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涂料搅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也涉及涂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涂料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涂料是无固定形状的粘稠状液态高分子合成材料,通常通过与水混合并搅拌 后使用。在涂覆于建筑物上的时候,对均匀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的搅拌方式仅仅是 采用常规的搅拌设备对其进行搅拌,得到的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成分和尺寸的均一性。建 筑涂料至生产过程中由于含有多种成分,并且在涂料使用过程中有时也会需要将两种不同 的涂料混合在一体,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涂料颗粒尺寸不均一的问题,而常规搅拌并不 会使得这些颗粒尺寸实现均一的要求,因此在涂覆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要求 进一步的提高,否则就会产生涂覆不均匀情况的出现而造成返工,从而耗费大量的人力时 间成本。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提出一种建筑用涂料搅拌装置。
[0004] 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建筑用涂料搅拌装置,包括过滤室、研磨腔、混合出料部件、搅拌室、第一气活塞部 件和第二气活塞部件。
[0005] 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料口、过滤室入水口、斜过滤板、扫帚板部 件、大块出料口和小块出料口;所述过滤室入料口设置在过滤室外壳顶壁最左侧,所述过滤 室入水口设置在过滤室外壳顶壁右侧,在过滤室外壳内部设置有斜过滤板,所述斜过滤板 设置为左低右高的形式,在所述斜过滤板上部设置有扫帚板部件,所述扫帚板部件包括扫 帚板和推力伸长杆,所述扫帚板底部设置有多根橡胶条,所述扫帚板与斜过滤板呈锐角形 式设置,且底部橡胶条与斜过滤板顶部紧密相接但不固接,所述推力伸长杆与所述斜过滤 板平行设置,一端与过滤室外壳左侧壁固接另一端与扫帚板背部固接,通过伸长和缩短实 现扫帚板在斜过滤板上部左右移动;在斜过滤板最右端的过滤室外壳侧壁上设置有大块出 料口,所述大块出料口以左高右低的方式设置;在过滤室外壳底壁上向下凹陷形成小块出 料口。
[0006] 所述研磨腔包括研磨腔外壳、研磨室入口、研磨轴、研磨内环、研磨外块、研磨电 机、研磨腔过滤板和研磨腔出料口;所述研磨室入口设置在研磨腔外壳侧壁顶端,并与所述 大块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研磨轴竖直设置在研磨腔外壳中央,所述研磨电机设置在研磨腔 外壳顶壁上,用于驱动研磨轴转动,在研磨轴上设置有多个研磨内环,在研磨腔外壳内侧壁 上设置有多个研磨外块,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间隔布置,且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 的外表面均进行了粗糙化处理;在研磨轴下方横向设置有研磨腔过滤板,在研磨腔过滤板 下部的研磨腔外壳底壁向下凹陷形成研磨腔出料口。
[0007] 所述混合出料部件包括第一混料入口、第二混料入口和混合出料口;所述第一混 料入口和第二混料入口设置在混合出料部件顶端,并分别与所述小块出料口和所述研磨腔 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研磨腔出料口设置在混合出料部件的底端。
[0008] 所述搅拌室包括搅拌室外壳、搅拌室入料口、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 电机、第一入气管、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电机、第二入气管和搅拌室出料口; 所述搅拌室入料口设置在搅拌室外壳顶壁的一侧,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竖直设 置在搅拌室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设置在所述搅拌室入料口的右侧, 所述搅拌室出料口设置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之间的搅拌室外壳底部,并呈向下凹陷 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轴上设置有多排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轴顶部和底部分别通 过密封轴承与搅拌室外壳顶壁和底壁转动连接,在第一搅拌轴底部连接有第一搅拌电机, 用于驱动第一搅拌轴转动,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一搅拌杆均为中空结构设置,在第一搅拌 轴顶部联通有第一入气管,在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壁上密布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搅拌轴、第 二搅拌杆、第二搅拌电机、第二入气管的设置方式与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电 机、第一入气管的设置方式相同。
[0009] 所述第一气活塞部件包括第一活塞腔外壳、第一十字凸轮、第一十字凸轮轴、第一 凸轮电机、第一推板、第一弹性部件、第一活塞推杆、第一活塞和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 述第一凸轮电机通过设置在第一十字凸轮中心的第一十字凸轮轴与第一十字凸轮相连并 对其进行转动驱动,所述第一推板设置在第一十字凸轮下部,并与所述第一十字凸轮的外 缘部相接触,所述第一活塞推杆设置于第一推板底部,在第一活塞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 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一推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活塞推杆与二者垂直设置,在第一活 塞推杆外部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一端与第一推板底部固接另一端与第 一活塞腔外壳外顶壁固接,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第一活塞腔外壳内部,在第一活塞腔底部 设置有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入气管相连通。
[0010] 所述第二气活塞部件包括活第二塞腔外壳、第二十字凸轮、第二十字凸轮轴、第二 凸轮电机、第二推板、第二弹性部件、第二活塞推杆、第二活塞和第二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 述第二气活塞部件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入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十字凸轮工作时转动角度与 第一^h字凸轮工作时转动角度设置为始终相差45°,其它设置方式与第一气活塞部件相同。
[0011] 本发明所谓的“十字凸轮”在机械领域是比较通用的概念,是指两个中心宽两端尖 的对称椭球体在中轴部分重合,而形成截面为近似“十”字的凸轮。
[0012] 作为优选,所述斜过滤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15°。
[0013] 作为优选,所述扫帚板采用顶端向右倾斜的方式与斜过滤板形成锐角,所述锐角 为25〜33°。
[0014]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室外壳整体呈圆筒(上部中空圆柱体且底部缩小)。
[0015]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之间的间隙为〇 • 2〜〇 • 8mm。
[0016]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腔外壳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为1 • 2〜2.5mm。
[0017]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外块与研磨轴之间的间隙为1 • 2〜2 • 5mm。
[0018] 作为优选,所述研磨轴外壁也经过粗糙化处理。
[0019] 作为优选,在所述混合出料部件顶端还设置有补充入水口。
[002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为高弹性弹簧。 、
[0021]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为多根气动杆(每个弹性部件为 均匀布置的3根气动杆)。
[0022]作为优选,在搅拌室顶部,设置有出气口。
[0023]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1,通过在搅拌轴的搅拌杆上设置通孔,在搅拌的过程中通过搅拌杆喷射高压气体,从 而强化液体的涡流效应,从而达到强化搅拌的效果。并且从搅拌杆中喷出的空气在形成气 泡上升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向上的搅拌。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在两个搅拌轴的搅拌 杆上的供气部件中,设置十字凸轮和活塞部件,通过将两个十字凸轮转动的角度设置的相 差45度,从而使得两个搅拌轴的搅拌杆上喷射气体的强度不一致,并且在其中一个最强的 时候另外一个正好是最弱的时候,从而使得在两个搅拌轴之间的液体能够左右被搅动(即 强化了液体的有规律周期性的横向运动),从而强化并均匀化了搅拌作用。
[0024] 2,通过设置过滤室,配合设置过滤板和过滤板上的扫帚板部件,将符合要求的小 颗粒通过过滤板滤下,而不符合要求的相对较大颗粒成为板上物,通过扫帚板部件推送到 研磨室中,通过研磨后形成小颗粒,并且符合要求的会通过研磨过滤板滤下,与过滤室中的 滤下物混合进入到搅拌室中,从而使得进入搅拌室中的涂料物料均为较小颗粒的均一性较 强的涂料,从而在均匀的搅拌后得到的产品均一性和稳定性得到大幅增强。
[0025] 3,通过设置特定形式的研磨室,通过设置间距稳定的研磨内环和研磨外块,通过 研磨内环和研磨外块之间的摩擦使得研磨得到的颗粒大小均一稳定,配合研磨过滤板的进 一步对颗粒尺寸的检验,使得最终得到的物料粒度小而均匀。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建筑用涂料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过滤室,11-过滤室入料口,12-过滤室入水口,13-斜过滤板,14-扫帚板, 15-大块出料口,16_混合出料口,21-研磨轴,22-研磨内环,23-研磨外块,24-研磨电机,25-研磨腔过滤板,26-研磨腔出料口,3-搅拌室,31-第一搅拌轴,311-第一搅拌杆,312-第一搅 拌电机,313-第一入气管,32-第二搅拌轴,321-第二搅拌杆,322-第二搅拌电机,323-第二 入气管,33-搅拌室出料口,:34-第一气活塞部件,341-第一^h字凸轮,342-第一推板,343-第 一弹性部件,344_第一活塞推杆,345-第一活塞,351-第二十字凸轮,352-第二十字凸轮轴, 353-第二弹性部件,354-第二凸轮电机,355-第二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室、研磨腔、混合出料部件、搅拌室、第一气活塞部件和第二气活 塞部件。
[0029]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料口、过滤室入水口、斜过滤板、扫帚板部 件、大块出料口和小块出料口;所述过滤室入料口设置在过滤室外壳顶壁最左侧,所述过滤 室入水口设置在过滤室外壳顶壁右侧,在过滤室外壳内部设置有斜过滤板,所述斜过滤板 设置为左低右高的形式,在所述斜过滤板上部设置有扫帚板部件,所述扫帚板部件包括扫 帚板和推力伸长杆,所述扫帚板底部设置有多根橡胶条(密布如扫帚设置),所述扫帚板与 斜过滤板呈锐角(29°)形式设置,且底部橡胶条与斜过滤板顶部紧密相接但不固接,所述推 力伸长杆与所述斜过滤板平行设置,一端与过滤室外壳左侧壁固接另一端与扫帚板背部固 接,通过伸长和缩短实现扫帚板在斜过滤板上部左右移动;在斜过滤板最右端的过滤室外 壳侧壁上设置有大块出料口,所述大块出料口以左高右低的方式设置;在过滤室外壳底壁 上向下凹陷形成小块出料口。
[0030]所述研磨腔包括研磨腔外壳、研磨室入口、研磨轴、研磨内环、研磨外块、研磨电 机、研磨腔过滤板和研磨腔出料口;所述研磨室入口设置在研磨腔外壳侧壁顶端,并与所述 大块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研磨轴竖直设置在研磨腔外壳中央,所述研磨电机设置在研磨腔 外壳顶壁上,用于驱动研磨轴转动,在研磨轴上设置有3个研磨内环,在研磨腔外壳内侧壁 上设置有5个研磨外块(一端3个,一端2个,研磨室入口处不设置研磨外块,每个研磨外块为 小半圆环形),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间隔布置,且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的外表面均 进行了粗糙化处理;在研磨轴下方横向设置有研磨腔过滤板,在研磨腔过滤板下部的研磨 腔外壳底壁向下凹陷形成研磨腔出料口。
[0031]所述混合出料部件包括第一混料入口、第二混料入口和混合出料口;所述第一混 料入口和第二混料入口设置在混合出料部件顶端,并分别与所述小块出料口和所述研磨腔 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研磨腔出料口设置在混合出料部件的底端。
[0032]所述搅拌室包括搅拌室外壳、搅拌室入料口、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 电机、第一入气管、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电机、第二入气管和搅拌室出料口; 所述搅拌室入料口设置在搅拌室外壳顶壁的一侧,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竖直设 置在搅拌室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设置在所述搅拌室入料口的右侧, 所述搅拌室出料口设置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之间的搅拌室外壳底部,并呈向下凹陷 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轴上设置有3排第一搅拌杆(每排3个),所述第一搅拌轴顶部和底 部分别通过密封轴承与搅拌室外壳顶壁和底壁转动连接,在第一搅拌轴底部连接有第一搅 拌电机,用于驱动第一搅拌轴转动,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一搅拌杆均为中空结构设置,在第 一搅拌轴顶部联通有第一入气管,在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壁上密布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搅 拌轴、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电机、第二入气管的设置方式与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第一 搅拌电机、第一入气管的设置方式相同。
[0033] 所述第一气活塞部件包括第一活塞腔外壳、第一^h字凸轮、第一^h字凸轮轴、第一 凸轮电机、第一推板、第一弹性部件、第一活塞推杆、第一活塞和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 述第一凸轮电机通过设置在第一^h字凸轮中心的第一^h字凸轮轴与第一~h字凸轮相连并 对其进行转动驱动,所述第一推板设置在第一十字凸轮下部,并与所述第一十字凸轮的外 缘部相接触,所述第一活塞推杆设置于第一推板底部,在第一活塞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 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一推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活塞推杆与二者垂直设置,在第一活 塞推杆外部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一端与第一推板底部固接另一端与第 一活塞腔外壳外顶壁固接,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第一活塞腔外壳内部,在第一活塞腔底部 设置有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入气管相连通。
[0034] 所述第二气活塞部件包括活第二塞腔外壳、第二十字凸轮、第二十字凸轮轴、第二 凸轮电机、第二推板、第二弹性部件、第二活塞推杆、第二活塞和第二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 述第二气活塞部件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入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十字凸轮工作时转动角度与 第一十字凸轮工作时转动角度设置为始终相差45°,其它设置方式与第一气活塞部件相同。
[0035] 所述斜过滤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1°。
[0036] 所述研磨室外壳整体呈圆筒(上部中空圆柱体,下部中空倒置圆台体)。
[0037] 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之间的间隙为0.35_。
[0038] 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腔外壳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为1.3mm。
[0039] 所述研磨外块与研磨轴之间的间隙为1.5mm。
[0040] 所述研磨轴外壁也经过粗糙化处理。
[0041] 在所述混合出料部件顶端还设置有补充入水口。
[0042]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为高弹性弹簧。
[0043]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没有设置第一气活塞部件和第二气活塞部件,其它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在经过15小时的相同条件下的对比性试验,产品合格率比实施例1低21%,不合格的产品都 是均匀性不合格。将对比例的搅拌室的搅拌时间增加1.5倍后(即时间是实施例1的2.5倍), 产品合格率和实施例1基本相同。
[0044] 实施例2 一种建筑用涂料搅拌装置,包括过滤室、研磨腔、混合出料部件、搅拌室、第一气活塞部 件和第二气活塞部件。
[0045]所述过滤室包括过滤室外壳、过滤室入料口、过滤室入水口、斜过滤板、扫帚板部 件、大块出料口和小块出料口;所述过滤室入料口设置在过滤室外壳顶壁最左侧,所述过滤 室入水口设置在过滤室外壳顶壁右侧,在过滤室外壳内部设置有斜过滤板,所述斜过滤板 设置为左低右高的形式,在所述斜过滤板上部设置有扫帚板部件,所述扫帚板部件包括扫 帚板和推力伸长杆,所述扫帚板底部设置有多根橡胶条,所述扫帚板与斜过滤板呈锐角形 式设置,且底部橡胶条与斜过滤板顶部紧密相接但不固接,所述推力伸长杆与所述斜过滤 板平行设置,一端与过滤室外壳左侧壁固接另一端与扫帚板背部固接,通过伸长和缩短实 现扫帚板在斜过滤板上部左右移动;在斜过滤板最右端的过滤室外壳侧壁上设置有大块出 料口,所述大块出料口以左高右低的方式设置;在过滤室外壳底壁上向下凹陷形成小块出 料口。
[0046] 所述研磨腔包括研磨腔外壳、研磨室入口、研磨轴、研磨内环、研磨外块、研磨电 机、研磨腔过滤板和研磨腔出料口;所述研磨室入口设置在研磨腔外壳侧壁顶端,并与所述 大块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研磨轴竖直设置在研磨腔外壳中央,所述研磨电机设置在研磨腔 外壳顶壁上,用于驱动研磨轴转动,在研磨轴上设置有5个研磨内环,在研磨腔外壳内侧壁 上设置有9个研磨外块,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间隔布置,且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的 外表面均进行了粗糙化处理;在研磨轴下方横向设置有研磨腔过滤板,在研磨腔过滤板下 部的研磨腔外壳底壁向下凹陷形成研磨腔出料口。
[0047]所述混合出料部件包括第一混料入口、第二混料入口和混合出料口;所述第一混 料入口和第二混料入口设置在混合出料部件顶端,并分别与所述小块出料口和所述研磨腔 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研磨腔出料口设置在混合出料部件的底端。
[0048]所述搅拌室包括搅拌室外壳、搅拌室入料口、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 电机、第一入气管、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电机、第二入气管和搅拌室出料口; 所述搅拌室入料口设置在搅拌室外壳顶壁的一侧,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竖直设 置在搅拌室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设置在所述搅拌室入料口的右侧, 所述搅拌室出料口设置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之间的搅拌室外壳底部,并呈向下凹陷 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轴上设置有5排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轴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 密封轴承与搅拌室外壳顶壁和底壁转动连接,在第一搅拌轴底部连接有第一搅拌电机,用 于驱动第一搅拌轴转动,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一搅拌杆均为中空结构设置,在第一搅拌轴 顶部联通有第一入气管,在所述第一搅拌杆的壁上密布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搅拌轴、第二 搅拌杆、第二搅拌电机、第二入气管的设置方式与第一搅拌轴、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电机、 第一入气管的设置方式相同。
[0049] 所述第一气活塞部件包括第一活塞腔外壳、第一十字凸轮、第一^h字凸轮轴、第一 凸轮电机、第一推板、第一弹性部件、第一活塞推杆、第一活塞和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 述第一凸轮电机通过设置在第一^h字凸轮中心的第一^h字凸轮轴与第一十字凸轮相连并 对其进行转动驱动,所述第一推板设置在第一十字凸轮下部,并与所述第一十字凸轮的外 缘部相接触,所述第一活塞推杆设置于第一推板底部,在第一活塞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 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一推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活塞推杆与二者垂直设置,在第一活 塞推杆外部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一端与第一推板底部固接另一端与第 一活塞腔外壳外顶壁固接,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第一活塞腔外壳内部,在第一活塞腔底部 设置有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述第一气活塞部件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入气管相连通。
[0050] 所述第二气活塞部件包括活第二塞腔外壳、第二十字凸轮、第二十字凸轮轴、第二 凸轮电机、第二推板、第二弹性部件、第二活塞推杆、第二活塞和第二气活塞部件出气口,所 述第二气活塞部件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入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十字凸轮工作时转动角度与 第一十字凸轮工作时转动角度设置为始终相差45°,其它设置方式与第一气活塞部件相同。
[0051] 所述斜过滤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3°。
[0052] 所述扫帚板采用顶端向右倾斜的方式与斜过滤板形成锐角,所述锐角为31°。
[0053] 所述研磨室外壳整体呈圆筒。
[0054] 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外块之间的间隙为0.6mm。
[0055] 所述研磨内环与研磨腔外壳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为2.1圓。
[0056] 所述研磨外块与研磨轴之间的间隙为2.1mm。
[0057] 所述研磨轴外壁也经过粗糙化处理。
[0058] 在所述混合出料部件顶端还设置有补充入水口。
[0059]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均为多根气动杆(每个弹性部件为均匀布置的 3根气动杆)。
[0060] 对比例2 、 本对比例设置第一气活塞部件和第二气活塞部件的十字凸轮转动角度无差别,其它设 置方式与实施例2相同,在经过15小时的相同条件下的对比性试验,产品合格率比实施例2 低3.5%,不合格的产品都是均勾性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