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7859A -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7859A
CN111347859A CN201811574147.6A CN201811574147A CN111347859A CN 111347859 A CN111347859 A CN 111347859A CN 201811574147 A CN201811574147 A CN 201811574147A CN 111347859 A CN111347859 A CN 111347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ehicle
chassis
collision
lif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741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7859B (zh
Inventor
许广涛
张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tong 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7414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478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47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7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7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7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Pneumatic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10Type of spring
    • B60G2202/15Fluid spring
    • B60G2202/152Pneumatic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6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particular elements, systems or processes used on suspension systems or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s
    • B60G2600/18Automatic control means
    • B60G2600/182Active control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8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movement or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o the end result to be achieved by the control action
    • B60G2800/90System Controller type
    • B60G2800/91Suspension Control
    • B60G2800/914Height Contro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系统包括碰撞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池组、对电池组进行安全保护的安全气囊以及用于设置在车轴与底盘之间的底盘抬升装置或者用于设置在电池组与底盘之间的电池组抬升装置。在发生碰撞时,除了安全气囊对电池组进行保护之外,还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将底盘抬升或者电池组抬升装置动作将电池组抬升,将电池组的位置抬升就能够提高电池组的高度,由于一般情况下碰撞位置较低,所以,碰撞位置的高度与电池组的位置高度就不同,电池组的位置高于碰撞位置的高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池组受到碰撞的碰撞强度,提高了电池组的安全性,实现对电池组的有效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车载能源系统的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池一般安装在车辆底盘上,在受到侧面撞击时易造成变形、漏液、发热甚至起火爆炸。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48347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包括电池盖和电池壳,电池盖的前后左右各设有安全气囊,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上的碰撞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保护电池组。虽然在电池组周围设置安全气囊能够对电池组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车辆发生的碰撞程度比较强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安全气囊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的话,可能就无法对电池组进行有效保护。而且,研究发现,当车辆与其他车辆或者障碍物发生碰撞时,碰撞位置的高度比较低,而一般情况下电池组安装的位置也比较低,那么,很多情况下,碰撞高度与电池组安装的高度相同,安全气囊就会受到正面冲击,仅仅通过安全气囊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的话,可能无法对电池组进行有效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用以解决仅仅通过安全气囊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的安全性不高,无法对电池组进行有效保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包括: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包括碰撞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池组以及布设在电池组外侧以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碰撞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安全气囊,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电池组抬升设备,所述电池组抬升设备为用于设置在车轴与底盘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动作实现将底盘抬升的底盘抬升装置或者用于设置在电池组与底盘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动作实现将电池组抬升的电池组抬升装置,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底盘抬升装置或电池组抬升装置。
在发生碰撞时,除了安全气囊对电池组进行保护之外,还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将底盘抬升或者电池组抬升装置动作将电池组抬升,由于一般碰撞位置的高度比较低,那么,通过将底盘抬升装置或者电池组抬升装置就能够将电池组的位置抬升,提高电池组的高度,所以,碰撞位置的高度与电池组的位置高度就不同,电池组的位置高于碰撞位置的高度,避免了电池组受到正面碰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池组受到碰撞的碰撞强度,提高了电池组的安全性,实现对电池组的有效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抬升设备为所述底盘抬升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抬升装置由分别对应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第一抬升机构和第二抬升机构组成,以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抬升发生碰撞一侧的底盘。
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抬升发生碰撞一侧的底盘,在对电池组起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抬升机构的工作负担,便于抬升机构可靠顺利实现功能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抬升机构为第一空气弹簧,所述第二抬升机构为第二空气弹簧,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所述第一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所述第一气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所述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进气电磁阀,所述第二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所述第二气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所述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进气电磁阀,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二进气电磁阀。
通过气路以及空气弹簧的作用能够可靠实现底盘的抬升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电磁阀,所述第一放气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所述第二进气电磁阀和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二放气电磁阀,所述第二放弃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第一放气电磁阀和第二放气电磁阀。
控制放气电磁阀能够实现底盘抬升装置的可靠回归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障碍物测距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障碍物测距模块。
通过障碍物测距模块能够根据与其他车辆或者障碍物的距离判断是否即将发生碰撞,并采取相关的安全控制,因此,能够在发生碰撞之前就进行安全控制,进一步提升电池组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布设在电池组的左右两侧。
将安全气囊布设在电池组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安全气囊设置在车身碰撞位置与电池组之间,能够对电池组进行可靠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第一模式开关、第二模式开关和用于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回归原位的抬升装置归位开关,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第一模式开关、第二模式开关和抬升装置归位开关,根据第一模式开关或者第二模式开关的状态选择第一控制模式或者第二控制模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为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
通过第一模式开关和第二模式开关手动选择控制模式,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控制模式,提高控制灵活性和控制安全性。并且,通过抬升装置归位开关能够手动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回归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车辆载重的载重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载重检测模块,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大于第一载重阈值时,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小于第二载重阈值时,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抬升,所述第一载重阈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载重阈值。
根据车辆载重自动选择控制模式,当车辆载重比较重时,车身比较重,此时在发生碰撞时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防止因底盘抬高造成侧翻,同时保护电池组和车内乘客安全;当车辆载重比较轻时,车身比较轻,此时在发生碰撞时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抬升,对电池组进行可靠保护。
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车载电池防撞系统,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包括碰撞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池组以及布设在电池组外侧以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碰撞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安全气囊,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电池组抬升设备,所述电池组抬升设备为设置在车轴与底盘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动作实现将底盘抬升的底盘抬升装置或者设置在电池组与底盘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动作实现将电池组抬升的电池组抬升装置,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底盘抬升装置或电池组抬升装置。
在发生碰撞时,除了安全气囊对电池组进行保护之外,还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将底盘抬升或者电池组抬升装置动作将电池组抬升,由于一般碰撞位置的高度比较低,那么,通过将底盘抬升装置或者电池组抬升装置就能够将电池组的位置抬升,提高电池组的高度,所以,碰撞位置的高度与电池组的位置高度就不同,电池组的位置高于碰撞位置的高度,避免了电池组受到正面碰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池组受到碰撞的碰撞强度,提高了电池组的安全性,实现对电池组的有效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抬升设备为所述底盘抬升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抬升装置由分别对应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第一抬升机构和第二抬升机构组成,以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抬升发生碰撞一侧的底盘。
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抬升发生碰撞一侧的底盘,在对电池组起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抬升机构的工作负担,便于抬升机构可靠顺利实现功能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抬升机构为第一空气弹簧,所述第二抬升机构为第二空气弹簧,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所述第一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所述第一气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所述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进气电磁阀,所述第二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所述第二气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所述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进气电磁阀,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二进气电磁阀。
通过气路以及空气弹簧的作用能够可靠实现底盘的抬升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电磁阀,所述第一放气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所述第二进气电磁阀和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二放气电磁阀,所述第二放弃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第一放气电磁阀和第二放气电磁阀。
控制放气电磁阀能够实现底盘抬升装置的可靠回归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障碍物测距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障碍物测距模块。
通过障碍物测距模块能够根据与其他车辆或者障碍物的距离判断是否即将发生碰撞,并采取相关的安全控制,因此,能够在发生碰撞之前就进行安全控制,进一步提升电池组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布设在电池组的左右两侧。
将安全气囊布设在电池组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安全气囊设置在车身碰撞位置与电池组之间,能够对电池组进行可靠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第一模式开关、第二模式开关和用于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回归原位的抬升装置归位开关,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第一模式开关、第二模式开关和抬升装置归位开关,根据第一模式开关或者第二模式开关的状态选择第一控制模式或者第二控制模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为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
通过第一模式开关和第二模式开关手动选择控制模式,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控制模式,提高控制灵活性和控制安全性。并且,通过抬升装置归位开关能够手动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回归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车辆载重的载重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载重检测模块,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大于第一载重阈值时,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小于第二载重阈值时,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抬升,所述第一载重阈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载重阈值。
根据车辆载重自动选择控制模式,当车辆载重比较重时,车身比较重,此时在发生碰撞时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防止因底盘抬高造成侧翻,同时保护电池组和车内乘客安全;当车辆载重比较轻时,车身比较轻,此时在发生碰撞时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抬升,对电池组进行可靠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中相关组成部分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底盘抬升装置的控制气路示意图;
图3是车载电池防撞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其中,图1中,1为控制器,2为电池组,3为安全气囊,4为雷达传感器,5为碰撞传感器,6为空气弹簧,7为车轴,8为车轮,9为底盘;图2中,6.1为气包,6.2为进气电磁阀,6.3为单向阀,6.4为放气电磁阀,6.5为气压传感器,6.6为空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车辆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具体以新能源车辆为例进行说明。该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以及车载电池防撞系统,由于车辆本体属于常规技术,并且不是本申请的保护重点,本实施例就不再具体说明。以下重点说明车载电池防撞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
系统包括碰撞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池组2、安全气囊3和底盘抬升装置。其中,如图1所示,碰撞检测模块为碰撞传感器5,控制模块为车载电池防撞系统控制器,以下简称为控制器1。由于碰撞发生在车身左右两侧时对电池组2的损坏最大,因此,为了对电池组2进行可靠保护,安全气囊3布置在电池组2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安全气囊3布置在电池组2与车辆侧围之间,并且,安全气囊3布置在电池组外部的电池舱体内,碰撞传感器5也安装在电池舱体内。当然,安全气囊3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布置方式,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83471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的布置方式。底盘抬升装置安装在车轴7与底盘9之间,能够动作以抬升底盘9,即抬升电池组2,提高电池组2的高度。另外,车轴7与车轮8硬性连接。控制器1通过低压线路采样连接碰撞传感器5,控制连接安全气囊3和底盘抬升装置,即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碰撞传感器5的信号输出端,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安全气囊3和底盘抬升装置的信号输入端。另外,数据传输部分在图中未画出。
底盘抬升装置可以由一个抬升机构构成,通过该抬升机构将底盘9整体抬升,也可以由至少两个抬升机构构成,通过这些抬升机构的配合,实现将底盘9抬升。由于底盘抬升装置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给出一种具体的结构。底盘抬升装置由两个抬升机构构成,分别为第一抬升机构和第二抬升机构,第一抬升机构设置在车身左侧,第二抬升机构设置在车身右侧。那么,当第一抬升机构动作时,能够抬升左边一侧的底盘,当第二抬升机构动作时,能够抬升右边一侧的底盘。因此,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抬升发生碰撞的那一侧的底盘。抬升机构的动作原理可以是气压控制,也可以是液压控制或者电动控制等,相应地,抬升机构就可以是气动设备、液压控制相关的液压动力设备或者电动设备等,本实施例中,抬升机构以气动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具体为:第一抬升机构为第一空气弹簧,第二抬升机构为第二空气弹簧,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统称为空气弹簧6。以下分别给出第一空气弹簧和第二空气弹簧的控制部分,设置有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第一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第一气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进气电磁阀;第二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第二气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进气电磁阀,控制器1控制连接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二进气电磁阀。进一步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电磁阀,第一放气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第二进气电磁阀和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二放气电磁阀,第二放弃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控制器1控制连接第一放气电磁阀和第二放气电磁阀。如图2所示,以其中一条气路进行说明,在气路上依次设置有气包(即气源)6.1、进气电磁阀6.2、单向阀6.3、放气电磁阀6.4、气压传感器6.5和空气弹簧6.6(即图1中的空气弹簧6)。进气电磁阀6.2在收到控制器(即图2中的HCU)1的控制信号后气路导通,控制进气,放气电磁阀6.4正常情况下气路导通,空气弹簧6.6在进气电磁阀6.2的作用下控制气路进气,空气弹簧6.6气压升高后动作,达到抬高底盘9的目的。而且,当排气时,控制进气电磁阀6.2关闭,放气电磁阀6.4收到控制器1的控制信号后,空气弹簧6.6通过放气电磁阀6.4上的排气端与外界导通,控制排气,空气弹簧6.6中的气压降低,达到底盘9高度归位的目的。因此,放气电磁阀6.4为一个三通电磁阀,其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气路,第三端为排气端,能够实现其中任意两个端口选择性导通。另外,单向阀6.3起到气体单向流通的目的,气压传感器6.5实时检测气路中的气压。
为了在发生碰撞之前就采取相关的安全控制,系统还包括障碍物测距模块,以雷达传感器4为例,雷达传感器4安装在车辆左右两侧的蒙皮上,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雷达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能够判断车辆是否会发生碰撞事故。另外,现有的一些雷达传感器还能够提前监测侧面撞来车辆的速度以及碰撞高度,并结合控制器1判断车辆是否会发生碰撞事故,以便控制安全气囊3和底盘抬升装置进行相应动作。
系统还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或者车辆的实际情况手动或者自动控制采取不同的控制模式。其中,
手动控制模式的实现方式如下:
系统包括第一模式开关和第二模式开关,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模式开关和第二模式开关,这两个模式开关均可以为翘板开关。当第一模式开关按下时,系统在发生碰撞时采用第一控制模式,当第二模式开关按下时,系统在发生碰撞时采用第二控制模式。其中,第一控制模式为只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第二控制模式为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作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根据车辆载重手动选择控制模式,那么,当驾驶员根据经验判定车辆载重较轻时,比如车辆空载,选择第二控制模式,在发生碰撞时底盘抬升装置与安全气囊3同时工作,尽量保护电池组2;当驾驶员根据经验判定车辆载重较重时,比如车辆满载,选择第一控制模式,在发生碰撞时只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底盘抬升装置不工作,即不抬升底盘9,防止因底盘9抬高造成侧翻,同时保护电池组2和车内乘客安全。在满足安全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行车安全,避免因系统误判带来的风险。
自动控制模式的实现方式如下:
系统包括用于检测车辆载重的载重检测模块,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该载重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大于第一载重阈值时,表示车辆载重较重,采用第一控制模式,即只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小于第二载重阈值时,表示车辆载重较轻,采用第二控制模式,即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其中,第一载重阈值和第二载重阈值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且第一载重阈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载重阈值。
另外,系统还包括抬升装置归位开关(也可以为翘板开关),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该抬升装置归位开关的信号输出端,用于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回归原位,即控制底盘9回归原位,便于维护。
图3给出了系统的一种具体的控制流程。整车上电后,雷达传感器4和碰撞传感器5开始工作,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控制器1,另外,驾驶员在出发之前可以提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控制模式,不同的控制模式下在发生碰撞时采取的控制方式不同。当碰撞传感器5检测到碰撞信号后根据所处的不同控制模式只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或者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以抬升底盘9。当碰撞传感器5没有检测到碰撞信号时,雷达传感器4检测是否即将发生碰撞(还能够根据检测到的其他车辆的车速、距离、车辆体积等信息判断是否即将受到碰撞),当即将发生碰撞时,根据所处的不同控制模式只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或者控制安全气囊3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以抬升底盘9。当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时,只抬高受到碰撞一侧的底盘高度。另外,驾驶员还可以根据翘板开关将抬高的一侧底盘恢复到正常状态。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3所示的具体控制过程。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底盘抬升装置将底盘9抬升的方式实现电池组2的抬升,当然,如果电池组2所在的布置空间比较大,电池组2可以在一定空间内上下移动时,那么,还可以在底盘9与电池组2之间设置电池组抬升装置,通过电池组抬升装置直接将电池组2抬升,而电池组抬升装置的具体结构与底盘抬升装置的具体结构可以相同,这里就不再具体说明。
以上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基本思路在于上述基本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设计出各种变形的模型、公式、参数并不需要花费创造性劳动。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由于该系统在上述车辆实施例中已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本实施例就不再具体说明。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包括碰撞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池组以及布设在电池组外侧以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碰撞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电池组抬升设备,所述电池组抬升设备为用于设置在车轴与底盘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动作实现将底盘抬升的底盘抬升装置或者用于设置在电池组与底盘之间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动作实现将电池组抬升的电池组抬升装置,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底盘抬升装置或电池组抬升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抬升设备为所述底盘抬升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抬升装置由分别对应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第一抬升机构和第二抬升机构组成,以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抬升发生碰撞一侧的底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升机构为第一空气弹簧,所述第二抬升机构为第二空气弹簧,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第一气路和第二气路,所述第一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所述第一气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所述第一气路上设置有第一进气电磁阀,所述第二气路的一端连有气源,所述第二气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所述第二气路上设置有第二进气电磁阀,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二进气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同一气体流通口,所述第一进气电磁阀和第一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电磁阀,所述第一放气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所述第二进气电磁阀和第二空气弹簧的进气口之间的气路上设置有第二放气电磁阀,所述第二放弃电磁阀设置有放气端,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第一放气电磁阀和第二放气电磁阀。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用于设置在车身左右两侧的障碍物测距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障碍物测距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布设在电池组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第一模式开关、第二模式开关和用于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回归原位的抬升装置归位开关,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第一模式开关、第二模式开关和抬升装置归位开关,根据第一模式开关或者第二模式开关的状态选择第一控制模式或者第二控制模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为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电池防撞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车辆载重的载重检测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采样连接所述载重检测模块,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大于第一载重阈值时,只控制安全气囊打开,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的载重小于第二载重阈值时,控制安全气囊打开且控制底盘抬升装置抬升,所述第一载重阈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载重阈值。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防撞系统。
CN201811574147.6A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Active CN1113478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74147.6A CN111347859B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74147.6A CN111347859B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7859A true CN111347859A (zh) 2020-06-30
CN111347859B CN111347859B (zh) 2021-12-21

Family

ID=71195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74147.6A Active CN111347859B (zh) 2018-12-21 2018-12-21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4785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2820A (zh) * 2020-11-12 2021-02-1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主动控制电池保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13512A (zh) * 2021-12-16 2022-02-08 徐州鸿润达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用底盘结构
DE102022003818A1 (de) 2021-11-03 2023-05-04 Mercedes-Benz Group AG Batterieunterboden-Schutzsystem und Verfahren dazu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420A (zh) * 2012-06-19 2012-10-03 江苏大学 空气弹簧调节系统
KR20140084592A (ko) * 2012-12-27 2014-07-07 전자부품연구원 차량 충돌 시 파손 감소를 위한 범퍼 높이 조절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3832189U (zh) * 2013-01-08 2014-09-1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利用主动悬架的自适应碰撞高度调节系统
CN104669972A (zh) * 2013-11-27 2015-06-03 源捷公司 反应性空气悬挂系统及使用方法
CN204834712U (zh) * 2015-07-30 2015-12-02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配备有安全气囊的电池组
CN105599558A (zh) * 2016-01-15 2016-05-25 江苏大学 一种电控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与整车姿态联合控制方法
CN105609682A (zh) * 2016-03-21 2016-05-25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充气气囊的电动汽车电池包及保护装置
CN105810854A (zh) * 2016-03-21 2016-07-27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及保护装置
CN106945479A (zh) * 2017-03-10 2017-07-14 江苏大学 一种多功能独立悬架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68740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保护装置和电动汽车
JP2018144526A (ja) * 2017-03-01 2018-09-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周辺監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420A (zh) * 2012-06-19 2012-10-03 江苏大学 空气弹簧调节系统
KR20140084592A (ko) * 2012-12-27 2014-07-07 전자부품연구원 차량 충돌 시 파손 감소를 위한 범퍼 높이 조절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3832189U (zh) * 2013-01-08 2014-09-1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利用主动悬架的自适应碰撞高度调节系统
CN104669972A (zh) * 2013-11-27 2015-06-03 源捷公司 反应性空气悬挂系统及使用方法
CN204834712U (zh) * 2015-07-30 2015-12-02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配备有安全气囊的电池组
CN105599558A (zh) * 2016-01-15 2016-05-25 江苏大学 一种电控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与整车姿态联合控制方法
CN105609682A (zh) * 2016-03-21 2016-05-25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充气气囊的电动汽车电池包及保护装置
CN105810854A (zh) * 2016-03-21 2016-07-27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及保护装置
CN108068740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保护装置和电动汽车
JP2018144526A (ja) * 2017-03-01 2018-09-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周辺監視装置
CN106945479A (zh) * 2017-03-10 2017-07-14 江苏大学 一种多功能独立悬架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2820A (zh) * 2020-11-12 2021-02-1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主动控制电池保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E102022003818A1 (de) 2021-11-03 2023-05-04 Mercedes-Benz Group AG Batterieunterboden-Schutzsystem und Verfahren dazu
CN114013512A (zh) * 2021-12-16 2022-02-08 徐州鸿润达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用底盘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7859B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7859B (zh) 一种车载电池防撞系统和一种车辆
EP1683698B1 (en) Vehicle collision safety system
JP4946684B2 (ja) 移動体
CN201777211U (zh)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落水防沉结构
US2014035279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ydrogen charging for vehicle
JP2004131055A (ja) エネルギー形成のための装置のための安全システム
CN103712055A (zh) 用于燃料电池车的氢充装的安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2277648A (zh)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碰撞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3832381B (zh) 一种车窗玻璃边缘起爆逃生系统
KR20130110386A (ko) 차량의 배터리시스템 보호장치
CN105151021A (zh) 一种人机双驾双控的车辆制动自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62001B (zh)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落水防沉结构
CN205034095U (zh) 一种人机双驾双控的车辆制动自动控制系统
CN218430936U (zh) 一种汽车电池防护装置及汽车
CN104057828A (zh) 一种电动/混合动力汽车高压安全的碰撞保护系统及其保护方法
CN110027633B (zh) 一种气压制动重型车的防侧翻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5705697U (zh) 控制系统
CN110001420A (zh) 一种用于氢燃料电池车的安全控制方法
CN202863369U (zh) 碰撞保护系统及安装有该系统的汽车
CN104859453A (zh)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安全保护方法、电路及相应电动汽车
CN110370956B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货车氢能系统保护装置
CN208789630U (zh) 一种汽车防撞防沉气囊系统
WO2021120250A1 (zh) 电动汽车座椅应急控制装置及汽车
CN111791707A (zh) 车辆碰撞翻转后动力电池自动断电感应装置
CN114179615A (zh) 一种燃料电池车辆的碰撞处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50061 Yudao Road, Guancheng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tong Bus Co.,Ltd.

Address before: 450061 Yudao Road, Guancheng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