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6138A -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6138A
CN111296138A CN202010130218.4A CN202010130218A CN111296138A CN 111296138 A CN111296138 A CN 111296138A CN 202010130218 A CN202010130218 A CN 202010130218A CN 111296138 A CN111296138 A CN 111296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w
mulching
invasive
beginn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02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家恩
李赛飞
许秋园
叶延琼
秦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1302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61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96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61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on of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on of plants
    • A01G13/30Ground coverings
    • A01G13/32Mats; Nets; Sheets or films
    • A01G13/33Sheets or fil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on of plants
    • A01G13/30Ground coverings
    • A01G13/35Mulches, i.e. loose materia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入侵植物的控制方法及应用,尤其是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所述方法是在冬季时将植物秸秆均匀铺设在长有入侵植物的地表,持续等30~80天或立春后,再铺设黑色薄膜等不透光不透气材料,保证覆盖率100%;持续覆盖50~70天或到立夏后结束。该方案将秸秆覆盖和薄膜覆盖两种方式以特定顺序、特定时间相结合进行叠加连续覆盖,对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杂草防控效果显著,且不仅能消除地面三叶鬼针草,对其地下的根茎及种子也有更进一步地杀伤、灭活和减少作用,使得防除效果更持久。同时秸秆和三叶鬼针草等腐解后也可使土地肥力增强。而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需进行机械除草,劳动强度小,成本低,无环境污染,环境友好,还能对秸秆进行循环利用,应用前景好。

Description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防控技术领域,涉及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水稻等植物秸秆与薄膜连续叠加覆盖控制三叶鬼针草的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是一种外来入侵杂草,由于其生长和繁殖速度快、植株高大且资源竞争和化感能力强,因此易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入侵植物如“野火燎原”,会“喧宾夺主”地把原有植物取代,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其长势旺盛,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长,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且难以控制。一些原本有使用价值的地块由于被难以清除的三叶鬼针草侵占而荒置,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化学手段防治入侵植物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效果相对较好和易大面积操作等特点,施用强效化学除草剂控制入侵杂草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如《探究三叶鬼针草生长、繁殖规律及防除效果》2016年,中国林业产业,宣红燕)。但是化学防治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害和农产品安全问题,因此,一些生态高效的杂草防治措施日益受到关注。例如,有利用投放专性天敌的方式防治入侵植物,如专利201410262821.2公开了一种紫茎泽兰的防治方法,适用于包括三叶鬼针草在内的入侵杂草的防治,但其实际收效并不明显。
研究显示地面覆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除草措施,使用该技术可以避免化学除草剂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生产造成的危害,如秸秆覆盖对稻田杂草控制具有较好的效果(《麦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2019,西南农业学报,付佑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产量大易获取,若不合理利用,则可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秸秆覆盖可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改善杂草群落结构;同时可有效利用秸秆。而且秸秆在田间覆盖腐解过程中可持续释放各种有机和无机的营养物质,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培肥地力,进而为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还有研究显示,黑色薄膜覆盖也具有除草作用,地面杂草因光照透气条件不足而难以生长。但这些方法在一些强势入侵植物且较为高大的杂草的防控上收效甚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防治措施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水稻等植物秸秆与黑色薄膜以特定时间顺序、特定叠加顺序进行连续叠加覆盖控制三叶鬼针草的方法,该方法对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植物的防控效果显著;而且该方法利用生态环境友好且高效的防控措施来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包括以外来有害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为主的杂草的生长,同时可以达到促进作物秸秆的合理循环使用,并减少其不当利用而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方法在防治/控制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晚季稻秆与薄膜连续叠加覆盖来控制稻田三叶鬼针草的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入侵植物的控制方法,是利用植物秸秆与不透光不透气材料连续叠加覆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冬季将植物秸秆均匀铺设在长有入侵植物的地表面;
S2.持续等至30~80天或立春(气象学意义上)后,在前期覆盖了秸秆的地上再铺设不透光不透气材料,保证覆盖率100%;持续覆盖50~70天或到立夏(气象学意义上)后结束。覆盖时相连的两行薄膜材料在连接处做8~12cm的上下叠盖,在叠盖处及边缘处用碎土压紧。
该方案以特定铺设时间、特定铺设顺序进行植物秸秆与不透光不透气材料连续叠加覆盖,实验数据显示,对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杂草的控制效果显著。
其中,秸秆铺设和黑色薄膜铺设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0天,因为稻秆铺设后一个月内天气气温仍较低,稻秆产生的降温效果更有益于抑制杂草生长,如果30天内覆盖薄膜会抵消低温的抑制效果;同时间隔时间不应大于80天,稻秆覆盖两个月后天气气温明显升高、降雨增多,导致稻秆的腐解速度加快,同时杂草生长速度加快,具体覆盖薄膜时间应视气候而定,一般情况下50-70天为宜。
本发明上述入侵植物的控制方法中,优选地,步骤S1所述冬季是立冬(气象学意义上)前后。
优选地,步骤S1所述植物秸秆需干燥至含水量4%~7%。
优选地,步骤S1所述植物秸秆长度为30~70cm,铺设量为每亩500~1000kg。
步骤S1中铺设植物秸秆时,如遇到有无法被秸秆压倒的杂草须用脚将其踩倒后再铺设。
优选地,所述植物秸秆包括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或油菜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优选水稻秸秆,因为晚季稻产量大、稻秆易获取,适用于冬季覆草,且稻秆柔细,铺设后覆盖效果较为致密,同时许多水稻稻秆和三叶鬼针草腐烂后均会产生明显的化感作用,抑制后续幼苗的生长。
优选地,步骤S2中持续等至50~70天或立春后铺设不透光不透气材料;铺设后持续覆盖60天或到立夏后结束。
三叶鬼针草植株高大坚韧,需要较高的控制力度去防控,本发明是一种有较强防控效果的物理措施,因此本发明的方案对于所需物理防控力度低于三叶鬼针草的大多数草本入侵植物都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优选地,适用的植物包括入侵物种三叶鬼针草、马唐、藿香蓟、牛筋草、三裂叶薯、野甘草、地桃花、光荚含羞草或薇甘菊等多种杂草。
另外,优选地,所述不透光不透气材料为黑色薄膜,如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
优选地,所述黑色薄膜的厚度为0.010~0.014mm。
不透光不透气材料都有效果,但实践中优选黑色薄膜,效果更好,黑色薄膜吸热增温效应强,且其他材料价格普遍较高,铺设操作麻烦,同时可能增加后期的回收处理。
具体地,作为一种具体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晚季稻秆与薄膜连续叠加覆盖来控制三叶鬼针草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晚季稻秆收割后晾干,均匀铺设在长有三叶鬼针草的草地上;
S2.持续等至30~80天或立春(气象学意义上)后,在前期覆盖了稻秆的地上再铺设黑色薄膜,对草地进行全膜叠加覆盖,保证覆盖率100%;持续覆盖50~70天或到立夏(气象学意义上)后结束。覆盖时相邻的两行薄膜材料在连接处做8~12cm的上下叠盖,在叠盖处及边缘处用碎土压紧。
其中,优选地,步骤S1中,晚季稻秆收获时留茬5~10cm,去除穗上籽粒,稻秆长度20~70cm,铺设于稻田,优选铺设量为每亩500~1000kg。
铺设时遇到有无法被稻秆压倒的杂草须将其踩倒后再铺设。
优选地,晚季稻秆收割后晾干至含水量4%~7%。
优选地,所述晚季稻秆包括具有化感作用的水稻品种,如美香占2号、黄华占、黄华油占和华航31等。
优选地,所述黑色薄膜的厚度为0.010~0.014mm。如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
另外,上述方法在防治/控制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方面的应用,也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上述防控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杂草的方案,在薄膜铺设2个月的作用后,可彻底杀死地面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杂草,同时能对地下杂草的根茎及其种子进行更进一步地杀伤和灭活,使杂草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降低,达到对杂草的高效、持久的防控效果。分析机理原因包括:(1)冬季植物秸秆降低土温和近地面气温,夏季黑色薄膜产生高温和高湿,阻碍杂草生长;(2)两种覆盖通过遮光和隔绝空气均可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两种覆盖均可杀伤、灭活土壤种子库,并抑制其萌发,且薄膜阻滞外源种子向土壤中的输入,从而减小土壤种子库;(4)一些水稻秸秆和三叶鬼针草腐烂后均会产生化感作用,抑制后续幼苗的生长;(5)秸秆和薄膜两种覆盖的特定时间、特定顺序是针对三叶鬼针草的生长发育习性设计,实验结果显示,防控效果显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稻秆覆盖和薄膜覆盖两种方式以特定顺序、特定时间相结合进行叠加连续覆盖,对三叶鬼针草控草效果显著。而且该方案不仅能消除地面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杂草,同时能对其地下的根茎及种子进行更进一步地杀伤和灭活,使得防除效果更持久。
(2)本发明的方案无需进行机械除草,劳动强度低,成本低,操作简便,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秸秆和三叶鬼针草等腐解后也可增强土地肥力。
(3)基于本发明的方案利用了晚季稻秆,在我国南方晚季稻秆易大量获取,稻秆使用的同时也减少了稻秆的堆积闲置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或因焚烧稻秆而造成的空气污染,同时稻秆腐解时释放大量养分进入土壤,可改善土壤环境和培肥地力。
因此,本发明在冬季覆盖稻秆,之后在春季加盖薄膜的防控三叶鬼针草等入侵杂草的方法既能达到生态友好、除草能力强的效果,又能培肥地力、使作物增产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秸秆和薄膜覆盖后杂草生物量的降低程度。
图2为冬季秸秆覆盖结束时的控草效果图。
图3为冬季秸秆覆盖后在春夏薄膜叠加覆盖结束时的控草效果图。
图4为秸秆和薄膜覆盖后杂草种子萌发量的降低程度。
图5为土壤种子库密度在两个土层内的分布及控制效果。
图6为不同杂草种子在两个土层的密度分布及控制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
实验分为四个实验组:
实验1:提前做割草处理,并仅用水稻秸秆覆盖;
实验2:提前做割草处理,并用水稻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
实验3:不提前做割草处理,并仅用水稻秸秆覆盖;
实验4:不提前做割草处理,并用水稻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
具体如下:
1、实验1:
提前做了割草处理时,水稻秸秆覆盖对杂草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效果:
实验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为一片多年自然生长杂草的平整荒地,其中优势杂草有三叶鬼针草(盖度80%)和马唐(盖度10%)两种。
实验以晚季稻的稻秆作为覆盖材料。
晚季稻秆收获时留茬5~10cm,去除穗上籽粒,稻秆长度30~70cm。将秸秆收获后晾干至含水量4%~7%,在冬季(1月12日)将其均匀地覆盖在草地上,铺设前将地上杂草全部割除。设置三组实验,每组每亩分别铺设稻秆量为0kg、666.7kg和1000kg。
两个月后(3月13日)统计秸秆下杂草的生物量和盖度。
结果分析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覆盖稻秆能够明显地降低杂草的生物量,随着稻秆覆盖量的增多,杂草的生物量显著降低。每亩覆盖稻秆666.7kg和1000kg使杂草的生物量干重分别比不覆盖稻秆降低了29.22%和65.08%。由表1可知覆盖稻秆能够明显地降低杂草的盖度,每亩覆盖稻秆666.7kg和1000kg分别使三叶鬼针草的盖度降低了62.7%和71.7%,同时都使马唐的盖度降低了100%。
2、实验2:
提前做了割草处理时,水稻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对杂草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效果:
实验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为一片多年自然生长杂草的平整荒地,其中优势杂草有三叶鬼针草(盖度80%)和马唐(盖度10%)两种。
实验以晚季稻的稻秆和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
晚季稻秆收获时留茬5~10cm,去除穗上籽粒,稻秆长度30~70cm。将秸秆收获后晾干至含水量4%~7%,在冬季(1月12日)将其均匀地覆盖在草地上,铺设前将地上杂草全部割除。设置三组实验,每组每亩分别铺设稻秆量为0kg、666.7kg和1000kg。
两个月后(3月13日)在铺设稻秆的实验组上再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在每两片薄膜的连接处做8~12cm的上下叠盖,以保证覆盖率100%,在叠盖处及边缘处用碎土压紧。薄膜覆盖结束后(5月12日)统计薄膜下杂草的生物量和盖度。
结果分析如下:
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在水稻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结束时,从杂草生物量和盖度来看,防除效果达到了100%,地上杂草全部死亡,防除效果显著优于实验1。
3、实验3:
提前未做割草处理时,水稻秸秆覆盖对杂草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效果:
实验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为一片多年自然生长杂草的平整荒地,其中优势杂草有三叶鬼针草(盖度80%)和马唐(盖度10%)两种。
实验以晚季稻的稻秆作为覆盖材料。
晚季稻秆收获时留茬5~10cm,去除穗上籽粒,稻秆长度30~70cm。将秸秆收获后晾干至含水量4%~7%,在冬季(1月12日)将其均匀地覆盖在草地上,铺设时遇到有无法被稻秆压倒的杂草须用脚将其踩倒后再铺设。设置三组实验,每组每亩分别铺设稻秆量为0kg、666.7kg和1000kg。
两个月后(3月13日)统计秸秆下杂草的生物量和盖度。
结果分析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覆盖稻秆能够明显地降低杂草的生物量,随着稻秆覆盖量的增多杂草的生物量显著降低。每亩覆盖稻秆666.7kg和1000kg使杂草的生物量干重分别比不覆盖稻秆降低了14.95%和64.94%。由表1可知覆盖稻秆能够明显地降低杂草的盖度,每亩覆盖稻秆666.7kg和1000kg分别使三叶鬼针草的盖度降低了12.6%和31.2%,分别使马唐的盖度降低了89.2%和80.6%。相比于提前做了割草处理的实验,不做割草处理实验的杂草生物量和盖度的降低程度较低,说明若不考虑其他成本问题,提前做了割草处理的效果较好。
4、实验4:
提前未做割草处理时,水稻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对杂草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效果:
实验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为一片多年自然生长杂草的平整荒地,其中优势杂草有三叶鬼针草(盖度80%)和马唐(盖度10%)两种。
实验以晚季稻的稻秆和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
晚季稻秆收获时留茬5~10cm,去除穗上籽粒,稻秆长度30~70cm。将秸秆收获后晾干至含水量4%~7%,,在冬季(1月12日)将其均匀地覆盖在草地上,铺设时遇到有无法被稻秆压倒的杂草须用脚将其踩倒后再铺设。设置三组实验,每组每亩分别铺设稻秆量为0kg、666.7kg和1000kg。
两个月后(3月13日)在铺设稻秆的实验组上再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在每两片薄膜的连接处做8~12cm的上下叠盖,以保证覆盖率100%,在叠盖处及边缘处用碎土压紧。薄膜覆盖结束后(5月12日)统计薄膜下杂草的生物量和盖度。
结果分析如下:
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在水稻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结束时,从杂草生物量和盖度来看,防除效果达到了100%,地上杂草全部死亡。效果与实验2一样。
表1为秸秆和薄膜覆盖后各项杂草群落指标的降低程度
Figure BDA0002395590210000081
另外实验3和实验4的控草效果如图2和3所示,表明在起始不割草和割草两种处理对比下,将稻秆覆盖和薄膜覆盖两种方式以特定顺序、特定时间相结合进行连续叠加覆盖,均对三叶鬼针草等杂草控制效果显著。同时,从上述实验结果来看,若提前采用不割草方式,将稻秆覆盖和薄膜覆盖两种方式以特定顺序、特定时间相结合进行连续叠加覆盖入侵杂草,与提前采用割草方式控草效果一样,显然这种提前不割草方式更优,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劳力和降低控草成本。
另外,我们对秸秆的铺设量还做了大量的筛选试验,根据实验数据显示,不同的秸秆铺设量对冬季秸秆铺设后的控草效果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后期结合薄膜叠加覆盖后,都达到了灭除地上所有杂草的效果。由于通过秸秆-薄膜连续叠加覆盖后最终控草效果相差不大,故选用666.7kg/亩为适宜的铺设量,因为其用量适中,所需的操作劳动较少,投入的成本较少。
实施例2
杂草种子萌发量和土壤种子库在覆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实验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为一片多年自然生长杂草的平整荒地,其中优势杂草有三叶鬼针草(盖度80%)和马唐(盖度10%)两种。
实验以晚季稻的稻秆和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作为覆盖材料,以只覆盖晚季稻的稻秆为对照。
晚季稻秆收获时留茬5~10cm,去除穗上籽粒,稻秆长度30~70cm。将秸秆收获后晾干至含水量4%~7%,在冬季(1月12日)将其均匀地覆盖在草地上,铺设时遇到有无法被稻秆压倒的杂草须用脚将其踩倒后再铺设。设置三组实验,每组每亩分别铺设稻秆量为0kg、666.7kg和1000kg。
两个月后(3月13日)在铺设稻秆的实验组上再铺设黑色塑料薄膜,在每两片薄膜的连接处做8~12cm的上下叠盖,在叠盖处及边缘处用碎土压紧。
在薄膜覆盖前统计秸秆下杂草的种子萌发量,薄膜覆盖结束后(5月12日)统计薄膜下杂草种子萌发量和土壤种子库。
结果分析如下:
图4是杂草的种子萌发量的降低程度,覆盖稻秆能够明显地降低杂草的种子萌发量,随着稻秆覆盖量的增多,杂草的种子萌发量显著降低。每亩覆盖稻秆666.7kg和1000kg的处理使杂草的种子萌发量分别比不覆盖稻秆降低了59.50%和74.39%。但在叠加薄膜覆盖结束后杂草全部死亡且无种子萌发,最终控制效果一致。
图5为土壤种子库密度在两种土层内的分布,从两种土层来看,覆膜后杂草种子在上层土壤的减少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说明在覆膜过程中薄膜产生的高温对0~2cm土层的种子杀伤作用更强。由于三叶鬼针草种子的体积大(长7~13mm,宽约1mm),同时具有倒刺毛,因此有86.92%的三叶鬼针草种子位于0~2cm的土层,受薄膜高温杀伤的效果更大。
图6为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土层内5种杂草的种子密度,由图可知,叠加覆膜处理后两种土层内5种杂草种子的密度均小于不覆膜处理。其中三叶鬼针草和马唐的降低幅度最明显,分别为79.49%和50.35%,达到显著性差异。
对比例1
同实施例1中实验4的方法,将秸秆和黑色薄膜的使用顺序及时间颠倒替换,即先在冬季(1月12日)在草地上覆盖黑色薄膜,两个月后(3月13日)铺设晚季稻秆。然后于薄膜覆盖结束后和稻秆覆盖结束后分别观察统计杂草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在冬季薄膜覆盖结束后地面上杂草的种子萌发量、生物量和盖度分别比不盖膜处理反而增加了约21%、24%和17%;在春季稻秆覆盖结束后地面上杂草的生物量比不覆盖稻秆反而增加了16.5%。因此,从实验结果分析综合来看,在冬季覆膜且春季覆盖稻秆方式,夏季三叶鬼针草等杂草的盖度会逐渐恢复,最终表现为基本无控效,即与对照处理结果一样。其主要原因是,在冬季覆盖薄膜可使土壤温度和湿度增高,反而有利于入侵杂草的避寒越冬,并有利于早春期间杂草种子的萌发和新枝的生长;在春夏季覆盖稻秆,则有利于对入侵杂草的避热通气和生长,且温热多雨的天气使稻秆迅速腐解,腐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反而促进了杂草的生长,最终使三叶鬼针草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长势更好。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控制入侵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植物秸秆与不透光不透气材料连续叠加覆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包括如下步骤:
S1.冬季将植物秸秆均匀铺设在长有入侵植物的表面;
S2.持续等至30~80天或立春后,在前期覆盖了秸秆的地上再铺设不透光不透气材料,保证覆盖率100%;持续覆盖50~70天或立夏后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冬季是立冬前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植物秸秆需干燥至含水量4%~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植物秸秆长度为30~70cm,优选地,植物秸秆的铺设量为每亩500~1000kg。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持续等至50~70天或立春后铺设不透光不透气材料;铺设不透光不透气材料后持续覆盖60天或到立夏后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为入侵物种三叶鬼针草、马唐、藿香蓟、牛筋草、三裂叶薯、野甘草、地桃花、光荚含羞草或薇甘菊。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光不透气材料为黑色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秸秆包括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或油菜秸秆中的一种或几种。
9.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方法为在防治/控制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方面的应用。
10.一种利用晚季稻秆与薄膜先后连续叠加覆盖来控制草地三叶鬼针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晚季稻秆收割后晾干,均匀铺设在长有三叶鬼针草的草地上;
S2.持续等至30~80天或立春后,在前期覆盖了稻秆的地上再铺设黑色薄膜,对草地进行全膜覆盖,保证覆盖率100%;持续覆盖50~70天或立夏后结束。
CN202010130218.4A 2020-02-28 2020-02-28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Pending CN1112961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218.4A CN111296138A (zh) 2020-02-28 2020-02-28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218.4A CN111296138A (zh) 2020-02-28 2020-02-28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6138A true CN111296138A (zh) 2020-06-19

Family

ID=7116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0218.4A Pending CN111296138A (zh) 2020-02-28 2020-02-28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9613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1130A (zh) * 2021-08-24 2021-11-1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界面阻隔对稻田杂草防控机制的研究方法
CN115413516A (zh) * 2022-09-15 2022-12-02 广东绿德园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乡土植物抑制湿地外来入侵杂草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9440A (zh) * 2006-07-03 2008-01-09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麦司衣陶芬无花果树防冻害方法
CN106342612A (zh) * 2016-08-25 2017-01-25 浙江大学 油菜秸秆覆盖防治稻田杂草的方法
CN107347524A (zh) * 2017-08-16 2017-11-17 蒋艳梅 一种白芨除草的方法
CN107466792A (zh) * 2017-07-13 2017-12-15 叶集试验区富民高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葡萄覆盖栽培种植方法
CN107821052A (zh) * 2017-10-25 2018-03-23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旱地小麦全生物降解地膜与秸秆周年覆盖免耕栽培方法
CN109997583A (zh) * 2019-05-10 2019-07-1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利用水稻秸秆防治果树农田杂草生长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9440A (zh) * 2006-07-03 2008-01-09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麦司衣陶芬无花果树防冻害方法
CN106342612A (zh) * 2016-08-25 2017-01-25 浙江大学 油菜秸秆覆盖防治稻田杂草的方法
CN107466792A (zh) * 2017-07-13 2017-12-15 叶集试验区富民高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葡萄覆盖栽培种植方法
CN107347524A (zh) * 2017-08-16 2017-11-17 蒋艳梅 一种白芨除草的方法
CN107821052A (zh) * 2017-10-25 2018-03-23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旱地小麦全生物降解地膜与秸秆周年覆盖免耕栽培方法
CN109997583A (zh) * 2019-05-10 2019-07-1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利用水稻秸秆防治果树农田杂草生长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严文斌; 全国明; 章家恩; 康小武; 郭靖: "环境因子对三叶鬼针草与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尚春琼; 朱珣之: "外来植物三叶鬼针草的入侵机制及其防治与利用", 《草业科学》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1130A (zh) * 2021-08-24 2021-11-19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界面阻隔对稻田杂草防控机制的研究方法
CN115413516A (zh) * 2022-09-15 2022-12-02 广东绿德园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乡土植物抑制湿地外来入侵杂草的方法
CN115413516B (zh) * 2022-09-15 2023-09-08 广东绿德园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乡土植物抑制湿地外来入侵杂草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K et al. Mulching: Materials, advantages and crop production
Straker et al. Black locust as a bioenergy feedstock: a review
CN104663226A (zh) 一种防寒抗旱马铃薯栽培方法
CN104996246A (zh) 一种有机水稻的栽培方法
CN106416730A (zh) 一种暗紫贝母的栽培方法
CN107624498A (zh) 一种七妹羊肚菌春播夏收栽培方法
Rajablarijani et al. Sweet corn weed control and yields in response to sowing date and cropping systems
CN105638226A (zh) 一种能够有效防治植烟土壤病虫害的烤烟施肥方法
CN111296138A (zh)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控制方法及应用
Huang et al. Performance of super hybrid rice cultivars grown under no-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Santos et al. Defoliation of sweet corn plants under irrigation depths and its impact on gas exchange
Shenglin et al. Field production of konjac
CN110447336A (zh) 一种沙漠综合治理方法
Male et al. Themeda triandra as a perennial seed crop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What are the agronomic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CN103651023A (zh) 一种茶树苗圃地夏季覆地膜消毒灭草的方法
Smith et al. Cilantro production in California
Prasojo et al. Development of soybean production technique by living mulch method with Rhodes grass in southwestern Japan
Thomas et al. Vegetation management using polyethylene mulch mats and glyphosate herbicide in a coastal British Columbia hybrid poplar plantation: four-year growth response
Ravi et al. Advances i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of Taro in India
CN111771657A (zh) 大花百合的栽培方法
Sahoo et al. Alternaria porri
Joshi et al. Streptomyces spp.(Actinomycetes): Novel Microbial Agent for Mites Control
Nefzaoui et al. Cactus pear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Yan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Bacterial Canker Disease of Kiwifruit and th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Bhattacharyya 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Special reference to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