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7868A - 车辆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67868A CN110267868A CN201880010672.7A CN201880010672A CN110267868A CN 110267868 A CN110267868 A CN 110267868A CN 201880010672 A CN201880010672 A CN 201880010672A CN 110267868 A CN110267868 A CN 1102678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rossbeam
- component
- body structure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横梁的两端部处的车辆用车身结构。车辆用车身结构具备:一对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对置;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部连结于所述一对侧梁;以及固定用部件,将横梁的两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固定于侧梁,在横梁的两端部和与该两端部对置的固定用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脆弱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车辆用车身结构,该车辆用车身结构例如具备:一对对置的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结于一对侧梁;以及固定用部件,将横梁固定于侧梁。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横梁通过固定用部件固定于侧梁的车辆用车身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01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例如存在以下问题:若车辆受到来自路面的向上的负荷,则应力集中于连结于侧梁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左右端部)的下端。
本发明提供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横梁的两端部处的车辆用车身结构。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具备:
一对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对置;
横梁,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部连结于所述一对侧梁;以及
固定用部件,将所述横梁的两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侧梁,
在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和与该两端部对置的所述固定用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脆弱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横梁的两端部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辆用车身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固定用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1的车辆用车身结构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2的固定用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2的车辆用车身结构的一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的一例的图。此外,图1中描绘了X轴、Y轴及Z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X方向称作车辆宽度方向,将“+X方向”称作“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将“-X方向”称作“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另外,将图1中的Y方向称作车辆前后方向,将“+Y方向”称作“车辆前侧”,将“-Y方向”称作“车辆后侧”。并且,将图1中的Z方向称作车辆上下方向,将“+Z方向”称作“车辆上侧”或“上方方向”,将“-Z方向”称作“车辆下侧”或“下方方向”。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的一例的图。
如图1所示,车辆用车身结构100具备:侧梁1、加强用梁2、横梁3、加强部件4以及固定用部件5。应予说明,在图1中将侧梁1、加强用梁2及加强部件4对称地配置在近前侧和里侧,但在图1中省略近前侧的侧梁1等而表示。
图2是车辆用车身结构100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面图。
如图2所示,侧梁1在车辆前后方向(Y方向)上延伸。侧梁1是具有腹板12、上凸缘14及下凸缘16的、剖面为C字形的部件。一对侧梁1以在车辆宽度方向(X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对置的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上侧及下侧的加强用梁2配置于侧梁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X方向)。上侧的加强用梁2以沿着腹板12的上端部12a及上凸缘14的方式设置。另外,下侧的加强用梁2以沿着腹板12的下端部12b及下凸缘16的方式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横梁3在车辆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横梁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39连结于一对侧梁1。横梁3具备一对部件。各部件具有立壁部32、设置于立壁部32的上端的上壁部34以及设置于立壁部32的下端的下壁部36,是使一对部件即立壁部32彼此背对背地设置的、剖面为I字形的部件。
如图3所示,在立壁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缘37c上设置有凹部38,该凹部38的车辆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逐渐变窄。
如图3所示,加强部件4是具有槽上侧壁部42、槽下侧壁部44及槽底壁部46的、剖面为槽形的部件。加强部件4的槽上侧壁部42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横梁3的上壁部34。另外,槽底壁部46隔着加强用梁2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腹板12。
接着,参照图1至图4对固定用部件5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固定用部件5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4中示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割为一半的固定用部件5。
如图3所示,固定用部件5介于加强部件4的槽下侧壁部44与横梁3的下壁部36之间。固定用部件5以从下方方向(-Z方向)沿着横梁3的下壁部36的方式设置。固定用部件5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槽下侧壁部44及下壁部36。
如图2所示,除了一部分(后述的缺口部58)以外,固定用部件5的外周缘52与横梁3中的下壁部36的外周缘37重合。
如图1和图3所示,固定用部件5用于将横梁3的两端部39中的下端固定于侧梁1。固定用部件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缘56与横梁3的车辆宽度方向(X方向)的两端部39对应地配置。在固定用部件5的外侧端缘56上设置有缺口部58(对应于本发明的“脆弱部”)。
如图3所示,缺口部58分别设置于横梁3的两端部39中的下端(立壁部32的下端)的下方。
如图1和图4所示,缺口部5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X方向)逐渐变小。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在固定用部件5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缺口部58。并且,该缺口部58位于横梁的两端部39的下端(立壁部32的下端)的下方。由此,例如,在车辆受到来自路面的负荷的情况下,来自路面的负荷不直接地作用于横梁3的两端部39,因此与横梁3的两端部39处的应力相比,缺口部5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应力更大。因此,能够使应力不集中于横梁3的两端部39的下端。
另外,脆弱部60是设置于固定用部件5的缺口部58。由此,能够简单地设置脆弱部60。
另外,缺口部5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X方向)逐渐变小。由此,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固定用部件5。
<变形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而对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首先,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车辆用车身结构的一例的剖面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脆弱部60是设置于固定用部件5的缺口部58。
相对于此,在变形例1中,如图5所示,脆弱部60是设置于横梁3的两端部39中的下端(立壁部32的下端)的缺口部39A。由此,例如,在车辆受到来自路面的负荷的情况下,固定用部件5以挤进缺口部39A的方式变形并吸收负荷,因此应力不集中于横梁3的两端部39的下端。
接着,参照图6和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脆弱部60是设置于固定用部件5的缺口部58。
相对于此,在变形例2中,如图6所示,脆弱部60是设置于固定用部件5的台阶部58A。台阶部58A设置于比其周边部低的位置。如图7所示,台阶部58A以与横梁3的两端部39中的下端(立壁部32的下端)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例如,在车辆受到来自路面的负荷的情况下,台阶部58A发生变形并吸收负荷,因此应力不集中于横梁3的两端部39的下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脆弱部60设置于横梁3的两端部39或与两端部39对置的固定用部件5中的一者。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脆弱部60也可以设置于横梁3的两端部39和固定用部件5这两者。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2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033788),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引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身结构作为需要避免应力集中于横梁的两端部处的车身下部结构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侧梁
2加强用梁
3横梁
4加强部件
5固定用部件
12腹板
12a上端部
12b下端部
14上凸缘
16下凸缘
32立壁部
34上壁部
36下壁部
37外周缘
37c外侧端缘
38凹部
39两端部
39A缺口部
42槽上侧壁部
44槽下侧壁部
46槽底壁部
52外周缘
56外侧端缘
58缺口部
58A台阶部
60脆弱部
100车辆用车身结构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车身结构,其具备:
一对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对置;
横梁,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部连结于所述一对侧梁;以及
固定用部件,将所述横梁的两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侧梁,
在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和与该两端部对置的所述固定用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脆弱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在所述横梁中,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立壁部背对背地设置,
所述脆弱部设置于背对背地设置的所述一对立壁部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脆弱部是设置于所述固定用部件的缺口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缺口部设置于所述固定用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缘。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脆弱部是设置于所述立壁部的缺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33788A JP6919221B2 (ja) | 2017-02-24 | 2017-02-24 | 車両用車体構造 |
JP2017-033788 | 2017-02-24 | ||
PCT/JP2018/006512 WO2018155571A1 (ja) | 2017-02-24 | 2018-02-22 | 車両用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67868A true CN110267868A (zh) | 2019-09-20 |
CN110267868B CN110267868B (zh) | 2021-08-31 |
Family
ID=63252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10672.7A Active CN110267868B (zh) | 2017-02-24 | 2018-02-22 | 车辆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19221B2 (zh) |
CN (1) | CN110267868B (zh) |
WO (1) | WO2018155571A1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51578A (ja) * | 1988-11-30 | 1990-06-11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トラックの車台フレーム |
JPH10338160A (ja) * | 1997-06-05 | 1998-12-22 | Toyota Motor Corp | クロスメンバ結合部構造 |
JP2002362410A (ja) * | 2001-06-01 | 2002-12-18 | Press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シャシフレーム |
JP2012091536A (ja) * | 2010-10-22 | 2012-05-17 | Daimler Ag | 車両のシャシフレーム |
CN202863553U (zh) * | 2012-10-23 | 2013-04-10 | 山东临沃重机有限公司 | 一种车架用后悬挂横梁 |
CN203222033U (zh) * | 2013-05-14 | 2013-10-02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全挂车用横梁总成 |
-
2017
- 2017-02-24 JP JP2017033788A patent/JP69192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22 WO PCT/JP2018/006512 patent/WO20181555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2-22 CN CN201880010672.7A patent/CN1102678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51578A (ja) * | 1988-11-30 | 1990-06-11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トラックの車台フレーム |
JPH10338160A (ja) * | 1997-06-05 | 1998-12-22 | Toyota Motor Corp | クロスメンバ結合部構造 |
JP2002362410A (ja) * | 2001-06-01 | 2002-12-18 | Press Kogyo Co Ltd | 自動車用シャシフレーム |
JP2012091536A (ja) * | 2010-10-22 | 2012-05-17 | Daimler Ag | 車両のシャシフレーム |
CN202863553U (zh) * | 2012-10-23 | 2013-04-10 | 山东临沃重机有限公司 | 一种车架用后悬挂横梁 |
CN203222033U (zh) * | 2013-05-14 | 2013-10-02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全挂车用横梁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138439A (ja) | 2018-09-06 |
JP6919221B2 (ja) | 2021-08-18 |
CN110267868B (zh) | 2021-08-31 |
WO2018155571A1 (ja) | 2018-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73460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RU2651316C1 (ru) | Опор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для стабилизатора | |
CN105339242B (zh) | 车辆用的副车架 | |
US8235458B2 (en) | Skeleton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20180354559A1 (en) |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EP3305629B1 (en) | Vehicle roof structure | |
CN106184412B (zh) | 车辆侧部构造 | |
CN103328309A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CN104325852B (zh) | 拖臂 | |
CN110304157A (zh) | 轮罩部结构 | |
CN103192884B (zh) | 车辆增强结构 | |
EP3395655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4275998A (zh) | 拖臂安装部结构 | |
CN108974125A (zh) | 悬架臂支承构造 | |
CN103991349B (zh) | 用于机动车的后弹簧座的加强结构 | |
US9333990B2 (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owl and front pillar | |
CN104340002B (zh) | 悬架框 | |
CN110267868A (zh) | 车辆用车身结构 | |
JP6102566B2 (ja) | 車体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 |
CN105745140A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US20180170441A1 (en) | Vehicle side structure | |
CN210234651U (zh) | 汽车排气吊钩安装支架 | |
CN110198884B (zh) | 车辆用车身结构 | |
JP6263113B2 (ja)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 |
CN109941354B (zh) | 车辆前部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