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2161A - 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22161A CN108522161A CN201810360139.5A CN201810360139A CN108522161A CN 108522161 A CN108522161 A CN 108522161A CN 201810360139 A CN201810360139 A CN 201810360139A CN 108522161 A CN108522161 A CN 1085221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nt
- fleabane flower
- generation seed
- transplanting
- fl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6—Treatment of growing trees or plants, e.g. for preventing decay of wood, for tingeing flowers or wood, for prolonging the life of pl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属于灯盏花选育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灯盏花种源移栽到10公里以内没有灯盏花种植的区域;2)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筛选,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一代种子;3)利用步骤2)得到的第一代种子进行育苗,育苗后进行单株移栽,筛选后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二代种子;4)采用步骤3)的操作步骤,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所述步骤3)的步骤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灯盏花种源杂乱、退化等问题,可有效提高灯盏花原料的产品质量和产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灯盏花选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为菊科植物短葶飞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全草,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灯盏花性味辛、微苦,温,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温、温络止痛之功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灯盏花及其制剂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灯盏花是云南省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现人工栽培灯盏花是一种必然趋势,人工栽培灯盏花已经快二十年的历史,而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种源杂乱、种源严重退化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人工种植的灯盏花因品种不同灯盏花乙素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田栽培的灯盏花同样出现植株大小不一,单株生物产量差距较大,开花和不开花的植株有一定的时间差距,为最佳采收时期带来了困扰,栽培灯盏花的产量得不到保障;且未经选育后即进行种植,种源退化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有效解决灯盏花种源杂乱、退化等问题,可有效提高灯盏花原料的产品质量和产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灯盏花种源移栽到10公里以内没有灯盏花种植的区域;所述灯盏花种源为灯盏花乙素质量百分含量高于1%的品种;
2)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一代种子;
3)利用步骤2)得到的第一代种子进行育苗,育苗后进行单株移栽,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20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二代种子;
4)采用步骤3)的操作步骤,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所述步骤3)的步骤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
优选的是,步骤1)和步骤3)所述移栽独立地为剪去离根部5cm的地上部分,将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移栽。
优选的是,剪去所述地上部分后,还包括对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消毒。
优选的是,所述消毒用消毒液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
优选的是,步骤2)和步骤3)所述生物性状调查包括对植株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的数据进行记录。
优选的是,所述剩余植株为生物性状具有一致性的植株。
优选的是,步骤3)所述单株移栽的株距为25×25cm。
优选的是,步骤3)所述育苗采用漂浮育苗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本发明通过多步筛选,实现了灯盏花性状的统一,并筛选得到了晚熟、叶枝比高、灯盏花乙素含量高的灯盏花品种。本发明提供的选育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灯盏花种源杂乱、退化等问题,可有效提高灯盏花原料的产品质量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选育出的灯盏花品种比原有品种晚熟15天左右,枝叶比为3:7、单株叶片数在200片以上的植株占80%,整体灯盏花乙素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5%,产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灯盏花种源移栽到10公里以内没有灯盏花种植的区域;所述灯盏花种源为灯盏花乙素质量百分含量高于1%的品种;
2)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一代种子;
3)利用步骤2)得到的第一代种子进行育苗,育苗后进行单株移栽,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20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二代种子;
4)采用步骤3)的操作步骤,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所述步骤3)的步骤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
本发明将灯盏花种源移栽到10公里以内没有灯盏花种植的区域;所述灯盏花种源为灯盏花乙素质量百分含量高于1%的品种。在本发明中,所述灯盏花优选为野生灯盏花。本发明对所述灯盏花种源的采集方法没有特殊的限定,采集灯盏花乙素符合含量要求区域的灯盏花即可。采集到灯盏花种源后,在移栽前,本发明优选对所述灯盏花种源进行人工栽培,所述人工栽培优选包括整地、移栽和田间管理。本发明对所述整地、移栽和田间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整地、移栽和田间管理操作方法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种植的区域优选前作物不是菊科作物。本发明在选择种植地块的时候不得在同一地块进行连作,需每年选择新的地块进行种植以减少连作障碍对植株性状的影响。本发明对灯盏花乙素含量的检测方法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常规灯盏花乙素含量检测方法即可,如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方法进行。在本发明中,所述移栽优选为剪去离根部5cm的地上部分,将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移栽。在本发明中,剪去所述地上部分后,还包括对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消毒。在本发明中,所述消毒用消毒液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
移栽两个月时,本发明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一代种子。在本发明中,所述生物性状调查包括对植株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的数据进行记录。在本发明中,所述剩余植株优选为生物性状具有一致性的植株。
得到第一代种子后,本发明利用第一代种子进行育苗,育苗后进行单株移栽,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20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二代种子。在本发明中,所述育苗采用漂浮育苗法。在本发明中,所述育苗的时间优选为50~60d。在本发明中,所述移栽优选为剪去离根部5cm的地上部分,将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移栽。在本发明中,剪去所述地上部分后,还包括对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消毒。在本发明中,所述消毒用消毒液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在本发明中,所述单株移栽的株距为25×25cm。在本发明中,所述生物性状调查包括对植株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的数据进行记录。在本发明中,所述剩余植株优选为生物性状具有一致性的植株。
得到第二代种子后,本发明优选采用对第一代种子处理的方式,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得到第三代种子后,本发明优选采用对第一代种子处理的方式,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本发明得到的灯盏花晚熟品种性状统一、叶枝比高、灯盏花乙素含量高,灯盏花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高。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采集灯盏花野生资源,按2015版中国药典进行检测灯盏花乙素含量检测,灯盏花乙素高于1%的用于品种选育的种源,并记录野生资源的地点、海拔、植株性状等原始数据。
采集符合含量要求区域的灯盏花植株1000株左右进行人工栽培,包括整地、移栽和田间管理。
种源的移栽地选择在10公里内没有灯盏花种植的区域,前作物不能是菊科作物的地块进行。
野生灯盏花移栽时需离根部5cm剪去地上部分,并用1000倍液的多菌灵消毒后进行移栽,并按正常的田间管理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管理。
移栽管理至60天时对植株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把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的植株、开花的植株进行清除,并对剩余植株进行田间管理至采收第一代种子。
利用第一代种子育苗50天后按25×25㎝株行距进行单株移栽,移栽后按正常的田间管理方法进行田间操作事项。
对第一代植株进行初步筛选,在移栽两个月时对生长的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对已经开花和叶片数少于200片的植株全部清除,剩余植株正常田间管理至采收第二代种子。
按第一代种子的处理方法,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第一代种子的处理方法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形成一个灯盏花晚熟品种居群,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
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植株性状调查过程中严格记录植株的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等数据的记录,并在几代中观察植株的一致性。
所选育出品种居群比原有品种晚熟15天左右,枝叶比为3:7、单株叶片数在200片以上的植株占80%,整体灯盏花乙素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5%,产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
实施例2
2014年5月采集云南红河石屏县龙朋的野生灯盏花资源,海拔在1650米、分布在稀疏的云南松下和草皮上,采集样品按中国药典方法进行检测灯盏花乙素含量为1.06%符合选种含量要求。
采集野生灯盏花2000株,移栽时需离根部5cm剪去地上部分,并用1000倍液的多菌灵消毒后进行移栽,并按正常的田间管理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管理。
移栽地选择在陆良小百户镇,移栽地10公里内没有灯盏花的种植。
移栽管理至7月时对植株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把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的植株、开花的植株进行清除,符合选育标准的仅有230株,并对植株进行田间管理至采收340克第一代种子。
2015年3月用第一代种子进行利用漂浮育苗进行育苗移栽,育苗60天时后按25×25㎝株行距进行单株移栽,共获得健康植株苗50000株,栽后按正常的田间管理方法进行田间操作事项。
对第一代植株进行初步筛选,在移栽两个月时对生长的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对已经开花和叶片数少于200片的植株全部清除,剩余符合要求的28000植株正常田间管理至采收第二代种子,并对单株进行测产和含量检测。
按第一代种子的处理方法,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第一代种子的处理方法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经过连续四代的筛选基本就形成一个灯盏花晚熟品种居群,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
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植株性状调查过程中严格记录植株的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等数据的记录,并在几代中观察植株的一致性,最终选育的品种生长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所选育出品种居群比原有品种晚熟18天左右,枝叶比为2.5:7.5、单株叶片数在200片以上的植株占85%,整体灯盏花乙素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5%达到了1.33%符合质量标准,经连续几年的产量测定平均亩产干品320公斤。经选育后的灯盏花性状为多叶、晚花、少花枝,叶长25厘米左右、茎色为紫色、叶毛稀疏。
实施例3
2015年4月采集云南大理玉龙的野生灯盏花资源,海拔在1840米、分布在稀疏的云南松下和草皮上,采集样品按中国药典方法进行检测灯盏花乙素含量为1.1%符合选种含量要求。
采集野生灯盏花1800株,移栽时需离根部5cm剪去地上部分,并用1000倍液的多菌灵消毒后进行移栽,并按正常的田间管理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管理。
移栽地选择在陆良小百户镇杨头山基地,移栽地10公里内没有灯盏花的种植。
移栽管理至6月时对植株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把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的植株、开花的植株进行清除,符合选育标准的有210株,并对植株进行田间管理至采收320克第一代种子。
2016年3月用第一代种子进行利用漂浮育苗进行育苗移栽,育苗50至60天时后按25×25㎝株行距进行单株移栽,共获得健康植株苗47000株,栽后按正常的田间管理方法进行田间操作事项。
对第一代植株进行初步筛选,在移栽两个月时对生长的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对已经开花和叶片数少于200片的植株全部清除,剩余符合要求的25600植株正常田间管理至采收第二代种子,并对单株进行测产和含量检测。
按第一代种子的处理方法,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第一代种子的处理方法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经过连续四代的筛选基本就形成一个灯盏花晚熟品种居群,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
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植株性状调查过程中严格记录植株的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等数据的记录,并在几代中观察植株的一致性,最终选育的品种生长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所选育出品种居群比原有品种晚熟18天左右,枝叶比为2.7:7.3、单株叶片数在200片以上的植株占86.2%,整体灯盏花乙素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7%达到了1.29%符合质量标准,经连续几年的产量测定平均亩产干品320公斤。经选育后的灯盏花性状为多叶、晚花、少花枝,叶长25-32厘米左右、茎色为紫色、叶毛稀疏。经选育后的灯盏花群体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稳定性、符合公司产品质量标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灯盏花种源移栽到10公里以内没有灯盏花种植的区域;所述灯盏花种源为灯盏花乙素质量百分含量高于1%的品种;
2)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15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一代种子;
3)利用步骤2)得到的第一代种子进行育苗,育苗后进行单株移栽,移栽两个月时对植株进行生物性状调查,将单株叶片数量少于200片和已经开花的植株全部清除,对剩余植株继续培养得到第二代种子;
4)采用步骤3)的操作步骤,对第二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第三代种子;继续按照所述步骤3)的步骤对第三代种子进行处理,得到灯盏花晚熟品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3)所述移栽独立地为剪去离根部5cm的地上部分,将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移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剪去所述地上部分后,还包括对灯盏花地上剩余部分和根部进行消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用消毒液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所述生物性状调查包括对植株叶片数、叶长、叶宽、株高、花枝数、叶色、茎色的数据进行记录。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植株为生物性状具有一致性的植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单株移栽的株距为25×2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育苗采用漂浮育苗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60139.5A CN108522161A (zh) | 2018-04-20 | 2018-04-20 | 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60139.5A CN108522161A (zh) | 2018-04-20 | 2018-04-20 | 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22161A true CN108522161A (zh) | 2018-09-14 |
Family
ID=63477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60139.5A Pending CN108522161A (zh) | 2018-04-20 | 2018-04-20 | 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522161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0182A (zh) * | 2011-10-16 | 2012-05-09 | 重庆市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 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结蕾不开花品种的选育方法 |
CN102657061A (zh) * | 2012-05-23 | 2012-09-12 | 滁州市剑春园林园艺工程有限公司 | 园林苗术的移植方法 |
CN103222422A (zh) * | 2013-05-02 | 2013-07-31 | 镇江瑞繁农艺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选育晚熟耐寒西兰花的育种及制种方法 |
CN103229715A (zh) * | 2013-02-20 | 2013-08-07 | 张龙霏 | 金银花“忍冬三号”晚花品种选育方法 |
CN103518588A (zh) * | 2013-10-18 | 2014-01-22 | 江苏天亮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小树苗移栽方法 |
CN107593313A (zh) * | 2017-10-31 | 2018-01-19 | 博白县富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 一种高产马蹄的种植方法 |
-
2018
- 2018-04-20 CN CN201810360139.5A patent/CN10852216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0182A (zh) * | 2011-10-16 | 2012-05-09 | 重庆市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 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结蕾不开花品种的选育方法 |
CN102657061A (zh) * | 2012-05-23 | 2012-09-12 | 滁州市剑春园林园艺工程有限公司 | 园林苗术的移植方法 |
CN103229715A (zh) * | 2013-02-20 | 2013-08-07 | 张龙霏 | 金银花“忍冬三号”晚花品种选育方法 |
CN103222422A (zh) * | 2013-05-02 | 2013-07-31 | 镇江瑞繁农艺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选育晚熟耐寒西兰花的育种及制种方法 |
CN103518588A (zh) * | 2013-10-18 | 2014-01-22 | 江苏天亮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小树苗移栽方法 |
CN107593313A (zh) * | 2017-10-31 | 2018-01-19 | 博白县富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 一种高产马蹄的种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杨生超: "灯盏花新品系选育及农艺与品质性状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anoussi et al. | Propagation of Black Plum (Vitex donania Sweet) Using Stem and Root Cuttings in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South Benin. | |
CN107980499A (zh) | 一种芝麻枯萎病抗病性田间鉴定的方法 | |
CN101543166B (zh) | 一种鲜味辣椒的种植方法 | |
Kahn et al. | Within-row spacing effects on traits of importance to mechanical harvest in paprika-type peppers | |
CN112088670B (zh) | 蔬菜桑树品种的培育方法 | |
SOLIKIN | Effect of nodes position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stem cutting of Sambiloto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 |
CN108522161A (zh) | 一种灯盏花晚熟品种的选育方法 | |
Agbékè et al. | Evaluation of yam (Dioscorea cayenensis–Dioscorea rotundata) seed germination grown in Centre Benin | |
Özdemir et al. | A selection study on oleaster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grown in the campus area of Selcuk University in Konya, Turkey | |
Roostika et al. | Micropropagation of mangosteen (Garcinia mangostana L.) | |
CN111264280A (zh) | 一种新会柑的种植方法 | |
CN201709157U (zh) | 野生烟草种子繁殖网室 | |
Özel et al. | The Effect of Bulb Sizes on the Yield and Some Plant Characteristics of Bunch-Flowered Daffodil (Narcissus tazetta subsp. tazetta L.) | |
CN111296210A (zh) | 适合滇黔地区立体气候的甘薯分季高效种植方法 | |
GEORGIEV et al. | Study of newly introduced cultivars of black and red currant | |
Hossain et al. | Influence of indole butyric acid on root induction in daughter plants of strawberry | |
Ahmad et al. | Nursery techniques for Calamus manan and C. caesius at the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nursery, Kepong, Malaysia | |
ATS et al. | Compatibility of Bell Pepper Hybrid with Different Chilli Rootstocks | |
Trang et al. | Eucommia ulmoides Oliv. seeds’ germination depending on the methods of preseeding preparation | |
Ciordia Ara et al. | Off-season production of southern highbush blueberries in the north of Spain | |
MATSUMOTO et al. |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tubers originated from vine cuttings-mini-seed tuber in yams (Dioscorea spp.) | |
Uzundzhalieva | Morphological and Ph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Gazania Splendens L. with the view of its Ornamental Quality | |
Onica et al. | The features of growth,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Nandina domestica Thunb. under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 |
Suhendra et al. | Structure and germination pattern mangosteen seed (Garcinia mangostana L) | |
Karmaker et al. |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Three Strawberry Varieties and Field Evalu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