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89552A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89552A CN108589552A CN201810597139.7A CN201810597139A CN108589552A CN 108589552 A CN108589552 A CN 108589552A CN 201810597139 A CN201810597139 A CN 201810597139A CN 108589552 A CN108589552 A CN 1085895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d
- cross bar
- suspension apparatus
- job platform
-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涉及桥梁工程相关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框架、吊笼和作业平台,吊笼包括两个端面悬置组件,端面悬置组件包括底杆、吊杆、斜杆、竖杆和定向限位装置,两个竖杆的下端分别铰接于底杆的两端,斜杆的下端与竖杆的上端铰接,吊杆的下端与斜杆的上端铰接,吊杆与斜杆的铰接处的内侧设置有定向限位装置,斜杆与竖杆的铰接处的外侧设置有定向限位装置,吊杆上端设置有挂钩,挂钩用于将吊笼挂设于支撑框架上,两个端面悬置组件的底端通过两个侧底杆连接,作业平台固定于底杆和侧底杆上。本发明的折叠式悬吊装置,便于折叠,结构稳定,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平台,显著降低高处作业施工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相关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工程湿接缝、现浇带施工吊笼基本采用钢筋进行现场焊接,由于湿接缝预留孔洞宽度有限,桥梁湿接缝宽度50-95厘米不等,除预留钢筋外,中间缝隙约为10-30厘米。施工现场吊笼大多采用钢筋现场加工焊制,一般焊制两段钢筋梯,上部搭设横担固定钢筋梯,钢筋梯下部铺设木板作为施工作业平台。由于横担无法固定牢靠,作业平台整体稳定性较差;下部木板直接铺设在梯梁上,横向摆动较大;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上作业时,晃动较大,由于缺乏可靠的安全作业平台,造成湿接缝、现浇带混凝土浇筑质量难以保证,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另外,现场吊笼平台还存在没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人员安全带系挂困难的问题,现场移动时,需要作业人员从吊笼爬上桥面后,再分别拆除木板和钢筋梯,拆除过程中如绑扎不牢固,木板易从高空坠落对地面人员造成伤害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便于折叠,结构稳定,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平台,显著降低高处作业施工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吊笼和作业平台,所述吊笼包括两个端面悬置组件,所述端面悬置组件包括底杆、两个吊杆、两个斜杆、两个竖杆和四个定向限位装置,两个所述竖杆的下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杆的两端,所述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竖杆的上端铰接,所述吊杆的下端与所述斜杆的上端铰接,各所述吊杆与各所述斜杆的铰接处的内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定向限位装置,各所述斜杆与各所述竖杆的铰接处的外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定向限位装置,所述吊杆上端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用于将所述吊笼挂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上,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的底端通过两个侧底杆连接,所述侧底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铰接,所述作业平台固定于所述底杆和所述侧底杆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主梁、两个轴承、两个安装轴和四个行走轮,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轴承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安装轴穿过一个所述轴承且各所述安装轴伸出所述轴承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行走轮。
优选地,所述主梁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两个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制动装置。
优选地,所述轴承外侧设置有与所述挂钩相匹配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底杆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作业平台包括两块平台板和若干个180°合页,两个所述平台板通过所述180°合页连接,所述作业平台的铰接处的位置与所述底杆的铰接处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竖杆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杆铰接,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之间设置有铰接的侧横杆,所述侧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竖杆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杆铰接,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之间设置有铰接的侧横杆,所述侧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横杆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所述横杆的铰接处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
优选地,所述定向限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的两块定向板,所述定向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吊笼各杆件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便于折叠,作业平台与吊笼形成一体式结构,提高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减轻摆动,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平台,显著降低高处作业施工风险。
2、本发明的折叠式悬吊装置,设置有可移动的主体框架,便于对挂设于主体框架上的吊笼进行移动,减少操作平台人员上下及吊笼安装拆除花费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工作时施工人员可将安全带系挂在主体框架上,增强人身安全保障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折叠式悬吊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折叠式悬吊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折叠式悬吊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作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吊杆;2、斜杆;3、竖杆;4、底杆;5、作业平台;51、平台板;52、180°合页;6、定向限位装置;7、横杆;8、限位板;9、侧横杆;10、侧底杆;11、轴承;12、行走轮;13、主梁;14、横梁;15、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吊笼和作业平台5,吊笼包括两个端面悬置组件,端面悬置组件包括底杆4、两个吊杆1、两个斜杆2、两个竖杆3和四个定向限位装置6,两个竖杆3的下端分别铰接于底杆4的两端,斜杆2的下端与竖杆3的上端铰接,吊杆1的下端与斜杆2的上端铰接,各吊杆1与各斜杆2的铰接处的内侧设置有一个定向限位装置6,各斜杆2与各竖杆3的铰接处的外侧设置有一个定向限位装置6,吊杆1上端设置有挂钩15,挂钩15用于将吊笼挂设于支撑框架上,两个端面悬置组件的底端通过两个侧底杆10连接,侧底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面悬置组件铰接,作业平台5固定于底杆4和侧底杆10上。具体地,作业平台5上设置有安装孔,采用U型扣将作业平台5固定于底杆4和侧底杆10上。
支撑框架包括主梁13、两个轴承11、两个安装轴和四个行走轮12,主梁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轴承11固定连接,一个安装轴穿过一个轴承11且各安装轴伸出轴承11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行走轮12。主梁13设置为两个,支撑框架还包括两个横梁14,横梁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主梁13固定连接。具体地,横梁14与主梁13采用满焊连接,主梁13与轴承11满焊连接。由此形成一个结构稳定、支撑力强的支撑框架,且支撑框架便于移动。
为了使得支撑框架可以稳定地停留在所需位置,在行走轮12上设置有制动装置。
为了防止挂钩15嵌入后移动而导致吊笼不稳,轴承11外侧设置有与挂钩15相匹配的凹槽。
为了使得底杆4和作业平台5可折叠,底杆4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作业平台5包括两块平台板51和若干个180°合页52,两个平台板通过180°合页52连接,作业平台5的铰接处的位置与底杆4的铰接处的位置相对应。
为了增强吊笼的稳定性且为施工人员提供防护,端面悬置组件中的两个竖杆3之间设置有横杆7,横杆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杆3铰接,两个端面悬置组件之间设置有铰接的侧横杆9,侧横杆9与作业平台5之间的距离和横杆7与作业平台5之间的距离相等。
为了使得横杆7可折叠且在吊笼使用时可保持平直,横杆7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横杆7的铰接处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8,限位板8为平板,用于使得横杆7可保持平直状态。
定向限位装置6包括固定连接的两块定向板,定向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
如图4所示,作业平台5还可设为由四块平台板51组成,此时,侧底杆10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侧横杆9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侧横杆9的铰接处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8。
现场使用时,支撑框架安装在湿接缝位置,用绳索栓挂吊笼至湿接缝作业面以下,待吊杆1和斜杆2到达限位位置,将吊笼向上拉拽,并将挂钩15悬挂于轴承11之上。在重力作用下,横杆7、底杆4和作业平台5会逐步打开。吊笼在保持吊杆1之间呈较小间距以适应较窄的桥梁湿接缝的中间缝隙的前提下,可使得吊笼下部的竖杆3之间形成便于施工人员工作的较大间距,吊笼下部的活动空间不受桥梁湿接缝的中间缝隙的限制。施工人员可从吊笼一侧进入作业平台,施工人员可将安全带系挂在主梁13上,增强人身安全保障能力。
当完成阶段工作后,桥上作业人员对支撑框架进行牵引,可以直接将吊笼移动到所需位置,减少操作平台人员上下及吊笼安装拆除花费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当完成所有工作时,可通过折叠吊杆1、斜杆2、横杆7、底杆4和作业平台5,将吊笼从预留缝隙中折叠提出。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中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吊笼各杆件之间采用铰接方式连接,便于折叠,作业平台5与吊笼形成一体式结构,提高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减轻摆动,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平台5,显著降低高处作业施工风险。由于吊笼是可折叠的,便于吊笼穿过较窄的桥梁湿接缝的中间缝隙,避免吊笼对预留钢筋碰触损坏,可显著减少湿接缝处、预留孔洞处施工对预留钢筋的弯曲变形,进一步提升结构部位模板安装加固、钢筋安装的精准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水平。通过设置可移动的主体框架,便于对挂设于主体框架上的吊笼进行移动,减少操作平台人员上下及吊笼安装拆除花费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工作时施工人员可将安全带系挂在主体框架上,增强人身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底杆4、侧底杆10、横杆7和侧横杆9均为一个整体的平直的杆,作业平台5为一个整体的平板,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吊笼和作业平台,所述吊笼包括两个端面悬置组件,所述端面悬置组件包括底杆、两个吊杆、两个斜杆、两个竖杆和四个定向限位装置,两个所述竖杆的下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底杆的两端,所述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竖杆的上端铰接,所述吊杆的下端与所述斜杆的上端铰接,各所述吊杆与各所述斜杆的铰接处的内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定向限位装置,各所述斜杆与各所述竖杆的铰接处的外侧设置有一个所述定向限位装置,所述吊杆上端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用于将所述吊笼挂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上,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的底端通过两个侧底杆连接,所述侧底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铰接,所述作业平台固定于所述底杆和所述侧底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主梁、两个轴承、两个安装轴和四个行走轮,所述主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轴承固定连接,一个所述安装轴穿过一个所述轴承且各所述安装轴伸出所述轴承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行走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两个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上设置有制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侧设置有与所述挂钩相匹配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杆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平台包括两块平台板和若干个180°合页,两个所述平台板通过所述180°合页连接,所述作业平台的铰接处的位置与所述底杆的铰接处的位置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竖杆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杆铰接,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之间设置有铰接的侧横杆,所述侧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竖杆之间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杆铰接,两个所述端面悬置组件之间设置有铰接的侧横杆,所述侧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横杆与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横杆设置为两段且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所述横杆的铰接处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限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的两块定向板,所述定向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97139.7A CN108589552B (zh) | 2018-06-11 | 2018-06-11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97139.7A CN108589552B (zh) | 2018-06-11 | 2018-06-11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89552A true CN108589552A (zh) | 2018-09-28 |
CN108589552B CN108589552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63628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97139.7A Active CN108589552B (zh) | 2018-06-11 | 2018-06-11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58955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02002A (zh) * | 2018-11-13 | 2019-03-22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载吊舱框架及连接方法 |
CN114457688A (zh) * | 2022-02-14 | 2022-05-10 |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桥梁合拢段装配式作业平台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8416U (ja) * | 1993-06-30 | 1995-02-07 | 川重工事株式会社 | 支保工構造 |
JPH09302916A (ja) * | 1996-05-17 | 1997-11-25 | Tobishima Corp | 作業床仮設装置 |
CN101126223A (zh) * | 2007-09-17 | 2008-02-20 |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式整体施工平台及施工方法和专用吊具 |
CN102322135A (zh) * | 2011-06-13 | 2012-01-18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与建筑主体结构随层施工提升的电梯井道施工脚手架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
CN203559572U (zh) * | 2013-10-18 | 2014-04-23 | 无锡吊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折叠吊篮 |
CN104314299A (zh) * | 2014-11-05 | 2015-01-28 | 江南大学 | 可折叠吊篮 |
JP2015212477A (ja) * | 2014-05-02 | 2015-11-26 | 日建リース工業株式会社 | 吊り足場 |
CN205474862U (zh) * | 2016-03-21 | 2016-08-17 |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式箱梁湿接缝模板操作平台 |
CN205604084U (zh) * | 2016-04-21 | 2016-09-28 |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预制小箱梁施工用的吊篮装置 |
CN206109986U (zh) * | 2016-08-17 | 2017-04-19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用于桥梁横隔板施工的简易挂篮 |
CN206158146U (zh) * | 2016-11-10 | 2017-05-10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建筑筒井施工操作平台 |
CN206971699U (zh) * | 2017-06-19 | 2018-02-06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用于湿接缝施工的组合吊篮 |
CN207259973U (zh) * | 2017-09-21 | 2018-04-20 | 梁军 | 一种桥面湿接缝施工用挂篮 |
CN208309400U (zh) * | 2018-06-11 | 2019-01-01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
2018
- 2018-06-11 CN CN201810597139.7A patent/CN10858955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8416U (ja) * | 1993-06-30 | 1995-02-07 | 川重工事株式会社 | 支保工構造 |
JPH09302916A (ja) * | 1996-05-17 | 1997-11-25 | Tobishima Corp | 作業床仮設装置 |
CN101126223A (zh) * | 2007-09-17 | 2008-02-20 |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式整体施工平台及施工方法和专用吊具 |
CN102322135A (zh) * | 2011-06-13 | 2012-01-18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与建筑主体结构随层施工提升的电梯井道施工脚手架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
CN203559572U (zh) * | 2013-10-18 | 2014-04-23 | 无锡吊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折叠吊篮 |
JP2015212477A (ja) * | 2014-05-02 | 2015-11-26 | 日建リース工業株式会社 | 吊り足場 |
CN104314299A (zh) * | 2014-11-05 | 2015-01-28 | 江南大学 | 可折叠吊篮 |
CN205474862U (zh) * | 2016-03-21 | 2016-08-17 |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式箱梁湿接缝模板操作平台 |
CN205604084U (zh) * | 2016-04-21 | 2016-09-28 |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预制小箱梁施工用的吊篮装置 |
CN206109986U (zh) * | 2016-08-17 | 2017-04-19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用于桥梁横隔板施工的简易挂篮 |
CN206158146U (zh) * | 2016-11-10 | 2017-05-10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建筑筒井施工操作平台 |
CN206971699U (zh) * | 2017-06-19 | 2018-02-06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用于湿接缝施工的组合吊篮 |
CN207259973U (zh) * | 2017-09-21 | 2018-04-20 | 梁军 | 一种桥面湿接缝施工用挂篮 |
CN208309400U (zh) * | 2018-06-11 | 2019-01-01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02002A (zh) * | 2018-11-13 | 2019-03-22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载吊舱框架及连接方法 |
CN109502002B (zh) * | 2018-11-13 | 2023-09-08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载吊舱框架及连接方法 |
CN114457688A (zh) * | 2022-02-14 | 2022-05-10 |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桥梁合拢段装配式作业平台 |
CN114457688B (zh) * | 2022-02-14 | 2023-06-02 |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桥梁合拢段装配式作业平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89552B (zh) | 2023-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39707B (zh) | 一种受限空间大型钢结构支承平台的自提升方法 | |
CN206328678U (zh) | 钢箱梁挑臂及钢护栏安装两用型移动操作平台 | |
JPS6024247B2 (ja) | 鉄筋コンクリ−トまたはプレストレスト・コンクリ−ト製の多径間橋梁構造を区分毎に片持張出架設するための装置 | |
JP2009191458A (ja) | 橋梁の架設装置ならびに床版の架設方法および橋梁の架設方法 | |
JP2021031884A (ja) | 橋梁上部工撤去工法 | |
CN104790644B (zh) | 屋面装饰底板伸缩性滑移支撑架 | |
CN105952133A (zh) | 悬空大跨度钢筋砼结构施工钢平台及施工方法 | |
CN105317205B (zh) | 一种电梯井的施工方法及所用装置 | |
JPH0814092B2 (ja) | 橋桁架設装置 | |
CN208309400U (zh)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
CN108547225A (zh) | 一种拼装移动式安全防护施工作业平台及施工方法和应用 | |
CN108589552A (zh) | 一种折叠式悬吊装置 | |
CN107882328A (zh) | 大跨度钢桁架悬吊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07761543A (zh) | 一种快速构建大跨度轻量化应急桥梁的装置和方法 | |
CN204662931U (zh) | 屋面装饰底板伸缩性滑移支撑架 | |
JP2005299111A (ja) | 仮ストラットとその架設工法 | |
CN206955494U (zh) | 一种用于900吨导梁式架桥机下导梁支腿的提升架 | |
CN105839907A (zh) | 一种悬挂式钢平台脚手架基础及安装方法 | |
CN206784172U (zh) | 高架桥防撞墙模板吊装转运机 | |
CN205777438U (zh) | 一种悬挂式钢平台脚手架基础 | |
CN107893377B (zh) | 斜拉桥桥面吊机底篮系统的现场拼装方法 | |
US2546676A (en) | Sidewalk bridge scaffold | |
JP2017053190A (ja) | スライド枠を用いた吊り足場の組み立て方法 | |
CN203782619U (zh) | 一种施工台车 | |
JPH09195227A (ja) | 橋脚補強工事用組立式架台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Xiao Dianliang Inventor after: Guo Dongchen Inventor after: Song Haoran Inventor after: Guo Peng Inventor after: Li Ran Inventor before: Guo Dongchen Inventor before: Xiao Dianliang Inventor before: Song Haoran Inventor before: Guo Peng Inventor before: Li Ra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