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5273A - 水产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产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35273A CN108935273A CN201810803523.8A CN201810803523A CN108935273A CN 108935273 A CN108935273 A CN 108935273A CN 201810803523 A CN201810803523 A CN 201810803523A CN 108935273 A CN108935273 A CN 1089352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sludge
- aquaculture
- pond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6—Accessories for aquaria or terrari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系统,包括:生物养殖系统,所述生物养殖系统包括第一水产养殖模块、及与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的生态养殖模块,所述生态养殖模块包括净化单元,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与所述生态养殖模块配合形成第一循环水路;第一污泥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污泥种养模块,所述污泥种养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内的污泥;及第一生物净化模块,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还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所述生物养殖系统、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配合形成第二循环水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水产养殖品来源于中国,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除了亟待解决的病害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两大问题外,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也是制约水产养殖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传统的养殖方式仍以户外大面积不断抽水换水的方式为主,大量的换水排水的后果既造成了水资源、能源的浪费,污染了环境,又加剧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萎缩,再加上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风险大,使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养殖系统,能够实现污水的0排放,避免水资源、能源的浪费,又能解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萎缩所带来的养殖难题,使水产养殖业进行绿色、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产养殖系统,包括:生物养殖系统,所述生物养殖系统包括第一水产养殖模块、及与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的生态养殖模块,所述生态养殖模块包括净化单元,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与所述生态养殖模块配合形成第一循环水路;第一污泥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污泥种养模块,所述污泥种养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内的污泥;及第一生物净化模块,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还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所述生物养殖系统、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配合形成第二循环水路。
上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在进行水产品养殖时,生物养殖系统内的第一水产养殖模块用于对水产品进行标粗,净化单元对养殖水进行净化,且通过将第一水产养殖模块与生态养殖模块配合形成第一循环水路,生物养殖系统内的水通过净化单元净化后能够满足水产品的生长需求;同时,水产养殖系统内的污水又可直接排放至第一污泥处理模块,污水经过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处理后得到的污泥进行加工后能够运送至污泥种养模块,提供污泥种养模块内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使污泥变废为宝,降低养殖成本,污水经过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处理后得到的上清水能够进入第一生物净化模块。第一生物净化模块能够对上清水进一步净化,经过净化后的上清水能够流入生物养殖系统,提供水产品的生活需要。且生物养殖系统、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及第一生物净化模块配合形成第二循环水路,从而保证生物养殖系统内部所需的养殖水的无间断循环,实现污水的0排放,避免水资源、能源的浪费,解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所带来的养殖难题,使水产养殖业进行绿色、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第一贮水模块,所述第一贮水模块包括第一进水口、及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包括第一标粗池、及与所述第一标粗池连通的养成池,且所述第一标粗池与所述养成池配合形成第三循环水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标粗池的底部设有用于与所述养成池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上装配有启闭开关,当所述启闭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标粗池内的池水与水产品能够由于重力流入养成池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分层养殖装置,所述分层养殖装置设置于所述养成池内,所述分层养殖装置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至少两个分层网,至少两个所述分层网沿所述养成池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养殖模块包括与所述养成池管路连通的生态综合池,所述净化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内的植物净化体、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内的动物净化体、及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内的微生物净化体。
进一步地,所述养成池包括第一养成池与第二养成池,所述第一养成池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二养成池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包括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的集污装置、及与所述集污装置管路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还与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污泥种养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集污装置及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为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提供水产品的第二水产养殖模块、与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的第二污泥处理模块、及与所述第二污泥处理模块管路连通的第二生物净化模块,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模块还与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污泥处理模块内的污泥用于输送至所述污泥种养模块,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所述第二污泥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模块配合形成第四循环水路。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第二贮水模块,所述第二贮水模块包括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产品养殖系统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水产品养殖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分层养殖装置,20、增氧盘,100、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10、标粗池,120、养成池,200、生态养殖模块,210、生态综合池,220、植物净化体,230、动物净化体,240、微生物净化体,310、集污装置,320、沉淀池,400、污泥种养模块,500、第一生物净化模块,600、第一贮水模块,700、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10、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20、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30、第二贮水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产养殖系统,包括:生物养殖系统,生物养殖系统包括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及与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管路连通的生态养殖模块200,生态养殖模块200包括净化单元,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与生态养殖模块200配合形成第一循环水路;第一污泥处理模块,第一污泥处理模块与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污泥种养模块400,污泥种养模块400用于接收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内300的污泥;及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与第一污泥处理模块管路连通,且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还与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生物养殖系统、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及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配合形成第二循环水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包括第一标粗池110、及与第一标粗池110连通的养成池120,且第一标粗池110与养成池120配合形成第三循环水路。可选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可以用于培育虾、蟹或鱼等水产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标粗池110用于接收第二标粗池内的水产品,具体地,第二标粗池用于将0.3cm-0.4cm的虾苗培育成2cm-3cm的虾苗,第二标粗池配置盐度为14‰-18‰的人工海水,当虾苗在第二标粗池完成标粗后,可以通过苗箱搬运至第一标粗池110继续进行培育。
具体地,上述的第一标粗池110用于将2cm-3cm的虾苗培育成5cm左右的虾苗,当虾苗标粗完成后,养成池120接收第一标粗池110内的虾苗,继续进行养殖。
更具体地,养成池120内的养殖水的盐度为7‰-8‰,将第二标粗池内的虾苗转运至第一标粗池110时,需要通过苗箱使第二标粗池内规格为2cm-3cm的虾苗以及第二标粗池内盐度为14‰-18‰的部分养殖水一起转移到第一标粗池110内,当第二标粗池内的虾苗刚运送至第一标粗池110内的时候,第一标粗池110内的的养殖水的盐度为14‰-18‰。之后,可以通过将养成池120内的养殖水加入第一标粗池110中,第一标粗池110内的水排入养成池120中,使第一标粗池110内的水与养成池120内的水相互循环。
从第一标粗池110与养成池120发生水循环开始,经过7-10天,第一标粗池110内的养殖水的盐度能够被养成池120内的养殖水淡化到7‰-8‰,从而使得第一标粗池110的水环境与养成池120的水环境一致,之后,再利用生物养殖系统的水对虾苗进行标粗,直到虾苗规格达到5cm后,可以将第一标粗池110内的虾苗及水一起排放到养成池120。如此,当第一标粗池110与养成池120的池水环境相一致时,在将第一标粗池110内的虾苗放养成池120内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减少虾苗由于水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应激影响,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第一标粗池110设置于养成池120旁,且第一标粗池110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养成池120连通的导管,导管上装配有启闭开关,当启闭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标粗池110内的池水与水产品能够由于重力流入养成池120内。
具体地,自经过第二标粗池标苗后的虾苗进入第一标粗池110开始,启闭开关除了第1天处于关闭状态外,之后的24天左右,虾苗在第一标粗池110进行标苗的阶段中,启闭开关都是开启状态,在将虾苗排入养成池120前,可以在导管上套上筛绢网进行排水,且筛绢网可以用于防止虾苗排入养成池120中,如此,可以使第一标粗池110一直与养成池120进行水循环。当虾苗在第一标粗池110完成标粗后,可以直接将导管及筛绢网拆除,使第一标粗池110内的虾苗和池水直接排入养成池120内,减少搬苗过程对虾苗的损耗,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可选地,启闭开关为手动阀、电动阀或液压阀等。
更具体地,第一标粗池110与养成池120存在高度差,第一标粗池110设置在养成池120的上方,在进行搬苗时,首先降低第一标粗池110池水的水位,使第一标粗池110内的池水与养成池120内的池水的高度差小于1米,然后再进行排水排苗。如此,在进行搬苗时可以进一步减小虾苗的损耗,提高虾苗的成活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标粗池110上还设置有保护盖。保护盖可以将第一标粗池110与外界有效地隔离,避免第一标粗池110被污染,防止天气等自然因素对养殖水环境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保护盖为双层膜结构,且双层膜间距离35cm-40cm,如此,可以有效地提高保护盖的保温效果,为虾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第一养殖棚,养成池120内设置有沿养成池120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人行道,第一养殖棚包括罩设于养成池120上的第一棚子、及用于支撑第一棚子的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一端与第一人行道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棚子连接。第一养殖棚可以将养成池120与外界有效地隔离,避免养成池120被污染,防止天气等自然因素对养殖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且第一养殖棚还能保证养成池120内的昼夜温差变化较小,为虾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一人行道用于方便工作人员精确喂料。第一支撑杆还可以用作藤架,方便水培地瓜、南瓜、黄瓜及西红柿等的种植,增加副产品,改善棚内空气质量,水培产品的绿叶还具有遮光效果,防止棚内光照强度过大。且这些水培产品的根部还可以吸收池水内的硝酸盐,净化水质。具体地,可以将定植篮安装在第一支撑杆与第一人行道的结合处,以便水培植物的藤沿第一支撑杆生长。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养成池120内还设有增氧盘20。如此,可以增加养成池120内的含氧量,满足培育虾的需求。同时,增氧盘20还能使养成池120内的水质混合均匀,避免养成池120的底部堆积污泥,提高循环水处理的有效率。
更进一步地,增氧盘20设置在第一人行道的两旁,且增氧盘20沿第一人行道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且相邻两个增氧盘20间隔2m-3m。如此,通过增氧盘20可以有效地将底层水翻滚,加快水被净化的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分层养殖装置10,分层养殖装置10设置于养成池120内,分层养殖装置10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支撑架上的至少两个分层网,至少两个分层网沿养成池12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由于虾为底栖生物,需要在池内的底部进行栖息,养成池120选择使用宽度为9m,长度为50m的长条型池子,是因为相同面面积下,池的边长越大,对虾养殖的利用空间越大;另外通过在养成池120内设置分层养殖装置10,使得水池内屏障加多,能有效地避免虾互相残杀。在本实施例中,分层养殖装置10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分层养殖装置10间隔设置于养成池120内。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生态养殖模块200包括与养成池120管路连通的生态综合池210,净化单元包括设置于生态综合池210内的植物净化体220、设置于生态综合池210内的动物净化体230、及设置于生态综合池210内的微生物净化体240。如此,可以用生态的模式进行水质净化,利用生物能源来进行可持续对虾的养殖。
具体地,植物净化体220包括水培蔬菜,用于吸收池内的硝酸盐等;动物净化体230包括罗非鱼、白鲢、花鲢或河蚌等,可以吞食池内的残羹粪便、死藻或桡足类等,微生物净化体240为微生物,可以吸收池内的氨氮、亚硝酸盐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第二养殖棚,生态综合池210内设置有沿生态综合池210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人行道,第二养殖棚包括罩设于生态综合池210上的第二棚子、及用于支撑第二棚子的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一端与第二人行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棚子连接。第二养殖棚可以将生态综合池210与外界有效地隔离,避免生态综合池210被污染,且第二养殖棚还能保证生态综合池210内的昼夜温差变化较小,为生态综合池210内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人行道用于方便工作人员收割果蔬。第二支撑杆还可以用作藤架,方便水培地瓜、南瓜、黄瓜及西红柿等的种植,增加副产品,改善棚内空气质量,水培产品的绿叶还具有遮光效果,防止棚内光照强度过大。且这些水培产品的根部还可以吸收池水内的硝酸盐,净化水质。具体地,可以将定植篮安装在第二支撑杆与第二人行道的结合处,以便水培植物的藤沿第二支撑杆生长。
进一步地,生态综合池210内还设有增氧盘20。如此,可以增加生态综合池210内的含氧量。同时,增氧盘20还能使生态综合池210内的水质混合均匀,避免生态综合池210的底部堆积污泥,提高循环水处理的有效率。
更进一步地,增氧盘20设置在第二人行道的两旁,且增氧盘20沿第二人行道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且相邻两个增氧盘20间隔2m-3m。如此,通过增氧盘20可以有效地将底层水翻滚,加快水净化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养成池120包括第一养成池与第二养成池,第一养成池设置于生态综合池210的其中一侧,第二养成池设置于生态综合池210的另一侧。如此,生态综合池210可以同时净化其两侧的第一养成池和第二养成池内的池水,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包括与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的集污装置310、及与集污装置310管路连通的沉淀池320,沉淀池320还与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管路连通,污泥种养模块400还用于接收集污装置310及沉淀池320内的污泥。
具体地,集污装置310为集污井,沉淀池320为斜管沉淀池,污泥种养模块400为耐盐碱的蔬菜种植区,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为细菌净化模块。生态综合池210及养成池120均与集污装置310管路连通,由生态综合池210及养成池120产生的养殖污水能够排入到集污装置310中,然后集污装置310通过沉淀分离的方式使污泥与清水进行分离,然后污泥可以发酵成有机肥运送至污泥种养模块400,为耐盐碱的蔬菜提供养料。通过集污装置310分离的水随后进入沉淀池320中,沉淀池320同样通过沉淀分离的方式对水进一步净化,经过再一次净化后的水随后进入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中,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可以对水里的氨氮、亚硝酸盐等进行处理,而水经过沉淀池320再一次净化后得到的污泥可以发酵成有机肥运送至污泥种养模块400,为耐盐碱的蔬菜提供养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经过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后得到的污泥也可以用于养殖沙蚕。
上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在进行水产品养殖时,生物养殖系统内的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用于对水产品进行标粗,净化单元对养殖水进行净化,且通过将第一水产养殖模块100与生态养殖模块200配合形成第一循环水路,生物养殖系统内的水通过净化单元净化后能够满足水产品的生长需求;同时,水产养殖系统内的污水又可直接排放至第一污泥处理模块,污水经过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处理后得到的污泥能够通过加工后运送至污泥种养模块400,提供污泥种养模块400内植物的生长需要,使污泥变废为宝,降低养殖成本,污水经过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处理后得到的上清水能够进入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能够对上清水进一步净化,经过净化后的上清水能够流入生物养殖系统,提供水产品的生长需要。且生物养殖系统、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及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配合形成第二循环水路,可以保证生物养殖系统内部所需的养殖水的无间断循环,实现污水的0排放,避免水资源、能源的浪费,解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所带来的养殖难题,使水产养殖业进行绿色、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第一贮水模块600,第一贮水模块600包括第一进水口、及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与第一生物净化模块500管路连通,第一出水口与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可选地,第一贮水模块600为贮水池,第一贮水模块600可以用来配水和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且第一贮水模块600还可用于水质处理的中转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为第一水产养殖模块提供水产品的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与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管路连通的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10、及与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10管路连通的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还与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管路连通,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10内的污泥用于输送至污泥种养模块400,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10及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配合形成第四循环水路。
具体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为第二标粗池110,第二标粗池110用于将0.3cm-0.4cm的虾苗培育成2cm-3cm的虾苗,第二标粗池110配置盐度为14‰-18‰的人工海水,当虾苗在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完成标粗后,通过苗箱搬运至第一标粗池110内进行培育。
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10为沉淀池,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为细菌净化模块,沉淀池通过沉淀分离的方式对水进行净化,经过净化后的水随后进入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中,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可以对水里的氨氮、亚硝酸盐等进行处理,水净化后得到的污泥可以发酵成有机肥运送至污泥种养模块400,为耐盐碱的蔬菜提供生活所需。另外,上述的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第二污泥处理模块710及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配合形成第四循环水路,能够组成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内养殖水的自供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养殖系统存在的大排大放,污染环境的问题。
进一步地,水产养殖系统还包括第二贮水模块730,第二贮水模块730包括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与第二生物净化模块720管路连通,第二出水口与第二水产养殖模块700管路连通。
可选地,第二贮水模块730为贮水池,贮水池可以用来配水和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且贮水池还可用于水质处理的中转站。
需要说明的是,当养殖系统临时需要加入新水等,需要提前配置养殖水后再加入系统,第一贮水模块600及第二贮水模块730就相当于配水池。且由于内陆地区不能随意向外排放盐度在7‰以上的水,当养殖池需要抓虾,且需要抽一部分水才能将虾抓完时,就需要第一贮水模块600及第二贮水模块730临时储备这些水,等完成抓虾后,可以再将第一贮水模块600或第二贮水模块730的水排入养殖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物养殖系统,所述生物养殖系统包括第一水产养殖模块、及与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的生态养殖模块,所述生态养殖模块包括净化单元,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与所述生态养殖模块配合形成第一循环水路;
第一污泥处理模块,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
污泥种养模块,所述污泥种养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内的污泥;及
第一生物净化模块,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还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所述生物养殖系统、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配合形成第二循环水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贮水模块,所述第一贮水模块包括第一进水口、及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包括第一标粗池、及与所述第一标粗池连通的养成池,且所述第一标粗池与所述养成池配合形成第三循环水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粗池的底部设有用于与所述养成池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上装配有启闭开关,当所述启闭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标粗池内的池水与水产品能够由于重力流入所述养成池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层养殖装置,所述分层养殖装置设置于所述养成池内,所述分层养殖装置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的至少两个分层网,至少两个所述分层网沿所述养成池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模块包括与所述养成池管路连通的生态综合池,所述净化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内的植物净化体、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内的动物净化体、及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内的微生物净化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成池包括第一养成池与第二养成池,所述第一养成池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二养成池设置于所述生态综合池的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所述第一污泥处理模块包括与所述生物养殖系统管路连通的集污装置、及与所述集污装置管路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还与所述第一生物净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污泥种养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集污装置及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第一水产养殖模块提供水产品的第二水产养殖模块、与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的第二污泥处理模块、及与所述第二污泥处理模块管路连通的第二生物净化模块,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模块还与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污泥处理模块内的污泥用于输送至所述污泥种养模块,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所述第二污泥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模块配合形成第四循环水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产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贮水模块,所述第二贮水模块包括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生物净化模块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水产养殖模块管路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03523.8A CN108935273B (zh) | 2018-07-20 | 2018-07-20 | 水产养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803523.8A CN108935273B (zh) | 2018-07-20 | 2018-07-20 | 水产养殖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35273A true CN108935273A (zh) | 2018-12-07 |
CN108935273B CN108935273B (zh) | 2024-09-03 |
Family
ID=6449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803523.8A Active CN108935273B (zh) | 2018-07-20 | 2018-07-20 | 水产养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935273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2996A (zh) * | 2013-02-06 | 2013-05-22 | 姜汉平 | 一种养殖水循环净化方法及装置 |
CN204968967U (zh) * | 2015-08-27 | 2016-01-20 |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生态养殖的污水处理系统 |
CN105532540A (zh) * | 2016-01-19 | 2016-05-04 | 溧阳天目湖华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水产高产循环养殖系统 |
CN106172154A (zh) * | 2016-07-08 | 2016-12-07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模块式循环水分级水产养殖系统 |
KR20170067254A (ko) * | 2015-12-08 | 2017-06-16 | 엔유씨 주식회사 | 슬러지 제거용 트랩과 침전조가 형성된 바이오플락시스템 |
CN107459226A (zh) * | 2017-09-29 | 2017-12-12 | 广州市旦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内陆海水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
CN207135792U (zh) * | 2017-07-16 | 2018-03-27 | 新疆旭日昕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自循环水培有机果蔬与水产种养殖一体式的生态系统 |
CN108147546A (zh) * | 2018-03-09 | 2018-06-12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双循环海水对虾综合养殖系统 |
CN208908889U (zh) * | 2018-07-20 | 2019-05-31 | 张肇敏 | 水产养殖系统 |
-
2018
- 2018-07-20 CN CN201810803523.8A patent/CN1089352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2996A (zh) * | 2013-02-06 | 2013-05-22 | 姜汉平 | 一种养殖水循环净化方法及装置 |
CN204968967U (zh) * | 2015-08-27 | 2016-01-20 |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生态养殖的污水处理系统 |
KR20170067254A (ko) * | 2015-12-08 | 2017-06-16 | 엔유씨 주식회사 | 슬러지 제거용 트랩과 침전조가 형성된 바이오플락시스템 |
CN105532540A (zh) * | 2016-01-19 | 2016-05-04 | 溧阳天目湖华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水产高产循环养殖系统 |
CN106172154A (zh) * | 2016-07-08 | 2016-12-07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模块式循环水分级水产养殖系统 |
CN207135792U (zh) * | 2017-07-16 | 2018-03-27 | 新疆旭日昕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自循环水培有机果蔬与水产种养殖一体式的生态系统 |
CN107459226A (zh) * | 2017-09-29 | 2017-12-12 | 广州市旦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内陆海水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
CN108147546A (zh) * | 2018-03-09 | 2018-06-12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双循环海水对虾综合养殖系统 |
CN208908889U (zh) * | 2018-07-20 | 2019-05-31 | 张肇敏 | 水产养殖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35273B (zh) | 2024-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18945B (zh) | 一种利用双循环亲虾培育的水处理系统进行养殖的方法 | |
CN104585108B (zh) | 一种高密度鱼菜共生系统 | |
CN104585097A (zh) | 一种循环式水产养殖装置及方法 | |
CN113213710A (zh) | 海水工厂化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尾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 |
CN106035244B (zh) | 一种淡水湖泊中枝角类的原位围隔规模化养殖方法 | |
CN106035190B (zh) | 一种海水工厂化循环水系统的双通道水处理方法 | |
CN208016700U (zh) | 适于北方地区的双面连体温室鱼菜种养系统 | |
CN105393973A (zh) | 鱼菜共生的水循环系统 | |
CN103382056A (zh) | 一种沉水植物快速建群装置 | |
CN203226161U (zh) | 一种珍珠室内培育装置 | |
CN109892232A (zh) | 复合种养殖系统及其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的应用 | |
CN105084569B (zh) | 适合鱼菜耦合种养模式的节能温室 | |
CN208908889U (zh) | 水产养殖系统 | |
CN116076425A (zh) | 对虾全封闭循环水精养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 |
CN103766269B (zh) | 紫黑翼蚌早期幼蚌的双循环养殖系统 | |
CN107459226A (zh) | 内陆海水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 |
CN212877224U (zh) | 一种生态立体种养殖装置 | |
CN210094213U (zh) | 一种稻渔虾循环种养系统 | |
CN110447580B (zh) | 一种可循环型淡水珍珠养殖方法 | |
CN209768628U (zh) |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 |
CN210042998U (zh) | 全过程可控的工厂化珍珠养殖系统 | |
JP2015149985A (ja) | 鰻の養殖方法 | |
CN109526851B (zh) | 全过程可控的工厂化珍珠养殖系统 | |
CN114946717B (zh) | 一种美洲鲥立体综合式生态养殖的方法 | |
CN106305572A (zh) | 珍珠蚌养殖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