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9579B -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9579B
CN111199579B CN202010003052.XA CN202010003052A CN111199579B CN 111199579 B CN111199579 B CN 111199579B CN 202010003052 A CN202010003052 A CN 202010003052A CN 111199579 B CN111199579 B CN 111199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s
initial images
target object
point cloud
cloud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30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99579A (zh
Inventor
林祥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0305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995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99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957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6341 priority patent/WO2021135627A1/zh
Priority to US17/667,399 priority patent/US1201446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99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95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20Finite element generation, e.g. wire-frame surface description, tesse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20Analysis of motion
    • G06T7/246Analysis of mo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e.g. the tracking of corners or seg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30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 G06T7/33Determination of transform parameters for the alignment of images, i.e. image registration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50Depth or shape recove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06T7/73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06T7/75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involving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28Range image; Depth image; 3D point clou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068Projection o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image ax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212Image combination
    • G06T2207/20221Image fusion; Image mer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96Human being; Person
    • G06T2207/30201Fa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244Camera po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generation 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0/56Particle system, point based geometry or rend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目标物的深度信息,深度信息用于记录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根据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将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根据第二点云信息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装置、设备及介质,不需要建立额外的存储空间即可实现三维模型的建立过程,直接通过点云融合的方式来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实现了存储空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使得终端能够高效地执行人脸重建的建模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人脸重建技术,即通过一张或多张的2D人脸图像重建出人脸3D模型的技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用户站在拍摄镜头的视野范围内,并按指示转动头部,以使得拍摄镜头能够拍摄到用户不同角度的脸部画面,其中,该指示用户转动头部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由负责控制拍摄镜头拍摄的终端发出的,例如具备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
人脸重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以娱乐领域来说,用户在进行3D游戏时,可以通过重建用户的人脸模型,使得游戏角色的长相为用户的长相,从而使得3D游戏角色的构建能够更加个性化。
在上述娱乐领域为代表的一些领域中,人脸重建技术存在以下特点:由于娱乐等用途不需要特别强的精度,用于构建3D模型的2D图像是用户通过终端自行拍摄获得的,而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是有限的,现有技术中的人脸重建技术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和计算能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该目标物的深度信息,该深度信息用于记录该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
根据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将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根据该第二点云信息构建该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该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该目标物的深度信息,该深度信息用于记录该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二获取单元,该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该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该至少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融合单元,该融合单元用于将该第二获取单元获取的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构建单元,该构建单元用于根据该融合单元得到的该第二点云信息构建该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特征点检测单元,该特征点检测单元用于:
对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检测,以在至少两个该初始图像中分别得到用于标记该目标物的至少两个特征点;
在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之间,获取该至少两个特征点间的偏移量,该偏移量用于表示该目标物同一位置的特征点在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的坐标差值;
根据该偏移量获取至少两个该初始图像中该目标物的相机位姿,该相机位姿用于表示在不同的初始图像中该目标物相对该参考位置的移动,该移动包括旋转和平移中的至少一种,该参考位置为拍摄该目标物的拍摄镜头所在的位置;
该融合单元,还用于:
根据该相机位姿将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各自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该第二点云信息。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还用于:
确定一个该初始图像为第一帧;
根据该相机位姿将该第一帧以外的其他初始图像的点移动到该第一帧的角度;
将不同的该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其中,该第一点为该第一点云信息中的点,该第二点为该第二点云信息中的点。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还用于:
分别对该至少两个该初始图像中的第一点分配权重;
根据该权重将重叠的该第一点融合为该第二点。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还用于:
根据该第一点所在初始图像的拍摄角度、图像噪声值或法线方向中的至少一种对该第一点分配权重值。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还用于:
当第一初始图像中存在两个重叠的第一点时,在该第一初始图像中获取与该第一帧中的第一点深度差的绝对值更小的第一点与该第一帧中的第一点进行点云融合,以得到该第二点,其中,该第一初始图像为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不为该第一帧的图像。
可选地,该构建单元还用于:
对该第二点云信息进行泊松重建,以得到该目标物的三维网络,该三维网络为连接该第二点云信息中各个点的无孔洞表面;
对该三维网络进行剪裁和平滑处理,以得到该三维模型。
可选地,该构建单元还用于:
根据该特征点对该三维网络沿垂直于镜头面的方向投影,得到第一投影面;
在该第一投影面中将该特征点连接成凸包,获取凸包所在的区域为第二投影面;
根据该第二投影面对该三维网络进行剪裁,以剔除非该目标物的三维网络;
对剪裁后的该三维网络进行平滑处理,得到该三维模型。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筛选单元,该筛选单元用于:
剔除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相似度大于预设值的图像。
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交互装置、输入/输出(I/O)接口、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该交互装置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目标物的深度信息,深度信息用于记录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根据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将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根据第二点云信息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不需要建立额外的存储空间即可实现三维模型的建立过程,直接通过点云融合的方式来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实现了存储空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使得终端能够高效地执行人脸重建的建模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中平滑处理算法的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中平滑处理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初始图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第二点云信息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三维网络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第二投影面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剪裁后三维网络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三维模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中三维模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人脸重建技术,即通过一张或多张的2D人脸图像重建出人脸3D模型的技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用户站在拍摄镜头的视野范围内,并按指示转动头部,以使得拍摄镜头能够拍摄到用户不同角度的脸部画面,其中,该指示用户转动头部的指示信息,可以是由负责控制拍摄镜头拍摄的终端发出的,例如具备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
人脸重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以娱乐领域来说,用户在进行3D游戏时,可以通过重建用户的人脸模型,使得游戏角色的长相为用户的长相,从而使得3D游戏角色的构建能够更加个性化。
在上述娱乐领域为代表的一些领域中,人脸重建技术存在以下特点:由于娱乐等用途不需要特别强的精度,用于构建3D模型的2D图像是用户通过终端自行拍摄获得的,而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是有限的,现有技术中的人脸重建技术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和计算能力。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能够在终端,对获取到的二维图像建模,得到三维的人脸模型,所得到的三维模型可用于游戏软件、社交软件和3D打印等多种场景中。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实施例一包括以下步骤。
101、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
本实施例中,对于该目标物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为人脸、人体或者人体的任何部位,也可以是各种物体,例如玩偶或汽车等。为便于理解,本申请下述实施例以人脸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可以是通过终端的拍摄镜头对人脸进行拍摄,该终端的具体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亦不进行限定,可以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提示用户,在不同的角度对面部进行拍摄,以得到记录有从不同角度记录面部的至少两张初始图像,可选地,该初始图像也可以是通过扫描等方式获得的,对此本申请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
更进一步地,上述拍摄镜头需要具有记录深度信息的能力,以使得所得到的中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目标物的深度信息,所述深度信息用于记录目标物的各个点与拍摄镜头之间的距离。
102、根据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本实施例中,对于初始图像中所记录的图像,每个像素点中都会记录有一个二维的坐标信息,例如一个像素点A的坐标值为(x,y),再加上初始图像中还包括深度信息,通过像素点A距离镜头的距离,使得像素点A的坐标值成为一个三维点,该三维点A的坐标值为(x,y,z),第一点云信息中包括用于记录目标物的多个三维点的坐标值。
103、将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本实施例中,每个初始图像中分别记录有各自的第一点云信息,分别记录了在不同的拍摄角度下所生成的人脸三维点,将不同角度下拍摄得到的初始图像所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经移动后调整到同一角度后进行融合,得到一个第二点云信息,从而使得该第二点云信息可以更精确地记录目标物的点云信息。
例如,目标物为人脸,用户在终端指导下分别拍摄的正脸、左侧脸和右侧脸三张初始图像,经过上述步骤102的处理,分别得到了三张图像的第一点云信息,该三张图像的第一点云信息分别记录了用户正脸、左侧脸和右侧脸状态下的点云信息,将三张图像所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后,即可得到用户全脸的点云信息,作为第二点云信息。
104、根据第二点云信息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点云信息中已经记录有目标物的各个点的三维坐标信息,因此,根据该第二点云信息,即可对目标物的三维模型进行构建,从而得到了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物在不同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根据每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所述每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将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点云信息构建所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不需要建立额外的存储空间即可实现三维模型的建立过程,直接通过点云融合的方式来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实现了存储空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使得终端能够高效地执行人脸重建的建模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步骤103中,对第一点云信息进入融合时,需要知道不同的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对第一点云信息进行融合,为便于理解,以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以解决此问题。
请参阅图2,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实施例二包括以下步骤。
201、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可参阅上述步骤101,此处不再赘述。
202、对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检测,以在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分别得到用于标记目标物的至少两个特征点。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执行特征点检测可以通过landmark检测来实现,具体地,通过特征点检测模型来对初始图像进行特征点检测。该特征点检测模型可以是通过训练得到的,例如,在多张人脸图像中通过手动标记特征点作为训练素材,训练素材中标记了人脸图像中的眼角、鼻尖及嘴角等特征点,使用该训练素材对特征点检测模型进行训练后,所得到的特征点检测模型即可具备对人脸图像进行标记的能力,当输入初始图像时,特征点检测模型可以根据其训练结果,标记处初始图像中的特征点,例如初始图像中人脸的眼角、鼻尖及嘴角等特征点。对于上述模型的具体训练方法,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训练方法,对此本申请并不进行限定。
通过对初始图像进行特征点检测后,使得终端可以根据所标记的特征点,对初始图像中的不同部位进行语义识别,使得终端可以得知初始图像中人脸图像的各个部位的名称,例如第一特征点A所标记的位置是眼角,第二特征点B所标记的位置是鼻尖,第三特征点C所标记的位置是嘴角等等。
203、在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之间,获取至少两个特征点间的偏移量。
本实施例中,偏移量用于表示目标物同一位置的特征点在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的坐标差值,例如,在正脸图像中,鼻尖的特征点为B;左侧脸图像中,鼻尖的特征点为B’,则通过计算特征点B和特征点B’之间的偏移量,即可知晓用户在向左转动面部拍照时,所偏移的角度,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同样方法计算其他特征点之间的偏移量,例如眼角特征点的偏移量,嘴角偏移点的偏移量等等。
204、根据偏移量获取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目标物的相机位姿。
本实施例中,相机位姿用于表示在不同的初始图像中目标物相对拍摄镜头的移动,移动包括旋转和平移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初始图像的获取可以是用户在终端的指示下拍摄多张不同角度的二维照片,其中,由于拍摄的角度不同,每张初始图像中用户面部相对与拍摄镜头的角度不同,即相对拍摄镜头发生不同程度的旋转或平移,对此,通过前序步骤中计算获得的偏移量,即可获取目标物的相机位姿,该相机位姿可以用于表征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的目标物的变化。
可选地,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娱乐场景下,初始图像的获得一般是用户在终端的指示下执行拍摄的,例如,用户以一定速度相对拍摄镜头旋转面部,在此过程中终端控制拍摄镜头间隔预设时间拍摄,以得到不同角度的初始图像。由于用户并不是专业人员,其旋转面部的速度不能保证呈稳定的线性,可能会发生在某个角度下用户旋转面部较慢,导致获得了同一拍摄角度下多张初始图像的情况。因此,可以在获得初始图像之后,可以对初始图像进行筛选。具体实现方式为:
剔除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相似度大于预设值的图像。
本实施例中,判断初始图像之间相似度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相机位姿来进行的,当两个初始图像之间的相机位姿相似度大于预设值时,即可判断该两个初始图像之间的拍摄角度较为接近,此时剔除其中一张初始图像即可,从而避免了后续过程中对相近角度的初始图像进行重复处理。
205、根据相机位姿将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本实施例中,不同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是基于不同拍摄角度所生成的三维坐标点集合,理想情况下,对于同一目标物,基于不同角度下拍摄的二维图像所重建的三维坐标点集合应该是相同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拍摄角度或像素点噪声等原因产生的误差,会使得不同拍摄角度下生成的三维坐标点集合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需要根据相机位姿所记录的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目标物的变化,对不同初始图像所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进行融合,以得到最接近目标物实际情况的第二点云信息。
206、根据第二点云信息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可参阅上述步骤104,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在执行点云融合之前,通过特征点检测来获取到初始图像的语义,使得机器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特征点获取各个初始图像之间的移动关系,生成相机位姿,之后根据该相机位姿来执行点云融合,从而能够根据相机位姿所得到的关系,对不同拍摄角度下生成的点云信息进行精确融合。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更详细的实现方式,对点云融合的具体过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实施例三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至304可参阅上述步骤201至204,此处不再赘述。
305、确定一个初始图像为第一帧。
本实施例中,从获取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确定一个为第一帧,例如,从正脸图像、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中确定正脸图像作为第一帧,该第一帧可以视为一个初始的基准点。
306、根据相机位姿将第一帧以外的其他初始图像的点移动到第一帧的角度。
本实施例中,不同的初始图像分别对应有一个自己的第一点云信息,例如,正脸图像(第一帧)生成了点云信息A,左侧脸图像生成了点云信息B,右侧脸图像生成了点云信息C;其中,根据相机位姿可知,左侧脸图像的拍摄角度为正脸向左旋转90°,由侧脸图像为正脸向右旋转90°。则此步骤中,需要对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所对应的点云信息进行移动:将左侧脸图像的点云信息B向右旋转90°,右侧脸图像的点云信息C向左旋转90°,以使得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所对应的点全部移动到正脸图像(第一帧的角度)。
307、将不同的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
本实施例中,第一点为第一点云信息中的点,第二点为第二点云信息中的点。对第一点云信息中的每个点分别进行融合,以得到第二点云信息。例如,正脸图像中用户鼻尖处有一三维点A1,坐标值为(x1,y1,z1);左侧脸图像中用户鼻尖处有一三维点B1,坐标值为(x2,y2,z2);右侧脸图像中用户鼻尖处有一三维点C1,坐标值为(x3,y3,z3);根据上述步骤306对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进行旋转后,A1、B1及C1三个三维点重合,此时,对A1、B1及C1执行融合,得到三维点D1(x4,y4,z4),该三维点D1即为第二点云信息中用户鼻尖处的三维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初始图像的拍摄角度即图像噪声等原因,上述A1、B1及C1三个三维点不可能完全重叠,因此,需要按照权重对A1、B1及C1三个三维点分配不同的权重,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对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第一点分配不同的权重。
本实施例中,例如,初始图像包括正脸图像,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三张,三张图像中均包括一个用于表示用户鼻尖的点(作为举例,鼻尖点即为第一点),此时,在执行点融合时,需要根据对来自不同的图像的点分配不同的权重,可选地,可以根据第一点所在初始图像的拍摄角度、图像噪声值或法线方向中的至少一种对第一点分配权重值,例如,正脸图像的拍摄角度最正,对于鼻尖这个点来说准确率较高,因此分配正脸图像的第一点的权重为60%,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的第一点的权重分别为20%。
2、根据权重将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
本实施例中,如上述举例,正脸图像的第一点的权重为60%,左侧脸图像和右侧脸图像的第一点的权重分别为20%,则融合后所得到的第二点D1的三维坐标中:x4=(x1*60%+x2*20%+x3*20%)/3;y4=(y1*60%+y2*20%+y3*20%)/3;z4=(z1*60%+z2*20%+z3*20%)/3。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权重,对来自不同初始图像的三维点进行更加精确的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点云融合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遇到一种特殊的情况,请参阅图4,如图4所示,用户的正脸图像中,包括左眼角A1和右眼角A2两个三维点;左侧脸图像中,由于用户的面部左转了90°,此时在左侧脸图像中,用于表示左眼角的三维点B1和用于表示右眼角的三维点B2在左侧脸图像中是重叠的,此时会造成一个问题,即机器无法区分B1和B2两个点,从而无法判断B1和B2两个点中哪一个应该与点A1融合。为此,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步骤。
在第一初始图像中获取与第一帧中的第一点深度差的绝对值更小的第一点与第一帧中的第一点进行点云融合。
本实施例中,对于B1和B2两个点,只是在x和y两个坐标值上重叠,用于表征二者深度信息的z坐标值是不同的,例如,B1的坐标值为(x1、y1、z1),B2的坐标值为(x2、y2、z2),当B1和B2两个点在初始图中重叠时,x1=x2,y1=y2,但z1≠z2;A1点的坐标为(x3、y3、z3),,此时,对深度信息z坐标作差,得到D1=|z3-z1|和D2=|z3-z2|,此时由于B1点和A1点实际上都是用于表示左眼的坐标点,二者之间的纵坐标距离会近一些,因此可以得到D1<D2,从而可以得到,B1才是应该与A1进行融合的点。
308、根据第二点云信息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可参阅上述步骤104,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将每个初始图像中的有效点云均投影到参考坐标系下(第一帧所在相机坐标系),之后对于重叠区域的内点进行加权融合,从而能够更精准地得到第二点云信息,从而建立更加精确的三维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得到第二点云信息后,需要对第二点云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得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以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第二点云信息得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5a,如图5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实施例四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至507可参阅上述步骤301至307,此处不再赘述。
508、对第二点云信息进行泊松重建,以得到目标物的三维网络。
本实施例中,三维网络为连接第二点云信息中各个点的无孔洞表面。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使用的泊松重建为现有技术中的泊松重建技术,对此本申请实施例并不进行限定,泊松重建的目的在于生成一个水密性的无孔洞表面,泊松重建在构建泊松方程时,输入是点云及其对应法线,点云来自上一步直接融合后的结果。为了保证法线方向一致性的原则,直接所筛选帧的深度图像上提取法线。即将深度图像看作Z(x,y)函数。
可选地,泊松重建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实现。
dzdx=(z(x+1,y)-z(x-1,y))/2.0; (公式1)
dzdy=(z(x,y+1)-z(x,y-1))/2.0; (公式2)
direction=(-dxdz,-dydz,1.0); (公式3)
magnitude=sqrt(direction.x**2+direction.y**2+direction.z**2)
(公式4)
normal=direction/magnitude (公式5)
上述公式中,x、y及z分别为各个三维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和深度坐标,direction为法线方向,magnitude为法线向量的大小,如公式5所示,最终得到的法线normal等于法线方向除以法线大小,即法线的模。从而实现了法线的提取。
509、对三维网络进行剪裁和平滑处理,以得到三维模型。
本实施例中,通过泊松重建所得到的三维网络已经具备了三维模型的雏形,此时,该三维网络中可能会包含一些背景的形状,同时人脸三维网络中的表面存在一些不平滑的现象,因此需要对三维网络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步骤就包括剪裁和平滑处理。可选地,后处理可以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特征点对三维网络沿垂直于镜头面的方向投影,得到第一投影面。
本实施例中,将三维网络中的点沿着z轴方向投影,即可得到第一投影面。
2、在第一投影面中将特征点连接成凸包,获取凸包所在的区域为第二投影面。
本实施例中,凸包(Convex Hull)是一个计算几何(图形学)中的概念。在一个实数向量空间V中,对于给定集合X,所有包含X的凸集的交集S被称为X的凸包。X的凸包可以用X内所有点(X1,...Xn)的凸组合来构造;在二维欧几里得空间中,凸包可想象为一条刚好包住所有点的橡皮圈。通过连接特征点的方式构建凸包,由于只有人脸上才会有能够构建凸包的弧面,因此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来区分人脸所在的区域和背景区域,最终所得到的第二投影面即为人脸所在的区域。
3、根据第二投影面对三维网络进行剪裁,以剔除非目标物的三维网络。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投影面,在三维网络中剔除投影面为第二投影面以外的部分,从而实现剪裁,剔除非目标物的三维网络,得到了一个仅有人脸区域的三维网络。
4、对剪裁后的三维网络进行平滑处理,得到三维模型。
本实施例中,在完成平滑化处理后,即可得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可选地,该平滑处理可以通过HC Laplacian Smooth平滑处理来实现。
可选地,平滑处理通过HC Laplacian Smooth的算法实现可以如图5b所示,如图5b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保留更多的细节,影响因子factor1设为0.0,factor2设为0.9,如图5b所示的算法思路为:选中一个原始点,以及与该原始点相连的点,通过预设规则和加权平均得到新的点从而取代原始点。图5b中,p和o均表示原始点,通过“p:=o”,将o的坐标值赋予给p,之后通过“repeat”循环执行后续代码,通过“q:=p”将p代表的坐标值赋给q;i表示某一顶点(即待平滑顶点)的下表,Vear表示所有顶点,“for all i∈Vear do”表示,对所有待平滑顶点执行后续公式,n表示与i顶点相连接的顶点个数,Adj表示邻接点,“if n≠0then”表示当与i顶点相连接的顶点个数不为0时,执行后续算法;pi表示平均点,即与i顶点相连的所有邻接点的加权平均后的结果,通过引入α和β两个参数,防止平滑后的模型收缩,同时,使得平衡效果可以收敛,bi的作用是为了确定一个方向,即向原始点靠拢,bi可以理解为qi和pi的连线,其长度由α来决定,di由所有邻接点的bi的加权平均决定,即效果由β决定,每个原始点都有一个对应的bi。如图5c所示,经过图5b的算法流程,qj2至qj3两个点分别经过平滑,得到pj2和pj3两个平滑后的点,得到的qj1、pj2、qi、pj3及qj4的连线即为平滑后的曲线。
上述步骤中,通过融合之后得到的第二点云信息进行后处理,从而得到剪裁过后的、平滑的三维模型,完成了目标物三维模型的重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可以基于面元Surfel模型来实现,以下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6,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实施例五包括以下步骤。
601、获取目标物在不同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阅上述步骤101,此处不再赘述。请参阅图7,如图7所示,用户在终端的指引下拍摄了8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从而得到了8张不同拍摄角度上的初始图像。
602、分别获取初始图像中的色彩信息和深度信息。
本实施例中,色彩信息来自于拍摄镜头所记录的图像中的RGB信息,同时,该拍摄镜头具备记录深度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为深度相机,从而初始图像中还包括有图像的深度信息。对于获取到的上述8张初始图像,分别获取其色彩信息和深度信息。
603、对初始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检测,得到特征点信息。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可参阅上述步骤202,此处不再赘述。经过特征点检测,如图7所示的8张初始图像中的人脸被标记有多个特征点701作为特征点信息。
604、根据特征点信息分别获取每个初始图像的相机位姿。
本实施例中,根据特征点获取每个特征点的偏移量,之后根据偏移量获取每个初始图像中目标物的相机位姿。具体实现方式可参阅上述步骤203至204,此处不再赘述。
605、根据相机位姿执行帧筛选。
本实施例中,相机位姿反应了每个初始图像中目标物的拍摄角度,通过相机位姿,可以筛选出拍摄角度相近的初始图像并剔除,从而避免了对拍摄角度相近的初始图像的重复处理,从而实现了帧筛选的工作过程。详细工作步骤可参阅步骤204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606、根据每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每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本实施例中,对深度信息进行反投影,得到目标物的三维点信息,即第一点云信息。具体步骤可参阅上述步骤102,此处不再赘述。
607、根据相机位姿将各个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本实施例中,执行点云融合的详细实现方式可参阅上述步骤305至307,此处不再赘述。当执行完点云融合后,所得到的第二点云信息如图8所示,第二点云信息中包括多个三维点801,其中,每个三维点801均为步骤307中所述的第二点。
608、对第二点云信息进行泊松重建,以得到目标物的三维网络。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阅上述步骤508,此处不再赘述。请参阅图9,当完成泊松重建后,得到如图9所示的三维网络mash该三维网络中包括人脸部分901和背景部分902。
609、对三维网络进行剪裁和平滑处理,以得到三维模型。
本实施例中,本步骤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述步骤509,此处不再赘述。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剪裁的过程中,根据特征点对三维网络沿垂直于镜头面的方向投影,得到第一投影面,之后在第一投影面中将特征点连接成凸包,获取凸包所在的区域为第二投影面。所得到的第二投影面如图10所示,图10中的1001即为人脸所在区域的第二投影面。之后根据第二投影面对三维网络进行剪裁,以剔除非目标物的三维网络,即图9中的背景部分902,留下人脸部分901,得到如图11所示的只包含人脸1101的三维网络。最后对三维网络进行平滑处理,得到如图12所示的关于人脸1201的三维模型。
610、根据初始图像的色彩信息对三维模型进行纹理贴图。
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609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一个仅具备人脸外形的模型,是不包括色彩信息的,本步骤中,通过对初始图像所得到的色彩信息对所得到的三维模型进行纹理贴图,使得三维模型具备色彩信息,得到如图13所示的具有纹理色彩信息的人脸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可以任意旋转,图13中示出的为该三维模型的正视图1301、左侧视图1302和右侧视图1303。其中,上述纹理贴图的具体实现方式为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对此申请实施例不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中,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基于图7中的初始图像,最终得到如图12所示的三维模型,经过纹理贴图后可得到图13所示的三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基于二维图像的三维模型重建。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物在不同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根据每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所述每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将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根据所述第二点云信息构建所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不需要建立额外的存储空间即可实现三维模型的建立过程,直接通过点云融合的方式来构建目标物的三维模型,实现了存储空间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使得终端能够高效地执行人脸重建的建模过程。
上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计算机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从硬件结构上来描述,上述方法可以由一个实体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实体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实体设备内的一个逻辑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上述方法均可以通过图14中的计算机设备来实现。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401,通信线路1402,存储器14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404。
处理器14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服务器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线路14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140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14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1402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14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14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1401用于执行存储器14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14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4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14中的处理器1401和处理器14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1405和输入设备1406。输出设备1405和处理器14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14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1406和处理器14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1406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在具体实现中,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有图14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计算机设备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存储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比如,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单元的情况下,图15示出了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1501,该第一获取单元1501用于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该目标物的深度信息,该深度信息用于记录该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二获取单元1502,该第二获取单元1502用于根据该第一获取单元1501获取的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融合单元1503,该融合单元1503用于将该第二获取单元1502获取的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构建单元1504,该构建单元1504用于根据该融合单元1503得到的该第二点云信息构建该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特征点检测单元1505,该特征点检测单元1505用于:
对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检测,以在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分别得到用于标记该目标物的至少两个特征点;
在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之间,获取该至少两个特征点间的偏移量,该偏移量用于表示该目标物的同一位置的特征点在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的坐标差值;
根据该偏移量获取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该目标物的相机位姿,该相机位姿用于表示在不同的初始图像中该目标物相对该参考位置的移动,该移动包括旋转和平移中的至少一种,该参考位置为拍摄该目标物的拍摄镜头所在的位置;
该融合单元1503,还用于:
根据该相机位姿将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该第二点云信息。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1503还用于:
确定一个该初始图像为第一帧;
根据该相机位姿将该第一帧以外的其他初始图像的点移动到该第一帧的角度;
将不同的该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其中,该第一点为该第一点云信息中的点,该第二点为该第二点云信息中的点。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1503还用于:
分别对不同该初始图像中的第一点分配不同的权重;
根据该权重将重叠的该第一点融合为该第二点。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1503还用于:
根据该第一点所在初始图像的拍摄角度、图像噪声值或法线方向中的至少一种对该第一点分配权重值。
可选地,该融合单元1503还用于:
当第一初始图像中存在两个重叠的第一点时,在该第一初始图像中获取与该第一帧中的第一点深度差的绝对值更小的第一点与该第一帧中的第一点进行点云融合,以得到该第二点,其中,该第一初始图像为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不为该第一帧的图像。
可选地,该构建单元1504还用于:
对该第二点云信息进行泊松重建,以得到该目标物的三维网络,该三维网络为连接该第二点云信息中各个点的无孔洞表面;
对该三维网络进行剪裁和平滑处理,以得到该三维模型。
可选地,该构建单元1504还用于:
根据该特征点对该三维网络沿垂直于镜头面的方向投影,得到第一投影面;
在该第一投影面中将该特征点连接成凸包,获取凸包所在的区域为第二投影面;
根据该第二投影面对该三维网络进行剪裁,以剔除非该目标物的三维网络;
对剪裁后的该三维网络进行平滑处理,得到该三维模型。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筛选单元1506,该筛选单元1506用于:
剔除该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相似度大于预设值的图像。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方法。
有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的详细描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所述目标物的深度信息,所述深度信息用于记录所述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所述初始图像为用户在终端的指示下,以预设速度相对拍摄镜头旋转面部进行拍摄得到;
通过特征点检测模型来对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检测,以在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分别得到用于标记所述目标物的至少两个特征点;
在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之间,获取所述至少两个特征点间的偏移量,所述偏移量用于表示所述目标物的同一位置的特征点在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的坐标差值;
根据所述偏移量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所述目标物的相机位姿,所述相机位姿用于表示在不同的初始图像中所述目标物相对所述参考位置的移动,所述移动包括旋转和平移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参考位置为拍摄所述目标物的拍摄镜头所在的位置;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确定一个所述初始图像为第一帧;
根据所述相机位姿将所述第一帧以外的其他初始图像的点移动到所述第一帧的角度;
将所述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其中,所述第一点为所述第一点云信息中的点,所述第二点为所述第二点云信息中的点;
根据所述第二点云信息构建所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包括:
分别对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第一点分配权重;
根据所述权重将重叠的所述第一点融合为所述第二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对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第一点分配权重,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点所在初始图像的拍摄角度、图像噪声值或法线方向中的至少一种对所述第一点分配权重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包括:
当第一初始图像中存在两个重叠的第一点时,在所述第一初始图像中获取与所述第一帧中的第一点深度差的绝对值更小的第一点与所述第一帧中的第一点进行点云融合,以得到所述第二点,其中,所述第一初始图像为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不为所述第一帧的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点云信息构建所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包括:
对所述第二点云信息进行泊松重建,以得到所述目标物的三维网络,所述三维网络为连接所述第二点云信息中各个点的无孔洞表面;
对所述三维网络进行剪裁和平滑处理,以得到所述三维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三维网络进行剪裁和平滑处理,以得到所述三维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特征点对所述三维网络沿垂直于镜头面的方向投影,得到第一投影面;
在所述第一投影面中将所述特征点连接成凸包,获取凸包所在的区域为第二投影面;
根据所述第二投影面对所述三维网络进行剪裁,以剔除非所述目标物的三维网络;
对剪裁后的所述三维网络进行平滑处理,得到所述三维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之后,以及,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之前,还包括:
剔除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相似度大于预设值的图像。
8.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物在多个拍摄角度上的至少两个初始图像,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记录有所述目标物的深度信息,所述深度信息用于记录所述目标物的多个点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距离,所述初始图像为用户在终端的指示下,以预设速度相对拍摄镜头旋转面部进行拍摄得到;
特征点检测单元,所述特征点检测单元用于通过特征点检测模型来对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点检测,以在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分别得到用于标记所述目标物的至少两个特征点;在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之间,获取所述至少两个特征点间的偏移量,所述偏移量用于表示所述目标物的同一位置的特征点在不同初始图像之间的坐标差值;根据所述偏移量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所述目标物的相机位姿,所述相机位姿用于表示在不同的初始图像中所述目标物相对所述参考位置的移动,所述移动包括旋转和平移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参考位置为拍摄所述目标物的拍摄镜头所在的位置;
第二获取单元,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中的深度信息,分别获取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
融合单元,所述融合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第二点云信息;
构建单元,所述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融合单元得到的所述第二点云信息构建所述目标物的三维模型;
所述融合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相机位姿将所述至少两个初始图像分别对应的第一点云信息融合为所述第二点云信息;
所述融合单元还用于:
确定一个所述初始图像为第一帧;
根据所述相机位姿将所述第一帧以外的其他初始图像的点移动到所述第一帧的角度;
将所述初始图像之间重叠的第一点融合为第二点,其中,所述第一点为所述第一点云信息中的点,所述第二点为所述第二点云信息中的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单元还用于:
分别对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初始图像中的第一点分配权重;
根据所述权重将重叠的所述第一点融合为所述第二点。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交互装置、输入/输出(I/O)接口、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
所述交互装置用于获取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003052.XA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11995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3052.XA CN111199579B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CT/CN2020/126341 WO2021135627A1 (zh) 2020-01-02 2020-11-04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和相关装置
US17/667,399 US12014461B2 (en) 2020-01-02 2022-02-08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arget object and relate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3052.XA CN111199579B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9579A CN111199579A (zh) 2020-05-26
CN111199579B true CN111199579B (zh) 2023-01-24

Family

ID=70745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3052.XA Active CN111199579B (zh) 2020-01-02 2020-01-02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2014461B2 (zh)
CN (1) CN111199579B (zh)
WO (1) WO2021135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9579B (zh) * 2020-01-02 2023-01-2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092898A (zh) * 2020-07-31 2022-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目标物的感知方法及装置
CN112215934B (zh) * 2020-10-23 2023-08-29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游戏模型的渲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2164143A (zh) * 2020-10-23 2021-01-01 广州小马慧行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构建装置、处理器和电子设备
CN112396117B (zh) * 2020-11-24 2024-07-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767541A (zh) * 2021-01-15 2021-05-07 浙江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三维重建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643788B (zh) * 2021-07-15 2024-04-05 北京复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个图像获取设备确定特征点的方法及系统
CN114119574B (zh) * 2021-11-30 2024-08-13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采摘点检测模型构建方法及采摘点定位方法
CN115775024B (zh) * 2022-12-09 2024-04-1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形象模型训练方法及装置
CN116386100A (zh) * 2022-12-30 2023-07-04 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图像采集方法及皮肤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6503508B (zh) * 2023-06-26 2023-09-08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个性化模型构建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272758B (zh) * 2023-11-20 2024-03-15 埃洛克航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三角格网的深度估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0712A (zh) * 2013-03-15 2014-09-17 索尼公司 三维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7230225A (zh) * 2017-04-25 201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三维重建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17728A (zh) * 2018-07-19 2018-10-30 安徽中科智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视角深度摄像机的三维重建装置及方法
CN109242961A (zh) * 2018-09-26 2019-01-18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脸部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304866A (zh) * 2018-09-11 2019-02-05 魏帅 使用3d摄像头自助拍照打印3d人像的一体设备及方法
CN109377551A (zh) * 2018-10-16 2019-02-22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人脸重建方法、装置及其存储介质
CN109658449A (zh) * 2018-12-03 2019-04-1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rgb-d图像的室内场景三维重建方法
CN109693387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三纬国际立体列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点云数据的3d建模方法
CN110223387A (zh) * 2019-05-17 2019-09-10 武汉奥贝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模型重建技术
CN110363858A (zh) * 2019-06-18 2019-10-22 新拓三维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人脸重建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84499B1 (en) * 2015-11-30 2018-05-29 Snap Inc. Image and point cloud based tracking and in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s
KR102647351B1 (ko) * 2017-01-26 2024-03-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3차원의 포인트 클라우드를 이용한 모델링 방법 및 모델링 장치
TWI634515B (zh) * 2018-01-25 2018-09-0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三維影像處理之裝置及方法
TWI677413B (zh) * 2018-11-20 2019-11-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用於機械手臂系統之校正方法及裝置
CN110458957B (zh) 2019-07-31 2023-03-10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1160232B (zh) * 2019-12-25 2021-03-12 上海骏聿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正面人脸重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199579B (zh) * 2020-01-02 2023-01-2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0712A (zh) * 2013-03-15 2014-09-17 索尼公司 三维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7230225A (zh) * 2017-04-25 201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三维重建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93387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三纬国际立体列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点云数据的3d建模方法
CN108717728A (zh) * 2018-07-19 2018-10-30 安徽中科智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视角深度摄像机的三维重建装置及方法
CN109304866A (zh) * 2018-09-11 2019-02-05 魏帅 使用3d摄像头自助拍照打印3d人像的一体设备及方法
CN109242961A (zh) * 2018-09-26 2019-01-18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脸部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377551A (zh) * 2018-10-16 2019-02-22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人脸重建方法、装置及其存储介质
CN109658449A (zh) * 2018-12-03 2019-04-1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rgb-d图像的室内场景三维重建方法
CN110223387A (zh) * 2019-05-17 2019-09-10 武汉奥贝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模型重建技术
CN110363858A (zh) * 2019-06-18 2019-10-22 新拓三维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人脸重建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14461B2 (en) 2024-06-18
WO2021135627A1 (zh) 2021-07-08
US20220165031A1 (en) 2022-05-26
CN111199579A (zh) 202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9579B (zh) 一种目标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JP7249390B2 (ja) 単眼カメラを用いたリアルタイム3d捕捉およびライブフィードバック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Pavlakos et al. Texturepose: Supervising human mesh estimation with texture consistency
Kolev et al. Turning mobile phones into 3D scanners
RU264216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3d-модели объекта
EP2751777B1 (en) Method for estimating a camera motion and for determining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 real environment
US11928778B2 (en) Method for human body model r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ystem
CN106033621B (zh) 一种三维建模的方法及装置
US10347052B2 (en) Color-based geometric feature enhancement for 3D models
WO2019204131A2 (en) Surface reconstruction for environments with moving objects
CN110276774B (zh) 物体的绘图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9147279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rging textures
WO2023071790A1 (zh) 目标对象的姿态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39607A (zh) 一种三维重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20319231A1 (en) Facial synthesis for head turns in augmented reality content
CN110895823B (zh) 一种三维模型的纹理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0012236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Tian et al. Registration and occlusion handling based on the FAST ICP-ORB method for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s
JP2022516298A (ja) 対象物を3d再構築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16170689A (zh) 视频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240811B (zh) 三维人脸模型创建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303929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arget object and related apparatus
Han et al. 3D human model reconstruction from sparse uncalibrated views
JP3910811B2 (ja) テクスチャマッピング方法、テクスチャマッピング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Noh et al. Retouch transfer for 3D printed face replica with automatic align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