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41701A - 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41701A CN109041701A CN201810871337.8A CN201810871337A CN109041701A CN 109041701 A CN109041701 A CN 109041701A CN 201810871337 A CN201810871337 A CN 201810871337A CN 109041701 A CN109041701 A CN 1090417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edling
- sprouting
- sea grass
- plate
- protective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它包括幼苗保护装置和底座,所述的幼苗保护装置包括幼苗保护罩和萌发槽,所述的幼苗保护罩包括框架和套于框架上的防护网,其中幼苗保护罩的框架的底面不套防护网,所述的幼苗保护罩的框架下端与萌发槽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的幼苗保护罩上端或周侧防护网上设有能开合的门,所述的底座在其中部设有与萌发槽相适应,并能安放萌发槽的置放槽,在幼苗保护罩的框架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片,连接片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管。本发明可以避免在移植过程中海草幼苗根茎的损伤和与移植区域底质结合不稳固的缺点,幼苗保护罩上的防护网可以防止海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被鱼类的啃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草床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海草移植生态修复过程中,在海草种子萌发为幼苗后的移植装置。
背景技术:
海草床生态系统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全球海草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12g DW m-2d-1,并高于生物圈多数其他类型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育幼、降低人类及水生动物患病风险、污染物质净化和碳汇功能等。然而,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94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每年接近7%的速度衰退消失。海草床的退化和消失会导致其生态功能的减弱或丧失,加剧近岸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因此,近几十年来,海草床的恢复备受关注。
生境恢复法、成体植株移植法和种子移植法是海草床修复的主要方法。由于种子移植法对现有海草床的破坏和影响最小,并能保证海草的遗传多样性,因此,海草床的种子移植法在海草床修复中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海草种子在自然海域的萌发率非常低,仅有5%~15%,幼苗建成率也低于10%,这制约了海草种子法在退化海草床规模化修复中的应用。已有研究表明,海草种子在人为控制环境中的萌发率和幼苗建成率会显著提高,因此目前对海草种子进行萌发,并待幼苗长至适宜规格后移植于修复海域,成为提高海草种子法移植成功率的有效方式。在人为控制环境中海草幼苗形成后,其根茎部分往往与室内培养的沉积物紧密结合。现有的做法往往是,在幼苗的野外移植过程中,将海草幼苗从培养装置拔出再移栽于移植海域,该操作很可能会造成海草幼苗根茎的损伤,并会由于根茎与移植区域的底质结合不稳定,导致海草移植的存活率降低;并且,移植后的海草幼苗易受到鱼类的啃食,这也会降低其存活率。
因此,有两个关键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将室内培育形成的海草幼苗单元移植到修复现场,避免幼苗的损伤,有效提高移植单元与沉积物的结合;二是如何有效解决幼苗成长过程被鱼类啃食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实现海草种子萌发后的幼苗移植过程根茎的完整性以及与底质结合的稳定性,并能防止海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被鱼类啃食,提高海草幼苗移植存活率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本发明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幼苗保护装置和底座,所述的幼苗保护装置包括幼苗保护罩和萌发槽,所述的幼苗保护罩包括框架和套于框架上的防护网,其中幼苗保护罩的框架的底面不套防护网,所述的幼苗保护罩的框架下端与萌发槽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的幼苗保护罩上端或周侧防护网上设有能开合的门,所述的底座在其中部设有与萌发槽相适应,并能安放萌发槽的置放槽,在幼苗保护罩的框架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片,连接片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管。
优选,所述的幼苗保护罩的底部框架沿其边缘设有若干块固定片,在固定片上设有引导口,在固定片的底面、引导口外侧设有引导板,引导板朝内侧倾斜,所述的萌发槽是由与固定片相对应块数的侧板围成而形成的萌发锥形槽(即为锥形的萌发槽),所述的侧板包括槽片和固定头,所述的槽片的尾端固定有固定头,各固定片上的引导口插入槽片直至固定头固定在固定片上,由此各槽片围成萌发锥形槽。
优选,所述的槽片为三角片,三角片的一条边固定在固定头上,由此,三角片插入引导口,在引导板引导下各三角片围成萌发锥形槽。引导板给予锥形槽片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形成的萌发锥形槽比较紧固的。
优选,所述的幼苗保护装置呈长方体形,其框架为长方体框架,所述的长方体框架的底部四条边为固定片,在四个固定片中部设有引导口,所述的萌发锥形槽是由4块侧板围成而形成的萌发锥形槽,所述的侧板包括三角片和固定头,所述的三角片的尾端固定有固定头,各固定片上的引导口插入三角片直至固定头固定在固定片上,由此各三角片围成萌发锥形槽。
优选,所述的三角片为等腰三角片,所述的三角片与固定头的平面垂直。
优选,所述的底座为方形底座。
优选,所述的门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在幼苗保护罩上端的防护网上装有拉链,拉链与防护网形成能开合的门。
本发明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是首先在萌发槽中填充基质,播种海草,然后进行培养,待种子萌发成海草幼苗。然后将整个海草幼苗移植装置运输到指定移植地点后,挖坑,将萌发槽置于坑中,拆卸掉萌发槽,使得萌发槽中的基质与移植地点基质接壤。这种处理可以避免在移植过程中海草幼苗根茎的损伤和与移植区域底质结合不稳固的缺点,幼苗保护罩上的防护网可以防止海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被鱼类的啃食。利用该项发明在移植过程中,海草幼苗植株生长状态好,海草幼苗根茎的完整性以及与底质结合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同时防止了海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被鱼类啃食,显著提高了移植后的海草植株存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的各结构的分解图,侧板(a)、幼苗保护罩(b)和方形底座(c)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四个侧板插入引导口,与幼苗保护罩所形成的萌发锥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海草种子在海草幼苗移植装置中萌发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萌发锥形槽中装有沉积物和萌发的海草幼苗,并嵌入方形底座上的椎体空心槽中;
图4是本发明对移植后海草幼苗保护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钉通过固定管插入沉积物并将幼苗保护罩固定;
其中1、三角片;2、固定头;3、长方体框架;4、防护网;5、拉链拉头;6、拉链链带;7、连接片;8、固定管;9、引导口;10、引导板;11、椎体空心槽;12、海草幼苗;13、沉积物;14、固定钉;15、萌发锥形槽;16、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该指出,该实施例仅针对某一种大小的海草植株进行设置(这里以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例),装置实际尺寸可根据不同形态海草相应调整,不应作为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包括幼苗保护装置和方形底座,所述的幼苗保护装置包括幼苗保护罩和萌发锥形槽,所述的萌发锥形槽由侧板围成形成萌发锥形槽;
所述的侧板是由不锈钢制成的三角形板,由三角片1和固定头2组成,所述的三角片1为底长10cm、腰长15.45cm、厚度为0.25cm的等腰三角形板,所述的固定头2为长10cm、宽为0.35cm的长条形板。固定头2的平面垂直固定连接于三角片1长度为10cm边的边缘,并使固定头2左右各留出0.05cm的宽度。
所述的幼苗保护罩呈长方体形,包括长方体框架3、覆盖于长方体框架表面的防护网4和其下部的引导板10,长方体框架的底面不覆盖防护网,所述的长方体框架3长宽高分别为10cm、10cm和15cm(高度应根据不同海草类型确定),所述的长方体框架顶部四边和垂直平面的四边均为直径0.5cm圆柱形不锈钢管,而其底部四条边为宽度1cm的薄片状不锈钢结构(即为固定片16),并位于长方体框架的外边缘,固定片中间开有长度为10cm、宽度为0.25cm的引导口9,以使侧板的三角片1能够穿过引导口9,在固定片的底面上、引导口外侧设有引导板10,引导板朝内侧倾斜,与长方体框架的底面的夹角为70°、引导板是宽度1cm的不锈钢梯形板,以实现三角片1穿过引导口9沿着与长方体框架的底面的夹角70°的方向向下插入,四个三角片1分别插入长方体框架底部四边的固定片上的引导口9,从而形成内部中空高度为13.74cm的萌发锥形槽15。由于固定头2宽度比引导口9大,固定头2无法穿过引导口9,实现侧板在幼苗保护罩上的固定。
所述的长方体框架3与水平面垂直的两条对角边下部固定有宽度为1cm的不锈钢连接片7,所述的连接片7的另外一端与高度为3cm、直径为1cm的固定管8相连,所述的固定管8可让固定钉14插入,所述的固定钉14为钢钉,其下端削尖,最大直径为1cm,所述固定钉14通过固定管8插入移植区域的沉积物13,实现对整个幼苗保护罩的固定;所述的防护网4为孔径大小为1~1.5cm的尼龙网,并覆盖于整个框架的顶面和侧面,防止海草幼苗12被鱼类的啃食,其防护网4顶面上设有拉链拉头5和拉链链带6,形成能开合的门,实现对沉积物13和海草种子的投放以及海草幼苗12的整理。
所述的方形底座为由有机玻璃制成的长度为10cm、宽度为10cm、高度为13.74cm长方体,其中部含有深度为13.74cm的椎体空心槽11(即置放槽),所述的椎体空心槽11大小与侧板和幼苗保护罩形成的萌发锥形槽相适应,使整个萌发锥形槽能够嵌入方形底座上,从而固定萌发锥形槽。
本实施例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海草种子在移植装置的生长
如图2所示,将四个三角片1穿过引导口9沿着引导板10向下插入并由固定头2固定于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框架3底部四边,其下部汇聚成一点,形成高度为13.74cm内部中空的萌发锥形槽。如图3所示,将侧板和幼苗保护罩形成的萌发锥形槽嵌入方形底座中,固定萌发锥形槽,拉开顶面的防护网4上拉链拉头5,打开顶面的防护网4,将沉积物13填充于所述的萌发锥形槽,并把海草种子置于沉积物13表面,并将整个装置放入实验室内海水缸进行培养,待种子萌发成海草幼苗12。
二、移植过程的使用
将整个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图3)运输到指定移植地点后,用小铲挖出长宽为10-12cm、深度约为13-15cm的小坑,将侧板形成的萌发锥形槽15和幼苗保护罩从方形底座中取出置于挖好的小坑中,并用移植现场的沉积物13埋藏萌发锥形槽,待埋藏稳定后,通过拖拽固定头2将四个侧板拔出,并将侧板回收。
三、移植后的保护
如图4所述,在移植好海草幼苗12的区域,将固定钉14通过固定管8插入移植区域的沉积物13中,将整个幼苗保护罩固定,定期通过打开顶面防护网4上拉链拉头5,观察海草幼苗12的生长情况,并对其进行整理,待生长成熟后,抽出固定钉14,并将整个幼苗保护罩回收。
以上所有装置均可重复使用,节省材料与能源。该海草幼苗移植装置不仅能用于海草幼苗移植过程,亦可用于海草种子萌发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经过多次试验后发现,利用本发明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实施海草移植,不会出现海草幼苗根茎的损伤和与移植区域底质结合不稳固的缺点,并也能防止海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被鱼类的啃食。利用该项发明在移植过程中,海草幼苗植株生长状态好,海草幼苗根茎的完整性以及与底质结合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同时防止了海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被鱼类啃食,显著提高了移植后的海草植株存活率。
Claims (7)
1.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幼苗保护装置和底座,所述的幼苗保护装置包括幼苗保护罩和萌发槽,所述的幼苗保护罩包括框架和套于框架上的防护网,其中幼苗保护罩的框架的底面不套防护网,所述的幼苗保护罩的框架下端与萌发槽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的幼苗保护罩上端或周侧防护网上设有能开合的门,所述的底座在其中部设有与萌发槽相适应,并能安放萌发槽的置放槽,在幼苗保护罩的框架外侧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片,连接片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苗保护罩的底部框架沿其边缘设有若干块固定片,在固定片上设有引导口,在固定片的底面、引导口外侧设有引导板,引导板朝内侧倾斜,所述的萌发槽是由与固定片相对应块数的侧板围成而形成的萌发锥形槽,所述的侧板包括槽片和固定头,所述的槽片的尾端固定有固定头,各固定片上的引导口插入槽片直至固定头固定在固定片上,由此各槽片围成萌发锥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片为三角片,三角片的一条边固定在固定头上,由此,三角片插入引导口,在引导板引导下各三角片围成萌发锥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幼苗保护装置呈长方体形,其框架为长方体框架,所述的长方体框架的底部四条边为固定片,在四个固定片中部设有引导口,所述的萌发槽是由4块侧板围成而形成的萌发锥形槽,所述的侧板包括三角片和固定头,所述的三角片的尾端固定有固定头,各固定片上的引导口插入三角片直至固定头固定在固定片上,由此各三角片围成萌发锥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片为等腰三角片,所述的三角片与固定头的平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为方形底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草幼苗移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门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的:在幼苗保护罩上端的防护网上装有拉链,拉链与防护网形成能开合的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71337.8A CN109041701B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71337.8A CN109041701B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41701A true CN109041701A (zh) | 2018-12-21 |
CN109041701B CN109041701B (zh) | 2020-07-28 |
Family
ID=64832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71337.8A Active CN109041701B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041701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45176A (zh) * | 2020-03-24 | 2020-06-30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 |
CN114303773A (zh) * | 2021-12-28 | 2022-04-12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红树植物的稳定强化种植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12252A (en) * | 1970-11-06 | 1973-01-23 | Research Corp | Seedling growing and handling device |
CN1173272A (zh) * | 1997-06-13 | 1998-02-18 | 中国农业大学 | 种土锥体网育苗技术 |
JP2003143999A (ja) * | 2001-11-14 | 2003-05-20 | Yoshimi Imoto | 海洋・海中における藻場の造成 |
CN102069972A (zh) * | 2010-12-11 | 2011-05-25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移植海草的储放装置 |
CN105532423A (zh) * | 2016-02-26 | 2016-05-0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在潮间带快速移植海草的方法 |
CN105993325A (zh) * | 2016-05-26 | 2016-10-1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应用于珊瑚碎屑底质中的海草移植装置以及海草的移植方法 |
CN106818287A (zh) * | 2017-03-02 | 2017-06-13 | 浙江亿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沉水植物的种植装置及方法 |
CN206302921U (zh) * | 2016-11-23 | 2017-07-07 | 云南晴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果树幼苗栽培和移植的装置 |
-
2018
- 2018-08-02 CN CN201810871337.8A patent/CN1090417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12252A (en) * | 1970-11-06 | 1973-01-23 | Research Corp | Seedling growing and handling device |
CN1173272A (zh) * | 1997-06-13 | 1998-02-18 | 中国农业大学 | 种土锥体网育苗技术 |
JP2003143999A (ja) * | 2001-11-14 | 2003-05-20 | Yoshimi Imoto | 海洋・海中における藻場の造成 |
CN102069972A (zh) * | 2010-12-11 | 2011-05-25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移植海草的储放装置 |
CN105532423A (zh) * | 2016-02-26 | 2016-05-0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在潮间带快速移植海草的方法 |
CN105993325A (zh) * | 2016-05-26 | 2016-10-1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应用于珊瑚碎屑底质中的海草移植装置以及海草的移植方法 |
CN206302921U (zh) * | 2016-11-23 | 2017-07-07 | 云南晴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果树幼苗栽培和移植的装置 |
CN106818287A (zh) * | 2017-03-02 | 2017-06-13 | 浙江亿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沉水植物的种植装置及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45176A (zh) * | 2020-03-24 | 2020-06-30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 |
CN111345176B (zh) * | 2020-03-24 | 2021-09-2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 |
CN114303773A (zh) * | 2021-12-28 | 2022-04-12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红树植物的稳定强化种植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41701B (zh) | 2020-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Vanderklift et al. | Using propagules to restore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s | |
KR101947328B1 (ko) | 양식장용 어류의 분리 부성란 보관장치 | |
CN109041701A (zh) | 一种海草幼苗移植装置 | |
CN109169250B (zh) | 一种应用于热带岛礁海草移植的装置和方法 | |
JP4418855B2 (ja) | 紅藻類マサゴシバリ目の海藻の種苗生産方法及び養殖方法 | |
KR100760272B1 (ko) | 패류 유생 생산용 수조 | |
JP4711807B2 (ja) | 海藻種苗の生産方法 | |
KR20140004207U (ko) | 전복 육상 양식 수조용 쉘터 | |
CN105993325A (zh) | 一种应用于珊瑚碎屑底质中的海草移植装置以及海草的移植方法 | |
CN101743919A (zh) | 底栖水产品沉礁养殖方法及装置 | |
CN105961230A (zh) | 一种自然海域石珊瑚栽培种植方法 | |
US2007006211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ultivation of subaquatic vegetation | |
CN207574226U (zh) | 一种用于湖泊水下岸坡的沉水植物种植装置 | |
CN106212263B (zh) | 一种海黍子附着基支撑装置及海黍子良种选育方法 | |
CN105900891B (zh) | 一种海产贝类苗种的中间培育装置及其培育方法 | |
CN108419669A (zh) | 一种ems定向诱变、筛选耐盐紫花苜蓿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7522288A (zh) | 半封闭型海区的生态修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8450272A (zh) | 一种鉴定棉花苗期耐盐性的方法 | |
CN111345176B (zh) | 一种可调式海草种子野外移植装置 | |
JP3227334U (ja) | 水生植物栽培ケージ | |
KR100261437B1 (ko) | 가상(架床)세트식굴양식구조물및이를위한하나굴종패생산및굴의양성방법 | |
KR101043046B1 (ko) | 부착성 패류의 채묘용 박스장치 | |
CN112471025A (zh) | 一种用于鱼类苗种池塘养殖的网箱及养殖方法 | |
CN108464237B (zh) | 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 | |
JP2002247925A (ja) | 大型褐藻類の種苗生産方法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藻場の造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No.1119 Haibin Road,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510301 No. 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Haizhuqu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