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92449A - 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92449A CN108592449A CN201810412272.0A CN201810412272A CN108592449A CN 108592449 A CN108592449 A CN 108592449A CN 201810412272 A CN201810412272 A CN 201810412272A CN 108592449 A CN108592449 A CN 1085924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ution
- outlet
- refrigeration
- heat exchanger
- work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2—Compression-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制冷和溶液再生子系统耦合成;制冷子系统有两种:RC1: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RC2: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喷射器、蒸发器、调节阀、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溶液再生子系统有三种:LG1:溶液换热器、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LG2: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LG3: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和连接管路;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子系统耦合一体,使制冷系统冷凝热为溶液再生系统驱动热源,实现能量梯级高效利用和冷凝热以蒸汽形式高效排放,宜用于高温高湿场所的热环境控制,如高温矿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及机械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矿井井下采掘面出现了高温高湿的热害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大部分矿井采用了机械降温的方法进行降温,现有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冷冻水在表冷器中对井巷中气流进行降温、除湿。矿井传统的降温除湿系统存在运行能耗大、运行成本高、冷凝热井下排放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新型高效矿井降温技术,研制高效矿井降温除湿装备。
鉴于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急需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旨在解决现有矿井降温除湿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该机组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溶液再生子系统耦合而成,两个子系统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耦合为一体,使得压缩式制冷子系统的冷凝热用作溶液再生子系统的驱动热源,从而实现能量梯级高效综合利用和冷凝热以水蒸汽潜热方式高效排放。本发明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效控制温度和湿度,显著降低空调制冷系统运行能耗,尤其适用于高温矿井的井下降温除湿、造纸车间、食品干燥车间。
本发明提出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包括: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溶液再生子系统;
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第二种,单级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喷射器、蒸发器、调节阀、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
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溶液再生子系统LG1包括:溶液换热器、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第二种,溶液再生子系统LG2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第三种,溶液再生子系统LG3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和连接管路;
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中的增压机为压缩机或抽气机或真空泵;
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中的除湿溶液为氯化钙溶液、氯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氯化钠溶液或溴化锂溶液中的一种;
在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的溶液再生器中,除湿负荷和制冷机组冷凝热大多以水蒸汽形式进行高能流排放;
通过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将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耦合为一体,使得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的冷凝热用作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的驱动热源,从而实现能量梯级高效综合利用和冷凝热以水蒸汽潜热方式高效排放。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气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入口和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一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二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入口和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一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二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入口和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一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二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气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优选地,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中的所述蒸发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蒸发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中的所述压缩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压缩机的并联。
优选地,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蒸发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蒸发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压缩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压缩机的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喷射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喷射器的并联。
优选地,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增压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增压机的串联或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溶液再生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再生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溶液冷却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冷却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优选地,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增压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增压机的串联或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溶液再生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再生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溶液冷却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冷却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优选地,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中的所述增压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增压机的串联或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中的所述溶液再生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再生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优选地,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中的末端设置表冷器和除湿机,所述除湿机设置一台,或设置多台所述除湿机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表冷器设置一台,或设置多台所述表冷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可实现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可大幅度降低能耗。
2、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大幅提升空调制冷系统能效,同时也有助于空调制冷机组冷凝热的高效利用与排放,满足工业或民用的降温除湿工艺需求。
3、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实现冷凝热的高效综合利用,提高机组运行能效水平,并可实现热量的高效集中排放。
4、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在高温高湿环境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高温矿井的井下降温除湿。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节能效果显著,在高温高湿环境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高温矿井的井下降温除湿、造纸车间降温除湿、食品干燥车间降温除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实施例1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实施例2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实施例3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实施例4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实施例5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实施例6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宽泛实施例中,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溶液再生子系统构成,两个子系统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耦合为一体。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制冷系统RC1主要由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构成;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溶液再生子系统LG1由溶液换热器、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构成;
其中溶液再生子系统中的增压机为压缩机或抽气机或真空泵;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溶液再生子系统构成,并由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个子系统耦合为一体。压缩式制冷子系统中的蒸发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蒸发器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压缩式制冷子系统中的冷凝-溶液换热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冷凝-溶液换热器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压缩式制冷子系统中的压缩机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压缩机并联;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中溶液再生子系统LG1的溶液换热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溶液换热器串联或并联;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冷凝-溶液换热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冷凝-溶液换热器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增压机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增压机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溶液再生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溶液再生器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溶液冷却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为多台溶液冷却器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中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节流装置入口连接,节流装置出口与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工质入口连接;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道连接;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连接,水蒸汽经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道。
应当意识到,上述列举仅是示例,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6及不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具体结构、工作过程的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溶液再生子系统构成,两个子系统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耦合为一体。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主要由冷凝-溶液换热器8、压缩机1、蒸发器5、节流装置4和连接管路构成;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的溶液再生子系统LG1由溶液换热器7、冷凝-溶液换热器8、溶液再生器9、增压机11、溶液冷却器10和连接管路构成;
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中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节流装置4入口连接,节流装置4出口与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1的工质入口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道连接;
溶液再生器9的水蒸汽出口与增压机11的水蒸汽入口连接,水蒸汽经增压机11升压后进入排汽管道。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溶液再生子系统LG2构成,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个子系统耦合起来,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节流装置4入口连接,节流装置4出口与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1的工质入口连接;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浓溶液供液管道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水蒸汽出口与增压机11的蒸汽入口连接,增压机11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道连接。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溶液再生子系统LG3构成,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子系统耦合起来,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节流装置4入口连接,节流装置4出口与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工质出口与压缩机1的工质入口连接;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冷凝-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水蒸气出口与增压机11的水蒸汽入口连接,增压机11的水蒸汽出口与排汽管道连接。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溶液再生子系统LG1构成,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子系统耦合起来,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节流装置4的制冷工质入口和调节阀3的制冷工质入口相连接,节流装置4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调节阀3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喷射器6的一次流体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喷射器6的二次流体入口连接,喷射器6的混合流体出口与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换热器7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溶浓液入口连接,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道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水蒸汽出口与增压机11的水蒸汽入口连接,水蒸汽经增压机11升压后进入排汽管道。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溶液再生子系统LG2构成,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子系统耦合起来,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节流装置4的制冷工质入口和调节阀3的制冷工质入口相连接,节流装置4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调节阀3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喷射器6的一次流体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喷射器6的二次流体入口连接,喷射器6的混合流体出口与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冷却器10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浓溶液供液管道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水蒸汽出口与增压机11的蒸汽入口连接,增压机11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道连接。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1公开内容的基础上,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溶液再生子系统LG3构成,通过冷凝-溶液换热器将两子系统耦合起来,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冷凝-溶液换热器8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节流装置4的制冷工质入口和调节阀3的制冷工质入口相连接,节流装置4的制冷工质出口与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调节阀3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喷射器6的一次流体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制冷工质出口与喷射器6的二次流体入口连接,喷射器6的混合流体出口与压缩机1的制冷工质入口连接;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冷凝-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冷凝-换热器8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溶液再生器9的水蒸气出口与增压机11的水蒸汽入口连接,增压机11的水蒸汽出口与排汽管道连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溶液再生子系统;
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蒸发器、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第二种,单级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压缩机、喷射器、蒸发器、调节阀、节流装置和连接管路;
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溶液再生子系统LG1包括:溶液换热器、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第二种,溶液再生子系统LG2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溶液冷却器和连接管路;第三种,溶液再生子系统LG3包括:冷凝-溶液换热器、溶液再生器、增压机和连接管路;
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中的增压机为压缩机或抽气机或真空泵;
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中的除湿溶液为氯化钙溶液、氯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氯化钠溶液或溴化锂溶液中的一种;
在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的溶液再生器中,除湿负荷和制冷机组冷凝热大多以水蒸汽形式进行高能流排放;
通过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将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耦合为一体,使得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的冷凝热用作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的驱动热源,从而实现能量高效综合利用和冷凝热以水蒸汽潜热方式高效排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气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压缩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主要由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入口和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一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二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入口和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一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二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冷却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汽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由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和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构成其工质管路连接方式为:
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制冷工质出口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入口和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阀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一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工质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二次流体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工质入口通过管路连接,冷冻水回水管路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冷冻水出口与冷冻水供水管路连接;
除湿稀溶液回液管路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凝-换热器的除湿稀溶液出口与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稀溶液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除湿浓溶液出口与除湿浓溶液供液管路连接;所述溶液再生器的水蒸气出口与所述增压机的水蒸汽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增压机的蒸汽出口与水蒸汽排汽管路连接,水蒸汽经所述增压机升压后进入排汽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2-4之一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中的所述蒸发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蒸发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1中的所述压缩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压缩机的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5-7之一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蒸发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蒸发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压缩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压缩机的并联,所述压缩式制冷子系统RC2中的所述喷射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喷射器的并联。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5之一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增压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增压机的串联或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溶液再生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再生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1中的所述溶液冷却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冷却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6之一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增压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增压机的串联或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溶液再生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再生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2中的所述溶液冷却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冷却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7之一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中的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冷凝-溶液换热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中的所述增压机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增压机的串联或并联;所述溶液再生子系统LG3中的所述溶液再生器为一台,或为多台所述溶液再生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中的末端设置表冷器和除湿机,所述除湿机设置一台,或设置多台所述除湿机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所述表冷器设置一台,或设置多台所述表冷器的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412272.0A CN108592449A (zh) | 2018-04-28 | 2018-04-28 | 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412272.0A CN108592449A (zh) | 2018-04-28 | 2018-04-28 | 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92449A true CN108592449A (zh) | 2018-09-28 |
Family
ID=63619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412272.0A Pending CN108592449A (zh) | 2018-04-28 | 2018-04-28 | 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59244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31405A (zh) * | 2018-12-27 | 2019-04-16 | 同济大学 | 一种带冷却循环的增压型热化学吸附热泵循环系统 |
CN109631412A (zh) * | 2018-12-23 | 2019-04-16 | 同济大学 | 一种带喷液回路的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系统及热泵加热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37905A1 (en) * | 2001-08-22 | 2003-02-27 | Kuo-Liang Weng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erforming composite heat transfer through change of water two phases (liquid vapor) |
CN1869551A (zh) * | 2005-05-24 | 2006-11-29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和喷射循环装置 |
CN101701737A (zh) * | 2009-10-28 | 2010-05-05 | 东南大学 | 一种热泵驱动的溶液除湿空调装置 |
CN104676760A (zh) * | 2015-02-16 | 2015-06-03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无露点控制的空调系统 |
CN105841257A (zh) * | 2016-05-20 | 2016-08-10 | 东莞理工学院 | 一种压缩式制冷与溶液再生除湿耦合的空调系统 |
-
2018
- 2018-04-28 CN CN201810412272.0A patent/CN10859244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37905A1 (en) * | 2001-08-22 | 2003-02-27 | Kuo-Liang Weng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erforming composite heat transfer through change of water two phases (liquid vapor) |
CN1869551A (zh) * | 2005-05-24 | 2006-11-29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和喷射循环装置 |
CN101701737A (zh) * | 2009-10-28 | 2010-05-05 | 东南大学 | 一种热泵驱动的溶液除湿空调装置 |
CN104676760A (zh) * | 2015-02-16 | 2015-06-03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无露点控制的空调系统 |
CN105841257A (zh) * | 2016-05-20 | 2016-08-10 | 东莞理工学院 | 一种压缩式制冷与溶液再生除湿耦合的空调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31412A (zh) * | 2018-12-23 | 2019-04-16 | 同济大学 | 一种带喷液回路的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系统及热泵加热方法 |
CN109631405A (zh) * | 2018-12-27 | 2019-04-16 | 同济大学 | 一种带冷却循环的增压型热化学吸附热泵循环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25116B (zh) | 一种基于热泵热回收及双蒸发温度的高效新风除湿机 | |
CN104100494B (zh) | 一种具有自预冷功能的压缩空气方法和系统 | |
CN102269466A (zh) | 一种新风机组 | |
CN102261701A (zh) | 多级热回收复合除湿新风空气处理机 | |
CN106765770B (zh) | 一种冷凝与溶液分级除湿的高效新风空调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01846365A (zh) | 一种利用室内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KR20040101635A (ko) | 복합식 제습냉방시스템 | |
CN206094356U (zh) | 一种基于热泵热回收及双蒸发温度的高效新风除湿机 | |
CN103292392A (zh) | 一种带有辅助排热的多级转轮除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US10240602B2 (en) | Compress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ditioning inlet air | |
CN103759468B (zh) | 一种双温热源热泵系统 | |
CN107270443A (zh) | 一种热泵驱动的双冷凝器多溶液循环空调机组 | |
CN107270456B (zh) | 一种节能型供冷供热除湿一体化装置 | |
CN108592449A (zh) | 一种单级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
CN206549420U (zh) | 一种内置紧凑型冷冻式干燥机 | |
CN103316568B (zh) | 一种组合式压缩空气深冷除湿机 | |
CN201578977U (zh) | 高效紧凑节能型组合式低露点干燥机 | |
CN201371022Y (zh) | 高效紧凑节能型冷冻式干燥机 | |
CN106813325A (zh) | 溶液除湿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8826743A (zh) | 一种中高温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
CN103925662A (zh) | 排风源热泵驱动的新风系统 | |
CN207708792U (zh) | 一种压缩空气冷干机 | |
CN208296111U (zh) | 一种方便使用的融霜除湿机 | |
CN205783433U (zh) | 一种加装脉动热管的节能型除湿机 | |
CN108954905A (zh) | 一种带喷射器的复叠压缩式制冷-溶液再生复合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