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5855A - 织物布料 - Google Patents

织物布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5855A
CN109415855A CN201780034114.XA CN201780034114A CN109415855A CN 109415855 A CN109415855 A CN 109415855A CN 201780034114 A CN201780034114 A CN 201780034114A CN 109415855 A CN109415855 A CN 109415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strip
strip portions
yarn
sidewall portion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41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田昌志
成子聪
高桥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Ltd By Share Ltd
Limited By Share Ltd In Dongli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New Ltd By Share Ltd
Limited By Share Ltd In Dongl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Ltd By Share Ltd, Limited By Share Ltd In Dongli filed Critical New Ltd By Shar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5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8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D03D3/08Arched, corrugated, or lik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04B21/16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incorporating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5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5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colour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5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56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elastic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04B21/18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incorporating elas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2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article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20Physical properties optical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3One surface including hollow piping or integrated straps, e.g. for inserts or mounting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织物布料(1),具有沿一方向形成的多个凸条部(6),各凸条部(6)包含顶部(3)及顶部(3)下方的侧壁部(4)、(5)。顶部(3)及侧壁部(4)、(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另外两个不同的颜色。多个凸条部(6)中的至少一部分凸条部(6)是以与邻接的凸条部(6)之间的间隔L4成为0.2~2.5mm的方式配置。凸条部(6)是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将顶部(3)的宽度设为L1,将顶部(3)的厚度设为L2,将侧壁部(4)、(5)的高度设为L3,将侧壁部(4)、(5)壁面间隔设为L5时,L1~L5满足以下关系。比率Ra=(L2+L3)/L4=0.8~7.9比率Rb=L1/(L2+L3)=0.4~1.6比率Rc=L2/L3=0.2~0.9比率Rd=L1/L5=0.4~1.2。

Description

织物布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沿一方向形成着凸条部的机织物及针织物(以下将它们总称为“织物”),尤其涉及一种使观察者所视认的色彩随着观察该织物的该观察者的位置变化的织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追求更高时尚性的衣服、包、或鞋等的需求者不断增加,为了响应这种需求者的期望,业界正大力开发用来使衣服等具有优异的美观及跃动感的织物。一般来说,这种织物布料是通过使用颜色或原材料不同的多种纱、组合不同的组织、或利用网眼设计等方法来赋予色彩效果,使用该织物布料的衣服等通过对织物布料所赋予的色彩效果来发挥优异的美观及跃动感。
作为这种赋予了色彩效果的织物布料,例如提出了通过用遮挡纱来遮蔽彩色纱束而使视认到的颜色根据观察方向而变得不同的赋予色彩效果的针织物(日本专利特开2012-97390号公报);以及通过使用彩色纱作为构成链式针织列的纱而对利用毛圈布料及链式针织列所形成的凸条部赋予立体的色彩效果的针织物(日本专利特开2004-232109号公报)。
所述日本专利特开2012-97390号公报所公开的现有的织物布料是通过以使不同颜色的两根纱成为束状的方式以相同的针摆插入纱,并以覆盖其上部的方式插入遮挡纱来形成凸条部,因此当从一个角度观察针织布料时,遮挡纱阻碍另一种纱的视认而只能视认到一种纱,另外,当从另一角度观察针织布料时,遮挡纱阻碍一种纱的视认而只能观察到另一种纱,因此在将一种纱与另一种纱设为不同颜色的情况下,发挥出使视认到的颜色根据观察方向而不同的色彩效果。
另外,所述日本专利特开2004-232109号所公开的现有的织物是利用毛圈布料将上层布料与下层布料接合的复合布料,发挥如下的色彩效果:利用由链式针织列所形成的上层布料与毛圈布料来形成凸条部,并以不同颜色的纱构成上层布料的链式针织列,或以与构成上层布料的纱不同的颜色来构成毛圈布料,由此例如在从正上方观察凸条部的情况下,只能视认到上层布料的颜色,而在从某一角度观察的情况下,视认到上层布料的颜色与毛圈布料的颜色。
这样,在所述的任一现有技术中,均对织物布料赋予了色彩效果,因此就使用该织物布料的衣服等而言,当观察者相对于织物布料的相对位置因穿着者的动作发生变化时,织物布料所展现的外观随之变化,从而发挥出不同寻常的美观及跃动感。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97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2321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所述日本专利特开2012-97390号公报所公开的现有的织物布料由于遮挡纱与彩色纱束的插入方法不同,因此彩色纱束的遮蔽效果会根据部位不同而产生偏差。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在遮挡纱的位置较大地偏向两根彩色纱中的任一根的情况下,会无法获得想要的遮蔽效果,当从一个方向观察时,在某些部分会视认到另一种彩色纱,于是成为欠缺统一感的状态,从而难以获得充分的色彩效果。
另外,所述日本专利特开2004-232109号所公开的现有的织物由于将上层布料与毛圈布料设为不同颜色,因而虽然当从正上方观察时与从某一角度观察时发挥色彩变化,但是无法发挥从一角度观察该针织布料时与从另一角度观察该针织布料时所视认到的颜色改变的色彩效果。
这样,现有的编织物存在难以发挥充分的色彩效果的问题,因此即便将这样的编织物用于衣服等,对该衣服等所赋予的美感及跃动感也未必足够。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实际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物,能够使颜色的视认性不受观察该织物布料的方向或角度较大限制,使观察者根据观察该织物布料的方向而视认到意图展现的色彩效果。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着眼于织物布料表面的凹凸形状,针对各凸条部间的间隔、各凸条部的尺寸、以及构成该凸条部的各部位的尺寸,将它们设为适当的比率关系,由此得以稳定地发挥出优异的色彩效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织物布料是具有沿一方向形成的多个凸条部的织物布料,特征在于:
所述各凸条部包含顶部及位于该顶部下方的两个侧壁部,构成该各凸条部的一个侧壁部相互大致平行地设置,且另一个侧壁部也相互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与另外两个具有不同的颜色,
进而,所述多个凸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条部是以与邻接的凸条部之间的间隔L4成为0.2~2.5mm的方式配置,并且设定为,将所述凸条部的邻接方向上的所述顶部的宽度设为L1,将所述凸条部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顶部的厚度设为L2,将所述高度方向上的所述两个侧壁部的高度设为L3,将所述两个侧壁部的所述邻接方向上的壁面间隔设为L5时,这些L1~L5满足以下关系。关于L1~L5,参照图3。
比率Ra=(L2+L3)/L4=0.8~7.9
比率Rb=L1/(L2+L3)=0.4~1.6
比率Rc=L2/L3=0.2~0.9
比率Rd=L1/L5=0.4~1.2
根据该织物布料,设定为邻接的凸条部间的间隔L4成为0.2~2.5mm的范围内,因此邻接的凸条部不会遮蔽视认对象的凸条部,而充分发挥出该凸条部的色彩效果。与此相对,如果凸条部间的间隔L4超过2.5mm,那么凸条部间的间隔L4过大,视认到顶部及侧壁部的区域相对于整个视认区域的比例变小,因此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例如,如图3所示,在从相对于垂直线倾斜30°的斜上方(X方向)观察凸条部的情况下,将顶部的视认区域设为A,将侧壁部的视认区域设为B,将凸条部以外的视认区域设为C,那么如果凸条部间的间隔L4超过2.5mm,则视认比率Va(=(A+B)/(A+B+C))成为0.75以下。另一方面,如果凸条部间的间隔L4低于0.2mm,则视认对象的凸条部会被邻接的凸条部遮蔽,因此色彩效果降低。此外,在该情况下,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A+B+C)/L4)成为4.2以上。
通过将所述比率Ra设定为所述范围而充分发挥利用所述凸条部所获得的色彩效果。也就是说,在从所述凸条部的邻接方向斜上方观察该织物布料的情况下,如果比率Ra超过7.9,那么视认对象的凸条部会被邻接的凸条部遮蔽而无法视认到该侧壁部及凸条部间的底部,因此所视认到的色彩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如果比率Ra低于0.8,那么顶部与侧壁部相对于视认区域的视认比例变小,因此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此外,在比率Ra处于0.8~7.9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a成为0.76以上。另一方面,在比率Ra超过7.9的情况下,所述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成为4.2以上,在比率Ra低于0.8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a成为0.75以下。
另外,如果所述比率Rb超过1.6,那么侧壁部被视认到的比例与顶部相比变得过小,因此颜色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颜色变化性)不足,无法获得良好的色彩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比率Rb低于0.4,那么无法获得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通过将所述比率Rb设为所述范围而能够使凸条部的高度与该凸条部的宽度保持平衡,从而使顶部及侧壁部均发挥充分的色彩效果。此外,当比率Rb处于0.4~1.6的范围内时,视认比率Vb(=B/(A+B))成为0.06以上,如果比率Rb超过1.6,那么视认比率Vb成为0.05以下。
另外,如果所述比率Rc低于0.2,那么侧壁部被视认到的比例与顶部相比变得过小,因此颜色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不足,无法获得良好的色彩效果。另一方面,在比率Rc超过0.2的情况下,构成顶部的纱相对于构成侧壁部的纱变得非常细、即构成顶部的纱的纤度相比构成侧壁部的纱的纤度变得非常小,因此要形成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就必须使构成顶部的纱的张力小于构成侧壁部的纱的张力,所以会从顶部的间隙视认到侧壁部的颜色而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通过将比率Rc设为所述范围,颜色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即颜色变化性变大,侧壁部的色彩效果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在比率Rc处于0.2~0.9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6以上,如果比率Rc低于0.2,那么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5以下。
另外,如果比率Rd超过1.2,那么在从上方向(正面)观察的情况下,顶部会过多覆盖侧壁部,因此结果为无法充分获得侧壁部的色彩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比率Rd低于0.4,那么构成顶部的纱相对于构成侧壁部的纱变得非常细、即构成顶部的纱的纤度相对于构成侧壁部的纱的纤度变得非常小,因此要形成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就必须使构成顶部的纱的张力小于构成侧壁部的纱的张力,所以会从顶部的间隙视认到侧壁部的颜色而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如此,通过将比率Rd设为0.4~1.2的范围内,而能够使顶部对侧壁部的遮蔽效果变大,从而使所述颜色变化性良好。此外,在比率Rd处于0.4~1.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6以上,如果比率Rd超过1.2,那么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5以下。
此外,通过满足所述视认比率Va成为0.76以上、视认比率Vb成为0.06以上、且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成为4.1以下的3个条件而发挥优异的色彩效果。
在本发明中,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也可以由分别独立的纱形成。
另外,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以与另外两个不同颜色的纱形成。
另外,本发明更优选为经编针织布料。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于所述各凸条部以将邻接的所述凸条部相互相连的方式分别插入着插入纱,且该插入纱优选为弹性纱。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各凸条部间,形成着包含至少一根以上纱的纱列,且该纱列优选是由透明纱形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织物布料中,构成所述凸条部的顶部及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另外两个不同的颜色,因此根据观察该织物布料的方向不同,观察者视认到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不仅如此,顶部及两个侧壁部的颜色的视认性较高,所以发挥出优异的色彩效果与颜色变化性,因此在将该织物布料用于衣服等的情况下,能够对该衣服等赋予非常优异的美观及跃动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经编针织布料的组织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A-A观察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用来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4是用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用来对相对于本发明的比较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经编针织布料1的组织的详细情况的图,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A-A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如该图1及图2所示,该经编针织布料1包含基部2以及凸条部6,该凸条部6包含顶部3、及形成于该顶部3两侧的两个侧壁部4、5,且沿针织方向形成。
所述顶部3是由利用连结纱3c连结的两条链式针织列3a、3b构成,侧壁部4、5是由下述线圈4a1、5a1分别卡止到所述两条链式针织列3a、3b而成的链式针织列4a、5a构成。也就是说,所述顶部3及两个侧壁部4、5是以各自独立的纱形成。另外,所述基部2是由链式针织列2a、2b及连结部2d构成,链式针织列2a、2b是将所述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分别结接而成,连结部2d是由链式针织列2e及连结纱2c形成在所述各凸条部6间而成,链式针织列2e针织在这些链式针织列2a、2b间,连结纱2c将所述链式针织列2a、2b、2e彼此连结。此外,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构成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构成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及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e,以虚线表示顶部3的连结纱3c,以点线表示基部2的连结纱2c,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的图示省略。
另外,在本例的经编针织布料1中,分别对构成顶部3的两条链式针织列3a、3b使用第1颜色的针织纱,对构成侧壁部4的链式针织列4a使用第2颜色的针织纱,对侧壁部5的链式针织列5a使用第3颜色的针织纱,对所述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2e及所述连结纱2c、3c使用透明的针织纱。此外,构成所述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也可以分别使用与结接的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相同颜色的彩色纱,顶部3的连结纱3c也可以使用与构成该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相同颜色的彩色纱。
此外,在本例中,作为用于所述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2e、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及连结纱3c、以及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的针织纱,可例示聚酯纱、尼龙纱、或人造纱等长丝纱,以及纺织纱等。另外,作为所述基部2的连结纱2c,可例示包含聚酯、或热塑性弹性体、尼龙等的透明度较高的单丝纱。
而且,该经编针织布料1可使用公知的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针织而成,该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包含具有多根针织针的相互对向配置的两列针床、及对该针床供给规定的纱的供给机构。
具体来说,在一侧针床(表侧针床),一边利用由供给机构供给的第1颜色的针织纱来针织两条链式针织列3a、3b,一边利用连结纱3c将在线圈纵行方向上邻接的这两条链式针织列3a、3b连结而形成顶部3。
另一方面,在另一侧针床(背侧的针床),一边利用由供给机构供给的第2颜色及第3颜色的针织纱来分别针织构成侧壁部4、5的两条链式针织列4a、5a,并且利用由供给机构供给的透明的针织纱来针织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2e,一边利用多个连结纱2c将各链式针织列2a、2b、2e间沿线圈纵行方向连结。
这里,本例的经编针织布料1在针织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时,在与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对向的一侧(与表侧的针床对向的一侧)形成线圈4a1、5a1,在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的纱圈插入该线圈4a1、5a1,以这种方式将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卡止到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另一方面,将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织入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从而分别将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与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结接。
这样一来,针织成一片立体经编针织布料,也就是利用侧壁部4、5将基部2与顶部3连结,且在基部2上形成包含顶部3及侧壁部4、5的凸条部6。
以这种方式针织而成的经编针织布料1中,在针织阶段形成基部2及凸条部6,因此凸条部6的形状不易产生偏差,各凸条部6的形状大致均匀。另外,凸条部6包含分别由链式针织列构成的顶部3及侧壁部4、5,构成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卡止在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并且织入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因此各凸条部6的形状稳定性也比以往更高。
该经编针织布料1是具备凹凸形状的针织布料,在一面具有包含3个部位、也就是顶部3及位于该顶部3的下方的两个侧壁部4、5的凸条部6,通过将3个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的颜色设为与另外两个部位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而在对凸条部6从正上方观察时、从一侧观察时、从另一侧观察时的各个方向上,能够使观察者视认到意图展现的一种或两种颜色,稳定发挥较高的色彩效果,因此在将其用于衣服等的情况下,能够对该衣服等赋予非常优异的美观及跃动感。
例如,在将顶部3的颜色设为第1颜色,将两个侧壁部4、5的颜色设为与顶部3不同的第2颜色的情况下,当从经编针织布料1的表面的正面观察、也就是从正上方观察凸条部6时,在侧壁部4、5的宽度小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只视认到顶部3的第1颜色,在侧壁部4、5的宽度大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视认到顶部3的第1颜色与侧壁部4、5的第2颜色这两种颜色。另外,当从凸条部6的宽度方向观察时,除视认到顶部3的第1颜色外,还视认到侧壁部4、5的第2颜色。
更具体来说,例如在将顶部3设为红色,将两个侧壁部4、5设为蓝色的情况下,当从经编针织布料1表面的正面观察、也就是从正上方观察凸条部6时,在侧壁部4、5的宽度小于顶部的宽度的情况下,只视认到顶部3的红色,在侧壁部4、5的宽度大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视认到顶部3的红色与侧壁部4、5的蓝色这两种颜色,从而观测到在红色的两端配置着蓝色的条纹花纹。另外,当相对于凸条部6的宽度方向改变角度来观察该经编针织布料1时,除视认到顶部3的红色以外,还视认到侧壁部4、5的蓝色。
另外,在将顶部3及侧壁部4、5中的一个、例如侧壁部4设为相同颜色,将另一个侧壁部5设为与顶部3及侧壁部4不同颜色的情况下,当从经编针织布料1表面的正面观察、也就是从正上方观察凸条部6时,在侧壁部4、5的宽度小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只视认到顶部3的一种颜色,在侧壁部4、5的宽度大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视认到顶部3及侧壁部4的颜色与侧壁部5的颜色这两种颜色。另外,当从一个侧壁部4侧观察时,视认到顶部3及该一个侧壁部4的颜色,但在顶部3与一个侧壁部4的颜色为相同颜色的情况下,只视认到该一种颜色。另外,当从另一个侧壁部5侧观察时,因为该顶部3的颜色与该另一个侧壁部5的颜色为不同颜色,所以视认到两种颜色。
更具体来说,例如在将顶部3与一个侧壁部4设为红色,将另一个侧壁部5设为蓝色的情况下,当从经编针织布料1表面的正面观察、也就是从正上方观察凸条部6时,在侧壁部4、5的宽度小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只视认到顶部3的红色,在侧壁部4、5的宽度大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视认到顶部3及一个侧壁部4的红色与另一个侧壁部5的蓝色,成为在由顶部3与一个侧壁部4所形成的宽幅的红色线的一侧配置着由另一个侧壁部5所形成的蓝色线的花纹。另外,当从一个侧壁部4侧观察时,只视认到顶部3及一个侧壁部4的红色,当从另一个侧壁部5侧观察时,视认到顶部3的红色与另一个侧壁部5的蓝色这两种颜色。
另外,在将顶部3及两个侧壁部4、5的颜色分别设为不同颜色的情况下,当从正面观察经编针织布料1表面、也就是从正上方观察凸条部6时,在侧壁部4、5的宽度小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只视认到顶部3的一种颜色,在侧壁部4、5的宽度大于顶部3的宽度的情况下,视认到顶部3的颜色及侧壁部4、5的颜色这三种颜色。另外,当从一个侧壁部4侧观察时,视认到顶部3的颜色以及一个侧壁部4的颜色这两种颜色,在从另一个侧壁部侧5观察的情况下,视认到顶部3的颜色以及另一个侧壁部5的颜色这两种颜色。
这样一来,根据该经编针织布料1,发挥视认到的颜色随着观察者观察该经编针织布料1时的位置而变化的色彩效果。
而且,在该经编针织布料1中,顶部3始终位于两个侧壁部4、5的上部,且顶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也较大,因此在从一个侧壁部(例如侧壁部4)观察该经编针织布料1的情况下,稳定发挥利用顶部3获得的遮蔽效果,所以不会使另一个侧壁部(例如侧壁部5)的颜色被视认到。
此外,在使用彩色纱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只要顶部3及两个侧壁部4、5中的至少一个部位与其他部位成为不同颜色,那么其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如上所述,可自由选择使用长丝纱、纺织纱、透明纱、或弹性纱等。
而且,在本例的经编针织布料1中,设定为,当如图3所示那样将顶部3的宽度设为L1、将顶部3的厚度设为L2、将侧壁部4、5的高度设为L3、将邻接的凸条部6间的间隔设为L4、将构成一个凸条部6的侧壁部4、5的壁面间的宽度设为L5时,这些尺寸满足以下关系。
L4=0.2~2.5mm
比率Ra=(L2+L3)/L4=0.8~7.9
比率Rb=L1/(L2+L3)=0.4~1.6
比率Rc=L2/L3=0.2~0.9
比率Rd=L1/L5=0.4~1.2
通过以成为0.2~2.5mm的范围内的方式设定邻接的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而使邻接的凸条部6不会遮蔽视认对象的凸条部6,从而充分发挥该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与此相对,如果间隔L4超过2.5mm,那么凸条部6间的间隔L4会变得过大,顶部3及侧壁部4、5被视认到的区域相对于整个视认区域的比例变小,因此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例如,如图3所示,在从相对于垂直线倾斜30°的斜上方(X方向)观察凸条部6的情况下,当将顶部3的视认区域设为A,将侧壁部4、5的视认区域设为B,将凸条部6以外的视认区域设为C时,如果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超过2.5mm,那么所述视认率Va(=(A+B)/(A+B+C))成为0.75以下。另一方面,如果凸条部6间的间隔L4低于0.2mm,那么视认对象的凸条部6会被邻接的凸条部6遮蔽,因此色彩效果降低。此外,在该情况下,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A+B+C)/L4)成为4.2以上。
另外,通过将比率Ra设定在0.8~7.9的范围内,而充分发挥利用凸条部6所获得的色彩效果。也就是说,在从凸条部6的邻接方向斜上方观察该经编针织布料1的情况下,如果比率Ra超过7.9,那么视认对象的凸条部6被邻接的凸条部6遮蔽,变得无法视认到其侧壁部4、5及凸条部6间的连结部2d,因此视认到的色彩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如果比率Ra低于0.8,那么顶部3与侧壁部4、5相对于视认区域的视认比例变小,因此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此外,在比率Ra处于0.8~7.9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a成为0.76以上。另一方面,在比率Ra超过7.9的情况下,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成为4.2以上,在比率Ra低于0.8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a成为0.75以下。
另外,当所述比率Rb超过1.6时,侧壁部4、5被视认到的比例与顶部3相比变得过小,因此颜色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颜色变化性)不足,无法获得良好的色彩效果。另一方面,当比率Rb低于0.4时,无法获得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通过将所述比率Rb设定在0.4~1.6的范围内,而可使凸条部6的高度与该凸条部6的宽度保持平衡,使顶部3及侧壁部4、5共同发挥充分的色彩效果。此外,当比率Rb处于0.4~1.6的范围内时,视认比率Vb(=B/(A+B))成为0.06以上,如果比率Rb超过1.6,那么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5以下。
另外,如果所述比率Rc低于0.2,那么侧壁部4、5被视认到的比例与顶部3相比变得过小,因此颜色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不足,无法获得良好的色彩效果。另一方面,在比率Rc超过0.2的情况下,构成顶部3的纱相对于构成侧壁部4、5的纱变得非常细,也就是说,构成顶部3的纱的纤度相比构成侧壁部4、5的纱的纤度变得非常小,因此要形成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6,就必须使构成顶部3的纱的张力小于构成侧壁部4、5的纱的张力,所以会从顶部3的间隙视认到侧壁部4、5的颜色,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通过将比率Rc设为所述范围而使颜色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也就是颜色变化性变大,从而充分发挥侧壁部4、5的色彩效果。此外,在比率Rc处于0.2~0.9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6以上,如果比率Rc低于0.2,那么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5以下。
另外,如果比率Rd超过1.2,那么在从上方向(正面)观察的情况下,顶部3过多覆盖侧壁部4、5,因此结果为无法充分获得侧壁部4、5的色彩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比率Rd低于0.4,那么构成顶部3的纱相对于构成侧壁部4、5的纱变得非常细,也就是说,构成顶部3的纱的纤度相比构成侧壁部4、5的纱的纤度变得非常小,因此要形成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6,就必须使构成顶部3的纱的张力小于构成侧壁部4、5的纱的张力,所以会从顶部3的间隙视认到侧壁部4、5的颜色,无法获得优异的色彩效果。这样一来,通过将比率Rd设为0.4~1.2的范围内而使顶部3对侧壁部4、5的遮蔽效果变大,从而使所述颜色变化性良好。此外,在比率Rd处于0.4~1.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6以上,如果比率Rd超过1.2,那么所述视认比率Vb成为0.05以下。
此外,通过满足所述视认比率Va成为0.76以上、视认比率Vb成为0.06以上、且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成为4.1以下的3个条件而发挥优异的色彩效果。
顶部3的宽度L1、顶部3的厚度L2、侧壁部4、5的厚度L3、邻接的凸条部6间的间隔L4、构成一个凸条部6的侧壁部4、5的壁面间的宽度L5取决于所述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的两列针床间的距离、经编机的织针数、针织纱的拉伸模量、以及针织纱的张力,以使该经编针织布料1的色彩效果成为最大的方式,也就是使这些尺寸L1~L5满足所述关系的方式适当设定所述针床间的距离、经编机的织针数,或适当调整针织时的张力等。
另外,可以通过纱的总纤度来调整各比率Ra~Rd。构成顶部3的两条链式针织列3a、3b所使用的纱、及顶部3的连结纱3c所使用的纱的纤度与顶部宽度L1及顶部厚度L2相关。另外,构成侧壁部4的链式针织列4a所使用的纱、侧壁部5的链式针织列5a所使用的纱的纤度分别与侧壁部的高度L3相关。以上4种纱均优选使用总纤度80~500dtex的纱,就针织时经编机的运转稳定性、凸条部6的尺寸稳定性的观点而言,尤其优选167dtex。另外,形成在各凸条部6间的连结部2d所使用的纱也就是用于链式针织列2e及连结纱2c的纱的纤度均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相关,连结纱2c的总纤度为50~800dtex,其中,就针织而成时经编机的运转稳定性、凸条部6的尺寸稳定性的观点而言,优选100dtex,链式针织列2e所使用的纱的总纤度优选100~800dtex,尤其优选400dtex。
另外,利用针梳拉幅机,将经纱方向的超喂率设为0%,对所得的经编针织布料1在180℃的温度下进行1分钟热处理,这时通过利用该针梳拉幅机进行定幅或拉幅也能以满足所述关系的方式调整所述的尺寸L1~L5。
实施例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织物布料的具体实施例及比较例一起进行说明。
实施例1-6及比较例1-10均设为使用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通过所述针织方法针织而成的图1及图2所示的经编针织布料,并利用所述针梳拉幅机对所得的经编针织布料进行热处理。另外,作为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2b、构成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3b及连结纱3c、以及构成侧壁部4、5的链式针织列4a、5a所使用的各针织纱,使用聚酯复丝纱。另外,通过将链式针织列2a、4a设为第1颜色,将链式针织列2b、5a设为第2颜色,将链式针织列3a、3b及连结纱3c设为第3颜色,而将各部位也就是顶部3、侧壁部4及侧壁部5设为不同颜色。另一方面,作为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e的针织纱,使用透明聚酯单丝,作为构成基部2的连结纱2d,使用透明聚酯弹性体纱,将该基部2设为透明。其他双针床拉舍尔经编机中的条件、纱的纤度、以及针织布料的定型收缩率如图4及图5所示。
[实施例1~6]
如图4所示,实施例1~6的针织布料均为凸条部6间的间隔L4、比率Ra、Rb、Rc及Rd满足以下条件。
L4=0.2~2.5mm
比率Ra=(L2+L3)/L4=0.8~7.9
比率Rb=L1/(L2+L3)=0.4~1.6
比率Rc=L2/L3=0.2~0.9
比率Rd=L1/L5=0.4~1.2
此外,将经编针织布料1表面的正面以无负荷状态载置到日立公司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2000载物台上,使用所述显微镜以透镜倍率50倍进行拍摄,对于随机选定的5个不同的凸条部6的图像,分别测定对应的长度,取所得的5个测定值的平均值而计算出顶部3的宽度L1、凸条部6间的间隔L4、及构成一个凸条部6的侧壁部4、5的壁面间的宽度L5。更具体来说,在显微镜载物台(平台)之上,以经编针织布料1表面向上的方式无负荷状态载置,对于顶部3的宽度L1,将构成该顶部3的针织纱单纱的一端规定为端部,测量到顶部3的另一个成为该顶部3的端部的针织纱单纱的一端的长度(距离)。另外,对于构成一个凸条部6的侧壁部4、5的宽度L5,以与L1同样的方法测定从成为侧壁部4的端部的针织纱单纱的一端到成为侧壁部5的端部的针织纱单纱的一端的长度。另外,对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以与L1、L5同样的方法测定从任意凸条部6的侧壁部4、5到邻接的凸条部6的侧壁部4、5的(透明部分的)长度。
另外,将位于凸条部6间的针织纱2d及2e切断,随机取出5个测定对象的凸条部6,以侧壁部4或侧壁部5成为正上方的方式,将凸条部6的表面向凸条部6的侧面方向倾斜90°,以无负荷状态载置于日立公司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2000载物台上,使用所述显微镜以透镜倍率50倍进行拍摄,对所得的图像分别测定对应的长度,取所得的5个测定值的平均值而计算出顶部3的厚度L2、及侧壁部4、5的高度L3。更具体来说,顶部3的厚度L2是对于构成顶部3的链式针织列3a或3b,以顶部3的厚度方向也是长度成为最大的方式测定从针织纱单纱的一端到作为另一端部的针织纱单纱的一端的长度(距离)。另外,侧壁部4、5的高度L3是对于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a与构成侧壁部4的链式针织列4a、或构成基部2的链式针织列2b与构成侧壁部5的链式针织列5a,以与L2同样的方法以侧壁部4、5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成为最大的方式测定从针织纱单纱的一端到作为另一端部的针织纱单纱的一端的长度(距离)。
在这些实施例1~6的针织布料中,通过满足所述条件,从图3所示的X方向观察时的视认比率Va均成为0.8以上,充分发挥利用凸条部6所获得的色彩效果。另外,视认比率Vb均成为0.06以上,改变观察角度时的颜色变化性丰富。
实施例2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较大,因而从相对于垂直线倾斜30°的斜上方(X方向)观察凸条部6时,相对于凸条部6的间隔L4的凸条部6的视认比例比实施例1的针织布料小,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比实施例1的针织布料小。另一方面,实施例3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较小,因而在从相对于垂直线倾斜30°的斜上方(X方向)观察凸条部6的情况下,无法视认到凸条部6间的间隔L4。因此,与实施例1的针织布料相比,相对于凸条部6的间隔L4的凸条部6的视认比例较大,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比实施例1的针织布料高。
实施例4的针织布料由于视认比率Vb较小、也就是顶部3的视认比例较大,因而如果使顶部3的厚度L2再变更大,就无法充分发挥伴随观察角度的颜色变化。另外,比率Rd为上限,如果使顶部3的宽度L1再变更大,就会过多覆盖侧壁部4、5,所以无法充分获得侧壁部4、5的色彩效果。
实施例5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最大,且相对于间隔L4的凸条部6的厚度(L2+L3)也就是比率Ra最小,因而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最小。另外,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较大的实施例1、2相比,比率Rb也较小,所以视认比率Vb也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比率Rc较小,因而侧壁部4、5相对于顶部3的色彩效果比实施例3、4的针织布料高,伴随观察方向的颜色变化性较高。另外,由于比率Rd较小而侧壁部4、5未充分覆盖顶部3,所以能从正上方视认到顶部3及侧壁部4、5。
实施例6的针织布料由于比率Ra较大,因而相对于凸条部6的间隔L4的凸条部6的视认比例较大,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较高。另外,由于比率Rc较小,因而从凸条部6的邻接方向的斜上方观察时的侧壁部4、5的视认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如果使侧壁部4、5的厚度再变大,就会导致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变得过大,而无法充分发挥成为视认对象的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
[比较例1~10]
另一方面,比较例1~10的针织布料是所述凸条部6间的间隔L4、比率Ra、Rb、Rc及Rd的至少一个未满足所述条件,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凸条部6的色彩效果,或侧壁部4、5相对于顶部3的视认比例变得非常小而缺乏颜色变化性。此外,对于比较例1~10,也通过与所述实施例1~6时同样的方法来测定顶部3的宽度L1、凸条部6的间隔L4、侧壁部4、5的宽度L5、顶部3的厚度L2及侧壁部4、5的高度L3。
具体来说,比较例1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过大,因而凸条部6间的视认比例增加,也就是说,由于视认比率Va低于0.75,因而针织布料整体的色彩效果变差。另一方面,比较例2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过窄,因而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超过4.2,因此成为视认对象的凸条部6被邻接的凸条部6遮蔽,色彩效果降低。
另外,比较例3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粗而短,因而视认比率Vb仅为-0.01,侧壁部4、5的视认比例变小,所以侧壁部4、5无法发挥充分的色彩效果,缺乏颜色变化性。
另外,比较例4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细长,因而无法制作尺寸具有稳定性的凸条部6。另外,比较例5的针织布料由于顶部3的纱相对于侧壁部4、5的纱非常细(顶部3的纱的纤度与侧壁部4、5的纱的纤度相比非常小),因而从构成顶部3的纱的间隙能观察到构成侧壁部4、5的纱的颜色,色彩效果降低。
另外,比较例6的针织布料由于视认比率Vb低于0.05,因此在从斜向观察的情况下,顶部3的颜色的视认比例变大,无法充分发挥侧壁部4、5的色彩效果。另外,比较例7的针织布料由于顶部过多地覆盖了壁部,且由于视认比率Vb低于0.05,因而顶部3的颜色的视认比例较大,无法充分发挥侧壁部4、5的色彩效果。
比较例8的针织布料由于顶部3的纱相对于侧壁部4、5的纱非常细(顶部3的纱的纤度与侧壁部4、5的纱的纤度相比非常小),因此从构成顶部3的纱的间隙能够观察到构成侧壁部4、5的纱的颜色,色彩效果降低。另外,比较例9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过窄,因而邻接凸条部遮蔽比例Cr超过4.2,视认对象的凸条部6被邻接的凸条部6遮蔽,所以色彩效果降低。另一方面,比较例10的针织布料由于凸条部6间的间隔L4过大,因而视认比率Va成为0.75,凸条部6间的视认比例较大,所以针织布料整体的色彩效果变差。
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1~6的针织布料中,通过满足所述条件而充分发挥利用凸条部6所获得的色彩效果,另外,改变观察角度时的颜色变化性丰富。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可采用的具体形态并不受它们任何限定。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经编针织布料,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纬编针织布料,进而,并不限定于针织布料,只要具有所述凸条部6,也可以是机织布料。利用这种机织物也能获得与所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各凸条部6以将邻接的所述凸条部6相互相连的方式插入着插入纱,该插入纱可使用弹性纱。
[符号的说明]
1 经编针织布料
2 基部
2a、2b 链式针织列
2c 连结纱
2d 连结部
2e 链式针织列
3 顶部
3a、3b 链式针织列
3c 连结纱
4、5 侧壁部
4a、5a 链式针织列
4a1、5a1 线圈
6 凸条部

Claims (8)

1.一种织物布料,具有沿一方向形成的多个凸条部,且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凸条部包含顶部及位于该顶部下方的两个侧壁部,构成该各凸条部的一个侧壁部相互大致平行地设置,且另一个侧壁部也相互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与另外两个具有不同的颜色,
进而,所述多个凸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条部是以与邻接的凸条部之间的间隔L4成为0.2~2.5mm的方式配置,并且设定为,将所述凸条部的邻接方向上的所述顶部的宽度设为L1,将所述凸条部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顶部的厚度设为L2,将所述高度方向上的所述两个侧壁部的高度设为L3,将所述两个侧壁部的所述邻接方向上的壁面间隔设为L5时,这些L1~L5满足以下关系:
(L2+L3)/L4=0.8~7.9
L1/(L2+L3)=0.4~1.6
L2/L3=0.2~0.9
L1/L5=0.4~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是以各自独立的纱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及两个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是以与另外两个不同颜色的纱形成。
4.一种经编针织布料,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布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凸条部,以将邻接的所述凸条部相互相连的方式分别插入着插入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物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纱为弹性纱。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织物布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凸条部间,形成着包含至少一根以上纱的纱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物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纱列为透明纱。
CN201780034114.XA 2016-05-31 2017-05-30 织物布料 Pending CN1094158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8910 2016-05-31
JP2016108910 2016-05-31
PCT/JP2017/020136 WO2017209140A1 (ja) 2016-05-31 2017-05-30 織編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5855A true CN109415855A (zh) 2019-03-01

Family

ID=60477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4114.XA Pending CN109415855A (zh) 2016-05-31 2017-05-30 织物布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09449A1 (zh)
EP (1) EP3453793A4 (zh)
JP (1) JPWO2017209140A1 (zh)
CN (1) CN109415855A (zh)
WO (1) WO201720914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6699A (zh) * 2020-11-19 2021-04-09 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变色网布
CN113789603A (zh) * 2021-08-14 2021-12-14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隐藏杂色的半透挑孔编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1948B2 (en) * 2016-06-10 2021-05-11 Duke University Warp knit fabric for textile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8123531A1 (ja) * 2016-12-26 2018-07-05 東レ株式会社 繊維構造物
CN108277574B (zh) * 2018-04-10 2024-01-23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变色功能的提花贾卡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11519335B (zh) * 2019-02-01 2023-02-07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变色针织面料
US11566353B2 (en) 2019-04-05 2023-01-31 Nike, Inc. Knit component with differing visual effect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39064A (ja) * 1986-04-01 1986-10-24 日本マイヤ−株式会社 異ル−プ長をもつ経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03113562A (ja) * 2001-10-05 2003-04-18 Seiren Co Ltd 畝状ダブル・ラッシェル地
JP4770102B2 (ja) * 1999-12-16 2011-09-14 日東紡績株式会社 立体マーキュゼット状編地
US20130074240A1 (en) * 2005-10-19 2013-03-28 Nike, Inc. Article of Apparel with Material Elements Having a Reversible Structure
JP2013124419A (ja) * 2011-12-13 2013-06-24 Shindo:Kk 凹凸模様装飾細幅帯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795081U (zh) * 2013-12-03 2014-08-27 嘉兴汇顺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斑点提花织物
CN204455484U (zh) * 2015-01-29 2015-07-08 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变幻多色三明治网布
JP2016084550A (ja) * 2014-10-24 2016-05-19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畝状ダブルラッセル編地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42220B1 (fr) * 2002-07-10 2004-12-03 Textiles Plastiques Chomarat Tricot double face et complexe incorporant un tel tricot
JP2004232109A (ja) 2003-01-29 2004-08-19 Yamaguchi Knit Kk 経畝構造のダブルラッセル編地
JP5731797B2 (ja) 2010-11-05 2015-06-10 株式会社Shindo 玉虫色調編成体
JP5984455B2 (ja) * 2012-03-30 2016-09-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US9078488B1 (en) * 2014-09-30 2015-07-14 Nike, Inc.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lenticular knit structure
WO2017002867A1 (ja) * 2015-07-02 2017-01-05 株式会社ニューニット 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39064A (ja) * 1986-04-01 1986-10-24 日本マイヤ−株式会社 異ル−プ長をもつ経編地の編成方法
JP4770102B2 (ja) * 1999-12-16 2011-09-14 日東紡績株式会社 立体マーキュゼット状編地
JP2003113562A (ja) * 2001-10-05 2003-04-18 Seiren Co Ltd 畝状ダブル・ラッシェル地
US20130074240A1 (en) * 2005-10-19 2013-03-28 Nike, Inc. Article of Apparel with Material Elements Having a Reversible Structure
JP2013124419A (ja) * 2011-12-13 2013-06-24 Shindo:Kk 凹凸模様装飾細幅帯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795081U (zh) * 2013-12-03 2014-08-27 嘉兴汇顺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斑点提花织物
JP2016084550A (ja) * 2014-10-24 2016-05-19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畝状ダブルラッセル編地
CN204455484U (zh) * 2015-01-29 2015-07-08 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变幻多色三明治网布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6699A (zh) * 2020-11-19 2021-04-09 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变色网布
CN112626699B (zh) * 2020-11-19 2022-05-17 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变色网布
CN113789603A (zh) * 2021-08-14 2021-12-14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隐藏杂色的半透挑孔编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应用
CN113789603B (zh) * 2021-08-14 2023-09-05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隐藏杂色的半透挑孔编织面料及其编织方法、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3793A4 (en) 2020-08-19
JPWO2017209140A1 (ja) 2019-04-25
US20190309449A1 (en) 2019-10-10
WO2017209140A1 (ja) 2017-12-07
EP3453793A1 (en) 2019-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5855A (zh) 织物布料
CN107709643B (zh)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9594190B (zh) 一种换色提花织物的制作工艺
WO2019237702A1 (zh) 经编贾卡三色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
CN107217384B (zh) 一种双色单贾卡经编织物的制作方法及该经编织物
CN103541146A (zh) 一种双色或多色提花经编布的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经编布
WO2017002867A1 (ja) 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8691089A (zh) 经编机、经编织物的制造方法及经编织物
CN206970818U (zh) 双面贾卡间隔经编织物
JP3225204U (ja) 装飾布帛
US10273608B2 (en) Dual-layer mesh fabric
WO2018066463A1 (ja) 経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8866791B (zh)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CN110042541A (zh) 针织物的微浮雕视错竖纹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CN108754805A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CN109930299B (zh) 一种双贾卡提花面料的制作方法
US20100229605A1 (en) Knitted tulle
EP3216901A1 (en) Dual-layer mesh fabric
ES2923186T3 (es) Tejido elástico indesmallable y prenda de vestir para actividades deportivas fabricada a partir del mismo
WO2018123532A1 (ja) 繊維構造体
JP2012097390A (ja) 玉虫色調編成体
EP3453792A1 (en) Method for weaving single fabric and single fabric woven thereby
WO2018123533A1 (ja) 繊維構造体
WO2018123531A1 (ja) 繊維構造物
CN106192174B (zh) 一种具有防伪暗纹的编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127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