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8418B -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08418B CN109208418B CN201710996080.4A CN201710996080A CN109208418B CN 109208418 B CN109208418 B CN 109208418B CN 201710996080 A CN201710996080 A CN 201710996080A CN 109208418 B CN109208418 B CN 1092084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vehicle
- vehicle lane
- lane
- bridge
- underground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为解决十字路口交通拥堵问题,本专利提供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属道路桥梁建筑领域,它由B‑D主路立交桥的两侧连接四个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23、24、25)、A‑C主路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46‑47、48‑49)、非机动车地下通道(34‑35、36‑37)及桥下非机动车道入口(31、33)和出口(30、32)及隔离带(42‑43、44‑45)与人行天桥(99)共同构造而成,最大特点是在现有立交桥基础上稍加改造就和本案中立交桥结构功能完全一样,无需红绿灯就能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直行、掉头、左转、右转四个方向各行其道,无交叉无障碍通行,解决了十字路口交通拥堵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道路桥梁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十字路口的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车辆日益增多,仅采用红绿灯来控制平面交叉的道路很容易造成车辆拥堵,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十字路口建设立交桥。现有的十字路口立交桥虽然对缓解交通拥堵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普遍存在着功能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等问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种十分理想的立交桥被广泛应用,大多数十字路口仍需红绿灯和交警指挥,车辆行人仍需停顿等候,交通拥堵仍然是个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彻底解决十字路口交通拥堵问题,本专利提供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有两个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图1)及其镜像图(图4)适用于车辆较少的中小城市;技术方案2(图2)及其镜像图(图5)适用于车辆较多的大中小城市。技术方案设计结构合理占地面积小,造价低,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旧立交桥稍加改造就能和本案新建的立交桥结构功能完全一样,无需红绿灯和交警指挥就能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直行、掉头、左转、右转四个方向各行其道无交叉无障碍通行,能够彻底解决十字路口交通拥堵这个问题。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方案1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及标记说明附后
图2:是本专利技术方案2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及标记说明附后
图3:是从图2中摘要出来本专利的主要技术特征作为摘要附图,故在说明书中不再另述,图3及标记说明附后
图4:是图1技术方案1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的镜像图,适用于靠左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其中只需将图1技术方案1说明书中的左右做适当调换仍然适用,故不赘述,图附后
图5:是图2技术方案2的平面结构示意图的镜像图,适用于靠左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其中只需将图2技术方案2说明书中的左右做适当调换仍然适用,故不赘述,图附后。
具体实施方式:技术方案1: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专利提供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具体构造包括A-C方向的地面主路和B-D方向的立交桥主路,A-C方向的地面主路简称A-C主路,B-D方向的立交桥主路简称B-D主路,A-C 主路从B-D主路的立交桥下通过,A-C主路与B-D主路呈“十”字形交叉,B-D主路上的立交桥桥上路段为点(100)至点(101)之间,在B-D主路立交桥的两侧分别连接四个分支桥非机动车道: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A-C主路上构造特征包括A-C方向的应急车道(3)与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2)至点(43)之间;A方向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4)相连接;非机动车道(21)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C-A方向的应急车道(12)与机动车道(11)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4)至点(45)之间;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2)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8)相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2)与C方向的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2)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连接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26)连接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与A方向的机动车道(11)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连接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26)与D方向的机动车道(9)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经过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38)与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相连接;
从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与D方向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从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9)与D方向的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9)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连接机动车道(28)与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与A方向的机动车道(11)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39)与C方向的应急车道(3)、机动车道(2)相连接;
从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与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非机动车道(18)连接非机动车道(19)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从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环绕人行天桥的构造:环绕人行天桥上人行道(99),也可A、B、C、D四个方向各建一座人行天桥或者人行地下通道;
人行道:四周空白处均可以作为人行道;
技术方案2: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专利提供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具体构造包括A-C方向的地面主路和B-D方向的立交桥主路,A-C方向的地面主路简称A-C主路,B-D方向的立交桥主路简称B-D主路,A-C 主路从B-D主路的立交桥下通过,A-C主路与B-D主路呈“十”字形交叉,B-D主路上的立交桥桥上路段为点(100)至点(101)之间,在B-D主路立交桥的两侧分别连接四个分支桥非机动车道: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A-C主路上构造特征包括A-C方向的应急车道(3)与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2)至点(43)之间;A方向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进入地下通道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与机动车道(26)相连接;A方向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4)相连接;非机动车道(21)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C-A方向的应急车道(12)与机动车道(11)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4)至点(45)之间;C方向应急车道(12)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8)进入地下通道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9)出来与机动车道(28)相连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2)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8);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2)与C方向的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2)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连接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进入地下通道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连接机动车道(26)连接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与A方向的机动车道(11)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连接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进入地下通道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连接机动车道(26)与D方向的机动车道(9)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经过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38)与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相连接;
从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与D方向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从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9)与D方向的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9)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连接应急车道(20)连接机动车道(28)与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与A方向的机动车道(11)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39)与C方向的应急车道(3)、机动车道(2)相连接;
从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与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非机动车道(18)连接非机动车道(19)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从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环绕人行天桥的构造:环绕人行天桥上人行道(99),也可A、B、C、D四个方向各建一座人行天桥或者人行地下通道;
人行道:四周空白处均可以作为人行道;
本专利提供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具体使用方法
技术方案1:
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A方向机动车道(1)及机动车道(2)顺箭头方向直行到C方向机动车道(1)及机动车道(2),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2至点43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下桥,然后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应急车道(12)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通过隔离带路段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2至点43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在虚线处右转进入机动车道(38)顺箭头方向进入B方向的机动车道(6)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直行进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然后从桥下地面上往C方向直行,直接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4),顺箭头方向绕行到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绕行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7),然后顺箭头方向进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后往A方向继续直行,从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进入A方向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然后从桥下地面上往C方向直行,直接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4),顺箭头方向绕行到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下桥进入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A方向非机动车道(5)右转顺箭头方向进入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B方向机动车道(8)及机动车道(9)顺箭头方向直行到D方向机动车道(8)及机动车道(9),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8),然后顺箭头方向继续前进,进入往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直行,即可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通过隔离带路段后,然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右转进入机动车道(3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C方向的应急车道(3),进入应急车道(3)后向左侧并道进入C方向的机动车道(2),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下桥进入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右转进入非机动车道(17),顺箭头方向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桥下,继续直行进入非机动车道(18),然后顺箭头方向绕行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9),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下桥进入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进入非机动车道(17),然后右转进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后往A方向继续直行从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直行进入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右转顺箭头方向进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以上通行说明适用于靠右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如果是靠左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只需将以上说明中的左右做适当调换仍然适用;
技术方案2:
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A方向机动车道(1)及机动车道(2)顺箭头方向直行到C方向机动车道(1)及机动车道(2),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直行进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上坡直行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下桥,然后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应急车道(12)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通过隔离带路段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直行进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上坡直行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在虚线处右转进入机动车道(38)顺箭头方向进入B方向的机动车道(6)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直行进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然后从桥下地面上往C方向直行,直接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4),顺箭头方向绕行到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绕行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7),然后顺箭头方向进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后往A方向继续直行,从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进入A方向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然后从桥下地面上往C方向直行,直接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4),顺箭头方向绕行到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下桥进入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A方向非机动车道(5)右转顺箭头方向进入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B方向机动车道(8)及机动车道(9)顺箭头方向直行到D方向机动车道(8)及机动车道(9),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应急车道(20),然后直行向左侧并道进入机动车道(28),顺箭头方向继续前进,进入往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直行,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通过隔离带路段后,然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右转进入机动车道(3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C方向的应急车道(3),进入应急车道(3)后向左侧并道进入C方向的机动车道(2),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下桥进入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右转进入非机动车道(17),顺箭头方向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桥下,继续直行进入非机动车道(18),然后顺箭头方向绕行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9),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下桥进入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进入非机动车道(17),然后右转进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后往A方向继续直行从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直行进入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右转顺箭头方向进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以上通行说明适用于靠右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如果是靠左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只需将以上说明中的左右做适当调换仍然适用。
本专利的特点及优势
1、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桥梁资源稍加改造就可以达到畅通无阻的交通需求,建设成本大幅度降低,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交通路网的建设需求;
2、本专利技术彻底达到了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三道完全隔离无交叉点杜绝了交通大事故的发生;
3、本专利技术有效利用地面空间,彻底取消红绿灯系统,使交通畅通无阻,不再拥挤等待,为国家节省更多能源资源;
4、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道路环境情况适当增减车道以达到地面空间上的最大利用率;
5、本专利技术配合城市道路隔离带及人行天桥的使用,只需要适当的扩展十字路口范围,就可以在现有街道规模基础上达到畅通无阻,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及拆迁费用,继而减少拆迁纠纷等社会矛盾,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6、本专利技术配合城市道路隔离带可以分段式在街面后方建设定点大型停车场,既可以增加就业人口及经济创收还可以有效缓解街面停车难的问题,因停车场配有保安从而有效减少封闭式环境犯罪的发生;
7、本专利技术可以节省掉大量警力资源,让这些警力资源投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8、本专利技术交通容纳量大,不堵车,既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外,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9、本专利技术杜绝了拥堵、减少了污染,解决了现有交通路网设计在结构、技术设计上存在的不合理性,未来推广潜力十分巨大;
1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值得国家大力推广及应用。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平面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
附图1:平面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
A、B、C、D代表4个方向
立交桥桥上路段:点100至点101之间
绿化带:4
机动车道:1、2、6、7、8、9、10、11、26、27、28、29、38、39、40、41号道
应急车道:3、12、16、20号道
非机动车道:5、13、14、15、17、18、19、21号道
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23、24、25号道
隔离带:点42至点43、点44至点45
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36
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37
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32
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33
环绕人行天桥的构造:环绕人行天桥上人行道(99),也可A、B、C、D四个方向各建一座人行天桥或者人行地下通道
人行道:四周空白处均可以作为人行道
注1:所有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中间全部设有隔离带
注2:所有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均为单行道
注3:应急车道3、12号道桥下及桥两侧部分路段属于正常行驶路段,本专利所有文档中为了便于描述所以用应急车道3、12号道来叙述;
附图2:平面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
A、B、C、D代表4个方向
立交桥桥上路段:点100至点101之间
绿化带:4
机动车道:1、2、6、7、8、9、10、11、26、27、28、29、38、39、40、41号道
应急车道:3、12、16、20号道
非机动车道:5、13、14、15、17、18、19、21号道
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23、24、25号道
隔离带:点42至点43、点44至点45
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48
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49
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36
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37
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32
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33
环绕人行天桥的构造:环绕人行天桥上人行道(99),也可A、B、C、D四个方向各建一座人行天桥或者人行地下通道
人行道:四周空白处均可以作为人行道
注1:所有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中间全部设有隔离带
注2:所有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均为单行道
注3:应急车道3、12、16、20号道桥下及桥两侧部分路段属于正常行驶路段,本专利所有文档中为了便于描述所以用应急车道3、12、16、20号道来叙述;
附图3:平面结构示意图标记说明
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23、24、25号道
隔离带:点42至点43、点44至点45
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48
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49
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36
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37
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32
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33
环绕人行天桥的构造:环绕人行天桥上人行道(99),也可A、B、C、D四个方向各建一座人行天桥或者人行地下通道
人行道:四周空白处均可以作为人行道
附图4:是图1的镜像图,适用于靠左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标记说明与图1相同,故不赘述;
附图5:是图2的镜像图,适用于靠左行驶规则的国家及城市,标记说明与图2相同,故不赘述。
Claims (4)
1.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具体构造包括A-C方向的地面主路和B-D方向的立交桥主路,A-C方向的地面主路简称A-C主路,B-D方向的立交桥主路简称B-D主路,A-C主路从B-D主路的立交桥下通过,A-C主路与B-D主路呈“十”字形交叉,B-D主路上的立交桥桥上路段为点(100)至点(101)之间,在B-D主路立交桥的两侧分别连接四个分支桥非机动车道: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A-C主路上构造特征包括A-C方向的应急车道(3)与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2)至点(43)之间;A方向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4)相连接;非机动车道(21)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C-A方向的应急车道(12)与机动车道(11)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4)至点(45)之间;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2)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8)相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2)与C方向的机动车道(1)、机动车道(2)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连接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26)连接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与A方向的机动车道(11)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连接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26)与D方向的机动车道(9)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2)经过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道(38)与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相连接;
从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连接非机动车道(1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与D方向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从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9)与D方向的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9)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连接机动车道(28)与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29)连接应急车道(12)与A方向的机动车道(11)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机动车道(9)连接机动车道(39)与C方向的应急车道(3)、机动车道(2)相连接;
从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包括:
直行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与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掉头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非机动车道(18)连接非机动车道(19)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左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连接非机动车道(15)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右转弯车道包括:非机动车道(5)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
从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途中的非机动车道构造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B-D主路上的立交桥桥上路段为点(100)至点(101)之间,在B-D主路立交桥的两侧分别连接四个分支桥非机动车道: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2)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9)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B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上端与立交桥上靠近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5)相连接,下端与D方向地面上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A-C主路上构造特征包括A-C方向的应急车道(3)与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2)至点(43)之间;A方向非机动车道(5)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4)相连接;非机动车道(21)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1)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与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相连接;C-A方向的应急车道(12)与机动车道(11)之间设置的隔离带为点(44)至点(45)之间;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6)进入地下通道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2)出来与非机动车道(18)相连接;非机动车道(17)连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A方向应急车道(3)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进入地下通道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与机动车道(26)相连接;C方向应急车道(12)连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8)进入地下通道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9)出来与机动车道(28)相连接;B方向机动车掉头时需要使用应急车道(20)桥下的路段,D方向机动车掉头时需要使用应急车道(16)桥下的路段。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A方向机动车道(1)及机动车道(2)顺箭头方向直行到C方向机动车道(1)及机动车道(2),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2至点43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下桥,然后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应急车道(12)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通过隔离带路段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掉头目的;
或者
掉头: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直行进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上坡直行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下桥,然后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应急车道(12)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通过隔离带路段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中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2至点43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或者
左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虚线处向右侧并道进入应急车道(3),直行进入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46)至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47)出来,上坡直行进入机动车道(26),然后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往D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9)直行,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A方向机动车道(2)在虚线处右转进入机动车道(38)顺箭头方向进入B方向的机动车道(6)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5)出来直行进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然后从桥下地面上往C方向直行,直接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4),顺箭头方向绕行到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绕行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7),然后顺箭头方向进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后往A方向继续直行,从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进入A方向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进入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4)至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0)出来,然后从桥下地面上往C方向直行,直接进入到非机动车道(14),顺箭头方向绕行到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下桥进入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A方向非机动车道(5)右转顺箭头方向进入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C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A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B方向机动车道(8)及机动车道(9)顺箭头方向直行到D方向机动车道(8)及机动车道(9),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8),然后顺箭头方向继续前进,进入往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直行,即可达到掉头目的;
或者
掉头: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应急车道(20),然后直行向左侧并道进入机动车道(28),顺箭头方向继续前进,进入往B方向的机动车道(6)直行,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直行上桥、下桥右转进入机动车道(2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往A方向的应急车道(12)桥下有隔离带的路段(点44至点45之间为隔离带),继续直行通过隔离带路段后,然后向左侧并道进入往A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11),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B方向的机动车道(9)右转进入机动车道(39)继续直行,右转进入C方向的应急车道(3),进入应急车道(3)后向左侧并道进入C方向的机动车道(2),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
直行: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5)下桥进入D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直行目的;
掉头: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右转进入非机动车道(17),顺箭头方向继续直行右转进入桥下,继续直行进入非机动车道(18),然后顺箭头方向绕行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9),继续直行顺箭头方向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3)下桥进入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掉头目的;
左转弯: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直行进入分支桥非机动车道(24),顺箭头方向上桥进入桥上非机动车道(15),继续直行下桥进入非机动车道(17),然后右转进入桥下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入口(33),进入地下通道后往A方向继续直行从非机动车地下通道出口(37)出来,直行进入A方向的非机动车道(13),即达到左转弯目的;
右转弯:从B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右转顺箭头方向进入C方向的非机动车道(5),即达到右转弯目的;
D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与B方向驶往其他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使用方法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96080.4A CN109208418B (zh) | 2017-10-23 | 2017-10-23 |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
PCT/CN2018/110755 WO2019080763A1 (zh) | 2017-10-23 | 2018-10-18 |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96080.4A CN109208418B (zh) | 2017-10-23 | 2017-10-23 |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08418A CN109208418A (zh) | 2019-01-15 |
CN109208418B true CN109208418B (zh) | 2024-12-10 |
Family
ID=64991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96080.4A Active CN109208418B (zh) | 2017-10-23 | 2017-10-23 |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208418B (zh) |
WO (1) | WO20190807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62622B (zh) * | 2021-06-04 | 2022-03-0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平行流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钩形转弯穿越的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51129A (zh) * | 2006-05-19 | 2006-10-25 | 成都市武侯专利咨询研发转化研究所 | 行人直穿式丁字路口全互通立交桥 |
CN204526631U (zh) * | 2015-04-10 | 2015-08-05 | 黄永杰 | 一种可拆卸式大、中型飞机机轮安装拆卸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37409A (ja) * | 1995-11-14 | 1997-05-27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ランプ橋式立体交差設備 |
RU2135673C1 (ru) * | 1998-08-31 | 1999-08-27 | Гусев Борис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развязка пересечения мкад и автодороги шоссе энтузиастов - горьковское шоссе |
KR200284914Y1 (ko) * | 2001-12-12 | 2002-08-10 | 차훈남 | 논스톱 고가도로 교차 시스템 |
JP3868993B2 (ja) * | 2004-09-29 | 2007-01-17 | 月灘建設株式会社 | バリアーフリー・ロータリー併設式道路立体交差構造 |
CN2863864Y (zh) * | 2006-02-17 | 2007-01-31 | 林财勇 | 地上两层方形路面和地下井形叉道通路的十字路口 |
CN102677560A (zh) * | 2011-03-18 | 2012-09-19 | 王晓川 | 四弯匝道低跨立交桥 |
CN202247569U (zh) * | 2011-08-29 | 2012-05-30 | 袁明成 | 十字路口立交桥 |
WO2015055152A1 (zh) * | 2013-10-18 | 2015-04-23 | 周智昂 | 单层全能立交桥 |
CN204626181U (zh) * | 2014-12-02 | 2015-09-09 | 鲁久国 | 双层万向通立交桥 |
CN204728155U (zh) * | 2015-01-21 | 2015-10-28 | 大连交通大学 | 一种左转制单层桥六机动车车道十字路口 |
CN105002796A (zh) * | 2015-07-20 | 2015-10-28 | 刘沛全 | 十字路口无红灯单层立交桥 |
CN106638193A (zh) * | 2015-10-28 | 2017-05-10 | 赵士星 | 模块化城市 |
CN106801368A (zh) * | 2017-01-15 | 2017-06-06 | 左红 | 无障碍十字路口交通设施 |
-
2017
- 2017-10-23 CN CN201710996080.4A patent/CN109208418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0-18 WO PCT/CN2018/110755 patent/WO201908076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51129A (zh) * | 2006-05-19 | 2006-10-25 | 成都市武侯专利咨询研发转化研究所 | 行人直穿式丁字路口全互通立交桥 |
CN204526631U (zh) * | 2015-04-10 | 2015-08-05 | 黄永杰 | 一种可拆卸式大、中型飞机机轮安装拆卸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80763A1 (zh) | 2019-05-02 |
CN109208418A (zh) | 2019-0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68358B (zh) | 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科学通行法 | |
CN103452020B (zh) | 城市道路十字路口 | |
CN101225633A (zh) | 一种城市道路构造和机动车行驶方法 | |
CN202705838U (zh) | 一种三桥组合实现全互通的十字路口 | |
CN113136753B (zh) | 一种面向慢行交通的城区非机动车车道设计方法 | |
CN102268852A (zh) | 一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两相位实施方法 | |
CN202247573U (zh) | 一种城市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9208418B (zh) | 十字路口永通立交桥道路交通系统 | |
CN208104935U (zh) | 一种十字路口道路通行结构 | |
CN104762856A (zh) | 世界城市交通无红绿灯快速立体交叉通道 | |
CN209602887U (zh) | 一种无红灯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1056663Y (zh) | 全功能无障碍三层立交桥 | |
CN101463583B (zh) | 城乡道路无红灯简易立交通行方法 | |
CN112211051A (zh) | 无信号灯四方可通行交叉道路系统 | |
CN105002796A (zh) | 十字路口无红灯单层立交桥 | |
CN204753287U (zh) | 一种右转制单层桥六机动车车道十字路口 | |
CN204728155U (zh) | 一种左转制单层桥六机动车车道十字路口 | |
CN101177927A (zh) | 快速通行道路系统 | |
CN1213205C (zh) | 一种能使道路路口的车辆安全无阻分流的道路配套系统 | |
CN204626182U (zh) | 世界城市交通无红绿灯快速立体交叉通道 | |
CN210916840U (zh) | 一种快速公路网 | |
CN111501449A (zh) | 半环岛组合立交桥 | |
CN201125353Y (zh) | 城市无障碍交叉路口 | |
CN201132919Y (zh) | 单层全互通立交桥 | |
CN204982578U (zh) | 一种十字路口无红灯单层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