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1183A -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1183A
CN110031183A CN201910423994.0A CN201910423994A CN110031183A CN 110031183 A CN110031183 A CN 110031183A CN 201910423994 A CN201910423994 A CN 201910423994A CN 110031183 A CN110031183 A CN 110031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in
rainfall
layering
artificial
runof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239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1183B (zh
Inventor
顾慰祖
刘九夫
廖爱民
张建云
王妞
陆家驹
马涛
刘宏伟
郑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riority to CN2019104239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311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31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1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1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1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0Hydrodynamic testing; Arrangements in or on ship-testing tanks or water tunn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 G01N33/246Earth materials for water conten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流域,尤其是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包括三部分:人工流域的主体部分、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主体部分包括流域边界(1)、实验土体(2)、纵向集流沟(3)和横向集流沟(4);输入部分包括人工降雨系统(5)、(6)和测量站网。输出部分指人工流域的观测室(7),根据集流槽的数目设置分层测流堰(9),并配设系统的水样采集点。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用自然实验流域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研究,本发明可在输入、输出和内部变量等三方面精确测量水文要素,并进行分析水样的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指标,利用这些指标的示踪作用进行研究流域水文机制。

Description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流域,尤其是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属于水文实验技术领域。
背景技景
降雨-径流关系是水文学与水文实验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水文模拟的主要内容。目前,研究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基本采用测量降雨作为流域的输入变量,在流域出口断面测量一个总径流作为流域的输出变量,采用“黑箱”式的方式研究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不能深刻揭示流域内部的水体运动规律,不能为水文模型和水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所以,有必要设计并构建全新的水文实验设施来研究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为水文模型和水文学的发展提供新方法、新数据和新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构建一种人工流域,全面获取流域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内部变量,用于研究流域的降雨-分层径流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并构建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包括三部分:人工流域的主体部分、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
所述的主体部分包括流域边界(1)、实验土体(2)、纵向集流沟(3)和横向集流沟(4)。流域边界(1)由上游、两侧边界和底部边界都使用混凝土构建隔水边界,四周边界的形状为叶状、扇状等自然流域边界,不采用矩形等规则的边界,流域面积在100-10000m2范围内;底边界以中线分两片,两片以5-20度的倾角汇集于中线;下边界从流域上游向下游的纵向倾角在5-20度。在纵向集流沟以上区域未开沟,作为一个独立的产流区,即无沟区。在流域边界(1)内,分层回填1-5米厚的土壤作为实验土体(2)。在实验土体的中央开挖宽度为30-100cm的纵向集流沟(3),在流域出口边界布设横向的集流沟(4),在沟中每隔30-60cm架设多层集流槽,包括一层直接收集降雨的集流槽(25)、一层收集地表径流的集流槽(26)和若干层收集地面下径流的集流槽(27)。集流槽两侧为10-20cm的分层嵌板(21)直接切入实验土体(2)中,用于分隔不同层土壤产生的径流。
所述的流域边界(1)的隔水底板建设在坚硬的基岩面之上,建设之前应将基岩面之上的土壤和风化层去除。
所述的集流槽(25)、(26)、(27)及其两侧的平板(21)材质选用304不锈钢板,厚度为2-5mm。
所述的集流沟(3)、(4)与实验土体(2)之间设置反滤石英砂层(24),可以使土体内产流顺畅地进入到集流沟中,同时防止泥土流失。反滤石英砂层(24)与实验土体(2)之间的界面使用尼龙网(23)隔开,反滤石英砂层与集流沟(3)、(4)之间使用不锈钢网(22)分开。反滤石英砂层宽度为10-20cm,在靠近尼龙网(23)一半为细砂(直径为0.5-1mm),靠近不锈钢网(22)的一半为粗砂(直径为1-2mm)。
所述的实验土体(2)布设土壤水分剖面速测仪(16)来监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布设地下水井(15),在井内安装压力式水位计来监测地下水位,同时预设吸水管用于抽取地下水样;在流域外两点分别布设大孔径或小孔径闪烁仪的发射器(19)和接收器(20)来监测流域的蒸散发量;在流域内实验土体的不同深度预埋陶土头(17)用于抽取土壤水样。
所述的输入部分包括人工降雨系统和测量站网。人工降雨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移动式的行车喷头组(5),布设的数量根据能保证能够覆盖整个人工流域来决定,人工降雨系统可控制的雨强在6-240mm/h范围内。在需要做人工降雨实验时,将人工降雨系统通过行车轨道(6)移动到人工流域上面;在不在人工降雨实验时,将人工降雨系统移动到人工流域外,以免影响天然降雨的测量。雨量计站网根据流域的面积和形状布设足够的雨量器(18),实时监测人工降雨和天然降雨。
所述的雨量器(12)可采用翻斗式雨量计或称重式雨量计来测量降雨过程,也可采用标准雨量器来测量场次降雨的总量。
所述的输出部分指人工流域的观测室(7),在观测室内,根据集流槽的数目设置分层测流堰(9),集流槽(3)、(4)和测流堰(9)之间由弯折的导流槽(8)连接。各分层径流经过分层测流堰后,汇集到缓冲池(10),在缓冲池的出口处设置总径流测流堰(11)。
所述的分层测流堰(13)和总径流测流堰(14)可根据流量的大小采用三角堰、矩形堰或对数堰及它们的组合。
所述的导流槽(8)和测流堰(9)之间布设分层径流采样点(28),用于收集分层径流水样。
所述的观测室(7)布设降雨采样器,包括承雨器(12)、储水瓶(13)以及二者间的连接管(14)。
有益效果: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用自然实验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研究,本发明可在输入、输出和内部变量等三方面精确测量水文要素:在输入变量方面,可精确测量输入到流域的自然降雨或人工降雨总量、过程及分布;在输出变量方面,可监测流域出口处的地表径流和不同深度土壤产生的地面下径流,这些分层径流是采用传统测量总径流方式和结构所不能获取),以及地表的蒸散发量;在内部变量方面,可同步监测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
本发明除了可实现水量的精确测量,还配备了降雨、分层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的采样设备,可在降雨-径流过程中采集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样,进行分析水样的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指标,利用这些指标的示踪作用进行研究流域水文机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集流沟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观察室内设计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建造的人工流域水文山的隔水底板和边墙实物图。
图5是实施例中建造的人工流域水文山流域全景图。
图6是实施例中建造的人工流域水文山观测室测流断面图。
图7是水文山实测的降雨过程实例图。
图8是水文山实测的分层径流过程实例图。
图9是水文山实测的分层径流中水化学离子过程的实例图。
图中:1-人工流域边界;2-实验土体;3-纵向集流沟;4-横向集流沟;5-人工降雨行车喷头组;6-轨道;7-观测室;8-导流槽;9-分层测流堰;10-缓冲池;11-总径流测流堰;12-承雨器;13-集水瓶;14-连接管;15-地下水井;16-土壤含水率剖面速测仪;17-预埋陶土头;18-雨量器;19-小孔径闪烁仪的发射器;20-小孔径闪烁仪的接收器;21-集流槽的分层嵌板;22-不锈钢网;23-尼龙网;24-反滤石英砂;25-分层径流采样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再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滁州实验基地构建了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水文山实验流域(后面简称“水文山”)。水文山建设在滁州市西部花山流域的出口附近一个倾角约为14度的山坡(118°12'34.68"E,32°17'25.75"N)。在建设水文山之前,先将山坡表层的土壤和风化层都去除,露出新鲜的安山岩基岩面,然后在这个基岩面上使用混凝土浇筑水文山的底板,作为其隔水下边界,其纵向倾角为14度,底板中线两边由两个倾角为10度的坡面相向汇合于中线(见图4)。水文山的四周边界(除了流域出口)都使用混凝土浇筑130cm高的隔水边墙。从附近农田取土,一层一层回填到水文山内,土壤的平均厚度约100cm(见图5)。整个流域的坡面面积为512m2,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为490m2
在流域中央和出口处开挖到底板、宽度约为40cm的集流沟。在集流沟中架设了五层宽度为40cm的不锈钢集流槽,最上面一层高出地面5cm,用于收集降雨;第二层与地面齐平,收集地表径流,记作RC;下面三层集流槽的不锈钢嵌板分别切入在深度为30、60和100cm的土壤中,分别收集0-30、30-60和60-100cm土层产生的地面下径流,分别记作R30、R60和R100。
在流域上空架设了移动式人工降雨系统(见图5),包括五组人工降雨行车,每组行车配置大、中、小喷头各26个,合计390个喷头。喷洒形成的降雨面积为656m2,可以有效覆盖整个水文山。通过控制大、中、小喷头的开度和压强,可以制造雨强10-200mm/h的人工降雨。
在水文山开展水文全要素(水量加水质)观测。在降水观测方面,安装5个雨量计和12个雨量器,雨量器型号为JQH-2;雨量计采用两个1mm翻斗式雨量计(JDZ10-1,南京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和3个0.1mm翻斗式雨量计(SL3-1,上海气象仪器厂),测量时间分辨率为1分钟。在径流观测方面,人工流域与观测室之间通过长度为6米的连接槽将各层径流引到观测室,然后利用三角-对数堰进行测量流量。在观测室内从左到右分布槽面、地表、30cm、60cm和100cm径流(见图6)。在土壤含水率观测方面,安装31根剖面土壤含水率速测仪(PR2,Delta,英国)可测量10、20、30、40、60和100cm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在地下水水位观测方面,水文山流域内布设了22根穿透土层到混凝土底板的钢管作为地下水井,钢管底部20cm为开孔,在地下水井中安装压力式水位计(LEV01,ADCON,奥地利)来监测地下水位,数据通过遥测终端发送到基地服务器。在蒸散发观测方面,采用两套系统测量蒸散发采小孔径闪烁仪。在水样采集方面,水文山降雨采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收集水样:一是利用分层径流槽的最上面一层的“槽面”作为大型的雨量计将降雨引到观测房内收集;二是在观测房顶安装直径为40cm的降雨采样器,通过管道将降雨引到观测房内收集。水文山径流采样采用分层径流采样系统,该系统可以快速、同步采集各层径流水样。水样采集点都在测流堰水箱之前,这样不受水箱旧水的影响。在水文山15、45、85cm深度土壤中分别埋设9、12、10个陶土头作为土壤水的采集点,早期安装后,抽水效果较好,后期因陶土头堵塞,抽水效果较差,需要重点布设陶土头。在22个地下水井中的压力式水位计上捆内径3mm、外径4mm的硬质气管作为地下水采样点。在流域两侧边墙布设负压系统将土壤水和地下水抽到采样瓶中。
根据水文山设备已测量的实验数据,目前已得到以下结论:
(1)在水文山流域内降雨总体上是均匀的,这可以从11个雨量器测得不同量级的降雨分布得到体现,其均方差在0.6mm以内(表1),这对分析降雨在20mm以上的降雨-径流关系影响很小。因此在使用2个雨量计(分辨率0.1mm和1mm)测强降雨过程,再加2个雨量器测量8点到8点的降雨量,就可以满足测量要求。设置2个雨量器的原因,是防止人为粗大误差的出现。
表1水文山雨量器测场次降雨量记录表
(2)在观察室内设置的三角-对数堰可以精确测量降雨和分层径流过程(见图7和图8),以及径流中水化学离子的变化过程(见图9)。在降雨大于25mm条件下,水文山四个分层径流地表径流、0-30cm、30-60cm和60-100cm的径流比例分别35.3%、17.7%、13.6%和33.4%。地面下径流为后者之和,占比约为65%,说明在大雨期间,水文流域地面下径流占优势。这些分层径流结果是采用传统测量总径流方式所不能获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水文过程。

Claims (9)

1.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全面获取流域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内部变量,用于研究流域的降雨-分层径流关系,包括三部分:人工流域的主体部分、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所述的输入部分包括人工降雨系统和测量站网,所述的输出部分指人工流域的观测室(7),所述主体部分包括流域边界(1)、实验土体(2)、纵向集流沟(3)和横向集流沟(4);所述流域边界(1)由四周边界和底部边界构成,所述四周边界和底部边界都使用混凝土构建隔水边界,四周边界的形状为叶状或扇状自然流域边界,不采用矩形规则的边界,流域面积100-10000m2;底部边界以中线分两片,两片以5-20度的倾角汇集于中线;底部边界从流域上游向下游的纵向倾角在5-20度;在流域边界(1)内,分层回填1-5米厚的土壤作为实验土体(2);在实验土体(2)的中央开挖宽度为30-100cm的纵向集流沟(3),在纵向集流沟(3)以上区域未开沟,作为一个独立的产流区,即无沟区;在流域出口边界布设横向集流沟(4),在横向集流沟(4)中每隔30-60cm架设多层集流槽,包括一层直接收集降雨的集流槽(25)、一层收集地表径流的集流槽(26)和若干层收集地面下径流的集流槽(27);集流槽两侧为10-20cm的分层嵌板(21)直接切入实验土体(2)中,用于分隔不同层土壤产生的径流,在人工流域的观测室(7)内,根据集流槽的数目设置分层测流堰(9),纵向集流沟(3)、横向集流沟(4)和分层测流堰(9)之间由弯折的导流槽(8)连接;各分层径流经过分层测流堰(9)后,汇集到缓冲池(10),在缓冲池(10)的出口处设置总径流测流堰(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实验土体(2)布设土壤水分剖面速测仪(16)来监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布设地下水井(15),在井内安装压力式水位计来监测地下水位,同时预设吸水管用于抽取地下水样;在流域外两点分别布设大孔径或小孔径闪烁仪的发射器(19)和接收器(20)来监测流域的蒸散发量;在流域内实验土体的不同深度预埋陶土头(17)用于抽取土壤水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域边界(1)的隔水底板建设在坚硬的基岩面之上,建设之前应将基岩面之上的土壤和风化层去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接收集降雨的集流槽(25)、收集地表径流的集流槽(26)、收集地面下径流的集流槽(27)及其两侧的分层嵌板(21)材质选用304不锈钢板,厚度为2-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纵向集流沟(3)和横向集流沟(4)与实验土体(2)之间设置反滤石英砂层(24),可以使土体内产流顺畅地进入到集流沟中,同时防止泥土流失;反滤石英砂层(24)与实验土体(2)之间的界面使用尼龙网(23)隔开,反滤石英砂层(24)与纵向集流沟(3)和横向集流沟(4)之间使用不锈钢网(22)分开;反滤石英砂层(24)宽度为10-20cm,在靠近尼龙网(23)一半为细砂,直径为0.5-1mm,靠近不锈钢网(22)的一半为粗砂,直径为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布设人工降雨系统和测量站网,人工降雨系统包括若干个可移动式的行车喷头组(5),布设的数量根据能保证能够覆盖整个人工流域来决定,人工降雨系统可控制的雨强在6-240mm/h范围内,在需要做人工降雨实验时,将人工降雨系统通过行车轨道(6)移动到人工流域上面;在不在人工降雨实验时,将人工降雨系统移动到人工流域外,以免影响天然降雨的测量,雨量计测量站网根据流域的面积和形状布设足够的雨量器(18),实时监测人工降雨和天然降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分层测流堰(9)和总径流测流堰(11)可根据流量的大小采用三角堰、矩形堰或对数堰及它们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不仅可利用直接收集降雨的集流槽(25)最上面一层可直接收集降雨,还可利用在观测室(7)上由承雨器(12)、储水瓶(13)以及二者间的连接管(14)构成的降雨采样器进行采集降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槽(8)和测流堰(9)之间布设分层径流采样点(28),用于收集分层径流水样。
CN201910423994.0A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Active CN1100311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3994.0A CN110031183B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3994.0A CN110031183B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1183A true CN110031183A (zh) 2019-07-19
CN110031183B CN110031183B (zh) 2024-02-13

Family

ID=67242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23994.0A Active CN110031183B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3118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2627A (zh) * 2021-11-03 2022-02-1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资源分流特性仿真实验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30784A1 (fr) * 1995-03-31 1996-10-03 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Agronomique De Rennes Modelisation de la transformation de la pluie en debit
CN101221117A (zh) * 2008-01-23 2008-07-1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土壤入渗性能的测量系统和方法
CN101436359A (zh) * 2008-08-18 2009-05-20 大连理工大学 用于建立城市透水面集水效应试验的装置
CN102096118A (zh) * 2010-11-26 2011-06-15 河海大学 山坡点降雨径流测量方法
CN102590894A (zh) * 2012-01-10 2012-07-18 清华大学 一种径流试验站的自动观测系统
CN102721800A (zh) * 2012-06-27 2012-10-10 北京师范大学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CN103884829A (zh) * 2014-02-20 2014-06-25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变坡土壤径流与入渗特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CN106706475A (zh) * 2017-02-28 2017-05-24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原位降雨入渗和径流分配测量系统和方法
CN207703549U (zh) * 2018-01-10 2018-08-07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分层径流采样系统
CN210198672U (zh) * 2019-05-21 2020-03-27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30784A1 (fr) * 1995-03-31 1996-10-03 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Agronomique De Rennes Modelisation de la transformation de la pluie en debit
CN101221117A (zh) * 2008-01-23 2008-07-1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土壤入渗性能的测量系统和方法
CN101436359A (zh) * 2008-08-18 2009-05-20 大连理工大学 用于建立城市透水面集水效应试验的装置
CN102096118A (zh) * 2010-11-26 2011-06-15 河海大学 山坡点降雨径流测量方法
CN102590894A (zh) * 2012-01-10 2012-07-18 清华大学 一种径流试验站的自动观测系统
CN102721800A (zh) * 2012-06-27 2012-10-10 北京师范大学 人工降雨径流土壤水运动模拟实验系统
CN103884829A (zh) * 2014-02-20 2014-06-25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变坡土壤径流与入渗特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CN106706475A (zh) * 2017-02-28 2017-05-24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原位降雨入渗和径流分配测量系统和方法
CN207703549U (zh) * 2018-01-10 2018-08-07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分层径流采样系统
CN210198672U (zh) * 2019-05-21 2020-03-27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田坤 等: "降雨-径流条件下土壤溶质迁移过程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vol. 27, no. 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2627A (zh) * 2021-11-03 2022-02-1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资源分流特性仿真实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1183B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ndon et al. Comparison of instream methods for measuring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sandy streambeds
Cey et al. Quantifying groundwater discharge to a small perennial stream in southern Ontario, Canada
CN110793964B (zh) 一种降雨诱发土质滑坡的野外模拟试验系统
Schneider et al. Towards improved instrumentation for assessing river-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in a restored river corridor
CN108051342A (zh) 一种地下水-湖水互作用下湖泊近岸农田污染物入湖通量的简单计算方法
CN105786032A (zh) 一种试验区地下水位精确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11537698A (zh) 含根石结构的岩土体坡面水分运动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
W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hysical modeling of loess tunnel-erosion rate
CN102191789A (zh) 单点集雨装置及多点式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系统
CN110031183A (zh)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CN210198672U (zh) 一种适合研究降雨-分层径流关系的人工流域
CN109612538B (zh) 一种暗管排水量试验方法
CN107590573A (zh) 干旱内陆河浅山区小流域水资源量化方法
CN108225438A (zh) 管上式滴头地埋后流量与土壤水正压测定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7290804A (zh) 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植物降雨分离装置
CN210720383U (zh) 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漏失模拟装置
CN209446338U (zh) 一种田间原位收集径流液和渗漏液装置
CN110221044A (zh) 一种用于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漏失模拟设备
Grismer Point-and reach-scale measurements are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accurate seepage rates in controlled flow channels
Kitching et al. Lysimeter installations in sandstone at Styrrup, Nottinghamshire
CN103940724B (zh) 支挡工程反滤层现场渗排水性能试验方法
CN214585403U (zh) 雪道融雪的水土流失测量装置
CN202767044U (zh) 一种土壤水分计埋设装置
CN209727718U (zh) 一种下垫面入渗特性测定装置
CN110346363A (zh) 露石径流收集装置及径流系数测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