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4804A -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4804A
CN109644804A CN201910128088.8A CN201910128088A CN109644804A CN 109644804 A CN109644804 A CN 109644804A CN 201910128088 A CN201910128088 A CN 201910128088A CN 109644804 A CN109644804 A CN 109644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eet potato
sprout
mus
fertilizer
implantation metho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80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钊
高文川
刘明慧
杨武娟
文定军
张文超
程海刚
刘晓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j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Baoj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j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Baoj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012808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4480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44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48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5Root crops, e.g. potatoes, yams, beet or wasabi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包括选择壮苗,整地施肥,起垄后,将甘薯种苗移栽,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移栽前、后进行滴灌,进行田间管理,杀菌、除草、化控,采摘2次叶片,甘薯块根收获后进行贮藏。本发明该方法起垄的高度高能够扩大根系和甘薯块根的活动范围,增加起垄处土壤的昼夜温差,垄距宽,增加叶片光合效率,减少地下块根的养分竞争,在膜上打孔定位移栽甘薯幼苗,增加幼苗的成活率,提高甘薯的产量,垄间铺设了滴灌带进行滴灌,保证水分充足,田间管理防虫防病和化控管理,提高了甘薯的产量。

Description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甘薯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二十一世纪初,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2004年)制定出台了国家品种试验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甘薯品种鉴定标准(试行),2008年对甘薯品种类型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甘薯品种鉴定标准,食用型品种强化了外观属性指标,要求薯块无条沟不裂口、薯皮光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鲜食型甘薯从育种前端到生产、消费终端,由原来的重品质、重产量,发展到重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生产的甘薯不但营养价值要高,要好吃更要好看,能达到视觉上的美的享受,面对消费新需求,以发掘甘薯更多利用途径为方向,甘薯生产也在与时俱进的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甘薯种植采用先播种后覆膜、小垄单行或大垄双行栽植的栽培方式,传统的先播种后覆膜的方式,传统方式放苗不及时会造成幼苗在高温膜下被灼伤,并且春季温度低,甘薯播种后出苗率低,小垄单行或大垄双行栽植,小垄单行主要缺陷在栽植密度容易过大,结薯过低,收获难度大;大垄双行栽植主要缺陷在大苗欺小苗现象,同时结薯已向两侧生长,影响机械收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该方法起垄的高度高能够扩大根系和甘薯块根的活动范围,增加起垄处土壤的昼夜温差,垄距宽,增加叶片光合效率,减少地下块根的养分竞争,在膜上打孔定位移栽甘薯幼苗,增加幼苗的成活率,提高甘薯的产量,垄间铺设了滴灌带进行滴灌,保证水分充足,田间管理防虫防病和化控管理,提高了甘薯的产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甘薯种苗选择:选取育苗棚中第一茬健康的壮苗作为甘薯种苗;所述甘薯种苗的选择标准为:百株苗重大于1.1kg,甘薯种苗顶端的三片叶片高度相同,苗长为22cm~25cm,节间为4~5个,茎的直径为0.4cm~0.5cm,无气生根,无病虫害;
S2、整地和施基肥:冬前施腐熟的农家肥后,进行深耕,耕深30cm~35cm,春季合墒机旋地,施肥起垄,放置滴灌带后覆膜;所述起垄的高度为30cm~35cm,垄距为90cm~100cm;
S3、一膜两水高垄定位栽植:于4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2℃~15℃时,进行甘薯种苗移栽,移栽前1d进行2h~3h的第一次滴灌,先将S1所述甘薯种苗的基部10cm处浸泡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倍稀释液10min,然后进行栽植,栽植方法为: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打孔方向与地面的角度为30°~40°,将甘薯种苗栽植在距离垄顶部8cm~10cm处,甘薯种苗入土的节位为3个~4个,甘薯种苗栽植处的膜口用细土封实,栽植后的株距为22cm~24cm,栽植的密度为3000株/亩~3300株/亩;移栽后进行6h~8h的第二次滴灌;
S4、田间管理:甘薯种苗移栽后第二次滴灌时,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对甘薯种苗进行灌根,移栽后30d~40d进行6h~8h的第三次滴灌,伏天及时浇水使垄内不缺墒,当垄沟内杂草生长至5cm~10cm时,用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当甘薯的蔓长长至40cm~50cm时进行2次~3次化控,化控的方法为在叶片喷施60%氯化胆碱水剂,相邻两次化控的时间间隔为10d~15d;
S5、叶片采摘:甘薯叶片采摘2次,7月下旬进行叶片第一次采摘,间隔30d~35d进行第二次采摘,采摘时间在晴天上午进行,采摘茎蔓中上部的新叶,每次的采摘量为40kg/亩~45kg/亩,采摘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施肥的次数为2次,两次施肥的间隔期为10d;
S6、收获:于10月初,收获前10d~15d粉碎地上的茎蔓,然后粉碎的茎蔓在田间晾晒2d~3d后清除地膜、滴灌带和茎蔓,地下薯块的收获在晴天进行,收获后的薯块平放在地面,日晒3h~4h;
S7、贮藏:在收获当天,将S6中收获完的薯块筛选出完好无损的薯块、按大小分级后入窖贮藏,储藏温度为10℃~14℃,湿度为85%~90%。
优选地,S2中所述农家肥的施肥量为2000kg/亩。
优选地,S2中所述施肥起垄时所用的肥料为:有机肥100kg/亩,硫酸钾肥50kg/亩和磷酸二铵复合肥20kg/亩~25kg/亩。
优选地,S3和S4中所述滴灌的速率均为2L/h~3L/h。
优选地,S4中所述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剂用药量为1500mL/亩~2000mL/亩。
优选地,S4中所述60%氯化胆碱水剂的制剂用药量15mL/亩~20mL/亩。
优选地,S5中所述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的用量为800倍液~1000倍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甘薯种植中起垄的高度为30cm~35cm,起垄的高度高,较厚了松土层,能够扩大根系和甘薯块根的活动范围,起垄处土层较松,吸热散热较快,能增加起垄处土壤的昼夜温差,为养分的积累和块根的生长膨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发明垄距为90cm~100cm,垄距宽,能够在甘薯后期生长中,能够使地上枝叶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降低因遮蔽造成的光合效率损失,地下块根营养能更加充分的吸收,降低养分竞争,促进甘薯地下根块膨大,在垄间铺设了滴灌带,于移栽前1d,移栽后和移栽后30d~40d进行滴灌,能够使垄中土壤持水量充足,降低了甘薯种苗移栽时因移栽造成的损伤,并且伏天及时浇水使垄内不缺墒,有利于甘薯的生长,本发明选择的是移栽的甘薯幼苗,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改变了传统的先播种后覆膜的方式,传统方式放苗不及时会造成幼苗在高温膜下被灼伤,并且春季温度低,甘薯播种后出苗率低,本发明在膜上打孔定位移栽筛选后的甘薯幼苗,既能保证幼苗不被灼伤,选取健康的壮苗进行培育,提高甘薯的产量,打孔方向与地面的角度为30°~40°,打孔斜栽简化了种苗栽插环节,斜栽及保证了有效结薯节位,又利于薯苗成活,提高了甘薯的产量,并且收获时易于机械收获。
2、本发明移栽前将甘薯种苗基部10cm处浸泡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稀释液中,移栽后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对甘薯种苗进行灌根,能有效的防治甘薯颈线虫病的发生;并且通过移栽前的和培育中进行施肥增加甘薯生长中的营养供给,生长期的化控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甘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的光合效率,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向块根处输送,促使甘薯块根提早膨大,增加大、中块根的比率,提高产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甘薯种苗选择:选取育苗棚中第一茬健康的壮苗作为甘薯种苗;所述甘薯种苗的选择标准为:百株苗重为1.2kg,甘薯种苗顶端的三片叶片高度相同,苗长为22cm~25cm,节间为4~5个,茎的直径为0.4cm~0.5cm,无气生根,无病虫害;所述甘薯的品种为秦薯5号;
S2、整地和施基肥:冬前施腐熟的农家肥后,进行深耕,耕深30cm,春季合墒机旋地,施肥起垄,放置滴灌带后覆膜;所述起垄的高度为30cm,垄距为90cm;所述农家肥的施肥量为2000kg/亩;所述施肥起垄时所用的肥料为:有机肥100kg/亩,硫酸钾肥50kg/亩和磷酸二铵复合肥20kg/亩;
S3、一膜两水高垄定位栽植:于4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2℃时,进行甘薯种苗移栽,移栽前1d进行2h的第一次滴灌,先将S1所述甘薯种苗的基部10cm处浸泡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倍稀释液10min,然后进行栽植,栽植方法为: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打孔方向与地面的角度为30°,将甘薯种苗栽植在距离垄顶部8cm处,甘薯种苗入土的节位为3个~4个,甘薯种苗栽植处的膜口用细土封实,栽植后的株距为22cm,栽植的密度为3300株/亩;移栽后进行6h的第二次滴灌;所述滴灌的速率均为2L/h;所述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剂用药量为1500mL/亩;
S4、田间管理:甘薯种苗移栽后第二次滴灌时,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对甘薯种苗进行灌根,移栽后30d进行6h的第三次滴灌,伏天及时浇水使垄内不缺墒,当垄沟内杂草生长至5cm时,用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当甘薯的蔓长长至40cm~50cm时进行2次化控,化控的方法为在叶片喷施60%氯化胆碱水剂,相邻两次化控的时间间隔为10d;所述滴灌的速率均为2L/h;所述60%氯化胆碱水剂的制剂用药量15mL/亩;
S5、叶片采摘:甘薯叶片采摘2次,7月下旬进行叶片第一次采摘,间隔30d进行第二次采摘,采摘时间在晴天上午进行,采摘茎蔓中上部的新叶,每次的采摘量为40kg/亩,采摘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施肥的次数为2次,两次施肥的间隔期为10d;所述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的用量为800倍液;
S6、收获:于10月初,收获前10d粉碎地上的茎蔓,然后粉碎的茎蔓在田间晾晒2d后清除地膜、滴灌带和茎蔓,地下薯块的收获在晴天进行,收获后的薯块平放在地面,日晒3h;
S7、贮藏:在收获当天,将S6中收获完的薯块筛选出完好无损的薯块、按大小分级后入窖贮藏,储藏温度为11℃~13℃,湿度为85%。
本实施例种植的甘薯产量为4814.0kg/亩,是常规种植方法甘薯产量增产15%以上,本实施例种植的甘薯商品薯率为89%,茎叶分枝多,生长速度快,甘薯薯块大小均匀,薯块较大,无苦涩味,口感嫩滑,适口性好,而常规种植方式甘薯商品薯率仅为70%,且薯块大小块不均匀,甘薯纤维过多,甜度略低。
本实施例中甘薯种植中起垄的高度为30cm,起垄的高度高,较厚了松土层,能够扩大根系和甘薯块根的活动范围,起垄处土层较松,吸热散热较快,能增加起垄处土壤的昼夜温差,为养分的积累和块根的生长膨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垄距为90cm,垄距宽,能够在甘薯后期生长中,能够使地上枝叶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降低因遮蔽造成的光合效率损失,地下块根营养能更加充分的吸收,降低养分竞争,促进甘薯地下根块膨大,在垄间铺设了滴灌带,于移栽前1d,移栽后和移栽后30d进行滴灌,能够使垄中土壤持水量充足,降低了甘薯种苗移栽时因移栽造成的损伤,并且伏天及时浇水使垄内不缺墒,有利于甘薯的生长,本发明选择的是移栽的甘薯幼苗,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改变了传统的先播种后覆膜的方式,传统方式放苗不及时会造成幼苗在高温膜下被灼伤,并且春季温度低,甘薯播种后出苗率低,本发明在膜上打孔定位移栽筛选后的甘薯幼苗,既能保证幼苗不被灼伤,选取健康的壮苗进行培育,提高甘薯的产量,打孔方向与地面的角度为30°,打孔斜栽简化了种苗栽插环节,斜栽及保证了有效结薯节位,又利于薯苗成活,提高了甘薯的产量,并且收获时易于机械收获。
本实施例移栽前将甘薯种苗基部10cm处浸泡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稀释液中,移栽后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对甘薯种苗进行灌根,能有效的防治甘薯颈线虫病的发生;并且通过移栽前的和培育中进行施肥增加甘薯生长中的营养供给,生长期的化控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甘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的光合效率,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向块根处输送,促使甘薯块根提早膨大,增加大、中块根的比率,提高产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甘薯种苗选择:选取育苗棚中第一茬健康的壮苗作为甘薯种苗;所述甘薯种苗的选择标准为:百株苗为1.3kg,甘薯种苗顶端的三片叶片高度相同,苗长为22cm~25cm,节间为4~5个,茎的直径为0.4cm~0.5cm,无气生根,无病虫害;所述甘薯的品种为济薯26;
S2、整地和施基肥:冬前施腐熟的农家肥后,进行深耕,耕深35cm,春季合墒机旋地,施肥起垄,放置滴灌带后覆膜;所述起垄的高度为35cm,垄距为90cm~100cm;所述农家肥的施肥量为2000kg/亩;所述所述施肥起垄时所用的肥料为:有机肥100kg/亩,硫酸钾肥50kg/亩和磷酸二铵复合肥25kg/亩;
S3、一膜两水高垄定位栽植:于4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5℃时,进行甘薯种苗移栽,移栽前1d进行3h的第一次滴灌,先将S1所述甘薯种苗的基部10cm处浸泡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倍稀释液10min,然后进行栽植,栽植方法为: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打孔方向与地面的角度为40°,将甘薯种苗栽植在距离垄顶部10cm处,甘薯种苗入土的节位为3个~4个,甘薯种苗栽植处的膜口用细土封实,栽植后的株距为22cm~24cm,栽植的密度为3000株/亩;移栽后进行8h的第二次滴灌;所述滴灌的速率均为3L/h;所述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剂用药量为2000mL/亩;
S4、田间管理:甘薯种苗移栽后第二次滴灌时,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对甘薯种苗进行灌根,移栽后40d进行8h的第三次滴灌,伏天及时浇水使垄内不缺墒,当垄沟内杂草生长至10cm时,用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当甘薯的蔓长长至40cm~50cm时进行3次化控,化控的方法为在叶片喷施60%氯化胆碱水剂,相邻两次化控的时间间隔为15d;所述滴灌的速率均为3L/h;所述60%氯化胆碱水剂的制剂用药量20mL/亩;
S5、叶片采摘:甘薯叶片采摘2次,7月下旬进行叶片第一次采摘,间隔35d进行第二次采摘,采摘时间在晴天上午进行,采摘茎蔓中上部的新叶,每次的采摘量为45kg/亩,采摘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施肥的次数为2次,两次施肥的间隔期为10d;所述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的用量为1000倍液;
S6、收获:于10月初,收获前15d粉碎地上的茎蔓,然后粉碎的茎蔓在田间晾晒3d后清除地膜、滴灌带和茎蔓,地下薯块的收获在晴天进行,收获后的薯块平放在地面,日晒4h;
S7、贮藏:在收获当天,将S6中收获完的薯块筛选出完好无损的薯块、按大小分级后入窖贮藏,储藏温度为10℃~14℃,湿度为90%。
本实施例种植的甘薯产量为5320.1Kg/亩,商品薯率为94.6%,茎叶分枝多,生长速度快,甘薯薯块大小均匀,薯块较大,无苦涩味,口感嫩滑,适口性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甘薯种苗选择:选取育苗棚中第一茬健康的壮苗作为甘薯种苗;所述甘薯种苗的选择标准为:百株苗重大于1.1kg,甘薯种苗顶端的三片叶片高度相同,苗长为22cm~25cm,节间为4~5个,茎的直径为0.4cm~0.5cm,无气生根,无病虫害;
S2、整地和施基肥:冬前施腐熟的农家肥后,进行深耕,耕深30cm~35cm,春季合墒机旋地,施肥起垄,放置滴灌带后覆膜;所述起垄的高度为30cm~35cm,垄距为90cm~100cm;
S3、一膜两水高垄定位栽植:于4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2℃~15℃时,进行甘薯种苗移栽,移栽前1d进行2h~3h的第一次滴灌,先将S1中选取的甘薯种苗的基部10cm处浸泡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倍稀释液10min,然后进行栽植;栽植的方法为:在膜上打孔定位斜栽,打孔方向与地面的角度为30°~40°,将甘薯种苗栽植在距离垄顶部8cm~10cm处,甘薯种苗入土的节位为3个~4个,甘薯种苗栽植处的膜口用细土封实,栽植后的株距为22cm~24cm,栽植的密度为3000株/亩~3300株/亩;移栽后进行6h~8h的第二次滴灌;
S4、田间管理:甘薯种苗移栽后第二次滴灌时,用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对甘薯种苗进行灌根,移栽后30d~40d进行6h~8h的第三次滴灌,伏天及时浇水使垄内不缺墒,当垄沟内杂草生长至5cm~10cm时,用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当甘薯的蔓长长至40cm~50cm时进行2次~3次化控,化控的方法为:在叶片喷施60%氯化胆碱水剂,相邻两次化控的时间间隔为10d~15d;
S5、叶片采摘:甘薯叶片采摘2次,7月下旬进行叶片第一次采摘,间隔30d~35d进行第二次采摘,采摘时间在晴天上午进行,采摘茎蔓中上部的新叶,每次的采摘量为40kg/亩~45kg/亩,采摘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施肥的次数为2次,两次施肥的间隔期为10d;
S6、收获:于10月初,收获前10d~15d粉碎地上的茎蔓,然后粉碎的茎蔓在田间晾晒2d~3d后清除地膜、滴灌带和茎蔓,地下薯块的收获在晴天进行,收获后的薯块平放在地面,日晒3h~4h;
S7、贮藏:在收获当天,将S6中收获完的薯块筛选出完好无损的薯块、按大小分级后入窖贮藏,储藏温度为10℃~14℃,湿度为85%~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农家肥的施肥量为2000kg/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施肥起垄时所用的肥料为:有机肥100kg/亩,硫酸钾肥50kg/亩和磷酸二铵复合肥20kg/亩~25kg/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3和S4中所述滴灌的速率均为2L/h~3L/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所述20%三唑磷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剂用药量为1500mL/亩~2000mL/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所述60%氯化胆碱水剂的制剂用药量15mL/亩~20mL/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所述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的用量为800倍液~1000倍液。
CN201910128088.8A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Pending CN1096448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28088.8A CN109644804A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28088.8A CN109644804A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44804A true CN109644804A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23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8088.8A Pending CN109644804A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4480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7469A (zh) * 2019-10-15 2019-12-06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一种提高粘土地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方法
CN110810423A (zh) * 2019-11-29 2020-02-21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一种作物增产组合物及甘薯的种植方法
CN111226530A (zh) * 2020-03-12 2020-06-05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旱地甘薯节水高效种植方法
CN111296160A (zh) * 2020-03-26 2020-06-19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前沿区域快速成林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75634A (zh) * 2018-07-05 2018-09-28 张友红 一种甘薯高产无害化栽培方法
CN108718974A (zh) * 2018-06-07 2018-11-02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甘薯藤蔓压条促早育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8974A (zh) * 2018-06-07 2018-11-02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甘薯藤蔓压条促早育苗方法
CN108575634A (zh) * 2018-07-05 2018-09-28 张友红 一种甘薯高产无害化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教材编委会: "《作物栽培技术》", 30 September 2010, 四川教育出版社 *
付文娥 等: ""黄土高原地区春季甘薯地膜栽培技术体系"", 《陕西农业科学》 *
平运久: ""不同叶面肥喷施红薯效果比较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朱鸿博 等: ""红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农村科技》 *
杨平华 等: "《农田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 31 January 2009,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凌云 等: "甘薯茎线虫病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王耀文: "《粮棉持续增产理论与技术》", 28 February 1997,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郝任侠 等: "《实用农业气象指南》", 31 December 1989,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7469A (zh) * 2019-10-15 2019-12-06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一种提高粘土地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方法
CN110810423A (zh) * 2019-11-29 2020-02-21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一种作物增产组合物及甘薯的种植方法
CN111226530A (zh) * 2020-03-12 2020-06-05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旱地甘薯节水高效种植方法
CN111296160A (zh) * 2020-03-26 2020-06-19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前沿区域快速成林方法
CN111296160B (zh) * 2020-03-26 2021-10-22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前沿区域快速成林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7773B (zh) 一种鄂东1号山药的栽培方法
CN101194584B (zh) 柠檬栽培方法
CN107295933A (zh) 一种猕猴桃的种植方法
CN104838954A (zh) 一种核桃的种植技术
CN109644804A (zh) 一种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方法
CN103718802B (zh) 一种枣棉间作条件下的棉花高产栽培方法
CN103999675A (zh) 一种芋头的栽培方法
CN109197460A (zh) 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
CN105993264B (zh) 一种伊犁河谷新垦坡耕地防止土壤侵蚀的耕作模式
CN105594441A (zh) 一种越冬草莓的栽培方法
CN102919011A (zh) 一种草莓种苗繁育母株营养供应法
CN104996261A (zh) 泡桐树埋根育苗技术
CN103931405A (zh) 一种中药材白术的种植方法
CN105052524A (zh) 一种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CN107155565A (zh) 一种台农1号芒果的种植方法
CN106508586B (zh) 一种幼龄大樱桃套种甘蓝型春油菜的栽培技术
CN108293816A (zh) 棉花抗旱耐盐碱丰产高效栽培方法
CN108849316A (zh) 玉米-香菜-洋葱高效栽培套种方法
CN110301318A (zh) 富硒花生的种植方法
CN109673412A (zh) 一种高架层式的大棚草莓种植方法
CN105815099B (zh) 黄芪与牧草型苇状羊茅套种立体栽培方法
CN109588222A (zh) 一种黄精的种植方法
CN104081996A (zh) 一种高产甘蓝的栽植方法
CN104686159B (zh) 一种在农田中种植富硒蔬果的方法
CN104365306A (zh) 一种木薯栽培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