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1016B - 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1016B
CN108871016B CN201810557080.9A CN201810557080A CN108871016B CN 108871016 B CN108871016 B CN 108871016B CN 201810557080 A CN201810557080 A CN 201810557080A CN 108871016 B CN108871016 B CN 1088710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liquid inlet
cavity
liqui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570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1016A (zh
Inventor
黄兴来
曾志新
张军
王泽英
林攀
李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570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10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1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1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1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1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F28D7/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two coaxial conduits or modules of more than two coaxial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辆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回收装置。本发明的热回收装置,包括排气管、进液管、出液管、进液容器、进液开关、外壳及驱动机构,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封闭的换热腔,所述进液容器内设置有进液腔,所述进液开关滑动设置在所述进液腔内,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在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打开时,所述进液腔经由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换热腔连通,在所述进液管的入口关闭时,所述进液腔与所述换热腔隔绝。本热回收装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由此可连续性地改变经由进液管的入口进入所述换热腔的冷却液的流量,实现对回收热量的持续性调节。

Description

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法规部门要求燃油车提高热效率,尽可能少的排放尾气。但是,发动机的热效率目前已经到达瓶颈,再想有进一步的显著提升已经非常困难。减少尾气排放与发动机热效率息息相关,热效率得不到显著提升,减少尾气排放就存在较大的困难。尾气排出发动机的同时带走大量的热量(高达30%),若能将这部分热量回收加以利用,如用于发电、暖机及加热电池等,则可以减少发动机的负荷,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间接提升发动机热效率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的热回收装置通常有两种,一种热回收装置只能在需要回收热量时连通,不需要时切断,因此不能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另一种热回收装置通过调节进入换热通道的尾气量实现对回收热量的实时调节,这种热回收装置,换热通道与冷却液通道之间没有隔热层,冷却液在不需要回收热量时依然带走部分余热,另外还需要对尾气流道进行单独的管路设计,导致热回收装置的结构复杂,从而导致整个热回收装置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排气热回收装置需要对尾气流道进行单独的管路设计从而导致整个热回收装置结构复杂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热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排气管、进液管、出液管、进液容器、进液开关、外壳及驱动机构,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排气管的外侧,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封闭的换热腔,所述进液容器内设置有进液腔,所述出液管的入口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所述进液开关滑动设置在所述进液腔内,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
在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打开时,所述进液腔经由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换热腔连通;
在所述进液管的入口关闭时,所述进液腔与所述换热腔隔绝。
可选地,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分隔管,所述分隔管将所述换热腔分隔成封闭于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分隔管之间的第一换热分腔及封闭于所述分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的第二换热分腔;
所述进液管包括第一进液分管及第二进液分管,所述第一进液分管的入口及第二进液分管的入口组合构成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所述第一进液分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分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连通;
所述出液管包括第一出液分管及第二出液分管,所述第一出液分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分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出液分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分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分腔包括由多个隔板分隔成的多个第一换热小腔,所述第一进液分管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进液小管,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管的入口组合构成所述第一进液分管的入口,所述第一进液小管的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小腔连通;
所述第一出液分管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出液小管,所述第一出液小管的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小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小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
可选地,所述分隔管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液小孔及多个第一出液小孔,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孔位于所述分隔管的一端且沿所述分隔管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小孔位于所述分隔管的另一端且沿所述分隔管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进液小管的出口端插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液小孔内,所述第一出液小管的入口插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出液小孔内。
可选地,所述隔板包括基板及连接在所述基板的一侧的凸板,所述凸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基板的长度,所述基板的一侧长边抵接在所述分隔管的内壁上,所述基板的另一侧长边抵接在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
所述分隔管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孔,多个所述条形孔位于所述第一出液小孔及第一进液小孔之间且沿所述分隔管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凸板插接在对应的所述条形孔内并伸入所述第二换热分腔。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上的助推器及连接在所述助推器上的控制阀;
所述助推器内形成有介质腔,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通入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通过一介质通道向所述进液开关施加压力以推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
可选地,所述助推器包括第一筒体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筒体上的第一介质管,所述介质腔形成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介质管的内腔与所述介质腔连通;
所述进液开关包括堵块及连接在所述堵块上的第二介质管,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相互嵌套,所述第一介质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介质管的内腔相互连通以组合构成所述介质通道,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介质通道向所述堵块施加压力。
可选地,所述进液容器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液腔连通的进液通道,所述堵块上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由所述堵块背离所述第二介质管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介质管的一端延伸,所述缺口在所述进液开关封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时允许冷却液通入所述进液腔。
可选地,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上的出液容器,所述出液容器内形成有出液腔,所述出液腔与所述出液管的出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外管、连接在所述外管一侧的前端盖及连接在所述外管另一侧的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套设在所述排气管的前侧并封盖所述外管的前端开口,所述后端盖套设在所述排气管的后侧并封盖所述外管的后端开口。
可选地,所述前端盖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向前突出的第一内环状翻边,所述前端盖的外边缘形成有向后突出的第一外环状翻边,所述第一内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外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外壁上,所述前端盖的后侧表面形成有第一环状凹槽,所述分隔管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后端盖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向后突出的第二内环状翻边,所述后端盖的外边缘形成有向前突出的第二外环状翻边,所述第二内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外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外壁上,所述后端盖的前侧表面形成有第二环状凹槽,所述分隔管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环状凹槽中。
上述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由此可连续性地改变经由进液管的入口进入所述换热腔的冷却液的流量,从而能够实时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实现对回收热量的持续性调节,而不需要设置额外的排气管道,简化了整个装置,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除去外壳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进水一侧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出水一侧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分隔管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隔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隔板与排气管的安装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进液开关的安装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进液管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出液管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遮蔽其进液管的入口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露出部分的进液管的入口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露出全部的进液管的入口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排气管;
2、进液管;21、第一进液分管;211、第一进液小管;22、第二进液分管;
3、出液管;31、第一出液分管;311、第一出液小管;32、第二出液分管;
4、进液容器;41、进液腔;42、进液通道;
5、进液开关;51、堵块;511、缺口;52、第二介质管;
6、外壳;61、外管;62、前端盖;621、第一内环状翻边;622、第一外环状翻边;623、第一环状凹槽;63、后端盖;631、第二内环状翻边;632、第二外环状翻边;633、第二环状凹槽;
7、换热腔;71、第一换热分腔;711、第一换热小腔;72、第二换热分腔;
8、分隔管;81、第一进液小孔;82、第一出液小孔;83、条形孔;
91、助推器;911、第一筒体;912、第一介质管;913、介质入口;92、控制阀;
10、隔板;101、基板;102、凸板;
20、出液容器;201、出液腔;202、出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回收装置,包括排气管1、进液管2、出液管3、进液容器4、进液开关5、外壳6及驱动机构,所述外壳6套设在所述排气管1的外侧,所述排气管1与所述外壳6之间形成封闭的换热腔7,所述进液容器4内设置有进液腔41,所述出液管3的入口与所述换热腔7连通,所述出液管3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6,所述进液开关5滑动设置在所述进液腔41内,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进液开关5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在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打开时,所述进液腔41经由所述进液管2与所述换热腔7连通,在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关闭时,所述进液腔41与所述换热腔7隔绝。
上述实施例的热回收装置,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液开关5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由此可连续性地改变经由进液管2的入口进入所述换热腔7的冷却液的流量,从而能够实时调节回收热量的多少,实现对回收热量的持续性调节,而不需要设置额外的排气管道,简化了整个装置,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排气管1与所述外壳6之间的分隔管8,所述分隔管8将所述换热腔7分隔成封闭在所述排气管1与所述分隔管8之间的第一换热分腔71及封闭在所述分隔管8与所述外壳6之间的第二换热分腔72。所述进液管2包括第一进液分管21及第二进液分管22,所述第一进液分管21的入口及第二进液分管22组合构成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所述第一进液分管21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分管22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连通。所述出液管3包括第一出液分管31及第二出液分管32,所述第一出液分管31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分管32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分管31的出口及第二出液分管32的出口均露出所述外壳6。这样,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的冷却液与所述排气管1内的高温废气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内的冷却液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的冷却液换热,实现双层传热,提高了传热效率。
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包括由多个隔板10分隔成的多个第一换热小腔711,所述第一进液分管21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进液小管211,所述第一出液分管31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出液小管311。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入口组合构成所述第一进液分管21的入口,所述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小管311的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小管311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6。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的设置增加了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内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热效率。另外,在回收少量热量时,由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内包括多相互隔绝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因此只需要冷却液充满其中的几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即可完成换热,而不需要冷却液充满整个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从而节省了冷却液流量,提高了换热效率。
如图8所示,所述分隔管8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液小孔81及多个第一出液小孔82,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孔81位于所述分隔管8的一端且沿所述分隔管8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小孔82位于所述分隔管8的另一端且沿所述分隔管8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出口端插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液小孔81内,所述第一出液小管311的入口插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出液小孔82内。这样,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管211的排布以及多个第一出液小管311的排布紧凑,节省了所述进液管2及出液管3的安装空间,简化了整个热回收装置。
如图9所示,所述隔板10包括基板101及连接在所述基板101的一侧的凸板102,所述凸板102的长度小于所述基板101的长度,所述基板101的一侧长边抵接在所述分隔管8的内壁上,所述基板101的另一侧长边抵接在所述排气管1的外壁上,所述分隔管8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孔83,多个所述条形孔83位于所述第一进液小孔81与所述第一出液小孔82之间且沿所述分隔管8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凸板102插接在对应的所述条形孔83内并伸入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在如图5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凸板102背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与所述外壳6的内壁间隔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不被所述凸板102分隔成多个腔室,这样,不仅增大了第二换热分腔72内的换热面积,而且减少了所述第二进液分管22的数量,节约了成本。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板102背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抵接在所述外壳6的内壁上,所述凸板102将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分隔成多个第二换热小腔,此时,所述第二进液分管22包括多个第二进液小管,以使冷却液进入由第二进液小管通入对应的第二换热小腔。
如图1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液分管22的入口与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入口沿所述进液开关5的滑动方向排成多排。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进液开关5逐渐打开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时,先逐渐打开所述第一进液分管21的入口,再逐渐打开多个所述第二进液分管22的入口。这样,当需要回收的热量较少时,优先打开第一进液分管21的入口,这样进入第一换热分腔71的冷却液只通过所述排气管1的内壁将所述排气管1内的高温废气带走,热阻小,从而能够利用较少量的冷却液即可完成热量的回收,节省了冷却液的用量。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6上的助推器91及连接在所述助推器91上的控制阀92,所述助推器91内形成有介质腔,所述控制阀92用于控制通入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通过一介质通道向所述进液开关5施加压力以推动所述进液开关5滑动。
如图11所示,所述助推器91包括第一筒体911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筒体911上的第一介质管912,所述介质腔形成在所述第一筒体911内,所述第一介质管912的内腔与所述介质腔连通,所述第一筒体91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介质腔连通的介质入口913,所述控制阀92可打开或关闭所述介质入口913,并能够控制所述介质入口913打开的时间,从而控制通入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所述进液开关5包括堵块51及连接在所述堵块51上的第二介质管52,所述第一介质管912与所述第二介质管52相互嵌套,所述第一介质管912与所述第二介质管52的内腔相互连通以组合构成所述介质通道,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通过一介质通道向所述介质通道向所述堵块51施加压力。当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增大时,所述第二介质管52沿所述第一介质管912向背离所述第一介质管912的方向移动,所述堵块51逐渐地遮蔽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当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减小时,所述第二介质管52沿所述第一介质管912向靠近所述第一介质管912的方向移动,所述堵块51逐渐地打开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以此能够连续性地调节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的大小及进入所述换热腔7内的冷却液流量的多少,从而实现对回收热量的连续调节。
在如图1至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911为圆筒,所述第一介质管912与所述第二介质管52均为圆管,所述第二介质管52套设在所述第一介质管912上,当通入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增大时,所述介质通道内的介质推动所述堵块51滑动,此时,所述第二介质管52沿所述第一介质管912滑动。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露出所述外壳6并伸入所述进液腔41,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与所述进液腔41的内壁平齐,所述堵块51的截面与所述进液腔41的截面均为圆形,所述堵块51与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滑动接触。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进液腔41的形状发生变化时,所述堵块51的形状也随之变化并与所述进液腔41的形状匹配以使所述堵块51可在所述进液腔41内滑动。
如图1所示,所述进液容器4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液腔41连通的进液通道42,所述堵块51上形成有缺口511,所述缺口511由所述堵块51背离所述第二介质管52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介质管52的一端延伸,所述缺口511在所述进液开关5封闭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时允许冷却液通入所述进液腔41。这样,当需要打开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时,通入所述进液腔41的冷却液能够对所述堵块51施加一朝向所述助推器91的作用力,从而使所述堵块51向靠近所述助推器91的方向滑动以打开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6上的出液容器20,所述出液容器20内形成有出液腔201,所述出液腔201与所述出液管3的出口连通。所述出液容器20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出液腔201连通的出液通道202,冷却液由所述第一出液分管31及第二出液分管32流入所述出液腔201后经所述出液通道202排出。所述助推器91固定在所述出液容器20上。
如图6及图7所示,冷却液经第二进液分管22及多个第一进液小管211分流进入第二换热分腔72及对应的第一换热小腔711,换热完成后,每一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内的冷却液经对应的第一出液小管311流出,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内的冷却液经第二出液分管32流出。
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6包括外管61、连接在所述外管61的一侧的前端盖62及连接在所述外管61的另一侧的后端盖63,所述外管61具有前端开口及后端开口,所述前端盖62套设在所述排气管1的前侧并封盖所述外管61的前端开口,所述后端盖63套设在所述排气管1的后侧并封盖所述外管61的后端开口。所述前端盖62上形成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向前突出的第一内环状翻边621,所述前端盖62的外边缘形成有向后突出的第一外环状翻边622,所述第一内环状翻边621贴合固定在所述排气管1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外环状翻边622贴合固定在所述外管61的外壁上,所述前端盖62的后侧表面形成有第一环状凹槽623,所述分隔管8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623中。所述后端盖63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向后突出的第二内环状翻边631,所述后端盖63的外边缘形成有向前突出的第二外环状翻边632,所述第二内环状翻边631贴合固定在所述排气管1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外环状翻边632贴合固定在所述外管61的外壁上,所述后端盖63的前侧表面形成有第二环状凹槽633,所述分隔管8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环状凹槽633中。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回收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不需要回收热量时,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增大,所述第二介质管52向背离所述第一介质管912的方向移动,所述堵块51遮蔽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如图14所示,此时,所述第一换热分腔71及第二换热分腔72内均未有冷却液进入,所述排气管1内的废气的热量未被吸收而直接排出。当需要回收部分热量时,所述进液腔41的冷却液流量及其所述质腔内的介质流量共同作用使得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介质管52向靠近所述第一介质管912的方向移动,所述堵块51露出部分所述进液管2的入口,如图15所示(露出部分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入口),冷却液由露出的多个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入口进入对应的第一换热小腔711,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的冷却液与排气管1的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并从所述第一出液小管311排出,从而完成了热量的部分回收。当需要进一步增大回收热量时,所述进液腔41的冷却液流量及其所述质腔内的介质流量共同作用所述第二介质管52继续向靠近所述第一介质管912的方向移动,以露出全部的进液管2的入口(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入口及第二进液分管22的入口),如图16所示,冷却液由第一进液小管211的入口及第二进液小管的入口分别进入第一换热小腔711及第二换热分腔72,所述第一换热小腔711的冷却液与所述排气管1内的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分腔72内的冷却液吸收升温后的第一换热小腔711的冷却液的热量后经第二出液分管32后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进液管、出液管、进液容器、进液开关、外壳及驱动机构,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排气管的外侧,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封闭的换热腔,所述进液容器内设置有进液腔,所述出液管的入口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出液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所述进液开关滑动设置在所述进液腔内,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
在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打开时,所述进液腔经由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换热腔连通;
在所述进液管的入口关闭时,所述进液腔与所述换热腔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的分隔管,所述分隔管将所述换热腔分隔成封闭于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分隔管之间的第一换热分腔及封闭于所述分隔管与所述外壳之间的第二换热分腔;
所述进液管包括第一进液分管及第二进液分管,所述第一进液分管的入口及第二进液分管的入口组合构成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所述第一进液分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分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连通;
所述出液管包括第一出液分管及第二出液分管,所述第一出液分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分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出液分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分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分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分腔包括由多个隔板分隔成的多个第一换热小腔,所述第一进液分管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进液小管,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管的入口组合构成所述第一进液分管的入口,所述第一进液小管的出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小腔连通;
所述第一出液分管包括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小腔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出液小管,所述第一出液小管的入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换热小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小管的出口露出所述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管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液小孔及多个第一出液小孔,多个所述第一进液小孔位于所述分隔管的一端且沿所述分隔管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小孔位于所述分隔管的另一端且沿所述分隔管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进液小管的出口端插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液小孔内,所述第一出液小管的入口插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出液小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基板及连接在所述基板的一侧的凸板,所述凸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基板的长度,所述基板的一侧长边抵接在所述分隔管的内壁上,所述基板的另一侧长边抵接在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
所述分隔管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孔,多个所述条形孔位于所述第一出液小孔及第一进液小孔之间且沿所述分隔管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凸板插接在对应的所述条形孔内并伸入所述第二换热分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上的助推器及连接在所述助推器上的控制阀;
所述助推器内形成有介质腔,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通入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流量,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通过一介质通道向所述进液开关施加压力以推动所述进液开关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器包括第一筒体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筒体上的第一介质管,所述介质腔形成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介质管的内腔与所述介质腔连通;
所述进液开关包括堵块及连接在所述堵块上的第二介质管,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二介质相互嵌套,所述第一介质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介质管的内腔相互连通以组合构成所述介质通道,所述介质腔内的介质通过所述介质通道向所述堵块施加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容器上设置有与所述进液腔连通的进液通道,所述堵块上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由所述堵块背离所述第二介质管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介质管的一端延伸,所述缺口在所述进液开关封闭所述进液管的入口时允许冷却液通入所述进液腔。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外壳上的出液容器,所述出液容器内形成有出液腔,所述出液腔与所述出液管的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8任意一项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外管、连接在所述外管一侧的前端盖及连接在所述外管另一侧的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套设在所述排气管的前侧并封盖所述外管的前端开口,所述后端盖套设在所述排气管的后侧并封盖所述外管的后端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上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向前突出的第一内环状翻边,所述前端盖的外边缘形成有向后突出的第一外环状翻边,所述第一内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外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外壁上,所述前端盖的后侧表面形成有第一环状凹槽,所述分隔管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环状凹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向后突出的第二内环状翻边,所述后端盖的外边缘形成有向前突出的第二外环状翻边,所述第二内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外环状翻边贴合固定在所述外管的外壁上,所述后端盖的前侧表面形成有第二环状凹槽,所述分隔管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环状凹槽中。
CN201810557080.9A 2018-06-01 2018-06-01 热回收装置 Active CN1088710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7080.9A CN108871016B (zh) 2018-06-01 2018-06-01 热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7080.9A CN108871016B (zh) 2018-06-01 2018-06-01 热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1016A CN108871016A (zh) 2018-11-23
CN108871016B true CN108871016B (zh) 2020-06-16

Family

ID=6433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57080.9A Active CN108871016B (zh) 2018-06-01 2018-06-01 热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10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0625B (zh) * 2021-09-06 2024-02-13 无锡米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的稳定换热系统及其基材制备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5932A (zh) * 2006-02-24 2009-04-22 贝洱两合公司 用于调节内燃机废气流的阀、废气冷却的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个阀和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系统
CN202545891U (zh) * 2012-02-15 2012-11-21 皇甫岳伟 一种组合阀
CN103162554A (zh) * 2011-12-09 2013-06-1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13185806A (ja) * 2012-03-12 2013-09-19 Nissan Motor Co Ltd 熱交換器
CN105074372A (zh) * 2013-03-22 2015-11-1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5627788A (zh) * 2014-08-20 2016-06-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废热交换结构
CN106150768A (zh) * 2015-03-26 2016-11-2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发动机及汽车
CN206625883U (zh) * 2017-03-02 2017-11-10 湖北工业大学 基于圆筒热交换器结构的尾气热电转换汽车
JP2018054190A (ja) * 2016-09-28 2018-04-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配管、温度制御装置及び車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5932A (zh) * 2006-02-24 2009-04-22 贝洱两合公司 用于调节内燃机废气流的阀、废气冷却的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个阀和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系统
CN103162554A (zh) * 2011-12-09 2013-06-1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202545891U (zh) * 2012-02-15 2012-11-21 皇甫岳伟 一种组合阀
JP2013185806A (ja) * 2012-03-12 2013-09-19 Nissan Motor Co Ltd 熱交換器
CN105074372A (zh) * 2013-03-22 2015-11-18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5627788A (zh) * 2014-08-20 2016-06-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废热交换结构
CN106150768A (zh) * 2015-03-26 2016-11-2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发动机及汽车
JP2018054190A (ja) * 2016-09-28 2018-04-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配管、温度制御装置及び車両
CN206625883U (zh) * 2017-03-02 2017-11-10 湖北工业大学 基于圆筒热交换器结构的尾气热电转换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1016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3752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KR20100057107A (ko) 다구획 일체형 하이브리드 열교환기
CN103038081A (zh) 车辆用冷却结构
CN108871016B (zh) 热回收装置
CN111326766B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阴极预热装置
CN210167914U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集成发电机控制器冷却结构
CN210467991U (zh) 一种燃料电池流体分配集块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
CN115939819A (zh) 一种充电枪液体冷却结构
CN114654967A (zh) 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827478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散热结构
CN111591127B (zh) 一种汽车蓄水瓶
CN116231174B (zh) 一种电池温度冷热调节装置
CN210068280U (zh) 汽车尾气余热回收再利用系统
KR19980019051A (ko) 내연 기관에 공급되는 연료의 냉각 장치(device for cooling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02979594B (zh)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与egr冷凝器集成结构
EP2649283B2 (fr) Dispositif de canalisation d'un flux de gaz d'alimentation d'un moteur à combustion interne
CN115143514A (zh) 一种高效安全的工业余热回收供暖装置
CN104085269A (zh) 具有消声功能的取暖热交换器
CN213734590U (zh) 一种用于车辆油箱的油料辅助加热装置
CN201363201Y (zh) 双循环水冷缸体
CN220959754U (zh) 一种储能材料回收装置
CN216588791U (zh) 一种低损耗排气歧管
CN218632523U (zh) 一种充电枪液体冷却结构
CN209726890U (zh) 以空气驻车加热器排放尾气为热源的液体热交换装置
CN221437675U (zh) 一种汽车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