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55075A -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55075A
CN110255075A CN201910375877.1A CN201910375877A CN110255075A CN 110255075 A CN110255075 A CN 110255075A CN 201910375877 A CN201910375877 A CN 201910375877A CN 110255075 A CN110255075 A CN 110255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nveyor belt
power input
transmission
flexible convey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58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飞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Dimaiw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758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550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5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55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02Belt- or chain-engaging elements
    • B65G23/04Drums, rollers, 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02Belt- or chain-engaging elements
    • B65G23/04Drums, rollers, or wheels
    • B65G23/10Drums, rollers, or wheels arranged intermediate the ends of the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44Belt or chain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本申请采用弹性传送带套接传输辊子,并以此方式代替现有的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方式。采用此方式能够减少能量耗损;采用弹性传送带故障点相对较少,故障率较低;若弹性传送带发生断裂,维修方式也较简单,较为省时省力。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在货品传输领域,传输辊道运用越来越普及,例如在工业生产车间,传输辊道可用于传输物料,从而降低人工搬运的压力。又例如,在机场、车站等出行场所,也常用传输辊道进行传输行李物品,一方面,采用传输辊道传输旅客携带的大件行李,可缓解旅客在出行时需要搬运的压力;与此同时,在上述出行场所,还能够将传输辊道运用在对行李物品的安检上,从而保证旅客出行安全。
在现有的大部分传输辊道中,基本上传输辊道的辊子中使用链条相互带动。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链条连接传输辊子形成的传输辊道的示意图。在图1中显示,相邻的两个辊子之间使用一个环形链条。采用这样的方式,除在端部的辊子外,其余辊子均套接至少两个链条。通过电机将动力传输给处于众多辊子中的中间两个辊子,中间的两个辊子运动,然后中间的两个辊子通过一拖一的链条连接方式,将运动传输给两侧的辊子,从而实现所有辊子运动。
上述现有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首先,上述采用链条的连接方式,需要多根链条实现动力传递,而链条自重较重,使能量利用率低。
其次,链条长时间的磨损会导致链条断裂,一旦出现任意一个链条断裂,会造成整个传输辊道无法使用;造成故障点多,故障率较高。
第三,链条维修时,由于链条型号的限制,可能花费的费用也较高,同时对维修设备要求较高,维修难度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传输辊道的能效利用率低、故障率高以及出现故障时装配困难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可选的,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
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
可选的,所述辊子与所述张紧轮上均具有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弹性传送带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辊子及所述张紧轮上。
可选的,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连接两条弹性传送带,相应的,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至少具有两个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两条弹性传送带分别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动力输入辊上。
可选的,所述弹性传送带的末端套接置于所述传输通道端侧的辊子。
可选的,所述动力输入辊通过动力输入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电机、驱动轴,第一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驱动链条;
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装有第一驱动链轮,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有第二驱动链轮,所述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二驱动链轮之间通过所述驱动链条连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辊同轴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机构,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
可选的,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力输入辊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托盘;所述传输托盘安置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托盘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
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可选的,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
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绕接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带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
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本申请采用弹性传送带套接传输辊子,并以此方式代替现有的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方式;相比采用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结果,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明显的优点。
首先,在传输辊道工作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质量比链条小很多的弹性传送带,显著减少了传输环节的无效的能量耗损。
其次,采用该方式,一条弹性传送带能够带动多个辊子,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一条链条仅能套接两个辊子的方式,采用弹性传送带故障点相对较少,故障率较低。
最后,在传输过程中若弹性传送带发生断裂,只需要采用简单的烧接方式就可以将断裂部位重新连接,这种维修方式相对省时省力,并能够快速回复整个传输辊道的正常运转,降低对生产节奏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链条连接传输辊子形成的传输辊道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主视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动力输入辊与动力输入装置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以下采用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传输辊道以及传输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描述。
如图2a与2b所示,其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传输辊道的俯视局部示意图与主视局部示意图,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102,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如图2a与2b中所显示的所有辊子,例如辊子101a与辊子101b,以及动力输入辊102,均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103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103的弹性力。
本实施例中,在传输辊道工作时,为使所述弹性传送带103以及所述弹性传送带104处于合适的拉伸状态,在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的每个辊子的两侧都设有张紧轮。如图2b所示,张紧轮可以通过设置在弹性传送带的上侧和下侧。例如,在图中可以看出,绕接在弹性传送带103外部的张紧轮设置在弹性传送带103的下侧,绕接在弹性传送带104外部的张紧轮设置在弹性传送带104的上侧。
具体地,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两个相邻的张紧轮通过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例如,在图2a与2b中,张紧轮106a、张紧轮106b、张紧轮106a与张紧轮106b之间的辊子101a,三者形成不在同一直线的“V”型结构。同时将弹性传送带103绕过张紧轮106a与张紧轮106b,换言之,将张紧轮106a与张紧轮106b绕接在弹性传送带103所形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外,从而增加弹性传送带103与辊子101a之间摩擦力的目的。当然,从图2a与2b中也可以看出,弹性传送带103套接的每个辊子都设有张紧轮,这些张紧轮能够增大弹性传送带103与其套接的所有辊子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弹性传送带103转动时能够通过摩擦力带动其套接的所有辊子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用两个相邻的张紧轮将辊子绕接成其它形状的包角结构,只要保证张紧轮能够增加弹性传送带与辊子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弹性传送带能够带动该弹性传送带套接的所有辊子转动即可。
上述说明是以弹性传送带103为例进行说明的。类似地,弹性传送带104中所套接的所有辊子中也存在对应各个辊子的张紧轮,采用相同的原理,弹性传送带104也能够带动弹性传送带104套接的所有辊子转动。
当然,弹性传送带103或者弹性传送带104之所以能够带动其所套接的辊子转动,还需要动力输入装置提供动力。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入装置先将动力传输至动力输入辊102,动力输入辊102再通过套接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上的方式,将动力传输给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动力输入辊102将动力传输给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是指动力输入辊102在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下转动后,带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转动。
与采用张紧轮增加弹性传送带与辊子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弹性传送带转动带动辊子转动的原理相似。动力输入辊102与相邻的辊子之间也设有张紧轮。例如图2a与2b中的张紧轮106b,该张紧轮106b处于动力输入辊102以及辊子101b之间,动力输入辊102与辊子101b为相邻的辊子。由于动力输入辊102套接在弹性传送带103的一端,一旦在动力输入辊102与辊子101b中间加上张紧轮106b,在动力输入辊102转动时,张紧轮106b的存在可增加动力输入辊102与弹性传送带10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动力输入辊102与弹性传送带103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带动弹性传送带103传动进而带动套接的所有辊子转动。采用类似的原理,动力输入辊102与弹性传送带104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带动弹性传送带104传动进而带动套接的所有辊子转动。
上述采用动力输入辊102与弹性传送带的装置,使整个传输辊道中的所有辊子转动的原理描述如下:所述动力输入辊102套接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的起始端。如图2a与图2b所示,动力输入辊102设置在中部,并连接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上。动力输入辊102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动力输入辊102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动力输入辊102转动后,带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运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具体地,动力输入辊102、弹性传送带以及所有辊子运动的原理如下描述。
所有辊子与所有张紧轮上均具有与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有的辊子以及所有的张紧轮上。采用上述凹槽的方式,将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绕接在所有的辊子以及所有的张紧轮上,从而能够增加弹性传送带与辊子之间的摩擦力,或者增加弹性传送带与张紧轮之间的摩擦力。这里主要是利用了如下的原理:将弹性传送带卡在辊子以及张紧轮的凹槽内,从而防止弹性传送带打滑,与此同时,此绕接方式增加了弹性传送带与辊子之间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同时也增加了弹性传送带与张紧轮之间接触部分的摩擦力。
由于动力输入辊102上连接两条弹性传送带,即:动力输入辊102上连接有弹性传送带103与弹性传送带104。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动力输入辊102上设置有两个与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两条弹性传送带分别通过两个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动力输入辊102上。
与传输辊道上的所有辊子或者张紧轮采用凹槽的方式,将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绕接在所有的辊子以及所有的张紧轮上,从而达到增加弹性传送带与辊子之间的摩擦力,或者增加弹性传送带与张紧轮之间的摩擦力的原理相似。将两条弹性传送带分别通过两个凹槽绕接在所述动力输入辊102上,也可以防止弹性传送带在动力输入辊102上打滑,通过此绕接方式同样可以增加弹性传送带与动力输入辊之间的摩擦力。
更具体地,动力输入辊102采用摩擦力带动弹性传送带传动,进而带动传输辊道中的所有辊子转动的原理描述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内表面为非光滑面的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套接在动力输入辊102以及传输辊道上的所有辊子中的凹槽内。同时将外表面也为非光滑面的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套接在所有张紧轮的凹槽内。
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的内、外表面上采用非光滑面的材料。对应的,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入辊102、张紧轮以及传输辊道上的所有辊子中的凹槽均为非光滑的凹槽。因此,动力输入辊102转动时,其凹槽的非光滑表面与弹性传送带的内表面之间存在摩擦力,从而使得动力输入辊102转动时带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环形运动。在弹性传送带103以及弹性传送带104环形运动后,弹性传送带内表面与各个辊子凹槽的非光滑表面之间也存在摩擦力,类似地,弹性传送带外表面与各个张紧轮凹槽的非光滑表面之间也存在摩擦力。上述两种摩擦力作为各个辊子以及各个张紧轮的动力,带动各个辊子以及各个张紧轮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只要动力输入辊102凹槽的非光滑表面与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带动弹性传送带环形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内表面与所有辊子凹槽的非光滑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外表面与所有张紧轮凹槽的非光滑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带动所有辊子与所有张紧轮转动即可,对于弹性传送带的内、外表面,动力输入辊102、所有辊子以及所有张紧轮凹槽的非光滑表面的具体材质不做限定。
在上述整个传输辊道传动中,动力输入辊102、所有辊子为相同的转动方向,所有张紧轮具有相同的转动方向。由于所有辊子分布在弹性传送带的内表面,而所有张紧轮分布在弹性传送带的外表面,因此所有辊子与所有张紧轮转动方向相反。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有张紧轮不转动,张紧轮只起到“定滑轮”的作用,即只将弹性传送带绕接在张紧轮的凹槽内,从而形成上述提到的包角结构。
在上述描述中提到,弹性传送带的一端连接在动力输入辊102上,例如在图2a与2b中,弹性传送带103与弹性传送带104的一端均连接在动力输入辊102上,而另外一端连接所有辊子中置于所述传输通道端侧的辊子。按照图2a与2b所示,弹性传送带103另外一端连接在辊子101c上,弹性传送带104另外一端连接在辊子101d上。采用此方式,弹性传送带绕接成封闭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入辊102之所以通过弹性传送带带动所有辊子转动,实际上是通过动力输入装置为动力输入辊102提供动力。
如图3所示,其为动力输入辊102与动力输入装置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动力输入装置包括:电机105、驱动轴107,第一驱动链轮109-1,第二驱动链轮109-2,驱动链条108。
具体地,所述电机105输出轴上装有第一驱动链轮109-1,所述驱动轴107上安装有第二驱动链轮109-2,所述第一驱动链轮109-1和第二驱动链轮109-2之间通过所述驱动链条108连接。并且,所述驱动轴107与所述动力输入辊102同轴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机构,所述电机105带动所述动力输入辊102转动。
采用上述机构,所述电机105带动动力输入辊102的原理描述如下。如图3所示,驱动链条108为环形链条。电机105启动后,电机105带动第一驱动链轮109-1转动。第一驱动链轮109-1转动后,通过驱动链条108带动第二驱动链轮109-2转动。第二驱动链轮109-2转动后,通过驱动轴107带动动力输入辊102转动。之后,动力输入辊102进而带动整个传输通道上所有辊子的转动。
当然上述结构中,驱动轴107两个端部可以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动力输入辊,从而形成一个动力输入装置带动两个动力输入辊转动。
另外,为了不影响传输辊道正常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机105安装在辊道一侧的位置,具体地,参见图4的示意图,其为本申请的传输辊道的主视示意图。由于本申请的传输辊道是置于支架110上的,在支架110上设置电机支撑架111以放置电机105。同时,支架110下端设置有辊道支腿112。
总之,在本申请中,使用弹性传送带套接在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上。而在现有的传输辊道中,多采用链条套接在排列成传输通道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上。首先,采用链条套接在辊子上,需要多根链条实现动力传递,由于链条本身的质量较重,必然会造成能量利用率低,即动力装置输出的部分能量用于承载链条本身自重,从而使得现有技术中的采用链条的传输辊道能量利用率较低;其次,链条长时间的磨损很可能会导致链条断裂,一旦出现任意一个链条断裂,会造成整个传输辊道无法使用;由于现有技术中每两个辊子就需要一根链条连接,显然该方式可能存在的故障点较多,故障率也较高;最后,若链条一旦出现断裂,势必会影响整个传输辊道的正常工作。在维修过程中,由于链条维修方式较为复杂且维修周期较长,同时由于链条型号的限制,维修费用也较高。
而在本申请中,采用弹性传送带代替链条,能够解决现有的传输辊道的能效利用率低、故障率高以及出现故障时装配困难的问题。同时,采用弹性传送带的传输辊道在工作中产生的噪音也较小。即使弹性传送带出现断裂,仅采用简单的加热方法,就可以将断裂处烤至融化,从而将断裂处重新接好。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传输辊道,由于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弹性传送带套接传输辊子,并以此方式代替现有的链条套接传输辊子的方式。采用此方式能够减少能量耗损;同时采用弹性传送带故障点相对较少,故障率较低;另外,若弹性传送带发生断裂,维修方式也较简单,较为省时省力。
与之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两种传输系统。由于传输系统实施例基本相似于传输辊道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第一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下述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托盘;所述传输托盘安置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托盘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
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可选的,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
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绕接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带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
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
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与所述张紧轮上均具有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弹性传送带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辊子及所述张紧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连接两条弹性传送带,相应的,所述动力输入辊上至少具有两个与所述弹性传送带外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两条弹性传送带分别通过所述凹槽绕接在所述动力输入辊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传送带的末端套接置于所述传输通道端侧的辊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辊通过动力输入装置提供动力,所述动力输入装置包括:电机、驱动轴,第一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驱动链条;
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装有第一驱动链轮,所述驱动轴上安装有第二驱动链轮,所述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二驱动链轮之间通过所述驱动链条连接;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辊同轴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机构,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力输入辊连接。
8.一种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托盘;所述传输托盘安置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托盘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
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辊道上对应各个辊子设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安置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两个相邻的辊子之间;
两个相邻的所述张紧轮通过所述弹性传送带将位于两者之间的辊子绕接成包角结构。
10.一种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辊道与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绕接在所述传输辊道上,其上部设置承载待运输工件的空间,所述传输带在所述传输辊道的运动带动下运动;
所述传输辊道包括:排列成传输通道的若干辊子,动力输入辊,弹性传送带,动力输入装置;
所述辊子套在所述弹性传送带绕接成的封闭环形带之内,承受所述弹性传送带的弹性力;
所述动力输入辊套接所述弹性传送带的起始端,其端部连接动力输入装置的动力输入,所述动力输入辊在所述动力输入装置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动力输入辊转动带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所述弹性传送带运动后带动所述传输通道上的各个辊子转动。
CN201910375877.1A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Pending CN1102550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5877.1A CN110255075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75877.1A CN110255075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55075A true CN110255075A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14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5877.1A Pending CN110255075A (zh) 2019-05-07 2019-05-07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55075A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22077A (en) * 1954-11-08 1958-02-04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 Belt driven roller conveyor
US3916136A (en) * 1974-05-28 1975-10-28 Gerling Moore Inc Microwave cavity product transport system
US5040669A (en) * 1988-05-13 1991-08-20 Protech Automation Gmbh Duplex conveyor
JPH11278622A (ja) * 1998-03-27 1999-10-12 Cedar Kk ローラコンベア
CN1318781C (zh) * 2000-10-03 2007-05-30 盖茨公司 皮带张紧器
US7306091B2 (en) * 2004-11-05 2007-12-11 Tkf Incorporated Tapered spline roller for curved roller conveyor
CN201720364U (zh) * 2009-11-20 2011-01-26 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棒材剪切生产线的输送机构输送辊传动结构
US20120094795A1 (en) * 2009-06-23 2012-04-19 Zhejiang Kingland Transmission Industry Co., Ltd. V-shaped transmission belt and belt wheel and method of use
CN202729315U (zh) * 2011-07-27 2013-02-13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输送装置
CN202754411U (zh) * 2012-08-27 2013-02-27 江苏宏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剪裁出料收集装置
CN203796872U (zh) * 2014-01-22 2014-08-27 安徽蓝德三元智能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一种张紧力恒定的变距带传动系统
CN204528353U (zh) * 2015-04-06 2015-08-05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卷芯架运输模块
CN104843452A (zh) * 2014-02-17 2015-08-19 奥胜制造(太仓)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物料和产品的具有至少一个连续传送带的装置
CN104984884A (zh) * 2015-07-24 2015-10-21 无锡中易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机烘箱传动机构
CN105599989A (zh) * 2015-10-29 2016-05-25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烟条传输中的轮式排齐装置
CN206634596U (zh) * 2017-03-13 2017-11-14 安徽省正宇粮食机械有限公司 滑轨式输送装置
CN207226260U (zh) * 2017-08-16 2018-04-13 深圳明锐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倒置式aoi多轴挠性传动输送机构
CN108545398A (zh) * 2018-05-31 2018-09-18 深圳市艾励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和滚筒传送装置
CN108750531A (zh) * 2018-07-05 2018-11-06 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送组件
CN208150307U (zh) * 2018-05-03 2018-11-27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皮带输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22077A (en) * 1954-11-08 1958-02-04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 Belt driven roller conveyor
US3916136A (en) * 1974-05-28 1975-10-28 Gerling Moore Inc Microwave cavity product transport system
US5040669A (en) * 1988-05-13 1991-08-20 Protech Automation Gmbh Duplex conveyor
JPH11278622A (ja) * 1998-03-27 1999-10-12 Cedar Kk ローラコンベア
CN1318781C (zh) * 2000-10-03 2007-05-30 盖茨公司 皮带张紧器
US7306091B2 (en) * 2004-11-05 2007-12-11 Tkf Incorporated Tapered spline roller for curved roller conveyor
US20120094795A1 (en) * 2009-06-23 2012-04-19 Zhejiang Kingland Transmission Industry Co., Ltd. V-shaped transmission belt and belt wheel and method of use
CN201720364U (zh) * 2009-11-20 2011-01-26 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棒材剪切生产线的输送机构输送辊传动结构
CN202729315U (zh) * 2011-07-27 2013-02-13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输送装置
CN202754411U (zh) * 2012-08-27 2013-02-27 江苏宏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剪裁出料收集装置
CN203796872U (zh) * 2014-01-22 2014-08-27 安徽蓝德三元智能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一种张紧力恒定的变距带传动系统
CN104843452A (zh) * 2014-02-17 2015-08-19 奥胜制造(太仓)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物料和产品的具有至少一个连续传送带的装置
CN204528353U (zh) * 2015-04-06 2015-08-05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卷芯架运输模块
CN104984884A (zh) * 2015-07-24 2015-10-21 无锡中易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布机烘箱传动机构
CN105599989A (zh) * 2015-10-29 2016-05-25 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烟条传输中的轮式排齐装置
CN206634596U (zh) * 2017-03-13 2017-11-14 安徽省正宇粮食机械有限公司 滑轨式输送装置
CN207226260U (zh) * 2017-08-16 2018-04-13 深圳明锐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倒置式aoi多轴挠性传动输送机构
CN208150307U (zh) * 2018-05-03 2018-11-27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皮带输送装置
CN108545398A (zh) * 2018-05-31 2018-09-18 深圳市艾励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滚筒和滚筒传送装置
CN108750531A (zh) * 2018-07-05 2018-11-06 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送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3021B (zh) 一种编织带水平缠绕机
CN205892047U (zh) 分级输送装置
CN106276077A (zh) 一种双链输送机
CN110255075A (zh) 一种传输辊道与传输系统
CN101332936A (zh) 一种传送面为刚性载体的传送机及其传送方法
JP4596412B2 (ja) 駆動ユニット
CN207861174U (zh) 一种建筑渣土转运装置
CN104097012A (zh) 翻转架
CN206318417U (zh) 一种利用高度差的液化气瓶自动翻转运输生产线
CN103274208B (zh) 一种实现柔性产品翻转换向的二维双向传输机
CN206384558U (zh) 工件输送设备
CN205834874U (zh) 工装流水线
CN105923225A (zh) 贴标机的滚轮环抱整形装置
CN203857785U (zh) 一种用于烘道的镀膜玻璃传送装置
CN209241898U (zh) 输送装置,电池单元,电池仓,换电站
CN207242955U (zh) 一种新型多尺寸玻璃输送带
CN104555506A (zh) 带上下牵引皮带机
CN207061246U (zh) 国际包裹自动分拣检查装置
CN208234777U (zh) 一种玻璃板钢化生产线的输送装置
CN105270843B (zh) 一种具有旋转和平移运动功能的传送辊
CN205397324U (zh) 清洗机用转盘式零件输送装置
CN211520656U (zh) 一种用于加热炉的传送装置
CN108931744A (zh) 一种汽车车灯的检测方法
CN207943470U (zh) 一种智控式斗式垂直传输机
CN218402220U (zh) 一种同轴心双输送带输送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