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24479A - 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24479A CN111424479A CN202010263386.0A CN202010263386A CN111424479A CN 111424479 A CN111424479 A CN 111424479A CN 202010263386 A CN202010263386 A CN 202010263386A CN 111424479 A CN111424479 A CN 1114244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ad
- ramp
- viaduct
- layer
- b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是设置所述耦合结构与所述双向道路为十字交叉结构;该耦合结构包括:上层高架桥、下层高架桥、第一出口上桥匝道、第一进口上桥匝道、第二进口上桥匝道、第二出口上桥匝道、第一出口下桥闸道、第一进口下桥闸道、第二进口下桥闸道、第二出口下桥闸道。本发明能将上层高架、下层高架、地面层道路设计成简洁、高效、对称的模式,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车辆的通过效率,减少跨路建造,最大纵坡克服上下限高度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交通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的双层高架桥大多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匝道的跨越层数多,设计不够规范,方向设计不够明确,通行速率高峰期低,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直行车辆易受匝道转弯车辆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以期能减少占地空间使车辆有方向的分流,从而加快车辆进入高架桥速率。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所述双向道路是由一侧的进口道和出口道以及另一侧反向的进口道和出口道构成;其特点是设置所述耦合结构与所述双向道路为十字交叉结构;
所述耦合结构包括:上层高架桥、下层高架桥、第一出口上桥匝道、第一进口上桥匝道、第二进口上桥匝道、第二出口上桥匝道、第一出口下桥闸道、第一进口下桥闸道、第二进口下桥闸道、第二出口下桥闸道;
所述双向道路一侧的进口道与第一进口上桥匝道相连通后到达下层高架桥;
所述双向道路另一侧反向的出口道与第一出口上桥匝道相连通后到达上层高架桥;
所述双向道路另一侧反向的进口道与第二进口上桥匝道相连通后到达上层高架桥;
所述双向道路一侧的出口道与第二出口上桥匝道相连通后到达下层高架桥;
所述下层高架桥与第一进口下桥闸道相连通后到达另一侧反向的出口道;
所述下层高架桥与第二出口下桥闸道相连通后到达一侧的出口道;
所述上层高架桥与第一出口下桥闸道相连通后到达达另一侧反向的出口道;
所述上层高架桥与第二进口下桥闸道相连通后到达一侧的出口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可在高架每一层的两侧分别设置匝道,和传统的单侧匝道相比,在两侧开设匝道更有利于车辆下桥,避免了下桥时由于车流量过大导致的交通拥堵克服了高架桥单侧匝道的局限性。
2.本发明通过高架两侧设计闸道,在一些拥堵的交叉口,扩建第一层及第二层,这样不仅可以让不同驶向的车辆快速通过,还可以扩大可以容纳的交通量,解决了堵塞问题。
3、本发明从高架两侧设计匝道,将上层高架、下层高架、地面层道路设计成简洁、高效、对称的模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减少了跨路建造,最大纵坡克服了上下限高度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由东向西直行车辆上桥至由北向南流线组织图;
图3为本发明由东向西直行车辆上桥至由南向北流线组织图;
图4为本发明由西向东直行车辆上桥至由北向南流线组织图;
图5为本发明由西向东直行车辆上桥至由南向北流线组织图;
图6为本发明自南向北高架桥车辆下桥至自东向西出口道流线组织图;
图7为本发明自北向南高架桥车辆下桥至自东向西出口道流线组织图;
图8为本发明自北向南高架桥车辆下桥至自西向东出口道流线组织图;
图9为本发明自南向北高架桥车辆下桥至自西向东出口道流线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该双向道路是由一侧的进口道A3和出口道A4以及另一侧反向的进口道A6和出口道A5构成;设置耦合结构与双向道路为十字交叉结构;
耦合结构包括:上层高架桥A1、下层高架桥A2、第一出口上桥匝道B1、第一进口上桥匝道B2、第二进口上桥匝道B3、第二出口上桥匝道B4、第一出口下桥闸道C1、第一进口下桥闸道C2、第二进口下桥闸道C3、第二出口下桥闸道C4;
如图1所示,东西方向的双向道路作为第一层结构,并沿着南北方向设置有双层高架桥,双层高架桥由第二层自南向北高架桥A2和第三层自北向南高架桥A1组成;
地面层由东向西的出口道A5通过自东向西的第一出口上桥匝道B1到达由北向南方向的上层高架桥A1;
如图2所示由东向西方向车辆汇入由北向南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北向南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地面层由东向西的进口道A3通过自东向西的第一进口上桥匝道B2到达由南向北方向的高架桥A2;
如图3所示由东向西方向车辆汇入由南向北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北向南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地面层由西向东的进口道A6通过由西向东第二进口上桥匝道B3到达由北向南方向的上层高架桥A1;
如图4所示由西向东方向车辆汇入由北向南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北向南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地面层由西向东的出口道A4通过自西向东的第二出口上桥匝道B4到达由南向北方向的下层高架桥A2;
如图5所示由西向东方向车辆汇入由南向北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北向南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由北向南方向的上层高架桥A1通过由东向西的第一出口下桥匝道C1到达地面层由东向西的出口道A5;
如图6所示由北向南方向车辆汇入由东向西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东向西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由南向北方向的下层高架桥A2通过由东向西的第二进口下桥匝道C2到达地面层由东向西的出口道A5;
如图7所示由南向北方向车辆汇入由东向西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东向西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由北向南方向的上层高架桥A1通过由西向东的第二进口下桥匝道C3到达地面层由西向东的出口道A4;
如图8所示由北向南方向车辆汇入由西向东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西向东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由南向北方向的下层高架桥A2通过由西向东发第二出口下桥匝道C4到达地面层由西向东的出口道A4;
如图9所示由南向北方向车辆汇入由西向东的车辆同时不影响由西向东方向车辆行进主流。
Claims (1)
1.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所述双向道路是由一侧的进口道(A3)和出口道(A4)以及另一侧反向的进口道(A6)和出口道(A5)构成;其特征是设置所述耦合结构与所述双向道路为十字交叉结构;
所述耦合结构包括:上层高架桥(A1)、下层高架桥(A2)、第一出口上桥匝道(B1)、第一进口上桥匝道(B2)、第二进口上桥匝道(B3)、第二出口上桥匝道(B4)、第一出口下桥闸道(C1)、第一进口下桥闸道(C2)、第二进口下桥闸道(C3)、第二出口下桥闸道(C4);
所述双向道路一侧的进口道(A3)与第一进口上桥匝道(B2)相连通后到达下层高架桥(A2);
所述双向道路另一侧反向的出口道(A5)与第一出口上桥匝道(B1)相连通后到达上层高架桥(A1);
所述双向道路另一侧反向的进口道(A6)与第二进口上桥匝道(B3)相连通后到达上层高架桥(A1);
所述双向道路一侧的出口道(A4)与第二出口上桥匝道(B4)相连通后到达下层高架桥(A2);
所述下层高架桥(A2)与第一进口下桥闸道(C2)相连通后到达另一侧反向的出口道(A5);
所述下层高架桥(A2)与第二出口下桥闸道(C4)相连通后到达一侧的出口道(A4);
所述上层高架桥(A1)与第一出口下桥闸道(C1)相连通后到达达另一侧反向的出口道(A5);
所述上层高架桥(A1)与第二进口下桥闸道(C3)相连通后到达一侧的出口道(A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63386.0A CN111424479A (zh) | 2020-04-07 | 2020-04-07 | 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63386.0A CN111424479A (zh) | 2020-04-07 | 2020-04-07 | 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24479A true CN111424479A (zh) | 2020-07-17 |
Family
ID=71555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63386.0A Pending CN111424479A (zh) | 2020-04-07 | 2020-04-07 | 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24479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5430A (zh) * | 2001-08-30 | 2002-02-13 | 黄德宝 | 十字形双层无交叉立交桥 |
CN205368918U (zh) * | 2015-12-20 | 2016-07-06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N108330803A (zh) * | 2017-01-18 | 2018-07-27 | 罗克贤 | 小车高速高架十字路口立交桥 |
CN108532389A (zh) * | 2018-04-28 | 2018-09-14 | 孙新宇 | 一种十字路口立交桥 |
RU2712820C1 (ru) * | 2018-10-19 | 2020-01-31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юменский индустри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ИУ)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развязка |
CN110777584A (zh) * | 2019-12-10 | 2020-02-11 | 张福全 | 一种互通式环路双层立交桥 |
-
2020
- 2020-04-07 CN CN202010263386.0A patent/CN11142447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5430A (zh) * | 2001-08-30 | 2002-02-13 | 黄德宝 | 十字形双层无交叉立交桥 |
CN205368918U (zh) * | 2015-12-20 | 2016-07-06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N108330803A (zh) * | 2017-01-18 | 2018-07-27 | 罗克贤 | 小车高速高架十字路口立交桥 |
CN108532389A (zh) * | 2018-04-28 | 2018-09-14 | 孙新宇 | 一种十字路口立交桥 |
RU2712820C1 (ru) * | 2018-10-19 | 2020-01-31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юменский индустри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ИУ)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развязка |
CN110777584A (zh) * | 2019-12-10 | 2020-02-11 | 张福全 | 一种互通式环路双层立交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1873A (zh) | 便捷顺畅型无红绿灯立交十字路口交通建筑 | |
CN101550666A (zh) | 主次干道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优化方法 | |
CN201050023Y (zh) | 高架停车场 | |
CN200985480Y (zh) | 无障碍十字路口道路结构 | |
CN103498394A (zh) | 一种机动车用平面路网系统 | |
CN210394999U (zh) | 人车分离式双层立交桥 | |
CN208104935U (zh) | 一种十字路口道路通行结构 | |
CN2832895Y (zh) | 多层易拆装全立体道路交通系统 | |
CN202466336U (zh) | 无红绿灯互通式立交桥 | |
CN111424479A (zh) | 一种基于双层高架的双向道路的耦合结构 | |
CN106758622A (zh) | 一种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1120263C (zh) | 环岛上带直行车道和指挥灯的立交桥 | |
CN106284008A (zh) | 一种城市十字路畅通微型立交桥 | |
CN201241305Y (zh) | 隧道型无障碍十字路口道路结构 | |
CN112112019B (zh) | 一种靠右靠左行驶混合布置主干直行路网系统 | |
CN108978384A (zh) | 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 | |
CN111270578B (zh) | 一种三层道路和立体交叉口耦合的双层高架桥 | |
CN210797135U (zh) | 一种单线小高架交通系统 | |
CN209854473U (zh) | 十字路凸凹平台及凸凹网城市道路车辆行驶无红灯装置 | |
CN208440934U (zh) | 一种三地分离式立交桥 | |
CN106284009A (zh) | 十字型互通立交桥 | |
CN105178123A (zh) | 一种十字立交桥 | |
CN212316571U (zh) | 一种九宫格路网单元结构及自由流路网结构 | |
CN107034752B (zh) | 一种安全高效无障碍分流车道式交通道口 | |
CN115116219B (zh) | 一种非机动车待行区设置需求的判定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