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0524A -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90524A CN109590524A CN201811488598.8A CN201811488598A CN109590524A CN 109590524 A CN109590524 A CN 109590524A CN 201811488598 A CN201811488598 A CN 201811488598A CN 109590524 A CN109590524 A CN 1095905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lling
- sound outlet
- groove
- mobile terminal
- pre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3/00—Milling particular work; Special milling operations; Machines therefor
- B23C3/28—Grooving work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中,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包括:刀具移动至初始铣削位;刀具对初始加工面进行铣削,直至初次铣削面成型;刀具到达二次铣削位;刀具初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二次铣削面成型;刀具到达三次铣削位;刀具对二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三次铣削面成型;依次类推,直至出音筒转接槽的铣削工序完成。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始终保持同样的行刀方向进行至少部分出音筒转接槽的铣削加工,在每层铣削完成后,通过抬刀回位的方式将铣削产生的废料及时排出,减少了废料在出音筒转接槽内的积存,提高了出音筒转接槽的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加工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出音筒转接槽20用于连通听筒音腔10与背面喇叭,通常在移动终端壳体上直接加工成型(比如在图2至图5中的移动终端中框上加工成型;图2中40为显示屏贴装凹槽,图4中50为电路板贴装凹槽,二者背靠背设置),传统出音筒转接槽20的铣削时刀具运动路线如图6至图8所示(图8中标号et表示刀具运动轨迹),刀具下降至加工面后,沿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按照逆铣——顺铣——逆铣的顺序往复循环,并逐渐下降,形成走之字形的刀路。其问题在于:加工部位较深时堆积的残料不易排出,需要人工清理,导致加工效率较低。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加工部位较深时堆积的残料不易排出,需要人工清理,导致加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中,出音筒转接槽的至少部分槽体通过以下步骤成型:
刀具移动至初始铣削位,所述初始铣削位是初始加工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初始加工面进行铣削,直至到达第一预设停刀位,而初次铣削面成型;
刀具上升至预设高度后,朝初始铣削位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二次铣削位,所述二次铣削位是初次铣削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初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到达第二预设停刀位,而二次铣削面成型;
刀具再次上升至预设高度或预设高度以上,朝二次铣削位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三次铣削位,所述三次铣削位是二次铣削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二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达到第三预设停刀位,而三次铣削面成型;依次类推,直至出音筒转接槽的铣削工序完成。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出音筒转接槽包括:浅槽部及深槽部,其中,所述浅槽部注塑成型。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深槽部的第一部分铣削成型,第二部分采用先注塑后扩槽的方式成型。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深槽部第一部分的铣削始终以逆铣的方式进行。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初始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0),所述第一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1)。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二次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1),所述第二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2)。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三次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2),所述第三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3)。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深槽部的第一部分往复循环五次铣削成型。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浅槽部通过纳米注塑成型,所述深槽部的第二部分采用先纳米注塑而后扩槽的方式成型。
在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中,所述刀具为立铣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始终保持同样的行刀方向进行至少部分出音筒转接槽的铣削加工,在每层铣削完成后,通过抬刀回位的方式将铣削产生的废料及时排出,减少了废料在出音筒转接槽内的积存,提高了出音筒转接槽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出音筒转接槽的剖面图;
图2是出音筒转接槽加工完成后的移动终端中框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局部C的放大图;
图4是出音筒转接槽加工完成后的移动终端中框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局部D的放大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出音筒转接槽铣削时走刀方向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出音筒转接槽铣削时立体的走刀轨迹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浅槽部及深槽部第二部分注塑后扩槽前的出音筒转接槽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浅槽部及深槽部第二部分注塑后扩槽前的出音筒转接槽的剖面图;
图11是未与浅槽部及深槽部第二部分注塑后扩槽前的出音筒转接槽相连通的听筒音腔位置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成型后出音筒转接槽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中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出音筒转接槽中深槽部第一部分的铣削时走刀方向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中出音筒转接槽铣削时立体的走刀轨迹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局部B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3至图1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中,出音筒转接槽中至少一部分槽体通过以下步骤成型:
S100、刀具移动至初始铣削位,所述初始铣削位是初始加工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所述初始加工面是指待铣削的加工面,可以理解的是,初始加工面的面积必然大于等于出音筒转接槽的上表面积,通常出音筒转接槽上端仅占据初始加工面的一部分。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初始铣削位为一个点,而该点的坐标为(X0,Y0,Z0),与所述刀具的轴心线对应,即所述刀具投影至初始加工面上的点的坐标为(X0,Y0,Z0)时,定位完成。
S200、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初始加工面进行铣削,直至到达第一预设停刀位,而初次铣削面成型。
出音筒转接槽的形状是预设好的,其中哪一部分槽体通过铣削完成亦是预设好的,因此,刀具在进行铣削加工时,根据出音筒转接槽形状走刀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刀具必然只按照一个既定方向移动,而不会在停刀后原路返回。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1);所述Z0减去Z1表示铣削成型的部分槽体第一次铣削前后的高度差,X1减去X0则表示铣削成型的部分槽体的第一次铣削长度。本发明优选出音筒转接槽铣削成型的部分槽体第一次沿直线铣削。
S300、刀具上升至预设高度后,朝初始铣削位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二次铣削位,所述二次铣削位是初次铣削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预设高度的值大于出音筒转接槽的深度值,即优选刀具在第一次铣削完成后,将移出(以上升的方式)出音筒转接槽外,才朝初始铣削位的方向移动,以防止出音筒转接槽的槽壁与所述刀具发生碰撞,损坏槽壁,造成移动终端音质不佳。
较佳地是,所述二次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1),与初始铣削位的坐标(X0,Y0,Z0)相比,只有Z值发生了变化,即二次铣削位处于初始铣削位正下方。
S400、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初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到达第二预设停刀位,而二次铣削面成型。
优选所述第二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2),与第一预设停刀位的坐标(X1,Y0,Z1)相比,仅有Z值发生了变化,即所述第二预设停刀位处于第一预设停刀位的正下方。较佳地是,二次铣削同样沿直线进行,且铣削轨迹与初次铣削相同。
S500、刀具再次上升至预设高度或预设高度以上,朝二次铣削位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三次铣削位,所述三次铣削位是二次铣削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该步骤与S300并无实质性区别,优选在S500中刀具上升后最终高度与S300相同,而进一步地是,后续铣削回位(如初始铣削位、二次铣削位及三次铣削位或后续其他铣削位)过程中,刀具上升后的最终高度皆与S300相同。
S600、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二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达到第三预设停刀位,而三次铣削面成型;依次类推,直至出音筒转接槽的铣削工序完成。
具体铣削次数根据铣削成型槽体的深度、使用刀具等参数确定;本发明优选铣削成型的部分槽体历经五次铣削后成型,且该部分槽体呈长条形。另外,优选所述三次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2),所述第三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3)。
图9是本发明浅槽部及深槽部第二部分注塑后扩槽前的出音筒转接槽的俯视图;图10是本发明浅槽部及深槽部第二部分注塑后扩槽前的出音筒转接槽的剖面图;图11是未与浅槽部及深槽部第二部分注塑后扩槽前的出音筒转接槽相连通的听筒音腔位置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成型后出音筒转接槽的剖面图。
图中,210表示浅槽部,220表示深槽部,222表示注塑后扩槽前的深槽部220第二部分;需注意的是,虚线a并不真实存在,仅为对浅槽部210与深槽部220进行分界而存在。
在本发明进一步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音筒转接槽200包括:浅槽部210及深槽部220,其中,所述浅槽部210注塑成型,且优选为纳米注塑成型。之所以选择将浅槽部210注塑成型,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将出音筒转接槽200中能够注塑成型的部分尽可能注塑成型,并将不适宜注塑成型(如深度值较大,无法利用注塑成型或注塑成型后影响移动终端音质)通过CNC加工成型(包括:铣槽、扩槽等方式)。
如图9至图1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深槽部220的第一部分铣削成型;第二部分采用先注塑后扩槽的方式成型,优选为先纳米注塑而后扩槽的方式成型。
所述深槽部220用于连通听筒音腔100,具体是深槽部220第一部分(图10中第二部分222以下即为第一部分,未另行标注)连通听筒音腔100;也就是说,在深槽部220第一部分铣削成型前,深槽部220与听筒音腔100并未连通,如图10及图11所示,从图10仅能看到出音筒转接槽200,而从图11则只能看到听筒音腔100。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优选所述深槽部220第一部分的铣削始终以逆铣的方式进行。逆铣是在圆周铣削加工中,根据铣刀的旋转切入工件方向和切削进给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顺铣和逆铣两种。在圆周铣削加工中,根据铣刀的旋转切入工件方向和切削进给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顺铣和逆铣两种。当铣刀与工件接触面的旋转方向和切削进给方向相反时称为逆铣。
逆铣相对顺铣而言,更容易切除材料,且产生的毛刺较小,甚至不会产生毛刺。传统走之字形的加工工艺,采用顺铣及逆铣交叉进行的方式,不仅容易积存废料,且容易产生毛刺,加大了后处理的工作量,使出音筒转接槽200的加工更为耗费时间。而本发明每层铣削皆采用回形单向逆铣的刀路,且后一层逆铣均比前一层逆铣深,同样的走刀方向,同样的刀具旋转方向,不仅产生的毛刺较小,而且积存的废料更少,极大地降低了后处理所需工作量,进而提高了出音筒转接槽200的加工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出音筒转接槽的至少部分槽体通过以下步骤成型:
刀具移动至初始铣削位,所述初始铣削位是初始加工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初始加工面进行铣削,直至到达第一预设停刀位,而初次铣削面成型;
刀具上升至预设高度后,朝初始铣削位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二次铣削位,所述二次铣削位是初次铣削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初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到达第二预设停刀位,而二次铣削面成型;
刀具再次上升至预设高度或预设高度以上,朝二次铣削位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三次铣削位,所述三次铣削位是二次铣削面上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首端所在位置;
刀具根据预设的出音筒转接槽形状对二次铣削面进行铣削,直至达到第三预设停刀位,而三次铣削面成型;依次类推,直至出音筒转接槽的铣削工序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筒转接槽包括:浅槽部及深槽部,其中,所述浅槽部注塑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部的第一部分铣削成型,第二部分采用先注塑后扩槽的方式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深槽部第一部分的铣削始终以逆铣的方式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0),所述第一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1),所述第二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次铣削位的坐标为(X0,Y0,Z2),所述第三预设停刀位的坐标为(X1,Y0,Z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部的第一部分往复循环五次铣削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槽部通过纳米注塑成型,所述深槽部的第二部分采用先纳米注塑而后扩槽的方式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具为立铣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88598.8A CN109590524B (zh) | 2018-12-06 | 2018-12-06 |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88598.8A CN109590524B (zh) | 2018-12-06 | 2018-12-06 |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90524A true CN109590524A (zh) | 2019-04-09 |
CN109590524B CN109590524B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5961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88598.8A Active CN109590524B (zh) | 2018-12-06 | 2018-12-06 |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9052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4674A (zh) * | 2020-05-25 | 2020-09-11 |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槽加工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7823A (ja) * | 1998-06-11 | 1999-12-21 | Hitachi Ltd | 金型の切削加工方法 |
JP2005279839A (ja) * | 2004-03-29 | 2005-10-13 | Canon Inc | 深溝の切削加工方法 |
CN102922013A (zh) * | 2012-10-25 | 2013-02-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槽腔特征的飞机结构件高效粗加工方法 |
CN104475843A (zh) * | 2014-11-07 | 2015-04-01 |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环形类机匣径向窄槽的加工方法 |
CN107511647A (zh) * | 2017-09-30 | 2017-12-26 |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模数齿轮齿形加工方法 |
CN108174513A (zh) * | 2017-12-28 | 2018-06-15 | 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 线路板及其加工方法、功放槽的加工方法 |
-
2018
- 2018-12-06 CN CN201811488598.8A patent/CN1095905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7823A (ja) * | 1998-06-11 | 1999-12-21 | Hitachi Ltd | 金型の切削加工方法 |
JP2005279839A (ja) * | 2004-03-29 | 2005-10-13 | Canon Inc | 深溝の切削加工方法 |
CN102922013A (zh) * | 2012-10-25 | 2013-02-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槽腔特征的飞机结构件高效粗加工方法 |
CN104475843A (zh) * | 2014-11-07 | 2015-04-01 |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环形类机匣径向窄槽的加工方法 |
CN107511647A (zh) * | 2017-09-30 | 2017-12-26 |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模数齿轮齿形加工方法 |
CN108174513A (zh) * | 2017-12-28 | 2018-06-15 | 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 线路板及其加工方法、功放槽的加工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4674A (zh) * | 2020-05-25 | 2020-09-11 |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槽加工方法 |
CN111644674B (zh) * | 2020-05-25 | 2021-07-20 |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槽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90524B (zh) | 2020-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86636B (zh) | 喷口的加工方法及喷口的加工装置 | |
CN103586519B (zh) | 梯型槽分层铣削粗加工方法 | |
CN108705692B (zh) | 大口径kdp晶体元件表面激光损伤的微铣削修复工艺方法 | |
CN105290712A (zh) | 一种曲面零件的加工方法 | |
CN105252057A (zh) | 数控加工去毛刺方法 | |
CN103781590A (zh) | 超精密复合加工装置中的加工机构的判断方法及超精密复合加工装置 | |
CN102411334B (zh) | 插铣刀具路径优化方法 | |
CN109910180B (zh) | 一种圆盘锯粗加工三维异型石材的锯切方法 | |
CN106378478B (zh) | 一种规则金字塔微结构的微铣削加工方法 | |
CN109570907B (zh) | 槽型腔及加工方法 | |
TW201405265A (zh) | 用於電腦數值控制之模具加工方法及模具加工系統 | |
CN108031981A (zh) | 一种用于曲面结构成形的激光刻蚀方法及装置 | |
CN109590524A (zh) |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出音筒转接槽加工方法 | |
CN115213467B (zh) | 一种机床切削加工用的切削残留补偿方法 | |
CN112276176A (zh) | 一种应用于折叠波导慢波结构的微铣削毛刺抑制方法 | |
CN102672828B (zh) | 石材二/多拼圆柱的精加工工艺 | |
CN105700469A (zh) | 面向三角网格曲面数控加工的刀位点求取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9702256A (zh) | 一种移动终端听筒槽体加工方法 | |
CN101587348A (zh) | 三维刃口轮廓的螺旋线插补加工方法 | |
CN110695374A (zh) | 一种凹槽切削加工方法 | |
CN203804555U (zh) | 刀头和钻孔翻边工装 | |
CN105965045A (zh) | 一种断屑槽刀具及加工方法 | |
CN104588983A (zh) | 带凸起类膜胎的加工方法 | |
CN108705224A (zh) | 一种高能束移锋加工路径规划方法 | |
CN108229046A (zh) | 一种机械加工车端面工艺中已加工表面的三维建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