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4653A -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4653A
CN111114653A CN202010057642.0A CN202010057642A CN111114653A CN 111114653 A CN111114653 A CN 111114653A CN 202010057642 A CN202010057642 A CN 202010057642A CN 111114653 A CN111114653 A CN 111114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upper frame
beams
cross beam
low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576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旭虎
吴凡
赵喆
郭鹏越
刘林林
龚跃年
张玲华
刘晓峰
杨永恒
王亚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truk Jinan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truk Jinan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truk Jinan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truk Jinan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5764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146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14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4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25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the object being a shop, cafeteria or display the object being a theatre or stage
    • B60P3/0255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the object being a shop, cafeteria or display the object being a theatre or stage the object being a display, i.e. for displaying artic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涉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底盘、下层桁架、中层桁架和上层桁架。所述的下层桁架包括第一下部框架,所述第一下部框架的上方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和第一后侧上部框架。所述的中层桁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方的第二下部框架和第二上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通过竖梁与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相连。所述的上层桁架包括第三下部框架和第三上部架体。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和第二下部框架上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和所述第三下部框架上对应设置有第四连接板和第五连接板。该骨架采用可以拆分的多层结构,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又方便运输。

Description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背景技术
每逢国家阅兵大庆或者是大型节日庆祝时,诸如彩车超大型承载车辆的使用越来越广,车辆的需求日益增高。
但是由于彩车相对于传统车辆而言,体积庞大,不论高度或是宽度都会超出传统车辆的尺寸限制。在此背景下,若采用传统的车辆骨架,将会对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该骨架采用可以拆分的多层结构,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同时方便了运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底盘、下层桁架、中层桁架和上层桁架;
所述的下层桁架包括第一下部框架,所述第一下部框架的上方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和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和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呈前低后高的台阶状;
所述的第一下部框架包括横向布置的第二前端横梁和第二后端横梁,所述的第二前端横梁和第二后端横梁之间设置有两根第二纵梁,且所述第二纵梁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的底盘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前端横梁和第二后端横梁的两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外侧;
两根所述的第二纵梁之间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多根第二中间横梁,且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两端穿过所述的第二纵梁延伸至所述第二纵梁的外部,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外侧的部分通过筋梁与所述的底盘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通过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下部框架相连;
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的前端通过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前侧上部框架的后端相连,所述的第二中间横梁分别通过第三左立柱和第三右立柱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固定连接;
所述的中层桁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方的第二下部框架,所述第二下部框架的上方设置有第二上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通过竖梁与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相连;
所述的上层桁架包括结构与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相同的第三下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正上方,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上设置有第三上部架体;
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和第二下部框架上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的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和所述第三下部框架上对应设置有第四连接板和第五连接板,所述的第四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五连接板相连。
进一步地,全部或部分的第二中间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加长梁,设置有加长梁的第二中间横梁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板,所述加长梁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安装板,所述的第三安装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四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加长梁的下侧面设置有斜向内下方延伸的斜撑,所述斜撑的悬空端固定设置有第五安装板,安装有加长梁的第二中间横梁上设置有与第二支撑梁,所述的第二支撑梁上固定设置有第六安装板,所述的第五安装板和第六安装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立柱、第三左立柱和第三右立柱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前端横梁、第二后端横梁、未安装加长梁的第二中间横梁、第一支撑梁、加长梁和第一前侧上部框架的组成梁的悬空端均固定设置有用于连接侧围蒙皮骨架的第一安装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安装板与该第一安装板所在梁的悬空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与第一安装板相配合的支撑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侧围蒙皮骨架上,所述的支撑架包括一支撑压板,且所述支撑压板的截面形状与待安装梁的形状相吻合所述支撑压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安装板。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桁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轮组件,且所述的辅助轮组件位于所述下层桁架的中后部,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的外侧面与第二中间横梁的外端面平齐,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之间设置有安装梁,且所述安装梁的两端分别一截面呈L型的安装架与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的辅助轮组件包括中心轴和设置于所述中心轴上的辅助轮,所述中心轴的内端固定设置有一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通过螺钉与所述的安装梁固定连接,且所述的固定板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螺钉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轮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可升降的辅助支腿,且位于前侧的辅助支腿到彩车重心的距离等于位于后侧的辅助支腿到彩车重心的距离,所述的辅助支腿固定设置于加长梁的悬空端。
进一步地,位于辅助轮组件和前侧辅助支腿之间的第二中间横梁和/或加长梁上设置有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第二下部框架组成梁的第一夹板,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夹紧第二上部框架组成梁的第二夹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从前往后依次包括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所述的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之间从左往右依次包括第五边梁和第六边梁,且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五边梁和第六边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长度,所述第五边梁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过渡梁与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的左端相连,所述第六边梁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过渡梁与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的右端相连,所述的第三边梁、第四边梁、第五边梁、第六边梁和过渡梁共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梁结构,所述的圈梁结构内设置有若干个纵横交错的第一加强梁。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包括由两根第三纵梁和多根第三中间横梁所形成的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前端横梁和第三后端横梁,所述第三前端横梁和第三后端横梁的长度小于第三中间横梁,所述第三前端横梁和第三后端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梁与方形框架相连,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包括两根第四纵梁,且所述第四纵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加固梁的长度,两根所述的第四纵梁之间设置有多根第四横梁,所述第四纵梁的中部向内侧凹陷,且两根所述第四纵梁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中间横梁的长度,所述的第三中间横梁分别通过第一左竖梁和第一右竖梁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前端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竖梁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后端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竖梁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后端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彩车骨架就高度而言采用可以拆分的多层结构,解决了超高的问题,就宽度而言,通过设置加长梁,在满足宽度要求的前提下,解决了超宽的问题。当需要运输或转移时,只需要将上层桁架、中层桁架和加长梁拆除,便能够满足运输是的尺寸要求。
2、本彩车骨架虽然采用可拆卸的结构,但是结构稳定,受力合理,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可靠。
3、本彩车骨架各部分的连接仅依靠螺栓,在安装拆卸的过程中只需要扳手,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安装拆卸简单易行,同时能够保证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彩车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彩车骨架的左视图;
图5为图4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底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彩车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图7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下层桁架的爆炸视图;
图11为图10中F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G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H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I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加长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其他加长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中层桁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图17中J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中层桁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图19中K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上层桁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2为图21中L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为上层桁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24为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纵梁,12-第一横梁,
211-第二前端横梁,212-第二后端横梁,213-第二纵梁,214-第一连接板,215-第二中间横梁,216-第三安装板,217-第二支撑梁,218-第六安装板,
221-第一边梁,222-第二边梁,
23-第一立柱,
241-第三边梁,242-第四边梁,243-第五边梁,244-第六边梁,245-过渡梁,246-第一加强梁,247-第二连接板,248-第一夹板,
251-第二立柱,252-第三左立柱,253-第三右立柱,254-第二加强梁,255-第一支撑梁,
26-加长梁,261-第四安装板,262-第五安装板,263-斜撑,
271-第一安装板,272-第一筋板,
281-安装架,282-安装梁,
311-第三前端横梁,312-第三后端横梁,313-第三纵梁,314-第三中间横梁,315-第一加固梁,316-第三连接板,
321-第四纵梁,322-第四横梁,323-第二加固梁,324-第四连接板,
331-第一左竖梁,332-第一右竖梁,333-第二竖梁,334-第三竖梁,335-第三加固梁,336-踩踏杆,
41-第五连接板,42-第二夹板,
421-第一龙门架,422-第二龙门架,423-第三龙门架,424-第一连接杆,425-第二横杆,426-第三横杆,427-第二连接杆,428-支撑杆,
5筋梁,
61-支撑压板,62-第二安装板,63-第二筋板,
7-辅助支腿,
8-辅助轮组件,81-辅助轮,82-中心轴,83-固定板,
9-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坐标系如图1所示,并以前后方向为纵向,左右方向为横向,上下方向为竖向。
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底盘、下层桁架、中层桁架和上层桁架。
所述的底盘与传统的8×4载货车底盘相似,包括行驶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所述的行驶系统包括车架、悬架、车桥和车轮。由于本专利的创新点在于彩车的骨架,且位于底盘上方的下层桁架仅与车架之间存在连接关系,因此,在这里仅对车架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所述的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以及行驶系统中的悬架、车桥和车轮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在此不再对其具体结构做过多赘述。
如图6所示,所述的车架包括两根第一纵梁11,两根所述的第一纵梁11之间设置有多根第一横梁12,所述第一横梁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纵梁11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纵梁11从前往后依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的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三段得外侧(以两第一纵梁11相对的一侧为内侧),且所述的第一段与所述的第二段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二段为呈直线结构的过渡段,所述第二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段的后端相连,所述第二段的后端与所述第三段的前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如图10和图19所示,所述的下层桁架包括横向布置的第二前端横梁211和第二后端横梁212,所述的第二前端横梁211和第二后端横梁212之间设置有两根纵向布置的第二纵梁213,且所述第二纵梁213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纵梁11的形状相同。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的第二纵梁213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11的正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板214与所述的第一纵梁11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21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213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连接板214的下端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213的下侧面,并通过螺钉与所述的第一纵梁11固定连接。
如图10和图19所示,所述第二前端横梁211和第二后端横梁212的两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213的外侧,即所述第二前端横梁211的长度大于两根第二纵梁213前端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后端横梁212的长度大于两根第二纵梁213后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第二纵梁213从前往后依次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的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三段得外侧(以两第一纵梁11相对的一侧为内侧),且所述的第一段与所述的第二段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二段为呈直线结构的过渡段,所述第二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段的后端相连,所述第二段的后端与所述第三段的前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两根所述第二纵梁213的第三段之间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多根横向布置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且所述第二中间横梁215的两端穿过所述的第二纵梁213延伸至所述第二纵梁213的外部。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两根所述第二纵梁213的第三段之间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十根第二中间横梁215。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中间横梁215的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213外侧的部分通过筋梁5与所述的第一纵梁11固定连接,所述筋梁5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二中间横梁215固定连接,所述筋梁5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一纵梁11固定连接。
如图10所示,所述的第二纵梁213、第二前端横梁211、第二后端横梁212和第二中间横梁215共同形成了下层桁架的下部框架,为了方便描述,现将所述下层桁架的下部框架定义为第一下部框架。所述第一下部框架的上方从前完后依次设置有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和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
如图10所示,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包括两根横向布置的第一边梁221,两根所述的第一边梁221之间设置有两根纵向布置的第二边梁222,所述的第一边梁221和第二边梁222共同形成了一方形结构,且所述第一边梁221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方形结构的外部。位于前侧的第一边梁22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立柱23与所述的第二前端横梁211固定连接,位于后侧的第一边梁22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立柱23与所述第二纵梁213的第二段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与所述第一下部框架共同形成了彩车的头部。
如图10所示,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从前往后依次包括横向布置的第三边梁241和第四边梁242,所述的第三边梁241和第四边梁242之间从左往右依次包括纵向布置的第五边梁243和第六边梁244,且所述第三边梁241和第四边梁24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五边梁243和第六边梁244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边梁241和第四边梁24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中间横梁215的长度。所述第五边梁243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过渡梁245与所述第三边梁241和第四边梁242的左端相连,所述第六边梁244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过渡梁245与所述第三边梁241和第四边梁242的右端相连。所述的第三边梁241、第四边梁242、第五边梁243、第六边梁244和过渡梁245共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梁结构。
如图10所示,所述的圈梁结构内设置有若干个纵横交错的第一加强梁246,且所述的第一加强梁246将所述圈梁结构的内部区域分割成格栅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第三边梁241设置于位于后侧的第一边梁221的正上方,所述的第四边梁242设置于位于最后侧的第二中间横梁215的正上方,所述圈梁结构内的沿横向布置的第一加强梁246与位于圈梁结构下方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一一对应。
如图10所示,位于后侧的第一边梁22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立柱251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的第二立柱251与位于后侧的第一边梁221之间均设置有筋梁5。所述第二中间横梁215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三左立柱252和第三右立柱253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的第三左立柱252和第三右立柱253与对应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全部或部分设置有筋梁5。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最前侧的第三左立柱252和第三右立柱253与位于最前侧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未设置筋梁5,其余的第三左立柱252和第三右立柱253与对应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均设置有筋梁5。
如图10所示,相邻的两根第三左立柱252之间,以及相邻的两根第三右立柱253之间全部或部分设置有第二加强梁254。所述第二加强梁254的走向可以水平也可以倾斜,根据实际设计做到合理避让即可。
如图10所示,全部或部分的第二中间横梁215的两端设置有加长梁26,设置有加长梁26的第二中间横梁215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板216,所述加长梁26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安装板261,所述的第三安装板216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四安装板261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仅最前侧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上未设置加长梁26,其他的第二中间横梁215上均设置有加长梁26。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加长梁26和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的连接强度,如图16所示,所述加长梁26的下侧面设置有斜向内下方(以靠近下层桁架中心部的方向为内侧)延伸的斜撑263,所述斜撑263的悬空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第五安装板262,且所述的第五安装板262与所述的加长梁26相垂直。如图10所示,安装有加长梁26的第二中间横梁215的下侧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二中间横梁215垂直布置的第二支撑梁217,所述第二支撑梁217的外侧面(以远离下层桁架中心部的一侧为外侧)上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第六安装板218,所述的第五安装板262和第六安装板21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支撑梁217和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设置有筋梁5,所述筋梁5的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第二支撑梁217和第二中间横梁215固定连接。
这样,即能够保证加长梁26与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二者之间仅通过螺栓连接,能够方便的进行安装和拆卸。
如图10所示,所述的第二立柱251、第三左立柱252和第三右立柱253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梁255,所述第二前端横梁211、第二后端横梁212、第一边梁221和未安装加长梁26的第二中间横梁215的左、右两端,以及第一支撑梁255和加长梁26上均固定设置有用于连接侧围蒙皮骨架的第一安装板271,且所述第一安装板271的内侧面(以靠近下层桁架中心部的一侧为内侧)与所在的梁之间设置有第一筋板272。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271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一缺口,且所述缺口的形状大小与该第一安装板271所在的梁相吻合,所述的第一安装板271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该第一安装板271所在的梁固定连接。
在这里,所述第一支撑梁255的位置以及数量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即可。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的第一安装板271与所在梁的悬空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与第一安装板271相配合的支撑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侧围蒙皮骨架上。如图24所示,所述的支撑架包括一支撑压板61,所述的支撑压板61包括承压板,所述承压板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板,且所述的承压板和限位板所组成的弯板(即支撑压板61)的截面形状与待安装梁282的形状相吻合。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撑梁255、第二前端横梁211和第一边梁221均采用方钢管或矩形管,因此,所述的限位板为一平板,且与所述的承压板相垂直,所述的限位板和承压板共同形成了一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的限位板和承压板为一体结构。两限位板之间的距离根据待安装梁282(第一支撑梁255、第二前端横梁211和第一边梁221)的尺寸进行设计调整即可。如图24所示,所述支撑压板61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第二安装板62,所述的第二安装板62与支撑压板61之间设置有第二筋板63。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板62的下侧面设置有与所诉的支撑压板61相吻合的缺口。
这样,当侧围蒙皮骨架安装到彩车的骨架上时,侧围蒙皮骨架的重量就会通过支撑压板61压在第一支撑梁255、第二前端横梁211和第一边梁221上,从而避免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板271和第二安装板62的螺栓承受巨大的剪切力,结构上更加安装可靠。
进一步地,由于彩车的高度较高,遇到风大的天气时,存在倾倒的危险,为此,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下层桁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组辅助支腿7,且位于前侧的辅助支腿7到彩车重心的距离等于位于后侧的辅助支腿7到彩车重心的距离。如图3所示,所述的辅助支腿7通过螺钉固定设置于对应的加长梁26的悬空端,这样可以增大辅助支腿7的支撑宽度,从而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所述的辅助支腿7采用可升降的形式,在彩车行进的过程中辅助支腿7收起,与地面脱离;当彩车处于静止状态时,所述的辅助支腿7伸出,支撑在地面上。在这里所述的辅助支腿7采用现有卡车上的辅助支腿7即可,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对辅助支腿7的内部结构做过多赘述。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支腿7采用广州富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FW28型支腿。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10所示,所述下层桁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轮组件8,且所述的辅助轮组件8位于某两个第二中间横梁215之间。
如图13和图14所示,位于辅助轮组件8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217的外侧面与第二中间横梁215的外端面平齐,相应的,如图15所示,位于辅助轮组件8前、后两侧的加长梁26上的第四安装板261和第五安装板262平齐。
如图12所示,位于辅助轮组件8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217上固定设置有一截面呈L型的安装架281,且所述安装架281的一侧翼板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位于辅助轮组件8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217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的安装架281之间设置有两条水平布置的安装梁282,所述安装梁28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架281的另一侧翼板固定连接。
如图10所示,所述的辅助轮组件8包括中心轴82,所述中心轴82的外端设置有辅助轮81,所述的辅助轮81与所述的中心轴82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轴82的内端固定设置有一固定板83,所述的固定板83通过螺钉与所述的安装梁282固定连接。
在这里,所述的中心轴82与辅助轮81之间的连接关系,采用传统车辆中从动车轮与轴之间的连接结构即可,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的固定板83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螺钉的通孔,这样便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辅助轮81的高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的中心轴82和固定板83之间设置有筋梁5。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轮组件8位于所述下层桁架的中后部,且所述的辅助支腿7分别位于所述辅助轮组件8的前后两侧。
如图1所示,位于辅助轮组件8和前辅助支腿7(位于前侧的辅助支腿7)之间的第二中间横梁215和/或加长梁26上设置有座椅9。
如图17和图19所示,所述的中层桁架与下层桁架类似,包括第二下部框架、第二上部框架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二下部框架和第二上部框架的竖梁。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的上方。如图17所示,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包括平行布置的两个第三纵梁313,两根所述的第三纵梁313之间设置有多根第三中间横梁314,且所述的第三纵梁313和第三中间横梁314共同形成了一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前端横梁311和第三后端横梁312,所述第三前端横梁311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后端横梁312的长度,且小于第三中间横梁314的长度。所述第三前端横梁31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梁与位于最前侧的第三中间横梁314相连,所述第三后端横梁312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梁与位于最后侧的第三中间横梁314相连。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二下部框架的结构强度,如图17所示,两根所述的第三纵梁313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固梁315,所述的第一加固梁315分别与所述的第三前端横梁311、第三后端横梁312和第三中间横梁314固定连接。
如图19所示,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包括两根第四纵梁321,且所述第四纵梁32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加固梁315的长度。两根所述的第四纵梁321之间平行设置有多根第四横梁322,所述的第四纵梁321和第四横梁322共同形成了一框架。
所述第四纵梁321的中部向内侧(以两根第四纵梁321相对的一侧为内侧)凹陷,且两根所述第四纵梁321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中间横梁314的长度。
进一步地,为提高第二上部框架的结构强度,如图19所示,相邻的两根第四横梁322之间全部或部分设置有沿纵向布置的第二加固梁323。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两根所述的第四纵梁321之间设置有八根第四横梁322,且按照从前往后的方向,第三根和第四根第四横梁322之间,以及第六根和第七根第四横梁322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固梁323。
如图19所示,所述的第三中间横梁314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第一左竖梁331和第一右竖梁332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前端横梁31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竖梁333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后端横梁312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竖梁334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后端固定连接。
相邻的第一左竖梁331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右竖梁332之间设置有若干根第三加固梁335。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攀爬,如图19所示,位于最前侧的第一左竖梁331和第一右竖梁332之间,以及位于最后侧的第一左竖梁331和第一右竖梁332之间从上往下均布设置有多根用于攀爬的踩踏杆336。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有多个第二连接板247,如图18所示,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二连接板247相对应的第三连接板316。所述的第二连接板247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三连接板316固定连接。
如图21和图23所示,所述的上层桁架包括结构与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相同的第三下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正上方,其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上设置有第三上部架体。
在这里,所述第三上部架体按照设计造型进行适应性设计即可,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上部架体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三下部架体上的第一龙门架421、第二龙门架422和第三龙门架423,且所述第一龙门架421、第二龙门架422和第三龙门架423的高度依次降低。所述第二龙门架422的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杆424与所述第一龙门架421的竖杆相连,所述的第一龙门架421、第二龙门架422和第一连接杆424共同形成了一三维框架,所述三维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筋梁5与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相连。所述第三龙门架423的后侧面与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之间设置有筋梁5。所述第二龙门架422的两根竖杆之间设置有第二横杆425,所述第三龙门架423的两根竖杆之间设置有第三横杆426,所述的第二横杆425和第三横杆426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杆427。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杆427的中部和第三下部框架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连接杆427的支撑杆428,且所述的支撑杆428和第三下部框架之间设置有筋梁5。
如图20和图22所示,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上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第四连接板324,所述第三下部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第四连接板324相对应的第五连接板41,所述的第四连接板324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五连接板41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22所示,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第三中间横梁314或第一加固梁315的第一夹板248,第三下部框架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夹紧第四横梁322或第二加固梁323的第二夹板42。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板248和第二夹板42的悬空端呈向外侧(以两夹板相对的一侧为内侧)弯曲的弧形结构。

Claims (10)

1.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底盘、下层桁架、中层桁架和上层桁架;
所述的下层桁架包括第一下部框架,所述第一下部框架的上方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和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和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呈前低后高的台阶状;
所述的第一下部框架包括横向布置的第二前端横梁和第二后端横梁,所述的第二前端横梁和第二后端横梁之间设置有两根第二纵梁,且所述第二纵梁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的底盘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前端横梁和第二后端横梁的两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外侧;
两根所述的第二纵梁之间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有多根第二中间横梁,且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两端穿过所述的第二纵梁延伸至所述第二纵梁的外部,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突出于所述第二纵梁外侧的部分通过筋梁与所述的底盘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前侧上部框架通过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下部框架相连;
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的前端通过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前侧上部框架的后端相连,所述的第二中间横梁分别通过第三左立柱和第三右立柱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固定连接;
所述的中层桁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方的第二下部框架,所述第二下部框架的上方设置有第二上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通过竖梁与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相连;
所述的上层桁架包括结构与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相同的第三下部框架,且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正上方,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上设置有第三上部架体;
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和第二下部框架上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的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和所述第三下部框架上对应设置有第四连接板和第五连接板,所述的第四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五连接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全部或部分的第二中间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加长梁,设置有加长梁的第二中间横梁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板,所述加长梁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安装板,所述的第三安装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第四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加长梁的下侧面设置有斜向内下方延伸的斜撑,所述斜撑的悬空端固定设置有第五安装板,安装有加长梁的第二中间横梁上设置有与第二支撑梁,所述的第二支撑梁上固定设置有第六安装板,所述的第五安装板和第六安装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立柱、第三左立柱和第三右立柱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前端横梁、第二后端横梁、未安装加长梁的第二中间横梁、第一支撑梁、加长梁和第一前侧上部框架的组成梁的悬空端均固定设置有用于连接侧围蒙皮骨架的第一安装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安装板与该第一安装板所在梁的悬空端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与第一安装板相配合的支撑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侧围蒙皮骨架上,所述的支撑架包括一支撑压板,且所述支撑压板的截面形状与待安装梁的形状相吻合所述支撑压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安装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桁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轮组件,且所述的辅助轮组件位于所述下层桁架的中后部,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的外侧面与第二中间横梁的外端面平齐,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之间设置有安装梁,且所述安装梁的两端分别一截面呈L型的安装架与位于辅助轮组件前、后两侧的第二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的辅助轮组件包括中心轴和设置于所述中心轴上的辅助轮,所述中心轴的内端固定设置有一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通过螺钉与所述的安装梁固定连接,且所述的固定板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螺钉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可升降的辅助支腿,且位于前侧的辅助支腿到彩车重心的距离等于位于后侧的辅助支腿到彩车重心的距离,所述的辅助支腿固定设置于加长梁的悬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位于辅助轮组件和前侧辅助支腿之间的第二中间横梁和/或加长梁上设置有座椅。
8.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上设置有用于夹紧第二下部框架组成梁的第一夹板,所述的第三下部框架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夹紧第二上部框架组成梁的第二夹板。
9.根据权利要求8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后侧上部框架从前往后依次包括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所述的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之间从左往右依次包括第五边梁和第六边梁,且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五边梁和第六边梁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长度,所述第五边梁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过渡梁与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的左端相连,所述第六边梁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过渡梁与所述第三边梁和第四边梁的右端相连,所述的第三边梁、第四边梁、第五边梁、第六边梁和过渡梁共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梁结构,所述的圈梁结构内设置有若干个纵横交错的第一加强梁。
10.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下部框架包括由两根第三纵梁和多根第三中间横梁所形成的方形框架,所述方形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前端横梁和第三后端横梁,所述第三前端横梁和第三后端横梁的长度小于第三中间横梁,所述第三前端横梁和第三后端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梁与方形框架相连,所述的第二上部框架包括两根第四纵梁,且所述第四纵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加固梁的长度,两根所述的第四纵梁之间设置有多根第四横梁,所述第四纵梁的中部向内侧凹陷,且两根所述第四纵梁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中间横梁的长度,所述的第三中间横梁分别通过第一左竖梁和第一右竖梁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前端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竖梁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后端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竖梁与所述第二上部框架的后端固定连接。
CN202010057642.0A 2020-01-19 2020-01-19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Pending CN1111146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7642.0A CN111114653A (zh) 2020-01-19 2020-01-19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57642.0A CN111114653A (zh) 2020-01-19 2020-01-19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4653A true CN111114653A (zh) 2020-05-08

Family

ID=70489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57642.0A Pending CN111114653A (zh) 2020-01-19 2020-01-19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1465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23486U (zh) 轻型纯电动客车及其底盘车架
CN202264822U (zh) 一种全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
CN213292296U (zh) 一种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底架及侧梁
CN105946977A (zh) 汽车车身骨架
CN110696924A (zh) 半挂车及其车架总成
CN111137364A (zh)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车厢
CN107471944B (zh) 模块化独立悬架和桥的集成安装支架
CN105539587A (zh) 一种客车模块化后悬梁结构
CN208278162U (zh) 一种钢铝混合轻量化车架
CN110406596B (zh) 一种客车用后桥段车架
CN211809894U (zh)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CN111114653A (zh) 一种方便拆卸的彩车骨架
CN20597148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挡板下横梁
CN2228517Y (zh) 可拆卸停车场
CN215436648U (zh) 模块化客车骨架结构及客车
CN209776366U (zh) 一种汽车防护结构
CN112158261A (zh) 一种全装配式铝合金车架总成
CN217672843U (zh) 一种集成式焊接车架及飞机客梯车
CN217260292U (zh) 一种客车中后段底架结构
CN213831876U (zh) 一种车厢框架及车厢门角结构
CN216002163U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安装结构
CN205273610U (zh) 一种客车模块化后悬梁结构
CN219134338U (zh) 一种农夫车驾驶室后围骨架结构
CN215398930U (zh) 一种房车底盘车架
CN215364538U (zh) 一种大吨位货梯新型龙门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