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9814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19814A CN110519814A CN201910797936.4A CN201910797936A CN110519814A CN 110519814 A CN110519814 A CN 110519814A CN 201910797936 A CN201910797936 A CN 201910797936A CN 110519814 A CN110519814 A CN 1105198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data packet
- switching
- successfully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101001100327 Homo sapiens RNA-binding protein 4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2100038823 RNA-binding protein 45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1150090033 DR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117568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DRB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04W36/023—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在接收到切换请求时,获取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根据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3月23日,申请号为201710178216.0,发明名称为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中,为了实现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业务数据包会包含该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信息。对于下行,基站收到核心网发送的数据包之后,根据其中包含的QoS信息采用合适的调度策略调度传输资源,以便在满足QoS要求的条件下,将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一个UE可能发起多个业务,每个业务具有特定的QoS,不同业务的QoS可以相同、相近,或者完全不同。每个业务可以称之为一个QoS数据流(Flow),基站可以依据自己的调度算法将具有相同、或相近QoS的不同Flow映射到同一个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上,将QoS差别很大的Flow映射到不同的DRB上。在层2(Layer 2),有一个新引入的层专门用于实现Flow到DRB的映射,该层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之上,层2一共四层,分别为新引入的层、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
在切换时,目标基站可能与源基站具有不同的调度策略,对于UE所建立的多个Flow,目标基站可以将Flow映射到不同的DRB上,如切换之前,源基站将Flow1和Flow2映射到DRB1上,切换之后,目标基站将Flow1映射到DRB1,而将Flow2映射到DRB2上。通常在切换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不丢失,比如对于下行数据的传输,源基站在切换过程中会将未传输的数据包转发给目标基站(从第一个未被确认传输成功的数据包开始转发,以DRB为颗粒度进行转发),UE在切换之后可以向目标基站发送PDCP状态报告(PDCP StatusReport),这样目标基站可以判断出哪些数据包已经被UE正确接收,哪些数据包还没有被UE正确接收,目标基站向UE传输未确认的数据包,UE收到之后与已经收到的数据包排序,然后按序向UE的高层发送数据包,如此能够实现数据无损的切换。
但是,上述方式只能针对切换时数据流映射不变的场景。切换时如果数据流映射发生变化,对于映射到新的承载上的数据流,目标基站不能准确获知切换前源基站是否有未向UE传输的数据包,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的现象,影响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包括: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所述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包括:在发送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
可选的,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显式指示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包括: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流所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将映射在同一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流的状态报告一并发送至所述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之后时,将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将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一并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或者,所述源基站将处于同一数据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一并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目标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状态报告后,根据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并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发送,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每一数据流中数据包序列号不连续时,在接收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数据包序列号调整接收窗口。
可选的,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或者新数据包进行发送时,在每一数据流中,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或者,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或者新数据包进行发送时,在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中,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时,显式指示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包括所述源基站未发送的数据包和所述源基站发送且未收到确认反馈的数据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适于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状态报告发送模块,适于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包括:第一数据流信息接收单元,适于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所述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
可选的,所述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还包括:第一接收单元,适于在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包括:第二数据流信息接收单元,适于在发送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时,一并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显式指示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状态报告发送模块包括:状态报告生成单元,适于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数据无线承载确定单元,适于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流所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状态报告发送单元,适于将映射在同一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流的状态报告一并发送至所述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之后时,将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将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一并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或者,所述源基站将处于同一数据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一并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
可选的,所述目标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状态报告后,根据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并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发送,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接收窗口调整模块,适于在每一数据流中数据包序列号不连续时,在接收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数据包序列号调整接收窗口。
可选的,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或者新数据包进行发送时,在每一数据流中,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或者,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或者新数据包进行发送时,在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中,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源基站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时,显式指示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
可选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包括所述源基站未发送的数据包和所述源基站发送且未收到确认反馈的数据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所述数据传输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切换请求时,获取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根据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接收状态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告知用户设备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则用户设备可以据此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从而可以使得切换后的目标基站能够获知用户设备实际接收数据包的状态,进而能够在后续步骤中准确地将用户设备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避免了数据包丢失,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所述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用户设备在切换过程中,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从而节省信令开销。
进一步地,在发送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用户设备在切换完成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通过目标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交互,可以避免占用源基站的资源,提高基站的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技术中上述方式只能针对切换时数据流映射不变的场景。切换时如果数据流映射发生变化,对于映射到新的承载上的数据流,目标基站不能准确获知切换前源基站是否有未向UE传输的数据包,可能造成数据丢失的现象,影响用户的体验。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告知用户设备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则用户设备可以据此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从而可以使得切换后的目标基站能够获知用户设备实际接收数据包的状态,进而能够在后续步骤中准确地将用户设备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避免了数据包丢失,提高用户体验。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在用户设备侧。
图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
步骤S102: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
具体实施中,在发生小区切换时,用户设备接入的基站从源基站切换为目标基站。在步骤S101中,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例如,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PDCP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分别为21,22,23至40,其中,单数序列号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为Flow1,双数序列号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为Flow2。则用户设备需要接收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可以是,Flow1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序列号为21,23,25,27,29,31,33,35,37,39;Flow2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序列号为22,24,26,28,30,32,34,36,38,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实际应用场景中中不同Flow中数据包的序列号可以连续、也可以不连续。
进一步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可以是源基站发送的,也可以是目标基站发送的。即源基站或目标基站需要将Flow1中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Flow2中数据包的序列号发送给UE。
进一步地,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可以包括所述源基站未发送的数据包和所述源基站发送且未收到确认反馈的数据包。具体而言,未成功传输是针对源基站而言,其中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中可以包括UE已经收到、但源基站还不能确认成功传输的数据包。
具体实施中,在步骤S102中,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具体而言,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可以表示UE是否接收到该数据包。所述状态报告可以是PDCP状态报告。
例如,对于PDCP序列号分别为21,22,23至40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UE已经成功的接收了序列号为24,25,28,29的数据包,则UE可以依据不同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信息(序列号为24,25,28,29),针对Flow1和Flow2分别生成状态报告;对于Flow1中序列号为21、23、25、27、29、31、33、35、37、39的数据包,分别指示0、0、1、0、1、0、0、0、0、0(0表示没有收到,1表示已收到),来按序指示是否收到数据包;类似地,对于Flow2中序列号为22、24、26、28、30、32、34、36、38、40的数据包,分别指示0、1、0、1、0、0、0、0、0、0,来按序指示是否收到数据包。
在步骤S102中,用户设备将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发送至目标基站。使得目标基站能够根据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判断出用户设备真正接收到和未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而将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再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避免数据包的丢失,同时避免将已收到的数据包再次发送给用户设备以节省无线传输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用于以下场景:相比于源基站侧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目标基站将多个数据流映射到更多的数据无线承载,例如,切换前2个数据流映射到一个数据无线承载,切换后2个数据流映射到两个数据无线承载。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告知用户设备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则用户设备可以据此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从而可以使得切换后的目标基站能够获知用户设备实际接收数据包的状态,进而能够在后续步骤中准确地将用户设备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避免了数据包丢失,提高用户体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在用户设备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小区切换的流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UE向源基站发送测量报告,例如,目标小区的信号质量高于预定的门限的测量报告。源基站收到测量报告之后,做出切换决策,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如果目标基站允许UE的接入,则在分配必要的无线参数之后,向源基站返回切换请求响应。源基站收到切换请求响应之后,向UE发送切换命令,切换命令包括目标基站为UE分配的无线参数。UE依据切换命令中的无线参数,接入目标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完成信令。
图2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
步骤S202:在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
步骤S203: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
步骤S204: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流所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
步骤S205:将映射在同一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流的状态报告一并发送至所述目标基站。
具体实施中,在步骤S201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节约信令开销。
具体实施中,在步骤S202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还可以接收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具体而言,第一映射关系可以表示在目标基站侧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映射关系。也就是说,在步骤S202之前,目标基站已经将第一映射关系发送至源基站,从而可以使得源基站可以将第一映射关系通过切换命令发送给用户设备。
优选地,所述源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时,一并接收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换言之,在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至用户设备之前,目标基站通过切换请求响应将第一映射关系发送至源基站。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基站在所述切换请求响应中显式指示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也就是说,源基站可以直接从切换请求响应获取第一映射关系,而无需其他的解析操作,从而保证了源基站可以准确、快速地接收到第一映射关系。
具体而言,基站侧为UE配置的无线参数均位于一个接入层的容器(container)中,作为基站之间的Xn接口不需要理解无线参数。如果目标基站将第一映射关系放入容器,则在切换过程中,源基站需要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协议解析位于容器中的无线参数,然后获知是否发生了Flow到DRB的映射变化,导致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的切换请求响应时将不能很快的识别是否发生了Flow到DRB映射变化。进一步地,当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属于不同的协议版本时,例如目标基站为高版本的基站,而源基站为低版本的基站,此时如果目标基站为UE配置了只有高版本基站才能适用的无线参数,则源基站在收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时,将不能够识别是否发生了Flow到DRB映射变化。因此,目标基站可以在切换请求响应中显式指示切换后的Flow到DRB的映射关系(也即第一映射关系)。
具体实施中,在步骤S203中,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具体而言,用户设备可以将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直接发送至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在步骤S204中,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流所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然后在步骤S204中,将映射在同一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流的状态报告一并发送至所述目标基站。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切换前源基站将Flow1和Flow2映射到DRB1;切换后目标基站将Flow1和Flow2分别映射到DRB1和DRB2(也即第一映射关系)。对于PDCP序列号分别为21,22,23至40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其中,单数序列号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为Flow1,双数序列号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为Flow2;UE已经成功的接收了序列号为24,25,28,29的数据包,则UE可以针对Flow1和Flow2分别生成的状态报告为0、0、1、0、1、0、0、0、0、0和0、1、0、1、0、0、0、0、0、0,来按序指示是否收到数据包。UE可以将针对Flow1和Flow2分别生成的状态报告发送至目标基站。
在另一非限定性的实施例中,切换前源基站将Flow1、Flow2和Flow3映射到DRB1;切换后目标基站将Flow1和Flow2映射到DRB1,将Flow3映射到DRB2(也即第一映射关系)。UE在生成针对Flow1、Flow2和Flow3的状态报告后,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Flow1和Flow2均映射到DRB1,则可以将针对Flow1和Flow2状态报告合并后发送至目标基站。
优选地,源基站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响应之后,将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进一步地,源基站将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一并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或者,所述源基站将处于同一数据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一并转发至所述目标基站。具体而言,源基站还可以向目标基站指示各数据包对应的序列号。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状态报告后,根据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并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进行发送,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目标基站在接收到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后,可以确定PDCP序列号分别为21,22,23至40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中,UE已经成功的接收了序列号为24,25,28,29的数据包,其他序列号的数据包UE未成功接收,也即序列号为21、22、23、26、27、30至40的数据包UE未成功接收,则目标基站可以将其他序列号的数据包重新发送至UE。具体地,目标基站可以从UE未收到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依次传输UE没有收到的数据包,也即从序列号为21的数据包开始,依次传输序列号为21、22、23、26、27、30至40的数据包。
优选地,图2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206:在每一数据流中数据包序列号不连续时,在接收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数据包序列号调整接收窗口。
具体而言,在目标基站发送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对于每个数据流,UE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列号可以是不连续的,此时UE可以主动调整接收窗口,避免等待不属于本Flow的某些序列号的数据包,提高通信效率。例如,对于Flow1,收到序列号27的数据包之后,UE根据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可以获知序列号28的数据包属于Flow2,序列号29的数据包已经收到,且下一个收到的数据包为序列号31的数据包,则可以调整接收窗口来接收序列号31的数据包,避免等待序列号28的数据包和序列号29的数据包。
优选地,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或者新数据包进行发送时,在每一数据流中,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或者,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或者新数据包进行发送时,在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中,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
具体而言,目标基站在发送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可以在UE已经收到的本Flow(或者DRB)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例如,目标基站将Flow1和Flow2分别映射到DRB1和DRB2;对于Flow1,UE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为序列号29的数据包,则目标基站将原序列号为31的数据包编为30,原序列号为33的数据包编为31进行传输,后续的数据包以此类推,也就是恢复按序传输。
或者,目标基站在发送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可以在UE已经收到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即UE收到的DRB中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按序传输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例如,UE切换前成功接收的DRB1中Flow1和Flow2(均映射到目标基站的DRB1)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为序列号39的数据包,则目标基站在发送Flow1(映射到DRB1)和Flow2(映射到DRB2)的数据包时,均在序列号39的数据包之后进行按序传输,即该Flow之后的数据包都将编号为40进行传输,后续的数据包以此类推,以恢复按序传输。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在发送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
具体实施中,切换后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通过源基站发送给UE。具体而言,用户设备可以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步骤S302: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
步骤S303: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流所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
步骤S304:将映射在同一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流的状态报告一并发送至所述目标基站;
步骤S305:在每一数据流中数据包序列号不连续时,在接收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数据包序列号调整接收窗口。
具体实施中,在步骤S301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接入目标基站,也即在发送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也即把每个数据流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列号发送至用户设备。
具体而言,UE收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之后,依据在源基站侧接收到数据包的接收状态,设置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然后向目标基站发送针对每个数据流的状态报告。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状态报告可以以PDCP序列号设置,故可以称为PDCP状态报告,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可实施的名称,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例如,新引入的层2可以和PDCP合并,该状态报告名称也可以相应改变。
步骤S302至步骤S305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2所示的步骤S203至步骤S206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源基站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时,显式指示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换言之,目标基站在接收状态报告之前,已经获知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源基站可以通过切换请求将第二映射关系发送至目标基站。则目标基站可以直接从切换请求中获取第二映射关系,而无需其他的解析操作,从而保证了目标基站可以准确地接收到第二映射关系。
具体而言,基站侧为UE配置的无线参数均位于一个接入层的容器中,作为基站之间的Xn接口不需要理解无线参数。如果源基站将第二映射关系放入容器,则在切换过程中,目标基站需要通过RRC协议解析位于容器中的无线参数,然后获知源基站侧的Flow到DRB的映射关系,导致目标基站收到切换请求响应将不能很快的识别源基站侧Flow到DRB的映射关系。进一步地,当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属于不同的协议版本时,则目标基站在收到源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时,将可能不能够识别源基站侧的Flow到DRB映射关系。因此,源基站可以在切换请求中显式指示Flow到DRB的映射关系(也即第二映射关系)。也即第二映射关系不放在接入层的容器中。
本发明实施例的更多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至图2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40可以用于用户设备侧。
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40可以包括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401和状态报告发送模块402。
其中,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401适于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
状态报告发送模块402适于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
具体实施中,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401在小区切换时或切换完成后,接收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例如,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对应的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分别为21,22,23至40,其中,单数序列号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为Flow1,双数序列号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为Flow2。
进一步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可以是源基站发送的,也可以是目标基站发送的。
进一步地,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可以包括所述源基站未发送的数据包和所述源基站发送且未收到确认反馈的数据包。
具体实施中,状态报告发送模块402将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发送至目标基站。使得目标基站能够根据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判断出用户设备真正接收到和未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而将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再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避免数据包的丢失。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告知用户设备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则用户设备可以据此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从而可以使得切换后的目标基站能够获知用户设备实际接收数据包的状态,进而能够在后续步骤中准确地将用户设备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避免了数据包丢失,提高用户体验。
关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40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至图3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保证数据的无损传输,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用于目标基站侧。
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接收到切换请求时,获取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根据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
本实施例中,目标基站可以根据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状态报告确定用户终端对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实际接收状态,从而可以在后续步骤中准确地将用户设备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至用户设备,避免了数据包丢失,保证了数据的无损传输。
优选地,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接收状态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本实施例中,UE可以根据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以及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设置状态报告,并向目标基站发送该状态报告。目标基站收到状态报告之后,根据数据流中数据包序列信息确定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例如,对于Flow1,目标基站获知其包括序列号为单数的数据包,即序列号21、23、25、27、29、31的数据包属于Flow1,同时获知序列号25和29的数据包已经成功接收,序列号21、23、27、31的数据包未成功接收。
具体实施中,源基站在收到切换请求响应之后,可以将未传输的数据包转发给目标基站。源基站可以统一转发给目标基站,也可以按照数据流分别转发各自的未成功传输数据包给目标基站,同时向目标基站指示各数据包对应的序列号。
进一步地,目标基站可以将每一数据流中的数据包序列号通知用户设备。也即将序列号21、23、25、27、29、31的数据包属于Flow1通知UE。目标基站还可以同时通知UE序列号25和29的数据包已经接收成功;或者,目标基站还可以同时通知UE序列号21、23、27、31的数据包未成功接收,以便UE在后续接收时,可以准确地确定该Flow下一个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列号,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提高通信效率,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目标基站也可以将用户设备接收到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通知用户设备,在成功接收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按序传输所述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之后的数据包。例如,UE接收到的最大序列号的数据包为序列号29的数据包,则目标基站通知UE序列号21、23、25、27、29的数据包属于Flow1,之后无论数据包在源基站侧的序列号号是多少,目标基站将按照序列号30、31、32按序为Flow1的数据包编号。
进一步地,UE在接收切换命令时,可以一并接收第一映射关系,并根据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映射发生变化,此时,UE仍可以按照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生成状态报告。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状态报告可以是PDCP状态报告。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50可以包括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501、状态报告发送模块502和接收窗口调整模块503。
具体而言,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501可以包括第一数据流信息接收单元5011和第一接收单元5012。其中,第一数据流信息接收单元5011适于在接收源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所述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第一接收单元5012适于在接收所述源基站发送的所述切换命令时,一并接收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
数据流信息接收模块501还可以包括第二数据流信息接收单元5013。其中,第二数据流信息接收单元5013适于在发送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其中,源基站为切换前基站,所述目标基站为切换后基站。
具体而言,状态报告发送模块502可以包括状态报告生成单元5021、数据无线承载确定单元5022和状态报告发送单元5023。
其中,状态报告生成单元5021适于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数据无线承载确定单元5022适于根据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切换后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据流所映射的数据无线承载;状态报告发送单元5023适于将映射在同一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流的状态报告一并发送至所述目标基站。
具体实施中,接收窗口调整模块503适于在每一数据流中数据包序列号不连续时,在接收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和数据包序列号调整接收窗口。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告知用户设备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所属的数据流信息,则用户设备可以据此生成针对数据流的状态报告,并发送至目标基站;从而可以使得切换后的目标基站能够获知用户设备实际接收数据包的状态,进而能够在后续步骤中准确地将用户设备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实现切换时数据的无损传输,避免了数据包丢失,提高用户体验。
关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50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图1至图4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图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40或图5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50。数据传输装置40或数据传输装置50可以内部集成于或外部耦接于所述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执行小区切换前后的数据传输。所述用户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接收到切换请求时,获取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
根据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接收状态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
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映射关系获取模块,用以在接收到切换请求时,获取切换前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二映射关系;
状态报告接收模块,用以在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切换完成信令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
接收状态确定模块,用以根据切换后的数据流与数据无线承载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接收状态确定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为所述未成功传输的数据包的至少一部分;
将所述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5.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或2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6.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权利要求1或2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97936.4A CN110519814A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97936.4A CN110519814A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
CN201710178216.0A CN108632933B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78216.0A Division CN108632933B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19814A true CN110519814A (zh) | 2019-11-29 |
Family
ID=6370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97936.4A Pending CN110519814A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
CN201710178216.0A Active CN108632933B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78216.0A Active CN108632933B (zh) | 2017-03-23 | 2017-03-23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051981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55673A1 (zh) * | 2020-02-07 | 2021-08-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其设备 |
WO2023040126A1 (zh) * | 2021-09-18 | 2023-03-2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芯片及其模组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55425B (zh) * | 2019-12-27 | 2022-04-0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8679778A (zh) * | 2023-01-16 | 2024-09-2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信息反馈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5377A (zh) * | 2011-01-31 | 2012-08-0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无线承载的建立方法、接入点设备、用户设备及系统 |
WO2017034510A1 (en) * | 2015-08-21 | 2017-03-0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dcp status reports using sequence numbers or sequence number offset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65169B (zh) * | 2008-12-25 | 2012-02-01 |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站内的切换方法 |
KR101362538B1 (ko) * | 2009-06-17 | 2014-02-13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중계기 노드로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905308A (zh) * | 2011-07-25 | 2013-01-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eNB |
CN102833802B (zh) * | 2012-08-15 | 2015-09-2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及设备 |
JP6130126B2 (ja) * | 2012-11-28 | 2017-05-17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移動局 |
CN106332048B (zh) * | 2015-06-30 | 2022-08-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无线网络节点和通信系统 |
-
2017
- 2017-03-23 CN CN201910797936.4A patent/CN110519814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3-23 CN CN201710178216.0A patent/CN1086329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25377A (zh) * | 2011-01-31 | 2012-08-0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无线承载的建立方法、接入点设备、用户设备及系统 |
WO2017034510A1 (en) * | 2015-08-21 | 2017-03-0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dcp status reports using sequence numbers or sequence number offsets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HUAWEI: "Flow based QoS during Handover", <3GPP TSG-RAN WG3 NR AD-HOC R3-170253> * |
ZTE: "Further discussion on QoS impact on mobility", <3GPP TSG-RAN WG3 #95 R3-170562>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55673A1 (zh) * | 2020-02-07 | 2021-08-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其设备 |
EP4087285B1 (en) * | 2020-02-07 | 2025-04-23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
WO2023040126A1 (zh) * | 2021-09-18 | 2023-03-2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芯片及其模组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32933A (zh) | 2018-10-09 |
CN108632933B (zh) | 2020-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06708B (zh) |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1314974B (zh) | 主辅小区更新的处理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 |
US2019025394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582177A1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re network node selec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used therefor | |
US11057808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Pcell or PScell | |
JP7035190B2 (ja) | Pscellハンドオーバー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WO2018137666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 |
CN107645779A (zh) | 一种数据发送、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4175726B (zh) | 用于移动性控制的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9560899B (zh) | 一种进行重复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051981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基站 | |
CN107347199B (zh) | 一种切换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
CN107371210A (zh) | 切换方法及装置 | |
EP3952440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forwarding | |
WO2020224555A1 (zh) | 一种建立用户面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5025593B (zh) | 一种释放实体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8521881A (zh) | 切换方法、装置及基站 | |
CN113873584B (zh) |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06507318A (zh) | 一种针对集群主呼ue的切换判决方法及装置 | |
CN103167567A (zh) | 移动终端切换基站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360606B (zh) | 一种分布式处理节点切换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4219719A (zh) | 基站切换方法和系统 | |
CN106559842B (zh) | 基站及其承载服务质量控制方法 | |
CN105264984A (zh) | 一种确定动态上下行比例配置参数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CN103491580A (zh) | 一种传输用户面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