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13307A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13307A
CN108613307A CN201611082361.0A CN201611082361A CN108613307A CN 108613307 A CN108613307 A CN 108613307A CN 201611082361 A CN201611082361 A CN 201611082361A CN 108613307 A CN108613307 A CN 108613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er
humidification
air
present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823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明
韩天颖
曹晔
徐学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8236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133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8613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133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Abstract

一种加湿装置,其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有助于提高加湿装置的运转效率。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具有加湿膜的加湿膜组件,该加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而将该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以便空气经由所述加湿膜组件而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使所述加湿装置在至少形成旁通气流通路的第一状态与至少形成加湿气流通路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供空气以不经水交换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供空气以经水交换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装置,尤其涉及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加湿膜组件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加湿装置中,有的采用固定在壳体内部的加湿膜作为加湿元件。
在上述加湿装置中,当进行运转时,从壳体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部的空气会在流经加湿膜后从壳体的出风口排出。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有时需要对安装于加湿装置下游侧的风管进行干燥处理以便除菌,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从加湿装置的出风口吹出干燥空气以提高干燥处理的效率。对此,上述加湿装置常常在壳体的内部设置加热器,通过利用加热器对加湿膜进行加热干燥,能避免被加湿膜加湿后的空气从加湿装置吹出,从而提高干燥处理的效率。
但是,在上述加湿装置中,由于通过加热器对加湿膜进行加热干燥来对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因此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进行的加湿量调节不方便。此外,在上述加湿装置中,在需要从加湿装置的出风口吹出干燥空气时,需要使加湿膜成为脱水状态,因此,之后不能立即使用加湿膜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进行加湿,影响了加湿装置的加湿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其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有助于提高加湿装置的运转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具有加湿膜的加湿膜组件,该加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而将该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以便空气经由所述加湿膜组件而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其中,所述加湿膜组件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使所述加湿装置在至少形成旁通气流通路的第一状态与至少形成加湿气流通路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供空气以不经水交换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供空气以经水交换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
此处,“第一状态”并不局限于空气仅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流通的状态,也包括空气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和加湿气流通路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状态。同样,“第二状态”并不局限于空气能经由加湿气流通路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的状态,也包括空气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和加湿气流通路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流通的状态。但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同时是包括空气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和加湿气流通路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流通的状态下,第二状态是指加湿气流通路的打开大小要大于第一状态下加湿气流通路的打开大小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在需要减小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切换至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需要增大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切换至第二状态,因此,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并且,在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时,并不需要加热干燥加湿膜,因此,无需使加湿膜成为脱水状态,因而不会像以往那样影响加湿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加湿装置仅形成所述加湿气流通路。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加湿装置,在第二状态下,加湿量的控制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由所述加湿膜组件和所述壳体围成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加湿装置,与设置专门的构件来围成旁通气流通路的情况相比,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旁通侧调节装置和/或加湿侧调节装置,所述旁通侧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上以对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上以对所述加湿气流通路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利用旁通侧调节装置和/或加湿侧调节装置对加湿量和/或旁通空气的量进行调节。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组件具有贯通部,该贯通部构成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形成旁通气流通路。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旁通侧调节装置,该旁通侧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加湿膜组件的端部或中间部,和/或,该旁通侧调节装置设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选择旁通侧调节装置的设置位置。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该加湿侧调节装置设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选择加湿侧调节装置的设置位置。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旁通侧调节装置,该旁通侧调节装置是转动板,和/或,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该加湿侧调节装置是转动板。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制造旁通侧调节装置和/或加湿侧调节装置。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具有无水区和含水区,其中,所述无水区构成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所述含水区构成所述加湿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形成旁通气流通路和加湿气流通路。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该加湿侧调节装置是转动板和/或卷帘。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制造加湿侧调节装置。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上设置有旁通风扇。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装置,通过开启旁通风扇,能方便地增大旁通空气的量。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与所述加湿气流通路隔开。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加湿装置,能避免流经旁通气流通路的空气与流经加湿气流通路的空气相互影响而产生紊流。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出风组件,该出风组件通过风门切换而使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与出风口连通或使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与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对从加湿装置排出的空气进行控制。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是透湿膜。
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制造加湿膜。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加湿膜组件由多个加湿膜块形成。
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根据实际需要方便地变更加湿膜组件的尺寸。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多个所述加湿膜块通过连接件而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加湿装置,在需要对加湿膜组件进行更换时,操作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切换机构是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通过使所述加湿膜组件旋转而使所述加湿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发明第十七方面的加湿装置,能方便地使加湿装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本发明第十八方面的加湿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十七方面的加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导轨和电机,该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加湿膜组件沿所述导轨滑动,以使所述加湿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发明第十八方面的加湿装置,能容易地形成旋转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在需要减小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切换至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需要增大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切换至第二状态,因此,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并且,在对流经加湿装置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时,并不需要加热干燥加湿膜,因此,无需使加湿膜成为脱水状态,因而不会像以往那样影响加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C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9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1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2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3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4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变形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1A~1M 加湿装置
100、100A~100M 壳体
101、101A~101M 进风口
102、102A~102M 出风口
200、200A~200M 加湿膜组件
200K1、200K2 加湿膜块
200L1、200L2 加湿膜块
201、201A~201M 加湿膜
211、211A~211C 转动板
211D1、211D2、211E~211H、211I1、211I2、211K 转动板
212D~212F、212H、212I1、212I2、212K、212L 转动板
212L 卷帘
213J 转动板
300F 水箱
400M 旋转机构
401M 导轨
PT1、PT1A 第一部分
PT2、PT2A 第一部分
CZ、CZA~CZM 出风组件
FME 风门
O、OA~OC、OD1、OD2、OE、OJ 轴
P1、P1A~P1C、P1D1、P1D2、P1E~P1M 旁通气流通路
P2、P2A~P2M 加湿气流通路
S1 第一空间
S2 第二空间
XX 虚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为方便说明,将图1A等中的X方向设为加湿装置的长度方向,将图1A等中的Y方向设为加湿装置的宽度方向,并将图1B等中的Z方向设为加湿装置的高度方向,其中,Y方向与X方向正交,Z方向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1A和图1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进行说明,其中,图1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结构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加湿装置1包括:壳体100,以及具有加湿膜201(可采用聚四氟乙烯膜、多孔质膜等透湿膜)的加湿膜组件200,其中,加湿膜组件200设置在壳体100内而将该壳体100的内部分隔成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以便空气经由加湿膜组件200而在第一空间S1与所述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此处,在壳体100内设置有出风组件CZ,并且,壳体100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其中,进风口101设置于壳体100的在加湿装置1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一侧,出风口102设置于壳体100的在加湿装置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膜组件200能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空气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P1和加湿气流通路P2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在第二状态下,空气能经由加湿气流通路P2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并且,旁通气流通路P1供空气以不经水交换的方式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加湿气流通路P2供空气以经水交换的方式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
此处,如图1A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与加湿气流通路P2在加湿装置1的宽度方向上相邻,其中,加湿膜组件200和壳体100(具体是加湿膜组件200的侧壁以及壳体100的顶板和底板)围成旁通气流通路P1的一部分(参照图1A中的虚线框)。并且,如图1A所示,在旁通气流通路P1中设置有作为旁通侧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1,该转动板211能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来对旁通气流通路P1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从而使加湿装置1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转动板211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加湿膜组件200的中间部。具体而言,加湿膜组件200的加湿膜201包括分体形成的第一部分PT1和第二部分PT2,这些第一部分PT1和第二部分PT2构成加湿气流通路P2的一部分,且位于加湿装置1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的两侧,且沿加湿装置1的宽度方向延伸,转动板211在加湿装置1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部分PT1与第二部分PT2之间,且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的在加湿装置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轴O为中心,在图1A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图1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加湿装置1运转时,例如,出风组件CZ工作,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壳体100内的第一空间S1,然后,在经由加湿膜组件200进入第二空间S2后,从出风口102吹出到加湿装置1的外部。此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加湿膜组件200(具体是转动板211)的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需要减小对流经加湿装置1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1切换至第一状态(例如将转动板211转动至图1A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需要增大对流经加湿装置1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1切换至第二状态(例如将转动板211转动至图1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因此,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1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并且,在对流经加湿装置1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时,并不需要加热干燥加湿膜,因此,无需使加湿膜成为脱水状态,因而不会像以往那样影响加湿效率。
<实施方式2>
以下,根据图2A和图2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A进行说明,其中,图2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A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1A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A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A所示,加湿膜组件200A的加湿膜201A包括分体形成的第一部分PT1A和第二部分PT2A,这些第一部分PT1A和第二部分PT2A构成加湿气流通路P2A的一部分,且位于加湿装置1A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的两侧,且相对于加湿装置1A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转动板211A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A的在加湿装置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轴OA为中心,在将旁通气流通路P1A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将旁通气流通路P1A完全关闭的位置(图2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3>
以下,根据图3A和图3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1B进行说明,其中,图3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1B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1B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A和图3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B与加湿气流通路P2B在加湿装置1B的高度方向上相邻,加湿膜组件200B的加湿膜201B包括分体形成的第一部分PT1B和第二部分PT2B,这些第一部分PT1B和第二部分PT2B构成加湿气流通路P2B的一部分,且位于加湿装置1B的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的两侧,且沿加湿装置1B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转动板211B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B的在加湿装置1B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轴OB为中心,在图3B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B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图3B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B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4>
以下,根据图4A和图4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1C进行说明,其中,图4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1C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1C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C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A和图4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C与加湿气流通路P2C在加湿装置1C的高度方向上相邻,并且,转动板211C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加湿膜组件200C的端部(图中是上端部)。具体而言,转动板211C在加湿装置1C的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设置于加湿膜组件200C的端部,且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C的在加湿装置1C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轴OC为中心,在图4B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C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图4B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C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5>
以下,根据图5A和图5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1D进行说明,其中,图5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1D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1D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D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A和图5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包括位于加湿膜组件200D的在加湿装置1D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侧的旁通气流通路P1D1、P1D2,这些旁通气流通路P1D1、P1D2分别由壳体100D和加湿膜组件200D相围而成,并且,在加湿膜组件200D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有转动板211D1、211D2。具体而言,转动板211D1、211D2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D1、211D2各自的在加湿装置1D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轴OD1、OD2为中心,在图5A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D1、P1D2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图5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D1、P1D2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D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加湿气流通路P2D中设置有一个以上(图示的例子中是三个,但并不局限于此)的作为加湿侧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2D,该转动板212D能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来对加湿气流通路P2D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从而使加湿装置1D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各个转动板212D能以沿加湿装置1D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在将加湿气流通路P2D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将加湿气流通路P2D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此处,各个转动板212D在空气的流动方向(即气流方向)上设于加湿膜201D的下游侧。此外,通过使各转动板212D转动至将加湿气流通路P2D关闭的位置,只打开旁通气流通路,能加速对安装于加湿装置下游侧的风管的干燥。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各个转动板212D的转动进行控制,能更精细地对流经加湿装置1D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
<实施方式6>
以下,根据图6A和图6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1E进行说明,其中,图6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1E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1E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E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A和图6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E位于加湿膜组件200E的在加湿装置1E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的一端部,该旁通气流通路P1E由壳体100E和加湿膜组件200E相围而成,并且,在加湿膜组件200E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的一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有转动板211E。具体而言,转动板211E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E的在加湿装置1E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轴OE为中心,在图6A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E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图6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将旁通气流通路P1E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E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加湿气流通路P2E中设置有一个以上(图示的例子中是三个,但并不局限于此)的作为加湿侧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2E,该转动板212E能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来对加湿气流通路P2E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从而使加湿装置1E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各个转动板212E能以沿加湿装置1E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在将加湿气流通路P2E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将加湿气流通路P2E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此处,各个转动板212E在空气的流动方向(即气流方向)上设于加湿膜201E的下游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各个转动板212E的转动进行控制,能更精细地对流经加湿装置1E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
<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如图6C所示,还可在壳体100E内(具体是第二空间S2内)设置隔板PB,该隔板PB将旁通气流通路P1E与加湿气流通路P2E隔开。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如图6C所示,还可在旁通气流通路P1E中设置旁通风扇FS。此处,在旁通气流通路P1E中,旁通风扇FS设置在加湿膜组件200E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旁通气流通路P1E中,旁通风扇FS也可设置在加湿膜组件200E的气流方向的下游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如图6C所示,出风组件CZE还可包括风门FME,通过风门FME的切换,可使旁通气流通路P1E与出风口102E连通或使加湿气流通路P2E与出风口102E连通。
<实施方式7>
以下,根据图7对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1F进行说明,其中,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1F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F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在加湿膜组件200F中,旁通气流通路P1F和加湿气流通路P2F在加湿装置1F的高度方向上相邻,其中,在旁通气流通路P1F中未设置旁通侧调节装置,并且,在加湿气流通路P2F中设置有作为加湿侧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2F,该转动板212F能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来对加湿气流通路P2F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从而使加湿装置1F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此处,如图7所示,对加湿膜组件200F的加湿膜201F供水的水箱300F位于壳体100F内的上方,转动板212F在空气的流动方向(即气流方向)上设于加湿膜201F的上游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8>
以下,根据图8A和图8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进行说明,其中,图8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的结构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加湿装置1G包括:壳体100G,以及具有加湿膜201G(可采用聚四氟乙烯膜、多孔质膜等透湿膜)的加湿膜组件200G,其中,加湿膜组件200G设置在壳体100G内而将该壳体100G的内部分隔成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以便空气经由加湿膜组件200G而在第一空间S1与所述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此处,在壳体100G内设置有出风组件CZG,壳体100G具有进风口101G和出风口102G,其中,进风口101G设置于壳体100G的在加湿装置1G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一侧,出风口102G设置于壳体100G的在加湿装置1G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装置1G能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空气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P1G(或者旁通气流通路P1G和加湿气流通路P2G)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1之间流通,在第二状态下,空气能经由加湿气流通路P2G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还可以旁通气流通路P1G供空气以不经水交换的方式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加湿气流通路P2G供空气以经水交换的方式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
此处,如图8B所示,加湿膜组件200G和壳体100G(具体是加湿膜组件200的顶壁以及壳体100的顶板和侧壁)围成旁通气流通路P1G的一部分,旁通气流通路P1G和加湿气流通路P2G在加湿装置1G的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相邻,其中,加湿膜201G具有无水区和含水区,其中,所述无水区构成旁通气流通路P1G的一部分,所述含水区构成加湿气流通路P2G的一部分。并且,加湿装置1G具有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能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来对旁通气流通路P1G和加湿气流通路P2G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以调节无水区和含水区中空气所流过的面积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上述调节装置包括作为旁通侧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1G和作为加湿侧调节装置的一个以上的转动板212G,其中,转动板211G设置于旁通气流通路P1G并对旁通气流通路P1G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转动板212G设置于加湿气流通路P2G并对加湿气流通路P2G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并且,如图8A和图8B所示,转动板211G和转动板212G均设于加湿膜201G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且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G、212G各自的在加湿装置1G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轴为中心,在将旁通气流通路P1G、加湿气流通路P2G完全打开的位置与将旁通气流通路P1G、加湿气流通路P2G完全关闭的位置)之间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加湿装置1G运转时,例如,出风组件CZG工作,空气从进风口101G进入壳体100G内的第一空间S1,然后,在经由加湿膜组件200G进入第二空间S2后,从出风口102G吹出到加湿装置1G的外部。此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加湿膜组件200G(具体是转动板211G、212G)的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需要减小对流经加湿装置1G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1G切换至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需要增大对流经加湿装置1G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1G切换至第二状态,因此,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1G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并且,在对流经加湿装置1G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时,并不需要加热干燥加湿膜,因此,无需使加湿膜成为脱水状态,因而不会像以往那样影响加湿效率。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对各个转动板212G的转动进行控制,能更精细地对流经加湿装置1G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
<实施方式9>
以下,根据图9A和图9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1H进行说明,其中,图9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1H的结构的俯视图,图9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1H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H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A和图9B所示,对旁通气流通路P1H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的转动板211H和对加湿气流通路P2H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的转动板212H均设于加湿膜201H的气流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8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10>
以下,根据图10A和图10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1I进行说明,其中,图10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1I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0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加湿装置1I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I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加湿膜201I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对旁通气流通路P1I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的转动板211I1、211I2和对加湿气流通路P2I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的转动板212I1、212I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8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利用转动板211I1对流入加湿膜201I的空气的量进行调节,并且,能利用转动板211I2使从加湿膜201I流出的空气的流动变得均匀,此外,当流过加湿膜201I后的空气同时包含被加湿的空气和未被加湿的空气时,还能利用转动板211I2使被加湿的空气与未被加湿的空气相互混合。
<实施方式11>
以下,根据图11A和图11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J进行说明,其中,图11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J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1的加湿装置1J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J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I和加湿气流通路P2I在加湿装置1J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相邻,并且,加湿装置1J具有作为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3J,该转动板213J能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来对旁通气流通路P1J和加湿气流通路P2J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以调节无水区和含水区中空气所流过的面积的大小。具体而言,转动板213J能以设置于转动板211J的在加湿装置1J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的一端部的轴OJ为中心,在将旁通气流通路P1J打开而将加湿气流通路P2J关闭的位置与将旁通气流通路P1J关闭而将加湿气流通路P2J打开的位置之间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8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12>
以下,根据图12A和图12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1K进行说明,其中,图12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1K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2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2的加湿装置1K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K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K和加湿气流通路P2K在加湿装置1K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相邻,并且,在加湿装置1K中,作为调节装置,包括作为旁通侧调节装置的转动板211K和作为加湿侧调节装置的卷帘212K,其中,转动板211K通过绕沿加湿装置1K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来对旁通气流通路P1K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卷帘212K通过沿加湿装置1K的宽度方向卷起或展开来对加湿气流通路P2K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K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如图12A所示,加湿膜组件200K由多个加湿膜块200K1、200K2形成,这些加湿膜块200K1、200K2可通过连接件(例如交链、尼龙搭扣、磁吸等)而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8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13>
以下,根据图13A和图13B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L进行说明,其中,图13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L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3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3的加湿装置1L的结构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L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1G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旁通气流通路P1L和加湿气流通路P2L在加湿装置1L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上相邻,并且,在加湿装置1L中,作为调节装置,不包括旁通侧调节装置,而仅包括作为加湿侧调节装置的卷帘212L,并且,该卷帘212L在空气的流动方向(即气流方向)上设于加湿膜201L的下游侧,且通过沿加湿装置1L的宽度方向卷起或展开来对加湿气流通路P2L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1L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1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如图13A所示,加湿膜组件200L由多个加湿膜块200L1、200L2形成,这些加湿膜块200L1、200L2可通过连接件(例如交链、尼龙搭扣、磁吸等)而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8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方式14>
以下,根据图14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4的加湿装置1M进行说明,其中,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4的加湿装置1M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加湿装置1M包括:壳体100M,以及具有加湿膜201M(可采用聚四氟乙烯膜、多孔质膜等透湿膜)的加湿膜组件200M,其中,加湿膜组件200M设置在壳体100M内而将该壳体100M的内部分隔成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以便空气经由加湿膜组件200M而在第一空间S1与所述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此处,在壳体100M内设置有出风组件CZM,壳体100M具有进风口101M和出风口102M,其中,进风口101M设置于壳体100M的在加湿装置1M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一侧,出风口102M设置于壳体100M的在加湿装置1M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装置1M能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空气能经由旁通气流通路P1M和加湿气流通路P2M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1之间流通,在第二状态下,空气能经由加湿气流通路P2M在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之间流通。
此处,如图14所示,加湿装置1M包括旋转机构400M,该旋转机构400M通过使加湿膜组件200M旋转而使加湿装置1M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旋转机构400M包括导轨401M和未图示的电机,该电机用于驱动加湿膜组件200M沿导轨401M滑动,使加湿膜组件200M以沿加湿装置1M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未图示)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使加湿装置1M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加湿装置1M运转时,例如,出风组件CZM工作,空气从进风口101M进入壳体100M内的第一空间S1,然后,在经由加湿膜组件200M进入第二空间S2后,从出风口102M吹出到加湿装置1M的外部。此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加湿装置1M的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需要减小对流经加湿装置1M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1M切换至第一状态(例如将加湿膜组件200M转动至图14中虚线XX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需要增大对流经加湿装置1M的空气的加湿量时,可将加湿装置1M切换至第二状态(例如将加湿膜组件200M转动至图14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因此,能方便地对流经加湿装置1M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并且,在对流经加湿装置1M的空气的加湿量进行调节时,并不需要加热干燥加湿膜,因此,无需使加湿膜成为脱水状态,因而不会像以往那样影响加湿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至3中,加湿膜组件的加湿膜包括分体形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通过在一体形成的加湿膜上设置贯通部来形成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4中,旋转机构400M通过使加湿膜组件200M以沿加湿装置1M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来使加湿装置1M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如图15所示,利用旋转机构400N使加湿膜组件200N以沿加湿装置1N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使加湿装置1N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Claims (18)

1.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具有加湿膜的加湿膜组件,该加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而将该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以便空气经由所述加湿膜组件而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使所述加湿装置在至少形成旁通气流通路的第一状态与至少形成加湿气流通路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供空气以不经水交换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供空气以经水交换的方式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之间流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加湿装置仅形成所述加湿气流通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加湿膜组件和所述壳体围成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旁通侧调节装置和/或加湿侧调节装置,所述旁通侧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上以对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上以对所述加湿气流通路的打开大小进行调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膜组件具有贯通部,该贯通部构成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旁通侧调节装置,该旁通侧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加湿膜组件的端部或中间部,和/或,该旁通侧调节装置设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该加湿侧调节装置设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旁通侧调节装置,该旁通侧调节装置是转动板,和/或,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该加湿侧调节装置是转动板。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膜具有无水区和含水区,其中,所述无水区构成所述旁通气流通路的一部分,所述含水区构成所述加湿气流通路的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所述加湿侧调节装置,该加湿侧调节装置是转动板和/或卷帘。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上设置有旁通风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与所述加湿气流通路隔开。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出风组件,该出风组件通过风门切换而使所述旁通气流通路与出风口连通或使所述加湿气流通路与出风口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膜是透湿膜。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膜组件由多个加湿膜块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加湿膜块通过连接件而连接在一起。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是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通过使所述加湿膜组件旋转而使所述加湿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导轨和电机,该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加湿膜组件沿所述导轨滑动,以使所述加湿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CN201611082361.0A 2016-11-30 2016-11-30 加湿装置 Pending CN1086133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2361.0A CN108613307A (zh) 2016-11-30 2016-11-30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82361.0A CN108613307A (zh) 2016-11-30 2016-11-30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13307A true CN108613307A (zh) 2018-10-02

Family

ID=63643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82361.0A Pending CN108613307A (zh) 2016-11-30 2016-11-30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133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7662A (zh) * 2021-09-27 2021-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湿帘组件、冷却系统及空调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9209A (ja) * 1995-12-08 1997-06-20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01239827A (ja) * 2000-03-02 2001-09-04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除加湿装置
CN2555475Y (zh) * 2002-06-17 2003-06-11 范良凯 恒温恒湿空调机
JP2010164240A (ja) * 2009-01-15 2010-07-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清浄加湿機
JP2011220567A (ja) * 2010-04-06 2011-11-04 Nihon Gore Kk 除加湿装置および除加湿設備
CN102418966A (zh) * 2011-12-19 2012-04-18 东南大学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气处理方法
CN105371408A (zh) * 2014-07-25 2016-03-02 新晃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气化式加湿器
CN206410269U (zh) * 2016-11-30 2017-08-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9209A (ja) * 1995-12-08 1997-06-20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01239827A (ja) * 2000-03-02 2001-09-04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除加湿装置
CN2555475Y (zh) * 2002-06-17 2003-06-11 范良凯 恒温恒湿空调机
JP2010164240A (ja) * 2009-01-15 2010-07-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清浄加湿機
JP2011220567A (ja) * 2010-04-06 2011-11-04 Nihon Gore Kk 除加湿装置および除加湿設備
CN102418966A (zh) * 2011-12-19 2012-04-18 东南大学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空气处理方法
CN105371408A (zh) * 2014-07-25 2016-03-02 新晃工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气化式加湿器
CN206410269U (zh) * 2016-11-30 2017-08-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7662A (zh) * 2021-09-27 2021-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湿帘组件、冷却系统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0313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JP343689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FI122952B (fi) Tuloilmalaite
KR102195857B1 (ko) 내부순환 공기청정모드를 갖는 열회수 환기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101295311B1 (ko) 빌트업 항온기
CN106403058A (zh) 一种除湿机
CN108613307A (zh) 加湿装置
JP2006125825A (ja) 換気装置
JP6690946B2 (ja) 建物の空調システム
CN206410269U (zh) 加湿装置
TWI769178B (zh) 除濕裝置
CN208875303U (zh) 循环绿茶加湿器和红茶发酵机及加湿装置和红茶发酵设备
CN215723737U (zh) 空调
CN216274879U (zh) 一种出风结构及衣物处理装置
JPH037821A (ja) 空調設備
CN213577776U (zh) 空调柜机
CN110173790A (zh) 一种模块化笼式新风机组及新风处理方法
CN113803828A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KR100748138B1 (ko) 모듈형 공기조화시스템
KR101443631B1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50065265A (ko) 가습장치 및 공기조화기
KR20040026081A (ko) 천장매입형 공기조화기
CN215336794U (zh) 调湿机
KR102618567B1 (ko) 공기의 영역별 흡입과 배기의 선택적 연동 개폐 기능이 구비된 공조 시스템
KR102535605B1 (ko) 2개의 외기전동댐퍼에 의하여 노점온도를 제어하는 대용량 항온항습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