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8777A - 载具 - Google Patents

载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8777A
CN110788777A CN201911108268.6A CN201911108268A CN110788777A CN 110788777 A CN110788777 A CN 110788777A CN 201911108268 A CN201911108268 A CN 201911108268A CN 110788777 A CN110788777 A CN 110788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hole
adsorption structure
plate
bear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82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海强
刘东阳
冯东闯
黄静夷
朱燕昌
蓝荣新
袁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111082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887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88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87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1/00Work holder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in the subclass, e.g. magnetic work holders, vacuum work holders
    • B25B11/005Vacuum work hol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具,载具包括工装盘和吸附结构,工装盘上具有吸附孔,工装盘的一侧的表面为用于承载片状工件的承载面;吸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吸附孔内,吸附结构位于承载面的朝向工装盘内部的一侧,吸附结构与承载面间隔设置,吸附结构沿吸附孔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吸附结构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吸附结构处于吸附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吸附结构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片状工件位于承载面上且遮挡吸附孔的情况下,吸附结构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吸附位置后,吸附孔内产生负压吸住片状工件。这样可通过吸附的方式吸附住片状工件,对不同尺寸的工件均可适应。

Description

载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载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放置电极片等片状工件的载具,采用开槽的方式,将电极片放置在槽内承载和限位,由于工件型号多样,载具无法兼容,对于公差较大,偏差大的工件也无法放进槽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具,以提高现有的载具的通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具,包括:工装盘,所述工装盘上具有吸附孔,所述工装盘的一侧的表面为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片状工件;吸附结构,所述吸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吸附孔内,所述吸附结构位于所述承载面的朝向所述工装盘内部的一侧,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承载面间隔设置,所述吸附结构沿所述吸附孔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所述吸附结构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吸附结构处于所述吸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吸附结构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吸附结构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所述片状工件位于所述承载面上且遮挡所述吸附孔的情况下,所述吸附结构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吸附位置后,所述吸附孔内产生负压吸住所述片状工件。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结构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吸附孔内;密封圈,套设在所述活塞的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段位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背离所述承载面的一侧,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圆柱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吸附孔分布设置在所述工装盘上,所述吸附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吸附结构与多个所述吸附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载具还包括: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与多个所述吸附结构均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吸附结构同步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多个连接件,多个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驱动板上,多个所述连接件与多个所述吸附结构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缓冲板,设置在所述驱动板上,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工装盘间隔设置;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缓冲板和所述工装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工装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第一通孔;硅胶板,所述硅胶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硅胶板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组成所述吸附孔,所述硅胶板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具有所述承载面,所述吸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载具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可转动地设置所述工装盘上,所述滚轮的圆周面的一部分凸出于所述工装盘的侧壁面。
进一步地,所述载具还包括:定位套,设置在所述工装盘上,所述定位套内具有定位孔。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载具,载具包括工装盘和吸附结构,工装盘上具有吸附孔,工装盘的一侧的表面为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承载片状工件;吸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吸附孔内,吸附结构位于承载面的朝向工装盘内部的一侧,吸附结构与承载面间隔设置,吸附结构沿吸附孔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吸附结构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吸附结构处于吸附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吸附结构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片状工件位于承载面上且遮挡吸附孔的情况下,吸附结构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吸附位置后,吸附孔内产生负压吸住片状工件。这样可通过吸附的方式吸附住片状工件,因此无需开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均可适应。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载具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载具的仰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载具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工装盘;11、吸附孔;12、底板;13、第一通孔;14、硅胶板;15、第二通孔;20、吸附结构;21、活塞;22、密封圈;30、驱动结构;31、驱动板;32、连接件;33、缓冲板;34、弹性件;40、滚轮;50、定位套;60、保护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包括:工装盘10,工装盘10上具有吸附孔11,工装盘10的一侧的表面为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承载片状工件;吸附结构20,吸附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吸附孔11内,吸附结构20位于承载面的朝向工装盘10内部的一侧,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间隔设置,吸附结构20沿吸附孔11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吸附结构20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吸附结构20处于吸附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吸附结构20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片状工件位于承载面上且遮挡吸附孔11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吸附位置后,吸附孔11内产生负压吸住片状工件。在本实施例中,负压是指吸附孔11内的压力小于载具外部环境的压力。这样可通过片状工件的两侧的压力差将片状工件固定在工装盘上。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载具,载具包括工装盘10和吸附结构20,工装盘10上具有吸附孔11,工装盘10的一侧的表面为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承载片状工件;吸附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吸附孔11内,吸附结构20位于承载面的朝向工装盘10内部的一侧,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间隔设置,吸附结构20沿吸附孔11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吸附结构20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吸附结构20处于吸附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吸附结构20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片状工件位于承载面上且遮挡吸附孔11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吸附位置后,吸附孔11内产生负压吸住片状工件。这样可通过吸附的方式吸附住片状工件,因此无需开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均可适应。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结构20包括:活塞21,活塞21可移动地设置在吸附孔11内;密封圈22,套设在活塞21的周面上。这样当片状工件放置到工装盘10上后,可通过活塞21的移动使吸附孔11内形成负压环境,以吸附工件。而且,通过设置密封圈22可提高密封性,避免泄漏,保证吸附效果。可选地,活塞21的周面上具有环形凹槽,密封圈22设置在环形凹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小于第二圆柱段的直径,第一圆柱段位于第二圆柱段的背离承载面的一侧,密封圈22套设在第二圆柱段上。其中,第一圆柱段可与气缸等驱动结构连接。将第一圆柱段的直径设置为小于第二圆柱段的直径,可以减小活塞21在运动时的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孔11为多个,多个吸附孔11分布设置在工装盘10上,吸附结构20为多个,多个吸附结构20与多个吸附孔11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吸附孔11和多个吸附结构20,可以提高对工件的吸附能力,并且载具上可以放置和吸附多个工件,提高承载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载具还包括:驱动结构30,驱动结构30与多个吸附结构20均连接,以驱动多个吸附结构20同步移动。这样可通过驱动结构30的动作实现多个吸附结构20同步移动,操作效率高,并且不必对每个吸附结构20单独设置驱动结构,因此可以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30包括:驱动板31,驱动板31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多个连接件32,多个连接件32设置在驱动板31上,多个连接件32与多个吸附结构20一一对应连接。这样可通过多个连接件32将多个吸附结构20与驱动板31连接,从而通过驱动板31的往返移动带动多个吸附结构20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30还包括:缓冲板33,设置在驱动板31上,缓冲板33与工装盘10间隔设置;弹性件34,弹性件34设置在缓冲板33和工装盘10之间。通过缓冲板33和弹性件34可以对驱动板31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
可选地,缓冲板33为多个,弹性件34为多个,多个弹性件34与多个缓冲板33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地,驱动结构30还包括导向柱,导向柱与缓冲板33连接,导向柱穿设在工装盘10上,以对驱动结构30的移动进行导向,这样可保证驱动结构30和吸附结构20平稳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工装盘10包括:底板12,底板12具有第一通孔13;硅胶板14,硅胶板14设置在底板12上,硅胶板14具有第二通孔15,第二通孔15与第一通孔13对应设置,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5组成吸附孔11,硅胶板14的背离底板12的一侧具有承载面,吸附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通孔13内。采用上述设置,当工件放置到硅胶板14上后,可通过硅胶板14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工件与硅胶板14之间漏气而不能在吸附孔11中形成负压环境。
可选地,第二通孔15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13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载具还包括:滚轮40,滚轮40可转动地设置工装盘10上,滚轮40的圆周面的一部分凸出于工装盘10的侧壁面。通过上述设置,当载具在输送带上移动时,可避免载具的侧壁与输送带接触,将可能存在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从而可以减小阻力和磨损。
可选地,滚轮40为多个,多个滚轮40分布在工装盘10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载具还包括:定位套50,设置在工装盘10上,定位套50内具有定位孔。通过设置定位套50,可使用定位装置插入定位套50的孔中,从而对载具进行定位,以进行上下料操作。定位套50为多个,多个定位套50间隔设置。定位套50可以采用铜材料制成,以提高耐磨性。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载具还包括:保护块60,保护块60设置在工装盘10的侧壁上,保护块60的至少一部分凸出于工装盘10的侧壁面,保护块60用于在发生碰撞时起到保护作用,以避免工装盘10损坏。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块60与滚轮40分别位于工装盘10的不同侧面。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载具,载具包括工装盘10和吸附结构20,工装盘10上具有吸附孔11,工装盘10的一侧的表面为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承载片状工件;吸附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吸附孔11内,吸附结构20位于承载面的朝向工装盘10内部的一侧,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间隔设置,吸附结构20沿吸附孔11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吸附结构20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吸附结构20处于吸附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吸附结构20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与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片状工件位于承载面上且遮挡吸附孔11的情况下,吸附结构20由初始位置移动到吸附位置后,吸附孔11内产生负压吸住片状工件。这样可通过吸附的方式吸附住片状工件,因此无需开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均可适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装盘(10),所述工装盘(10)上具有吸附孔(11),所述工装盘(10)的一侧的表面为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片状工件;
吸附结构(20),所述吸附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吸附孔(11)内,所述吸附结构(20)位于所述承载面的朝向所述工装盘(10)内部的一侧,所述吸附结构(20)与所述承载面间隔设置,所述吸附结构(20)沿所述吸附孔(11)的轴向可往返移动地设置,所述吸附结构(20)具有吸附位置和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吸附结构(20)处于所述吸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吸附结构(20)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A,所述吸附结构(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吸附结构(20)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距离为B,A大于B;
所述片状工件位于所述承载面上且遮挡所述吸附孔(11)的情况下,所述吸附结构(20)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吸附位置后,所述吸附孔(11)内产生负压吸住所述片状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结构(20)包括:
活塞(21),所述活塞(21)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吸附孔(11)内;
密封圈(22),套设在所述活塞(21)的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所述第一圆柱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段位于所述第二圆柱段的背离所述承载面的一侧,所述密封圈(22)套设在所述第二圆柱段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孔(11)为多个,多个所述吸附孔(11)分布设置在所述工装盘(10)上,所述吸附结构(20)为多个,多个所述吸附结构(20)与多个所述吸附孔(11)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
驱动结构(30),所述驱动结构(30)与多个所述吸附结构(20)均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吸附结构(20)同步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30)包括:
驱动板(31),所述驱动板(31)可往返移动地设置;
多个连接件(32),多个所述连接件(32)设置在所述驱动板(31)上,多个所述连接件(32)与多个所述吸附结构(20)一一对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30)还包括:
缓冲板(33),设置在所述驱动板(31)上,所述缓冲板(33)与所述工装盘(10)间隔设置;
弹性件(34),所述弹性件(34)设置在所述缓冲板(33)和所述工装盘(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盘(10)包括:
底板(12),所述底板(12)具有第一通孔(13);
硅胶板(14),所述硅胶板(14)设置在所述底板(12)上,所述硅胶板(14)具有第二通孔(15),所述第二通孔(15)与所述第一通孔(13)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通孔(13)和所述第二通孔(15)组成所述吸附孔(11),所述硅胶板(14)的背离所述底板(12)的一侧具有所述承载面,所述吸附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3)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
滚轮(40),所述滚轮(40)可转动地设置所述工装盘(10)上,所述滚轮(40)的圆周面的一部分凸出于所述工装盘(10)的侧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
定位套(50),设置在所述工装盘(10)上,所述定位套(50)内具有定位孔。
CN201911108268.6A 2019-11-13 2019-11-13 载具 Pending CN1107887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8268.6A CN110788777A (zh) 2019-11-13 2019-11-13 载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8268.6A CN110788777A (zh) 2019-11-13 2019-11-13 载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8777A true CN110788777A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44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8268.6A Pending CN110788777A (zh) 2019-11-13 2019-11-13 载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8877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0177B4 (de) * 1997-01-04 2004-07-29 J. Schmalz Gmbh Vakuumelement von Vakuumspannvorrichtungen
EP1484142A1 (de) * 2003-06-02 2004-12-08 Thomas Kirner Saugheber mit einer Zylinder- Hubelement- Anordnung zum Erzeugen eines Unterdrucks
CN104044094A (zh) * 2013-03-15 2014-09-1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吸附治具及用其加工工件方法
CN106826624A (zh) * 2017-02-28 2017-06-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真空吸附单元和真空吸附载台
CN107649889A (zh) * 2017-10-27 2018-02-02 无锡智谷锐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加工用缓冲工作台
CN108015077A (zh) * 2018-01-10 2018-05-11 苏州聚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气动夹具
CN209385480U (zh) * 2018-07-31 2019-09-13 大连华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吸盘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00177B4 (de) * 1997-01-04 2004-07-29 J. Schmalz Gmbh Vakuumelement von Vakuumspannvorrichtungen
EP1484142A1 (de) * 2003-06-02 2004-12-08 Thomas Kirner Saugheber mit einer Zylinder- Hubelement- Anordnung zum Erzeugen eines Unterdrucks
CN104044094A (zh) * 2013-03-15 2014-09-1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吸附治具及用其加工工件方法
CN106826624A (zh) * 2017-02-28 2017-06-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真空吸附单元和真空吸附载台
CN107649889A (zh) * 2017-10-27 2018-02-02 无锡智谷锐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加工用缓冲工作台
CN108015077A (zh) * 2018-01-10 2018-05-11 苏州聚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气动夹具
CN209385480U (zh) * 2018-07-31 2019-09-13 大连华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真空吸盘固定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钟永祺等: "《港口装卸工属具》", 31 December 1991,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1518C1 (ru) Машина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листов с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газа и/или вакуу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газа и/или вакуума
CN102720769B (zh) 滚动轴承密封圈压装装置及压装方法
CN108856775A (zh) 一种气动装夹卡盘
CN211967206U (zh) 载具
CN110421373B (zh) 一种具有机械锁紧双面约束定位功能的零点定位系统
CN110788777A (zh) 载具
CN109318009B (zh) 自锁式夹装装置
CN110921313A (zh) 板件上料机构及其工件压合设备
CN103994152A (zh) 一种装配轴承钢球的夹具
CN110561077A (zh) 密封垫片的安装装置和密封垫片的安装方法
CN216967074U (zh) 气动浮动支撑锁定装置
CN205798880U (zh) 一种阻尼器的内圈装配机构
CN210524527U (zh) 一种自动夹持机构
CN211310105U (zh) 一种搬动电池的机械手
CN213084837U (zh) 一种生活用纸加工的分体式辊体
CN211366153U (zh) 高度差上料机构
CN220547900U (zh) 静压导轨装置及机床
CN209754977U (zh) 一种摩擦线对轨定位机构
CN113798538A (zh) 多工位钻孔设备
CN218697956U (zh) 一种钣金件加工生产用工件夹具
CN210879710U (zh) 工件取放机构
CN219310788U (zh) 一种金属板材钻孔工装
CN214869938U (zh) 一种低速冲击试验工装夹具
CN217895742U (zh) 一种用于多室真空镀膜机的托板传送机构
CN222001642U (zh) 一种具有上下料装置的冲压机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