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2686A - 制冷装置、除湿设备及智能衣柜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除湿设备及智能衣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22686A CN111322686A CN202010130623.6A CN202010130623A CN111322686A CN 111322686 A CN111322686 A CN 111322686A CN 202010130623 A CN202010130623 A CN 202010130623A CN 111322686 A CN111322686 A CN 1113226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 inlet
- air
- valve plug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61/00—Wardrob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61/00—Wardrobes
- A47B61/04—Wardrobes for shoes, hats, umbrellas,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97/00—Furniture or accessories for furnitur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24F2003/14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by cond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冷装置、除湿设备以及智能衣柜。其中,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器;密封壳,密封壳设有密封腔、和相对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以及相对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制冷器设置于密封腔内;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包括设置于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之间可移动的第一阀塞,第一阀塞移动至第二入口,以使第一入口连通密封腔,或移动至第一入口,以使第二入口连通密封腔;以及第二阀体,第二阀体包括设置于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之间可移动的第二阀塞,第二阀塞可移动至第二出口,以使第一出口连通密封腔,或移动至第一出口,以使第二出口连通密封腔。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装置能够进行内或外循环,可应用于智能除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装置、应用该制冷装置的除湿设备、以及应用该除湿设备的智能衣柜。
背景技术
衣柜是必备的家居设备,用于放置衣物或鞋子等物件。如果衣柜中放置衣物或鞋子等物件的空间出现潮湿,则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衣物和衣柜发霉,并危害人体健康。
现有技术主要是在衣柜中放置具有除湿剂的除湿盒来进行除湿。但是,除湿盒的除湿效率较慢并且随着除湿盒的使用时间变长其除湿效果逐渐变弱直至完全丧失,且当除湿盒使用寿命达到后而没有及时更换时同样会导致衣柜内部因潮湿而滋生细菌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除湿设备以及智能衣柜,克服了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
制冷器;
密封壳,所述密封壳设有密封腔、和相对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以及相对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所述制冷器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内;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之间可移动的第一阀塞,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入口,以使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密封腔,或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入口,以使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密封腔;以及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可移动的第二阀塞,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出口,以使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密封腔,或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出口,以使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密封腔。
可选地,所述密封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入风板和第二入风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入风板和所述第二入风板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入风板设有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风板设有所述第二入口,所述第一入风板、所述第二入风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围合形成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连通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一阀塞设于所述第一导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阀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阀塞在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还包括第一阀杆,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阀塞之间,所述第一阀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阀塞,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入口外并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啮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还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密封壳外并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所述密封壳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入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且/或,
所述第一阀杆位于所述密封壳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的孔壁设置有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入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第一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密封壳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出风板和第二出风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出风板和所述第二出风板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出风板设有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风板设有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风板、所述第二出风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围合形成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连通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二阀塞设于所述第二导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阀体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阀塞,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阀塞在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阀体还包括第二阀杆,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二阀塞之间,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阀塞,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出口外且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啮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阀体还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密封壳外并与所述第二阀杆连接,所述密封壳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出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且/或,
所述第二阀杆位于所述密封壳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的孔壁设置有所述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出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第二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除湿设备,所述除湿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的制冷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和分别连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入口,且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出口,以使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密封腔;
或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入口,且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出口,以使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密封腔。
可选地,所述除湿设备还包括第一排气风扇,所述第一排气风扇邻近或位于所述第一出口处,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并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入口、所述密封腔以及所述第一出口后,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且/或,
所述除湿设备还包括第二排气风扇,所述第二排气风扇邻近或位于所述第二出口处,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并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入口、所述密封腔以及所述第二出口后,由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衣柜,包括:
衣柜主体,设有容置腔,用于放置衣物;和
上述的除湿设备,所述除湿设备设于所述衣柜主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连通至所述衣柜主体的外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制冷除湿时,主要利用的是流经制冷装置内部的空气中漂浮的水分遇冷凝聚成水滴而被收集在制冷装置内,从而能够对流经制冷装置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当制冷装置用于除湿时,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可分别用于连通至家居设备的内部。利用第一阀塞移动至第二入口,以使第一入口连通密封腔,第二阀塞移动至第二出口,以使第一出口连通密封腔。此时空气由第一入口进入密封腔内并可由第一出口排出形成内循环空气流道,即,制冷装置在进行内循环制冷时,可用于对家居设备等的内部空气进行快速地除湿,实现对家居设备的内部空气干燥,有效防止滋生细菌或发霉,利于家居设备内部的物品如衣物、鞋子等的存放。
而由于制冷装置制冷时内部积累的水分越来越多,若积水无法有效排出,会影响制冷装置的制冷除湿效果,难以持续高效率地对家居设备的内部空气进行干燥。为解决此问题,制冷装置还可对除湿时累积的积水进行除水处理,利用在制冷装置停止制冷时,通过流经制冷装置内部的空气带走积水。在制冷装置对内部进行除水时,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可分别用于连通至家居设备的外部。利用第一阀塞移动至第一入口,以使第二入口连通密封腔,第二阀塞移动至第一出口,以使第二出口连通密封腔。此时空气由第二入口进入密封腔内并可由第二出口排出形成外循环空气流道,即,制冷装置停止制冷时,可打开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流动的空气从第二入口进入密封腔并从第二出口排走,并带走制冷装置内部的积水,如此可有效解决由于制冷装置制冷除湿后内部积水过多而无法有效排出的问题,实现智能除湿,能够保持高效率除湿。
尤其地,通过将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相对设置,并且第一阀塞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之间,在第一阀塞移动至第二入口的同时第一入口由于没有被封堵而打开,因此只需通过控制第一阀塞的移动即可完成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中任一个被封堵而另一个被打开,且两者之间的被封堵和被打开可通过第一阀塞的移动来快速切换。同样地,通过将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相对设置,并且第二阀塞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之间,只需通过控制第二阀塞的移动即可完成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两者之间被封堵和被打开的快速同步切换。如此有利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快速同步彻底地切换,有效地避免内、外循环之间气流影响,实现内、外循环之间互不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除湿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除湿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除湿设备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除湿设备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除湿设备处于内循环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已去掉上壳和密封上壳);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除湿设备处于内循环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已去掉上壳和密封上壳);
图9为图8中C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D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除湿设备处于外循环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已去掉上壳和密封上壳);
图12为图11中F处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1中G处的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除湿设备处于外循环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已去掉上壳和密封上壳);
图15为图14中H处的放大图;
图16为图14中I处的放大图;
图17为本发明智能衣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智能衣柜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3、图5至图1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2,用于除湿,包括:密封壳21、制冷器22、第一阀体31以及第二阀体32。
其中,如图3、图8至图10所示,密封壳21设有密封腔21a、和相对的第一入口213a与第二入口213b、以及相对的第一出口214a与第二出口214b,制冷器22设置于密封腔21a内。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阀体31包括设置于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之间可移动的第一阀塞311,第一阀塞311移动至第二入口213b,以使第一入口213a连通密封腔21a。或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阀塞311移动至第一入口213a,以使第二入口213b连通密封腔21a。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阀体32包括设置于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之间可移动的第二阀塞321,第二阀塞321移动至第二出口214b,以使第一出口214a连通密封腔。或如图14和图16所示,第二阀塞321移动至第一出口214a,以使第二出口214b连通密封腔21a。
当然,第二阀体32可以设置为与第一阀体31相同的阀体结构,或者设置为与第一阀体31不同但同样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阀体结构。第一阀塞311和第二阀塞321可被动力机构控制驱动而移动。驱动方式可以是通过电机、液压器等等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可直接连接或者通过中间机构如连杆机构等连接以传递动力驱动第一阀塞311和第二阀塞321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壳21起到支撑、安装固定的作用,密封壳21可以是盒体、箱体等结构。可以理解的,密封壳2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异型结构,具体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调整变换,在此不做限定。制冷器22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出来,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密封壳21,可利用密封壳21将制冷器22冷凝出的水分隔绝在密封腔21a内,从而有效避免水分对壳体1安装腔1a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可选地,制冷器22为半导体制冷器,用于将流经密封腔21a的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出来,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密封壳21包括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围合形成密封腔21a。制冷器22可设置在密封上壳211和/或密封下壳212上。可以理解的,为了提高密封壳21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可采用固定连接方式,例如采用焊接或过盈配合等方式。为了方便安装制冷器22,提高装配效率,同时方便更换、维修制冷器22,从而降低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纹连接、螺钉或销钉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均可,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采用螺钉实现固定连接,当然,为了强化密封效果,密封上壳211和密封下壳212之间也可设置橡胶圈等。
为了提高制冷器22的安装稳定性,实现对制冷器22的限位安装,密封下壳212可设置有限位槽,制冷器22限位安装于该限位槽内,并且密封下壳212还可形成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槽体,该槽体和限位槽连通;当然,也可以是在密封下壳212的内部底端即设置为接水槽,制冷器22安装于接水槽内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装置2制冷除湿时,主要利用的是流经制冷装置2内部的空气中漂浮的水分遇冷凝聚成水滴而被收集在制冷装置2内,从而能够对流经制冷装置2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当制冷装置2用于除湿时,第一入口213a和第一出口214a可分别用于连通至家居设备的内部。如图8至图10所示,利用第一阀塞311移动至封堵第二入口213b,以使第一入口213a连通密封腔21a,第二阀塞321移动至封堵第二出口214b,以使第一出口214a连通密封腔21a。此时空气由第一入口213a进入密封腔21a内并可由第一出口214a排出形成内循环空气流道(如图8中箭头所示气流流向),即,制冷装置2在进行内循环制冷时,可用于对家居设备等的内部空气进行除湿,实现对家居设备的内部空气干燥,有效防止滋生细菌或发霉,利于家居设备内部的物品如衣物、鞋子等的存放。
而由于制冷装置2制冷时内部积累的水分越来越多,若积水无法有效排出,会影响制冷装置2的制冷除湿效果,难以持续高效率地对家居设备的内部空气进行干燥。为解决此问题,制冷装置2还可对除湿时累积的积水进行除水处理,利用在制冷装置2停止制冷时,通过流经制冷装置2内部的空气带走积水。在制冷装置2对内部进行除水时,第二入口213b和第二出口214b可分别用于连通至家居设备的外部。如图14至图16所示,利用第一阀塞311移动至封堵第一入口213a,以使第二入口213b连通密封腔21a,第二阀塞321移动至封堵第一出口214a,以使第二出口214b连通密封腔21a。此时空气由第二入口213b进入密封腔21a内并可由第二出口214b排出形成外循环空气流道(如图14中箭头所示气流流向),即,制冷装置2停止制冷时,可通过移动第一阀塞311和第二阀塞321以打开第二入口213b和第二出口214b,流动的空气从第二入口213b进入密封腔21a并从第二出口214b排走,并带走制冷装置2内部的积水,如此可有效解决由于制冷装置2制冷除湿后内部积水过多而无法有效排出的问题,实现智能除湿,能够保持高效率除湿。
尤其地,如图8和图9、图14和图15所示,通过将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相对设置,并且第一阀塞311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之间,在第一阀塞311移动至第二入口213b的同时第一入口213a由于没有被封堵而打开,因此只需通过控制第一阀塞311的移动即可完成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中任一个被封堵而另一个被打开,且两者之间的被封堵和被打开可通过第一阀塞311的移动来快速切换。同样地,通过将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相对设置,并且第二阀塞321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之间,只需通过控制第二阀塞321的移动即可完成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两者之间被封堵和被打开的快速切换。如此有利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快速同步彻底地切换,有效地避免内、外循环之间气流影响,实现内、外循环之间互不干扰。
另外,为了实现驱动空气流入并流出制冷装置2内部的密封腔21a,可在制冷装置2的内部或者外部设置有驱动风扇,通过驱动风扇的作用带动空气流动。譬如,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入口213a、第二入口213b分别连接呈喇叭状(两端开口分别呈外大内小)的导流筒,通过在制冷装置2的外部设置驱动风扇,并控制驱动风扇向导流筒朝外的开口吹风,实现往制冷装置2的内部灌风,以驱动空气流经制冷装置2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密封壳2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入风板2101和第二入风板2102、以及连接第一入风板2101和第二入风板2102的第一连接板2103,第一入风板2101设有第一入口213a,第二入风板2102设有第二入口213b,第一入风板2101和第二入风板2102以及第一连接板2103围合形成第一导槽2104,第一导槽2104连通密封腔21a,第一阀塞311设于第一导槽2104内。
具体应用中,第一入风板2101、第二入风板2102以及第一连接板2103之间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密封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具体如图9所示,第一入风板2101和第二入风板2102之间可平行相对设置,第一阀塞311的本体设置呈如图所示的板状结构。即第一阀塞311具有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为面向第二入口213b的顶面和面向第一入口213a的底面。在第一阀塞311滑动至第二入口213b后,第一阀塞311的顶面紧密抵靠第二入口213b的入口周缘,以紧密密封第二入口213b,防止漏气。在第一阀塞311滑动至第一入口213a后,第一阀塞311的底面紧密抵靠第一入口213a的入口周缘,以紧密密封第一入口213a,防止漏气。当然,为了实现更佳的密封效果,可在第一阀塞311的顶面、底面,或者在第一入口213a、第二入口213b处设置密封圈等结构,通过挤压密封圈实现密封。如此,仅需通过控制第一阀塞311在第一导槽2104内直线滑动,即可实现对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的封堵或打开,达到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快速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阀塞311的底部还可设置有滑动凸起,用以减少第一阀塞311与第一导槽210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阻力,利于第一阀塞311的顺畅滑动。
为了更稳定地带动第一阀塞311于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之间的移动,请参阅图5和图6、图8和图9所示,第一阀体31包括第一电机312,第一电机312连接第一阀塞311,用于驱动第一阀塞311在第一入口213a和第二入口213b之间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312和第一阀塞311之间可以直接连接,或者也可以在第一电机312和第一阀塞311中间设置连杆机构等将两者间接连接,以使第一电机312输出的动力能够传动至第一阀塞311,带动第一阀塞311紧密抵靠封堵第一入口213a或第二入口213b,避免封堵不稳或者没有完全封堵而漏气的问题。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图8和图9所示,第一阀体31还包括第一阀杆313,第一入口213a位于第一电机312和第一阀塞311之间,第一阀杆313的一端连接第一阀塞311,另一端穿出第一入口213a外并设置有第一齿条3131a,第一齿条3131a与第一电机312的输出轴啮合连接。
具体应用中,第一阀杆313可设置为不同的形状构造,比如设置为长方柱、圆柱或者其他形状等,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阀杆313包括第一杆体3132和第一连接部3133。第一杆体3132位于密封壳21外,第一杆体3132为块状结构,第一连接部3133为长条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3133的一端连接第一阀塞311,另一端穿出第一入口213a外和第一杆体3132连接。通过将第一杆体3132设置于密封壳21的外部,可防止第一杆体3132占据密封壳21的内部空间。第一杆体3132、第一连接部3133以及第一阀塞311之间可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一电机312可通过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纹连接、螺钉或销钉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安装固定于密封壳21的外部,如此可避免占据密封腔21a的内部空间,以提高密封腔21a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升除湿效果,同时也方便第一电机312的安装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具体如图6所示,第一电机312还可设置有两个安装臂,每一安装臂均设置有安装孔,安装时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穿过安装孔连接于密封壳21,通过安装臂将第一电机312稳定可靠地固定于密封壳21。当然,为了与第一齿条3131a适配,第一电机312的输出轴设置有如图所示的外齿轮。
另外,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密封壳21的内部空间足够时,第一电机312还可设置在密封壳21的内部等。
为了实现对第一阀体31的移动进行稳定导向,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以及图8和图9所示,第一阀体31还包括第一滑块314,第一滑块314位于密封壳21外并与第一阀杆313连接,密封壳2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滑槽21b,第一滑槽21b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入口213a的轴向延伸,第一滑块314在第一滑槽21b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第一滑块314和第一滑槽21b的数量可分别设置为一至多个,第一滑槽21b可设置为通槽或盲槽。当第一滑槽21b设置为多个时,不同的第一滑槽21b的长度方向需平行设置,以使多个第一滑块314均向同一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具体如图6所示,第一滑块314和第一滑槽21b分别设置有两个,并且第一电机312位于两个第一滑槽21b之间。第一阀杆313位于第一电机312和第一入口213a中间的两侧分别延伸出两个连接翅,两个第一滑块314分别凸设于两个连接翅的端部。两个第一滑块314被分别限位在两个第一滑槽21b上移动,能对第一阀体31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如此第一电机312能够带动第一阀杆313平稳、直线地移动,有利于第一阀塞311准确无误地封堵第一入口213a或第二入口213b,结构设置适当且合理。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以及图8和图9所示,第一阀杆313位于密封壳21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滑孔3131,第一滑孔3131的孔壁设置有第一齿条3131a,第一齿条3131a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入口213a的轴向延伸,第一电机312的输出轴伸入第一滑孔3131内并与第一齿条3131a啮合连接。如此通过将第一齿条3131a设置在第一滑孔3131上,对第一电机312的输出轴形成外围保护,且在第一阀杆313的中间挖孔可减少用材和减重,利于减少第一电机312驱动时的力阻。
当然,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需要单独设置第一滑块314;或者,单独设置第一滑孔3131;或者同时设置有第一滑块314和第一滑孔3131。
相似地,请参阅图8和图10所示,密封壳21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出风板2105和第二出风板2106、以及连接第一出风板2105和第二出风板2106的第二连接板2107,第一出风板2105设有第一出口214a,第二出风板2106设有第二出口214b,第一出风板2105、第二出风板2106以及第二连接板2107围合形成第二导槽2108,第二导槽2108连通密封腔21a,第二阀塞321设于第二导槽2108内。
具体应用中,第一出风板2105、第二出风板2106以及第二连接板2107之间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等方式密封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出风板2105和第二出风板2106之间可平行相对设置,第二阀塞321的本体设置呈如图所示的板状结构。即第二阀塞321具有相对的两表面,分别为面向第二出口214b的顶面和面向第一出口214a的底面。在第二阀塞321滑动至第二出口214b后,第二阀塞321的顶面紧密抵靠第二出口214b的入口周缘,以紧密密封第二出口214b,防止漏气。在第二阀塞321滑动至第一出口214a后,第二阀塞321的底面紧密抵靠第一出口214a的入口周缘,以紧密密封第一出口214a,防止漏气。当然,为了实现更佳的密封效果,可在第二阀塞321的顶面、底面,或者在第一出口214a、第二出口214b处设置密封圈等结构,通过挤压密封圈实现密封。如此,仅需通过控制第二阀塞321在第二导槽2108内直线滑动,即可实现对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的封堵或打开,达到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快速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阀塞321的底部还可设置有滑动凸起,用以减少第二阀塞321与第二导槽2108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阻力,利于第二阀塞321的顺畅滑动。
为了稳定地带动第二阀塞321在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之间移动,请参阅图5和7、图8和图10所示,第二阀体32包括第二电机322,第二电机322连接第二阀塞321,用于驱动第二阀塞321在第一出口214a和第二出口214b之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机322和第二阀塞321之间可以直接连接,或者也可以在第二电机322和第二阀塞321中间设置连杆机构等将两者间接连接,以使第二电机322输出的动力能够传动至第二阀塞321,带动第二阀塞321封堵第一出口214a或第二出口214b。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7、图8和图10所示,第二阀体32还包括第二阀杆323,第一出口214a位于第二电机322和第二阀塞321之间,第二阀杆323的一端连接第二阀塞321,另一端穿出第一出口214a外且设置有第二齿条3231a,第二齿条3231a与第二电机322的输出轴啮合连接。
具体应用中,第二阀杆323可设置为不同的形状构造,比如设置为长方柱、圆柱或者其他形状等,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阀杆323包括第二杆体和第二连接部。第二杆体位于密封壳21外,第二杆体为块状结构,第二连接部为长条板状结构,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二阀塞321,另一端穿出第一出口214a外和第二杆体连接。通过将第二杆体设置于密封壳21的外部,可避免第二杆体占据密封壳21的内部空间。第二杆体、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阀塞321之间可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通过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二电机322可通过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纹连接、螺钉或销钉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安装固定于密封壳21的外部,如此可避免占据密封腔21a的内部空间,以提高密封腔21a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升除湿效果,同时也方便第二电机322的安装固定。具体如图7所示,第二电机322还可设置有两个安装臂,每一安装臂均设置有安装孔,安装时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穿过安装孔连接于密封壳21,通过安装臂将第二电机322稳定可靠地固定于密封壳21。当然,为了与第二齿条3231a适配,第二电机322的输出轴设置有如图所示的外齿轮。
另外,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密封壳21的内部空间足够时,第二电机322还可设置在密封壳21的内部等。
为了实现对第二阀体32的移动进行稳定导向,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以及图8和图10所示,第二阀体32还包括第二滑块324,第二滑块324位于密封壳21外并与第二阀杆323连接,密封壳21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滑槽21c,第二滑槽21c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出口214a的轴向延伸,第二滑块324在第二滑槽21c内滑动。
可以理解的,第二滑块324和第二滑槽21c的数量可分别设置为一至多个,第二滑槽21c可设置为通槽或盲槽。当第二滑槽21c设置为多个时,不同的第二滑槽21c的长度方向需平行设置,以使多个第二滑块324均向同一方向移动。具体如图7所示,第二滑块324和第二滑槽21c分别设置有两个,并且第二电机322位于两个第二滑槽21c之间。第二阀杆323位于第二电机322和第一出口214a中间的两侧分别延伸出两个连接翅,两个第二滑块324分别凸设于两个连接翅的端部。两个第二滑块324被分别限位在两个第二滑槽21c上移动,能对第二阀体32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如此第二电机322能够带动第二阀杆323平稳、直线地移动,有利于第二阀塞321准确无误地封堵第一出口214a或第二出口214b,结构设置适当且合理。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阀杆323位于密封壳21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滑孔3231,第二滑孔3231的孔壁设置有第二齿条3231a,第二齿条3231a的长度方向沿第一出口214a的轴向延伸,第二电机322的输出轴伸入第二滑孔3231内并与第二齿条3231a啮合连接。如此通过将第二齿条3231a设置在第二滑孔3231上,对第二电机322的输出轴形成外围保护,且在第二阀杆323的中间挖孔可减少用材和减重,利于减少第二电机322驱动时的力阻。
当然,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需要单独设置第二滑块324;或者,单独设置第二滑孔3231;或者同时设置有第二滑块324和第二滑孔3231。
请参阅图1至图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除湿设备100,除湿设备100包括壳体1和制冷装置2。该制冷装置2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除湿设备1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当然,除湿设备100具体可应用于智能衣柜、智能鞋柜等等家居设备。
如图3、图8至图10所示,壳体1具有安装腔1a和分别连通安装腔1a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13。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阀塞311移动至第二入口213b,且第二阀塞321移动至第二出口214b,以使第一入口213a连通第一进风口111和密封腔21a、第一出口214a连通第一出风口121和密封腔21a。
或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一阀塞311移动至第一入口213a,且第二阀塞321移动至第一出口214a,以使第二入口213b连通第二进风口112和密封腔21a、第二出口214b连通第二出风口113和密封腔21a。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起到支撑、安装固定的作用,壳体1可以是盒体、箱体等结构。可以理解的,壳体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异型结构,具体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调整变换,在此不做限定。
在除湿设备100进行除湿时(内循环),如图8至图10所示,利用第一阀体31的第一阀塞311移动至封堵第二入口213b,以使第一入口213a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111和密封腔21a,第二阀体32的第二阀塞321移动至封堵第二出口214b,以使第一出口214a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出风口121和密封腔21a。此时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第一入口213a,并流经密封腔21a内,通过第一出口214a,并经第一出风口121排出形成内循环空气流道(如图8中箭头所示空气流向),用以对家居设备例如智能衣柜800的内部空气进行循环干燥,达到智能除湿目的,有效避免了智能衣柜800内滋生细菌或发霉。
在除湿设备100进行排水时(外循环),如图14至图16所示,利用第一阀体31的第一阀塞311移动至封堵第一入口213a,以使第二入口213b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进风口112和密封腔21a,第二阀体32的第二阀塞32移动至封堵第一出口214a,以使第二出口214b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出风口113和密封腔21a。此时空气由第二进风口112进入第二入口213b流经密封腔21a内,通过第二出口214b,并经第二出风口113排出形成外循环空气流道(如图14中箭头所示空气流向),用以通过流动的空气将除湿设备100内制冷除湿时产生的积水带走,以利于除湿设备100的再次除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包括上壳12和下壳11,上壳12和下壳11围合形成安装腔1a。制冷装置2可设置在上壳12和/或下壳11上。可以理解的,为了提高壳体1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上壳12和下壳11可采用固定连接方式,例如采用焊接或过盈配合等方式。为了方便安装制冷装置2,提高装配效率,同时方便更换、维修制冷装置2,从而降低成本,在本实施例中,上壳12与下壳11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采用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纹连接、螺钉或销钉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将上壳12与下壳11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均可,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上壳12与下壳11采用螺钉实现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下壳11设有呈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及第二出风口113,其中第二进风口112设置在下壳11的底部靠近第一进风口111处,第二出风口113设置在下壳11的底部并与第二进风口112处于同一底面,以在安装于家居设备如智能衣柜800时,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可同时连通至家居设备的外部以实现外循环排水,方便于除湿设备100的安装。第一进风口111在下壳11的侧部,第一出风口121设置在上壳12的顶面,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21均用于安装在家居设备如智能衣柜800的内部,以实现内循环除湿,由于第一出风口121设置在上壳12的顶面,利于第一出风口121通畅地输出除湿后的干燥空气。可选地,下壳11设置有容置槽,用于对制冷装置2实现限位安装。上壳12呈弧形设置,可以理解的,通过将上壳12设置为弧形结构,同时将第一出风口121设置呈如图2所示的圆环形还有利于第一出风口121处空气的扩散均匀,在提高出风量的同时不影响上壳12的外观整洁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昆虫、鼠等以及灰尘进入除湿设备100的壳体1内,影响制冷装置2以及其他部件的正常运行,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第一出风口121及第二出风口113处均可根据需要设置有网罩,网罩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气孔。可以理解的,多个通气孔在网罩上呈阵列排布或辐射状排布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密封壳21的外壁与安装腔1a的内壁围合形成风道13,密封壳21的外壁设有挡板215,挡板215将风道13分隔为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具体如图4所示,密封壳21的密封上壳211与壳体1的上壳12抵接,密封壳21的密封下壳212与壳体1的下壳11之间形成有风道13,通过在密封壳21的下壳212设置挡板215,可利用挡板215将风道13分隔为第一风道131和第二风道132。请再结合图8和图9所示,第一风道13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入口213b,结合图8和图10所示,第二风道13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出风口113与第二出口214b。如此可使得由第二进风口112进入第一风道131的只能通过第二入口213b进入密封腔21a内,并由第二出口214b进入第二风道132,再由第二出风口113排出安装腔1a,如此可有效防止密封壳21进气和排气通道之间的气流干扰。当然,如图4所示,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之间设置间隔排开,防止进气和排气之间的干扰,以利于提高外循环时除湿设备100的排气除水的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除湿设备100还包括设于安装腔1a内的散热片41,散热片41与密封壳21的外壁连接,并对应制冷器22设置。可利用散热片41对制冷器22实现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得制冷器22的热量快速散出,壳体1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多个散热孔对应散热片41设置。具体地,除湿设备100还包括设于安装腔1a内的散热风扇42,散热风扇42与散热片41背向密封壳21的一侧连接。通过设置散热风扇42,在除湿设备100进行制冷除湿时,可利用散热风扇42将制冷器22传递至散热片41的热量快速从散热孔排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42对应散热孔设置,且设置于散热片41背向密封壳21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除湿设备100还包括设于安装腔1a内的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可设于第一进风口111处。在除湿设备100进行制冷除湿之前或者正在制冷除湿时,可利用湿度传感器对由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实现湿度检测,从而方便控制制冷器22的工作状态。比如,当检测到的湿度超过预设值时,开启除湿设备100的内循环制冷除湿模式,实现快速地对家居设备的内部空气进行除湿干燥处理,当检测到的湿度低于预设值时,除湿设备100停止制冷除湿模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除湿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排气风扇61,第一排气风扇61邻近或位于第一出口214a处,用于驱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内,并依次流经第一入口213a、密封腔21a以及第一出口214a后,由第一出风口121排出。通过在第一出风口121处设置第一排气风扇61,在除湿设备100进行制冷除湿时,可利用第一排气风扇61驱动空气流动,如此可加快内循环流道的气流流动,从而提高对家居设备内部空气的除湿效率。具体地,第一排气风扇61可往第一出风口121的外部吹风,如此在第一出口214a以及密封腔21a的内部形成负压,采用吸风式以高效地驱动空气快速流入密封腔21a,并形成内循环空气流动,加快对家居设备内部空气除湿干燥。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扇61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入口213a处或者邻近于第一入口213a,采用往密封腔21a的内部吹风的方式,驱动空气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除湿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排气风扇62,第二排气风扇62邻近或位于第二出口214b处,用于驱动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2进入壳体1内,并依次流经第二入口213b、密封腔21a以及第二出口214b后,由第二出风口113排出。通过在第二出风口113处设置第二排气风扇62,在除湿设备100进行排水时,可利用第二排气风扇62驱动空气流动,如此可加快外循环流道的气流流动,从而可快速将密封腔21a内的水分快速排出。具体地,第二排气风扇62可往第二出风口113的外部吹风,如此在第二出口214b以及密封腔21a的内部形成负压,采用吸风式以驱动空气快速流入密封腔21a,并形成外循环空气流动,以加快对密封腔21a内积水的排走。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排气风扇62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入口213b处或者邻近于第二入口213b,采用往密封腔21a的内部吹风的方式,驱动空气流动。
请参阅图17和图18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智能衣柜800,该智能衣柜800包括衣柜主体700和除湿设备100,该除湿设备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智能衣柜8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衣柜主体700设有容置腔710,用于放置衣物;除湿设备100设于衣柜主体700,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21分别与容置腔710连通,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分别连通至衣柜主体700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衣柜主体700用于存储和放置衣物、鞋子等物件。为了方便将衣物和鞋子等物件进行分类放置,衣柜主体700设置有多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多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呈间隔排布,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为了实现对每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内的衣物或鞋子等实现除湿,每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内设置有除湿设备100。当然,为了简化结构,节省成本,衣柜主体700的多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呈相互连通设置,如此可在一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内设置有除湿设备100,如此可利用除湿设备100对多个存储空间或收容空间内的衣物或鞋子等进行除湿。
在本实施例中,除湿设备100可固定设置在衣柜主体700上,例如采用焊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如此可通过除湿设备100的安装稳固性。当然,为了提高除湿设备100的装配效率,方便实现更换、维修等,除湿设备100也可可拆卸地设置在衣柜主体700上,例如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纹连接、螺钉或销钉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除湿设备100的壳体1与衣柜主体700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衣柜主体700设置有连通容置腔710的安装通孔,除湿设备100装设于安装通孔内,使得除湿设备100的壳体1上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21与容置腔710连通,除湿设备100的壳体1上的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位于衣柜主体700的外壁,如此可利用除湿设备100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21与衣柜主体700的容置腔710实现内部循环除湿,利用除湿设备100的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实现除湿设备100的外部循环排水。
在本实施例中,实现智能衣柜800除湿干燥的原理为:
当除湿设备100内的湿度传感器检测到衣柜主体700的内部空气湿度超过预设值后,除湿设备100可开启内循环模式,同时关闭外循环模式。即,第一电机312驱动第一阀体31的第一阀塞311移动至封堵第二入口213b,并使第一入口213a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111和密封腔21a,第二电机322驱动第二阀体32的第二阀塞321移动至封堵第二出口214b,并使第一出口214a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出风口121和密封腔21a,第一排气风扇61启动工作。此时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第一入口213a,并流经密封腔21a内,通过第一出口214a,并经第一出风口121排出形成内循环空气流道,用以对家居设备例如智能衣柜800的内部空气进行循环干燥,达到智能除湿目的,有效避免了智能衣柜800内滋生细菌或发霉。
当除湿设备100内的湿度传感器检测到衣柜主体700的内部空气湿度低于预设值后,除湿设备100停止内循环除湿工作模式。在除湿设备100内循环系统停止工作后,可开启外循环排水工作模式。即,第一电机312驱动第一阀体31的第一阀塞311移动至封堵第一入口213a,使第二入口213b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进风口112和密封腔21a,第二阀体32的第二阀塞32移动至封堵第一出口214a,使第二出口214b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出风口113和密封腔21a,第二排气风扇62启动工作。此时智能衣柜800外界的空气由第二进风口112进入第二入口213b流经密封腔21a内,通过第二出口214b,并经第二出风口113排出形成外循环空气流道,用以通过流动的外界空气将除湿设备100内制冷除湿时产生的积水带走,以利于除湿设备100的再次除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制冷装置,用于除湿,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器;
密封壳,所述密封壳设有密封腔、和相对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以及相对的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所述制冷器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内;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之间可移动的第一阀塞,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入口,以使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密封腔,或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入口,以使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密封腔;以及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可移动的第二阀塞,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出口,以使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密封腔,或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出口,以使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密封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入风板和第二入风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入风板和所述第二入风板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入风板设有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入风板设有所述第二入口,所述第一入风板、所述第二入风板以及所述第一连接板围合形成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连通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一阀塞设于所述第一导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阀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阀塞在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之间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还包括第一阀杆,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阀塞之间,所述第一阀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阀塞,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入口外并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啮合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还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密封壳外并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所述密封壳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入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且/或,
所述第一阀杆位于所述密封壳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的孔壁设置有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入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第一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壳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出风板和第二出风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出风板和所述第二出风板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出风板设有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风板设有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风板、所述第二出风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围合形成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连通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二阀塞设于所述第二导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阀塞,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阀塞在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之间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还包括第二阀杆,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二阀塞之间,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阀塞,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出口外且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啮合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还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密封壳外并与所述第二阀杆连接,所述密封壳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出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且/或,
所述第二阀杆位于所述密封壳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的孔壁设置有所述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出口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第二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连接。
10.一种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设备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和分别连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入口,且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二出口,以使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密封腔;
或所述第一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入口,且所述第二阀塞移动至所述第一出口,以使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密封腔、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密封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设备还包括第一排气风扇,所述第一排气风扇邻近或位于所述第一出口处,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并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入口、所述密封腔以及所述第一出口后,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且/或,
所述除湿设备还包括第二排气风扇,所述第二排气风扇邻近或位于所述第二出口处,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内,并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入口、所述密封腔以及所述第二出口后,由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12.一种智能衣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衣柜主体,设有容置腔,用于放置衣物;和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除湿设备,所述除湿设备设于所述衣柜主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连通至所述衣柜主体的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30623.6A CN111322686B (zh) | 2020-02-28 | 2020-02-28 | 制冷装置、除湿设备及智能衣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30623.6A CN111322686B (zh) | 2020-02-28 | 2020-02-28 | 制冷装置、除湿设备及智能衣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2686A true CN111322686A (zh) | 2020-06-23 |
CN111322686B CN111322686B (zh) | 2021-10-01 |
Family
ID=71171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30623.6A Active CN111322686B (zh) | 2020-02-28 | 2020-02-28 | 制冷装置、除湿设备及智能衣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22686B (zh)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87952A (en) * | 1990-04-26 | 1991-01-29 | Dumont Holding Company | Apparatus for use in dehumidifying and otherwise conditioning air within a room |
CN101277748A (zh) * | 2005-10-04 | 2008-10-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除湿机 |
CA2673482C (en) * | 2009-07-21 | 2012-09-18 | Winix Inc. | Continuous drain-type dehumidifier |
CN204240529U (zh) * | 2014-11-24 | 2015-04-01 | 四川省科学城海天实业有限公司 | 博物馆微环境调湿装备 |
US20170016637A1 (en) * | 2015-07-15 | 2017-01-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ehumidifier |
CN106388303A (zh) * | 2016-08-29 | 2017-02-15 | 广州市骊庭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智能衣柜 |
CN108758849A (zh) * | 2018-06-02 | 2018-11-06 | 杨炎重 | 一种智能家居的多功能家用空气净化器 |
CN109099184A (zh) * | 2016-06-23 | 2018-12-28 | 夏建明 | 一种用于净化室内空气的装置 |
CN208332497U (zh) * | 2018-06-04 | 2019-01-04 |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恒湿机 |
CN208620494U (zh) * | 2018-06-11 | 2019-03-19 |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一体式除湿加湿装置 |
CN109764438A (zh) * | 2018-12-29 | 2019-05-17 | 东南大学 | 整体式新风除湿干衣机 |
JP2019098201A (ja) * | 2017-11-29 | 2019-06-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110260634A (zh) * | 2019-06-13 | 2019-09-20 | 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 | 用于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除湿结构 |
CN209415627U (zh) * | 2018-12-29 | 2019-09-20 | 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免倒水的除湿装置 |
CN209929691U (zh) * | 2019-03-27 | 2020-01-10 | 杭州宇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自冷却免排水智能除湿装置 |
CN110959997A (zh) * | 2019-12-18 | 2020-04-07 | 上海柯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衣柜防潮除湿装置 |
CN111000372A (zh) * | 2019-12-31 | 2020-04-14 | 深圳和而泰家居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衣柜 |
-
2020
- 2020-02-28 CN CN202010130623.6A patent/CN1113226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87952A (en) * | 1990-04-26 | 1991-01-29 | Dumont Holding Company | Apparatus for use in dehumidifying and otherwise conditioning air within a room |
CN101277748A (zh) * | 2005-10-04 | 2008-10-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除湿机 |
CA2673482C (en) * | 2009-07-21 | 2012-09-18 | Winix Inc. | Continuous drain-type dehumidifier |
CN204240529U (zh) * | 2014-11-24 | 2015-04-01 | 四川省科学城海天实业有限公司 | 博物馆微环境调湿装备 |
US20170016637A1 (en) * | 2015-07-15 | 2017-01-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ehumidifier |
CN109099184A (zh) * | 2016-06-23 | 2018-12-28 | 夏建明 | 一种用于净化室内空气的装置 |
CN106388303A (zh) * | 2016-08-29 | 2017-02-15 | 广州市骊庭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智能衣柜 |
JP2019098201A (ja) * | 2017-11-29 | 2019-06-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CN108758849A (zh) * | 2018-06-02 | 2018-11-06 | 杨炎重 | 一种智能家居的多功能家用空气净化器 |
CN208332497U (zh) * | 2018-06-04 | 2019-01-04 |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恒湿机 |
CN208620494U (zh) * | 2018-06-11 | 2019-03-19 | 可林艾尔精密空调系统(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一体式除湿加湿装置 |
CN109764438A (zh) * | 2018-12-29 | 2019-05-17 | 东南大学 | 整体式新风除湿干衣机 |
CN209415627U (zh) * | 2018-12-29 | 2019-09-20 | 珠海佳一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免倒水的除湿装置 |
CN209929691U (zh) * | 2019-03-27 | 2020-01-10 | 杭州宇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自冷却免排水智能除湿装置 |
CN110260634A (zh) * | 2019-06-13 | 2019-09-20 | 科希曼电器有限公司 | 用于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的除湿结构 |
CN110959997A (zh) * | 2019-12-18 | 2020-04-07 | 上海柯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衣柜防潮除湿装置 |
CN111000372A (zh) * | 2019-12-31 | 2020-04-14 | 深圳和而泰家居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衣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2686B (zh) | 2021-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26168B1 (en) | Clothes drying device | |
CN106337269B (zh) |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 |
CN217659753U (zh) | 烘干系统及具有其的洗碗机 | |
EP3176297B1 (en) | Washer-dryer | |
KR20130083670A (ko) | 건조기 | |
CN110081648A (zh) | 一种温度、湿度均可调节的制冷制热设备 | |
CN111322686B (zh) | 制冷装置、除湿设备及智能衣柜 | |
CN105316918A (zh) | 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及烘干系统 | |
JP2014161524A (ja) | 衣類乾燥機 | |
CN113143163B (zh) | 热风装置和洗碗机 | |
CN211753753U (zh) | 除湿设备和智能衣柜 | |
CN105951347A (zh) | 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模组及衣物处理装置 | |
CN220344366U (zh) | 一种清洗机 | |
CN114250602A (zh) | 一种高效烘干系统 | |
CN205775364U (zh) | 衣物处理装置的热泵模组及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3124605A (zh) | 一种具有减霜模块的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033067U (zh) | 一种高效烘干系统 | |
CN209991665U (zh) | 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 | |
CN213524415U (zh) | 一种具有分区控温功能的智能衣柜 | |
CN210900116U (zh) | 一种基站用蒸发冷却空气处理装置 | |
CN109945604B (zh) | 一种内外除湿一体机 | |
CN220378444U (zh) | 带空气干燥结构的空压机 | |
CN219223221U (zh) | 存储设备 | |
CN206109830U (zh) | 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干一体机及其风门组件 | |
CN221081865U (zh) | 一种电子米柜风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