的各图像选择是否执行所述检测处理:基于在所述闪光灯不发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一图像、以及基于在所述闪光灯发射预闪光的情况下来自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而生成的第二图像;
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判断为要执行所述检测处理的至少一个图像,获得与所述被摄体的区域有关的亮度信息;以及
基于所获得的亮度信息来计算从所述闪光灯输出的主闪光量。
CN202010107465.2A 2019-02-21 2020-02-21 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601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9680 2019-02-21
JP2019029680A JP7327945B2 (ja) 2019-02-21 2019-02-21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1045A CN111601045A (zh) 2020-08-28
CN111601045B true CN111601045B (zh) 2022-03-25

Family

ID=72141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7465.2A Active CN111601045B (zh) 2019-02-21 2020-02-21 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4890B2 (zh)
JP (1) JP7327945B2 (zh)
CN (1) CN111601045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233A (zh) * 2003-02-27 2004-09-01 佳能株式会社 闪光灯拍摄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84508A (ja) 2003-12-19 2005-07-07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040613B2 (ja) * 2004-08-31 2008-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521360B2 (ja) * 2006-01-18 2010-08-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対象物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ファイル記録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JP4687492B2 (ja) 2006-02-14 2011-05-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撮像方法、露出演算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338047B2 (ja) * 2006-07-25 2009-09-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656657B2 (ja) * 2006-07-31 2011-03-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070562A (ja) 2006-09-13 2008-03-27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および露出制御方法
JP2008219367A (ja) * 2007-03-02 2008-09-18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9177272A (ja) * 2008-01-22 2009-08-06 Sony Corp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090098197A (ko) 2008-03-13 2009-09-17 삼성디지털이미징 주식회사 플래시 발광량 조절가능한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이의 제어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실행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기록매체
JP5489591B2 (ja) * 2009-08-18 2014-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523143B2 (ja) 2010-02-25 2014-06-18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自動焦点調節方法
JP2011223565A (ja) * 2010-03-26 2011-11-04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US20160119525A1 (en) 2014-10-22 2016-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s and systems based on flash
KR102570305B1 (ko) * 2016-05-04 2023-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233A (zh) * 2003-02-27 2004-09-01 佳能株式会社 闪光灯拍摄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7945B2 (ja) 2023-08-16
JP2020136966A (ja) 2020-08-31
US11394890B2 (en) 2022-07-19
CN111601045A (zh) 2020-08-28
US20200275007A1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0252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JP6108946B2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8187615A (ja) 撮像素子、撮像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597243B2 (ja) 撮像装置
JP201809864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9019389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exposure calculation for close-up shooting,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US10212344B2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apable of adjusting exposure timing based on detected light quantity change characteristic
JP579176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6721499B2 (en) Camera
CN111601045B (zh) 控制闪光拍摄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1215514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742733B2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483488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nter-exposure zoom imaging method,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598927B2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722483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387992B (zh) 能够充分确保发光精度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2063664A (ja) 測光装置及び電子カメラ
JP596105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725030B2 (ja) 撮像装置
JP2003029137A (ja) 自動焦点検出装置
US10091410B2 (en) Focus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6351778B2 (ja)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5024857A (ja)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カメラ
JP4025138B2 (ja)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22168738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