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4761A -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44761A CN109644761A CN201811634797.5A CN201811634797A CN109644761A CN 109644761 A CN109644761 A CN 109644761A CN 201811634797 A CN201811634797 A CN 201811634797A CN 109644761 A CN109644761 A CN 1096447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nese toon
- bud
- cold region
- region apple
- s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优质品种的香椿树苗,选好栽培地,施足基肥、深耕整地,适时栽种定植,剪头平茬增芽、断根增株、经常矮化处理,加上合适的土壤和肥水管理,最终实现椿芽的采摘。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述方法中着重采用断根增株、剪头增芽的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提高香椿横向生长扩大香椿的生长密植密度,大大提高了香椿的芽产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能够保证生产的香椿芽品质优,口感良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香椿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背景技术
香椿是楝科香椿属,落叶乔木,高达20m,树皮赤褐色,片状剥落,幼枝被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叶柄基部彭大,有特殊香气,叶轴有柔毛或无毛;小叶10~20枚或更多,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2.5~4cm,先端微尖或渐尖,基部偏斜,上下2对小叶较小,边缘具稀疏锯齿,稀全缘,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叶腋内有束毛,通常下面粉绿色,小叶柄长5~10mm。果狭椭圆形长2~4cm,径1~5cm,深褐色,成熟时先端5瓣裂开;种子椭圆形,扁平、红褐色,上端具膜质长翅。香椿喜温、喜光,较耐湿,适宜生长于河边、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为好。香椿的食用部位是其春季初生的嫩枝叶,质地脆嫩、气味芳香、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有良好的调胃作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种子可榨油,是森林木本蔬菜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喜爱的山珍野味。
香椿是1年种植,8~10年受益,故播种时一定要选择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阳坡地深耕细作,施足基肥。矮化密植采取种子直播育苗,当苗高1米时摘掉顶芽,促发侧枝,采收嫩芽。若移苗栽种,就选择苗圃地的大壮苗秋季带叶移栽。香椿芽的产量取决于椿头数量和分布距离。因此,要结合树型培养,在冬夏适时进行修剪。以控制树势、防止枝干徒长。
在现有的香椿栽培方法中,香椿的栽植密度、产量及品质一直是最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香椿栽培方法中,香椿的栽植密度、产量及品质一直是最大的要求。为此,提供了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优质品种:选用适合矮化密植、树形易控制的品种;
2.选好香椿树苗:在上述优质品种中选出优良的香椿树苗;应该选用树苗无病虫危害,生长健壮、顶芽饱满的壮苗。
3.选好栽培地: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层深厚、排灌方便、土地平整的地块作为栽培生产地;
4.施足基肥、深耕整地:将肥料均匀散施后进行深耕整地,耕深25cm以上,整细耕平;
5.适时栽种定植:栽种定植的时间为秋载和春载,栽种密度:以行距为1.2m,株距0.6m,每亩栽种926株;
6.剪头平茬增芽:从苗木顶端剪头2~3cm或从苗干15~20cm处剪去上部平茬,促使萌发2~3个侧枝,作为一级侧枝;一级侧枝长到30cm以上时,掐去顶梢,保留5~10cm的枝,促使萌发二级侧枝,至采芽枝增至6000个以上;
7.断根增株:在香椿树苗木栽植后于第二年秋季结合整地施肥,并进行一侧断根,从一侧,两行的相对侧,距离香椿树根部的15~20cm处,用铁板锹沿直线向下切20~25cm深,断根即可;
8.经常矮化处理:经常采取矮化措施,抑制高向生长;
9.土壤管理:在每年的秋季落叶休眠后对土壤进行深刨,深15~20cm,同时每667m2施有机肥3000~5000kg;
10.肥水管理:保证供水充足并防止积水,及时施加肥料以便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加抗寒力;
11.椿芽的采摘:香椿栽植后第2年开始采收,最初1~3年每年只采收一次,3年后每年采摘2~3次。最初1~3年每年只采收一次,采摘顶芽,促发侧枝,培养树冠;3年后,树干定型,顶芽、侧芽均可采收;管理较好的香椿园,没隔20d左右采摘一次,1年可采收6~10次。值得注意的是,采摘时可用剪刀、高枝剪等剪截,切忌用手生拉硬掰,以免损坏树枝。
优选地,上述步骤1中选用的优质品种为太和黑油椿、红油椿或青油椿。选用太和黑油椿、红油椿或青油椿中的任意一种,此类品种比较适合矮化密植、树形易控制,发芽早且食味、品质较好。
优选地,上述步骤2选用的香椿树苗的苗高为80~100cm,中部茎粗(直径)为1.5~2cm。
优选地,上述步骤4中施肥量为:亩施农家肥3000~3500kg,工业产有机肥100kg,氮、磷、钾三元素总含量为45%的三元复合肥65kg(其中氮、磷、钾三元素各含15%)。香椿属浅根性树种,对水肥和光照的条件要求较高,施足基肥、深耕整地是香椿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
优选地,上述步骤5中所述的栽种定植时间为每年的10月底~11月上中旬,栽种方法为:按照上述栽种密度,开栽植沟,沟的上口直径为50cm,下口直径40cm,沟深30cm,沟开好后及时栽种。
优选地,栽种时,使苗木根系自然分布开,填入土后踏实,立即浇透水。栽种深度与原苗木入土深度相平为宜,待水渗下后,在苗木根部覆土成丘形,以利保墒防旱。
优选地,步骤8中的矮化措施包括摘心或短截、平茬、化学处理、断根、环剥等。矮化措施不仅限于上述方法,摘心或者短截方法是在植株生长期间,6月~7月上旬对1年生枝摘心或短剪,留杆15~25cm,20d左右可发现2~5个侧枝,秋季长出10~15cm长的充实短枝,翌春可收椿头芽。对于生长过旺的植株或枝条,可于7月中旬再次摘心,摘心或者短截后,可使树体芽量增加2~2.5倍,提高产量1.5~2倍。
优选地,步骤10中具体为苗木定植后浇1次透水,20至30d后再浇1次,其余半月左右浇水1次,保持土壤见干见湿;4~5月及7月各追肥1次,每次可施尿素10~20kg/667m2,或者人粪尿1000~1500kg/667m2,8月以后再追施氮肥,并控制浇水;9月可追肥1次过磷酸钙,50~60kg/667m2。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述方法中着重采用断根增株、剪头增芽的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提高香椿横向生长扩大香椿的生长密植密度,大大提高了香椿的芽产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能够保证生产的香椿芽品质优,口感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方法的模式技术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是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方法的技术路线图,具体说明为: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优质品种:选用适合矮化密植、树形易控制的品种;
2.选好香椿树苗:在上述优质品种中选出优良的香椿树苗;应该选用树苗无病虫危害,生长健壮、顶芽饱满的壮苗。
3.选好栽培地: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层深厚、排灌方便、土地平整的地块作为栽培生产地;
4.施足基肥、深耕整地:将肥料均匀散施后进行深耕整地,耕深25cm以上,整细耕平;
5.适时栽种定植:栽种定植的时间为秋载和春载,栽种密度:以行距为1.2m,株距0.6m,每亩栽种926株;
6.剪头平茬增芽:从苗木顶端剪头2~3cm或从苗干15~20cm处剪去上部平茬,促使萌发2~3个侧枝,作为一级侧枝;一级侧枝长到30cm以上时,掐去顶梢,保留5~10cm的枝,促使萌发二级侧枝,至采芽枝增至6000个以上;一般剪头平茬增芽的时间选为香椿树苗木栽植后于次年春季即4月份(清明~谷雨之间),此步就是为了避免香椿过高的生产,而促进其横向生长即提高其生长密植密度,以便于达到高密度生长乃至高产量的目的。
7.断根增株:在香椿树苗木栽植后于第二年秋季结合整地施肥,并进行一侧断根,从一侧,两行的相对侧,距离香椿树根部的15~20cm处,用铁板锹沿直线向下切20~25cm深,断根即可;一般的断根时间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且连续按照上述断根方法做4~5年,主杆可增至2000株以上。
8.经常矮化处理:经常采取矮化措施,抑制高向生长;此步骤主要是为了促进香椿苗木矮化,并发多枝,以增加产量,便于采摘。
9.土壤管理:在每年的秋季落叶休眠后对土壤进行深刨,深15~20cm,同时每667m2施有机肥3000~5000kg;香椿密植栽培后,地下根系稠密,加上人为管理频繁,土壤被踏实,一般的松土中耕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必须每年进行土壤的深刨。
10.肥水管理:保证供水充足并防止积水,及时施加肥料以便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加抗寒力;苗木定植后浇1次透水,20至30d后再浇1次,其余半月左右浇水1次,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每次浇水或者雨后需及时中耕除草松土,防止积水。4~5月及7月各追肥1次,每次可施尿素10~20kg/667m2,或者人粪尿1000~1500kg/667m2,8月以后再追施氮肥,并控制浇水。9月可追肥1次过磷酸钙,50~60kg/667m2。
11.椿芽的采摘:香椿栽植后第2年开始采收,最初1~3年每年只采收一次,3年后每年采摘2~3次。最初1~3年每年只采收一次,采摘顶芽,促发侧枝,培养树冠;3年后,树干定型,顶芽、侧芽均可采收;管理较好的香椿园,没隔20d左右采摘一次,1年可采收6~10次。值得注意的是,采摘时可用剪刀、高枝剪等剪截,切忌用手生拉硬掰,以免损坏树枝。
上述步骤1中选用的优质品种为太和黑油椿、红油椿或青油椿。选用太和黑油椿、红油椿或青油椿中的任意一种,此类品种比较适合矮化密植、树形易控制,发芽早且食味、品质较好。
上述步骤2选用的香椿树苗的苗高为80~100cm,中部茎粗(直径)为1.5~2cm。
上述步骤4中施肥量为:亩施农家肥3000~3500kg,工业产有机肥100kg,氮、磷、钾三元素总含量为45%的三元复合肥65kg(其中氮、磷、钾三元素各含15%)。香椿属浅根性树种,对水肥和光照的条件要求较高,施足基肥、深耕整地是香椿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
上述步骤5中所述的栽种定植时间为每年的10月底~11月上中旬,栽种方法为:按照上述栽种密度,开栽植沟,沟的上口直径为50cm,下口直径40cm,沟深30cm,沟开好后及时栽种。栽种时,使苗木根系自然分布开,填入土后踏实,立即浇透水。栽种深度与原苗木入土深度相平为宜,待水渗下后,在苗木根部覆土成丘形,以利保墒防旱。
步骤8中的矮化措施包括摘心或短截、平茬、化学处理、断根、环剥等。矮化措施不仅限于上述方法,摘心或者短截方法是在植株生长期间,6月~7月上旬对1年生枝摘心或短剪,留杆15~25cm,20d左右可发现2~5个侧枝,秋季长出10~15cm长的充实短枝,翌春可收椿头芽。对于生长过旺的植株或枝条,可于7月中旬再次摘心,摘心或者短截后,可使树体芽量增加2~2.5倍,提高产量1.5~2倍。
实施例1
选用栽种密度:以行距为1.2m,株距0.6m,亩种植密度为2741株/667m2。按照上述断根增株、剪头增芽的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栽种,较传统栽培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栽植密度可提高16.8倍,年亩产值高达16763.2元,亩产香椿芽260公斤。
实施例2
选用栽种密度:以行距为3m,株距1m。按照上述断根增株、剪头增芽的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栽种,较传统栽培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栽培出的香椿主杆矮化66.9%,香椿芽产量提高19.25倍,经济效益亩产值达7817.8元。
实施例3
选用栽种密度:以行距为1.5m,株距0.6m,亩种植密度为926株/667m2。按照上述断根增株、剪头增芽的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栽种,较传统栽培方法相比,栽植密度提高3.39倍,香椿芽产量提高10.18倍,亩产香椿芽230公斤。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述方法中着重采用断根增株、剪头增芽的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提高香椿横向生长扩大香椿的生长密植密度,大大提高了香椿的芽产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能够保证生产的香椿芽品质优,口感良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优质品种:选用适合矮化密植、树形易控制的品种;
(2)选好香椿树苗:在上述优质品种中选出优良的香椿树苗;应该选用树苗无病虫危害,生长健壮、顶芽饱满的壮苗;
(3)选好栽培地: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层深厚、排灌方便、土地平整的地块作为栽培生产地;
(4)施足基肥、深耕整地:将肥料均匀散施后进行深耕整地,耕深25cm以上,整细耕平;
(5)适时栽种定植:栽种定植的时间为秋载和春载,栽种密度:以行距为1.2m,株距0.6m,每亩栽种926株;
(6)剪头平茬增芽:从苗木顶端剪头2~3cm或从苗干15~20cm处剪去上部平茬,促使萌发2~3个侧枝,作为一级侧枝;一级侧枝长到30cm以上时,掐去顶梢,保留5~10cm的枝,促使萌发二级侧枝,至采芽枝增至6000个以上;
(7)断根增株:在香椿树苗木栽植后于第二年秋季结合整地施肥,并进行一侧断根,从一侧,两行的相对侧,距离香椿树根部的15~20cm处,用铁板锹沿直线向下切20~25cm深,断根即可;
(8)经常矮化处理:经常采取矮化措施,抑制高向生长;
(9)土壤管理:在每年的秋季落叶休眠后对土壤进行深刨,深15~20cm,同时每667m2施有机肥3000~5000kg;
(10)肥水管理:保证供水充足并防止积水,及时施加肥料以便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加抗寒力;
(11)椿芽的采摘:香椿栽植后第2年开始采收,最初1~3年每年只采收一次,3年后每年采摘2~3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中选用的优质品种为太和黑油椿、红油椿或青油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选用的香椿树苗的苗高为80~100cm,中部茎粗(直径)为1.5~2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中施肥量为:亩施农家肥3000~3500kg,工业产有机肥100kg,氮、磷、钾三元素总含量为45%的三元复合肥65kg(其中氮、磷、钾三元素各含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5)中所述的栽种定植时间为每年的10月底~11月上中旬,栽种方法为:按照上述栽种密度,开栽植沟,沟的上口直径为50cm,下口直径40cm,沟深30cm,沟开好后及时栽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栽种时,使苗木根系自然分布开,填入土后踏实,立即浇透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的矮化措施包括摘心或短截、平茬、化学处理、断根、环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中具体为苗木定植后浇1次透水,20至30d后再浇1次,其余半月左右浇水1次,保持土壤见干见湿;4~5月及7月各追肥1次,每次可施尿素10~20kg/667m2,或者人粪尿1000~1500kg/667m2,8月以后再追施氮肥,并控制浇水;9月可追肥1次过磷酸钙,50~60kg/667m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34797.5A CN109644761A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34797.5A CN109644761A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44761A true CN109644761A (zh) | 2019-04-19 |
Family
ID=66118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34797.5A Pending CN109644761A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644761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92426A (zh) * | 2019-11-18 | 2020-01-17 | 李学升 | 一种椿茶的制作方法 |
CN113016483A (zh) * | 2021-03-09 | 2021-06-25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一种减缓杧果树顶端优势的矮化栽培方法 |
-
2018
- 2018-12-29 CN CN201811634797.5A patent/CN10964476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92426A (zh) * | 2019-11-18 | 2020-01-17 | 李学升 | 一种椿茶的制作方法 |
CN113016483A (zh) * | 2021-03-09 | 2021-06-25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一种减缓杧果树顶端优势的矮化栽培方法 |
CN113016483B (zh) * | 2021-03-09 | 2024-06-07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一种减缓杧果树顶端优势的矮化栽培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30805B (zh) | 一种桃树二主枝一中心干形整形栽培方法 | |
CN103444406A (zh) | 葛根的高产栽培方法 | |
CN103430803A (zh) | 一种桃树三主枝一中心干形整形栽培方法 | |
CN105746277B (zh) | 一种薄壳山核桃幼林与白茶复合种植的方法 | |
CN101536656A (zh) | 文冠果种子育苗及规范种植管护方法 | |
CN109392587B (zh) | 一种梨树快速成园的种植方法 | |
CN107333612A (zh) | 一种吴茱萸的种植方法 | |
CN102369863A (zh) | 一种黄五星枇杷树的栽培方法 | |
CN105594538B (zh) | 一种梨芽苗建园早期丰产方法 | |
CN104996124A (zh) | 一种刺五加的栽培方法 | |
CN107691074B (zh) | 一种促进大樱桃花芽分化及其发育的方法 | |
CN109168885A (zh) | 一种脐橙优质高产栽培方法 | |
CN105594536A (zh) | 一种杨树的栽植方法 | |
CN106879370A (zh) | 一种梨树的繁殖培育方法 | |
CN106718624A (zh) | 克伦生无核葡萄的栽培方法 | |
CN108575474A (zh) | 一种红锥采穗圃的营建与扦插方法 | |
CN107535290B (zh) | 一种水稻种植方法 | |
CN104838861A (zh) | 杞柳矮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方法 | |
CN104206130A (zh) | 一种玉米套种指天椒的方法 | |
CN111713329B (zh) | 一种绿洲-荒漠过渡带杏李直播建园技术 | |
CN109644761A (zh) | 一种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方法 | |
CN108718856A (zh) | 桃树的种植方法 | |
CN107371695A (zh) | 一种丝瓜的栽培方法 | |
CN107223438A (zh) | 一种单干形油用牡丹的定干管理方法 | |
CN109315198A (zh) | 一种桃树种植培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