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3738B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03738B CN111503738B CN202010380163.2A CN202010380163A CN111503738B CN 111503738 B CN111503738 B CN 111503738B CN 202010380163 A CN202010380163 A CN 202010380163A CN 111503738 B CN111503738 B CN 1115037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ottling
- opening degree
- temperature
- air
- instr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流路,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一换热部,第一节流件与第一换热部连通;第二流路,包括第二节流件和第二换热部,第二节流件与第二换热部连通;气流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气流,并适于使气流先经过第一换热部后再经过第二换热部。本发明通过将室内侧换热器具体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并使室外引入的新风与空调回风混合后先后经过第一流路,进而在不需要增设独立的除湿模块的前提下,实现了新风除湿的功能,同时可以有效的调整除湿后新风的温度值,避免除湿功能对室内温度产生影响,提高了空调设备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设备、一种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设置有新风功能的空调设备,其也有着对“新风”进行除湿的需求。而现有的新风空调如果要实现新风除湿功能,需要在新风通道内设置独立的除湿模块,成本很高,且除湿模块需在工作过程中会降低“新风”的温度,进而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导致室温波动,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流路,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一换热部,第一节流件与第一换热部连通;第二流路,包括第二节流件和第二换热部,第二节流件与第二换热部连通;气流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气流,并适于使气流先经过第一换热部后再经过第二换热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气流驱动件具体为风机,用于引导气流先后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其中,上述气流为室外引入的新风与室内的回风混合后形成的气流。第二换热部中的冷媒温度较低,并用于为混合后的气流除湿,第一换热部则用于调节除湿后气流的温度,即通过将室内侧换热器具体分为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并使室外引入的新风与空调回风混合后先后经过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进而在不需要增设独立的除湿模块的前提下,实现了新风除湿的功能,同时可以有效的调整除湿后新风的温度值,避免除湿功能对室内温度产生影响,提高了空调设备的使用体验。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之间串联设置或并列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可设置为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具体地,当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串联设置时,第一流路与室外侧换热器相连接后,通过第一节流件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第二流路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并通过第二节流件与第二换热部相连接。
当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并联设置时,室外侧换热器的末端形成有两条并行的冷媒管路,其中一条与第一流路相连接,另一条与第二流路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形成有回路;空调设备还具有压缩机、换热器和第三节流件,其中,压缩机、换热器、第三节流件以及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构或并列结构之间串联设置,并共同形成为回路的至少一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具体为室外侧换热器,压缩机、换热器、第三节流件和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果或并联结构依次连接,形成冷媒的闭环循环,即形成为空调回路,以实现制冷或制热等功能。其中,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构,或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并联结构形成为室内侧换热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冷媒散热装置,冷媒散热装置的入口与换热器相连接,冷媒散热装置的出口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相连接,第三节流件设置于换热器和冷媒散热装置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冷媒散热装置,冷媒散热装置用于为空调设备的电控板等功率器件散热。冷媒散热装置的入口与换热器相连接,低温冷媒自室外换热器流入冷媒散热装置,并为电控板散热。冷媒散热装置的出口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相连接,以将冷媒传递至室内侧换热器,即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构或并联结构。第三节流件设置于冷媒散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用于调节冷媒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具有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获取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以及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配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基于第一指令,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具有能够检测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具体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空调设备的回风口与出风口。当空调设备接收到第一指令时,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以分别调整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温度,同时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在保证室内温度稳定的情况下,对新风进行除湿,实现“新风恒温除湿”功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于第一指令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具体包括:基于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计算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以及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控制第三节流件减小开度;或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流路中的冷媒温度较低,用于除湿;第二流路中的冷媒温度较高,用于将与第一流路接触后的气流再加热,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相符。
在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且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的情况下,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升高。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减小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从而降低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量,从而降低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保证室内温度平衡。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从而减小第二流路的制热能力,最终降低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无法继续减小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来降低整体制热能力。最终实现开启了新风模式后的恒温除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处理器运行计算机程序还实现以下步骤:基于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计算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以及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或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流路中的冷媒温度较低,用于除湿;第二流路中的冷媒温度较高,用于将与第一流路接触后的气流再加热,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相符。
如果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且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低,且低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其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可以使得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增加,进而提高最终的出风温度。同时,由于当前出风温度较低,降低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可以避免“冷风直吹”,提高使用体验。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最大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从而提高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最终提高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则说明无法继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即单独增加第二流路的温度,优先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数据接口,与存储器和处理器相连接,数据接口配置为接收设置指令;以及处理器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数据接口可以是有线数据接口、通用数据接口、无线数据接口或其他网络数据接口。通过数据接口接收设置指令,并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以及第二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以实现对空调设备工作的具体控制。其中,差值阈值可根据用户对“舒适温度范围”的要求自由设置。差值阈值越小,控制越精确,空调设备动作越频繁。差值阈值越大,空调设备动作减少,能耗随之降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基于第一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基于第二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二指令确定第一开度,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基于第三指令,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三指令确定第二开度,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其中,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跟随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调节第二节流件和第一节流件的开度。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在制冷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确定指令模式对应的目标制冷温度,根据目标制冷温度具体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在制热模式下,根据制热模式确定对应的目标制热温度,根据目标制热温度具体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并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
其中,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功能相同,均用于制冷或制热,此时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构或并联结构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空调设备包括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运行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并基于第一指令,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具有能够检测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具体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空调设备的回风口与出风口。当空调设备接收到第一指令时,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以分别调整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温度,同时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在保证室内温度稳定的情况下,对新风进行除湿,实现“新风恒温除湿”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具体包括:基于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计算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以及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控制第三节流件减小开度;或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且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的情况下,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升高。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减小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从而降低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量,从而降低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保证室内温度平衡。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从而减小第二流路的制热能力,最终降低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无法继续减小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来降低整体制热能力。最终实现开启了新风模式后的恒温除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计算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以及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或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且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低,且低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其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可以使得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增加,进而提高最终的出风温度。同时,由于当前出风温度较低,降低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可以避免“冷风直吹”,提高使用体验。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最大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从而提高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最终提高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则说明无法继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即单独增加第二流路的温度,优先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设置指令;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接收设置指令,并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以及第二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以实现对空调设备工作的具体控制。其中,差值阈值可根据用户对“舒适温度范围”的要求自由设置。差值阈值越小,控制越精确,空调设备动作越频繁。差值阈值越大,空调设备动作减少,能耗随之降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三节流件,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一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基于第二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二指令确定第一开度,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基于第三指令,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三指令确定第二开度,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其中,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跟随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调节第二节流件和第一节流件的开度。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在制冷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确定指令模式对应的目标制冷温度,根据目标制冷温度具体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在制热模式下,根据制热模式确定对应的目标制热温度,根据目标制热温度具体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并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另一个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又一个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再一个流程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再一个流程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再一个流程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设备,102第一流路,104第二流路,106第一节流件,108第二节流件,110第三节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设备、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100,包括:第一流路102,包括第一节流件106和第一换热部,第一节流件106与第一换热部连通;第二流路104,包括第二节流件108和第二换热部,第二节流件108与第二换热部连通;气流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气流,并适于使气流先经过第一换热部后再经过第二换热部。
其中,第一流路102与第二流路104之间串联设置或并列设置。
空调设备100形成有回路;空调设备100还具有压缩机、换热器和第三节流件110,其中,压缩机、换热器、第三节流件110以及第一流路102与第二流路104的串联结构或并列结构之间串联设置,并共同形成为回路的至少一部分。
冷媒散热装置,冷媒散热装置的入口与换热器相连接,冷媒散热装置的出口与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相连接,第三节流件110设置于换热器和冷媒散热装置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设备100包括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气流驱动件具体为风机,用于引导气流先后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其中,上述气流为室外引入的新风与室内的回风混合后形成的气流。第二换热部中的冷媒温度较低,并用于为混合后的气流除湿,第一换热部则用于调节除湿后气流的温度,即通过将室内侧换热器具体分为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并使室外引入的新风与空调回风混合后先后经过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进而在不需要增设独立的除湿模块的前提下,实现了新风除湿的功能,同时可以有效的调整除湿后新风的温度值,避免除湿功能对室内温度产生影响,提高了空调设备100的使用体验。
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可设置为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具体地,当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串联设置时,如图2所示,第一流路102与室外侧换热器相连接后,通过第一节流件106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第二流路104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并通过第二节流件108与第二换热部相连接。
当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并联设置时,如图3所示,室外侧换热器的末端形成有两条并行的冷媒管路,其中一条与第一流路102相连接,另一条与第二流路104相连接。
换热器具体为室外侧换热器,压缩机、换热器、第三节流件110和第一流路102与第二流路104的串联结果或并联结构依次连接,形成冷媒的闭环循环,即形成为空调回路,以实现制冷或制热等功能。其中,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的串联结构,或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的并联结构形成为室内侧换热器。
空调设备100还包括冷媒散热装置,冷媒散热装置用于为空调设备100的电控板等功率器件散热。冷媒散热装置的入口与换热器相连接,低温冷媒自室外换热器流入冷媒散热装置,并为电控板散热。冷媒散热装置的出口与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相连接,以将冷媒传递至室内侧换热器,即第一流路102和第二流路104的串联结构或并联结构。第三节流件110设置于冷媒散热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用于调节冷媒量。
实施例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具有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获取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以及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配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基于第一指令,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基于第一指令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具体包括:基于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计算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以及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控制第三节流件减小开度;或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
处理器运行计算机程序还实现以下步骤:基于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计算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以及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或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
空调设备还包括:数据接口,与存储器和处理器相连接,数据接口配置为接收设置指令;以及处理器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
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基于第一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基于第二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二指令确定第一开度,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基于第三指令,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三指令确定第二开度,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其中,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具有能够检测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具体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空调设备的回风口与出风口。当空调设备接收到第一指令时,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以分别调整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温度,同时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在保证室内温度稳定的情况下,对新风进行除湿,实现“新风恒温除湿”功能。
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一流路中的冷媒温度较低,用于除湿;第二流路中的冷媒温度较高,用于将与第一流路接触后的气流再加热,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相符。
在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且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的情况下,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升高。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减小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从而降低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量,从而降低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保证室内温度平衡。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从而减小第二流路的制热能力,最终降低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无法继续减小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来降低整体制热能力。最终实现开启了新风模式后的恒温除湿。
如果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且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低,且低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其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可以使得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增加,进而提高最终的出风温度。同时,由于当前出风温度较低,降低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可以避免“冷风直吹”,提高使用体验。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最大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从而提高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最终提高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则说明无法继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即单独增加第二流路的温度,优先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具体地,数据接口可以是有线数据接口、通用数据接口、无线数据接口或其他网络数据接口。通过数据接口接收设置指令,并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以及第二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以实现对空调设备工作的具体控制。其中,差值阈值可根据用户对“舒适温度范围”的要求自由设置。差值阈值越小,控制越精确,空调设备动作越频繁。差值阈值越大,空调设备动作减少,能耗随之降低。
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跟随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调节第二节流件和第一节流件的开度。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在制冷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确定指令模式对应的目标制冷温度,根据目标制冷温度具体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在制热模式下,根据制热模式确定对应的目标制热温度,根据目标制热温度具体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并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
其中,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功能相同,均用于制冷或制热,此时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构或并联结构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402,获取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
步骤S404,基于第一指令,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在步骤S404中,如图5所示,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具体包括:
步骤S502,基于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计算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
步骤S504,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控制第三节流件减小开度;
步骤S506,确定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
如图6所示,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602,基于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计算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
步骤S604,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
步骤S606,确定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获取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若判定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
如图7所示,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702,接收设置指令;
步骤S704,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
如图8所示,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三节流件,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802,基于第一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
步骤S804,基于第二指令,控制第三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二指令确定第一开度,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
步骤S806,基于第三指令,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并根据第三指令确定第二开度,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
其中,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
在该实施例中,当空调设备接收到第一指令时,根据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调节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以分别调整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温度,同时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在保证室内温度稳定的情况下,对新风进行除湿,实现“新风恒温除湿”功能。
在回风温度小于出风温度,且出风温度与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的情况下,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升高。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减小第三节流件的开度,从而降低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量,从而降低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保证室内温度平衡。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从而减小第二流路的制热能力,最终降低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最小开度阈值,则说明无法继续减小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控制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来降低整体制热能力。最终实现开启了新风模式后的恒温除湿。
如果回风温度大于出风温度,且回风温度与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大于差值阈值,代表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低,且低出舒适的范围,将会导致室内温度降低。此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控:
第一种是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控制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其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可以使得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增加,进而提高最终的出风温度。同时,由于当前出风温度较低,降低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可以避免“冷风直吹”,提高使用体验。
第二种是判断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最大开度阈值,则说明可以单独控制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从而提高室内侧换热器的制热能力,最终提高出风温度。如果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开度,则说明无法继续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此时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即单独增加第二流路的温度,优先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同时,接收设置指令,并根据设置指令确定差值阈值,以及第二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和最大开度阈值,以实现对空调设备工作的具体控制。其中,差值阈值可根据用户对“舒适温度范围”的要求自由设置。差值阈值越小,控制越精确,空调设备动作越频繁。差值阈值越大,空调设备动作减少,能耗随之降低。
具体地,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跟随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调节第二节流件和第一节流件的开度。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在制冷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全开,并确定指令模式对应的目标制冷温度,根据目标制冷温度具体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开启第一开度。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在制热模式下,根据制热模式确定对应的目标制热温度,根据目标制热温度具体控制第三节流件开启第二开度,并控制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全开。
实施例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新风除湿功能的空调设备。
具体地,压缩机的排气端与四通阀相连,四通阀与换热器,即室外蒸发器相连接,室外蒸发器的出口与第三节流件相连,第三节流件的出口连接有冷媒散热装置,经过冷媒散热装置的冷媒散热管路分为两路:其中一条管路与第一节流件连接为第一流路,另一条管路与第二节流件连接为第二流路,即将室内侧的蒸发器按照流路分为两部分。
管路一与第一流路相连接,管路二与第二流路相连接。第一流路的出口管路同第二流路出口管路合并为一路回到四通阀内,最后回到压缩机回气端,形成闭合回路。
当冷媒从室外换热器出来后经过不节流的第三节流件,流过冷媒散热装置,此时的冷媒状态为较高温度的液态冷媒,此时一路冷媒经过第二节流件流进第二流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使第二流路中为较高温度的液态冷媒,此时第二流路的作用就可以视为加热器。
另一路冷媒经过第一节流件流进第一流路中,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使冷媒在蒸发器中蒸发吸热,对流经它的空气进行降温,第二流路设置的第二换热部上的翅片的表面温度低于流经它的空气的露点温度时,就会达到对流经过的空气降温和除湿的效果。
具体地,空调设备包括至少三种运行模式:
制冷模式,在制冷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开度为最大值,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设置的相同的数值。
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开度为最大值,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设置的不同的数值。
制热模式,在制热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开度为设定值,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最大值。
其中,制冷和制热模式为正常的空调器运行模式,此时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都实现同样的目的,相当于构成一个两进两出的室内侧换热器。
在恒温除湿模式下,新风电机打开,新风先从室外吹向室内,室内电机开始运转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到风道,此时室内的空气是室内原有空气和室外新风的混合空气,混合空气先经过第一流路降温除湿后,再经过第二流路加热,最终又被吹向室内,达到恒温除湿的效果。
为了适应不同的室内的温度条件,可以根据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调节节流件的开度、风机转速和压缩机频率,更好的实现恒温除湿。
具体地,在室内侧空调的出风口和回风口设置温度传感器。
回风口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的回风温度为T1,出风口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风温度为T2,比较T1和T2。
当T1<T2且T2-T1>M时,减小第三节流件的开度。此时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由差值阙值M确定),这时需要降低室内侧换热器的制冷温度,从而降低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目的是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除湿。此时不用减少电机转速的原因为是因为没有温度较低的空气对室内造成直吹。
当T1<T2且T2-T1<M时,此时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但并未高出舒适的范围,此时保持状态运转,避免频繁动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当T1>T2且T1-T2>M时,增大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减小风机的转速。此时进风空气的温度比出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这时需要提高室内侧换热器的加热温度,从而提高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目的是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除湿。减少电机转速的原因为避免出风口温度较低的空气对室内造成直吹。
当T1>T2且T1-T2<M时,此时代表进风空气的温度比出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并未高出舒适的范围,此时保持状态运转,避免频繁动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完整的控制逻辑如图9所示:
步骤S902,开启新风除湿模式;
步骤S904,检测回风温度T1和出风温度T2;
步骤S906,比较T1和T2的大小;若T1<T2,则进入步骤S908;若T1>T2,则进入步骤S912;
步骤S908,判断是否满足T2-T1<M;是则进入步骤S916,否则进入步骤S910;
步骤S910,减少第三节流件的开度;
步骤S912,判断是否满足T1-T2<M;是则进入步骤S916,否则进入步骤S914;
步骤S914,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同时降低风机转速;
步骤S916,维持当前运行状态;
步骤S918,新风除湿模式关闭。
实施例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新风除湿功能的空调设备。
具体地,压缩机的排气端与四通阀相连,四通阀与换热器,具体为室外侧蒸发器相连接,室外侧蒸发器的出口与第三节流件相连,第三节流件的出口连接有冷媒散热装置,经过冷媒散热装置的冷媒散热管路连接第一节流件,并经过第一节流件连接第一流路的入口,第一流路的出口与第二节流件相连,经过第二节流件连接第二流路的入口,第二流路的出口回到四通阀并最终回到压缩机的回气端。
即将室内侧的蒸发器按照流路分为两部分。
当冷媒从室外侧换热器出来后,经过不节流的第三节流件,流过冷媒散热装置,此时的冷媒状态为较高温度的液态冷媒(节流前的冷媒),此时一路冷媒经过第一节流件流进第一流路,并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使第一流路中为较高温度的液态冷媒,此时第一流路的作用就可以视为加热器。
冷媒再经过第二节流件流进入第二流路中,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使冷媒在第二流路中蒸发吸热,对流经它的空气进行降温,第二流路的第二换热部翅片的表面温度低于流经它的空气的露点温度时,就会达到对流经过的空气降温和除湿的效果。
具体地,空调设备包括至少三种运行模式:
制冷模式,在制冷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开度为最大值,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设置的相同的数值。
恒温除湿模式,在恒温除湿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开度为最大值,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设置的不同的数值。
制热模式,在制热模式下,第三节流件开度为设定值,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最大值。
其中,制冷和制热模式为正常的空调器运行模式,此时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都实现同样的目的,相当于构成一个两进两出的室内侧换热器。
在恒温除湿模式下,新风电机打开,新风先从室外吹向室内,室内电机开始运转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到风道,此时室内的空气是室内原有空气和室外新风的混合空气,混合空气先经过第一流路降温除湿后,再经过第二流路加热,最终又被吹向室内,达到恒温除湿的效果。
为了适应不同的室内的温度条件,可以根据出风温度和回风温度调节节流件的开度、风机转速和压缩机频率,更好的实现恒温除湿。
具体地,在室内侧空调的出风口和回风口设置温度传感器。
回风口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的回风温度为T1,出风口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出风温度为T2,比较T1和T2。
当T1<T2且T2-T1>M时,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由差值阙值M确定),这时需要降低第二流路的制冷温度,从而降低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目的是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除湿。当第二节流件的开度为最小值,则减小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当第二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最小值,则减小第二节流件的开度。其中,当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第二流路的冷媒量也会减小。
当T1<T2且T2-T1<M时,此时出风空气的温度比回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但并未高出舒适的范围,此时保持状态运转,避免频繁动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当T1>T2且T1-T2>M时,此时进风空气的温度比出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高出舒适的范围,这时需要提高室内侧换热器的加热温度,从而提高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目的是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除湿。当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为最大值,则增加第二节流件的开度。当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最大值,则增加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其中,当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增加,第二流路的冷媒量也会增加。
当T1>T2且T1-T2<M时,此时代表进风空气的温度比出风口空气的温度高,且并未高出舒适的范围,此时保持状态运转,避免频繁动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实施例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流路,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节流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连通;
第二流路,包括第二节流件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节流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
气流驱动件,配置为适于驱动气流,并适于使所述气流先经过所述第一换热部后再经过所述第二换热部;
所述空调设备还具有压缩机和第三节流件;
所述空调设备具有温度检测装置,配置为获取所述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以及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配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
基于第一指令,根据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和所述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所述基于第一指令根据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和所述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回风温度小于所述出风温度,计算所述出风温度和所述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以及
确定所述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减小开度;或
确定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获取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之间串联设置或并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设备形成有回路;
所述空调设备还具有换热器,其中,所述压缩机、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节流件以及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的串联结构或并列结构之间串联设置,并共同形成为所述回路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媒散热装置,所述冷媒散热装置的入口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所述冷媒散热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相连接,所述第三节流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冷媒散热装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还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回风温度大于所述出风温度,计算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以及
确定所述第二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并控制所述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或
确定所述第二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获取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数据接口,与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相连接,所述数据接口配置为接收设置指令;以及
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
根据所述设置指令确定所述差值阈值、所述最小开度阈值和所述最大开度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
基于所述第一指令,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全开;
基于第二指令,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全开,并根据所述第二指令确定第一开度,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二节流件开启所述第一开度;
基于第三指令,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二节流件全开,并根据所述第三指令确定第二开度,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开启所述第二开度;
其中,所述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所述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
8.一种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包括压缩机、第一节流件、第二节流件和第三节流件,所述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设备的回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并基于第一指令,根据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和所述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调节所述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和所述第三节流件的开度及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回风温度小于所述出风温度,计算所述出风温度和所述回风温度的第一差值;以及
确定所述第一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减小开度;或
确定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获取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减小开度,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小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运行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回风温度大于所述出风温度,计算所述回风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的第二差值;以及
确定所述第二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并控制所述气流驱动件降低转速;或
确定所述第二差值大于所述差值阈值,获取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并判断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的大小关系,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流件对应的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增加开度,若判定所述第一节流件的开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开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二节流件增加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设置指令;
根据所述设置指令确定所述差值阈值、所述最小开度阈值和所述最大开度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第三节流件,所述运行控制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指令,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全开;
基于第二指令,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全开,并根据所述第二指令确定第一开度,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二节流件开启所述第一开度;
基于第三指令,控制所述第一节流件和所述第二节流件全开,并根据所述第三指令确定第二开度,控制所述第三节流件开启所述第二开度;
其中,所述第一指令为恒温除湿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制冷指令,所述第三指令为制热指令。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80163.2A CN111503738B (zh) | 2020-05-08 | 2020-05-08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80163.2A CN111503738B (zh) | 2020-05-08 | 2020-05-08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03738A CN111503738A (zh) | 2020-08-07 |
CN111503738B true CN111503738B (zh) | 2021-06-15 |
Family
ID=71868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80163.2A Active CN111503738B (zh) | 2020-05-08 | 2020-05-08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037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37583B (zh) * | 2020-05-25 | 2022-06-14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94261A (ja) * | 2002-03-29 | 2003-10-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加湿機能付き空気調和機 |
JP2006170503A (ja) * | 2004-12-15 | 2006-06-29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202149540U (zh) * | 2011-06-07 | 2012-02-22 | 范建亮 | 一种恒温恒湿恒氧空气调节器 |
CN203744424U (zh) * | 2014-03-28 | 2014-07-30 | 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 变频空调器控制模块冷却装置及变频空调器 |
CN104833013A (zh) * | 2015-05-20 | 2015-08-12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变频空调及空调室外机散热装置 |
CN110345659A (zh) * | 2019-07-29 | 2019-10-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再热除湿一体化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
CN110671744A (zh) * | 2019-11-08 | 2020-01-10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恒温除湿的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05-08 CN CN202010380163.2A patent/CN11150373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94261A (ja) * | 2002-03-29 | 2003-10-1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加湿機能付き空気調和機 |
JP2006170503A (ja) * | 2004-12-15 | 2006-06-29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202149540U (zh) * | 2011-06-07 | 2012-02-22 | 范建亮 | 一种恒温恒湿恒氧空气调节器 |
CN203744424U (zh) * | 2014-03-28 | 2014-07-30 | 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 变频空调器控制模块冷却装置及变频空调器 |
CN104833013A (zh) * | 2015-05-20 | 2015-08-12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变频空调及空调室外机散热装置 |
CN110345659A (zh) * | 2019-07-29 | 2019-10-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再热除湿一体化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
CN110671744A (zh) * | 2019-11-08 | 2020-01-10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恒温除湿的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03738A (zh) | 2020-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52032B (zh) | 温湿度调控空调机组 | |
JP4842654B2 (ja) | 輻射パネル用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
EP3396264B1 (en) | Air-source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 |
CN111503738B (zh)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671744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恒温除湿的控制方法 | |
CN111503737B (zh)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986405B (zh) | 换热组件、换热系统和空调设备 | |
CN110701691A (zh) | 新风机组及控制方法 | |
CN109458709B (zh) | 一种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及控制方法 | |
KR101629341B1 (ko) | 열교환 코일 및 공기조화기 | |
US20210237535A1 (en) | Peak demand response operation of hvac systems | |
CN111503736B (zh) |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410421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6440560A (zh) | 冷凝面积可调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545379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EP3650772B1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WO2010067539A1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8592192A (zh) | 空调器、加湿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213984110U (zh) | 空调 | |
CN216346849U (zh) | 一种新风设备 | |
CN114151940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375271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375270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21014947A (ja) |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2018194291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